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沈阳再造“大国重器”:特高压变压器设备“王中王”在沈发运
    作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沈阳盛产“大国重器”。12月14日,又一“沈阳制造”大国重器在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变电工沈变公司”)诞生,首台用于白鹤滩-江苏±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高端变压器产品在货车鸣笛后启动发运。这项产品的研制成功标志着特变电工沈变公司在特高压领域跃居国际领先水平,同时,也为“沈阳力量”参与更多国家工程增添了重要砝码。(摄影:张文魁)“这台服务于白鹤滩-江苏±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所需的高端变压器,是在满足国网公司提出的最新指标基础之上,特变电工沈变公司首次研发网侧电压提升5%的±800kV换流变压器。该产品的研发成功,为后续±800kV直流工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特变电工沈变公司总工程师王健介绍说,由于该工程所需的变压器所应用的地区是2500米高的高海拔地区,海拔高度超过以往的特高压工程,所以外绝缘距离、温升等关键参数都与以往变压器有所不同,这就加大了产品研发的难度。公司集中人力物力就新产品展开科研攻关。相比原有的高端换流变压器,新产品对网出线装置需按网套管绝缘水平进行设计和单独试验,网侧电压首次提升了5%,并满足了该变压器需要1.1倍长期过负荷的要求,有效保证了产品的安全可靠性,是国产化特高压变压器设备中的“王中王”。白鹤滩-江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国家“西电东送”战略部署的重点工程。该工程建成后将保障江苏用电负荷增长需要,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战略的关键工程,也是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工程之一。
    12/17
  • 辽宁:大型历史群雕礼赞百年伟大历程
    12月初,“风云塑——李象群雕塑艺术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展览由辽宁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鲁迅美术学院、广东美术馆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策展人。展览以“风云塑”为主题,以“革命历史”“杰出人物”“历史人物”三个板块,展出雕塑家、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30件代表作品,较全面地展示其在雕塑艺术上的探索历程,突出展示他在主题性雕塑领域卓有成就的创作表现。雕塑作品《走向胜利》精品力作艺术再现革命战争历史场景本次艺术展,《白山军魂》《志愿军战士》《血洒湘江》三件作品为首次展出,同时展出的还有自2016年以来,李象群作为领衔主创、组织鲁迅美术学院师生先后创作的中央党校《旗帜》、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走向胜利》、广西湘江战役纪念园大型浮雕《红军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追梦》四组大型组雕的创作手稿及创作过程的相关文献资料。展览浓缩近现代中国百年历史风云,生动刻画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大型组雕《走向胜利》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室内主题雕塑,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标志性艺术作品。2018年9月,军博完成改扩建后,委托鲁美创作一件雕塑,主题是反映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光辉历程。李象群作为领衔主创,带领鲁美雕塑团队历时一年艰苦创作,终于完成这一重要任务。雕塑作品整体外观好似一条腾飞的巨龙,它采取倒叙的方式展现中国革命战争史。第一部分展现解放战争时期,重点刻画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场景;第二部分展现抗日战争时期,人们熟悉的地雷战、地道战、东北抗联的战斗画面;第三部分展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主要展示了八一南昌起义和红军长征内容。组雕的总体设计构思,采用人物群像与整体框架相结合,运用极具表现力的写实与写意相融的创作技巧,把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表现出来。大型雕塑《血洒湘江》,原作落成于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为李象群领衔主创。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作品表现红军战士临危不惧,以寡敌众阻击敌人的壮烈战斗场景。该组雕塑采用稳固的三角形构图,线面呼应、连贯统一,塑造了英勇的红军战士脚踩塌房碎瓦,背靠断壁残垣,经过几轮浴血战斗仍斗志昂扬,雕塑主体的战士振臂高呼,筋肉绷起,充满爆发力的形象,令人激情澎湃。雕塑将写实与写意有机相融,人物神态迥异,生动传神,精确地刻画出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大无畏精神。疏密有致的构图、虚实相映的人物场景关系,真实地塑造了一幅红军战士血洒湘江的历史画卷。雕塑作品《血洒湘江》对历史投以深邃目光并进行深度思考李象群秉承学院优秀学术传统,以宽阔的视野融汇中西艺术优长,在党史、革命题材的主题性雕塑创作任务中担纲领衔,带领鲁美雕塑团队出色完成了许多史诗性大型作品,留下感怀时代风云的精神印记。在创作中,他对历史投以深邃目光并进行深度思考,把雕塑人物置放于历史现场,塑造生命精神,从而使作品犹如一部部人物的传记,一篇篇历史的章节,带有深厚的人文内涵,迸发出激励人心的现实力量。作为策展人,范迪安在本次展览致辞中表示,李象群是在改革开放年代走上艺术之路、成长为当代中国雕塑界中坚力量的代表性艺术家。他自觉坚持与时代同频共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向,积极尝试具有深厚思想内涵和强烈艺术表现力的现实主义雕塑语言,并运用到创作中,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他在“具象”的形态中融入“写意”,在阔略的雕塑笔法中传达精微的感受,把中国艺术传统中的人文精神转换为现代的表达,体现出含蓄而隽永的风采和神韵,为拓展现实主义雕塑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同时,不断开拓雕塑转向公共艺术的当代发展之路,对于中国雕塑艺术如何呈现时代风采和文化价值带来有益的实践。
    12/16
  • 辽宁沈阳:“踏歌起舞”中国古典舞专场演出举行
    12月13日,“踏歌起舞”杨月晴师生中国古典舞专场演出在辽宁大剧院举行,来自沈阳音乐学院舞蹈系的老师杨月晴与她的学生,为现场观众带来了敦煌舞汉唐踏鼓舞《相和歌》、双人舞《别了南京》等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古典舞作品。群舞《相和歌》。(摄影:王宝芝)杨月晴现任沈阳音乐学院大连分院舞蹈系古典舞教研室主任,近年来,她一直致力于中国古典舞的推广。她参与了沈音院级课题“中国古典舞之长穗剑的课程构建”、辽宁省课题“中国古典舞长穗剑舞教程”的研究。杨月晴介绍:“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武术、杂技、戏曲中的动作和造型,特别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并独具东方式的刚柔并济美感。中国古典舞主要包括身韵、身法和技巧,对表演者的要求特别高。”当晚的演出受到观众的赞誉,观众赵红说:“今年初,河南卫视春晚节目《唐宫夜宴》让中国古典舞红了起来。今晚,沈音的师生为我们沈阳人又献上了一场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盛宴,让我们家乡人感到自豪。”
