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丹东
- 大梨树村——过上让城里人羡慕的好日子辽宁省凤城市大梨树村在奔小康的路上,咬定“实干”不放松,通过实干加巧干,让村里人过上了连城里人都羡慕的好日子。近日,在七彩田园现代农业展示馆,管理员赵哲群正在查看馆里的实时数据。在这里,通过智慧农业温室物联网系统,就可以将空气中的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和土壤水分等数据实时输送到电脑终端,管理人员只需通过电脑,就能远程调控大棚内的环境。赵哲群说,按照12000平方米的面积来算,需要20多个工人,但是这里只有8个工人在工作。这座现代农业展示馆是2016年,大梨树村党支部书记毛正新在凤城市支持下,争取到近5000万元涉农专项资金,带领大家一起建成的。毛正新说:“我就想要引进一些新、奇、特的品种,通过提升管理水平和相关技术,让它们能够生长。”今年43岁的毛正新大学毕业后原本在凤城市做机关公务员,他的父亲毛丰美是全国劳动模范,大梨树村党委原书记。从上世纪80年代起,毛丰美带领全村经过30多年的奋斗,让大梨树村从一个年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荒凉山村,变成了年人均收入超过万元的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2014年,毛丰美过世,在村民的期待中,毛正新接过了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接力棒。“我的压力确确实实挺大的,真是创业难,守业更难,再发展是难上加难。所以更要突出巧干,不能盲干。我想我们就应该引领农业带头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一定要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毛正新说。大梨树村山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还不到1亩,如何让有限的土地资源转化为更高的经济收入?毛正新找到辽东学院等科研院校出谋划策,在专家的建议和技术支持下,最终选育出了适合当地栽种,具有口感好、果实大、上市早、耐运输等多重优势的蓝莓品种,销售价格达到普通蓝莓的近3倍。2017年,大梨树村联合邻村一起建成了千亩蓝莓种植园,成为东北地区集体经济面积最大的单体园区,形成了种植、育苗育种和果实采摘、包装运输一条龙的生产模式。如今大梨树村的蓝莓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是几大生鲜电商平台的直供商。凤城市大梨树村蓝莓种植园管理员李晓晨说:“我们这个种植园是整个东北地区第一个H5蓝莓品种的标准示范园区,今年特别火,蓝莓苗木销售60万株,销售收入1500万元。”通过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发展思路,到2019年,大梨树村社会总产值实现16亿元,村集体资产超过6个亿,连续5年村集体可支配收入都在2500万元以上,人均年收入达到22000元。富裕起来的大梨树村通过产业联合发展,也让周边乡村走上了共同增收致富的道路。如今的大梨树村,整洁宽敞的街道,错落有致的石桥,粉墙黛瓦的民居,让人感觉仿佛走进了江南水乡。大梨树村不仅让村民过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也让很多来大梨树村观光的客人流连忘返。本溪市的退休职工张其华、郝莹娟夫妇,干脆租了一户民房在大梨树村定居下来。他们说,大梨树村人生活很积极,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产业事业,村里带动各家各户发展,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而且社会环境非常好。“这的人特别好,所以我们来了以后就离不开了,就在这住下来了!”08/12
- 中央主流媒体密集点赞丹东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宋琳8月9日19时播出的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以《大梨树村:科技加实干,助力乡村振兴》为题,报道了凤城市大梨树村在奔小康的路上,坚持真抓实干,通过“科技加实干”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建设美丽乡村,让村里人过上了“连城里人都羡慕的好日子”。据了解,经积极邀请,中宣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媒体团和省委宣传部“绿水青山看辽宁”媒体团分别于7月18日、19日和7月13日至16日来丹采访报道。两个采访团规模之大、分量之重、发稿之多、影响之广,均为历史少见。经市委宣传部专题研究、全力争取,丹东在省内14市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得到央媒记者团的共同认可,成为两个大型媒体团在辽宁采访的共同必选城市。截至目前,已刊发丹东重点报道84篇。其中,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主流媒体62篇,辽宁日报、辽宁广播电视台、东北新闻网等省内主流媒体22篇,多篇新闻浏览量超100万。