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四十三集 孙永清:“帽子戏法”“罐头阵” 巧打硬仗夺胜利
    04/28
  • 【最美战疫人】高墙内的坚守
    4月14日一大早,丹东市女子看守所教导员周莉莎带着民警到每个监所室内巡看安全管理、监管对象情绪等情况。这是周莉莎在高墙内日夜守护的第42天。“监所安全高于一切。”这是周莉莎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主持全所工作的负责人,周莉莎用忠诚担当扛起了战疫责任:快速完善疫情防控、封闭管理、应急处突等工作方案和措施,科学部署安排警力和优化备勤工作机制;制定完善《在押人员行为规范细则》《在押人员一日生活制度》等14项管理制度,凭着女性特有的细心耐心,筑起了安全屏障。持续多日封闭管理,周莉莎时刻关注民警的思想和身体状况,经常叮嘱民警积极做好个人防护,及时开展谈心谈话,引导民警调整状态、释放压力。她牺牲休息时间,陪女警值班、聊天,开展读书、打乒乓球台球等文体活动,还制定了科学营养的食谱,让年轻民警的紧张焦虑情绪得到一定缓解。两名女警分别患喉咙息肉和缺钾等病症,周莉莎调整这两名女警出监所休养治疗,而她和两名副所长顶岗,保障监管工作正常运行。周莉莎身上总揣着一本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有工作总结、会议记录等,更多的则是哪个监室的在押人员思想不稳定需要谈话,哪个监室在押人员身体有病需要安排就医,还有刑满释放人员寄来了思想汇报信、感谢信……她针对女性在押人员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点,建立监区文化长廊、“心声”广播站,组织开展演讲比赛、广播体操比赛、瑜伽比赛等各类文体活动,帮助女性在押人员重拾对生活的热忱,有效稳定了监区秩序。舍小家、顾大家,冲一线、肯奉献。特殊的工作环境,让周莉莎根本顾不上家,一年中有200多天是在监管岗位度过的。前几天是母亲66岁的生日,周莉莎和母亲商量说,现在疫情防控走不开,等休息时再给母亲补上66个庆寿饺子。编辑:邹润
    04/24
  • 【最美战疫人】“这个时候党员就应当站出来”
    4月15日一大早,合作区疫情防控专班工作人员谢卫东戴好双层口罩,穿上防护服,来到港区接回两名境外归来人员,将其安全转运到隔离点,实施集中隔离。今年57岁的谢卫东,2020年初递交了奔赴疫情防控一线的请战书,“我是一名老党员,这个时候党员就应当站出来,为战胜疫情尽一份绵薄之力。”在合作区医学观察隔离点,谢卫东主要负责垃圾清理、消杀和被隔离人员的配餐、心理疏导、安全防护等工作。每天早上8点前,他就“全副武装”上岗,给被隔离人员送早餐,还定期送被隔离人员到医院做核酸检测。工作的间隙,谢卫东背着20多公斤重的消毒液桶,对隔离点内过道走廊、各个房间进行全面消杀,一趟下来常常是汗透衣衫。去年2月的一天,正在隔离点工作的谢卫东接到家里的电话,大哥突然病重。他本想着抽空回家看看,没想到的是,当家人再次打来电话,却是大哥离世的消息。想起平日里大哥对自己的好,谢卫东独自走到窗前,向家的方向望了又望,泪流满面。谢卫东这两年患上了失眠症。疫情防控专班经常工作到很晚,他常常在深夜服上一片安眠药,勉强睡上一会儿。同事说,谢卫东从来都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连续几个月都没回过家。加入合作区疫情防控专班以来,谢卫东参与管理服务境外来(返)丹人员779人,没有出现一次纰漏。编辑:邹润
    04/24
  • 【最美战疫人】不遗余力,坚决筑牢疫情防控防线
    宽甸满族自治县公安局下露河警务工作站,是我市唯一一个省级警务工作站。这里距宽甸县城96公里,与吉林省集安市接壤,是两国两省两江三县交汇处,地理位置特殊。在这里,人们总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就是下露河公安派出所党支部书记、所长王明明。疫情发生以来,王明明始终坚守在前沿阵地,在一线防控队伍中发挥着“强心剂”和“定心丸”的作用。王明明介绍,这两天随着省外疫情形势好转,工作相对轻松些。而前段时间,民警每天工作都在16个小时以上,每天需查验车辆100余台,流调核查上千人,一遍遍地给外省来宽人员讲解防疫政策、疏导情绪,披星戴月是真实写照。3月初,王明明干脆把办公地点搬到了警务工作站,吃住都在站内。难得的休息时间里,他经常嚼着面包、穿着防护服跟民警讨论防控措施。3月10日上午,警务工作站接到对一村民实施重点观察的有关指令,王明明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这位村民家中。考虑到村民家中有不满3岁的女儿需要照顾,王明明及时将情况上报,并为该村民争取到了舒适方便的隔离观察环境。