人文丹东
- 曾是抗美援朝战争后方的最前沿,在新时代重振轻纺名城雄风—— 雄赳赳!丹东英姿更昂扬没想到,本报记者去辽宁丹东的打卡之行,是从偶遇一位老人开始的。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里,这位老人坐在轮椅上,身后的年轻人推着她缓缓移行。老人使劲睁大眼睛,往墙上打量。“您也是来参观的?”记者问。“不是。”老人轻声说,“我来找人,找我的指导员。”老人是一名文艺兵,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她的指导员不幸牺牲了。她来纪念馆,是想在展陈中找到指导员的名字。这座纪念馆始建于1958年,是全国唯一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历史的专题纪念馆。改扩建后,展陈面积7879平方米,展出文物1600多件。走进序厅,迎面是一片曙光色,随后色调忽变,似乎战争的阴云正在逼近。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出兵干涉,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同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在纪念馆,记者遇上一群小学生,他们围在一面英雄照片墙前,听讲解员娓娓道来——美军“双料王牌”飞行员费席尔驾驶的飞机被击落,他成了俘虏,却并不服气。费席尔提出一个要求:见见击落他的对手。当19岁的志愿军飞行员韩德彩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目瞪口呆。“你酬金多少?”费席尔问韩德彩。“五万万!”韩德彩伸出5根手指。“五万万美金?”“五万万颗人民的心!”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1950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站在国防最前线的安东市人民》。文中写道:“在美国飞机的不断威胁下,安东市的工人们正更加积极地继续进行生产。国营第八橡胶厂全体工人在‘用生产战胜敌人’的雄壮口号下,不仅提高了产量,并使质量达到百分之百的标准。”安东,就是今天的丹东。丹东与朝鲜一江之隔,是抗美援朝战争后方的最前沿。当年,英雄的丹东人民喊出心声:“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血给血,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给多少。”抗美援朝精神已成为这座边城的血脉。国有难,召必至。70年后,丹东人民作出同样的选择。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防护服等抗疫物资告急。农历正月初二,辽宁紧急召开防疫物资调度会,呼吁企业捐助防护服救急。丹东企业家们毫不犹豫举起了手,海合谷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梁伟就是其中之一。作为轻纺名城,丹东纺织产业基础雄厚,但没有一家企业专门生产防护服,大家都是临时转产。“接下任务后,我开始睡不着觉了。防护服面料太紧缺,我给供应商挨个打电话,四处求助。终于,一家江苏企业愿意提供面料,但有个要求,需要政府出具保函,确保生产的防护服捐赠抗疫一线。”梁伟对记者说,“半小时后,盖着丹东市政府公章的保函就传到了江苏。”危难时刻,又见遍地英雄。工人紧急返岗,政府安排特派员驻企,负责“缺啥补啥”。几天后,面料如约到货。很快,首批防护服穿到了医务人员身上。原本是临危受命,却意外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从一件没有到日产百万件,丹东防护服产业的崛起只用了半年多时间。现在,丹东防护服产量占辽宁的80%,出口量占全国的15%。更提气的是,经此一役,117家企业加入丹东防护服产业集群,不再单打独闯,实现了订单与销售渠道共享,生产设备互相调剂。当地纺织服装企业握指成拳,重振轻纺名城雄风,助力丹东经济全面振兴。深夜,记者走在丹东街头,感觉到舒爽安宁。无论是战争岁月还是和平年代,这里从不缺少热血与勇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奋斗路上,每个人都是英雄!转自《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记者潘旭涛辛阳05/14
- 丹东一人荣登中国好人榜丹东新闻网讯记者田治华5月12日,从市教育局获悉,丹东市第二中学教师孙丽娜荣登2021年4月中国好人榜。2020年12月30日,本报刊发报道《大山深处飞出欢乐的歌》,讲述了孙丽娜到宽甸大西岔杨林丸美爱心学校支教的故事。2012年,丹东二中和杨林学校结成帮扶对子。此后,杨林学校的师生每年都会到丹东二中学习,丹东二中也会安排全优生和老师前去支教,两校师生结下了深厚的帮扶情谊。2018年6月,孙丽娜随丹东二中支教团队前往杨林学校时,提出长期到该校无偿支教的想法,并得到校领导支持。此后,孙丽娜坚持利用休息时间,每周到杨林学校支教两次,风雨不辍。即便疫情期间,她仍坚持通过网络支教。支教期间,孙丽娜还主动帮扶杨林学校一名父亲意外去世、母亲身患重病的女孩,不仅自己每月给女孩生活费,还联系同学、同事组成帮扶小组,每月为女孩家提供1100元的生活费,至2020年末,已累计送去两万多元。在孙丽娜的帮助下,杨林学校组建了校合唱社团、钢琴社团和鼓乐队,并多次在县、市级比赛中获奖。05/13
