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丹东
今日丹东
  • “全民健身日”活动
    8月8日上午,由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市文化体育旅游发展服务中心承办的2020年丹东市“全民健身日”活动启动仪式在桃源体育场举行。我市部分社会体育组织通过健身展演的形式,向市民推介啦啦操、健身秧歌舞、柔力球、健身气功等健身项目,充分展示了我市蓬勃发展的全民健身事业,激发全民参与体育健身的热情。记者包芙蓉文吴琼摄
    08/10
  • “保稳定,促和谐”的丹东密码
    今年以来,我市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奏响最平安最和谐的“交响乐章”,筑就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打造平安丹东“升级版”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平安是最大的民生。上半年,我市万人发案比继续保持全省最低;28类行业场所布建信息员2.45万余人,全市红袖标志愿者数量达2.5万人、平安志愿者数量达6万人;入室盗窃、两抢破案率100%,命案现案全部告破……城市安全指数持续增强,“平安”已成为丹东最美的城市名片之一。今年以来,我市深化“五级书记抓信访”,积极推进信访矛盾减存控增,一批事关群众利益的信访突出问题得到化解。继续把“扫黑除恶”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一批涉黑组织、涉恶集团、涉恶团伙及“保护伞”。全市公安系统围绕开展常态化“控发案、提打处”暨精准防控工作,实行专业武装、社区民警、视频、群防群治“四位一体”网格巡逻,营造全面防范、全民降发案的“大巡防”格局,率先建立“六位一体”大数据日研判和“双报告”制度,研发“健康二维码”,有力服务保障了抗疫斗争。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严打各类犯罪的同时,我市推进基层平安创建,形成了具有丹东特色的经验作法。上半年,全市各级、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共调解矛盾纠纷1256件,调解成功1254件,调解成功率99%。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974个、人民调解员4476人,形成了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在全省首创“一线三点”建设模式,将“村民评理说事点”的触角延伸到村民组和家庭,成立“评理说事村组点”和“评理说事家庭点”,5月底前669个“村民评理说事点”全部“上线”运行,实现地区全覆盖。城市基层治理“网格化”随着改革逐渐深入,城市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和民生诉求发生深刻变化,流动人口和离退休职工等群体大量涌入社区。面对这些变化带来的新挑战,我市坚持“党领民治”,探索开展小区党支部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由街道社区向小区楼栋延伸,在居民小区建立党支部,把党的组织、服务资源下沉到基层治理的最前沿,用到服务居民的关键处,实现小区治理水平和群众满意度的双提升。如今,小区灯亮了、路畅了,环境好了,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提升。小区党支部建强了,城市基层治理就有了抓手。疫情防控期间,市委印发《致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一封信》,全市共有1.2万名党员在小区党支部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小区防疫卡点值班值守、入户摸排等工作,保障了广大居民的生命安全。将每个社区划分为8个到10个网格,实现“一小区一网格”“一网格一支部”,推进精细化治理。社区党委书记为总网格长,小区党支部书记为网格长,网格员由小区党支部委员、党员骨干、楼组长担任,同时组建在职党员、共建单位、居民骨干共同参与的志愿者服务队,形成了网格总长、网格长、网格员、志愿者四级管理服务团队。眼下,我市正着力推动单位党建、行业党建、区域党建互联互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相互贯通、协同发力的“一体化”组织体系,以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法制乡村建设“常态化”“即使在旅游旺季,家家户户大白天都不用锁门,可太平了。”搞了多年民宿创收的宽甸河口村村民王忠武,看着村子发展越来越好,心里很欣喜。河口村多年来的稳定平安和谐,与常抓不懈的法治乡村建设密不可分。村里设置有法治行动签名墙,墙上写有法治格言,画有法治漫画,游客还可以在这里拍照留念。除了法治文化“上墙”,村里还有法治书屋,满足村民的法治需求。另外,评选“法治文化家庭”,是河口村平安建设的“重头戏”,目前已经评选出20户,这20户家庭成了“领头雁”,不仅参与普法宣传、化解矛盾,还带领村民互帮互助。在河口村,各村民组分别由一名普法志愿者负责本组的法律常识宣传,聘请普法讲师团成员讲解村民组织法、治安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此外,河口村还注重宣传遵纪守法好人好事,深挖守法带头人,讲好法治故事,通过宣传身边人和事,促使村民自觉遵法学法守法用法。河口村还成立了一支志愿者团队,他们骑着单车,倡导文明旅游,在捡拾垃圾的同时,还进行普法宣传,成为村庄一景。河口村正是“平安丹东、和谐丹东”的一个缩影。市委十二届十六次会会提出,“安全稳定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谋发展、促振兴,必须坚持“稳”字当头。一要维护社会稳定,包括全面抓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丹东特色治理新模式;全面推动信访矛盾“减存控增”,深入细致做好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咬定扫黑除恶“三年为期”目标,加快交办线索和案件办理,标本兼治,坚决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实现“深挖整治”、“长效常治”。二要维护公共安全,包括健全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三要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找准找实各领域风险点,分类施策、精准化解。要不断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做到早发现、早应急、早处置……让广大市民群众处处感受到法治的力量、时时享受到平安稳定和谐,这是平安丹东建设已经带来的诸多平安美景,这也必将是平安建设永续的目标任务。记者宋琳王鹏