“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媒体团由中宣部组织,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13家中央主流媒体及辽宁日报、辽宁广播电视台、东北新闻网等省级主流媒体组成。其中,两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于7月15日至24日在大梨树村进行了为期10天的蹲点调研采访,相关报道在中央电视台主要新闻栏目中相继播出。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主流媒体开设“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题,在重要版面、时段,通过图文直播、视频、图解、音频等多种方式,推出我市相关报道33篇。08/11
- 以景留人的獐岛 从向海而生到为岛守绿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张园园贾莹莹刘世康这是一个听不见鸡鸣犬吠的村子。极目远眺,山青崖峻,草木葱茏,碧波荡漾,一排排渔家乐、酒店依山而建;沿海而行,游客三五成群,或凭栏听涛,或在滩涂赶海,或在海中逐浪,欢笑声不绝于耳;穿行岛内,粗壮的梧桐树、合欢树伫立道旁,路边一簇簇花开正艳,不时有蜻蜓落在行人的肩头、手上,偶见几只猫慵懒地躺在路边晒太阳,更平添了一份悠闲惬意。这里就是“中国最美渔村”、国家4A级景区辽宁丹东东港市獐岛村。优美的海岛风光,来自丰厚的自然禀赋,更得益于獐岛人多年来守护青山碧海的坚持。2000年,一场大范围赤潮,让以海上捕捞和贝类养殖为主业的獐岛经济遭到重创。獐岛村决定调整产业结构,将当时村里最落后的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打造发展。发展海岛旅游想有“钱”景,首要就是以景留人。当年的獐岛村,山还没这么绿。因为从岛外运输燃料不便且成本高,村民都是靠上山割草来烧火做饭,虽然当时村里已经在山上植树,但“有的小树长得还没草高就又被割掉了”。2005年左右,村里决定将分产到户的山草收回,由集体统一管理。“那会儿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中间计划也搁置过,但保护环境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最终通过了村民表决。”獐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忠有回忆,当时他还向村民承诺,将来村集体收入好转,会给大家一定的补贴。村里边栽树边管理,却还有村民偷偷上山割草。村里动了真格,抓到就重罚,最终杜绝了偷割草的现象,獐岛的山林重新披翠。保护环境要严管,还要“立规矩”。每年植树造林、不砍伐植被、清理房前屋后的垃圾杂物……一条条具有獐岛特色的措施写进了村规民约。“因为卫生搞得不好,我还受过村规民约的处罚。”村民杨忠贵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起初他也不理解村里为什么如此严格,为此还说过些过激的话。后来,他“看着岛上变美了,听到游客夸岛上美得‘像鼓浪屿一样’,心情也舒畅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新高度,国家和地方对海岛整治修复及保护的支持更大了,獐岛坚持绿色发展的信心更强,步子也更快了。几年内,高标准的防浪堤、滨海文化广场等海岛修复项目相继落地,大旺亭、大运亭、东运阁、亲海路等人文景观也相继建成。70岁的王桂荣坐在海边,一边与来来往往的游客寒暄,一边麻利地收钱、退款、为游客取租用的橡胶船和赶海工具。指着面前的滨海文化广场,她告诉记者:“过去这里可不是这样,那会儿一出门就是沙滩,脏水都漫上来了。这些年村里越变越美,还有环卫工专门清扫,收拾得可干净了。”老人颇为自豪地补充道,“游客们都反映,我们岛上相当讲卫生!”前几年,獐岛建起了垃圾处理厂,垃圾也开始分类处理。村里特意买了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分发给全村,指导村民将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分类投放。垃圾袋上还印有编号,与各家对应。村里检查时,发现谁家垃圾没有正确分类,还会公示并给予处罚。各类垃圾最终各有归属,可燃垃圾送往垃圾处理厂焚烧,贝壳类垃圾被填埋,啤酒瓶等可回收垃圾则被送出岛回收。张忠有还盘算着,等将来岛外建好了垃圾处理厂,把岛上的所有垃圾都运出去处理。在獐岛,还有两个比较独特的景观,一个是看不到猪、狗、鸡、鸭等农村常见的动物,听不到鸡鸣狗吠,重点发展旅游业后,为了更好地整治环境,家畜和污染环境的家禽等相继退出了獐岛,只有能抓老鼠的猫被留了下来;另一个是机动车很少,为了减少尾气排放,同时保证游客安全,岛上只有5辆机动车,用于消防、垃圾清运、村民和游客接送应急等。不光保护岛上的环境,祖祖辈辈向海而生的獐岛人,接受着丰饶的大海的慷慨馈赠,也努力守护着这片海洋的洁净。每家都有污水井,生活废水不许往海中排放;每年村干部都会带领村民,带着机械去打捞清理渔民遗留在海上的破网;每月的党员活动日,党员们去捡拾海上漂浮物……耳濡目染,村民们保护家园的自觉性也提高了。“除了平时顺手捡拾道上的垃圾,出海时捞上来的酒瓶、塑料袋等垃圾,我也会带回来处理。”