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辽宁省气象局:构建多元立体气象历史档案工作体系
    辽宁拥有十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辽宁省气象局紧密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关键时间节点,发掘气象历史档案,传承红色基因,立体多元传播气象故事,着力构建多元立体气象历史档案工作体系。挖掘档案资源是做好档案传播的坚实基础。聚焦新中国成立70周年,辽宁省气象局跨行业协同合作,主动对接辽宁省档案馆,深度发掘东北军区气象处创建时期机构设置、业务管理、台站建设等史料,总结凝练了辽宁气象历史上的多个“第一”。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辽宁省气象局组织对19名抗美援朝气象老兵进行访谈。在此基础上,与辽宁省档案馆联合采集3名抗美援朝气象老兵口述资料,收集整理历史照片100余幅,采集视频、音频600余分钟,形成数字化成果40G,该成果作为辽宁省档案馆历史档案永久保存。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辽宁省气象局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组织青年气象职工全面梳理全省气象部门老党员先进事迹,收集革命历史实物资料,同时收集梳理东北军区气象处气象训练大队史料并开展价值研究。经过3年的抢救发掘,辽宁省气象局已初步构建了辽宁气象历史档案体系,6件档案被中国气象局鉴定为一级珍贵气象历史档案,26件档案被鉴定为二级珍贵气象历史档案。在抢救发掘珍贵气象历史档案过程中,辽宁省气象局同步启动了辽宁气象历史档案工程,立体化呈现档案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建成“东北气象往事”展厅,找回了东北军区气象处创建时期的红色记忆,开发了气象历史微课堂,青年志愿者担任讲解员,带领访客追忆东北军区气象处创建的点滴回忆。围绕百年党史脉络,率先创建300米长的百年党史长廊,以电子显示屏展示历史精彩瞬间。在丹东市气象局建设气象服务保障抗美援朝专题陈列室,并积极对接地方平台,推动气象元素融入抗美援朝纪念馆。有了充足的气象历史档案资源、一流的气象历史档案实体展示平台,辽宁省气象局在进一步讲好辽宁气象故事上下足功夫。建立“辽宁气象往事”微信公众号,整合全省气象史料资源,推出抗美援朝气象老兵系列采访及建党百年相关专题,面向社会公众推送气象故事;将辽宁气象发展史融入百年党史,融合教学、史料、视频、音乐、图片等元素,打造沉浸式百年党史情景课堂;激活辽宁红色基因,以抗美援朝气象老兵口述档案及相关史料为素材,制作“英雄的气象人”系列短视频,全省气象部门上下联动,通过多种形式同步播发,凝聚了强大宣传合力。
    11/19
  • 辽宁辽阳太子河区:打造增长新引擎 跑出发展加速度
    辽阳市太子河区坚持城乡互动、以城带乡、产城融合发展思路,以“三区一带”建设为牵动,实施生态优先、民生优先、项目优先、创新驱动“三优一新”战略举措,聚焦高质量发展,跑出发展加速度。“十四五”开局之年,太子河区加大辽阳经济开发区建设力度,以改革激发园区发展活力;做强做优站西商务区,提升城区品质;发展王家镇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打造文旅康养产业带,建设集花海观光、中医药康养、民宿餐饮等多元素融合的花港月湾综合体。太子河区做强做优站西商务区,提升城区品质。(摄影:严佩鑫)创新引领打造经济腾飞双翼施耐德、蒂森克虏伯、瓦轴、艺蒙、忠相等企业成为宝马等知名车企的稳定供应商;兴启电工、国际硼合金自主研发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博仕科技获批全省“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初冬时节,伴随着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发展壮大,装备制造和汽车零部件产业成为辽阳市太子河区经济腾飞的双翼,辽阳经济开发区稳增长的引擎更加强劲。今年以来,辽阳经济开发区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创新体制机制,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开发区成立了辽阳泰和置业有限公司,拟由辽阳泰和置业有限公司同辽宁博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沈阳工业大学联合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沈阳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辽阳分园,逐步完善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模式市场化的管理机制,为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新引擎,助力开发区及企业发展。今年6月,辽阳经济开发区聘任王德喜博士成为管委会副主任,标志着开发区积极为高质量发展集聚人才力量,提升科技创新力。截至目前,园区内有高新技术企业2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5家,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7项。“十四五”期间,辽阳经济开发区将抢抓国家新一轮东北振兴、“一带一路”和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等重大机遇,努力建设产业优势显著、产业特色鲜明、产业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城有机融合、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游客在沙岭镇双台子村彩绘稻田里拍照游玩。(摄影:严佩鑫)项目牵动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项目是拉动经济的“牛鼻子”,辽阳经济开发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纲、项目为王”理念,实行全员招商,不断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招商工作组和招商小分队的作用,“走出去、请进来”,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配套产业招商,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发展,积极参加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举办的“辽宁招商引资促进周”等活动,推进重点签约项目落地。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站西商务区迎难而上,多个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占地5.4万平方米的站西交通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三个棚改小区已全部实现回迁。这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将惠及域内国企职工和城乡居民1万余人,彻底摆脱几十年来的连片棚户区基础设施薄弱、居住环境脏乱差的困扰;总投资1.5亿元的站西高品质住宅小区“泛美·襄平九里”项目全面竣工;商务区一期基础设施项目全面铺开……在王家镇现代农产品深加工集聚区,总投资10亿元的牧原集团有限公司8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一期王家镇现代化养殖一场已投入使用;金中昌信冷链物流有限公司10万吨冷藏库工程项目已正式运营……目前,集聚区已落户超亿元项目4个。如今,一家家新建的现代化农业企业里,村民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稳定的收入让他们的日子越过越舒心。同时,太子河区以辽阳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以文旅康养产业带经济建设为牵动,统筹谋划旅游经济带建设,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不断释放产业互融的“乘数效应”。太子河区以“太子花田”农旅融合项目为牵引,加大农旅、工旅融合力度,发掘特色资源,统筹推进文旅康养产业带建设。开展文旅项目招商,同省内外知名文旅企业合作,打造集花海观光、农业体验、中医药康养、养老健康、民宿餐饮等多元素跨界融合的花港月湾文旅康养综合体。同时,依托站西滨河体育公园项目,开发利用周边地块进行康养地产项目建设,对区域内造纸机械厂、工业纸板厂等存量国有资产进行盘活,发展工业旅游、民俗风情游等文旅产业。辽宁兴启电工材料有限公司纸板一车间数字化生产线。(摄影:严佩鑫)优化环境增强地区吸引力和竞争力不久前,友邦工艺品(辽阳)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将一面写着“尽职尽责办实事,情系企业解民忧”的锦旗送到了太子河区营商环境建设局勘验科,他们由衷感慨:“没想到缺少部分材料也能够先进行办理,只要后续补齐材料就可以了,真的太方便了,政府的便民政策真是越来越好了!”