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彩辽宁
- 辽宁省概况辽宁省是中国东北地区南部的沿海省份,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南临渤海、黄海,隔鸭绿江与朝鲜为邻,东南隔海与日本相望,东、北、西三面与吉林、内蒙古、河北等省区接壤,靠近俄罗斯,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要冲,是中国东北地区进行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重要通道。辽宁省总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171万,有汉、满、蒙古、回、朝鲜、锡伯等民族。全省有14个省辖市,44个县(市)。省会设在沈阳市。辽宁省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为714.9毫米,年平均气温4℃~10℃。全年无霜期约140~200天。辽宁省大陆海岸线长2178公里,约占中国的12%。东部山地丘陵区为辽宁省主要林区;西部山地丘陵区东缘的临海狭长平原,习惯上称为“辽西走廊”,是中国东北地区沟通华北地区的主要路上通道,中部辽河平原是东北平原的一部分,由辽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辽宁省主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辽宁省自然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藏100多种,探明储量的有64种,其中铁、硼、菱镁石、金刚石、滑石、玉石、溶剂灰岩等矿的储量均居中国首位。辽河油田是中国第三大油气田,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别占中国的15%和10%。辽宁省除盛产水稻、玉米、苹果、白梨、花生等粮食、油料和水果外,还是中国主要的海盐、芦苇、柞蚕产区。历史沿革辽宁承袭着优秀中华文明的血脉,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占有漫长而辉煌的篇章。说辽宁的历史漫长,依据便是早在人类历史最古老的阶段,即旧石器时代,辽宁的先民就已经生活在这里。在营口市大石桥金牛山发现的猿人头盖骨化石,距今已有28万年,是迄今为止辽宁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一处人类栖息地。朝阳市喀左县鸽子洞出土的大量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新石器时代,辽宁人的祖先已经能够磨制石器,制造陶器,并且已开始有农业和畜牧业。凌源市与建昌县交界的牛河梁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遗址则表明,距今5000年前,这里存在着一个初具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展现了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曙光。公元前16世纪,辽宁省属商朝邦畿,(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3年~公元前221年)属燕。此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均在此设置行政机构。辽宁省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的发祥地。至今,这里的一宫三陵,即沈阳故宫和新宾永陵(埋葬着努尔哈赤的先祖)、沈阳福陵(埋葬着努尔哈赤)、沈阳昭陵(埋葬着努尔哈赤的儿子清太宗皇太极)仍然保存完好。旅游观光辽宁省是中国文物大省之一,人文历史、自然景观资源都很丰富。这里有距今近30万年的营口金牛山遗址;这里有与北京故宫齐名的沈阳故宫和清初"三陵"(永陵、福陵、昭陵);这里还有以雄奇险峻和战略位置重要而遐迩闻名的九门口长城。名山、秀水、奇石、异洞遍布辽东半岛和辽西走廊。千山、医巫闾山、凤凰山、冰峪沟、鸭绿江、金石滩和亚洲最大的本溪地下水洞等风光名胜久负盛名。大连、丹东的近代战争遗址和西部的秦、汉、魏、晋、辽、明、清史迹驰名海内外。辽宁省现有文物古迹1.13万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9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处。近年来,辽宁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如蒸气机车旅游、康复疗养旅游、仿古旅游和商务旅游等。各地举办的民间节庆活动也备受国内外游客青睐,最著名的有大连国际服装节等。现在,辽宁省已成为中国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现有旅游饭店300多家,其中星级饭店175家;旅行社370多家,其中国际旅行社48家。国际旅游业取得新成绩,1999年共接待旅游、访问、人事商务及各项活动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49.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亿美元。工业基地辽宁省具有近百年的工业历史。