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辽宁:20家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被推树为全总最美站点
    12月1日,在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关于确认2021年“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名单的通知》中,辽宁20家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榜上有名。今年7月29日,全总启动2021年“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推树活动。通过推树一批在建设、运营、管理、服务等方面工作成效显著的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推动各地把站点建设成改善户外劳动者劳动条件的平台,组织、宣传和教育户外劳动者的阵地,树立工会形象、展现工会作为的窗口和全社会奉献爱心、传递正能量的桥梁和纽带。在沈阳市沈河区北站街道凯旋社区户外劳动者服务站,户外劳动者感受到家一般的贴心服务。(摄影:刘明烨)经过层层推荐评选,沈阳市沈河区北站街道凯旋社区户外劳动者服务站、建行大连市分行营业部劳动者港湾服务站点等我省20家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推树为2021年“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在此前对沈阳实地考察两个拟推树全总最美站点时,全总权益保障部对我省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建设工作给予高度认可。近年来,全省各级工会不断推动更多社会资源参与站点建设工作,以自建和共建两种方式相结合,突出共建共享。截至目前,全省各级工会已建成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1831个,其中自建站点862个,共建站点969个,覆盖服务户外劳动者929265人。下一步,全省各级工会将切实发挥最美站点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推树站点继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拓展整合站点服务功能和手段,提高服务职工精准化水平,做实做细做优站点品牌。
    12/14
  • 辽宁锦州:凌河区推出政务服务“跨域通办”
    为更好满足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需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锦州市凌河区统筹推进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域通办”,让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不再“多地跑”“折返跑”。设立“跨域通办”综合窗口。锦州市凌河区在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了“跨域通办”综合窗口,依托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区域通办”专区,实现相关事项“单点登录、全网通办”。对需要现场办理的事项,做好线下咨询辅导,有序推进代收代办、多地联办。梳理“跨域通办”事项清单。共梳理出企业、群众最需要的高频服务事项“跨域通办”清单,其中“跨省通办”79项和“全市通办”37项,并在各自窗口进行公示,让来办事的企业群众一目了然。据统计,凌河区已实现跨域通办的事项有12项共1504件。
    12/14
  • 辽宁锦州:举办东北陆海新通道与跨境电商产业协同发展研讨会
    12月10日上午,由锦州市商务局、锦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松山新区)管委会主办的东北陆海新通道与跨境电商产业协同发展研讨会在锦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松山新区)跨境电商产业发展基地召开。省商务厅、驻锦高校、市直部门、相关行业协会、锦州港领导以及电商企业、进出口企业代表出席本次会议。研讨会以建设东北陆海新通道为契机,紧紧围绕培育跨境电商主体、建设跨境电商产业集群、物流服务体系、人才培养、科研与产业发展融合、海外仓资源共享、虚拟主播、海关监管场所建设、行业扶持、困难挑战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市商务局作了东北陆海新通道与跨境电商产业协同发展的主旨演讲,指出“东北陆海新通道与跨境电商协同发展,是锦州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战略的新落实,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抓手。推动建设东北陆海新通道,为跨境电商带来了新机遇,为“丝路电商”注入了新动能。锦州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投身到东北陆海新通道与跨境电商产业协同发展的宏图伟业,齐心合力,建设辽西中心城市。“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东北陆海新通道与跨境电商协同发展任重道远、未来可期。
    12/14
  • 辽宁沈阳:苏家屯区建设高品质新城区
    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税收收入年均增长10.7%,融创文旅城等一批百亿以上产业项目签约落地,奥钢联、钢宝利等世界500强投资企业达到6家……“十三五”末,沈阳市苏家屯区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愈加明晰的发展方向、显著增强的发展动力、日益改善的城乡面貌、持续增进的民生福祉、全面加强的党建工作,让苏家屯区更加坚定了加速崛起的信心。“十四五”开局之年,苏家屯区准确把握形势机遇,主动融入国家、省、市发展战略,聚焦重点领域,科学谋划发展思路、目标定位和发展路径,按照“城乡统筹、接轨主城、三生融合”的理念,实施“产业强区、改革创新、城市提质、强农惠农、生态优先、文化繁荣、民生共享”七项工程,全力争当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新的增长极、对外开放新高地、都市休闲后花园、安居乐业幸福城、党建引领示范区。扛起新担当,展现新作为!瞄准“争先进位、建设高品质新城区”的目标,苏家屯区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门户枢纽功能区定位,叫响“沈阳南门户枢纽新港城”城市品牌,全面开启加速崛起的崭新征程!(来源:苏家屯区委宣传部提供)释放区位及产业优势系列利好接踵而至北依母城、南通辽南、东连沈阳市行政中心,集机场、高铁、多条轨道交通规划线路于一身,苏家屯区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交通枢纽。而在中央提出“十四五”时期东北全面振兴要有新突破的明确要求,我省加快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特别是沈阳市提出“一枢纽、四中心”定位、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大背景下,对于“公铁交汇、临空达海”的苏家屯区而言,其国家中心城市门户枢纽功能区定位越加清晰。打开地图不难发现,苏家屯区正位于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中心,而迎来系列利好,苏家屯区靠的却不仅仅是独特的区位优势。多年来,苏家屯区委、区政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谋划发展,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做了大量打基础、补短板、利长远的工作,保持了全区发展的连续性,拉开了东中西发展空间,实现了主导产业、重大项目、基础设施的快速突破。