    08/07
  • 全市项目建设蹄疾步稳
    疫情挡不住发展的步伐。随着我市一系列大项目陆续开复工,全市发展建设的“精气神”也与日俱增。连日来记者采访了解到,全地区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已开复工204个(新开工项目71个,复工项目133个),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我们这个项目于今年3月26日开工,计划今年11月投产。”8月4日,凤城辽宁辽丰食品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刘明昆介绍,辽宁辽丰食品有限公司项目是2020年丹东市重点项目,集肉鸡养殖、加工、生物能源于一体,建成后,将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肉鸡全产业链基地,面向全国市场供应优质食品。“项目现在正在进行主体施工,进展顺利,已完成投资0.4亿元。”刘明昆说,目前车间附属更衣室主体框架已完成三分之一,生产车间基础完成,速冻库主体框架开始支模板,冷藏库主体框架完成三分之二,变电所冷机房主体框架已完成。施工进度每天都在加快,厂区规模已逐渐显现。当日,宽甸的北京优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4000吨营养即食食品及2万吨食用油项目负责人黄闯告诉记者:“项目总投资0.6亿元,目前实验楼、科研楼已基本建成,生产车间基础基本完成,正在进行钢构施工。”该项目于今年4月开工,工期两年,预计今年厂房部分将全部完成。建成达产后,预计将解决就业200余人,实现年产值1.5亿元,利税2000万元。记者从市发展和改革委了解到,7月末,我市开展了项目拉练活动,亮项目、看发展,比成绩、找差距,激发比学赶超、竞相发展的创业热情和项目建设激情,并采取领导包扶、集中开工、跟踪督办等措施,强力推动项目建设。从目前情况看,全市项目建设呈现良好态势,项目年推进成效显著。与此同时,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招商,扎实推进与中科北方、康佳、碧桂园、华为、格力等企业的合作,开展云招商、云推介、云签约等新型招商活动94次,引进内资项目257个,实际到位资金154.9亿元。全市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成立了丹东产业园区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开发区工业项目库,共入库项目104个,计划总投资124.7亿元。今年以来,全市开发区已经盘活闲置厂房5.78万平方米,落地“飞地项目”63个,总投资36.2亿元。全市758个项目(企业)配备了项目管家,856个村(社区)实现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省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接下来,我市将持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跟踪服务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梳理统计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各地区在完成重大项目建设开复工数量基础上再增加新开工项目2-3个。预计9月前,市中心医院、传染病医院、东港二院、宽甸中医院等医疗卫生项目和凤城城东供热等一批已落实资金的项目将全部开工建设。预计10月底前,全市重大项目开复工率将达到95%以上。记者邢漫
    08/07
  • 丹东:关爱老人健康行
    连日来,“关爱老人健康行”暨助力健康扶贫志愿服务行动在振安区展开,区卫生健康局依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健康体检、慢病随访、指导用药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上门开展医疗健康服务,并建立医疗档案。图为8月4日,振安区卫健局医务人员登门为年龄偏大的村民进行测血压、化验血糖等医疗项目服务。记者宋永昆摄
    08/06
  • 丹东市人社局维护失业保险基金安全
    丹东新闻网讯实习生栾欣宁记者唐莉8月5日,从市人社局获悉,为进一步推动失业保险基金管理风险防控工作,市人社局检查工作组对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开展了失业保险基金管理内控专项检查。此次专项检查的主要内容是2019年以来的失业保险基金管理内控工作,检查工作组通过查档案、看资料、看系统、看现场、问情况、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失业保险待遇发放、稳岗返还、失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及内控制度检查等相关业务进行了现场检查,力争从源头上提高风险管控能力,确保失业保险基金管理规范、使用安全。
    08/06
  • 食药质监审批 47项业务“一窗受理”
