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上半年丹东市场主体增加8.89%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戚文市市场监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20日,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06337户,注册资本(金)4046.22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8.89%和18.61%。面对疫情冲击,既要做好“六稳”工作,又要落实“六保”任务。市市场监管局将着力点放在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上,努力在推进市场主体登记便利化、加强登记管理建设、提高服务大局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建立完善全市“证照分离”改革沟通联系机制和改革月报告制度,定期调度,沟通情况,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截至目前,为市场主体节省审批时间合计43273天。结合疫情防控工作,倡导企业和群众通过全程电子化平台办理登记注册业务,实现工商登记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核准、网上发照并公示等各环节的全程电子化,推进“不见面审批和不见面服务”,让企业少跑腿、不跑腿。进一步推进企业名称登记改革。将企业名称自主申报适用范围扩大到企业分支机构和个体工商户,方便企业自主选择企业名称。进一步推进减环节、压时间、降成本工作,力争流程更简,用时更短,将企业登记注册时限压缩至1.5天。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一般性企业办理工商登记、刻制印章、银行开户、申领发票四个环节不超过3个工作日。6月1日起全面实施经营范围规范化登记改革,解决了申请人经营范围申请填报难、各地登记标准不一致等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填报效率。
    07/16
  • 丹东市五举措赋予用人单位选才自主权
      近日,丹东市出台《市属公立医院、学校、新闻媒体选用人才实施办法(试行)》,从岗位管理、人才招聘、人才引进、职称评审、激励保障五个方面实施政策突破,赋予用人主体更多的自主权。  在岗位管理方面,重新设定用人单位内设机构以及管理、专业技术、工勤技能三类岗位数量。用人单位可根据实际需要,自主确定时间、院校、专业、条件、数量和招聘程序,面向高校直招本单位主系列专业技术岗位人员。  在人才引进方面,坚持急需紧缺。对全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团队及市级以上重点学科带头人、名医名师、著名主持人、记者(编辑)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核心技术骨干,可不受编制、岗位、结构比例和绩效工资总量限制超岗聘用并及时兑现人才服务保障政策。  在职称评审方面,着重突出政治品德、工作能力、业绩考核和实际贡献。对论文、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不做限制性要求,把学科领域活跃度、重要学术组织或期刊任职、研发成果原创性、成果转化效益、服务对象满意度等作为人才晋级评审的重要内容。  在兼顾事业长远发展与分配激励关系的基础上,丹东市属公立医院、学校、新闻媒体,可按照规定程序自主分配岗位绩效工资。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可自定标准,自主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特殊津贴、安家补助等激励保障制度。记者蔡晓华
    07/14
  • 青山深处草药香
    山青水碧风和日丽6月的宽甸双山子镇黎明村,美得如同山水画卷。记者跟随市卫生健康委工作人员,沿着盘山路登上“宝山”。说“宝山”绝不为过,因为这里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野山参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野山参标准化产业基地、国家级中医药旅游示范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也是当地千余户百姓脱贫致富的希望。自2007年以来,当地村民人均年收入翻了10番以上,百姓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叶子肥大翠绿,拱卫着点点嫩绿的籽,这就是为黎明村百姓增收的5.2万余亩、6.7亿株人参。黎明村“九山半水半分田”,十几年前,人均年收入几百元,姑娘大了往外嫁,小伙子只得打光棍;夏天河边去纳凉,冬天全靠一铺炕。2007年,参仙源参业有限公司来到这里开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投入2200万元,为村民建起56栋新居,每户面积140平方米,有院落、菜窖、粮仓、火炕、壁炉、木床、太阳能。在当地政府协调下,加宽乡村路,使村子通往县城的时间缩短了30多分钟……这只是宽甸满族自治县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扶贫的冰山一角。宽甸森林覆盖率达78%,野生中草药资源丰富,是辽东地区中药材主要生产基地县,目前查明药用植物122个科、960多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8年,《宽甸满族自治县促进中医药发展实施方案》印发。