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丹东
- 产业有前景 日子有奔头7月7日下午,记者见到丁茂财时,他正和老伴儿王喜珍在自家猪舍里忙活着。一头母猪一个月前产下的10头猪崽儿活蹦乱跳,老两口儿对它们照顾得格外精心。2018年丁茂财开始养猪,第二年6头育肥猪就卖了3万多元。找准了产业门路,丁茂财一家实现了脱贫,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73岁的丁茂财家住宽甸步达远镇新兴村4组。地处宽甸东部的新兴村四周群山环绕,地域面积25.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92%,全村470户划分为9个村民组。一直以来,那里的村民多靠种玉米为生,2014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103户,225人被列为脱贫对象。自2015年开始,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拓宽农户产业渠道,加上帮扶单位的精准帮扶,新兴村在2018年实现了整体脱贫。“现在,咱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丁茂财的肺腑之言,也是全村百姓的心声。唠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73岁的新兴村党支部书记曲秀云有好多话要说。“十一二年前,村里还全是土路,过河的桥是木头桥,老百姓家里有点苞米、农产品也卖不出去。因为路不好,车进来不方便。”脱贫攻坚,路在何方?1998年就开始担任村支书的曲秀云一时也找不准方向。“全村1367口人,耕地只有1545亩,光靠种地是摘不掉贫困帽子的。想发展产业经济,又没有合适的项目,另外村集体没有投资本钱。”曲秀云说。脱贫攻坚这项硬任务,也同样摆在了市交通运输局面前。作为该局帮扶的定点扶贫村,自2015年开始,他们派出驻村工作队,对实施精准扶贫开展调研,并结合行业优势和村里的实际逐步落实方案。“经过局党组反复研究,最终确定了以改善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逐步向帮扶村集体发展产业经济、实现整体脱贫的攻坚方向。”市交通运输局第二批驻新兴村工作队队长肖景伟介绍。“要想富,先修路”,市交通运输局结合行业优势,筹措资金为新兴村修建了13公里柏油路及3座桥梁、7处管涵,大大改善了村内路况、方便村民出行的同时,也让村里的农产品走出大山,增加了村民收入。此后,在市交通运输局的帮扶下,村里还实现了水泥路户户通,45盏太阳能路灯安在了村民家门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找准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项目,才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近两年,利用上级拨付的扶贫专项资金、市交通运输局帮助协调的资金等,新兴村建起光伏发电项目,村集体每年可收入10万元左右;2019年,到抚顺、庄河、营口等地考察农业产业项目后,新兴村最终确定引进种植“美国红提”。如今在占地近3亩的大棚里,串串红提长势良好。“今年秋天,村里准备投资再建两个红提大棚和一个蓝莓大棚。”曲秀云对他们的农业产业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经营板栗园、放柞蚕、种植大榛子、养猪等,这些多元化发展的产业,也使村里80%以上的农户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2017年秋,曾经的贫困户丁茂财一家建起了105平方米的新房,屋里屋外宽敞明亮。“原来住的是5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盖了快40年了。这次危房改造国家还给了3万元,真是为咱老百姓着想啊!”丁茂财说。王刚、杨俊娥一家是丁茂财的邻居,夫妻俩经营30亩板栗和8亩大榛子,农闲时王刚还出去打打零工,每年家里都有几万元的收入。“这两年上级部门、驻村工作队帮助咱们找一些产业项目,还给了一些产业扶持资金,老百姓只要肯干,家家都能过上好日子。”杨俊娥说。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2016年,新兴村89户、198人实现脱贫;2017年,12户、24人“摘帽”;2018年,最后的两户、3人跨过贫困线,全村整体脱贫。如今的新兴村,市交通运输局协调解决50万元为村委会新建的400平方米办公楼,大大改善了村两委办公条件;筹措近10万元为村里新建的磨米加工点,为村民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村舍卫生整洁,硬化路面到户,太阳能路灯安在了家门口;新建的村文化广场、篮球场,成为村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从物质脱贫到精神脱贫,短短几年新兴村发生了巨变,这里的百姓正走在奔向小康的幸福路上。记者刘作庆07/13