    丹东新闻网讯叶威记者戚文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方便群众办事、服务企业发展,8月3日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推出了食药质监审批业务“一窗受理”模式,通过业务融合、窗口重组、人员整合,提升审批时效,让办理业务的市民只进一个窗口,就可办理所有食药质监审批业务。8月5日9点,市民林东升来到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市市场监管局服务窗口,办理其所在连锁药房19家门店的药品经营许可证到期换证业务。见食药审批窗口有人正在办理业务,林东升自觉排起了队。大厅业务引导员见状,立刻上前说道:“您好,您要办理业务的话,可以到旁边的空闲窗口。现在我们实行‘一窗受理’,哪个窗口都能办理业务。”于是林东升来到其他暂时没有业务的窗口,仅用1小时就办完了业务。“以往食药审批只有两个服务窗口,各司其职,业务比较繁忙,排队等个几十分钟那是常事,和这次同样的业务,怎么也得一个上午才能办完,有时工作人员还得中午加班。”林东升说。据悉,重组后共设受理窗口4个,受理食品药品审批、特种设备许可、计量许可等全部47项业务。“窗口整合,不仅平衡了不同窗口业务量,还大大缩短了排队等候时间,提升了办事效率。”市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分局局长于璐说。与整合窗口同步进行的,还有业务流程的梳理、改进。整合中打破了原有食药、质监审批业务分工框架,窗口人员统一纳入“一窗受理”岗位。同时,梳理业务流程改进内容,规范审批流程,配合日前上线运行的“丹东市药品经营许可管理系统”,为“一窗受理”的全面推行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窗口工作人员学习了《药品管理法》《计量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充分掌握相关业务知识。老同志主动发挥“传帮带”作用,向新同志传授业务办理经验。相关工作人员以研促学,对疑难复杂审批业务开展集体研究讨论,进一步提升了业务能力。下一步,市市场监管局将继续扎实推进审批窗口融合,全面推进“放管服”工作,完善权责清单、行政许可事项清单,提升行政审批效率和质量,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改革红利。
    08/06
  • 打造“全省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市”的丹东承诺
    经济学有个词儿叫“洼地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资金流、项目流等资源,更易向市场交易方便且成本低的环境汇集。当前,国内很多城市打出“国际水准营商环境牌”,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的软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决定区域发展竞争力强弱的最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市着力推进“多证合一”改革,从最初的“三证合一”、“五证合一”、“二十六证合一”,到现在的“三十二证合一”,市场主体准入手续简化,时间缩短。到今年6月中旬,全市市场主体存量由2014年的11.6万户增长到20.6万户,累计增长76.7%,年均增长基本保持两位数以上,而改革前一年仅增长1%。今年上半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但我市深化改革的决心不变、力度不减:实施营商环境建设十项工程,取消、下放或调整政务服务事项331项,“最多跑一次”高频事项达到134项,实现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截至6月20日,我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06337户,注册资本累计4046.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8.89%和18.61%。政策之“手”,激活了一池春水。打造“全省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市”,是市委十二届十六次全会提出的“着力促改革,增活力”目标之一。审批事项如何最少?政务服务如何最好?审批服务速度如何最快?市委全会明确承诺:下半年,我市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围绕打造“全省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市”的目标,再取消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再向基层、园区下放一批审批权限,确保企业办事不出园区;持续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100%,继续拓展“最多跑一次”事项范围,年内达到200项。优化营商环境,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打造区域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一招,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意义,其核心是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重中之重是深化政府自身改革,以政府有为带动市场有效、企业有利、百姓受益。