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以重工业为主体,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基础比较雄厚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主要的工业和原材料基地。1999年,辽宁省工业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567.2亿元。辽宁省许多工业产品在中国占有较大比重。钢、生铁、钢材分别占中国产量的近20%左右;纯碱、烧碱分别占中国产量的20%和10%;发电量、原油、天然气、原煤、机床、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变压器、汽车等产量在中国都占有重要地位。石化、冶金、电子信息、机械仍是辽宁省四大支柱产业。但产品结构适应性调整已迈出新步伐,适应市场的投资类产品继续有所增长。1999年,生铁产量1448.9万吨,比上年增长2.1%;钢产量1467万吨,比上年增长4.3%;成品钢材产量1235.2万吨,比上年增长7.5%。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增长较快。其中,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22.2万台,比上年增长59.3%;乙烯产量39.7万吨,比上年增长2.6%;化学农药产量2.2万吨,比上年增长14.7%。产销衔接水平稳步提高,1999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7.4%,比上年又提高0.3个百分点。农村经济辽宁省是中国著名的工业大省,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中国居领先地位。进入90年代,辽宁农业继续有所发展。1999年粮食总产量达1648.8万吨,是历史上第四个丰收年。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520亿元,比上年增长4.7%。辽宁省以多种形式加快农村经济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步伐,努力把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传统农业正在迅速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全省农、林、牧、副、渔各业兴旺,农村经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建设取得进展,全年推广新品种面积195万公顷,平衡配套施肥面积120万公顷。全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已发展到46个,生猪生产基地县达到30个,黄牛生产基地县达到24个,蔬菜保护地面积11万公顷。辽宁省在大力发展陆地农业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海洋开发的新纪元,水产养殖在沿海已经广泛发展起来。交通通讯近年来,辽宁省投放巨额资金,用于港口、机场、铁路、公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使投资环境日益完善。五个港口(大连港、营口港、丹东港、锦州港、葫芦岛港)与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六个机场(沈阳、大连、鞍山、锦州、丹东、朝阳)与日本、俄罗斯、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100多个大中城市通航。乡乡通公路,公路总里程4.5万多公里,公路密度居中国各省市之首;目前已形成了以港口为门户,铁路为动脉,公路为骨架,民用航空、管道运输、海上运输相配套的四通八达的综合立体交叉运输网。1999年运输生产保持持续增长,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旅客周转量451.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9%;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3亿吨,比上年增长13%。辽宁省14个省辖市和44个县(市)全部开通了国际、国内程控电话,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1999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8.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9.7%。全省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已达795万门,形成了以数字微波为主、以沈阳为中心的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干线传输网。此外,三类传真、数字传输、无线寻呼、移动通信等现代化通讯手段也发展迅速。科教文卫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目前,全省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6万人,科研开发机构1202个。