杨忠贵说,“不能把海变成垃圾海”。多年深耕,“硬核”操作,獐岛美了,环境好了,村民的幸福感更强了。“原来岛上都是两边长草的小道,现在你在岛上走一圈,都是宽阔平整的石板路,晚上吃完饭在山上、海边走一走,路灯锃亮锃亮的,我们这些老人怎么走都不怕摔跤。”王桂荣笑容里透着满足,“现在咱们獐岛空气好环境好,我们吃得好住得好,真是好日子!”优美的海岛风光,让獐岛近年来盛名远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靠海吃海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前几年,看到了商机的村民们纷纷把自家重建成楼房,做成标间,开设酒店和饭店,搞得红红火火。“这是大海螺,这是梭子蟹……看看,多新鲜呐!”渔佳乐酒店老板娘由桂琴从水池中捞出一兜兜活蹦乱跳的海货,向来人展示着,“这都是俺们家老头子出海打的,供给自家餐厅的客人。”谈及过去靠打鱼为生的日子,61岁的由桂琴直言:“那时候条件不行,鱼也不值钱,生活挺差的。刚做旅游时,家里就是民房,环境不好,游客也不愿意来。”2016年,由桂琴家建起了600平方米的酒店,有20个客房,餐饮住宿一体化,“一年就能收入四五十万元。当年盖楼花了200来万元,现在已经回了本。”由桂琴笑得合不拢嘴。如今,这座陆域面积只有1.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700人的小岛上,有80余家渔家乐式旅店、10座高档宾馆,年接待量达10万人,日最大接待能力达4600人。搏风斗浪维持生计的日子已成过去,碧海青山成了金山银山。獐岛人“生态饭”吃得香,也没忘了为岛守绿的初心。张忠有说,獐岛的旅游事业要有质量、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就要结合景区的接待能力来安排,他用一句大白话来解释,“让老百姓吃‘八分饱’,吃太饱了对身体不好。”【记者手记】绿色小康,幸福“标配”在獐岛采访时,问起村民对家乡的评价,大家回答的核心内容整齐划一:“环境好,日子好”。这样的自豪感和满足感,正是獐岛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坚持绿色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结果。全村人多年为岛守绿的坚持,让獐岛“蝶变”——通过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养殖业和捕捞业为两翼的海岛绿色产业,这个1998年以前村集体负债2800万元的小渔村,“逆袭”成村集体资产超2亿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1400万元,村民年人均毛收入超8万元的富裕村。这些为岛守绿的成果,最终转化成一个个村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它是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与青山碧海蓝天相伴,生活如诗如画;它是更高的收入水平: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年入几十万元;它是更好的福利保障:2020年为村民缴纳合作医疗投保费用16.69万元;2019年村民分红、2020年春节村民福利共计200万元;……绿色是财富,也是品牌。獐岛守住了这片绿色,也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有了绿色做底色,獐岛人的小康生活才更加亮丽多彩。08/10
- 组建两支环境执法队 保卫“五大工程”丹东新闻网讯赵明明记者王洪满8月6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今年以来,为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市专门组建了两支执法队伍,围绕青山、蓝天、碧水、净土、农村环境治理“五大工程”,积极开展执法专项检查,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不断强化执法监管。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挂牌成立丹东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有序整合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同时,为了克服环境执法刚性不足、威慑力不够等短板,从根本上解决重大生态环境案件执法调查取证难、现场处置难等问题,我市又组建了丹东市公安局环境安全保卫支队,与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人员一起开展日常环境执法工作,共同打击环境违法犯罪。公安局环境安全保卫支队的组建,进一步强化了我市环境执法力量,对我市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起到了强有力的震慑作用。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环保综合行政执法队会同市公安局环保支队,对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了联合执法。