2019年,成立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领导小组,将中药材产业发展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县政府年度工作目标,并于当年申请建设省级中药材产业扶贫模式试点县。硼海、牛毛坞、振江、太平哨、青椅山等乡镇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综合运用财政奖补、减税降费等政策措施,精准集中扶持中药材骨干企业、纳税大户,引导其建设“定制药园”、良种繁育基地,带动贫困户致富脱贫,促进生态建设,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辽宁林海中草药种植有限公司在青椅山镇茧场沟村种植苍术、白藓皮、黄芪、威灵仙等228亩。天龙药业于硼海镇上甸子村、挂钟岭合作种植北苍术113亩,在三道湾村飞地种植观赏中药材急性子等294亩,在上甸子村与合作社发展麝干52亩。光太药业与石湖沟楼房村、牛毛坞五道路岭子村合作,建立玉竹、黄精、白藓皮等示范基地300余亩。参仙源参业、光太药业还发展起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既打造了适宜人居住的优美生态环境,又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制合作、入股分红等模式,直接带动全县20个乡镇近百个贫困村5000多户种植中药材,户均年收益达8000元以上。药香也怕巷子深。宽甸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积极宣传推介中药材产业产品,举办了中药材产业发展论坛,成功注册“石柱参”、“宽甸山参”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力打造具有宽甸地域特点的“品味宽甸”、“满乡印象”等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专业机构作用,为中药材产业扶贫提供信息服务,助力中药材产业扶贫。下一步,宽甸将继续深研中药材种植科学化、规范化,增加中药材产品附加值,完善中药材市场功能,增强资金投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引进中药材种植和生产加工专业人才,推行中药材产业产值保险,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的中药材优先保障。
    07/13
  • 产业有前景 日子有奔头
    7月7日下午,记者见到丁茂财时,他正和老伴儿王喜珍在自家猪舍里忙活着。一头母猪一个月前产下的10头猪崽儿活蹦乱跳,老两口儿对它们照顾得格外精心。2018年丁茂财开始养猪,第二年6头育肥猪就卖了3万多元。找准了产业门路,丁茂财一家实现了脱贫,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73岁的丁茂财家住宽甸步达远镇新兴村4组。地处宽甸东部的新兴村四周群山环绕,地域面积25.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92%,全村470户划分为9个村民组。一直以来,那里的村民多靠种玉米为生,2014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103户,225人被列为脱贫对象。自2015年开始,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拓宽农户产业渠道,加上帮扶单位的精准帮扶,新兴村在2018年实现了整体脱贫。“现在,咱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丁茂财的肺腑之言,也是全村百姓的心声。唠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73岁的新兴村党支部书记曲秀云有好多话要说。“十一二年前,村里还全是土路,过河的桥是木头桥,老百姓家里有点苞米、农产品也卖不出去。因为路不好,车进来不方便。”脱贫攻坚,路在何方?1998年就开始担任村支书的曲秀云一时也找不准方向。“全村1367口人,耕地只有1545亩,光靠种地是摘不掉贫困帽子的。想发展产业经济,又没有合适的项目,另外村集体没有投资本钱。”曲秀云说。脱贫攻坚这项硬任务,也同样摆在了市交通运输局面前。作为该局帮扶的定点扶贫村,自2015年开始,他们派出驻村工作队,对实施精准扶贫开展调研,并结合行业优势和村里的实际逐步落实方案。“经过局党组反复研究,最终确定了以改善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逐步向帮扶村集体发展产业经济、实现整体脱贫的攻坚方向。”市交通运输局第二批驻新兴村工作队队长肖景伟介绍。“要想富,先修路”,市交通运输局结合行业优势,筹措资金为新兴村修建了13公里柏油路及3座桥梁、7处管涵,大大改善了村内路况、方便村民出行的同时,也让村里的农产品走出大山,增加了村民收入。此后,在市交通运输局的帮扶下,村里还实现了水泥路户户通,45盏太阳能路灯安在了村民家门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找准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项目,才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近两年,利用上级拨付的扶贫专项资金、市交通运输局帮助协调的资金等,新兴村建起光伏发电项目,村集体每年可收入10万元左右;2019年,到抚顺、庄河、营口等地考察农业产业项目后,新兴村最终确定引进种植“美国红提”。如今在占地近3亩的大棚里,串串红提长势良好。“今年秋天,村里准备投资再建两个红提大棚和一个蓝莓大棚。”