3月13日,下露河朝鲜族乡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王明明制定了详细工作方案,科学合理调配警力,经过48小时连续奋战,配合地方政府圆满完成了全员核酸检测任务,辖区内所有群众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为及时核查涉疫人员信息,王明明带领民警建立一手台账。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他的脚步遍布辖区每个街道、每个村屯,每天需要入户排查近20余人、电话排查30余人。为了排查数据的准确性,王明明总是亲力亲为。有民警问他:“您不累吗?”他笑一笑回答:“累!怎么会不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警察,面对疫情,我不能退。”王明明利用自己曾在吉林省集安市公安局任职的优势,联络浑江对岸的集安大路镇派出所,双方互通共享疫情防控信息,开展协作防控工作。王明明的妻子是一名乡镇中学教师,两人的工作单位距离近200公里,聚少离多,孩子还未满3个月。王明明只好委托年近七旬的母亲帮忙照顾妻儿。编辑:邹润
    04/22
  • 【最美战疫人】全力以赴,坚决筑牢疫情防控防线
    4月的丹东,风暖柳绿。丹东市第一医院门诊楼前,来自院机关的志愿者们指导着患者扫码、分通道通过,部分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另有通道登记,两条通道互不干扰。在核酸检测窗口,市民可以在手机上预约、手机查询检测结果。急诊通道设核酸检测快捷流程……医院在保证压紧压实疫情防控责任的同时,尽一切可能方便群众,满足群众就医需求。3月初至今,全市卫生健康系统上下一心、群策群力,采取坚决果断、有力有效的措施,加强疫情防控和医疗服务保障工作。为方便群众就医,市卫生健康委专门下发通知,指导全市各医疗机构加强预检分诊和院前急救管理,做好入院人员分诊分流和风险管控,认真落实陪护和探视管理制度,强化院感防控工作。同时,要求各县(市)区做好预案制定和应急演练,完善细化工作流程,确保一旦有疫情发生能够全面做好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人员的就医服务。凌晨的长城宾馆,办公区依然亮着灯光。为了保障重点地区来(返)丹人员在集中医学观察期间的管理服务质量和生活条件,卫生健康系统坚持集中隔离场所“三级责任体系”“点长责任制”“感控指导员制”等管理措施,派出专业监督队伍开展“全覆盖、不间断、回头看”监督指导,确保所有隔离场所落实“硬隔离”要求。在市委组织部的支持下,选派敢打硬战、能打硬仗的干部出任隔离点负责人。对全市流调消毒、核酸检测、卫生监督应急队伍等200余人进行专业化培训和实战练兵,计划建立400人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储备库,确保“来之能战、快速应战”。负责流调、处置的队伍,是打赢疫情防控战的“尖刀连”。每晚早则八九点钟、迟则十一二点,当日的疫情防控信息都会通过“丹东发布”等主流媒体平台和市疾控中心公众号进行推送。市疾控中心打破科室壁垒,全员参与,按照专业和工作实际,组建流调专班、信息专班、消毒专班、检验检测专班、样品专班、报告专班等12个疫情防控专班,全天值守。组织疫情研判200余次,为政府决策提供专业支撑;建立完善消毒效果评价方法,并对各场所预防性消毒和终末消毒开展效果评价;完成新冠疫苗接种500余万剂次,覆盖人口、接种人数等各项数据均居全省第一位;第一时间开展流调溯源,第一时间管控重点人群,第一时间组织消毒消杀,第一时间精准划定管控区域,开展全域核酸检测,牢牢守住疫情防控歼灭战的每一寸阵地……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在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的同时,市卫生健康系统正在积极开展医疗救治定点医院改造,增加负压病房和负压病床数量,开展核酸检测能力“倍增”工作,加快推进城市核酸检测基地建设和移动检测方舱建设进程。编辑:邹润
    04/21
  • 【最美战疫人】封闭式引航 守卫“水上国门”
    他们虽不是医护人员,却日夜坚守在口岸防疫保畅的第一线,在港口这一特殊的抗疫战场上,引航员们“白衣披甲”,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守卫“水上国门”,肩起稳外贸、保畅通、保民生的重任。3月下旬,丹东港大东港区,一艘满载18万吨铁矿石的外籍“商人”号散货轮,在锚地已经抛锚二十几天了,一直靠泊不了,船方和企业心急如焚。“出发。”3月28日15时40分,接到丹东港引航调度指令后,引航站专班高级引航员孙德刚穿好防护服,戴好护目镜、防护面罩和N95口罩……搭乘引航拖轮到达了登轮点。登轮点附近风浪很大,“全副武装”的孙德刚徒手攀爬十几米摇荡的软梯,登上了“商人”号散货轮,在驾驶台里下达着一个个操纵口令,引领指挥船舶进港靠泊。19时20分,历时3个多小时,该货轮终于靠泊大东港区20万吨矿石泊位。