1999年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116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就有470项。在取得的科技成果中,不同程度得到推广和应用的2276项,推广应用率达73%,新增产值479.8亿元,创利税101.5亿元。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发展。辽宁共有理、工、农、医、体、音、美、财经和综合性高等院校66所。目前,全省高等院校在校学生23.58万人,在校研究生1.05万人。40多所院校同国外的大学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互派访问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有20多所院校接受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中等教育继续得到加强,全省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学生4.28万人,在校生15.68万人;普通高中465所,招生14.39万人,在校生为39.92万人。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全年扫除文盲2.35万人,基本上完成了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任务。文化事业进一步活跃。目前,全省有艺术表演团体80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26个;公共图书馆129个,博物馆30个;档案馆159个。全省有省市级广播电台16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转播台3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7.82%;全省有省市级电视台15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588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7.67%。1999年,全年共出版报纸85种,总印数11亿份;出版各类杂志277种,总印数1.33亿册;出版图书5256种,总印数2.26亿册。卫生事业在改革调整中继续发展。全省共有卫生机构6614个,个体门诊5380个,医疗床位19.4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2.95万人。预防保健工作不断加强。全省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16个,卫生技术人员1.23万人;妇幼卫生机构107个,卫生技术人员0.31万人。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1999年在国内外的各项比赛中,辽宁省运动员共获得14个世界冠军、22个亚洲冠军、82个全国冠军。全民健身活动稳步推进,全省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1760万人。人民生活随着新千年的到来,辽宁省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全省城乡到处是一片祥和安乐的景象。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1999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99元,比上年增长6.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990元,比上年增长2.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01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18元。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目前,全省从业人员1948.5万人;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4805个,使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社会保障成效显著,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695万人,覆盖面96%。全省城市均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生活困难的职工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得到改善。1999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756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918.2万平方米。年末统计,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居住面积8.5平方米;农村居家庭人均住房面积20.9平方米。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全省目前各类社会福利院拥有床位4.79万张,收养人员3.73万人。