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丹东
- 银杏大道,组个“秋季养生局”近日,振兴区卫健局在九纬路举办第二届秋冬养生局暨中医药市集活动。当金黄银杏与中医药文化浪漫邂逅,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医健康文化盛宴,精彩呈现在市民眼前。本次活动由振兴区卫健局联合丹东市中医药学校,组织辖区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共同开展,采用“文化展示+健康服务”的形式,全方位展现中医药的深厚底蕴与独特价值。精心设计的中药材地图展板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不少家长带着孩子认真辨识各类中药材以及产地,在轻松的氛围中为孩子悄然种下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种子。丹东市中医药学校学生还带来了精彩的国风舞蹈表演,引得市民频频点赞,现场氛围热烈融洽。健康服务区域同样人气旺盛。义诊现场,康复师娴熟展示推拿、耳穴压籽等传统中医疗法,体验完推拿的市民纷纷感慨:“中医推拿真的很神奇,做完浑身都轻松了。”义诊桌前有序排起长队,中医师们耐心为每位市民提供免费问诊服务,一对一进行体质辨识,并结合个人情况量身定制养生方案。一位长期受失眠困扰的市民在接受诊断与指导后满心感激:“之前总觉得失眠不是大事,听专家说才知道和身体阴阳失调有关,不仅给我开了中药调理方,还教了我简单的穴位按摩方法,特别贴心。”此次活动不仅有效提升了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了解,更以振兴区第二届银杏文化周主题活动为纽带,搭建起中医药服务与群众健康需求之间的对接桥梁,为区域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与“健康振兴”建设注入了强劲活力。供稿/振兴新时代编辑/赵晴编审/邹润10/29
- 校园时装秀,让丹东纺织“潮”起来!10月26日,由市工信局、辽东学院及新东方智衣、唐人服饰、华洋纺织等6家服装企业联合主办的一场融合本地工业血脉与高校创意设计的时装秀,在辽东学院银杏大道激情上演。秀场上,模特们身着由辽东学院学生设计的本土服装依次亮相。其中,根植于自然资源的柞蚕丝系列服饰成为焦点。自主品牌“柞伴”风格简约、舒适环保,融合手工刺绣的新中式服饰,尽显韵味。这些作品的纺织面料供应、工艺细节指导,均由丹东本地服装企业支持,一转一动间彰显丹东纺织百年底蕴,也传递出年轻一代对“丹东制造”的创新解读。此外,匹克球服成为现场另一大亮点。匹克球作为新兴运动,其服装需平衡专业性能与审美需求,本次服装秀尝试用丹东本土功能性面料,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轻量化与时尚感的统一,合力为丹东打造‘中国匹克球之城’贡献力量。近年来,市工信局持续深化政校企联动,辽东学院纺织服装学院长期聚焦产教融合,助推丹东纺织服装业通过技术革新与品牌打造持续提质增效。此次政校企携手,是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又一生动实践。见习记者/李然博记者/刘响编辑/赵晴编审/邹润10/29
- 全国老科技工作者日主题活动在丹开展10月28日上午,120多位老科技工作者和老科协工作者齐聚在鸭绿江大厦会议室,举行老科技工作者日主题报告会。抗美援朝纪念馆报告团作抗美援朝情景报告,情景式再现了跨越时空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与会的老科技工作者及老科协工作者纷纷感言,要以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为动力,充分发挥银龄智慧和经验优势,在决策咨询、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和科技为民服务上积极作为,为丹东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见习记者/李然博葛怡鸣编辑/赵晴编审/邹润10/29
- 银杏迎宾 政府食堂敞门暖民心在振兴区第二届银杏文化周举办期间,区政府食堂于周末主动打破“围墙”,向市民、游客开放,以热气腾腾的餐食与贴心服务,生动诠释“亲民宠客”的城市温度,成为文化周里一道温暖的风景线。“真没想到能走进政府食堂吃饭,菜品丰富还干净,打饭的师傅手一点不抖!”众多外地游客带着家人观赏完银杏大道,便循着指引来到区政府食堂,捧着热气腾腾的饭菜连连称赞。开放期间,区政府食堂精心准备多种荤素菜品,既有红烧肉、四喜丸子等大众菜肴,又有粘豆包等东北特色主食,搭配汤品饮品,充分满足市民、游客口味需求。同时,食堂入口设置清晰引导牌,志愿者全程提供咨询服务,确保就餐秩序井然,让大家吃得舒心又安心。此次政府食堂开放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更是振兴区银杏文化周期间服务群众的重要举措。许多市民一听说政府食堂开放,纷纷提前排队预约,大家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感受到城市的包容与温暖。银杏树下的光影流转与食堂里的烟火气息交织,成为振兴区银杏文化周的独特风景。这场“围墙”内外的互动,不仅让民生温度可感可及,更擦亮了亲民开放的城市名片。记者:肖航10/29
- 辽东学院第十二届银杏文化节启幕记者:王冶治梁雪10/29