- 立体种植 循环养殖“拎起”绿色生态菜篮子在大棚里打上水泥地面,上面能种菜;养鸭子和鱼不用买饲料;大棚里种完草莓种玉米;南方的火龙果和香蕉树在丹东开花结果……这是以循环生态理念生产农产品的新模式。东港十字街镇的马春芬,抱着对绿色生态的痴迷之情,2017年成立东港科源果蔬专业合作社。记者在生产基地看到,这里采用立体栽培模式,茼蒿、油菜、小白菜等蔬菜种植在装着无土介质的方盒里,一排排摆放在架子上,利用控温控湿、反光塔增光等一系列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空间、光照等作用。马春芬介绍,立体栽培也叫垂直栽培,是立体化的无土栽培。这种栽培是在不影响平面栽培的条件下,通过四周竖立起来的柱形栽培或者以搭架、吊挂形式按垂直梯度分层栽培,向空间发展,充分利用温室空间和太阳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及单位面积产量。“虽然这种种植方式蔬菜产量低、生长周期长,但可以避免农药投入,菜的纤维和营养价值都比普通菜高,口感清香,是高品质、绿色、健康的蔬菜。”丹东市内位于万达金街的一家海鲜火锅店是马大姐的订户之一。他家订购的蔬菜是菜和方盒一并订购,食客可现割现食。酒店在店里打出了这样的广告:“蔬菜当然要鲜活的,上桌前它们还在生长。”立体种植广义来说还可以理解为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等多方面种植(养殖)条件来实现优质、高产、高效、节能、环保的农业种养模式。马春芬就用间苗和除草拔下的菜叶、草秆投到鱼塘里,鱼吃菜叶,鸭子吃小鱼小虾,这样几乎不用购买饲料就实现了生态循环的种植、养殖。位于振兴区汤池镇复兴村的八家子家庭农场,比马春芬的基地规模更大。现为振兴区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国家级有机农业标准化示范农场。农场占地五百余亩,其中种植区180亩,包括千余平方米的温室大棚15个,春棚10个,露天种植区四十亩,五亩鱼塘2个;养殖区320亩,包括跑山黑猪200余头,巴马香猪400余头,鸡鸭鹅一千余只以及一个10亩观光鱼塘。八家子农场最具特色的是在大棚里种植玉米,还成功地让火龙果和香蕉树在丹东开花结果。基地负责人说,“大棚里的玉米是冬季草莓结完果,拔除草莓秧后种植的,玉米虽然不值钱,但抢在大地玉米上市前成熟那就值钱了,每棒玉米最高能卖五六元。”火龙果和香蕉作为南方水果,大多数东北人都不知道长在什么“树”上。记者在八家子农场大棚里看到,火龙果像长长的仙人掌,上面开着硕大的花朵,每个花将会结出一个果实;香蕉树则种在地垄旁,大约五六米高,有些香蕉树已经挂果,一串串香蕉盘结在一起,有几十公斤重。一些前来采摘观赏的市民纷纷与香蕉树合影,看照片让人以为是在遥远的南方。八家子农场负责人表示,农场的产品在丹东本地销售稳定,同时,借助互联网及高效的物流配送服务,产品被快递到全国22个省市,为上千客户持续供应生态食材。未来,农场将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优势和自身的品牌及销售优势,发展生态餐饮、观光旅游和科普培训体验等项目,打造全方位生态小镇,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丹东农业综合执法队工作人员赫立群对记者说,“上述两家农场在监管部门历年农残抽检中,样品无一例指标超标。”记者李军翰07/10
- 中药材托起致富梦7月3日,凤城市东汤镇咸家村运华家庭农场中药田中的威灵仙花正在怒放。农场主刘运华介绍,他今年种植了100多亩中药材,包括白鲜皮、白头翁、芍药等,预计能收入10多万元。咸家村山地多,土壤贫瘠,耕地少,村两委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经过调查论证,引导村民发展威灵仙、苍术、草乌、白鲜皮、白头翁等中药材种植产业。村委会主任刘运华率先成立家庭农场,示范带动村民和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起栽种中药材,并免费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运华家庭农场是咸家村扶贫产业项目,雇佣了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药田管理,年底分红。村民曲胜奎在本村成立了丰盛家庭农场,种植灵芝,现有20个灵芝种植棚,雇佣了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药田管理。咸家村的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今年已达到2000多亩。中药材正在成为咸家村走上小康之路的支柱产业。记者李琦07/09
- 丹东市场主体总量和注册资本持续增长7月7日,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截至6月20日,我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达206337户,注册资本累计达4046.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8.89%和18.61%。今年以来,我市市场监管系统成立“保市场主体工作领导小组”,集中23个职能部门,推出四项工作举措,全力做好保市场主体工作,坚决保住市场主体总量和注册资本(金)持续增长。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和“证照分离”改革。年初开始,全市通过实行告知承诺办理事项1267件,平均压缩法定办理时限90%;通过优化准入服务办理行政审批事项1991件,平均压缩法定办理时限49.2%。实现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我市全程电子化业务占比达到67.87%。将企业名称自主申报适用范围扩大到企业分支机构和个体工商户,方便企业自主选择企业名称。从6月1日起,全面实施经营范围规范化登记改革,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填报效率。全面支持企业复工复产。针对疫情期间的特殊情况,采取行政许可延期、实行告知承诺等一些应急性、过渡性的措施和办法。全面实行企业年报“网上办”“零见面”,持续激活更多的企业投入生产经营。在全省率先实行企业信用修复“容缺”机制,为256户已纠正失信行为企业的信用修复开辟了绿色通道。开展“百亿送贷行动”,累计投放贷款3.03亿元,惠及市场主体964户,增强企业信心和发展动力。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开展中介服务收费检查以及民生服务领域价费监督检查。强化部门协作配合,认真落实个体工商户阶段性降低用电和用气成本等政策,累计为个体工商户节省运营成本3100余万元,有序推动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增强复工复产信心。