因疫情防控需要,引航作业时间从原本的3小时延长至5小时。“越是困难越应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结束了一轮高强度引航工作的孙德刚,来到“防疫区”脱掉防护装备,汗水早已浸湿全身,脸上也被护目镜和口罩压出一道道深深的印痕。规范完成自身防护脱卸消杀程序后,回到集中居住点生活区休息时,已是深夜时分。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丹东港引航站第一时间成立引航员专班,实行“14+14+7”闭环化引航生产,即14天引航工作加上14天集中隔离、7天居家隔离。面对新的防疫形势,丹东港引航站启动应急预案,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实现了防疫规范化,助力丹东港安全生产和保供保畅。截至目前,丹东港引航站共完成中外籍船舶206艘次引航任务,其中引领外籍船舶184艘次,引领超大型船舶22艘次,保障了港航防疫安全和生产服务链的平稳运行。
    04/20
  • 用绿色养殖敲开致富之门
    初春的清晨,山的背阴处虽还寒气凛凛,可是寒冷的威力已在渐渐衰竭。在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龙升村的一处农场里,长满了一片片叫不出名的小草,嫩黄的草芽儿,密密地排列着,挤得歪歪扭扭的,一个年轻人正在给牛喂食,“一头牛要喂4-5铲的料,每次都需要十几推车才能喂饱它们,”他边干边说道。熟练的动作、小麦色的皮肤、沾满草料的手套、满是灰土的迷彩色工装,这些场景都让人很难与这位来自城里的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80后小伙子联系在一起。“我天天泡在农场里,最近已经快1个月没回家了”沈伟卓说,在农场里,他讲述着对鸡舍牛棚的规划,描绘着心中向往的农场生活。辞去工作建农场和其它城市里的孩子不一样的是,从小,沈伟卓的父母在家的院子里,为沈伟卓搭建了一个“微型农场”,一家人一起在这里种蔬菜、养小动物,并给它取名为“玉米人农场”,“我从小就和小动物一起长大,对小动物有着特别的情感”沈伟卓说,“玉米人农场”在沈伟卓成长的心灵中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忆。2011年从师范大学毕业后,沈伟卓便在一家培训机构任职,每天的工作忙碌而充实,直到2013年的一天,朋友的母羊繁育事业遭遇变故,几十只母羊全部要宰杀变现。当他看到宰杀后母羊肚子里怀着成型的羊宝宝时,对动物的爱心使他救下了这批待宰的母羊,“我不懂养殖,也不知如何安置它们,只是出于怜悯,想等母羊都分娩后再把它们卖掉。”买下这批母羊的沈伟卓将它们寄养在一个养殖基地,随着日常的照看,心里那个童年回忆又蹦了出来:“这不正是我向往的生活吗!”于是,他毅然辞去工作,在振安区汤山城镇用3年的积蓄建了农场,搞起了种羊繁殖。变身“养殖专家”经过两年的实践,沈伟卓发现丹东的气候和地貌并不适合养羊,经再三斟酌他决定转型改项,利用农场依山而建的优势,开始研究养殖纯生态跑山鸡、大笨鹅。2016年,沈伟卓开始小规模养殖当地老品种的土鸡,并用视频记录下跑山鸡放养和土鸡蛋生产的全过程。第一年由于缺乏养殖经验,没有及时给鸡群做鸡痘疫苗,导致土鸡大量死亡。“那次失败让我想过放弃,但当看到存活下来的大公鸡围着我转时,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坚持下去”,沈伟卓说。不是科班出身的他吃住在农场,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学习养殖技术。有机养殖怎么做?种养结合怎么搞?通过书籍和网络、参加技术培训班、向养殖大户和农学专家请教,想方设法把自己从“外行”变成了“里手”。现在他的农场可以保证每年能向市场提供2000余只纯生态养殖的跑山鸡和万枚土鸡蛋。为了增加农场的养殖种类,2019年,他引进了适合散养的西门达尔肉牛作为农场新的养殖产品,经过几年的培育,由最初的12头基础母牛发展到如今繁育4代近50头的规模。打造多元化生态家庭农场随着沈伟卓事业的蒸蒸日上,有不少年轻人找到他,想到农场来学习养殖技术,“有些人干了不到半年就走了,做养殖不易,需要承担更多的辛苦和孤独。”沈伟卓感慨道,但怀揣着对农场生活的热爱,沈伟卓这一干就是八年。这几年农场的事业慢慢有了起色,他自创的肉食品牌和土鸡蛋品牌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打造集家庭观光、种植、养殖为一体的多元化绿色家庭农场是沈伟卓下一步的打算,他说“这个目标可能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尽管困难很多,但是我坚信我的选择,未来的农业一定是多元化的,那也是我要去实现的目标。”编辑:邹润
    04/19
  • 【最美战疫人】老党员当上小区“守门员”