曲秀云对他们的农业产业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经营板栗园、放柞蚕、种植大榛子、养猪等,这些多元化发展的产业,也使村里80%以上的农户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2017年秋,曾经的贫困户丁茂财一家建起了105平方米的新房,屋里屋外宽敞明亮。“原来住的是5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盖了快40年了。这次危房改造国家还给了3万元,真是为咱老百姓着想啊!”丁茂财说。王刚、杨俊娥一家是丁茂财的邻居,夫妻俩经营30亩板栗和8亩大榛子,农闲时王刚还出去打打零工,每年家里都有几万元的收入。“这两年上级部门、驻村工作队帮助咱们找一些产业项目,还给了一些产业扶持资金,老百姓只要肯干,家家都能过上好日子。”杨俊娥说。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2016年,新兴村89户、198人实现脱贫;2017年,12户、24人“摘帽”;2018年,最后的两户、3人跨过贫困线,全村整体脱贫。如今的新兴村,市交通运输局协调解决50万元为村委会新建的400平方米办公楼,大大改善了村两委办公条件;筹措近10万元为村里新建的磨米加工点,为村民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村舍卫生整洁,硬化路面到户,太阳能路灯安在了家门口;新建的村文化广场、篮球场,成为村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从物质脱贫到精神脱贫,短短几年新兴村发生了巨变,这里的百姓正走在奔向小康的幸福路上。记者刘作庆
    07/13
  • 立体种植 循环养殖“拎起”绿色生态菜篮子
    在大棚里打上水泥地面,上面能种菜;养鸭子和鱼不用买饲料;大棚里种完草莓种玉米;南方的火龙果和香蕉树在丹东开花结果……这是以循环生态理念生产农产品的新模式。东港十字街镇的马春芬,抱着对绿色生态的痴迷之情,2017年成立东港科源果蔬专业合作社。记者在生产基地看到,这里采用立体栽培模式,茼蒿、油菜、小白菜等蔬菜种植在装着无土介质的方盒里,一排排摆放在架子上,利用控温控湿、反光塔增光等一系列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空间、光照等作用。马春芬介绍,立体栽培也叫垂直栽培,是立体化的无土栽培。这种栽培是在不影响平面栽培的条件下,通过四周竖立起来的柱形栽培或者以搭架、吊挂形式按垂直梯度分层栽培,向空间发展,充分利用温室空间和太阳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及单位面积产量。“虽然这种种植方式蔬菜产量低、生长周期长,但可以避免农药投入,菜的纤维和营养价值都比普通菜高,口感清香,是高品质、绿色、健康的蔬菜。”丹东市内位于万达金街的一家海鲜火锅店是马大姐的订户之一。他家订购的蔬菜是菜和方盒一并订购,食客可现割现食。酒店在店里打出了这样的广告:“蔬菜当然要鲜活的,上桌前它们还在生长。”立体种植广义来说还可以理解为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等多方面种植(养殖)条件来实现优质、高产、高效、节能、环保的农业种养模式。马春芬就用间苗和除草拔下的菜叶、草秆投到鱼塘里,鱼吃菜叶,鸭子吃小鱼小虾,这样几乎不用购买饲料就实现了生态循环的种植、养殖。位于振兴区汤池镇复兴村的八家子家庭农场,比马春芬的基地规模更大。现为振兴区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国家级有机农业标准化示范农场。农场占地五百余亩,其中种植区180亩,包括千余平方米的温室大棚15个,春棚10个,露天种植区四十亩,五亩鱼塘2个;养殖区320亩,包括跑山黑猪200余头,巴马香猪400余头,鸡鸭鹅一千余只以及一个10亩观光鱼塘。八家子农场最具特色的是在大棚里种植玉米,还成功地让火龙果和香蕉树在丹东开花结果。基地负责人说,“大棚里的玉米是冬季草莓结完果,拔除草莓秧后种植的,玉米虽然不值钱,但抢在大地玉米上市前成熟那就值钱了,每棒玉米最高能卖五六元。”火龙果和香蕉作为南方水果,大多数东北人都不知道长在什么“树”上。记者在八家子农场大棚里看到,火龙果像长长的仙人掌,上面开着硕大的花朵,每个花将会结出一个果实;香蕉树则种在地垄旁,大约五六米高,有些香蕉树已经挂果,一串串香蕉盘结在一起,有几十公斤重。一些前来采摘观赏的市民纷纷与香蕉树合影,看照片让人以为是在遥远的南方。八家子农场负责人表示,农场的产品在丹东本地销售稳定,同时,借助互联网及高效的物流配送服务,产品被快递到全国22个省市,为上千客户持续供应生态食材。未来,农场将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优势和自身的品牌及销售优势,发展生态餐饮、观光旅游和科普培训体验等项目,打造全方位生态小镇,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丹东农业综合执法队工作人员赫立群对记者说,“上述两家农场在监管部门历年农残抽检中,样品无一例指标超标。”记者李军翰
    07/10
  • 中药材托起致富梦
    7月3日,凤城市东汤镇咸家村运华家庭农场中药田中的威灵仙花正在怒放。农场主刘运华介绍,他今年种植了100多亩中药材,包括白鲜皮、白头翁、芍药等,预计能收入10多万元。咸家村山地多,土壤贫瘠,耕地少,村两委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经过调查论证,引导村民发展威灵仙、苍术、草乌、白鲜皮、白头翁等中药材种植产业。村委会主任刘运华率先成立家庭农场,示范带动村民和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起栽种中药材,并免费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运华家庭农场是咸家村扶贫产业项目,雇佣了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药田管理,年底分红。村民曲胜奎在本村成立了丰盛家庭农场,种植灵芝,现有20个灵芝种植棚,雇佣了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药田管理。咸家村的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今年已达到2000多亩。中药材正在成为咸家村走上小康之路的支柱产业。记者李琦