苏家屯区明确发展方向,编制《苏家屯区战略发展规划》《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展空间持续优化,初步形成东中西各具特色的发展组团。确立食品饮品轻工、汽车零部件、都市文旅三大主导产业,全区上下沿着“争先进位、建设高品质新城区”的目标方向加速奔跑。苏家屯区还开展“万人进万企”活动,实行“一事一网一窗一次”改革,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完成党政机构改革、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等一系列动作,构建起更为科学的工作机制。全区上下干事创业势头更足、氛围更浓,想加快发展、盼加快发展的愿望空前高涨。“十三五”期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4万余户,高新技术企业达110户,雏鹰企业31户,瞪羚企业4户。苏宁易购广场开启市民吃喝玩乐购新体验。(来源:苏家屯区委宣传部提供)立足三大主导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时机已经到来,发展目标也已确定,苏家屯区因时而谋、顺势而动,叫响“沈阳南门户枢纽新港城”城市品牌,实施“产业强区、改革创新、城市提质、强农惠农、生态优先、文化繁荣、民生共享”七项工程推动加速崛起,全力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激发区域发展动力活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突出文化引领发展、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七方面实现突破。发展是第一要务,在产业强区工程上,苏家屯区立足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力“五型经济”,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构建多元支撑、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苏家屯区提出持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食品饮品轻工业注重全链条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突出多元化发展,都市文旅产业不断提升业态品质。其中,将重点加快东北食品科技产业园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打造集种植采购、研发设计、生产加工、检验检测、物流配送、展示交易等环节于一体的全链条食品产业发展高地,为“原字号”提供新示范。为着力提升优势产业,苏家屯区将优化现代商贸物流,依托辽宁自贸区沈阳片区、沈阳国际陆港和桃仙国际机场,推动四环沿线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升级,推动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融合发展,壮大跨境电商产业。在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方面,苏家屯区将依托沈阳临空经济区和国际陆港建设,推动交通枢纽向物流枢纽、信息枢纽升级,增强引领、辐射和集散功能,预留产业发展空间,积极培育航空物流、电子信息、生物科技、健康服务等产业,实现“交通圈”向“经济圈”转变。华安钢宝利高强度汽车钢板生产项目。(来源:苏家屯区委宣传部提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只有用改革的举措、开放的思维和创新的环境,才能集聚更多资源,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苏家屯区主要领导如是说。苏家屯区全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组建服务企业专门机构,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深入开展“万人进万企”“一联三帮”等载体活动,落实惠企政策、解决企业困难。实施“只提报一次”改革,开展“办事不求人”行动,推进高频事项“全程电子化”。实施以“区政融合”为主线的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引入优质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建设。苏家屯区积极搭建对外开放平台,全力保障沈阳国际陆港、桃仙国际机场二跑道和西出口建设,推动自贸区政策辐射延伸,构建“公铁海航”多式联运高效协同开放体系。同时,积极发挥沈辽鞍营产业带“桥头堡”作用,实现联动发展。在招商方面,树立“招商为要、项目为王、落地为大”理念,紧扣产业发展方向,聚焦重点区域,全力招引一批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的重大项目落地。为全方位优化创新环境,苏家屯区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力军作用,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支持食品轻工、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等领域企业组建研发团队、建设研发中心,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探索设立财政引导资金,建立起政府引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架构,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依托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势,推动“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各级人才政策落地,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考核评价机制。
    12/14
  • 辽宁盘锦:政产学研融合促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肩负着省委赋予的重托,辽宁盘锦市把加快科技创新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着力推进“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通过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利用契约关系,使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奔向市场、奔向需求。目前,盘锦市已建成产业技术研究院15家、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7家,技术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社会现实生产力。创新,正日渐成为盘锦的城市基因。中蓝电子科技人员对电子元件进行测试分析。政策引领推动科技创新设立9个研究室,打造多个国家、省、市级研发平台,申请专利52项,科研立项179项,与企业共建4个分院……大连理工大学盘锦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引领盘锦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院长贺高红说:“没有盘锦市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就没有研究院的今天。”大连理工大学盘锦产业技术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进行试验。