- 河口断桥,七十年的和平守望[开栏语] 时间奔腾向前,回首风华百年。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丹东日报社、丹东发布启动“重访丹东红色印记”全媒体报道活动。作为党媒新闻工作者,我们将追寻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镌刻在丹东大地的红色印迹,宣传好中国共产党为各族人民谋福祉的不朽功绩,创新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担当历史使命。从今天起,丹东发布将推出《重访丹东红色印记》栏目,敬请关注。 河口断桥,原名青城桥,是连接中朝两国的公路桥,中国一侧位于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在抗美援朝时期,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出国作战的一条重要通道,也是支前和物资运输的主要线路。1951年11月中旬,该桥部分被美国飞机炸毁。 70年后的今天,这里碧波荡漾、桃花飘香,断桥连同周边的自然风光和红色遗迹,已形成国家AAAA级旅游区和本土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月初,正值桃花盛开,丹东日报社“重访丹东红色印记”报道组一行走进宽甸河口村,亲身感受此处的红色文化。 一座断桥的今昔 每年的4月底5月初,是宽甸河口旅游的旺季。在观赏桃花美景和游览边境风光的同时,红色遗迹也为游客所青睐。这之中,最著名的便是河口断桥。 ▲河口断桥 原名为青城桥的河口断桥,是连接中朝两国的第一座公路桥。1941年,日本侵略者出于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的需要,指令伪满洲国等当局建造该桥,并于1942年建成,桥长709.12米、宽6米、高25米,载重60吨。 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从此过江。战争开始后,这里成为支前和作战物资运输的重地。 基于战略上的重要位置,1951年11月中旬,美国派飞机对该桥进行了轰炸,最终将其炸断约200米,于是形成了后来的“河口断桥”。 ▲上河口鸭绿江铁路桥 在河口,另一座桥也在抗美援朝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便是原名为春函桥的上河口鸭绿江铁路桥。据曾参与铁路志编撰工作的张百智介绍,该桥由“满铁”修建,于1938年9月动工,1940年4月建成,全长672米。 这原是一条日本侵略者为修建水丰电站工程运料的专线桥,后因朝鲜境内平北铁路提前建成,解决了建筑材料运输问题,因此建成后并未使用。1950年10月,灌水至上河口间铁路通车后,该桥随之开通,成为抗美援朝的另一条重要运输补给线。 ▲抗美援朝期间,铁路工人正在抢修被美军炸毁的铁路桥 战争期间,该桥也成为美机轰炸重点,桥身和桥墩多处被炸裂,不得不采取临时措施维持行车,停战后再未开通使用。 正是因为这两座桥的重要作用,河口村成为了国内作战物资运往前线的中转地,而位于鸭绿江边的上河口车站便成了这一历史的见证。 ▲上河口火车站 上河口站为凤上线终点站,始建于1950年11月,是铁路部门在抢修凤上线灌水至上河口间75.6千米铁路后建成的一个小站,使之与朝鲜平北线接轨。虽然当年该站建成时只有30平方米,却按正规车站布局设计,设有行车室、候车室、军代表室。 后来,上河口站虽经过重修,建成了满足现代铁路运行的新站舍,但这座30平方米的小站站舍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为了河口景区重要的红色遗迹。 ▲上河口火车站旧址 70年前,上河口站通过河口鸭绿江铁路桥与朝鲜清水站相接,是当时鸭绿江上的第二个口岸站。此外,车站还设有铁路援朝机务分段和志愿军后方医院。 “上河口车站作为秘密通道,将志愿军和援朝物资源源不断送往前线,再将战场上的伤病员从这里转运回国。”据张百智介绍,1951年4月7日,鸭绿江铁路大桥(今天的鸭绿江断桥)被炸坏,中断行车,上河口站承担了战争运输重担,每昼夜从这里运往朝鲜的军列有20多列。 ▲凤上线七十四千米隧道口的志愿军雕塑 三年战争期间,上河口站共运输军列达到23000多列,为胜利作出了贡献。 如今,仍屹立在鸭绿江上的河口断桥,以及周边的铁路桥和车站遗址,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硝烟战火,抑或在告诉着人们,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2013年,河口断桥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个村庄的发展 如果说,河口因其战略位置为历史所铭记,那么今天,它却因“桃”而闻名。 河口村现有住户878户,共3101人。近些年随着燕红桃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河口有了“桃花之乡”的美誉。每年4月底5月初,是河口桃花最佳观赏期,也是一年中的旅游旺季。据河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郎显坤介绍,近些年,河口景区游客数量逐年增加,每年游客接待量在20多万人次。 “五一假期可能是这一年中最忙的几天了。”5月7日上午,记者见到杜长波时,他刚将最后一拨客人送到丹东站。 作为河口村160多户农家乐的一员,杜长波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意经”。今年五一假期,杜长波的“梦境桃园”就接待了来自江西、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的客人,其中多为摄影爱好者。 “我家桃园所在位置非常适合进行摄影创作。”杜长波说,近些年通过与各地摄影家协会以及摄影爱好者组织建立联系,使得全国摄影爱好者慕名前来。而另一方面,杜长波为广大影友提供的优质服务,也赢得了口碑,不仅“回头客”越来越多,还为他的燕红桃打开了销路。 就在杜长波为农家乐忙得不亦乐乎时,河口村另一位村民李宏,这几天正在忙着选址,准备筹建燕红桃加工厂。10年前,李宏依托自家的燕红桃园,开启了电商创业之路。两三年后,他的“宏麟果业”便成了丹东地区生鲜电商中的佼佼者。 近些年,在李宏的带动下,河口村不少村民加入了电商大军,并成立了燕红桃协会,借此推动了燕红桃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种植。而为了使燕红桃的价值实现最大化,深加工成了必然趋势,这也是李宏下一个10年的奋斗目标。 “全村燕红桃种植面积15000多亩。”郎显坤告诉记者,以燕红桃种植为引导,近年来河口村积极发展休闲产业,以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以边境风光、红色旅游、生态农业园、旅游度假、特色鸭绿江鱼为主打品牌。其中,农业标准化种植园和产业化示范区“万亩桃园”、“杏福山庄”、“玫瑰葡萄园”等一批特色休闲农业园区相继形成,年产值超1.5亿元。三文鱼、鲟鱼、鲑鱼等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养殖面积0.7万亩,年产值0.7亿元。 2013年,河口村被授予“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2014年,荣获CCTV“中国十大美丽乡村”称号;2015年,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村”。 “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还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五一假期的繁忙刚过,郎显坤便开始抓紧筹划河口抗美援朝陈列馆的相关事宜。在他看来,抗美援朝精神的传承正是河口旅游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所小学的文化 在河口村,映入记者眼帘的,除了一江碧水和漫山遍野的燕红桃树,便是无处不在的关于抗美援朝的英雄人物雕塑及相关内容的介绍,这或许就是郎显坤所说的抗美援朝精神传承的一部分。而此次河口之行的最后一站——毛岸英学校,则把这种传承推向更深的层面。 ▲位于毛岸英学校门前的毛岸英塑像 河口是毛岸英烈士在祖国留下最后足迹的地方。为缅怀英烈,教育后人,宽甸满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协同毛岸英妻子刘思齐,于2003年在河口村创办了毛岸英学校。这是一所半寄宿制小学,有6个教学班级和一个幼儿班,教职员工20名,学生185人。 校门东侧,“毛岸英学校”五个大字遒劲有力,这是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毛岸英生前战友赵南起将军为学校题写。校门西侧,是刘思齐的题词:“学英雄精神,走英雄道路,创英雄伟业,做英雄传人。” 2005年,刘思齐无偿向毛岸英学校提供了自己珍藏多年的信件、照片,学校又多方筹措资金数十万元,收集整理毛岸英生平图片200余幅,建成了毛岸英纪念馆。此后,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学校又陆续建成志愿军风采馆、抗美援朝主题馆、毛家六位烈士展览厅,并将教学楼门厅和两层走廊,设计成爱国主义教育文化长廊。 “在校生每年都要到纪念馆参观学习一次。”该校校长于清龙介绍说,在每年的志愿军渡江纪念日、抗美援朝纪念日、毛岸英牺牲纪念日、清明节等特殊的日子,学校都要组织全体师生开展相关纪念活动。而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就是到毛岸英纪念馆聆听革命先烈的事迹。 ▲毛岸英纪念馆内,小讲解员正在为参观者讲解 为传承好红色文化,自2015年,毛岸英纪念馆讲解员就开始由在校学生担任。他们采取在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中“普遍培养、重点选拔”的方式,每批精选10名讲解员。“由学生担任讲解员,既锻炼了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于清龙说。 “刚成为讲解员时,很紧张,生怕自己讲不好。”今年上六年级的盛煜婷同学,从三年级开始便成为讲解员团队的一员,现在已是“资深”讲解员。她告诉记者,第一次来到纪念馆参观,她就萌发了当一名讲解员的想法,而现在,她也能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把毛岸英的事迹讲给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并因此而自豪。 于清龙说,毛岸英学校建校以来,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中,学校先后被确定为“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丹东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基地”和“丹东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获得了县级“目标管理先进校”、“教学质量先进校”、“德育工作先进校”等称号。 记者/周晓明曲竟舒美编/胡迎俊05/12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九十三集 邓长会:通信畅通比生命更重要05/11