    07/09
  • 丹东市场主体总量和注册资本持续增长
    7月7日,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截至6月20日,我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达206337户,注册资本累计达4046.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8.89%和18.61%。今年以来,我市市场监管系统成立“保市场主体工作领导小组”,集中23个职能部门,推出四项工作举措,全力做好保市场主体工作,坚决保住市场主体总量和注册资本(金)持续增长。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和“证照分离”改革。年初开始,全市通过实行告知承诺办理事项1267件,平均压缩法定办理时限90%;通过优化准入服务办理行政审批事项1991件,平均压缩法定办理时限49.2%。实现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我市全程电子化业务占比达到67.87%。将企业名称自主申报适用范围扩大到企业分支机构和个体工商户,方便企业自主选择企业名称。从6月1日起,全面实施经营范围规范化登记改革,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填报效率。全面支持企业复工复产。针对疫情期间的特殊情况,采取行政许可延期、实行告知承诺等一些应急性、过渡性的措施和办法。全面实行企业年报“网上办”“零见面”,持续激活更多的企业投入生产经营。在全省率先实行企业信用修复“容缺”机制,为256户已纠正失信行为企业的信用修复开辟了绿色通道。开展“百亿送贷行动”,累计投放贷款3.03亿元,惠及市场主体964户,增强企业信心和发展动力。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开展中介服务收费检查以及民生服务领域价费监督检查。强化部门协作配合,认真落实个体工商户阶段性降低用电和用气成本等政策,累计为个体工商户节省运营成本3100余万元,有序推动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增强复工复产信心。加大对医疗防护企业支持力度。启动应急许可审批机制,对生产防疫用品的企业实行“告知承诺”审批,让企业即到即办。因企制宜,实施“一企一策”,先后为19家应急防护用品生产企业完成审批并投入生产。积极协调省局为第二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开通注册许可“绿色通道”。年初至今,我市新增一类医疗器械隔离衣生产企业78家,隔离衣、医用隔离面罩等防护产品备案数达到100个,两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取得二类医疗器械生产资质企业15家,名列全省第一。截至目前,全市出口防护服、隔离衣等防疫用品达到1545万件。积极推进“个转企”工作。在省政府600户目标任务基础上,确定我市“个转企”目标任务700户。截至目前,已提前半年完成省政府目标,完成市政府目标的85.71%,完成进度位列全省第2。下一步,市市场监管局将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市场主体工作。继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服务民营经济发展三方面,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坚决落实政策措施,全面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扶持力度,积极支持我市医疗防护企业发展,积极支持大项目建设,对大项目企业提供全流程、全方位、全天候服务。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强化公平竞争执法和事中事后监管,同时加强法治建设。记者戚文
    07/08
  • 丹东4家企业赴沪参展达成意向订单5000万件
    7月7日8点,丹东海合谷服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片繁忙。在7月3日结束的上海国际医用防护用品展览会上,这家企业刚刚签订了一个10万件防护服的订单。在此次展览会上,由我市华洋服装有限公司、海合谷服装有限公司、兰光服装有限公司、大安防护用品有限公司4家企业组成的丹东防护产业联盟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达成意向客户60余家,意向订单约5000万件。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上海国际医用防护用品展览会暨防疫物资采购大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为期3天。参展商有700多家、展位有1800多个,规模空前。为了拓宽企业合作渠道,提高我市防护用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该局积极组织企业参展。此次参展的丹东4家企业均为国家级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由这4家企业组成的产业联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第一时间组织复工复产,全力保障医用防护物资的生产供应,并捐赠了大批防护物资。记者乔戍宇