原来,两个月前,太子河区行政审批局针对友邦工艺品(辽阳)有限公司申请的取水许可证进行实地勘查。经过勘查并与企业沟通后了解到企业现处于设备采买阶段,没能及时安装取暖设备。但考虑到天气日渐寒冷,为保证企业能如期得到供暖,保障持续生产,同意该企业容缺办理。企业也承诺于一个月内完善取暖相关设备设施。今年以来,太子河区营商局坚持推进政务服务,进一步精简审批,提高服务质量,让“材料缓下来,速度提上来”。目前,太子河区政务服务大厅共有202个事项可容缺后补,这项便民利民措施不但受到办事企业和群众的欢迎,而且通过制度保障规范该项措施实施,统一执行流程,让政务办理人员吃下了“定心丸”,大胆开展容缺受理服务。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力、竞争力,更是驱动力、生产力。太子河区把营造优良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牢固树立尊商、敬商、亲商、爱商意识,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不断为企业赋能,为实力加分。在深入推进“一张网”建设中,太子河区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持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工作机制创新,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让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目前,太子河区已经上线110个“一件事”联办事项,同时在政务服务网上进行公示,广大办事群众和企业只需登录辽阳政务服务网,按照“一件事一次办”的办事流程,“轻轻一点”就可实现在线办理业务。
    11/19
  • 辽宁:“四渡赤水 出奇制胜”展在沈阳举办
    遵义会议的四条决定、四渡赤水战役前敌我态势图、青杠坡战斗遗址、中央红军一渡赤水河要图、中央红军扎西整编后序列表等图片,把惊心动魄的四渡赤水战役全面展示在观众眼前,让大家感受到伟大的长征精神。由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四渡赤水纪念馆联合主办的“四渡赤水出奇制胜”展正在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展出。本次展览包括“从战略转移挺进赤水河”“一渡赤水摆脱被动”“二渡赤水避实击虚”“三渡赤水调敌西进”“四渡赤水跳出合围”五部分,共108块展板、200余张图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展现红军四渡赤水的光辉历史,突出展示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表现伟大的长征精神。“四渡赤水出奇制胜”展览现场。(摄影:杨竞)走进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似乎重走了一次长征路,沿着革命先烈走过的足迹,重温“红军渡”、大渡河峡谷等路线,真切感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在展厅,记者看到了展览前言。前言是这样写的: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红军领导人指挥中央红军3万余人,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在3个多月时间里,纵横驰骋于川滇黔地区,巧妙地穿插于敌重兵之间,积极寻找战机,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转战数千里,进行大小战役战斗40余次,有效地调动和歼灭了敌人,摆脱了国民党4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最精彩绝伦的军事行动,是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观众在“从战略转移挺进赤水河”中,从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的四条决定、四渡赤水战役前敌我态势图、朱德电令、中革军委电令等图文上,可以了解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于贵州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同时确定由遵义北进,预定夺取土城、赤水县城,相继从泸州、宜宾之间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在“一渡赤水摆脱被动”中,土城、青杠坡战斗遗址、中央红军一渡赤水河要图、浑溪口渡口、朱德关于我军西渡赤水河的命令、叙永县城、大河滩会议会址、中央红军扎西整编后序列表等图片,讲述了中央红军从遵义地区北进途中,如何受到国民党军队重兵堵截,由于敌情的不断变化,毛泽东等领导人果断决定,红军改变计划,分三路于1935年1月29日西渡赤水河,进入川南地域。在“二渡赤水避实击虚”中,讲述了红军在扎西地域集结时,国民党川军、滇军蜂拥而至。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悄然挥师东进,转入敌力量薄弱的黔北。红军迅速东渡赤水河,攻占娄山关,再占遵义城,歼灭和击溃了敌军两个师又八个团,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利。而在“三渡赤水调敌西进”和“四渡赤水跳出合围”中,我们看到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红军来到黔北后,抓住战机于五日之内,取桐梓克娄山再占遵义城,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1935年3月12日,在遵义县枫香镇苟坝,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为成员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全权指挥军事,这是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中,党中央最重要的领导机构。毛泽东同志在这时进入三人军事小组,真正掌握了军事领导权。遵义大捷之后,红军向茅台前进,在茅台地区大造声势,第三次渡过了赤水河。三渡赤水后,中央红军摆脱了敌军的追堵拦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80多年前,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80多年后,在“四渡赤水出奇制胜”展上,用心感受这一伟大壮举!谈到此次展览,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馆长曾阳说,四渡赤水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最精彩的军事行动,是我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经典战例,是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而成的。战火硝烟的岁月已经远去,为中国革命伟大事业鞠躬尽瘁、流血牺牲的先烈们我们一个也不会忘记,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将激励我们勇往直前。
    11/18
  • 辽宁长海县回龙村:整治人居环境 走稳小康路
    这里沙色金黄,质松软,不含杂质,是长山群岛少见的金沙滩。这里是辽宁大连市长海县回龙村,一片蔚蓝的海洋。走进回龙村,村子依山傍海,民居错落有致,金沙滩环绕海岸线,伴着微风,大海的味道扑面而来。小长山岛镇自然风光美丽海滩是文明长海的亮丽名片,小长山岛西部回龙村的四道沟屯有长山群岛少见的金沙滩,因其风景秀丽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鸟瞰小长山岛镇一角随着旅游业兴起,海滩垃圾也日益增多。面对眼前这片大海,回龙村当地村民自发组织志愿者服务团队,他们拿着夹子、垃圾袋等清洁工具对海滩上的海藻、纸屑、杂物等进行地毯式清理,个个汗流浃背,仍然坚持志愿服务。经过长时间的清理维护,昔日美丽的金沙滩又重新回到人们眼帘,焕发大自然的盎然生机。小长山岛镇特色民宿自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回龙村共出动1000余人次,车辆200余车次,投入资金30余万元。清理主干路4655延长米、河道2437延长米、各类垃圾3800余吨。
    11/18