    12/16
  • 探秘候城遗址 追溯沈阳建城始源
    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秦开奉命率军攻袭东胡,打败东胡各族并将其向北驱逐,开拓大片北方领土,修筑了起于河北北部、止于辽东郡之东的长城以守护北方领土,并建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以治理这一地区。其中,辽西、辽东位于辽宁省境内。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分天下为36郡,对燕设立辽东等五郡皆予保留。汉代辽东郡因秦制而保留。《汉书·地理志》中详载了辽东郡18县,候城即在其中。据李仲元等专家考证,候城位于沈阳故宫及其南部一带,迄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1993年沈阳故宫北墙外的候城古城墙遗址挖掘现场。战国时期刀币“沈阳有着11万年的人类活动史,7200年的人类部落史,2300年的建城史和近400年的都城史。”每每提到这句话,都让沈阳人心生自豪。沈阳建城始源,可以追溯至2300年前,沈阳最初的城名叫候城。可谁是建城第一人?候城在哪里?究竟什么样子?11月的一天,记者来到著名学者、沈阳故宫博物院名誉院长李仲元家中,听李老讲述他参与候城遗址考古工作的经历。即便几十年过去,回忆当初,李老言语间仍流露出当初看到遗址清晰文化层的欣喜、看到代表性文物出土的兴奋。这段讲述也带着记者“穿越”回2300年前,领略了在时间与空间中穿行的奇妙。燕将秦开“沈阳建城第一人”“李老,讲讲沈阳建城史吧。”听到记者的话,李仲元笑说:“沈阳是1986年国务院确定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然而,沈阳建城史究竟起于何时?历史究竟厚重在哪?我相信很多人答不上来。”其实早在1999年,李仲元就在《辽宁大学学报》发表了《古候城考》。李仲元在文章中提出:沈阳古城始建于战国时期燕国,名为候城,属辽东郡,遗址在今沈阳市老城中心。当年,沈阳召开两次“沈阳建城始源研讨会”,国内考古学界、史学界几十位专家参加,李仲元的观点得到绝大部分专家的支持认可。由此,确定沈阳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在研究沈阳建城始源时,最常被引用的是《史记·匈奴列传》中的:“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位于沈阳市五里河公园的秦开广场,被誉为“刻录沈阳起点的城市坐标”。在这里,秦开的雕塑左手持盾,右手操戈,昂然站在一辆战车上,真可谓力拔山兮气盖世。秦开雕像底座的文字写有:“……沈阳当时属辽东郡之军戍边城,名为候城,此乃沈阳建城之始,而燕将秦开当为沈阳建城第一人。”李仲元表示,“辽东设郡之前,沈阳地区是东胡族的活动地域,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相对落后。燕将秦开袭走东胡,建长城,设郡县是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进步的社会制度扩展到东北地区,是将文明延伸到蛮荒之地,是建立统一中华古国疆域的进步之举。候城就是在这一历史机遇中建在这片土地之上的。辽东郡和候城之设是东北地区进入中华文明体系的转折点,是新的历史时期开端的标志。”汉代“千秋万代”瓦当。遗址文化层如史书般记载城市历史的演进和序列关于候城的具体定位,过去的研究者说法不一,后经过历史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材料相结合,确定了候城的大体范围:以沈阳故宫北墙外为起始,向南延伸,正阳街到朝阳街的区域,沈阳故宫及沈河公安分局都在城内。李仲元介绍,1971年和1975年先后在沈阳故宫东路院内和南邻沈河区公安分局院内发现战国至汉代古城遗址,遗址的文化层很厚,达6米多。“最下层之战国、汉代文化层,经清理,发现大型建筑台基一处、古井两口。遗址还出土了‘千秋万岁’瓦当、板瓦、筒瓦等官府衙署建筑构件,还发现一定数量的半两、五铢、货泉等货币。陶井附近出土一只陶罐,罐中满盛铜铸小圆钱,以线绳穿串,盘置罐中。铜钱已锈结成一大块,估计约在千枚以上,为战国晚期燕国的流通货币。”1993年在修建东亚商业广场(现兴隆大家庭位置)时,发现古城墙遗址。墙体东西走向,黄土夯制,夯层厚度13厘米左右,层层相叠,夯窝密集,清晰可见。墙体基本面貌可辨,最高残高2.3米,为三次修筑。始修为战国时期,残存20米。第二次、第三次修筑是在原筑墙体上修颓补缺,加高加宽,为两汉时期补筑,发现长度120米以上。在城墙北侧,还发现了人工开凿的护城河遗址。解放以来,沈河区热闹路、大东区新光机械厂仓库院内等地出土的战国墓葬及大南、小南等处发现的汉墓群,也可以作为当时古城存在及规模的佐证,其解决了考古学中“生存死葬”的问题。所有这些,明晰地勾画出古候城的面貌。参与了当时考古工作的李仲元回忆道:“遗址、城墙、墓葬和遗物都具有明确的时代特点。文化层叠压关系清楚,堆积厚,内涵丰,像一部史书,记载了沈阳城市历史的演进和序列。”沈阳著名民俗学家、文史研究者齐守成也是候城遗址挖掘工作的“见证人”之一。他回忆道,当时在东亚商业广场处挖出古城墙遗址,非常轰动,大部分“老沈阳”对此事都有印象。得知这个消息后,他赶紧骑着自行车到现场去看挖掘工作,“当时挖掘坑的面积很大、很深,虽然我在外围,并没有看到古城墙。但后来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得知这是候城遗址。回忆起来,我能见证这个沈阳考古史的重要时刻,也觉得很荣幸。”秦开雕塑。(摄影:李浩)沈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古候城是光辉的起点日前,记者来到中街路钟楼南巷,这条巷正是候城遗址所在的范围。漫步于此,一条街道上既可以走出古今沧桑,也可以走出现代繁华,南侧的沈阳故宫庄严巍峨、北侧的中街步行街商铺鳞次栉比,在这里,生动地诠释出沈阳历史与现代的碰撞。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岁月中不断生长……诚如李仲元所说,中华古国有众多的历史名城,如北京、西安、洛阳、杭州、苏州等,都有几千年的历史,它们在原址或稍有移动地开拓发展,不断壮大。也有的古城,如郑州商城、安阳殷墟、临淄齐城、易县燕下都等,虽曾宏丽一时,终因天灾人祸而废弃,仅存历史遗迹,或衰落为小城小镇,不名于世了。而今天的沈阳市是在燕、秦、汉的候城遗址上发展起来的,从候城到以后的沈州、沈阳路、沈阳中卫,再到盛京、沈阳,从未移动过位置,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连续历史的古城。为什么沈阳城一直在一个“方位”没有移动?主要是“地缘”的原因。李仲元表示,“候城所在的位置,是沈阳城区中高而爽的地方。浑河经过两次改道,候城就在两水夹流的高地上,适合人类居住。此外,这里位居辽海大地的中心点,水陆交通发达,在中原政权时,这里是防卫前哨,而到努尔哈赤建立了少数民族政权后,又是清朝扩张向辽西进攻的出发点,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李仲元称,“候城的创建,为后世沈阳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几经兴废和重建、扩建,沈阳终于成为我国东北的第一重镇。沈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古候城是光辉的起点。”留住2300多年的记忆激发自豪感和荣誉感因时间久远,加之当时考古前置的工作并不完善,并未有效解决经济建设与考古工作之间的矛盾。当初在东亚商业广场发现的候城古城墙遗址,被匆忙地回填了,这让齐守成连连惋惜:代表沈阳建城史的候城遗址“不见天日”,未免令人遗憾。再寻找那段历史,我们只能从现存于文博场馆中的文物见证沈阳的建城。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沈阳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也明确提出“着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加强文化资源挖掘、展示、利用、弘扬,提升文化品质,建设文化强市”“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深入研究梳理历史文脉,深度挖掘和弘扬传承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加强重点遗址考古挖掘”等内容。对此,辽宁散文学会会长、著名学者初国卿建议,以目前的技术手段,完全有能力再现部分遗址。他认为,候城遗址的展示、利用,可以参考沈阳汗王宫遗址陈列馆的做法,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实现文物保护和城市发展协调共赢。“可以在商场内,重新开掘一部分遗址,用玻璃罩罩住,让消费者和市民能够清晰地看到文化层的变化,商业和文化历史的融合,很有可能将此处打造成为一个‘网红打卡地’。如果此举难度系数大,也可在候城遗址所在的位置,择一地设置标志,至少要通过这一种方式,使更多市民记得住、看得见、留得住沈阳2300多年的建城史记忆,从而激发、提高市民文化自豪感和荣誉感。”
