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之窗](../../images/logo-2.jpg?t=1)
宜居丹东
- 【沿着边境看中国】辽宁丹东篇【沿着边境看中国】丹东宽甸黄椅山:天然火山博物馆【沿着边境看中国】丹东秋韵:银杏流金【沿着边境看中国】辽宁丹东大梨树:干字精神的发源地【沿着边境看中国】辽宁丹东:畅游青山沟寻访红色足迹【沿着边境看中国】丹东东港稻米【沿着边境看中国】辽宁丹东:虎山长城明长城东端起点【沿着边境看中国】辽宁丹东三道河民俗村:边疆情民族风致富路【沿着边境看中国】丹东东港草莓【沿着边境看中国】丹东梭子蟹【沿着边境看中国】辽宁丹东:天桥沟赏枫正当时【沿着边境看中国】系列融媒体报道走进辽宁,展现沿边美景【沿着边境看中国】丹东蓝莓【沿着边境看中国】虎山长城为啥左侧墙高右侧墙低【沿着边境看中国】虎山长城铺房敌楼和马面【沿着边境看中国】我在丹东大孤山等你【沿着边境看中国】辽宁丹东:天桥沟赏枫正当时【沿着边境看中国】我在丹东獐岛等你【沿着边境看中国】丹东绿江村:油菜花海惹人醉【沿着边境看中国】辽宁丹东:畅游青山沟寻访红色足迹【沿着边境看中国】虎山长城空心敌楼【沿着边境看中国】辽宁省丹东市“山货出山”记:软枣猕猴桃富了乡村靓了农家【沿着边境看中国】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迁徙驿站人鸟和谐共生【沿着边境看中国】辽宁丹东:小浆果之乡【沿着边境看中国】辽宁丹东:“枫景”这边独好【沿着边境看中国】辽宁丹东大鹿岛:铭记甲午海战历史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沿着边境看中国】辽宁丹东河口村: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沿着边境看中国】辽宁丹东:抗美援朝英雄城市【沿着边境看中国】辽宁丹东石柱子村:柱参之乡百年传承10/14
- 东港市徐坨村冰雪乐园邀您体验走进东港市北井子镇徐坨村冰雪乐园,满眼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仿佛置身童话世界。这里相关游玩设施已准备就绪,正热情迎接八方游客前来体验冰雪运动带来的乐趣,尽享这份独属冬日里的快乐时光。徐坨村冰雪乐园充分利用“稻画船说”闲置地块精心打造,冰上活动场地宽阔平整,爬犁、冰上自行车和各类游玩设施一应俱全,可为游客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和丰富的游玩项目。今年,徐坨村还特别购置了造雪器械,经过前期近一个月筹备建成数条冰雪滑道,能够让游客切身感受到紧张刺激的游玩体验。徐坨村党总支书记鞠德平介绍,冰雪乐园在镇里支持下,今年增加了戏雪新项目和一些冰上游乐设施,1月4日正式开园,欢迎广大市民和游客前来体验冰雪运动的快乐。冰雪乐园作为徐坨村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合理规划和精心打造,将原本闲置的土地资源利用起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村集体经济增收,不仅丰富城市冬季旅游项目和内容,也为周边游客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成为东港冬季旅游一处新的“打卡地”。记者:倪向宇崔启鹏孙慧孙之程01/16
- 瑞雪兆丰年用脚步丈量寒冬(刘海东摄)1月5日,丹东迎来2025年第一场雪,雪花漫天飘舞,如诗如画。腊月里,市民与一场洋洋洒洒的浪漫不期而遇。雪,轻轻地,落在眉心;静静地,融化在掌心。雪花飘然落下,轻盈而洁白,一夜间,天地上演银霜遍地的绝美,市民的朋友圈瞬间被初雪刷屏。瑞雪兆丰年,年初这场飞雪,让人们对新的一年多生出几分美好的期待。挑灯夜战(万培刚摄)雪中起舞(宋文学摄)晨练(李晓峰摄)家园(尤明摄)月亮岛(高永才摄)迎风冒雪(王弼正摄)雪霁(宋宇飞摄)妈妈的小跟班(任德章摄)寂静的山林(刘勇摄)晨曦(任传文摄)01/08
- 冰上欢歌,冬日飞扬元旦假期,青年湖的冰面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众多市民沉醉于风驰电掣的乐趣中,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的冬季冰雪运动休闲图景。随着气温稳步下降,青年湖的冰层仿若一面天然铸就的巨大冰镜,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吸引着冰上运动爱好者一展风采。市民们身着五彩斑斓的防寒服,脚蹬锃亮的冰刀,似灵动的音符在冰面上跳跃、滑行。身姿矫健的速滑高手,如风一般掠过,每一次加速、转弯都展现出高超的技巧,冰刀在冰面上划出优美的弧线。初学者们虽略显笨拙生疏,但神情专注、沉稳,一招一式都认真揣摩,那份对滑冰运动的执着与热爱溢于言表。许多市民自发地三两成群,或切磋技艺,交流滑行的窍门与心得,或在冰上追逐嬉戏,欢笑声、呼喊声交织在一起。市民齐聚青年湖滑冰,不仅是对冬季户外运动的积极参与,更是丹东市全民健身热潮的生动体现。随着城市体育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冰雪运动的普及推广,越来越多的市民走出家门,在冰天雪地中释放活力,享受运动带来的健康与快乐。新年伊始,这片冰面还将继续见证市民们的欢乐与激情,成为丹东冬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记者:周广庆01/06