  • 建设“五个抚顺”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抚顺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抚顺市客观分析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高质量发展,提出未来五年高质量发展新目标: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建设国家级高附加值新型原材料基地和全省最重要的水源生态涵养基地,重点发展高端精细化工、冶金高端新材料、新型清洁能源、新型煤化工及煤矸石综合利用、先进装备制造、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推进与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深度融合、地企深度融合、军民深度融合,推进城市发展振兴。通过五年的努力,抚顺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创新能力强、发展活力足、生态环境优、文明程度高、幸福指数高的振兴发展新局面基本形成。踏上新征程,抚顺市将聚焦创新抚顺、活力抚顺、绿色抚顺、文明抚顺、幸福抚顺“五个抚顺”建设,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把振兴发展的“施工图”变成“实景图”。抚顺浑河两岸风光旖旎。建设创新抚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抚顺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今后五年,抚顺市将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贡献抚顺智慧和力量。加快建设科技创新载体。立足产业需求,抚顺市将争取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研究中心、实验室落地。推动现有重点实验室提质增效,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平台建设,以创新成果提升产业竞争力。争取高新区晋升国家级高新区,加快提升创新集聚能力。着力打造抚顺创新创业的“众创核心区”“众创新生带”和“众创示范区”,激发全市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培育创新主体。抚顺市将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实质性产学研联盟作用,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聚焦“卡脖子”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实施“揭榜挂帅”制度,推进核心技术研发与更多科研成果沿产业链转化。围绕数字经济发展,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快“5G+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和示范园区建设。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实施中小型科技企业引育计划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培育一批“瞪羚”“雏鹰”企业,支持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快优化创新生态。抚顺市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谁创新谁受益”的市场激励机制和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推动科技资源一体化配置。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励企业持续创新发展。促进投融资机构与产业的发展对接,提升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的能力。完善创业创新的政策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创新链同服务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人才高地。抚顺市将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实现政策引才、产业聚才、事业用才、服务留才。突出务实管用,为人才提供一流的服务保障,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潜力。实施“抚顺英才计划”,开展“项目+团队”的“带土移植”工程,落实柔性引才举措,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亮化“抚顺工匠”品牌,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高新企业东科药业持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壮大中的抚顺石化产业。建设活力抚顺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后五年,抚顺市将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产业,做强存量、做大增量、做优环境,以高质量发展推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振兴。做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抚顺市将围绕国家级高附加值新型原材料基地建设,推动“六大产业”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加快产业调整升级步伐。改造升级“老字号”,聚焦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赋能增效,打造一批智能应用场景,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总产值达到100亿元。深度开发“原字号”,聚焦精细化、规模化、高级化,实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提升工程。推动抚顺石化减油增化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端精细化工产业;推动“5G+冶金”应用,打造国内领先的绿色智能冶金高端新材料产业;提高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整体水平,培育一批在国内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品牌及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新字号”,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模式创新项目,积极培育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清洁能源产业,做强做大抽水蓄能、光伏发电等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健康文旅等产业。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抚顺市将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紧盯“两新一重”领域,深度谋划、梯次推进契合抚顺发展的优质项目。加大精准招商力度,细化产业链招商图谱,注重撬动社会资本,推动域外引资实现稳增长、高增长。落实完善“项目管家”等推进机制,提供全周期服务和要素保障。加快国家电网石岭500千伏变电站建设、抚顺新钢铁设备升级改造,抓好清原抽水蓄能电站二期、沈白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围绕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发展有竞争力的军民融合产业。加强地企深度融合,加速央企与地方混改步伐,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发展,强化产业协同协作,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经济共同体。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抚顺市将牢固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开放形象”意识,对标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全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制度创新、流程再造力度,建设数字政府,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努力实现在抚顺“办事不求人”。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抚顺,建设法治政府,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体系,让企业家在抚顺放心投资、安心发展。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水平,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生产要素成本、企业运营成本,打造成本洼地、投资高地。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完善城市功能,用良好生态吸引人,用宜居环境留住人,让城市更有温度、更具吸引力。