城镇社会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已设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972个。农村已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达到972个。对外开放辽宁省实施"外向牵动"战略以来,对外开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对外贸易持续增长。1999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3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外贸出口总额82亿美元,进口总额55.3亿美元。我省对外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已扩大到161个,主要贸易伙伴列前五位的依次为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和荷兰。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1999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1785项,外资协议额50.6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额4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在新签外商直接投资中,总投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就有201个,合同外资额22.4亿美元。截止到1999年末,辽宁省已注册“三资”企业1.38万家,累计投产开业8037家。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继续发展。全年共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项目1362项,合同金额4.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6亿美元。新签技术出口合同173项,合同金额13.7亿美元。新签技术引进合同292项,合同金额10.3亿美元。目前,辽宁省共有国家级、省市级各类开发区27个。其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发展较快的当属四个国家级开发区。它们是: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10/06
- 美不胜收!大美辽宁欢迎您08/16
- 辽宁这百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建党百年主题系列微视频《这百年》今天推出辽宁篇。让我们走进辽沈大地,回望峥嵘岁月,高擎精神火炬,一起见证老工业基地振兴在途,谱写新篇!07/12
- 《大美中国·冬天系列》 辽宁的冬天03/06
- 【最辽宁·景】初夏露营热5月18日,周日,沈阳迎来了近期难得的好天气,沈北七星湿地公园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市民纷纷走出家门,来到这里露营野餐、户外游玩,尽情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愉悦放松。记者:赵敬东05/20
- 沈阳故宫:400岁古代宫殿与城市一起日新月异2025年5月3日拍摄的沈阳故宫(无人机照片)。(摄影:李钢)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迄今已有400年历史,是中国保存完好的两座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一直以来,这里见证了沈阳的城市变迁,更吸引了中外旅人络绎不绝的脚步。近年来,沈阳故宫博物院持续开展对古建筑的维修和馆藏文物的修复,加强沈阳故宫文化遗产价值的研究、阐释和宣传,让沈阳故宫对城市文化、旅游和经济促进作用不断提升。“沈阳故宫过大年”系列活动,让皇家习俗生动地呈现在百姓面前;地域色彩鲜明的城市旅拍,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流连忘返;具有沈阳故宫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的研发、推广,有效传播了历史文化……源于“古”而成于“今”。走过400年岁月,今天的沈阳故宫活跃在日新月异的城市日常里,为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助力城市发展提供支撑。05/20