加大对医疗防护企业支持力度。启动应急许可审批机制,对生产防疫用品的企业实行“告知承诺”审批,让企业即到即办。因企制宜,实施“一企一策”,先后为19家应急防护用品生产企业完成审批并投入生产。积极协调省局为第二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开通注册许可“绿色通道”。年初至今,我市新增一类医疗器械隔离衣生产企业78家,隔离衣、医用隔离面罩等防护产品备案数达到100个,两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取得二类医疗器械生产资质企业15家,名列全省第一。截至目前,全市出口防护服、隔离衣等防疫用品达到1545万件。积极推进“个转企”工作。在省政府600户目标任务基础上,确定我市“个转企”目标任务700户。截至目前,已提前半年完成省政府目标,完成市政府目标的85.71%,完成进度位列全省第2。下一步,市市场监管局将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市场主体工作。继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服务民营经济发展三方面,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坚决落实政策措施,全面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扶持力度,积极支持我市医疗防护企业发展,积极支持大项目建设,对大项目企业提供全流程、全方位、全天候服务。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强化公平竞争执法和事中事后监管,同时加强法治建设。记者戚文07/08
- 丹东4家企业赴沪参展达成意向订单5000万件7月7日8点,丹东海合谷服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片繁忙。在7月3日结束的上海国际医用防护用品展览会上,这家企业刚刚签订了一个10万件防护服的订单。在此次展览会上,由我市华洋服装有限公司、海合谷服装有限公司、兰光服装有限公司、大安防护用品有限公司4家企业组成的丹东防护产业联盟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达成意向客户60余家,意向订单约5000万件。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上海国际医用防护用品展览会暨防疫物资采购大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为期3天。参展商有700多家、展位有1800多个,规模空前。为了拓宽企业合作渠道,提高我市防护用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该局积极组织企业参展。此次参展的丹东4家企业均为国家级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由这4家企业组成的产业联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第一时间组织复工复产,全力保障医用防护物资的生产供应,并捐赠了大批防护物资。记者乔戍宇07/08
- 丹东农民专业合作社年报率居全省首位丹东新闻网讯记者戚文7月6日,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截至6月30日,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年报率达到92.2%,位居全省首位。年报工作的展开,为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顺利开展各类经营活动,奠定了坚实的信用基础。全力以赴支持市场主体复工达产,贯彻落实“六稳”目标、做好“六保”工作,是今年市场主体年报行政指导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市市场监管局重要工作之一。我市目前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383户,在稳定市场供应、促进就业、保障农民收入、活跃市场交易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新冠肺炎疫情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活动受到影响,为确保在特殊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稳住企业信用的主线,做到“信用无忧、轻装上阵”,今年年初开始,市市场监管局因时因势,精准施策,通过年报公告、年报提示公告、年报督促公告、年报警示公告的“四段式”指导,以及连续两期累计3212条定向短信通知,开展覆盖式的年报宣传。同时,联合相关部门,对失联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查找,想方设法取得联系,开展“守住信用、种下希望”专项宣传,激发其重启经营活动的意愿,并指导其完成年报。07/07