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抚顺市将聚焦全省“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承担起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和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双重使命。主动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坚持沈抚同城化方向,以交通为先导全方位向沈阳靠拢,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功能差异化建设,打造沈阳都市圈核心板块。积极融入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主动接受政策辐射,强化大数据、大健康、人工智能等产业融合衔接,实现错位互补发展。全面融入辽东绿色经济区,着力补齐县域经济短板,缩小区域、城乡之间发展差距,持续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全面提高改革开放水平。抚顺市将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和省委重大改革部署,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着力破解发展难题,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在遵循顶层设计的同时,积极探索符合抚顺实际的改革实践,持续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和提质增效,推动抚顺、清原、新宾三县产业园区晋升省级开发区。立足国家和省对外开放的全局,积极参与国内大循环,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完善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体系,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建设绿色抚顺绘就发展最美底色今后五年,抚顺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科学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加强水源地生态保护和利用,筑牢东部绿色生态屏障,让绿色成为抚顺振兴发展的最美底色。打造辽东绿色经济先导区。抚顺市将立足主体功能区定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牢牢守住水源保护区红线,夯实绿色发展生态基础。支持三县依托丰富的森林、中药材、冰雪等资源和生态优势,做强做大全域旅游、特色农业、医药康养等产业,打造生态品牌,发展生态型经济,建设辽东绿色经济先导区,确保全省最重要的水源生态涵养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抚顺市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做好碳达峰行动方案、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制和落实,加强工业领域节能减排,严控“两高”项目,严控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提升全社会降碳意识。全力守护好森林资源,确保森林覆盖率达69%以上。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抚顺市将坚决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推动整改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不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落实河长制“六大任务”,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深入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和“厕所革命”,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加快“无废城市”建设,发挥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作用,全面推动固体废物的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循环利用。推进采煤影响区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抚顺市将坚持“产业+民生+生态”思路,突出“以用定治”,确保“十四五”期间取得实质性进展。坚持项目化推进,用好用足现有政策,全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持续推进年度计划贯彻落实,实施一批生态修复工程,打造城中有景、人在景中的美丽画卷,用绿色发展解城市之难;着力培育接续替代产业有序发展,结合抚顺实际,进一步明确西露天矿治理开发重点方向,加快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用创新发展解城市之困。积极谋划做活“水文章”。抚顺市将立足浑河两岸优质资源及域内各优质水系,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方向,发展水经济。强化浑河流域(城市段)综合治理,建设水景观、生态公园等功能设施,打造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商贸服务于一体的滨水空间,建设“东方水城”。抚顺市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大伙房水源地风景秀丽。建设文明抚顺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今后五年,抚顺市将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让城市承载文化,用文化涵养城市,讲好抚顺故事,提升抚顺形象。厚培文明沃土。抚顺市将深入实施《抚顺市2021-2023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总体规划》,以高质量的创建成果推动城市品质和群众素质提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倡导良好家庭家教家风。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打通宣传、教育、引导、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赓续雷锋精神。抚顺市将发掘拓展雷锋精神时代价值,将雷锋精神融入推动抚顺振兴发展的全过程、各环节。做大做强雷锋学院,建设国内一流的雷锋精神教育培训实践基地。加强雷锋城形象建设,丰富城市雷锋元素,做优做实“百姓雷锋”等品牌,选树“全国道德模范”。建设雷锋文化核心区,推动雷锋纪念馆等“雷字号”单位提质升级,促进雷锋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实现项目化、产业化发展。完善志愿者服务机制,推动志愿服务精准化、标准化、规范化。夯实文化根基。抚顺市将统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完善覆盖城乡、功能健全、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打造一批文艺精品,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激发文化活力。抚顺市将围绕“文化+”,深度挖掘整合红色、工业、民俗等文化资源,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大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扶持一批重点项目,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市场化水平,提升文化产品供给质量。完善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化运营机制,办好辽宁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不断提升城市影响力。昔日采沉区今成生态园。市民居住环境越来越好。建设幸福抚顺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今后五年,抚顺市将不断加大财政资金向民生领域倾斜力度,推动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共同富裕。