    12/16
  • 出实招 结硕果 育新苗——辽宁本溪2021年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回眸
    年终收官之际,本溪市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因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扎实有效,而收获佳绩。截至目前,本溪市共梳理出“三篇大文章”领域计划推进重点工业项目322个,项目总投资达1374亿元,且有80个项目列入省“三篇大文章”项目台账,其中续建项目40个,新开工项目28个,储备项目12个,涉及项目总投资334.9亿元。2021年,本溪市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的部署和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的要求,通过建立多维推动体制机制、建立工作台账和考核评价清单等一系列务实举措,不仅使山城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出累累硕果,而且充分汲取了实操中的种种经验,不断培育新的增长极,为升级拓展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溪福耀浮法玻璃有限公司的自动生产线。(摄影:林林)“老字号”焕发新生机以钢铁之名被世人熟知的本溪市,在产业结构上时刻随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升级,装备制造业既成了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老字号”,也成为其工业发展的重要接续产业。就现实而言,本溪现有的装备制造业水平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与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发展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本溪改造升级“老字号”的重点任务,就是提升现有装备制造业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着力发展钢铁深加工产业、精密铸件产业,积极承接高端装备制造业配套产业。改造升级“老字号”的目标明晰后,本溪市今年围绕3个产业链发力,通过一揽子升级改造工程,使“老字号”焕发勃勃生机。在延伸装备制造产业链方面,本溪市今年围绕改造提升现有装备制造业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以及特种车辆、医疗电子装备等行业,不断提升成套装备制造能力,实现传统制造向现代智造转变,着力发展装备制造产业链,共筛选了14个装备制造行业项目加以重点推进,项目总投资23.4亿元。在延伸钢铁深加工产业链方面,本溪市今年围绕机械制造配套深加工、汽车零部件深加工、绿色建筑用钢铁材料深加工、高档金属制品深加工等领域,着力发展钢铁深加工产业链,共筛选了18个钢铁深加工行业项目加以重点推进,项目总投资33亿元。在延伸精密铸件产业链方面,本溪市今年重点围绕汽车发动机类配套铸件、机床铸件、矿山机械类配套铸件、风电铸件等基础零部件产业,着力发展精密铸件产业链,共筛选了14个精密铸造行业项目加以重点推进,项目总投资65.6亿元。在3个重点产业链齐头并进的同时,本溪市还提出,到2023年,全市装备制造业要实现产值70亿元,装备制造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达到160台/万人,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达25%,钢材深加工能力达到70万吨,铸造用生铁产量达到110万吨、铸件产量达到10万吨。“原字号”成为不竭之源在本溪市的工业版图上,冶金、建材等原材料及深加工产业的板块体量巨大。钢铁冶金是本溪市支柱性的“原字号”产业,体系完备。近年新兴的废钢加工产业,加速了本溪“变废为宝、绿色发展”的步伐。加之建材资源优势明显,本溪目前已形成以新型水泥、新型玻璃为主导的建材产业结构。不过,要想彻底冲破原料供应为主、深加工能力不强的瓶颈,深度开发“原字号”是挖掘工业发展潜力的关键。因此,本溪市今年在进一步拓展延伸产业链领域上下足功夫。一方面,积极打造极具国际竞争力的精品板材基地、国内一流优特钢棒线材基地、先进钢铁材料综合服务商;另一方面按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要求,支持大型矿山开采企业建设国内一流的绿色智能钢铁原材料基地。此外,本溪市还发挥具有国家“第一批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优势,着力打造千万吨、国家级废钢铁加工配送示范基地,并利用铁矿等矿山剥岩废弃矿石资源优势,构建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园,大力发展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截至目前,本溪市工业“原字号”的4条产业链条已形成鲜明优势:在挖潜钢铁冶金产业链方面,本溪市围绕打造极具国际竞争力的精品板材、国内一流优特钢棒线材基地,着力发展钢铁冶金产业链,共筛选了95个钢铁冶金行业项目加以重点推进,项目总投资333.4亿元。在开发钢铁原材料产业链方面,本溪市今年围绕建设绿色智慧矿山产业,着力发展钢铁原材料产业链,共筛选了34个钢铁采选行业项目加以重点推进,项目总投资431亿元,2021年计划完成投资23.7亿元。在延伸废钢加工产业链方面,本溪市今年围绕打造辐射鞍钢、本钢、凌钢、抚钢等钢铁行业的千万吨级、国家级废钢铁加工配送示范基地,共筛选了5个废钢加工行业加以重点推进,项目总投资7.6亿元。在发展绿色建材产业链方面,本溪市今年围绕发展水泥、玻璃产业及深加工制品、矿山剥岩综合利用产业,建设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园,着力发展绿色建材产业链,共筛选20个建材行业项目加以重点推进,项目总投资32亿元。本溪市提出目标,到2023年,全市原材料工业实现产值1500亿元,铁精粉产品达到2200万吨,废钢加工配送量达到200万吨,真正让本溪“原字号”成为发展的不竭之源。辽宁晟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特种植物油加工包装车间。(来源:本溪市工信局供图)“新字号”渐成新增长极本溪的“新字号”重点领域集中在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为了让“新字号”成为促进本溪发展新的增长极,今年,本溪市在培育壮大“新字号”方面用心下力。一方面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挥产学研用综合优势,重点围绕生物制药、化学制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脑健康等,布局谋篇;另一方面大力发展“5G+互联网”产业。目前,“新字号”已形成3条清晰的产业链条。围绕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链,创建辽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本溪市今年共筛选51个医药行业项目加以重点推进,项目总投资126.4亿元。