- 我市供热准备就绪!一直以来,我市将“改善居民供热质量”作为民生实事进行推进。到目前为止,全市2025年供热“冬病夏治”工作已完成,供热企业对一次管网超压检漏维修漏点32处,新建及检修更换阀门461处,改造供热管网230公里,已储煤57.06万吨,储煤率达98.3%。近日记者从市供热办获悉:2025—2026年度供热工作已全面开始,全市供热行业已于10月24日完成冷态试运行,10月25日全面转入热态试运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逐渐稳步升温。供热管理部门要求自10月29日开始,二次网供水温度要达到33℃以上,回水温度要达到25℃以上,用户家中可以感受到供热温度。全市供热管理部门和供热企业公布服务电话68部,组建23支应急抢修队伍、应急抢险人员655人,配备了抢险车辆、应急物资,24小时待命,做好供热设施应急抢险准备。供热管理部门运用供热数据监管平台,实时对市区主要供热企业热源厂、换热站供(回)水温度、压力等运行情况和部分用户室温进行在线监测,确保稳定供热。市供热办提醒广大市民,定期对室内过滤网等供热设施进行清洗,防止堵塞;做好供热设施排气和门窗保温,提高供热效果。如有供热问题,请及时拨打:市供热办电话:3823456金山热电客服电话:2585000宏达热电客服电话:96396供热管理部门将督导供热企业接件即办,提高供热服务质量。记者/李杰王子宁编辑/赵晴编审/邹润10/28
- 抗美援朝记忆里的“七十三号驿站”10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在一版刊文《抗美援朝记忆里的“七十三号驿站”》,对丹东市曾作为抗美援朝战争中连接前线与后方的“生命通道”进行了报道。原文如下:抗美援朝记忆里的“七十三号驿站”鸭绿江畔的丹东,曾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连接前线与后方的“生命通道”。在这座英雄城市的元宝区九江街,有一处特殊的“驿站”——73号院落。它不是古代传递军报的官方驿馆,却承载了100多名志愿军战士的冷暖;它没有正式的站牌,却因房主赵家三代人的无私付出,成为战士们心中“比家还暖的港湾”。图为“七十三号驿站”现址。受访者供图从1950年7月第一批志愿军入住,到如今成为红色教育基地,“七十三号驿站”的故事,是抗美援朝时期军民鱼水情最鲜活的注脚,也记录着一座城市、一个家庭跨越75载的爱国传承。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纪念日前夕,记者来到丹东,见到了当年仅有10多岁的赵家后人赵玉斌,听他讲述那段温情的故事。鸭绿江畔的红色坐标1950年7月,安东市(今丹东)的空气里已弥漫着紧张的备战气息。第十三兵团奉命向中朝边境集结,数万官兵的食宿问题亟待解决。安东市委、市政府动员机关、学校与居民为部队提供住处,元宝区九江街73号的赵家,成了这场“全民支前”浪潮中的一个缩影。赵家主人赵连有,是一位生于1902年的手艺人,靠制作笼屉和罗圈养家;妻子高守贞操持家务,性格爽朗热忱。这座1935年建起的院落,有三间小楼、南厦、西厦和柴棚,二百平方米的地面上,挤着赵家十来口人。当地方干部上门动员时,赵连有没犹豫:“战士们是来保家卫国的,咱不能让他们没地方住!”第一批住进赵家的,是10名东北边防军官兵,领头的是梁排长,还有江泉生、尚福礼等战士。赵玉斌当时只有13岁,他回忆说:“梁排长和江泉生住楼下北屋,其他人住楼上南屋,父亲把偏房收拾出来,让祖父暂时住过去。”1950年10月,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和朝鲜人民一道共同抗击侵略者。由于部分战士是运输兵,频繁往返国内外,赵家成了他们的“中转站”:托带话给家人、存放物品、代买生活用品,甚至传递婚丧嫁娶的消息。1951年夏,又一批后勤部队住进赵家,其中有17岁的来自成都的李勋石、王学燧,30多岁的“大胡子”陈公墨,还有吉林的常万胜。这些战士与赵家同吃同住,高守贞每天早起烧洗脸水,家里人还帮战士缝补衣服,赵玉斌则跟着战士们学唱革命歌曲,“他们教我唱‘雄赳赳,气昂昂’,说等胜利了,带我去朝鲜看金达莱花”。在安东,像赵家这样的“家庭驿站”还有很多,但赵家因高守贞的细心、赵连有的可靠,成了战士们的“首选”,“七十三号驿站”的名号,在志愿军中口口相传。1952年,志愿军战士王凤岐在信中写道:“大娘待我如儿子,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图为赵家保存的志愿军战士照片。受访者供图“要人给人,要物给物”“一切为了前线,要人给人,要物给物”,安东市委的支前口号,在赵家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从1950年到1953年,赵家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支援抗美援朝中。赵连有是家里的“排头兵”。1950年11月,安东市制定《关于战勤组织动员办法暂行规定》,17至50岁公民需服战勤,48岁的赵连有主动报名,编入元宝区九江街担架队,过江为志愿军抬伤员。赵玉斌回忆说:“父亲常说,‘是共产党让咱穷人翻了身,国家被欺负了,我得站出来’。一夜,父亲在鸭绿江上往返抬伤员13次,回来时肩膀磨得全是血泡。”赵家的子女们也“不甘落后”。1950年,赵连有21岁的儿子赵玉升加入志愿军防空部队,并于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赵连有18岁的女儿赵云华中学毕业后,报名参加志愿军后勤部沈阳空军地勤部队,随时准备赴朝作战。赵玉升参军前给家人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和平不是等来的,是用血汗换来的。”这封信后来与50余封志愿军家书一起,成了赵家的“传家宝”。