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抚顺市将坚持“四个不摘”,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支持各类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着力化解就业总量压力、结构性就业矛盾和规模性失业风险,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切实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建设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稳步提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大力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实现更合理的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抚顺市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落实“双减”等教育改革举措,有效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入实施健康抚顺行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优质高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基金监管执法体系,多措并举确保医保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速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落实生育政策、强化留住人口举措,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抚顺市将对接“新基建”,推进“新城建”,谋划和建成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防洪排涝等综合能力。畅通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加快绕城公路建设和普通干线公路升级。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强城镇住房保障,完善房地产市场长效管理调控机制,切实改善群众人居环境。保持社会大局安全稳定。抚顺市将慎终如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防范化解社会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强化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重点群体信访问题。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增强治理活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抚顺,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完善社会治安防控运行机制。切实抓好安全生产防范各项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底线。抓新机,开新局,抚顺正全力谱写壮阔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11/18
  • 辽宁广大劳模、工匠、工会干部热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连日来,辽宁广大劳模、工匠、工会干部广泛热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并迅速掀起全会精神学习热潮。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钳工高级技师、航空工业工会兼职副主席方文墨,对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宝贵经验的“十个坚持”尤为印象深刻。他表示,作为党员、大国工匠、航空工业战线青年班组长,将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坚持开拓创新,刷新精度速度,助力航空报国。辽宁省商务厅迅速掀起学习全会精神热潮。(受访单位供图)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的敬业奉献模范提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届全国十大工匠等荣誉获得者,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信息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刁克剑表示,将以学习全会精神为契机,努力把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组建的全国首个“石油化工防控技术与工程工作站”建设为国内一流的国家级实验室,以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技术和产品抢占制高点、争取话语权。方文墨(右一)带领班组成员学习全会精神,助力航空报国。(受访者供图)省商务厅通过集中收看、支部学习、个人自学等多种方式,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厅机关工会副主席付游表示,将围绕服务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激励全厅职工充分发挥商务工作职能作用,在扩大对外开放、强化招商引资、促进社会消费等方面主动作为,优化营商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刁克剑(右)把学习全会精神落实到科研一线。(受访者供图)“通过学习全会精神,更加坚定了作为一名基层工会干部的初心使命。”大连市长海县獐子岛镇党委副书记、镇总工会主席石春燕表示,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对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引领、素质技能提升、维权服务实效,团结动员全镇广大职工为加快推进獐子岛国际海钓基地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1/18
  • 辽宁黑山县被命名为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日前,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开展的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命名工作结束,183个县(市、区)、乡镇(街道)被命名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辽宁黑山县位列其中。黑山二人转是辽西走廊上流动的民间歌舞,主要为辽西走廊上历代商旅、官兵服务。黑山二人转在汲取关内外各民族歌舞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流传至今、影响全东北二人转的独特艺术形态。黑山二人转艺术所代表的西派风格特色鲜明,技艺高超,以唱功、说功、绝活见长,重板头,擅长抱板、滚板等,味正腔浓,唱腔丰富。黑山二人转2007年2月入选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6月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5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17
  • 辽宁辽阳县: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不久前结束的中国共产党辽阳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辽宁辽阳县确定了今后五年的乡村全面振兴战略: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要求,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这个龙头,持续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强县,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总体目标,辽阳县提出四个“加快”:加快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建设,以一批重大项目为龙头,扩大园区规模;加快发展高质高效农业,推动特色农业发展,进一步叫响一批名新特优品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乡村,深入推进“三清一改”工作,建设一批美丽宜居村;加快接续乡村振兴,做优做大产业扶贫项目,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辽阳县黄泥洼镇西岔子村农民正在大棚里种菜。