- 辽宁:看“赛事+文旅”如何跑出新赛道“在运动中看风景、品文化,旅途中享受运动乐趣,这种融合太吸引人了。”一位游客道出爱上“跟着赛事去旅行”的心声。联合国旅游组织数据显示,体育旅游产业正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长,目前占全球旅游支出的10%。辽宁作为体育大省,从大连的马拉松赛到沈阳的篮球赛,再到丹东的匹克球比赛,今年以来,一场场精彩纷呈的体育赛事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人们跨越山海,奔赴一场场充满活力与激情的旅行盛宴。大连“足球嘉年华”六大空间打造沉浸式体验。(摄影:王荣琦)串联城市地标打造沉浸式赛事场景赛事玩法不断推陈出新,为城市增添了别样的魅力与活力。5月9日中午,阳光洒在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的航站楼外,来自无锡的王家铭拖着笨重的行李箱,脚步却格外轻快。他刚下飞机,就马不停蹄地直奔大连马拉松赛博览会的现场。在领物区,他熟练地打印小票、领取参赛包,扫码、核验,整个流程一气呵成,不到10分钟,便顺利完成了赛事物资的领取。走进大连马拉松赛博览会,B厅的匹克跑姿分析区吸引了他的目光。专业的设备精准地捕捉着他的每一个动作,定妆拍照区里,色彩斑斓的背景和专业的灯光,让他瞬间有了明星般的体验。当他来到非遗传承区时,一位泥人匠正专注地摆弄着手中的红泥,只见那红泥在他灵巧的双手下,渐渐有了形状,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迷你“大马滨海鹿”便呈现在眼前。王家铭忍不住停下脚步,亲手体验了一番捏泥人的乐趣。隔壁展台,焖子在铁板上滋滋作响,散发出诱人的焦香,他毫不犹豫地买下一份,咬上一口,外酥里嫩,满嘴流香。在沈阳皇姑马拉松的赛道上,跑友刘铭即将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去年第一次跑“皇马”,他就深深爱上了这条赛道。今年,他满怀期待,希望能解锁更多的新玩法。和刘铭有相同爱好的人可不少,今年沈阳皇姑马拉松赛道串联起了北陵公园、无垢净光舍利塔、北塔公园等城市地标,从现代气息的都市到鲜花盛开的公园花海……参赛选手们沿途可以欣赏到独具特色的城市美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跑步爱好者踊跃报名。丹东的站前广场和万达广场,匹克球主题旅游打卡点成了城市的新亮点。巨大的匹克球雕塑景观矗立在广场中央,色彩鲜艳,造型独特。标准匹克球场地里,人们挥动着球拍,尽情享受着运动的快乐。沈阳读大二的学生李明,这次是和室友相约一起来丹东打球过周末的。他们身着轻便的运动装,在球场上奔跑、击球,汗水湿透了衣衫。打完球后,他们来到附近的商场,找了一家温馨的咖啡店,坐在柔软的沙发上,喝着香浓的咖啡,翻看着手中的书籍,享受着这份动静结合的新型Citywalk带来的惬意。凭球票享折扣将热度延伸至赛场外“五一”假期,大连梭鱼湾足球场宛如一片沸腾的绿茵海洋,欢呼声、呐喊声如潮水般此起彼伏。大连英博海发队以主场之威,于1日、5日接连迎战云南玉昆队与北京国安队,两场激战让全城的热情瞬间被点燃,每场6万多名观众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期待,现场气氛热烈非凡。赛场之外,外地球迷游客也收获了专属福利。大连文体旅集团、金石滩旅游集团旗下景区纷纷推出优惠票价,老虎滩海洋公园里,憨态可掬的企鹅摇摇摆摆,游客们仿佛置身于梦幻的海洋世界;森林动物园中,威风凛凛的狮子、机灵可爱的猴子,引得游客们阵阵惊叹。大连青旅国际旅行社还贴心地提供酒店优惠和深度旅游产品,让球迷们能全方位感受大连“浪漫之都”的独特魅力。“这个假期不但看了精彩的球赛,赛后还享受了好几个景区的优惠活动,算下来,我们三口人省下不少门票钱呢,这趟旅行超值!”来自南京的球迷张驰兴奋地直呼过瘾。在沈阳,同样力度空前的优惠活动即将启动。“今年皇姑马拉松赛前订的酒店,离起跑点特别近,拿参赛证明还有价格优惠。”2025沈阳皇姑第三届半程马拉松将于5月31日开跑,来自营口市的参赛“跑友”张宁早早地就预订好了酒店,准备赛后的端午假期在沈阳多待几天,好好逛逛。皇姑马拉松赛道集中在沈阳中心城区,周边酒店、餐饮商户林立,商家纷纷向“跑友”们推出多项优惠活动。“5月29日至6月1日期间,酒店开通‘皇姑半马’选手专属预订通道,提供订房优惠,还会赠送迎宾果盘。”辽宁大厦酒店相关负责人介绍,赛事前十名获得者,完赛后凭官方成绩单,还能享受减免比赛前日的入住费。5月底,辽宁省匹克球推广启动仪式暨丹东鸭绿江万人匹克球欢乐赛即将拉开帷幕。为了吸引更多游客跟着赛事游丹东,各个景区适时推出优惠政策,开发“匹克球+”主题旅游线路,构建“挥洒汗水+领略文化”的复合体验。在赛会期间,宽甸满族自治县的天华山、黄椅山、花脖山等景区门票相应调整低至五折……让年轻人在体验赛会和运动之余,进一步挑战身体极限,提升自信心与成就感。如何吸引更多人为一场赛事赴一座城社交,已然成为人们踏上旅途的重要驱动力。数据显示,38.4%的消费者选择与挚友结伴开启旅游之行,近20%的消费者则倾向于家庭集体出游。在旅途中,大家因共同的爱好与目标相聚,群体运动的热情被彻底点燃。安徽亳州的跑友孙哲和几位跑友一同奔赴大连。抵达后,他们一头扎进精彩的马拉松赛事里,在赛道上尽情奔跑,汗水挥洒间是对运动的执着。比赛结束,他们的旅程才刚刚开始。漫步在充满欧式风格的大连东港水城,品尝着地道的大连海胆水饺,大家一边大快朵颐,一边分享着比赛中的趣事,一路欢声笑语。人均约3500元的消费,换来的是运动与旅游交织的双重快乐。一路上,他们互相拍照留念,摆出各种搞怪又有趣的姿势,脸上洋溢的笑容如同暖阳,那是社交带来的温暖,也是赛事旅行赋予的独特魅力。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沈阳康平县因一场越野挑战赛而热闹非凡。2025巴图鲁越野·巴尔虎山(北村)挑战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500余名选手齐聚于此。赛事期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吉林游客刘先生原本只是陪朋友参赛的,没想到却被康平的山水风光和深厚文化深深吸引。他漫步卧龙湖畔,欣赏万亩湖面上翩翩起舞的候鸟;登上北巴尔虎山,领略雄浑山势与秀丽风光交织的美景。不仅如此,他还精心挑选了当地的特产,满载而归,还迫不及待地向身边人介绍康平的美。体育赛事虽能引流,但投入大,如何将其转化为消费收入?