- 商务部门多举措稳外贸、稳外资7月3日,记者从市商务局获悉,今年以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市商务部门将“稳外贸”、“稳外资”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及时会同各职能部门,出台我市扶持外贸企业政策,并根据省考核要求,细化目标任务、做好服务,助力企业复工达产。截至今年5月,我市完成进出口47.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完成2890万美元,全省排名第6。今年以来,共申请中央及省级各项补贴资金9281万元,到位5200万元,已拨付4392万元,惠及企业393户,占全部外贸企业的45.5%。我市外贸企业众多,疫情期间,不少外贸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受到很大影响。市商务局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并制定市本级优惠政策,与市财政部门会商,提出了帮助外贸企业应对订单违约赔偿、吸引域外外贸企业来丹等7个方面的优惠政策,涉及资金450万元。此外,为了帮助企业拓宽市场、保证订单量,市商务局还利用浙江世贸通、省厅数字在线等线上平台,为我市外贸企业在入驻产品、寻找买家、物流追踪等方面提供服务。疫情期间,组织丹东海合谷服装、辽宁峪程菌业、元一海产等近50户企业参加辽宁出口商品(泰国)和新加坡—辽宁海鲜对接会、白俄罗斯论坛、线上广交会等“云洽谈”活动,达成交易额300万美元,意向订单200万美元。将实行包保的重点外贸企业,由50户扩大到150户,市商务局及各县市区商务部门派专人负责包保,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做到“一企一策”。为了推动医疗物资出口,市商务局还指导8家具有资质的企业申报商务部医保“白名单”。截至目前,已经有丹东大安防护、丹东海合谷服装等6家企业获批。在稳外资方面,市商务局着力深挖企业潜力,留住存量。今年以来,对我市141家有实际经营行为的外资企业进行了地毯式普查,深入翩松电子等23家重点外资企业,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市商务局还组织48家外商投资企业召开了“丹东外商投资企业政策宣讲会”,提高了企业对《外商投资法》、《辽宁省营商环境条例》等相关政策的认识,增强了投资信心。疫情期间,市商务局不断加大“云招商”力度,目前已经与韩国SK集团、亿达中国控股有限公司签订了《中韩产业园项目MOU》,项目总投资20亿元。此外,还推动投资1000万美元的辽宁省奥托巴迪机械环保汽车烤漆房项目,以及辽宁静泉贸易与韩国泰林实业的服装生产项目签约、注册。接下来,市商务部门将围绕医疗防疫物资、机电、机械设备、汽车零部件、纺织品、农产品、水海产品等多个领域,组织好目标明确的“云推介”、“云洽谈”活动,重点抓好以华洋纺织、兰光服装为代表的防疫物资生产企业面向欧洲市场的“云洽谈”活动,以及以凤城地区增压器企业为代表参加的中国商品和服务(白俄罗斯)线上展,以泰华食品、正润食品、亿通宝生物科技等企业为代表参加的面向日本、挪威市场的水产品对接会,并与大连市贸促会、大连跨境电商协会合作,组织企业参加韩国、俄罗斯专场“云洽谈”活动。此外,市商务部门还将搭建平台,引导支持企业积极参与第十一届跨国采购洽谈会、第三十一届哈洽会、第十二届加博会等国内展会活动,做好下半年中央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第二批)、省全面开放资金等各类专项资金的申报,最大限度地让企业获得支持。记者姜慕馨07/07
- 推进“百行进万企”支持经济发展7月3日,记者从丹东银保监分局获悉,近日我市组织召开了全辖银行业保险业金融稳企业保就业暨“百行进万企”活动推进会议,全市74家银行保险机构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本次会议是丹东银行业保险业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上级工作要求,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举措。会议通报了全辖银行机构“百行进万企”活动阶段性进展情况,部分机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经验交流,分局主要负责人对金融支持辖区稳企业保就业工作进行了专项部署,并对持续深入推进“百行进万企”活动提出工作要求。会议要求,全市银行机构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统筹疫情防控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将“百行进万企”活动与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有机衔接,努力为全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据了解,自去年11月正式启动“百行进万企”活动以来,丹东银保监分局携领辖区各银行机构坚持围绕目标任务要求抓落实,坚持业务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坚持统筹疫情防控与支持复工复产两不误,坚持注重线下推动与线上拓展相衔接。统筹谋划,积极行动,顺利推进,克服疫情影响,创新方式方法,相关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推进活动走在了全省前列。截至今年6月末,辖区应对接企业总数8300户,目前已完成问卷调查8066户,完成率97.18%;同意上门走访对接的企业3158户,对接率39.15%;授信企业613户,授信金额48.28亿元,贷款投放43.54亿元、693户。记者乔戍宇本次“百行进万企”活动,推动了地区普惠金融生态产生积极变化,拓宽了客户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了普惠金融考核的阶段性目标,检验了银行机构的营销能力和服务水平,彰显了疫情时期银行业的责任与担当,取得了较好的行业效应和社会效应。下一步,丹东银保监分局将持续强化监管政策引领,督导各银行机构继续完善“百行进万企”活动方案,按照《关于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的通知》《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等要求,再部署、再落实、再聚焦、再发力、再挖潜、再推进,使“百行进万企”活动走向深入,促进银企精准对接,切实扩大企业融资覆盖面,支持更多小微企业获得免抵押免担保的纯信用贷款支持,为促进丹东地方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继续作出贡献。记者乔戍宇07/06