- “601323”是名“90后”5月10日,本报以《温馨的一幕》为题,报道了市民盖女士无意中拍摄到一名警察在六纬路小学门前帮一名学生取书包的温馨一幕。“事儿不大,但反映出的是一种负责精神!”文章刊发后,不少读者纷纷为那位警察点赞。“当时还真没注意到有群众拍视频,这点小事儿,不值得一提。”当天,记者通过市公安局宣传科工作人员找到了警号为601323的这名警察,他是交警支队振兴一大队二中队的王汜铮。高高壮壮的王汜铮,出生于1994年,2019年才从警,言语间还有几分腼腆。王汜铮说,这事其实挺正常的,当时这名男孩被稍大点的一名女生领着,刚过完马路到校门口,又突然欲返回马路对面,当时车流来来往往还是挺危险的。“当时男孩的家长也注意到了孩子将书包落在车上,车也停下来了。”王汜铮说,这就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六纬路小学门前,是交警振兴一大队民警每天的护学轮流岗。王汜铮每月最少有十多天在学校上下学的时间段在这里执勤。王汜铮说,这里人流车流多,特别是时不时有大客车从这里经过,容易影响他们的观察视线,所以要求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点也不能分心走神,来回观察疏导车辆,护送孩子们过马路。王汜铮老家在大连市,2016年毕业于沈阳大学,2019年通过公考来到丹东当警察。王汜铮说,哥哥、舅舅都是警察,他从小就立志做一名警察,服务群众。虽然大连离丹东不远,但因他经常参加夜查,所以一般两三个月才能回家一次,“虽然累些,但感到很充实。”“小伙子年轻,工作有热情!”交警支队振兴一大队教导员邓胜男介绍,每每有工作部署,王汜铮等几名年轻民警都勇于靠前,主动请缨。这几位青年民警入警时间不长,辖区内几个护学岗就成为锤炼青年民警的一线阵地,并在这里形成“车辆截流,分批集中护送”工作法,既保证了车辆有序通过,又保证了学生上下学的安全。如今,青年民警成了学生的好朋友,学生也通过警察行为的耳濡目染,提升了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实现了交警、社会、家庭及个人多方共赢。记者刁庆峰05/11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九十二集 游长禄:从陆地猛虎到蓝天雄鹰05/10
- 大东沟天后宫碑首重现5月6日,两块从人们视野中消失40年的大东沟天后宫碑首,在东港市劳动宫翻建工地重见天日。这两块透雕双龙盘结碑首分属《创建大东沟天后宫》主碑与副碑,该碑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距今有115年历史。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该碑可谓命运多舛。1948年,碑首在拆除天后宫时与碑身分离,被遗弃于劳动宫南侧路边沟内;1982年,修建劳动宫时又被掩埋于地下;直到今年劳动宫翻建,被施工人员重新发现。这两块碑首均为花岗岩雕制,工艺十分精湛,高1.2米,宽1米,厚0.35米,重约400公斤。其中,主碑首正面以透雕形式刻双龙戏珠,中间为龙珠,龙珠上刻火焰纹,龙珠左右为张口龙首相对而视。龙身盘根错节,缠绕三圈。透雕四处圆孔,有腾云驾雾之感。龙珠正下方透雕一“桃”形孔洞,下方阴刻楷书“圣旨”二字,周边饰以卷云纹,卷云纹左右两侧透雕半月形孔洞,碑首下部刻水波纹。副碑与主碑有不同之处,龙珠周边刻葵花瓣纹,“桃”形孔洞下方阴刻楷书“永垂”二字。主、副碑正、背面图案相同。清末时期,位于鸭绿江口的大东沟已经成为辽东半岛东部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及通商口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贾及渔民在此从事商品贸易及渔业捕捞,大东沟天后宫因此而生,成为湄洲妈祖文化在东港地区传播的重要场所。《奉天通志》及《安东县志》都有对大东沟天后宫的记载,只是文字很少,从只言片语中难以了解当年大东沟天后宫的全貌。原《东沟县志》主编许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走访耄耋老人得知,当年的天后宫修建在东港市劳动宫现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建有青砖灰瓦正殿三间,供奉天后圣母妈祖,东配殿供奉三霄娘娘,西配殿空置。前方宫门左、右两侧建有钟鼓楼。正殿南六七十米处还修建了与大孤山戏楼面积相当的大东沟天后宫戏楼。每年正月初一、正月十三、正月十五及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日,天后宫都举办大型活动,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如今,大东沟天后宫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勾起人们回忆的只剩下为数不多的文献资料及仅存的这两块石碑。《创建大东沟天后宫碑》主碑与副碑碑身现今存放在大孤山天后宫入口处左侧,此次发现的碑首已经运抵大孤山天后宫,由工作人员进行清理,择日与碑身合璧。张鑫孙道俊记者张瑞05/10