今年6月份,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全省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市”目标要求,市市场监管局决定再调整下放明确事权划分23项,极大提升办证的方便程度,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建设,通过优化商事制度改革开通宽松便利的市场准入大门:全面推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改革,今年将企业名称自主申报适用范围扩大到企业分支机构和个体工商户;6月1日起,在全市实施经营范围规范化登记改革,申请人登记便利度进一步提升;今年以来,全市共办理全程电子化登记业务18309笔,占登记业务总量的67.83%,其中新办理设立登记业务9174笔,占设立登记业务总量的91%;建立市县两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名录库,编制了《丹东市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2020版)》,提请市政府审核通过后予以发布,市级清单涉及审批事项95项,涉及市直部门16个……一系列紧锣密鼓的改革举措,彰显了“刀刃向内”的决心。营商环境建设,包括法治政府建设和诚信政府建设。政务诚信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体系建设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为贯彻落实《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诚信政府建设的决定》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市诚信政府建设,4月27日,市信用办印发了《丹东市贯彻落实辽宁省加强诚信政府建设决定实施方案》,在健全诚信政府制度体系、规范政府在重点领域诚信行为、建立政府信用管理体系等方面对我市诚信政府建设做出具体部署,为加快推进“信用丹东”建设,提升我市各级政府诚信行政水平,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坚实的保障。5月9日,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2020年丹东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围绕加快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坚持科学信息、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规范和厘清。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打造稳定、可预期、法治化的最佳营商环境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花最少的时间、跑最少的路、交最少的材料、找最少的部门,群众和企业心中的营商环境之“最”,正是“全省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市”的目标。期待全市各方在细化落实上下功夫,逐层分解责任,细化完善措施,注重工作实效,坚决破除部门利益、短期利益,推动流程变革和再造。丹东加油!记者景媛媛王鹏
    08/05
  • 慰问老战士
    近日,振安公安分局组织开展走访慰问老战士活动。民警为在老年公寓休养的老战士送去慰问品,并聆听他们讲述战斗故事。赵广平记者吴琼摄
    08/05
  • “惠民生,增福祉”的丹东担当
    疫情过后,民生为要。今年以来,我市紧扣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倾力保民生、惠民生。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上半年,我市着力保居民就业、保市场主体,狠抓援企稳岗等各项稳就业保就业政策落实,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完成省定指标65.9%,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省定指标1.68个百分点,全市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基本民生和基层运转得到有效保障。上半年,我市克服财政收支压力,近80%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向民生领域。养老金实现“十六连涨”,确保了按时足额发放。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5.2和7.7个百分点,均高于省定标准。全市已累计为6.5万名城乡低保对象发放救助金1.07亿元,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042万元,惠及困难群众15.2万人次。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时刻,我市聚焦重点地区、重点群体和重点工作,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和整改清单,制定整改方案,细化整改措施,县、乡、村三级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有针对性地解决好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农畜产品积压、扶贫项目复工等难题。同时,政府财政继续加大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在去年基础上再增加20%,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信用担保等多种形式,撬动更多金融资本、社会帮扶资金“上山下乡”,助力脱贫攻坚,确保294名贫困人口精准脱贫。……上半年,我市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疫后重振经济步入良性循环,民生保卫战取得积极成效,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期中卷”。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全市党员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奋力拼搏,正如市委十二届十六次全会报告中明确指出的——“实践证明,努力可以战胜困难,奋斗可以赢得未来,只要我们不懈努力、积极作为、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目标!”