    07/08
  • 丹东农民专业合作社年报率居全省首位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戚文7月6日,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截至6月30日,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年报率达到92.2%,位居全省首位。年报工作的展开,为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顺利开展各类经营活动,奠定了坚实的信用基础。全力以赴支持市场主体复工达产,贯彻落实“六稳”目标、做好“六保”工作,是今年市场主体年报行政指导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市市场监管局重要工作之一。我市目前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383户,在稳定市场供应、促进就业、保障农民收入、活跃市场交易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新冠肺炎疫情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活动受到影响,为确保在特殊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稳住企业信用的主线,做到“信用无忧、轻装上阵”,今年年初开始,市市场监管局因时因势,精准施策,通过年报公告、年报提示公告、年报督促公告、年报警示公告的“四段式”指导,以及连续两期累计3212条定向短信通知,开展覆盖式的年报宣传。同时,联合相关部门,对失联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查找,想方设法取得联系,开展“守住信用、种下希望”专项宣传,激发其重启经营活动的意愿,并指导其完成年报。
    07/07
  • 商务部门多举措稳外贸、稳外资
    7月3日,记者从市商务局获悉,今年以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市商务部门将“稳外贸”、“稳外资”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及时会同各职能部门,出台我市扶持外贸企业政策,并根据省考核要求,细化目标任务、做好服务,助力企业复工达产。截至今年5月,我市完成进出口47.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完成2890万美元,全省排名第6。今年以来,共申请中央及省级各项补贴资金9281万元,到位5200万元,已拨付4392万元,惠及企业393户,占全部外贸企业的45.5%。我市外贸企业众多,疫情期间,不少外贸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受到很大影响。市商务局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并制定市本级优惠政策,与市财政部门会商,提出了帮助外贸企业应对订单违约赔偿、吸引域外外贸企业来丹等7个方面的优惠政策,涉及资金450万元。此外,为了帮助企业拓宽市场、保证订单量,市商务局还利用浙江世贸通、省厅数字在线等线上平台,为我市外贸企业在入驻产品、寻找买家、物流追踪等方面提供服务。疫情期间,组织丹东海合谷服装、辽宁峪程菌业、元一海产等近50户企业参加辽宁出口商品(泰国)和新加坡—辽宁海鲜对接会、白俄罗斯论坛、线上广交会等“云洽谈”活动,达成交易额300万美元,意向订单200万美元。将实行包保的重点外贸企业,由50户扩大到150户,市商务局及各县市区商务部门派专人负责包保,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做到“一企一策”。为了推动医疗物资出口,市商务局还指导8家具有资质的企业申报商务部医保“白名单”。截至目前,已经有丹东大安防护、丹东海合谷服装等6家企业获批。在稳外资方面,市商务局着力深挖企业潜力,留住存量。今年以来,对我市141家有实际经营行为的外资企业进行了地毯式普查,深入翩松电子等23家重点外资企业,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市商务局还组织48家外商投资企业召开了“丹东外商投资企业政策宣讲会”,提高了企业对《外商投资法》、《辽宁省营商环境条例》等相关政策的认识,增强了投资信心。疫情期间,市商务局不断加大“云招商”力度,目前已经与韩国SK集团、亿达中国控股有限公司签订了《中韩产业园项目MOU》,项目总投资20亿元。此外,还推动投资1000万美元的辽宁省奥托巴迪机械环保汽车烤漆房项目,以及辽宁静泉贸易与韩国泰林实业的服装生产项目签约、注册。接下来,市商务部门将围绕医疗防疫物资、机电、机械设备、汽车零部件、纺织品、农产品、水海产品等多个领域,组织好目标明确的“云推介”、“云洽谈”活动,重点抓好以华洋纺织、兰光服装为代表的防疫物资生产企业面向欧洲市场的“云洽谈”活动,以及以凤城地区增压器企业为代表参加的中国商品和服务(白俄罗斯)线上展,以泰华食品、正润食品、亿通宝生物科技等企业为代表参加的面向日本、挪威市场的水产品对接会,并与大连市贸促会、大连跨境电商协会合作,组织企业参加韩国、俄罗斯专场“云洽谈”活动。此外,市商务部门还将搭建平台,引导支持企业积极参与第十一届跨国采购洽谈会、第三十一届哈洽会、第十二届加博会等国内展会活动,做好下半年中央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第二批)、省全面开放资金等各类专项资金的申报,最大限度地让企业获得支持。记者姜慕馨
    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