东北财经大学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韵江表示,在空间、时间、价值上融合创新,这对吸引人们参与赛事旅行至关重要。赛事时间规划要更灵活。除传统“三大球”“三小球”,开发电竞、冰雪等多样赛事矩阵,实现“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契合人们求新求变心理,也方便上班族灵活安排时间。空间上,打造赛事周边打卡点、文化体验馆,设计精品旅游路线,把赛事热点扩散到城市各处,让赛事旅行不再局限于赛场,还能深入城市角落。价值上,策划“赛事+”多业态融合场景,如购物、美食、非遗等,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消费频次。如此,赛事旅行才能真正成为人们喜爱的休闲方式,实现体育投入向消费收入的转化。记者:王荣琦刘桐王卢莎05/19
- 辽宁省博物馆新馆开放十周年回眸2015年5月16日,辽宁省博物馆迁至新址,新馆正式开放。十载春秋间,辽博蓬勃生长,年观众参观量从最初的48.3万人攀升至332万人。精彩纷呈的高品质展览、与数字技术的深度交融、细致入微的优质公共服务,这些举措既为辽博筑牢了发展根基,也助力这家新中国第一座博物馆面向未来继续破浪前行。高品质展览吸引332万观众一大早,还未开馆,门口外就排起长龙队伍;正式开馆后,各展厅内人群络绎不绝,尽赏文物之美。“太美了”“文物太多了”“根本逛不够”……在现场,观众好评如潮,赞誉不断。在过去不久的“五一”小长假,辽宁省博物馆再次迎来观展热潮。统计数据显示,5月2日当天,共有32261人入馆参观,比去年同日增长76.16%,同时也创下了辽博建馆以来单日观展人数最多纪录。这是辽宁省博物馆迁至新址来愈受观众欢迎的一个缩影。2015年5月16日,辽博从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广场迁至浑南区新址。10年来,这个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家博物馆的观众人数,从2015年的48.3万人,猛增至2024年的332.5万人,这也意味着,这一数字较迁入新址当年增长了近7倍。“这10年来观众人数之所以能快速增加,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兴起等时代背景,也有辽博自身展览内容不断丰富、不断推陈出新,各项服务不断优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等原因。”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筱雯说。这几天,辽博学术研究部负责人王忠华正忙着“山海有情·大漠鸣沙——在辽宁遇见敦煌”特展开展前的最后准备工作。该特展不仅是辽博对馆藏敦煌文献重新整理、研究后的首次呈现,也是东北地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敦煌文化特展。“我相信,这次特展一定会受到观众欢迎。”王忠华说。结合辽宁独特地域历史文化以及自家12万件套馆藏文物,持续、大密度推出主题展、文物展和文化展,是辽博10年来能够吸引近2000万观众纷至沓来的主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10年间,辽博共举办各类展览近200项,涵盖历史考古、艺术典藏、非遗民俗、文化交流、红色文化等多个主题。除“古代辽宁”“明清玉器展”等10个专题陈列展外,还推出“又见大唐”“又见红山”“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龙城春秋——三燕文化考古成果展”“和合中国”“丹青万象——齐白石和他的师友弟子们”“山河与共——辽金历史文化主题文物展”等一大批在业内与观众中间获得“双口碑”的展览。成群的白鹤翩然起舞,翱翔天地,在北宋都城汴京的宣德门上,它们有的飞舞盘旋,有的在殿脊鸱吻上驻足四顾,动与静相结合,古韵与灵动相映照,美不胜收。这些动态画面并非来自影院,而是辽博日前推出的沉浸式数字展览“唐宋风华——数字画境中的艺术世界”展。珍贵书画丰富是辽博的特色之一,但因为古代书画不能经常展出,因此,辽博在众多书画中遴选出《洛神赋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秋窗读易图》《簪花仕女图》《夏景山口待渡图》《瑞鹤图》等6幅十分珍贵的馆藏画作,借助数字化技术,打造了这个“唐宋风华——数字画境中的艺术世界”,观众置身其中,就能如坠画中,如梦似幻。引入国内首个海昏侯国历史主题VR沉浸展《探秘海昏侯国》;在主题展览中嵌入数字化展览单元,让文物动起来、活起来……用数字技术唤醒文物里的文化符号,辽博正不断大胆尝试。全品质服务遍布全省这几天,讲解志愿者武莉一直穿梭于辽博各大展厅。这位2014年就加入讲解队伍的老志愿者,在十多年时间里,已经义务讲解了无数场、接待了无数观众。“我本职是做财务工作的,志愿讲解这么多年,我收获了观众的肯定,也获得了个人成长,特别难得。”在辽博,像武莉这样的讲解志愿者已经超过300人,他们不计回报,自我奉献,借助专业化讲解,让展厅里沉寂的文物变得生动、立体。2023年,辽博起草的地方标准《博物馆志愿者管理规范》发布,这意味着,辽博志愿者正式成为全省标杆和样本。让优秀的志愿者提供优质服务,只是辽博公共服务的一个侧面。10年来,辽宁省博物馆以历史为笔、文化为墨,精心书写出的这份亮眼答卷,除了精彩展览加分,还有优质服务添色。从志愿服务到线上研学课堂,再到免费儿童体验馆、公益辽博讲堂,十年来,辽博已将博物馆的功能拓展至文化传播、社会教育、公共服务集于一身的公共文化平台。今年“五一”假期前,“环游世界的瓷瓶中英双语1日营”活动的招募消息甫一推出,名额很快就被抢订一空。