1950年8月27日起,美机频繁轰炸安东,截至1951年3月,共袭扰588次,炸死炸伤许多市民。安东实施“全部、彻底、迅速”的疏散方针,赵家人有的去了沈阳,有的去了海城。留在安东的高守贞与大嫂刘兰英,成了驿站的“主心骨”。她们把宽敞明亮的二楼让给战士们住,自己挤在南厦;战士们的衣服破了,她们连夜缝补,冬天还把战士们的棉鞋拿去烘暖。1952年,美军投下细菌弹,高守贞每天带头组织街坊扫院子、捕毒虫。她还经常往返邮局,为战士代领包裹,有时需要扛着几十斤的东西走好几里路。最珍贵的遗产,是志愿军战士们的家书。这些信里有战士们在前线的见闻、对赵家的感谢,也有对和平的期盼。高守贞把这些信与子女的家书一起,放在志愿军战士赠送的美军木制子弹箱里——这是战士们缴获的战利品,一直留存。1979年高守贞病逝前,把箱子交给赵连有;1991年赵连有离世,又传给儿子赵玉臣,“要把这些信传下去,别忘了战士们”。图为志愿军战士写给赵家书信的部分信封。受访者供图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七十三号驿站”的故事没有落幕。几十年来,赵家人用编印信札、寻亲、捐赠文物等方式,让这段记忆穿越时空。2008年,时年81岁的赵玉臣与71岁的赵玉斌,决定将50余封志愿军家书编印成《志愿军信札》。赵玉臣在编者的话中写道:“这些信是历史文物,能让后人知道,抗美援朝的胜利是军民齐心换来的。”赵玉斌自费2万元印制1000册,分送给纪念馆、学校与志愿军老兵。信札中,有陈公墨写的“在阵地执行任务,炮弹落在身边,我想着您家的热汤,就有了勇气”,有李勋石鼓励赵玉斌“要为国家学习,朝鲜儿童在山洞里都不放弃读书”……这些朴素的文字,成了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2010年,73岁的赵玉斌发起了一场“寻亲”活动,他在《丹东日报》《辽沈晚报》发布启事,附上22名志愿军战士的名单——这是从家书与记忆中整理出来的名字。当年11月,好消息传来:93岁的陈公墨在成都被找到。赵玉斌飞赴成都,在公园与陈公墨相拥而泣,“当年的大胡子哥哥,头发全白了,他还能叫出我的小名,记得我家北屋的炕”;此后几年,赵玉斌又在天津见到李硕石,在武汉见到常万胜的女儿……2015年,赵家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将志愿军家书与美军子弹箱、志愿军战士的不锈钢饭盒等物品,捐赠给抗美援朝纪念馆。捐赠仪式上,赵玉斌说:“这些东西不是我们自己的,是属于英雄的城市和英雄的人民的。”如今,在纪念馆的展区里,这些家书被放在恒温展柜中,旁边循环播放着赵玉斌讲述的驿站故事,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观众驻足。2025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前夕,丹东市在“七十三号驿站”旧址建起“支前亭”,成为市民缅怀历史、传承精神的新地标。站在亭下,望着鸭绿江上的游船,赵玉斌常想起母亲高守贞的话:“人这一辈子,要记得别人的好,要记得国家的难。”如今,“七十三号驿站”早已不是一座院落的代名词,它是千千万万中国家庭爱国情怀的缩影,是军民同心、共克时艰的见证,更是留给后人的精神坐标——提醒着我们,和平来之不易,英雄从未远去。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于力丁非白编辑/赵晴编审/邹润10/28
- 丹东这五年,蓝、绿、清、美空气质量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始终保持100%,这份成绩单背后有着怎样的生态治理密码?一组数据印证了丹东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全市12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一直保持100%,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持续稳定在100%,水环境质量持续领跑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从2021年的94.5%起步,2022年跃升至97.5%,2023年和2024年分别保持在94.2%和95.9%的高位,连续四年蝉联全省榜首。截至2025年10月21日,丹东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达291天,优良天数比例高达99%,较“十三五”末的2020年上升3.4个百分点,继续稳居全省第一。筑牢制度防线夯实生态环保“四梁八柱”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我市先后出台《丹东市市级有关部门和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丹东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构建起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四梁八柱”。《丹东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有效控制了噪声污染的程度和范围;完成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更新,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排污许可制度大力推进,推动企业落实污染防治主体责任。