- “冰雪温泉莓好欢乐季”启幕12/31
- 【鸭绿江畔 丹东真好】味蕾对决 美食争霸12月22日下午,振兴区冬品市井烟火气“味蕾对决美食争霸赛”在安东老街举行。清真老马头焖子、高师傅板栗饼、老王头东北脆皮油炸糕、韩国特色小吃深海鱼糕、蜀九哥特色小土豆、韩国传统小吃韩国鱼饼、鲜族特色欧巴海苔饭团、好先生鲜爆虾饼、朝鲜族特色名小吃金珠打糕、老安东酸奶粽子共10家商户参加最终比拼。为了使评选活动更加公平、更有代表性,大众评审团邀请了社会各行各业代表。尤其是来自外省市的大学生们,对参加这次美食大赛赞不绝口,纷纷表示要以丹东为“第二故乡”,当好丹东旅游和美食的推介官,诚邀家人和朋友来丹东赏美景、品美食。大赛评选出最佳特色小吃3个、最佳创意小吃3个、最佳人气小吃4个。获奖商户表示,今后要更加积极探究具有丹东地域特色的美食小吃,展现丹东美食文化,让美食成为吸引游客的新“食”尚。孙欢魏强记者/刘海东12/24
- 丹东天桥沟:穿越林海雪原天桥沟滑雪场位于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天桥沟景区内,是全国首批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也是辽宁省首家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全国首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到林海雪原挑战自我。(摄影:杨靖岫)天桥沟地处长白山脉老岭支脉,形成于1.4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其独特地貌被中外地质学家誉为“地球造山运动的经典之作”,曾是清王朝“龙兴之地”和皇家围场之一。天桥沟滑雪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其一是这里属暖温带湿润区大陆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其二是地处北纬41度世界滑雪黄金地带上,与著名的滑雪胜地——阿尔卑斯山脉处于同一纬度,雪场海拔高度1040米,最大落差515米,雪质松软舒适,被雪友们誉为“黄金雪道”。天桥沟高山滑雪配套接待设施齐全。雪场共有初、中、高三个难度级别的四条雪道,总长5.17公里,设有一条教学道和一座单板公园。滑雪爱好者在这里均可找到适合自己的雪道。夜宿天桥沟泡澡缓乏,用的不是温泉水,而是人参浸泡过的“参汤”,能让肌肤细嫩润滑。因为天桥沟有辽东最大的野山参养殖基地,到此一游,您不光泡参汤,还能喝参酒,滋补强身。天桥沟景区山川秀美、森林覆盖率高,现已成为集康养游、冰雪游、红色游、科普游等多业态旅游综合体。这里有东北抗日联军遗址20多处。景区还推出“林海雪原穿越之旅”,通过乘坐马爬犁或者徒步穿林海跨雪原的方式,游览红色文化景点,挑战自我极限,体味杨靖宇将军等抗联英雄们的烽火岁月,欣赏东北美丽的白桦林。2025年高铁开通后,这里的交通将会更加便捷。记者:张松商越12/20
- 【鸭绿江畔 丹东真好】“晒”出黄海北岸冬季最美的烟火气初冬时节黄海北岸的东港渔民有把鱼、虾等海货铺到户外“晒太阳”的习俗晴好的日子里暖和的阳光夹杂着海风能把鱼、虾晒得恰到好处在G228国道东港沿线海边的渔家、民宿渔民们忙着挑鱼、洗鱼、抹盐、铺晒一排排胖头鱼、沙丁鱼、鲅鱼整齐排列海风吹过阵阵咸香味扑面而来当地渔民介绍要选择温度适合稍带微风的晴天晒鱼既不能晒不透,也不能晒过头晒鱼架子上海货种类繁多不仅有各种海鱼还有鱿鱼和对虾、贝类等阳光、海风、劳作、收获带来了大海的另一种滋味晒出了渔民乐呵呵的日子记者/刘海东12/16
- 【鸭绿江畔 丹东真好】“极危”物种又现鸭绿江进入12月,多位摄影师在鸭绿江月亮岛附近水域多次拍到一只比大熊猫还珍贵的极危物种青头潜鸭。今年已是摄影师第六年在鸭绿江边拍到这只青头潜鸭。它正在和成群的红头浅鸭一起在鸭绿江畔觅食休息。青头潜鸭(学名:Aythyabaeri),是雁形目鸭科潜鸭属鸟类。体圆,头大,雄鸟头和颈黑色,并具绿色光泽,眼白色。雌鸟体羽纯褐色。很少鸣叫,为深水鸟类,善于收拢翅膀潜水。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鱼虾贝壳类为食。繁殖期,雄鸭协助雌鸭选择营巢地点,在地面刨出浅坑或集一堆苇草筑巢。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养育。在沿海或较大的湖泊越冬。据野保专家介绍,青头潜鸭之所以叫“潜鸭”,正是由于其潜水觅食的习性。它们食性较杂,食谱包括水草、草种和软体动物。当它们看到心仪的食物时,便会一头扎入水中。根据已有的记录,它们最深可扎入水下两米,潜水时间可达40秒钟。