活动当天,辽博展厅中的明清瓷器成了研学线索,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穿越时空,以中英双语的学习方式,了解瓷器制作技艺、风格特点。“能抢到名额很幸运,能在活动中认识到新朋友很快乐。”活动刚一结束,参与活动的五年级小学生耿义臣兴高采烈地说。一组组详实的数据,清晰勾勒出辽宁省博物馆十年间文化惠民的壮阔画卷。10年来,辽博秉持文化为民初心,精心策划并累计举办乐学堂、辽博讲堂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达4500余场。这些活动如春风化雨,惠及观众百万余人。同时,流动文化服务的足迹,覆盖了省内14座城市,开展活动近500场,让200万余群众在家门口畅享文化盛宴。荣誉,纷至沓来——全国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全国首个博物馆服务类区域品牌:博物馆公共服务“辽宁优品”;连续5年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优胜奖……跻身国内优秀行列的辽宁省博物馆已经成为弘扬传承中华文明和辽宁地域文化的标识性窗口、国内博物馆领域的引领型力量、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开放性平台。05/19
- 沈阳故宫牡丹绽放赏过了杏花如雪,看过了樱花烂漫,近日,沈阳故宫牡丹园里的牡丹终于绽放了。牡丹素有“花中之王”“国色天香”的美誉,游客置身花团锦簇的牡丹丛中,尽情观赏拍照,享受惬意时光。记者:查金辉05/16
- “中华第一坛” 一眼五千年东山嘴遗址位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兴隆庄镇,是红山文化晚期重要遗址,出土了震惊世界的祭坛和人物雕像,它的发现对牛河梁遗址大面积发掘、中华文明探源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辽宁大学历史学部考古文博学院基地设在镇里,让记者感慨的是,他们不仅忙于考古,还利用基地向当地人科普考古、历史文化常识,传递历史文化的薪火……从天坛回溯“中华第一坛”北京距离朝阳市约500公里。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一件出土于朝阳市的文物——残高不足10厘米的石雕孕妇像经常被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团团围住。尽管她缺失了头部和右臂,但隆起的腹部、圆润的身形、灯光照射下散发出的光芒,让石雕孕妇像笼罩在红山文化的历史光影之中。观众为此痴迷,惊叹不已。在北京天坛,明、清两代皇帝曾在这里祭天、祈谷和祈雨,“天圆地方”的建筑布局、圆形三阶的建筑形式引起人们由衷的感叹。赞叹之余,人们也在叩问着它们的源起。其实,这一切皆源自包括喀左东山嘴遗址在内的红山文化。“喀左东山嘴遗址里的祭坛,完全可以称为‘中华第一坛’,北京天坛的建筑布局就来源于此。”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专研红山文化一辈子的八旬学者郭大顺斩钉截铁,一锤定音。记者对红山文化的回溯之旅,从北京开始,落脚于喀左东山嘴遗址。东山嘴遗址位于喀左县兴隆庄镇章京营子村东山嘴村民小组附近的一处山岗上。如果将辽宁地图视为红山文化典型玉器玉熊龙,喀左则恰好位于“龙”眼的位置。这个位于辽西的蒙古族自治县,丘陵纵横,沟壑千里,大凌河水浩浩荡荡,穿城而过。喀左不大。从县城内出发,驾车十几分钟后可到达位于山坡上的东山嘴遗址展示馆。此遗址在40多年前发掘出土的部分文物陈列于此。借助声光电等现代化技术,原本枯燥的遗址以及5000年前红山先民祭拜天地、祈求平安的场景在展厅内被生动还原,吸引了大量游客,遗址的重要价值也由此被人熟知。对专业人士来说,展厅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他们更钟情于居于山顶、距离展厅几百米外的考古发掘地,那里,也是石雕孕妇像、玉器等文物的出土地。记者对这处遗址充满向往,抬脚上山,在一处围墙与铁门前止了步。“哗啦”一声,紧锁的铁门被打开,记者走进当年的考古发掘现场,也闯进了5000年前红山人的精神圣地。王菲是喀左人,在喀左博物馆工作了20多年,性格爽朗、举止大方。因为一直从事这项工作,她对这片土地尤为熟悉与热爱。“远处那个马架子山下就是大凌河。早晨,太阳会从马架子山两个山峰之间缓缓升起,特别美。”王菲眼中含笑,指着远处连绵群山,描绘着清晨朝阳初升的图景。遗憾的是,此刻已近中午,记者错过了旭日东升,没有体验到5000年前红山先民看到的美景。出于保护目的,当年发掘的祭坛、石墙等遗迹均被回填。不过,为了向观众展现遗址面貌,博物馆在地面上用石头按照祭坛、石墙等样貌重新勾画出遗迹造型。站在山岗上,环视四周,草茂林密,繁闹的县城与静谧的乡村透出现代气息。脚下的圆形祭坛精致得两步就能跨越,但记者不能也不敢迈出双脚。因为这是5000年前的祭祀圣地,我们和红山先民一样,对此地充满敬畏。站在祭祀遗址前体味历史的厚重在中华文明演进的时间轴线上,包括东山嘴遗址在内的红山文化十分耀眼。红山人丰富的精神世界、规制的祭祀礼仪、美轮美奂的玉器,让所有专家对这支史前考古学文化刮目相看。尤其是与东山嘴遗址几乎同时期的牛河梁遗址被定义为“古国时代第一阶段”,这更让越来越多的人对红山文化痴迷,他们研究红山文化、解读红山文化,让红山文化热潮持续升温。两端雕饰有龙头的玉璜,十分珍贵。当公众将目光投向牛河梁遗址时,“东山嘴”则稍显寂寞。“东山嘴”与“牛河梁”相距50公里,二者关联性强——在空间上,同属大凌河流域,也同属辽西丘陵地带;在时间上,二者都处于红山文化时期,只不过“牛河梁”属于中晚期,“东山嘴”属于晚期。