下半年,疫情常态化防控、疫后重振经济,一仗接着一仗;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民生保卫战,融合交织,一战接着一战。我们必须坚定信心,鼓足干劲,担当作为,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工作目标任务。特别是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的民生保障,是最大的政治、最暖的民生,必须要硬起来、实起来。今年要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可能会有一些人返贫,脱贫的任务更重了。我们要多策并举,特别是要采取措施把脱贫的底线兜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落实好医疗扶贫政策措施,对标对表、补齐短板,认真做好迎接国家和省脱贫攻坚评估检查验收工作,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答卷。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既是改善环境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下半年,我市将继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青山、净土、农村环境治理“五大工程”,以项目化、工程化方式,狠抓污染防治攻坚任务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加大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力度,按时保质整改到位。疫情常态化之下的民生保障,要又硬又实,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要求。如果说,疫情防控仍然面对极大挑战与考验,不能麻痹大意,不能掉以轻心,不能心存侥幸,不能有一丁点的疏忽,那么,在民生保障上,也是如此。下半年,各级政府都要以人民利益至上,以万家疾苦为重,每出一策都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千家万户、有利于民生。要强化基本民生保障,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扩大失业保险和低保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落实优抚安置和抚恤制度,保障退役军人等群体合法权益。切实做好因灾因病遭遇暂时困难人员救助工作,坚决兜住民生底线。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加快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地下管网、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进度;完成101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完成《丹东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立法,规范不文明行为;加快新区公共服务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新区服务业态,完善新区功能,不断聚集人气;高质量完成各级政府承诺的民生实事,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市委全会确定的下半年“惠民生,增福祉”工作任务,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的期盼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把保障与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民意,改善民生,凝聚民心,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发展成果体现在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上,展现在老百姓的笑脸上。记者王鹏
    08/04
  • 百年银杏患病 园林“会诊治疗”
    8月3日8点,市园林绿化管理服务中心巡查员在日常巡逻中,发现在九纬路“金光大道”有两棵百年银杏树的树干部分颜色明显变深,部分树皮出现霉烂、脱落现象。技术人员随即赶往现场,为生病的银杏树进行会诊治疗。“银杏树遇到虫害比较常见,像这样树干大面积出现霉烂的情况并不多见。”植保技术员韩晓宇向记者介绍说,今年我市雨季偏长,局部雨量较大,雨水渗入树干,长久积累,加上高龄银杏树新陈代谢较慢,使得局部出现霉烂现象。记者看到,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地为两棵银杏树清除掉霉烂的部分,这只是治疗的第一步。清除工作结束后,将给树干病患部分涂抹杀菌药、创伤膏,以防止感染,促进伤口愈合。最后还要在树干病患处挂上钢丝网,涂抹水泥进行封闭,防止水分流失。“水泥封闭后,将对树木进行塑形,这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案,能够快速使病树复原。”韩晓宇说。据悉,我市城区目前有百年银杏树近700棵,主要分布在六纬路、九纬路、七经街、十一经街等路段。每棵百年银杏树都挂有丹东市古树名木保护牌,上面注明树名、所属科目、树龄、编号和保护等级。园林绿化部门有专人进行巡查看护、日常保护、病虫害防护工作。技术人员提醒市民,此次治疗的两棵百年银杏树在水泥塑形阶段,大概要持续一周时间,希望过往市民注意保护治疗成果,避免对树干造成伤害。记者戚文
    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