做强精深加工业尽管已经进入寒冬,可在位于本辽高速公路首山出口附近的辽阳首山经济开发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内,入驻项目仍在火热地建设当中。辽宁鑫金家禽养殖有限公司蛋品深加工项目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项目5月9日开始进场施工,目前部分工程已竣工,年底前可进入试生产阶段。这个项目总投资2亿元,主要建设蛋品加工厂,包括腌制车间、加工车间、保鲜库和仓储库房等。项目建成后年生产鸭蛋10亿枚,其中咸鸭蛋7亿枚,鸡蛋卤蛋3亿枚。此外该公司还将投资2亿元,再建设一个饲料深加工项目。辽宁今香溢食品有限公司也是刚刚入驻这里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该企业投资2亿元,正在建设速冻调理品生产基地项目。该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具备年加工速冻食品3.5万吨的生产能力,设计年产值4亿元,上缴税金1600万元,能安置800余人就业。这些只是辽阳首山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介绍,总规划面积0.3平方公里的辽阳首山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以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聚集区和地区名优农产品窗口示范区为目标。自去年4月份开始筹建以来,仅1年时间基本上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及项目招商工作,创造了产业园区建设的“辽阳县速度”。截至目前,园区共引进投资超亿元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5项,总投资8亿元;新建基础设施及服务类配套项目2项,总投资约7000万元。该园区将打造一个集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包装、仓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园区各项目的建成将对辽阳县全域乡村振兴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辽阳县本着服务至上的原则,为落户园区的项目安排了招商“项目管家”,简化优化审批程序,为其提供“保姆式”服务,助推项目早日投产达效。放眼未来,辽阳县将以鑫金蛋业、汤泉谷科技、今香溢食品加工等重点项目为龙头,扩大园区规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到2025年,首山经济开发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要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5个以上,年产值将突破50亿元,税收3亿元以上。全县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力争实现80亿元。发展高质高效农业正值秋菜上市之际,在位于辽阳县黄泥洼镇西岔子村富民菜业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里,农民正忙碌着把一棵棵大白菜装上大货车,制冷包装后运往广州、长沙、上海等南方市场。辽阳富民菜业有限公司的大白菜正准备运往南方。作为辽阳市唯一一家从事北菜南运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辽阳富民菜业有限公司与农户签订长期蔬菜种植收购协议,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建立完整的农产品供应链,使产品远销广州、长沙、上海、北京等地区,仅此一项就年销售各类蔬菜3万吨,带动周边近1万户农民增收。2007年创办富民菜业的印有迎告诉记者,当初将公司注册为“富民”,就是想带动村民一起致富。公司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管理模式,承诺以保护价收购为保障,签订长期农产品采购协议,为农户统一提供农资、技术、收购、销售为一体的订单式服务,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保障其利益不受损失。公司原有高标准保鲜库1.3万平方米,可一次性制冷蔬菜1万吨,高标准冷棚、暖棚800栋,GP-L8-4型联动式工厂化蔬菜育苗温室两栋,面积1万多平方米,年育苗能力达4000多万株。今年公司又加大投入,新建了4000平方米的加工车间和5000平方米的高标准蔬菜腌渍池,项目建成后带动了周边10万亩蔬菜生产,吸纳当地1500人就业,带动周边近2万户农户增收。在辽阳县,像富民菜业这样的农业种植业龙头企业还有很多,他们在发展高质高效农业方面不遗余力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对辽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放眼未来,辽阳县将不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快构建“一区两带七基地”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打造绿色高效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到2025年,力争建成100个特色产业村,进一步打造并叫响玉龙饮品、鹤野大米、前杜草莓、富民菜业等名新特优品牌。建设宜居宜业乡村全国文明村——辽阳县下达河乡大西沟村整洁秀美。“5月份有人山人海的油桃葡萄采摘节,10月份有吸引大批游客的鱼塘垂钓活动,如今咱村是越来越美,日子是越过越红火。”面对记者,著名的全国文明村——辽阳县下达河乡大西沟村的一位村民兴奋地说道。地处辽阳东南的千山脚下、汤河水库西支上游的大西沟村原来可不是这个样子。毗邻汤河水库水源保护区,由于种植养殖规模的限制,很多村民仅能靠着家里的几亩地来生活,温饱都难保障,又何谈致富?不得已,很多村民只能选择外出打工维持生计。穷则思变。2014年,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沈晓锋义不容辞地扛起了带领全村人脱贫奔小康的重任。先对村容村貌进行改建,当年就新建成了600平方米的综合性便民服务中心,之后几年又先后修建了6个文化活动广场,最大的6000平方米,均安装了健身器材,设立了景观凉亭和入村的多个标志牌及风景石,村里主要路段黑色柏油路全覆盖,村民出行十分便利。村容村貌的改变,让村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建立了脱贫致富的信心。辽宁省果树研究所科技扶贫适时走进大西沟村,专家面对面培训指导,也让种惯了大田玉米的大西沟人很快在设施农业大棚里尝到了甜头。几年间,42栋温室大棚拔地而起,村集体专业种植合作社成立,设施农业奖补资金以及村里针对贫困户采取的先种植、后缴费的“下打租”模式,调动了村民的种植积极性,种植户当年都见到了效益。在发展设施农业的同时,大西沟村还利用靠河的低产田和河滩地建起了5个10亩水面的鱼塘,吸引了大批垂钓爱好者,也推进了村里休闲采摘农业的发展。2017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8户104人全部脱贫,大西沟村一举摘掉省级“贫困村”的帽子,并获得全国文明村的荣誉称号。放眼未来,辽阳县将让大西沟村这样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在县内遍地开花。他们通过大力实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内巷道硬化率确保达到100%,提升农田电力、水利、路网等基础设施覆盖率,让农民生产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到2025年,建设省级美丽宜居村100个以上。健全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美丽家园。做优扶贫产业项目“现在终于可以安心生活,用自己的劳动养活全家了。”今年60多岁的辽阳县隆昌镇的郭老汉激动地说。郭老汉的母亲已年逾八旬,儿子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在妻子离开这个家后,他曾经一度陷入绝望。镇里产业扶贫项目——辽宁玉龙饮品有限公司的南果梨种植及深加工项目,让他每月都有了3000多元的稳定收入,成功脱贫。这只是玉龙饮品公司通过产业扶贫的近百个脱贫典型中的一个。隆昌镇是闻名的南果梨之乡,年产南果梨8000万斤,有果树160万株,这里还有着丰富的矿泉水资源。辽宁玉龙饮品有限公司地处辽阳县隆昌镇,是一家主要以生产矿泉水和南果梨深加工为主的省级农事重点龙头企业。据公司董事长马文莉介绍,自公司成立以来就把服务三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成立了种植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互联网”的模式运营。合作社现有农户230余户,有果树近160万株,公司每年定期组织果农外出或聘请专家开展学习讲座,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提升了果农栽培技术、增强了果农种植信心,提高了果品品质,增大了利润空间。2018年,马文莉又带领几家合作社、种植大户成立了南果梨协会,实施统一种植、统一农资、统一培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统一物流的“六统一”管理模式,实现了南果梨产业的规模化种植,产业化运营目标,增强了果农抗风险能力。通过深加工项目,公司每年消化当地及周边地区山楂、南果梨3000万斤,辐射全镇农户1200多户,通过深加工提高南果梨附加值,解决百姓卖果难问题,通过收落地果、安置农民就业,平均每年为农户增收近3万元。面对未来,马文莉充满信心,她表示将在党的政策指引下,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为乡村振兴再谱新篇。做优做大更多像玉龙饮品这样的产业扶贫项目,进一步带动农民致富。辽阳县提出加快接续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确保贫困人口动态为零。做大做强产业扶贫项目,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总量达到3000家左右。