围绕发展壮大工业软件、推进工业大数据应用,加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及应用,用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为钢铁冶金、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硬”产业赋能,本溪市今年共筛选了12个工业互联网行业项目加以重点推进,项目总投资16.1亿元。围绕做优节能、提升环保产业,做大资源综合利用,培育发展再制造产业,推进工业低碳和绿色制造,构建辽东绿色经济先行区,本溪市共筛选10个资源综合利用行业项目加以重点推进,项目总投资33亿元。预计到2023年,本溪市的“新字号”将迎来新气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集聚化,集聚区医药及相关企业达到150户,全市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累计新建5G基站3500个,基本实现全市5G网络全覆盖。岁末之际,本溪市又马不停蹄地开始谋划未来发展大计,升级拓展“三篇大文章”内容,立足深度融入以沈阳为中心的现代化都市圈、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培育新苗,谱写新篇。本溪市将在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装备零部件产业、医疗电子装备产业、汽车装备产业、智能制造产业基础上,围绕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核能发电、氢能源以及节能减排等成套装备领域补齐短板,做足文章。
    12/16
  • 辽宁本溪:老牌药企走上智慧新路
    12月13日,辽宁华润本溪三药有限公司气滞胃痛颗粒生产车间里,机器飞转,生产有序,处处呈现着忙碌的景象。两条刚刚完成升级改造的智能化生产线如今是马力全开,不仅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能力,而且使产品不良率也降低了20%以上。辽宁华润本溪三药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来源:本溪市工信局供图)“这些投入真是物超所值,效率提升了,效益增加了,员工积极性也高了。”面对智能化生产线带来的巨变,企业负责人袁际云感慨万千。辽宁华润本溪三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0年,2011年正式成为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2012年成为华润三九东北生产基地,是一家老牌的医药企业。近年来,为了快速、高效推进中药大品种培育及品牌提升规划,辽宁华润本溪三药有限公司在充分整合内部和外部资源的基础上,将目光瞄准颗粒剂大品种AI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袁际云表示:“作为现代医药企业,迫切需要以工艺质量为核心,融合过程分析、在线检测、自动化控制、数据采集、数据挖掘、智能决策、智能装备、信息化管控等先进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实现粗放生产向精益生产的转变,全面提升气滞胃痛颗粒等颗粒剂产品的科技含量与临床价值。”2021年,企业智能化升级改造的梦想在本溪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的专项行动中变为现实。在获悉企业需求后,政府相关部门主动牵线搭桥,积极联系科研院所,并争取项目补助资金,两条智能化生产线的改造升级很快便大功告成,投入使用。这两条智能化生产线的上马,能系统性开展先进制造与信息技术融合研究,实现了自动化控制、过程分析、数据实时采集、信息管理、制造执行等多系统的创新开发应用。采用中药复杂物资体系生产过程中多维数据检测技术,通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分布式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和采集中药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等,为企业搭建起先进制造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中药生产设施互联、系统互通、数据互享的智能化管控技术体系,实现了中药产品生产管控一体化,让生产过程更稳定、参数控制更精确、产品质量更有保障。智能化升级改造,还能帮助企业建立原辅料采购、生产、检验、流通等全产业链上下游的横向集成与全程信息追溯体系,从而确保企业提质增效。
    12/16
  • 辽宁盘锦: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试运行
    员工向焚烧炉投放生活垃圾。(刘刚摄)12月14日,在位于盘锦市双台子区的盘锦市固废综合处理园区内,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1号、2号发电机组实现点火发电并网,正式试运行。机组全部投入运营后,将实现日发电60万千瓦时、上网49万千瓦时。工作人员巡查汽轮发电机组的运行情况。(刘刚摄)固废综合处理园区是盘锦市重点民生项目,由京环盘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主要围绕生活垃圾填埋、焚烧发电、有机处理三大板块进行建设。园区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以“全域全口径固废管理”和“园区化分质协同处置”为理念,建设集“综合治理、资源再生、循环利用”于一体的东北地区固废处理行业标杆性综合处理园区,实现物资、资源循环梯次利用。
    12/16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大连锚定“万亿GDP城市”目标阔步前行
    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出的精彩。抓开放,扩大国际朋友圈!海上,一艘艘巨轮在大连港集装箱码头满载起航,驶往全球各地;陆上,一辆辆中欧班列风驰电掣,在与世界的深度互动中链接起“钢铁新丝路”。今年前11个月,大连直发中欧班列同比增长超过600%。抓创新,挺起产业脊梁!12月3日,全线开通运营的中老铁路CR200J型动力集中动车组,是由中车大连公司和中车四方股份公司运用国际化、现代化、定制化、智能化理念联合研制。又一次,老字号“大连制造”用实力飞驰出创新高速度。抓项目,点燃发展新引擎!大连长兴岛恒力产业园内,总投资18亿元的恒力45万吨/年可降解新材料项目建设紧锣密鼓,再次延长石化黄金产业链,建成后全国规模最大,可有效填补国内供需口。“十四五”开局之年,大连处处展现出振奋精神、生机勃勃的全新振兴图景。尤其是当下,全市人民众志成城,锚定大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奋力实现“十个新突破”、三年挺进“万亿GDP城市”目标阔步前行,用实干去兑现这一郑重承诺,在新时代振兴发展征程上展现大连新作为。大连港大窑湾集装箱码头。(摄影:赵辉)昂起龙头打造开放新前沿开放是大连最大的特色,也是实现“万亿GDP城市”目标最突出的优势。三年挺进“万亿GDP城市”,这是大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从加速新时代“两先区”建设,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战略高度所确定的新目标,是大连摆脱徘徊、破冰突围、争先进位的历史抉择,也是大连率先振兴、重塑形象、彰显自信的重要标志。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2021年,大连跑出新一轮对外开放加速度,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大连地处“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港航条件优越、开放体系健全,拥有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各类国家级开放平台,集聚国内外资源要素的优势明显,是辽宁乃至东北对外开放的龙头,外贸进出口额占全省60%以上。