- “旅游+”让村民走上致富路位于宽甸西北部的双山子镇,山高林密,景色秀丽,天桥沟景区闻名遐迩。多年来,村民依托天桥沟景区辐射带动作用,端上了旅游“饭碗”,甩掉了贫困“帽子”。“我原本是开卫生所的,近几年,随着天桥沟景区知名度日渐提升,村里的农家乐火了,我就把卫生所的另一半闲置房间改成了农家乐,每年能多收入好几万呢。”6月28日,双山子镇台头子村村民于丽杰兴奋地对记者说。台头子村山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1.2亩。在2013年之前,年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为了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村书记刘玉波与其他6户村民率先干起了农家乐。当年十一期间,这7户农家乐天天爆满,一天就能挣1000多元。持观望态度的村民们看到了农家乐的前景,纷纷加入其中。旅游火了,吸引来不少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乡创业,村民宋晓郊就是其中一位。“2014年,我听朋友说村里的农家乐生意特别好,就辞掉了北京的工作,带着老婆孩子回到了家乡,经营起了农家乐,年收入能达到20万元以上。”宋晓郊笑着说。除了依托景区优势经营农家乐外,宋晓郊的妻子和父亲都在景区打工,每个月有近5000元的收入,景区还给他们交纳“五险”,让他们的生活有了“双保险”。为了把分散经营的农家乐统一规范、管理起来,台头子村成立了辽宁省第一个农家乐合作社——天桥沟枫情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经过6年发展,如今,村里常年经营农家乐的有80多家,旅游黄金期会增加到120多家,人均年收入达到1.3万元。村民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除了台头子村,天桥沟景区所在村——黎明村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富裕村。“多年前,我们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基础薄弱,年人均收入仅有1500元左右,很多村民连买农药化肥都得贷款。如今,村民依靠开农家乐、到景区打工,人均年收入比之前翻了10倍,很多村民家盖起了二层小楼,全村至少有100户买了小汽车。”说起村民现在的好日子,村书记隋国龙语气中充满自豪。听说黎明村7组村民住的都是“小别墅”,好奇心驱使记者来到这里,只见54栋西式洋房整齐划一,每栋房子都是白色窗户、绛紫色外墙、紫黑色尖屋顶,大门是1人多高的铁门,红砖围起的院子有80多平方米,屋子前面建有西式门斗,两边竖着两根雪白的石柱……“以前,我们村的男人都外出打工,家家都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自从辽宁参仙源股份有限公司到村里种植野山参、打造天桥沟景区,还出资2000万元给我们建房子,我们再也不用往外跑了,靠经营农家乐和去景区、基地打工就行了。”村民汤贵海兴奋地对记者说。近几年,双山子镇党委、政府借助景区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台头子村和黎明村尝到了“甜头”,其他村也得到了“实惠”,平坨村建冷棚种植洋菇娘;四平村借助景区优势,打造集采摘、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业观光园;井峪村建起了食用菌示范基地……双山子镇的前景一片美好。记者曲丹凤07/03
- “稳投资”“稳金融”组合拳发力带动经济向好发展7月1日,从市发展和改革委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市扎实做好“稳投资”“稳金融”工作,带动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截至5月末,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1%,增速在全省排第5位;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450.4亿元,增长8%,增速在全省排第9位。在“稳投资”方面,年初,市发展和改革委深入县(市)区企业调研,筛选100个重点项目由四大班子领导负责包扶推进。建立定期调度、项目管家、项目问题清单等制度,加强项目动态监测,对部分重点项目实行“日调度”。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制定医疗物资保障方案,实施驻企联络员制度,指导协调防疫物资生产企业稳产多产,同时确保开复工项目施工防疫物资保障。目前,全市开复工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190个,开复工率达76.6%。在“稳金融”方面,重点开展了包括加大政银企对接力度、进一步优化金融环境等一系列工作。组织保险机构向739家企业和9437名复产职工及防疫一线人员提供保险保障,协调53户工业企业对接银行机构融资4.6亿元,组织科技、文旅和农业等部门结合对口企业的136项融资需求,开展融资对接,实现融资3300万元。持续推动金融机构降低费率,全地区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6.79%,低于年初0.14个基点;推动财政贴息涉农创业担保服务,为近2000户农民发放创业贴息贷款2.27亿元;积极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风险,全市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由年初12.1%降至6.3%。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