执法人员以日常执法作为大练兵的主战场,通过开展锅炉执法检查、水源地专项执法、“十小”企业排查等各类专项执法检查工作,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截至7月底,全市累计立案65件,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54件,下达金额479.78万元。今后,市生态环境局还将加强与公安、检察院、法院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紧紧围绕污染防治攻坚任务,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饮用水源保护、医疗废水处理和医疗废物处置等关键环节,打好治污“组合拳”。08/07
- “3+志愿者”服务群打造“15分钟服务圈”8月3日上午,临江街道办事处新村社区许多居民高兴地说:“我们社区有一支志愿者队伍,大家如有需要就可以找他们帮忙了。”在社区工作人员沈粹的手机微信里,记者看到了前几天,志愿者们清理花园河大坝卫生的图片。沈粹说,7月24日9点,十余名辖区志愿者拿着铲子、铁锹,推着小推车,顶着烈日,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清理杂草和白色垃圾百余公斤,还对花园河周围的建筑垃圾进行了清理,大坝的面貌焕然一新。“我们社区有一个‘3+志愿者’服务群,这是我们第一次开展活动。”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服务群负责人沈粹告诉记者,近日,社区为了将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了“3+”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社区+居民”、“生活圈+服务圈”,打造“3+”志愿服务活动。以社区为单位,建立“3+”志愿服务队,在社区内广泛招募居民志愿者。经过一周的招募和志愿报名,目前“3+”志愿服务微信群已经有46人。本着志愿服务内容和志愿者生活居住范围就近划分志愿服务范围的原则,通过线上发布项目,线下实施项目,形成“15分钟服务圈”,让“有时间做志愿者、有需求找志愿者”成为现实。首次志愿者服务信息“在辖区开展清理花园河大坝卫生”的通知发出后,短短25分钟就有10余名志愿者报名参加。八一前夕,群里又发出了“慰问老兵”的倡议,志愿者们踊跃报名,并积极捐款。在八一当天,志愿者们走访了志愿军老战士和辖区的困难退伍军人,为他们送去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据了解,新村社区的这支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员由社区志愿者、居民志愿者和在职党员志愿者组成。许多志愿者表示,他们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以让有需要的百姓得到帮助,也能让自己在服务中体现价值,大家都有种幸福感。记者姜慕馨08/04
- 【鸭绿江之窗】辽宁水质排行榜出炉,丹东第一辽宁各市6月水质排行榜出炉丹东排名第一今年6月,辽宁省水环境质量状况较好,全省无劣V类水质断面。62个在用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中,61个符合或优于III类水质标准。6月全省国考断面水质类别比例河流断面全省93个国考断面中,I至III类水质断面60个,占比65.9%;IV类水质断面20个,占比22.0%;V类水质断面11个,占比12.1%;无劣V类水质断面。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水库碧流河、观音阁、铁甲、水丰、石门、柴河、清河、白石、阎王鼻子9座大型水库水质总体保持良好,达到功能区使用标准;大伙房、乌金塘、闹德海、桓仁、葠窝5座水库为III类水质;汤河、宫山咀水库因总磷为IV类水质。饮用水源地监测的62个在用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中,61个符合或优于III类水质标准,占监测总数的98.4%。从城市水质排名来看,丹东、本溪、辽阳地表水环境质量较好,排在全省前三位。08/04
- “干”字精神让村里人过上了好日子“干,能出成果、出经验,促发展;不干,不要说成果和经验,就连总结教训的机会都没有。”近日,本报记者随同辽宁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绿水青山看辽宁”媒体采访团在辽宁省丹东市大梨树村采访时,内容丰富又接地气的“干”字精神,一直萦绕在记者的脑海中。正是“干”字精神,让大梨树村人过上了让人羡慕的幸福生活。“干”出如画美景清晨6点多,记者在大梨树村土特产品一条街的小广场,偶遇今年71岁的村民孙全志老人,他正在健身器械上锻炼。“这是我和老伴开的旅游土特产品商店,大儿子开了家酒厂,生产的酒也在店里销售。”孙全志指着青年点饭店马路对面的商店对记者说。除了沿街不断传来村民清脆的“豆腐、豆腐”叫卖声,此时大梨树村街面还鲜有往来的游客。但这挡不住孙全志的经营热情,几十种商品被整齐地摆放在店前的摊床上,更多的陈列在店内销售。与大梨树村土特产品一条街并行的有一条景观河,像一条玉带穿村而行。孙全志的旅游土特产品商店前面临街后面滨河,经营区位绝佳。