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核发556家排污许可证,排污登记4301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也得到有效落实。到2024年底,全市累计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25件,结案25件,结案率100%,按期完成各项任务指标,让“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的理念深入人心。打好蓝天保卫战守护“丹东蓝”金字招牌“丹东蓝”已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这背后,是丹东市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的坚定决心和扎实行动。从生活源到工业源,从固定源到移动源,丹东市的空气治理精准而全面。开展低矮面源居民自用散煤炉具治理,更换燃煤直燃炉10000台;推进3家火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金山热电、华能热电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华孚热电异地新建实现超低排放。工业炉窑整治同样不松懈,完成89项工业窑炉治理、12台(套)低效治污设施治理;持续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完成16家涉挥发性有机物重点企业治理;加强春秋季节秸秆焚烧管控,做好污染天气应对处置。2025年,丹东市启动6次污染天气特别管控,增加“保良”天数20天。移动源污染治理成效显著。监测柴油货车466157辆,合格率高达99%。非道路移动机械登记编码2992辆,核发号牌2625辆。截至10月18日,噪声夜间监测达标率81.68%。一系列精准管控、源头治理的措施,让丹东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稳中向好。推进碧水保卫战保障全域水质安全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丹东生态环境的优势所在。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丹东市完成2677个入河排污口和88个入海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深入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完成48处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立标工作,完成铁甲水库环境综合整治。美丽海湾建设成为水生态环境保护的亮点。大鹿岛-獐岛海域美丽海湾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努力打造水清滩净、鱼鸥翔集的生态画卷。2025年,丹东市持续开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深化整治,预计完成1319个排口整治任务。园区水污染防治同样得到强化。对全市9家工业园区开展涉水全流程排查,整改问题6处。强化水源地保护,整治问题30处。推进近岸海域水质提升,推动大鹿岛-獐岛海域美丽海湾申报,完成323个入海排污口备案。一系列举措,让丹东的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强化环境监管提升执法效能严格的环境监管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利剑。丹东市强化环境监管执法,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以高水平环境执法持续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市生态环境局与公安、司法等部门建立联合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工作机制,形成打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行为的合力。2021年以来,向公安机关移送行政拘留移送案件11件;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移送案件9件。组织听证42件,申请强制执行41件。2025年,丹东市生态环境执法效能不断提高,持续开展督察整改成效“回头看”和环境信访案件清零行动,确保各类环境问题整改到位,让环境违法行为无处遁形。建设“智慧环保”提升治理能力“智慧环保”建设取得新进展,监测网络日益完善。空气自动化信息采集传输方面,在原有国控大气监测站点4个、省控监测站点8个的基础上,2024年在凤城市新增1个省控站点。同年,在人口密集区建设1个非甲烷总烃自动监测站点。此外,还建设了10个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提升噪声监测监控能力和噪声源头辨别能力。环评审批服务进一步优化,排污许可、辐射安全许可更加高效,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持续提升,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回望“十四五”,从制度设计到责任落实,从污染治理到监管执法,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持续改善,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明,丹东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环境治理之路。站在新起点,我市将继续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丹东新篇章厚植生态底色。记者/童仕东景媛媛编辑/赵晴编审/邹润10/28