作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参与者、引导者和服务者,盘锦市坚持以改革驱动创新,最大限度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出台了《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和措施,为促进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盘锦市将科技创新作为市本级和县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创新平台、发明创造、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环境建设等“硬指标”,签订责任状。各级党委、政府把科技创新摆到全局工作的核心位置,从科技平台搭建、科技人才培养使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与金融结合等方面给予服务扶持,引导社会资源投入科技创新,形成多方支持科技创新的“新气候”。盘锦市深化市校(院)战略合作,与13家高校院所签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同时建立了中科院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盘锦中心,为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支持。盘锦市每年选定一批重点科研成果转化项目,从项目研发、小试、中试到产业化的各阶段各环节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跟踪服务,及时帮助解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各阶段遇到的现实问题和困难。盘锦市拿出“真金白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5万元补助,对新认定的省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给予20万元奖励。精心打造各类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发展各类众创空间20家,打造5家重点科技孵化器,累计入驻企业1200余家,培育孵化28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全省率先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创立了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今年1月至10月,全市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23笔3.7亿元。目前,盘锦市已初步形成“雏鹰瞪羚企业引领—高新技术企业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跟进”的创新企业梯队,一批企业成为国内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企业主导攻克技术难关日前,袁隆平院士北方耐盐碱水稻试验基地9‰盐度“海水稻”试验结果出炉,亩产超过300公斤。全国唯一一个建立“袁隆平院士水稻试验站”的民营企业——辽宁中聚生态农业科技发展公司董事长张潜告诉记者:“有了科研团队的支持,9‰盐度稻种筛选试验稳步推进,北方上亿亩盐碱地将飘起稻花香。”企业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承担着开发、转化、应用和推广的职能。盘锦市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以及在创新目标、资源配置、组织实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创新,重点支持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的建设。围绕化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海洋装备、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盘锦建设一批以龙头骨干企业为“盟主”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并开展“揭榜挂帅”项目工作,组建联合研发中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提升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辽宁北方沥青高性能润滑材料产学研联盟“高端润滑油基础油”、辽宁积葭芦苇绿色家居材料产学研联盟“芦苇制备环保板材技术”、辽宁光合水产养殖产学研联盟“淡水渔业新品种选育及高效生产技术”3个项目列入省“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清单,获得省级科技专项经费支持。骨干龙头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氛围明显增强,产学研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作用不断发挥释放。天意石油装备有限公司与西安石油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建立数字智能钻采系统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自主研发的“D-Guider旋转导向钻井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已在辽河油田、长庆油田等国内外油田广泛应用。截至目前,盘锦共培育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3家,获批省企业技术创新中心26家,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解决了一些基础性和“卡脖子”难题,在盘锦精细化工产业开发区,研峰科技等7个高科技中试项目实现产业化。在企业带动下,盘锦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升到2.67%,位居全省第三。创新赋能提升发展质量盘锦聚焦科技创新新动能,把创新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布局石化及精细化工、粮食储备集散与精深加工、特色装备制造、新兴经济、数字经济等十大产业链条,组建“产学研联盟”“多链服务团”“专家会诊团”,实施“专班制度”,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一批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成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智赋能,“老字号”焕发新活力。随着盘锦石化产业规模的日益庞大,石油装备等“老字号”产业链中低端产品多、智能化水平低的问题也随之显现。盘锦市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动“老字号”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升级。华锦集团与多个院所开展实质性研发合作,在锂电池隔膜专用料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产品质量有了跨越式提升,2020年销量同比增长400%。延链补链,“原字号”铸就新优势。石化行业是盘锦的重要支柱产业,针对“原字号”产业链条短、精细精深加工比重低等问题,盘锦市通过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拓宽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发展。