大连市发挥重大开放平台优势,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提高制度型开放水平,拓展开放合作空间,打造新时代对外开放新前沿。大连市积极打造自贸试验区升级版,对标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健全与国际通行规则紧密对接的投资贸易制度体系,开展更多首创性、集成化、差异化改革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经验和实践案例。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成立以来,累计推出38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在2021全球最佳自由贸易区排名中,大连自贸片区位居全球前三甲、亚太地区首位。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全面参与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特别是深耕日韩扩大开放,高水平建设中日(大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新近国务院批复的《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提升大连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一核引领、两翼协同、多点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总体布局,由此吹响了新时代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集结号,为大连指明了新方向。大连市第一时间认真落实,加强与沿海各市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协同合作,更好发挥“一核引领”作用,推动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此外,加强与东北腹地、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交流合作,持续深化沪连对口合作,在区域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中实现城市开放层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全市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建设亚太对流枢纽,形成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链接,持续提升航运、物流、金融“三个中心”功能,扩大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大连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国家现代物流示范城市、东北地区金融中心和外汇结算中心,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9%以上。大商所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塑料、煤炭和铁矿石期货市场。恒力石化技术人员进行设备维修。(摄影:孙鹏伟)产业锻造提升竞争新优势这是一组沉甸甸、令人振奋的数据:今年前10个月,大连市规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716亿元,同比增长21.4%;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增速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二。数据的背后,是大连市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构建具有大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工业是大连的命脉,大连振兴首先要工业振兴,大连要实现“万亿GDP城市”目标,同样需要强大的产业实力。“三年GDP过万亿”,大连具有深厚的产业基础,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等优势产业在全国地位至关重要。特别是近年来,大连市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扎实做好“老、原、新”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老字号”产业加快数字化蝶变,装备制造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数控轨道、核电等领域推出一批新产品新技术。“原字号”产业实现全链条延伸,石化产业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双向突破,恒力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150万吨/年乙烯项目等投产运行,长兴岛(西中岛)石化产业基地初具规模。“新字号”产业逐步发展壮大,生命安全、洁净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集群发展,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五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核心竞争力日益提升。未来五年,为了做强综合实力,在加快壮大经济规模上实现新突破,大连市确立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建成5000亿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2000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2000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1000亿级新一代汽车产业集群和1000亿级中高端消费品工业集群。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15%、12%以上,海洋经济总产值实现翻番。做大城市经济规模,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也需要新的经济发展空间。大连市把太平湾合作创新区、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普新区等重点区域作为支撑大连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逐一明确了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其中,在推动太平湾合作创新区港产城一体化开发方面,提出两年现雏形,五年成规模,大力发展以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以综合物流供应链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大连发展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目前,“两岸三湾多园区”产业布局已经明确,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平湾合作创新区、金州湾临空经济区、小窑湾国际商务区、普湾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已拉开框架。全市深化园区改革,释放园区发展潜力,经济规模超万亿的基础更加坚实。瓦轴集团大型圆柱滚子轴承生产现场。(摄影:鞠家田)创新驱动激发经济新动能连日来,大连工业战线捷报频传:中车大连公司工业设计中心被确定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瓦轴集团“新能源客车同轴式减速器用轴承研发及应用”等两个项目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仅11月份就拿下10亿元订单,完成10套大型设备发运……荣誉与成绩,皆源自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大连实现“万亿GDP城市”目标的第一引擎。