- 省“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启动仪式在我市举行10月23日,2025年辽宁省“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启动仪式在丹东举行。启动仪式由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丹东市政府承办,丹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丹东市社会保险事业服务中心协办。全省各城市社保中心负责人齐聚鸭绿江畔,共同拉开这场覆盖全省、情系万家的社保暖心行动序幕。本次活动的主题是“高质量参保,智慧化服务”。丹东社保中心设置了“精准扩面”“工伤预防”“社银合作”“信息化建设”四大成果板块,现场演示智能化设备操作,讲解工伤预防知识,展现我市社保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自2023年“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开展以来,丹东市社保经办机构深入基层102次,为企业解决难题24件,面对面服务群众近6万人次,精准扩面5.69万人,以实际行动将社保服务送到百姓身边。记者/李冉霞康乐编辑/赵晴编审/邹润10/28
- 永远铭记“最可爱的人”丨丹东传承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纪实10月25日出版的辽宁日报,以《永远铭记“最可爱的人”——丹东传承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纪实》为题,重点报道了丹东在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指引下,不断守正创新,奋力续写“英雄城市”的坚实步伐。这是一场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的寻访——组建《铭记》创作团队,从201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抗美援朝口述历史抢救性挖掘整理工作。6年来,辗转全国各地逾20万公里,采访了志愿军老战士、抗美援朝英雄模范600多人,真实还原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重逢”:探访15省38市,形成30余万字志愿军老战士口述实录,300余条采访视频,以寻访内容为基础构建的抗美援朝精神课程群,让2380名学子完成了与571位“最可爱的人”的“青春对话”。一座城,一群人,不约而同地专注于一件事。这件事,是走得再远,也没有忘记“最可爱的人”,自觉做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践行者。这座城,是抗美援朝英雄城市——丹东。鸭绿江断桥特约记者刘海东摄铭记,是最好的缅怀英华山上,抗美援朝纪念塔巍峨矗立,塔基下不时有游客驻足凝视;鸭绿江断桥上,斑驳的弹孔清晰可辨,时常有家长指着桥面,给孩子讲述当年的炮火纷飞。翻开游客的“必带品”《红色之旅——畅游英雄丹东》小册子,首页就是《丹东红色旅游打卡地》地图,国门、铁路抗美援朝博物馆、毛岸英纪念馆等打卡地一目了然。循着地图探访,仿佛与历史隔空相望。行走丹东,“红”的底色处处可见、可感可知。这里,是抗美援朝出征地。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渡江入朝参战。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丹东成为祖国战略大后方的最前沿。为了全力支援前线,丹东“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血给血,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就给多少”,为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特殊贡献。抗美援朝战争给丹东留下许多宝贵的红色资源。来自丹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信息显示,丹东现有烈士纪念设施21处,包括陵园17处、其他设施4处。其中,省级保护单位1处、市级保护单位2处、县级以下18处。总占地面积10万余平方米,共安葬4907位烈士。志愿军公园张保国摄为更好保护英烈名誉和荣誉权、英烈纪念设施和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丹东市形成了人大、检察机关等部门联动监督机制,开展了一系列常态化巡察,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使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管理和保护置于法律监督之下。