    在振安区鸭绿江街道华盛社区富春山居小区出入口,79岁的老党员李桂兰身穿红马甲,和两名小区志愿者一起对进入小区的陌生人逐一进行问询。地处风口,大风呼啸,已经站了1个多小时的李桂兰把围脖从衣领里拉出来,遮住脖子,脚下不断挪着小碎步。“同志,您这是去哪家啊?防疫期间,我们得了解一下。”对于每位进入小区的陌生人,李桂兰都礼貌地询问。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附近的居民都是回迁户,李桂兰平时就是有名的“热心肠”,对于每家的情况都很了解,来人是老住户还是生面孔,她一眼就能看出来。正说着,一名中年人径直往小区里走,李桂兰见状忙跟了上去。“你倒是说一声啊,现在防疫期间,咱得对小区居民的安全负责。”李桂兰的话,让中年人连声道歉,表示下次一定配合。李桂兰说,小区是开放式的,进出陌生人多,她和志愿者小分队的成员对于生面孔都十分上心,遇到不配合问询的都会跟在后面看对方到底去哪。2020年初,李桂兰见社区工作人员忙不过来,就和小区11名退休老人一起组成了疫情防控小分队,其中年纪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70岁。他们克服身体的病痛,每天坚持在小区门口,登记进出人员和车辆。2021年初的一天夜晚,社区紧急进行入户排查,当时已经是夜里22点,怕贸然敲门居民会反感,社区工作人员只能连夜给李桂兰打电话求助。她二话没说,穿上棉袄就下了楼,一直忙到下半夜排查结束才回家。“我是党员,退休赋闲,能发挥余热为小区居民做点事,也是一种荣幸。”李桂兰笑着说。编辑:邹润
    04/19
  • 辽宁丹东:第十一届全民读书节4月23日线上开幕
    记者从丹东市全民读书节活动组委会获悉,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丹东,丹东市将举办第十一届全民读书节活动,拟于4月23日9点30分至10点30分,在快手APP“丹东读书”账号和“智慧丹东”客户端举行线上开幕式。据了解,丹东市第十一届全民读书节活动的主题为“书香丹东——阅读新时代喜迎二十大”,活动时间为4月至6月。本届读书节突出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工作主线,大力推进全民阅读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进网络,在全社会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叫响“书香丹东”阅读活动品牌,并倡导共抗疫情、阅读相伴的理念,凝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精神力量,探索形成常态长效工作机制,为丹东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本届读书节活动主要包括融媒体直播分享活动,打造“云”发布、“云”阅读、“云”分享的阅读新生态;组织参与“漂流书屋——辽宁省全民阅读共享计划”、“品读我们这十年”全民共写一本书、打卡最美阅读空间、乡村阅读季、书香会客厅之辽宁“六地”党史荐读访谈等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喜迎二十大讴歌新时代”主题读书朗诵、读书分享会等活动;组织广大青少年开展“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献礼建团百年之线上朗读分享活动、“绿书签行动”宣传活动、“阅文化经典,创书香校园”等主题阅读活动;在家庭中开展亲子共读绘本故事活动;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作用,开展“喜迎二十大,筑梦新征程”主题宣讲活动;组织企业职工开展“我爱阅读筑梦丹东”职工读书活动;在女性群体中开展“书香筑梦魅力巾帼”“巾帼心向党奋斗新征程”主题征文诵读活动;在特殊群体中开展“书香丹东,阅读有我”残疾人荐读交流活动。同时,还将通过举办各类竞赛、评先选优活动,发挥典型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不断提升阅读活动的群众参与度、平台辐射面和品牌号召力,引领“以赛促读、以评助学”新风尚;通过开展各项惠民阅读活动,充分体现读书节的公益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着力满足各行业各领域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编辑:邹润
    04/19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四十二集 于超:“兵设重伏” 完胜正洞西山
    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