也就是说,在距今5000年前,红山先民在这两处遗址上同时祭拜天地。从考古发掘时间先后顺序来说,东山嘴遗址要早于牛河梁遗址。准确地说,正因为有了“东山嘴”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才撬动了后来牛河梁遗址的大面积发掘,也才有了后来牛河梁祭坛、积石冢和女神庙的相继问世。那是1979年春天,全省进行文物普查,东山嘴遗址进入普查队员视野。普查后期,辽宁要选几处遗址试掘,“东山嘴”成为目标之一。结果,刚一动土,考古队员就有了惊人发现。先是南北走向的石墙、一堆陶器出现在考古人员面前,然后又发现了直径2米有余的圆形祭坛。接下来的发现更是惊呆了所有考古队员:在圆形祭坛附近,有两件十分精美的玉器:一件是两端雕饰有龙头的玉璜,一件是绿松石材质的玉鸟。此外,考古人员还在遗址处发现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陶制、石制人像。站在文物的出土地,对文物的理解与感触会更深刻。当你知道了“东山嘴”是红山先民的祭祀之地,知道了这些花纹繁复、精美的玉器,以及生动写实的人像来自5000年前,知道了先民视之为圣物并为之顶礼膜拜,那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你在惊讶之余会重新审视“东山嘴”在中华文明时间轴线上的重要地位。坐在记者面前,追忆40年前的东山嘴遗址考古发掘经过,郭大顺眼中闪着光。他说,当年,国内从未发现上古时期的人物雕像,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中国这一时期的人物雕塑并不发达。当东山嘴遗址里众多人物雕像横空出世,这既打破了人们的原有认知,也让人们意识到这处遗址的价值。40多年前,国内史前遗址发现的祭祀遗址极少,“东山嘴”恰恰是祭祀遗址。郭大顺认为,通过不断出土的文物可以知道,红山人“精神高于物质”。他当年大胆尝试着将“东山嘴”的发现与中华文明联系在一起。当时,国内学术界对文明起源的酝酿还在讨论中。众多学术权威获知“东山嘴”的重要发现后,都异常兴奋,1983年7月,国内知名考古学家齐聚喀左东山嘴遗址现场。在之后的座谈会上,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建议考古人员多在朝阳市的喀左、建平、凌源三县交界处做工作。这个建议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另一番天地。当年秋天,牛河梁遗址发现了大规模的积石冢和女神庙。一时间,世界轰动。文化的连续性令人着迷“东山嘴”这座小小的山头如一个石块,投掷在中华文明源起的湖面上,激起层层涟漪。其实,“东山嘴”在喀左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如果视野扩展至喀左全域,并将时间轴线拉长,你会在这里窥视到文明的传续。发掘出的红山文化祭坛直径约2米,由石块砌成,被称为“中华第一坛”,博物馆工作人员经常来维护。东山嘴遗址位于喀左县兴隆庄镇章京营子村的一座山岗上。大凌河是辽宁境内的一条重要河流,喀左居于大凌河上游,大凌河水在这里转弯、汇集。在喀左流域的大凌河畔,记者登上了“藏”在崖壁上、距今5万至7万年的鸽子洞遗址,在多个大大小小的天然洞穴里,早期智人临河而居,在这里茹毛饮血,过着原始人的生活。从野外穴居到群体祭祀,从距今5万至7万年的“鸽子洞人”到距今5000年的“红山人”,喀左地区一直有人类活动。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再延续到此后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历史在喀左留下清晰的印记。最为典型的,就是正在发掘中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二布尺南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在时间上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朝到商朝时期。也就是说,在中原地区夏朝、商朝存续期间,同时有一支人群在中国北方生活。从“东山嘴”归来,记者跟随辽宁大学历史学部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赵晓刚的脚步,来到二布尺南遗址发掘现场。二布尺南遗址与“东山嘴”同处一个乡镇。与后者一样,二布尺南遗址也位于山头上,只不过属于红山文化的“东山嘴”是祭祀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没有发现人类居住的痕迹,而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二布尺南”则主要以村落形式出现,距今约4000年。两处遗址都居于高处,登山远眺,环视四周,视野开阔。连日来探访多个遗址,不由得感叹,尽管红山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相隔1000余年,不同的族群在这里相继生活,但他们择山而居、择山而祭的习俗却从未间断……对这片土地,愈琢磨愈有味道。喀左县兴隆庄镇镇长于涛曾在宣传系统工作多年,此前他就对喀左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入研究。调入兴隆庄镇工作后,他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令人着迷。真的,越走近,越着迷。”于涛说。作者:朱忠鹤文并摄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