- 新华社点赞东港“七个百讲”近日,辽宁东港市开展“百名党员讲党史”“百名民警讲党史”“百名思政教师讲党史”“百名先进人物讲党史”“百名乡贤讲党史”“百名志愿者讲党史”“百名新闻文艺工作者讲党史”“七个百讲”活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心走实。 据了解,“七个百讲”活动由东港市委宣传部牵头,市委党校、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市社科联、市融媒体中心和各乡镇、街道具体组织实施。活动遴选百名优秀党员、百名警务人员、百名优秀思政教师、百名先进人物、百名乡贤、百名志愿者、百名新闻工作者,分头走进机关、企业、社区、校园、农村、楼宇、网络,开展贴近实际、形式多样的党史故事讲述活动,让红色故事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借助乡村大喇叭讲党史 社区小凉亭讲党史 截至目前,百名思政教师通过登讲台、入课堂面对青少年群体开展党史专题思政课200余节;百名民警通过录制小视频的方式讲述党史,在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号发布视频10余期;百名党员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村书屋、城市书房、红色教育基地、文化广场等阵地,开展党史宣讲300余场;百名先进人物、乡贤和志愿者采取“小板凳”“小凉亭”“大喇叭、小音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群众身边,化大课堂为小课堂,随时随地讲党史,受众人数达8万人次;百名新闻文艺工作者通过录制党史故事视频、音频,借助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拓宽传播辐射面,连接起线上、线下广大受众,打造了全覆盖的党史宣讲课堂。 据介绍,下一步,东港市将继续做好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宣讲工作,将“七个百讲”活动打造成党史学习教育品牌。 来源/新华社05/08
- “城市书房” 辽宁东港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特色基地辽宁东港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立以来,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2019年被列为辽宁省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省级试点。为进一步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东港市委宣传部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着力打造“城市书房”,开启了东港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特色基地。据了解,东港市的“城市书房”是一个面向全市开放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目前,这个特色基地包括文明实践阅读区、休闲赏析区、红色电影文化展示区、电影胶片收藏区、观影体验区五大功能区,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城市书房”文明实践阅读区和休闲赏析区收藏了各类书籍上万册,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借阅。红色电影文化展示区收藏了电影放映机40多台,墙上的图板集中展示了中国电影的七个第一:中国第一部电影、中国第一家营业性电影院、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中国第一首电影插曲、延安第一个电影放映员、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第一次把剪纸艺术运用到动画片制作中,以及中国第一部彩色立体宽银幕影片——中国电影从黑白到彩色的里程碑式影片。这里还突出展示了东港电影的一个第一——《大橹的故事》,这部动画片改编自东港本土作家李述宽、岳长贵的同名中篇小说,以北黄海畔的东港人为故事原型创作,先后译成十多种文字,国内外累计发行350万册,与同名连环画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风帆,成为东港市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橱窗虽小,却容纳了光影时空,展示了中国电影从胶片—录像带—光盘—硬盘,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一路走来的历史,记录了技术变革和时代的变迁。此外,“城市书房”的电影胶片收藏区收藏了不同时期2000多部电影胶片一万多盘。作为观影体验区的现代化小型电影放映厅,可以同时容纳45人观影,是为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各类社会组织提供免费观影、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活动的热门场所,试开放以来,已经为不同群体免费放映10余场次红色影片,受益群众500余人次。据新华社05/07
- 点赞!丹东9个集体、25名个人上榜202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我市共有9个集体和25名个人,分别受到中华全国总工会和辽宁省总工会表彰。 来源/丹东市总工会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