    11/17
  • 辽宁阜新:转型之城的民生温度
    如果说,1960年版五元面值人民币上的海州露天矿,全亚洲最大发电厂曾经是阜新人最突出的自豪感来源,那么如今宽敞明亮教室里的琅琅读书声,风驰电掣的高铁列车,百花齐放的创新创业热潮……正让眼前的柴米油盐汇聚成诗和远方。在玉龙湖畔骑行,在西市场品尝特色美食,在人民公园来一场酣畅淋漓的长跑,在海棠山感受秀美风光……随着多元、包容、开放、幸福的大门在阜新市次第打开,每一位市民都真实地触摸到了文明、情怀与温度。城市建设,最终落点于人。转型发展,最终惠及于群众。阜新,历经20年淬炼,打磨出一座幸福与温暖之城,日益展现“物阜民丰,焕然一新”的迷人风姿。在阜新这座幸福之城,人们生活着、运动着、快乐着。尽锐出战打赢脱贫攻坚战上世纪90年代,梁永秀在彰武县贫瘠的沙坨子上劳作。如今,生活越来越好,其乐融融的梁永秀一家。“现在村子美了、腰包鼓了、心气顺了,咱们这些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户人,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于寺镇官营子村村民王娟笑着说。在远离城市上百里的官营子村,396户农民住进了楼房。电梯、上下水、宽带、暖气样样不缺;污水处理厂、幼儿园、托老所、卫生室应有尽有。曾经,阜新棚户区占全省棚户区总量的1/3。如今,棚户区居民搬进了宽敞明亮的花园小区。曾经的官营子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1/3。如今,村东养殖区牛羊肥壮,村西杂粮区稻谷飘香,村南果树区硕果累累,村北棚菜区绿意盎然,村民守家在地有事干,有钱赚。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比2015年增长4.6倍。村集体固定资产由几十万元增加到近亿元。从贫困村到全国文明村,官营子之变是阜新脱贫攻坚的一个典型样本。脱贫攻坚是在煤炭资源枯竭,呈现“矿竭城衰”的背景下展开的。2000年,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城市特困群众19.8万人,占总人口的25.3%。也就是说,每四人就有一人生活在“警戒线”以下。农村情况同样严峻,特困群众多达6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5%。这种城乡双重贫困的情况,在全国也极为少见。狭路相逢勇者胜。作为首批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之一,我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年来,阜新人以愚公移山之意志、时不我待之干劲,上下同心,尽锐出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在阜新,97340名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年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038元增加到11124元,年均增长29.6%,高于全市农民收入年均增幅14.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贫困人口收入年均增幅6.6个百分点。197个贫困村出列,阜新、彰武两县脱贫摘帽。却顾所来径,这是城市经济转型与农村精准扶贫同步推进的20年,是党员干部夙兴夜寐、筚路蓝缕,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战的20年;是历史上首次整体消除城乡绝对贫困,阔步迈向全面小康的20年。沃野生金,田畴披锦;稻禾青青,牛羊满圈;鸡犬相闻,炊烟袅袅……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造就出一个个“官营子式”的欣欣向荣的新农村图景。今非昔比半数以上城镇人口出棚进楼“最怕上厕所了,几百户共用一个,早晨高峰期要排长队,急死个人。”太平区孙家湾街道矸子山社区党委书记姚立男回忆起当年的棚户区岁月,依然啧啧摇头。棚户区,资源型城市特定的历史产物。在当时“先生产、后生活”观念指导下,矿工们在矿区的“三边”,也就是矿山边、铁路边、高压线走廊边,建起大量简易职工住房,形成“百里矿山、百里棚户”的景象。当时,矿区人均住房面积仅6.6平方米,三代人“挤”一铺炕的现象十分普遍。阜新棚户区总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占全省棚户区总量的1/3。煤炭开采还形成101平方公里沉陷区,8万多名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曾几何时,“铁道南”在阜新人心目中是居住条件差的代名词。以铁路为界,北面是市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南面是矿区集中连片的棚户区。孙家湾位于海州露天矿南缘、高德矿一号井以东,兴盛于1913年,是阜新矿区兴起较早的地区,素有“先有孙家湾,后有阜新市”之说。2005年4月4日,被列为“天字号”工程的棚户区改造拉开帷幕。2008年,孙家湾街道整体搬迁至太平区高德东山地区,涉及6000余户2万余人。孙家湾人从此告别低矮逼仄的棚户,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转型以来,阜新强力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两大民生工程。采煤沉陷区治理面积132万平方米,受益居民4.3万户;改造棚户区124片,拆迁22.2万户。仅此两项就惠及全市一半以上城镇人口。如今,“铁道南”再也不是旧模样,从新邱区到清河门区,从城南到孙家湾,逶迤百里的矿区,一个个花园小区拔地而起。从“乡下人”到“城里人”,从平房到楼房,从住有所居到安居宜居。棚改,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孙家湾街道盛城社区居民张淑芹原来住在煤泥河边,整天在三尺锅台前忙碌,烧水、做饭、取暖都离不开煤。“手指缝里全是煤灰,咋洗都不干净。”现在,她衣着光鲜,是小区广场舞的主力。近年来,阜新市开展“三供一业”、早期棚改小区及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进一步提升居住品质,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海州区平西街道惠西小区居民自发创作了23幅手绘墙画,生动描绘了老矿区、新小区的种种场景。这里的2.3万名居民大多是矿工及其家属,他们以这种质朴而热烈的方式,表达出浓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小城有大爱,建起广厦千万间。群众的张张笑脸,恰是城市最美的风景。日新月异交通网络四通八达2001年,人流量日益萎缩的阜新南站站前广场。2021年,京沈高铁全线开通,阜新人出行更便捷。曾几何时,阜新既无空运机场,又无水运港口,交通相对落后一直是经济发展的瓶颈。“要想富,先修路”是贯穿转型全程的一条铁律。“坐汽车一过铁路,路面就变得坑坑洼洼,汽车如同颠簸在惊涛骇浪里一样,时时刻刻都有翻‘船’的可能。”这是20年前一位记者笔下的煤城路。煤城路是横贯东西的城市主干道,曾是矿区生产运输的重要通道,沿途有海州露天矿、阜新发电厂等30余家矿区企业。在采煤红火的年代,这里车水马龙,昼夜不息。随着资源枯竭,煤城路逐渐归于沉寂。由于年久失修,道路破烂不堪,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附近居民苦不堪言。曾经,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的煤城路。如今,视野通透、层次分明、绿量充足的景观大道。阜新是新中国最早建立起来的能源基地之一,也是最早出现资源枯竭的城市之一。由于煤炭产业、矿区人口、煤矿职工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同类城市,资源枯竭以后各种社会问题集中涌现,具有鲜明的断崖式下跌特性。2000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亿元,人均218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0.5%。城市维护费支出更是少得可怜,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9%。