辽宁科安隆科技有限公司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生产的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走上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成为细分行业的“黑马”。打技术牌,“新字号”积蓄新动能。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东北手机核心器件领军企业,围绕超小头高像素镜头、连续光学变焦镜头等核心技术产品开展技术攻关。不到10年,这个“新字号”企业跻身全球行业前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按照量质并举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要求,盘锦瞄准属于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激发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企业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12/13
  • 辽宁沈阳和平区:高质量规划管理建设六大片区
    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位于沈阳市前列;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均超过全市的1/3、位列沈阳第一;金融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19.6%增至36.3%,银行业总部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全市的61.1%、5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额连续10年位居沈阳市第一;获得“全国百强主城区”“中国幸福百强区”等国家级荣誉110项,综合经济竞争力和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位居东北区县首位……“十三五”时期,面对重重考验,沈阳市和平区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高质量答卷。“十四五”开局之年,和平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把握新时代发展契机,主动融入中央、省和沈阳市的发展大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等部署要求,围绕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和“奋力推动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新突破、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目标,找准和平定位,扮好和平角色,体现和平作为。“十四五”,按照省和沈阳市的部署要求,和平区将全力在新经济发展上作示范、在高水平城市管理和高品质城市生活上作示范、在老街复兴上作示范、在国家中心城市开放高地上作示范,同时在推动思想解放上实现突破、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实现突破、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实现突破、在实施创新驱动上实现突破、在完善城市功能上实现突破、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上实现突破。围绕“四个示范”“六个突破”目标,和平区摸底数、查短板,扬优势、立方向,明重点、定路径,第一时间做出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安排。锚定目标,扬帆启航。在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当先锋,和平已出发。北市场夜景。在老街复兴上作示范高质量规划管理建设六大片区以“文化重现、活力复兴”为愿景,贯彻“空间形态、经济业态、文化活态、环境生态相统一”的理念,重点围绕太原街片区、中山路片区、西塔片区、老北市片区、南市场片区、三好街片区,通过高水平规划、高质量管理、高标准建设,实现和平老街全面复兴。优势:沈阳入选全国首批21座城市更新试点名单。拥有特色鲜明的“格网+里坊+放射+对景”城市形态。太原街获评首批辽宁省示范步行街、引流指数全国第四。老北市景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西塔韩朝风情街被商务部评为东北首条“大众点评必吃街”。路径:六大片区全面提质太原街片区:对标上海南京路,以创建全国示范步行街、打造时尚潮流消费街区为目标,打造东北亚高端服务聚集区及国际化消费中心。中山路片区:对标上海淮海路,以建设沈阳市民国文化和欧风文化特色街为目标,打造具有鲜明格调和气质的历史文化街区。三好街片区:对标成都音乐坊,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平片区建设为依托,打造时尚潮流青年友好街区,加快建设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南市场片区:对标上海田子坊,打造可漫步可洄游的都市慢生活集聚区、集“文商·文旅·文创”为一体的文化艺术街区。西塔片区:对标苏州淮海街,重点突出朝鲜族特色餐饮、服饰、时尚、夜经济、节庆经济等内容;打造东北地区规模最大、首屈一指的中、韩、朝文化与商贸集聚区。老北市片区:对标广州永庆坊,打造区域性文商旅融合新地标。实施文化活化、IP孵化、产业培育三轮驱动,塑造沈阳民俗文化原乡,打造现代都市艺术区和富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商业文化区。
    12/13
  • 辽宁沈阳和平区:打造品质、人文、智慧、活力新和平
    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位于沈阳市前列;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均超过全市的1/3、位列沈阳第一;金融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19.6%增至36.3%,银行业总部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全市的61.1%、5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额连续10年位居沈阳市第一;获得“全国百强主城区”“中国幸福百强区”等国家级荣誉110项,综合经济竞争力和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位居东北区县首位……“十三五”时期,面对重重考验,沈阳市和平区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高质量答卷。“十四五”开局之年,和平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把握新时代发展契机,主动融入中央、省和沈阳市的发展大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等部署要求,围绕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和“奋力推动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新突破、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目标,找准和平定位,扮好和平角色,体现和平作为。