同时,全市各地烈士陵园不断擦亮国防和爱国主义教育品牌,推动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每年组织党政机关、社会各界参加教育活动100余场,接待人数超过4万人次。为了让更多人记住他们的故事,丹东市先后抢救修复志愿军入朝浮桥遗址等抗美援朝遗址遗迹124处;对于已发现的文物,采取科技赋能数字化保护、分类开展日常养护、推进重点保护工程等措施进行深入保护。除了加强保护,丹东还加深了对抗美援朝文物的研究和发掘利用,以厚重其红色文化价值,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发布文物保护进展,提升公众关注度。抗美援朝纪念馆在《博物馆中国》《走近真迹》及“共和国印记”丛书发表文物研究文章,深化学术内容传播,精选21件新征集代表性文物展出,策划推出《砸向侵略者的火力铁拳——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专题展》《胜利的凯歌——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音乐专题展》《“悬壶”报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前线医疗工作专题展》等7个专题展览;宽甸满族自治县在明长城宽甸六堡博物馆“长城精神”展区设立“钢铁长城”单元,精选22件/套抗美援朝文物,使长城精神与抗美援朝历史有机衔接……抗美援朝纪念馆特约记者刘海东摄动人的传承场景,同样出现在辽东学院的大思政课堂里。“战火中的书信”主题思政课即将在10月25日上演,彩排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母亲大人,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随着讲述者念出黄继光烈士的家书,周围鸦雀无声,唯有窗外的风轻轻拂过。泛黄的信笺通过多媒体技术“活”了起来,烈士的初心与青年学子的赤诚缓缓贴合。这样的思政课,早已成为辽东学院的“金字招牌”。早在2024年,学校就推出“战火中的歌声”思政课,伴着激昂的军歌,毛岸英、孙景坤等英模的故事娓娓道来;师生们还接力前行,寻访571位志愿军老战士,整理出30万字口述历史。“这些不是冰冷的文字,是老战士们用生命写下的教材。”参与寻访的外国语学院学生李春冉说,每次听老战士讲起当年的战斗,都觉得自己的青春有了更重的分量。也正是这更重的分量,让辽东学院10年来主动要求参军入伍的学生达到833人,在部队立功受奖112人;153名毕业生志愿服务西部,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3228名学生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633名医学毕业生到全国39个县356个乡镇卫生院工作,在基层守护人民的健康……辽东学院大思政课受访者供图奋进,是最好的传承如果说铭记传承铺陈着丹东的过去,那么奋进争先则连接着丹东的现在和未来。10月的丹东,鸭绿江水静静流淌,江风里仿佛还回荡着75年前“雄赳赳,气昂昂”的战歌。在抗美援朝纪念馆,“飞越鸭绿江360极限飞球”影院内座无虚席。当IMAX级球幕上战机呼啸而过,来自河北的游客张女士眼眶泛红。“像真的站在当年的战场上,终于懂了志愿军战士的难!”观影结束后,她又马上购票“二刷”,“要再感受一次这份震撼。”“飞越鸭绿江360极限飞球”是丹东市重点打造的文旅融合创新项目,自运营以来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广泛好评,旺季接待日均超千人。“我们的初衷,就是让历史‘活’过来,让游客不仅能‘看’历史,更能感受历史。”影院店长郭秋雪介绍。很多观影的游客都异口同声地向她反映,这种从战争到和平、从过去到现在的强烈对比与跨越,震撼着他们的心灵。让红色旅游从传统的参观瞻仰向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升级,是丹东把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具象化的一个剪影。类似的剪影,其实还有许多。无论是从跻身国家级平台,成为我省第七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丹东至韩国仁川国际客货班轮中断5年后全面复航、与吉利远程签约,新能源商用车头部企业“落子”丹东等一个个标志性的事件,还是从向开放要活力,厚植创新“生态圈”,持续擦亮“生态底色”,为高质量发展蓄力赋能,又或是努力把行动跑在企业、群众需求之前,自觉把群众期盼变成党委和政府想干、必须干好的事的诸多创新实践中,均能看出丹东在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指引下,不断守正创新,奋力续写“英雄城市”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经济与人文相融共生的新时代传奇的坚实步伐。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将75年前“最可爱的人”的英勇事迹转化为当代精神力量,以更开放的姿态、更优美的生态、更自信的步态向城市能级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含金量”日益培厚的目标快步前进,让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历久弥新、永续传承,丹东,一直在路上。辽宁日报记者/黄宝锋王卢莎编辑/赵晴编审/邹润1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