大连创新资源丰富,拥有高校和科研院所30多家,国家级创新平台50多家。新时代新征程,大连市强化创新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2025年,全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第一方阵。举全市之力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英歌石科学城,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策源中心。加快推进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和发展,建设极紫外波段自由电子激光先进光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速形成顶尖创新平台集群。到2025年,英歌石科学城主体框架基本建成,集聚一流科研机构达到30家以上,集聚各类科研人员达到1万人。大力培育创新生态,着力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实施重大科研任务“揭榜挂帅”,首批发布58项科技攻关项目榜单,目前已有47个项目获得立项。让企业当“盟主”,集聚创新资源,打通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之间的通道。今年构建具有实质性合作的产学研联盟200余家,其中42家获省科技厅首批备案。院地携手创新,大连市政府与中科院沈阳分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布大连科技赋能“老、原、新”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项目及科技创新资源;大连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正式上线,最终将搭建拥有数万项科技成果的全国性高质量服务平台。出台《“一校(院、所)一专班”“一院士一专班”科技服务行动工作方案》,进一步提升在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服务的精准性、及时性、有效性,加速科技成果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到2025年,攻克“卡脖子”和关键核心技术超400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5000家和6000家,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超1200家,科技型领军企业超50家,各类高聚能性创新主体超200家。持续完善以企业需求、成果供给、中介服务、支撑保障四方面有机衔接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到2025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现在,大连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每年以25%以上的速度增长,加速集聚创新要素,振兴发展新动能越发强劲。项目为王提速振兴新航程实现三年挺进“万亿GDP城市”目标,这意味着未来3年,大连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要保持8%左右。按照这样的增速,到2024年,经济总量可达1万亿元。然而,这又谈何容易!要如期实现“万亿GDP城市”目标,离不开大项目、好项目作支撑。发展向项目聚焦,工作向项目发力,成效以项目检验。今年以来,大连市委、市政府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以奋发有为、真抓实干、勇于争先的精神状态,掀起了新一轮项目建设热潮,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大连市组织建立了项目谋、招、立、推、建一体化机制,已谋划“十四五”期间高质量项目2304个,总投资约2.3万亿元。大连市委、市政府抓项目,不是简单地铺摊子,而是聚焦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两新一重”及重点民生领域,有针对性地推进项目高质量建设。时不我待,开足马力!11月27日,大连湾海底隧道项目顺利完成年内第11个管节——E12管节安装,创造了由单个公司在同一项目全年安装管节最多的世界纪录。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大连纵贯南北的快速通道,不仅方便市民出行,也优化了城市功能。与此同时,在金普新区三十里堡现代物流园区,大连市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大连现代农业中心项目。该项目总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将建成“立足大连、辐射东北、服务全国、联动东北亚”的智慧化、综合性交易中心,着力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打造国内领先的湾区型农产品(食品)现代城。在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农业项目的助推下,大连市在先进装备制造业、高端现代服务业、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建设以及完善城市功能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蓄积释放新的活力。上项目谋振兴,离不开营商环境的优化。大连市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事关振兴发展全局的重要任务,大力倡导“痛快办事”文化,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让崇尚实干成为大连干部的鲜明特质,坚决淘汰躺平式“太平官”。全市加快数字赋能“三张网”建设,以“一网通办”深化政务流程再造,以“一网统管”实现社会治理创新,以“一网协同”推动数字政府建设。除涉密等不宜上网事项外,全市网上可办率达100%。入选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在全国36个城市信用监测排名中居第4位。《大连市社会信用条例》7月1日起正式实施,成为东北地区首个信用立法城市。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提升了项目的吸引力,激发了振兴的活力。今年前三季度,大连市开复工投资额500万元以上项目1394个,同比增长29.6%;总投资额9609.6亿元,同比增长1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24.5亿元,同比增长5.7%。实际利用外资7.2亿美元,同比增长94.6%;省外实际到位资金1127.7亿元,同比增长5%。
    12/16
  • 辽宁:牢记历史 守望和平