“十四五”,按照省和沈阳市的部署要求,和平区将全力在新经济发展上作示范、在高水平城市管理和高品质城市生活上作示范、在老街复兴上作示范、在国家中心城市开放高地上作示范,同时在推动思想解放上实现突破、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实现突破、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实现突破、在实施创新驱动上实现突破、在完善城市功能上实现突破、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上实现突破。围绕“四个示范”“六个突破”目标,和平区摸底数、查短板,扬优势、立方向,明重点、定路径,第一时间做出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安排。锚定目标,扬帆启航。在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当先锋,和平已出发。建在市民家门口的口袋公园。在完善城市功能上实现突破打造品质、人文、智慧、活力新和平坚持人民至上,通过城市设计及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功能品质,通过数字治理及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提升服务品质,通过“以绿荫城”“以水润城”提升生态品质,通过“文化+”工程提升文化品质,让城市有活力、有品位、有颜值、有温度,打造品质、人文、智慧、活力的新和平。优势:发展空间更加优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市容市貌明显改观,生态环境更加宜居。“十三五”时期,和平区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教育、医疗、养老等已形成品牌。路径:提升“四个品质”功能品质。让城市公园、街道、楼宇融为一体,打造有底蕴、有风格、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文化建筑。包括对106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升级、道路有机更新等。服务品质。科学规划建设一批中小学新校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引进社会化养老项目,抓好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包括:5年内在老城区对14所学校实施改造,在长白、和平湾地区新建7所中小学等。生态品质。规划建设一批微景观、微绿地、口袋公园,全面加强“一河两岸”、南运河、长白内河、和平湾水系的开发、利用和建设。包括建设100处口袋公园、打造浑河文旅体生态发展带等。文化品质。以文化城,完善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城市书房书屋建设,强化文物、历史建筑的开发利用,持续举办“浑河之夏”文化艺术季等系列活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12/13
  • 辽宁沈阳和平区:打造东北科技创新驱动领跑区
    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位于沈阳市前列;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均超过全市的1/3、位列沈阳第一;金融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19.6%增至36.3%,银行业总部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全市的61.1%、5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额连续10年位居沈阳市第一;获得“全国百强主城区”“中国幸福百强区”等国家级荣誉110项,综合经济竞争力和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位居东北区县首位……“十三五”时期,面对重重考验,沈阳市和平区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高质量答卷。“十四五”开局之年,和平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把握新时代发展契机,主动融入中央、省和沈阳市的发展大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等部署要求,围绕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和“奋力推动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新突破、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目标,找准和平定位,扮好和平角色,体现和平作为。“十四五”,按照省和沈阳市的部署要求,和平区将全力在新经济发展上作示范、在高水平城市管理和高品质城市生活上作示范、在老街复兴上作示范、在国家中心城市开放高地上作示范,同时在推动思想解放上实现突破、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实现突破、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实现突破、在实施创新驱动上实现突破、在完善城市功能上实现突破、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上实现突破。围绕“四个示范”“六个突破”目标,和平区摸底数、查短板,扬优势、立方向,明重点、定路径,第一时间做出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安排。锚定目标,扬帆启航。在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当先锋,和平已出发。蓬勃发展的会展经济。在实施创新驱动上实现突破打造东北科技创新驱动领跑区全面强化创新主体梯次培育、“双创+”模式创新及平台化转型,完善“产学研用政”协同创新机制,着力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创新驱动新格局,率先建设成沈阳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功能区,打造东北科技创新驱动领跑区。优势:作为“中国县域科技创新百佳区县”、辽宁省双创示范基地,已拥有各类创新平台174个,24个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企业960家,技术创新中心32家、重点实验室73家。路径:着力实施六大创新着力实施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成立和平区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基金,落实扶持政策。做优创新驱动空间布局,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平片区建设提档升级,着力打造“大三好科技产业核心区——长白岛科技产业带——满融科技小镇”的科技创新发展轴。着力实施链条协同创新。探索建立企业、中介组织、高校院所三方参与的“定制化”科研机制,提高原始创新力和科技供给力。支持企业、高校院所、机关事业单位、中介组织,组建“产学研用政”创新联盟,多点位推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实施市场主体创新。推行“平台+企业+孵化+园区”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优势企业“揭榜挂帅”。着力实施文化协同创新。深入开展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建设,实现文化与科技要素相互补充。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激活城市文化基因,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内涵。着力实施智慧人才创新。加快建设吸引和聚集人才的创新平台,大力推广“带土移植”模式,探索构建“基地+人才+企业实训”的教培模式,探索线上、线下培育人才的新路径。着力实施金融资本创新。以金融支持文化、商贸服务为着力点,常态化举办银企专项对接会,开展“金融+项目”前置服务,引进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供应链金融和并购基金等新兴金融机构。