他告诉记者,这么好看的景观河,也都是村里干出来的。这条景观河原是一条小河沟,雨季常洪水四溢,旱季又常常干涸。大梨树村为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治理河道,通过建设开掘成50米宽、上下游14公里长的景观河。河上有10座不同造型的石桥,设计精巧,别具匠心,与河岸边仿古民居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情。曾经“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村路,也改造成柏油马路,通到家家户户的门口。“干”出美好生活大梨树村总面积48平方公里,现有1707户、5131口人。相传,村子里有一棵梨树特别大,枝繁叶茂,结的梨又大又好吃,历史上还被当作贡品进贡朝廷,因此得名大梨树村。传说止不了渴,更不能填饱肚子。改革开放初期,大梨树村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村工作人员工资靠社员。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穷得叮当响。从1980年起,大梨树村发扬“干”字精神,苦干,弯大腰、流大汗;实干,重规律、求实效;巧干,讲科学、闯市场。全村通过治山治水工程,修梯田、造果园、开宾馆、建市场、办企业、搞旅游,彻底改变了土地贫瘠、山岭光秃、生态脆弱的旧貌,走出一条“以集体经济为主、民营经济为辅,农、工商、旅同步发展”共同致富的道路。虽然绝大多数村民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但村里还有23户因病致贫的家庭。大梨树村积极开展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23户、45人,深入实施“三个一批”工程,即产业就业扶持脱贫一批、医疗救助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至2019年底,全村贫困家庭人口实现全部脱贫,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2万元。近年来,大梨树村继续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各项环境质量指标稳中向好,2019年11月,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干”出广阔舞台大梨树村富了,村民钱袋子鼓了,但未忘记带动其他人一起致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大梨树村为凤泽大市场商户减免两个月租金共120余万元,大大减轻了商户的经营压力。为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服务体系,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升级,带动乡村振兴,大梨树村积极打造新型农民创业孵化园,现有入园企业30余家,孵化出园企业近10家,涵盖餐饮、住宿、民族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展示等多个门类,直接带动就业100余人。目前,该孵化园正积极申报丹东市级创业孵化基地,为有梦想、有智慧、有资源、有胆识的人提供更广阔的创业舞台。在大梨树村的发展建设中,凤城市市场监管局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导向,助推大梨树美丽乡村建设。市场监管局和消协组织的工作人员联合大梨树景区员工开展以消费维权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向游客发布旅游消费警示,提醒游客文明出游、理性消费。如遇服务质量问题或消费纠纷,提醒消费者及时投诉,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共同营造和谐有序的消费环境。市场监管人员每年都到村办市场帮助工商户进行年报,到景点为经营户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告知并督促商户办理健康证。凤城市市场监管局还通过标准化项目申报,全力支持大梨树景区在行业标准化上的探索和发展。转自《中国消费者报》08/03
- 呵护绿水青山 捧回金山银山盛夏时节,林木葱郁,绿色遍染。和村里200多名村民一样,艾厚全每天早早就驾船打鱼。“江里鱼为啥多起来,是因为环境变好了。”艾厚全告诉记者,江里有鲤鱼、鲫鱼、鲢鱼,还有池沼公鱼,近年来村里开了60多家农家乐,无论大小都挣了钱,因为游客喜欢吃江水煮鱼。艾厚全家住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绿江村,这里临近鸭绿江,江岸线长21公里,江水煮江鱼已成招牌菜。绿色变革,踏歌前行。