    2021年12月13日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日,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以“铭记历史吾辈自强”为主题,举办公祭日悼念活动,社会各界代表150余人参加了悼念仪式。12月13日,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举办国家公祭日悼念活动,学生代表朗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摄影:刘放)上午10时,在公祭现场,众人整齐列队,气氛庄严肃穆。全体人员秉烛悼念,低首肃立,为死难同胞默哀。学生代表齐声朗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随后,参加公祭日悼念活动的各界代表缓步列队将手中的蜡烛敬献在卧碑前,以表哀思。当日,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分馆同步举行公祭活动;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在遗址广场举行国家公祭日悼念活动,缅怀遇难同胞;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举行“勿忘国耻珍爱和平”——12·13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当日,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也同步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悼念活动。参加活动的社会各界代表聆听了抗战时期抚顺地区的武装力量“血盟救国军”和其组建者之一孙铭武的英雄事迹。大家纷纷表示,要继承先烈遗志,传承革命精神,不断开拓进取,勇担时代大任。
    12/15
  • 辽宁大连:做强农业优势产业 推动乡村振兴
    大连地处北纬39°,是寒暑交界的黄金地带,是世界公认最适宜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生长的纬度。在大连,渔业、水果、畜牧是最具地域特色的农业优势产业。海参、鲍鱼、扇贝等海产品,大樱桃、苹果、草莓等水果产品,猪肉、鸡蛋、鸡肉等畜禽产品,均为大连农业的金字招牌。好产品固然与自然条件相关联,但主要还是大连市多年来追求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大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不断推动渔业、水果、畜牧等优势产业走向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道路。大连市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统筹抓好果菜鱼、肉蛋奶等重要农副产品生产,不断提高供给体系的适配性。海参年产量5万吨,占全国四成、辽宁省九成以上;大樱桃栽植面积35万亩、产量26万吨,均稳居全国首位;白条鸡占香港市场70%份额……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一产增加值327.3亿元,同比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53元,同比增长10.4%。大连都市现代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上升。大连鑫玉龙海洋生物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机加工车间内,工人们在对鲜活海参进行加工。(林帅摄)耕海牧渔展宏图迈步深蓝建粮仓大连特色是海,优势是海。开阔的海域,四通八达的水道,在此交汇的北温带不同洋流,为种类繁多、数量丰富、品质上佳的海洋动植物自然生长和繁衍生息提供了理想场所。位于金普新区的大连天正实业有限公司网箱养殖基地。初冬时分,在北黄海平岛海域的辽参守护区里,大连鑫玉龙海洋生物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20多位潜水员不停下潜,将栖息在这片国家级海洋牧场上的肥硕海参捡拾上船。当满载海参的小船靠岸后,数十位工作人员立即将海参运至不远处的有机加工中心。经剖肠、蒸煮等工艺处理,2个小时后,一箱箱鲜食即食海参就被陆续发往全国各地。“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海参产业链,每年的销售额1亿多元,苗种产值1亿多元,加工产值八九千万元。”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当地一家农业龙头企业,该公司还采用“企业+农户”的形式,为参与协作的农户提供优质海参苗种、技术扶持、回购等全套服务,带动当地农民一同致富。大连市作为我国优质海参的主要产地,2000年以来,提出了海水养殖业以“发展海参养殖”为重点,以“打造大连海参品牌”为行业发展战略,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扶持海参养殖业发展的惠农政策及鼓励办法,海参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经过20年的发展,大连市海参增养殖业规模已达192万亩,产量约5万吨,产值超过80亿元,占全国25%。全市有上千家企业从事海参育苗,海参苗种年均产量达2.5万吨;海参精深加工企业达50余家,已形成盐渍海参、干海参、即食海参和胶囊、口服液等保健品四大类数十品种,全产业链创造产值达200亿元以上。海洋牧场建设是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和渔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大连市高度重视海洋牧场建设,将其纳入科技重大专项、引进人才计划等支持重点。2016年以来,落实支持涉及海洋牧场建设科研项目15项,累计支持资金超过5000万元;实施涉海科技人才计划项目27项,累计支持资金1510万元。目前,大连市海洋牧场面积达500万亩,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2处,位居全国首位。通过海洋牧场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区内海洋生物资源量增加30%以上,主要经济品种产量提高20%以上,海洋资源的恢复达到了预期效果,大大增强了海洋牧场发展后劲。大连市还把增殖放流作为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三五”期间,投入资金2亿多元,累计放流各类苗种150亿尾以上,放流规模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增加捕捞渔民收入约20亿元,直接投入产出比达1∶10以上。优质的海洋生物种质资源是海洋牧场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十三五”期间,大连市先后投入以奖代补资金200万元,用于水产原良种场创建及水产新品种认定奖励,建成了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4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26家,通过国家认定新品种6个,奠定了大连市海洋牧场种业基础。大连市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乘势而为。加快养殖方式转变,实施大规模增殖放流,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数量位居全国首位,“蓝色粮仓”已具规模。同时,大连市主动作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一带一路”倡议和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加快渔业走出去步伐,远洋渔业、域外养殖走在沿海城市前列。目前,大连市水产品年产量达220万吨以上,渔业经济年产值超700亿元,占全市农业经济总量超40%。其中,远洋捕捞渔船263艘,占全国10%,产量16万吨,产值超20亿元。“五朵金花”齐绽放量质同升促增收眼下,虽处农闲时节,但在普兰店区四平街道顾家村400多个樱桃大棚里,却是一派忙碌景象:有的忙着给冬眠中的樱桃树剪枝,有的开始给大棚升温以期提早樱桃上市期。手持剪枝工具穿梭在自家两个樱桃大棚中,村民张德福说现在心里很踏实。大棚樱桃每年能给他家带来20万元的收入,“我都61岁了,特别知足。”张德福说。顾家村地处丘陵地带,早些年种植的多是老旧果树,产量低,效益差。村里最先发展大棚樱桃的是原村党总支书记于喜梅,“顾家村是在政府的鼓励下,不断发展壮大樱桃产业的。我们扣大棚给补贴,缺钱有贷款支持。”在政策引导下,很多村民抠去老果树,扣上了樱桃大棚。