    12/13
  • 辽宁沈阳和平区:打造“数字沈阳先行区”
    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位于沈阳市前列;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均超过全市的1/3、位列沈阳第一;金融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19.6%增至36.3%,银行业总部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全市的61.1%、5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额连续10年位居沈阳市第一;获得“全国百强主城区”“中国幸福百强区”等国家级荣誉110项,综合经济竞争力和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位居东北区县首位……“十三五”时期,面对重重考验,沈阳市和平区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高质量答卷。“十四五”开局之年,和平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把握新时代发展契机,主动融入中央、省和沈阳市的发展大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等部署要求,围绕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和“奋力推动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新突破、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目标,找准和平定位,扮好和平角色,体现和平作为。“十四五”,按照省和沈阳市的部署要求,和平区将全力在新经济发展上作示范、在高水平城市管理和高品质城市生活上作示范、在老街复兴上作示范、在国家中心城市开放高地上作示范,同时在推动思想解放上实现突破、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实现突破、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实现突破、在实施创新驱动上实现突破、在完善城市功能上实现突破、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上实现突破。围绕“四个示范”“六个突破”目标,和平区摸底数、查短板,扬优势、立方向,明重点、定路径,第一时间做出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安排。锚定目标,扬帆启航。在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当先锋,和平已出发。2021中国(沈阳)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创新大赛发布会现场。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实现突破打造“数字沈阳先行区”聚焦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围绕数字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方向,促进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数字和平”。到2023年,区域数字经济骨干企业达到200个,重点项目园区达到30个,培育新经济“瞪羚”“独角兽”企业10家以上,到2025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10%以上,打造“数字沈阳先行区”。优势:资源丰富、品牌集聚。“十三五”时期已引育骨干企业48家、产业园28个、新一代信息技术规模以上企业15家,发布重磅机会场景24个。路径:提升数字产业化发展能级推进产业数字化深度融合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加快示范平台建设,优化数字产业发展生态包括:加快华盾大数据中心、联通大数据中心建设。完善高速骨干光纤网络建设,加速光纤网络扩容。积极开展5G相关场景应用,尽快实现区域5G基站重点区域场景覆盖。依托华为VR云项目形成“5G+VR”产业融合模式。集聚盘古网络等骨干企业,推进三好街形成以大数据双创、交易、安全、技术研发基地为一体的产业聚集区。培育壮大鸿运通科技公司等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将自主研发软件应用于智能制造、智能政府、教育医疗等行业。以艾克申机器人等为依托,发展智能机器人、医疗人工智能。依托海康威视,发展机器视觉、智能控制、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业态。聚焦“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围绕“4+1”主导产业,提升数字经济创新能力壮大“数字+科技”产业链。加快云计算产业与实体企业对接,促进大数据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同方广场的聚合效应,加快智脑、智见等一批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充实“数字+文化”产业链。发展数字出版、传媒等数字文化产业。推进君弘兆业与36氪等领军企业合作。发展VR文创产业,启动“盛京电竞”数字平台开发。拓宽“数字+商贸”产业链。进一步推进华狐总部基地、上星传媒等直播电商与网红经济发展。鼓励中兴-沈阳商业大厦、万象城等大型商贸实体扩大线上销售渠道。巩固“数字+金融”产业链。中农置粮区块链技术打造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平台。三好街科技金融广场建设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打造产业集群。扩展“数字+大健康”产业链。发挥高端医疗资源优势,推动远程医疗平台建设。推进中添干细胞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引进东软共享医疗中心项目。
    12/13
  • 中国科技馆“双碳”专题科普展巡展首站在辽宁省科技馆启动
    12月4日,由中国科学技术馆主办,辽宁省科学技术馆承办的“全国科普日优质主题展览全国巡展”之“中国承诺大国担当——‘30·60’碳达峰碳中和专题展览”全国巡展首站,在辽宁省科学技术馆正式启动。活动当天主要围绕“双碳目标”这一主题,以开幕仪式、主题展览、专题讲座的形式相继展开,并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首次采用全程现场直播,将线上开幕式和线下科普活动有效衔接,打造了这场别开生面的“云科普”。辽宁省科学技术馆开馆至今始终围绕“科普传播中心”的职能定位,积极开展各类科普宣传工作。本次采用直播的方式向公众科普“双碳目标”的重大意义,广泛宣传国家战略方针,希望能够更大程度地号召全社会一起参与到助力“双碳目标”的行动中来。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作为展览支持单位,聘请了环保专家王艳青老师带来《双碳目标的政策分析及碳中和路径展望》专题讲座,为观众系统讲解了“双碳目标”的意义和关于“双碳”政策相关措施,增强公众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