不仅煤城路破败不堪,就连解放大街、中华路等骨干道路同样窄破脏乱。吃水难、住房难、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如厕难……各种难题、矛盾交织在一起,注定转型之路荆棘满布、困难重重。阜新人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之精神,开启一段段拓荒之旅。转型伊始,煤城路改造就被列为重点工程,此后历经数次改造提升,这条烂泥路旧貌换新颜,宽阔平坦、浓荫匝地、畅通无阻,成为造福附近10万名居民的幸福路、致富路。2002年8月21日,阜锦高速公路通车,这是阜新境内第一条高速公路,从阜新到锦州港只需1个小时,按照国际惯例,阜新成为沿海城市。此后,沈彰、铁阜、阜朝等高速公路相继通车,搭建起四通八达的“丰”字形网络。2002年4月28日,阜新——上海直通列车开通,一条铁路大动脉串起京津冀和长三角,大大延展了对外开放的触角。2007年11月10日,巴新铁路开工建设。2015年1月15日,开通区间运营。打开地图不难发现,巴新铁路横跨内蒙古、辽宁两省区,其路径与“一带一路”相关线路高度吻合,为阜新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和中日韩经济合作,提供了无限可能。2021年1月22日,京沈高铁全线开通,阜新成为辽西、蒙东地区铁路交通枢纽城市。道路面积增长338%,排水管长度增长335%,人行道面积增长702%,路灯数量增长299%……数字大幅增长的背后,是城市一天天地亮起来、绿起来、美起来。2001年以来,新增行道树十余种,新增绿化树木15种,大量引进紫苏、油菜等20余种乡土花卉,实现一街一花、一路一景。在迎宾大街两侧绿毯似的草坪上,从枝繁叶茂的银杏树到造型别致的水腊球,从宛若飘带的绿篱到艳丽的鲜花,共同构建出“阜新式”的视野通透、层次分明、绿量充足的景观大道。转型以来,开展“一区带一镇”的行政区划调整,实施市中心、阜新县城、新邱区“三位一体”城区发展规划,构建“一核一轴两区两带”空间发展布局,高标准建设玉龙新城,城市规划一脉相承,层层递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欣欣向荣。幸福宜居民生为先打造温暖之城人们在德力格尔草原放飞梦想。时至今日,阜新的魅力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构建的壮美“天际线”,也体现于关系千家万户柴米油盐的“地平线”,处处可知可感。磨得锃亮的水磨石地面、朴素的白灰墙面、老式的办公家具……这幢极具年代感的建筑,就是阜新市政府办公楼。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政务服务中心、玉龙枢纽客运站、中心医院病房楼等造型优美、功能完善的公用设施。政府过紧日子,保障群众过好日子,这是阜新始终坚持的民生建设主线。转型之前,阜新市吸纳就业的能力每年只有8000人,而下岗失业人员则以每年2万人的速度递增。2000年,下岗失业人员占全部职工人数的36.7%。城镇登记失业率达7%以上,居全省第二。人往哪里去,这是转型必须破解的难题。转型伊始,以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为突破口,重点发展一、三产业,全力以赴保饭碗、保民生。2002年3月,细河区四合镇碱巴拉荒村建成全市第一个下岗职工再就业基地。2002年至2004年,以碱巴拉荒村为样本,在城市近郊建设了数十个农业示范园区。此后,阜新历届市委、市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拓展现代农业的内涵,引进双汇、伊利等龙头企业,壮大三沟、小东北等本土企业,成为接续替代产业的重要“组件”。阜新市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久久为功,持续用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重点发展三大产业基地、十大产业集群和四个优势产业,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就业形势持续平稳向好。转型以来,城乡低保标准不断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失业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友爱阜新”建设如火如荼,广泛开展“蓓蕾生命救助计划”“扶贫帮困”“捐资助学”等社会救助活动,党员干部、企业家、志愿者纷纷加入其中。时时有关爱,处处有温情,厚道善良的阜新人守望相助,携手走出转型初期的困顿与焦虑,迎来柳暗花明的新时代。在“先生产、后生活”观念指导下,阜新城市建设、民生事业、生态环境的历史欠账越积越多。转型以来,他们不断推动服务业向品质化、多样化、专业化发展。大商新玛特商场、万达广场等零售巨头纷纷落户阜新,星巴克、肯德基等品牌连锁店遍地开花,意通物流园、彰武豪德农贸物流中心等专业批发市场投入运营,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阜新、彰武两县县城为节点,辐射农村的商贸流通网络体系。施划公共停车泊位、改造老旧小区、提升主城区排涝能力、建设全民健身设施……阜新把80%以上财力用于民生领域,每年滚动实施一批民生工程,以摸得着、看得见的成果,真正让群众得实惠。转型之初的就业难、住房难、行路难、就医难、就学难、生活难逐一化解。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永远站在人民的立场,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转型的一项基本经验总结。今年1月,阜新在全省率先实施了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人大代表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选出2021年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人民事,人民定,精准对接群众所忧所需,民生服务不断向细处着眼、向深处着力。一枝一叶总关情。对城市而言,“幸福感”是市民对她最大的肯定与褒奖。阜新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待,让百姓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1/17
  • 沈抚示范区:进博会上与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签约
    11月6日,沈抚示范区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分别与西门子中国和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两个世界500强企业成功签约,两家公司将分别在示范区建设西门子辽宁双碳赋能中心和施耐德电气(中国)辽宁省双碳创新中心项目。两个项目的成功签约也实现了“进博商进辽宁”的招商目标。进博会期间,沈抚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董峰带队还先后走访了30多家外国公司展位,与武田制药、东芝、默沙东和GE医疗等企业进行了重点洽谈交流,与部分企业达成了初步意向。西门子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电气化、自动化和数字化领域。沈抚示范区与之签约的辽宁双碳赋能中心项目,包括供能管理、用能管理、双碳管理等平台构建,为辽宁企业进行摸排诊断,制定碳中和战略和规划,依托西门子在碳中和领域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的探索实践经验,从碳源头、碳应用、碳排放三个方面助力沈抚示范区、助力辽宁乃至东北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为企业提档升级。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辽宁省双碳创新中心项目,将建设包括能源管理中心、数字化研发中心、数字化技术展厅、精益管理培训中心等。双方签约的合同中明确,该项目将以“助推碳中和,加速数字化”为理念,为辽宁乃至东北的企业提供从顶层设计、战略咨询到落地实施的全面碳中和解决方案,减低转型成本,实现绿色、可靠、高效能源管理目标。同时,还将为不同行业的工业企业赋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数字化转型需求,运营效率、可持续性、资产性能和员工生产力提升至全新高度。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将全力支持和参与辽宁省双碳创新项目,为加快辽宁老工业转型升级谋合作、促发展,实现双赢。董峰表示,签约西门子和施耐德这样的世界500强企业,必将对沈抚示范区加快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目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沈抚示范区要结合两个企业的生态合作圈,以数字经济建设为抓手,在推进产业数字化的同时,加强碳中和战略合作,构建数字经济生态,为更多的辽宁企业赋能,推动数字辽宁建设提速,加快沈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进程。
    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