目前,樱桃已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顾家村的变迁,是大连市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大连市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这一核心,在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同时,因地制宜,积极优化调整农业结构,推进现代果业发展,扶持和引导水果生产向规模化、特色化、设施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大连也由此走出了一条适合自然禀赋特点、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的水果业发展之路。大樱桃、苹果、桃、草莓、蓝莓产业不断壮大,在大连市形成了“五朵金花”全面绽放之势。大樱桃、苹果、桃、草莓、蓝莓种植面积分别达到35万亩、52.8万亩、34.5万亩、12万亩和2.13万亩,产量分别达到26万吨、75.7万吨、45.3万吨、11.7万吨和1.6万吨。在政策扶持上,大连市不仅出台30多项扶持政策,还积极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推动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资源向特色农业集聚,在各级政府资金、政策的支持以及较高的经济效益驱动下,农民发展果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农业技术服务是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大连市先后制(修)订《大樱桃日光温室生产技术规程》等技术规程十余项,筛选、整理国家、行业标准20余项,形成了以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为主体的产品生产标准体系。推广防风网、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提质增效技术20余项,应用优型节能日光温室、硫磺熏蒸器等新设施、新装备十多种,不断提升果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大连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树种结构和品种结构调整步伐。自主培育了明珠、状元红、蜜泉、蜜脆、丽珠大樱桃,丹霞油桃、橙露黄桃,瑞峰葡萄,滨香梨和桑甜1号桑葚等优良水果新品种,引进推广了富士优系、嘎拉优系、维纳斯黄金、望香红苹果,俄罗斯八号、布鲁克斯大樱桃,中油系列桃,阳光玫瑰、夏黑葡萄等新品种,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0%以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了效益快速增长,全市水果产值从2015年的96.95亿元增加到2020年156亿元,年增长率近10%。目前,大连市已形成以北三市(区)为主的优质苹果基地群,以南三区、瓦房店市和普兰店区部分乡镇为主的大樱桃基地群,以瓦房店市和普兰店区为主的桃生产基地以及庄河市、金普新区部分街道为主的草莓、蓝莓等小浆果基地群。而最具大连特色的大樱桃栽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10%和20%,均居全国首位。同时,通过接二产连三产,大樱桃还催生出了一个规模超过百亿元的全链条产业。如今,大连水果种植面积已达142万亩,产量174万吨,产值160亿元,水果总体生产规模居全省首位,做大做强的大连水果产业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和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畜牧产业布局优转型升级增后劲作为中国最大的现代化蛋鸡饲养企业之一,大连韩伟养鸡有限公司生产的“咯咯哒”鸡蛋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公司成立于2000年7月,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首批国家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辽宁省首批现代农业园区,是世界蛋品协会国家级会员。大连韩伟养鸡有限公司的现代化鸡蛋加工车间。(达农摄)在蛋鸡孵化、蛋鸡饲养、疫病防控、品质控制、蛋品加工等生产技术方面,韩伟养鸡有限公司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公司年蛋鸡存栏量300万只,年产鲜蛋5800万公斤。“咯咯哒”牌高品质鸡蛋早在2000年就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畅销国内诸多大城市,并出口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韩伟养鸡有限公司是大连市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代表。目前,大连已培育包括“韩伟”在内的40家畜牧产业龙头企业,一批全国知名品牌,如“础明”“金字塔”猪肉、“姐妹厨房”“欣城”肉鸡、“咯咯哒”“洪家”鸡蛋、“三寰”“心乐”牛奶等,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近年来,大连市大力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畜禽养殖、动物防疫和加工流通体系,高标准推进畜牧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增强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畜禽产品消费需求。优化调整结构布局。制定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引导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大连市现有种畜禽生产基地42个、规模养殖场近3000个、饲料兽药企业132个、屠宰企业57个。根据《大连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2019-2030年)》《大连市畜禽禁养区区划方案》,划定畜禽禁养区面积3183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23.5%,筹集资金2.15亿元,关迁养殖场户367家。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2016年以来大连市落实各级财政扶持资金5.3亿元,涵盖养殖保险、动物疫病防控、养殖污染防治、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各个方面。创新金融服务,在全省首创青贮贷、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牧担保等金融支持产品,最先开展养殖保险、“保险+期货”等金融服务,有效促进了产业发展,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加强品种保护与创新。专门成立畜禽物种资源保护专家组,争取政策建立国家级保种场3个,重点支持大骨鸡、复州牛品种保护工作。目前,庄河大骨鸡保种场存栏稳定在1.4万只以上,每年可向社会提供鸡雏150万只;复州牛存栏核心群170头。实施优良品种“聚宝工程”,先后引进荷斯坦种牛(胚胎)、丹系原种猪、海兰祖代蛋种鸡等一批国内外优良畜禽品种,并开展本土驯化和新品种培育,“金州黑色水貂”“明华黑色水貂”2个优良新品种,通过国家畜禽新品种审定,打破了我国水貂良种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当前,大连市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完善产业体系。畜牧业已经成为大连市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全市肉蛋奶总产量116.5万吨,畜牧业产值216.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23%。
    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