青头潜鸭羞怯怕人,常常集群活动。迁徙时,结成十余只的小群,列队飞行。越冬时,则集成十几乃至上百的大群,并且常常与其他潜鸭混群。青头潜鸭喜爱有苇丛或其他水草的湿地,可以提供食物和隐蔽的空间。在没有外界干扰时,它们也会在开阔的水面上大群活动。青头潜鸭通常每年3月中旬从越冬地迁往北方繁殖,10月中旬开始南迁越冬,少数迟至11月初。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是青头潜鸭的重要繁殖地,重要越冬地位于江西鄱阳湖。青头潜鸭曾是我国常见的候鸟之一,但是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人为狩猎,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只剩下比大熊猫数量还少的1000余只个体,随时面临野外灭绝的危险,因此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等级。韩荣志于晓捷记者/刘海东12/12
- 【鸭绿江畔 丹东真好】央视揭秘宽甸石柱参……石柱参本是生长于深山中的野生人参,其人工栽培历史可追溯到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传承。据《宽甸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山东七翁到此采挖野山参,大参拿走,幼参及参籽就地栽培,立石柱为记,石柱参因此得名。生活于此的人们不断采参、种参,逐渐摸索出一整套系统的栽培方式,使石柱参这一珍稀物种资源得到保护和延续。宽甸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东南部,隶属于丹东市。这里紧邻鸭绿江,山连绵、水纵横,森林茂密、气候宜人,是石柱参的核心原产地。石柱参种植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人工栽培,称为“园参”,另一种则是将种子撒在山林间自由生长,称为“林下柱参”。林下柱参采挖十分讲究。首先需要在参的下方进行清理,俗称“开盘”。开盘后要找到柱参的头部,即芽苞。紧接着需要利用鹿骨制成的“起子”,像对待出土文物般小心谨慎,围绕芽苞进行挖掘。最先是“芦”,即柱参的根茎;再是“干”,即柱参的参体;最后是“尾”,即柱参的须。挖参最难的就是挖须,由于柱参在土壤里生长太久,与地下的树根以及草根交错共生,认清参须再剪断其他根茎的同时,必须注意参须绝对不能断。待所有参须完整离开地面,才算大功告成。柱参成熟的季节,一种美丽的果实也将迎来采收。这些红艳艳的柱参果,就是延续柱参传承的珍贵种子。一簇簇参果虽颗粒饱满,却不能作为种子直接种植。想要获取种子,还需一套特殊的流程。参农们通常将采集回的参果进行清洗,把红色的果肉放在筛子里反复揉搓,直到露出白色的参籽。随后,参农就地取材,在河滩挖取大小均匀的细沙砾,将参籽与沙砾1:1混合后埋入土里,沙砾为参籽提供了良好的发育空间,使参籽之间既不会粘连也不会板结,直至参籽发芽并开口。而当参籽催芽炸口后,方可进行播种。选好种参场地,接下来需要整地做畦。整地做畦的过程,就好比在原来的土地上,更精细地给人参做一张舒适的床垫,让参在更优质的土壤环境中生长。5年后,当柱参的参体成熟时,方可进行第一次移栽。挖出柱参,首先需要把有破损的淘汰掉,再对满足移栽条件的柱参进行形态修整,这个过程被称为“做体下须”,是保证石柱参品相的一个重要环节。经过“做体下须”的石柱参,会将再次移栽到新的地块,每行栽种12~13株苗;如移栽的是10年以上大参,则每行栽苗10株左右。行距随参苗的长短、年龄而定,大体是上一行的参芦顶下一行的参尾须子,简称“头顶须”。移栽柱参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操作过程必须一丝不苟,每成功移栽一根柱参,参农们便多了一分日后的希望。柱参买卖不同于寻常生意,买家首先选好看哪一帘,然后简单扒开土壤观察,决定是否要货。一旦做出判断,就得谈好价格直接付款,至于这一帘柱参的成色如何,只能在将来起货后方可最终揭晓。在没有全部挖出之前,谁也不知道这一帘货的品相如何,柱参买卖也因此神秘莫测。收获后的柱参,还要经过一个重要的步骤——绑须。人参的须条细长且脆弱,将成品石柱参顺应参体本来的形态,用细线固定在板上,每一根参须都需要舒展并且固定以保持须条的完整性。因此,人参的绑须,可有效的保护这些珍贵的老参,以便销售运输过程中不受损坏。几百年来,一代代宽甸参农赓续发展,世代守护着这份弥足珍贵的遗产,共同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集林地、生态、河流、耕作、人文于一体的宽甸石柱参传统栽培体系。深邃密林中,每一株美丽柱参,都承载着对神奇自然资源和杰出农耕智慧的礼赞。周一至周五CCTV-118:20档跟随《农耕探文明》走近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于中华大地,探农耕文明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