抚顺、本溪、丹东三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明确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方向,全力守护绿水青山,给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三市充分利用自然禀赋优越、生态环境优良的区位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找准差距短板,强化产业基础,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年初以来,抚顺市开展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美丽庭院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双修”“农村双建”工作,计划建设美丽示范村42个,评选美丽庭院2000户。截至目前,已植树46万株,栽花114.6万株,42个美丽示范村已获确认。李景龙平时在抚顺市红河峡谷漂流景区核心区河道沿岸售卖漂流用品。“树多山绿,水流不断,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在李景龙看来,好日子靠的是绿水青山。抚顺市依托绿色产业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成效显著。随着红河峡谷漂流等旅游品牌的崛起,清原满族自治县接待旅游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每年有近万人在夏季参与旅游相关经营工作。红河峡谷漂流景区年均解决就业500人次,其中周边乡镇农民约占85%,农闲时打工不到3个月,人均就可增收5000元左右。在清原县,还有一条“U”形中药材种植产业带让两万多农户受益。这个全省最大的药材生产基地,中药材年产量达3.54万吨,产值11.3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200多元。距离鹤大高速枫林谷收费站仅1公里的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和平村,风景秀丽,民宿群风格别致。这里有满族特色乡村民宿62家,每年5月至11月中旬,每家民宿平均收入3万元左右。村里建成房车公园等乡村旅游景点,规划建设枫韵溪境山水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产业发展也由单一的农产品生产演变为设施农业与多产业齐头并进局面,水果观光园、农家乐等新业态纷纷萌发。近年来,本溪市不断发展高效特色农林产业:以绿色产业为支撑,做大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和以林下参、辽五味等为主的林下经济,重点发展食用菌、山野菜、中药材等特色高效产业;林业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目前,以红松为主的干坚果经济林达30万亩,以北药为主的林下药材达31万亩。丹东市积极发展绿色经济,绿色带来效益,绿色带动发展。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大力发展燕红桃农业产业和休闲旅游产业,全村种植燕红桃、秋白桃、板栗等万余亩,拥有农家乐200多家,农产品销售收入9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2万余元。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未来,关系人民福祉。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在辽宁,保护绿水青山的意识已深植于心、践之于行。07/31
- 环境卫生问题 百分之百整改7月27日从市环境卫生考评委员会办公室了解到,经过3个多月的集中整治,城区累计查出环境卫生问题104处,均已整改完毕,整改率100%。4月9日,市环卫考评办下达《关于对城区环境卫生实施全面整治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市环卫考评办设置环境卫生考评专管员进行日检日查,对于发现的日常性环境卫生问题现场认定,落实责任,立行立改;对于影响居民生活的突出环境卫生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协调解决,保证居民生活环境。汛期到来之前,市环卫考评办组织人员巡查城区低洼及靠山地带,对淤泥积存情况及时沟通相关部门进行清理。随着复工复产的持续推进,城区装修活动逐渐增多,建筑垃圾积存问题突出。市环卫考评办要求社区做好跟踪调查,督促造脏人员及时清理建筑垃圾,避免建筑垃圾长期积存。针对城区扬尘和路边砂石积存情况,市环卫考评办向各区、各责任部门下发《关于开展城区洒水降尘工作的通知》,通过机械化扫洗,将扬尘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入夏后,积存的生活垃圾滋生蚊蝇细菌的隐患大大增加。市环卫考评办除每天对社区环境卫生情况进行检查外,发现问题当场记录、当场整改。为巩固前期整治成果,下一步,市环卫考评办将加大对难点、热点环境卫生问题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做好跟踪复检工作,防止反弹。记者戚文07/28
- 山上街修剪树木连日来,园林部门对城区街道两侧的树木、绿篱、草坪等进行全面修剪,营造优美的城市绿化环境。图为7月24日园林工作人员在山上街修剪树木。记者吴琼摄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