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丹东
- 剪伐杨树枝杈 消除居民“心病”9月22日下午,位于十一经街与八纬路交叉口附近的铁路家属楼居民们,看着园林职工们将不远处那棵50年生的大杨树一点点剪伐,使树枝远离了万伏高压线,都说城市环境服务中心和振兴区绿化管理所为居民们消除了一块“心病”。原来,这棵有50多年树龄的杨树,枝叶繁茂,树梢达八九层楼高,有的树枝离高压线近,不仅有安全隐患,还遮挡部分居民楼的阳光。在现场组织剪伐的丹东市城市环境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于志国介绍,之前,有不少群众向他们反映过这个问题,但由于该树紧邻高压线路,无法处理作业。园林部门也向电业部门申请过停电事项,但这条高压线路属于我市万伏高压主线路,由省级电业部门审批,所以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剪伐机会。9月22日,市城市环境服务中心从电业部门得知,当天下午高压主线路要维修换线,有4个多小时的停电间隙,于是服务中心联合振兴区绿化管理所,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剪伐这棵杨树,消除安全隐患。由于机械吊筐高度达不到树顶,职工们就攀爬至树梢处,先用人工锯将一个个树枝杈锯断,在枝杈与树干结合处拴上绳子,再用吊车将树枝运到地面。“电业部门作业时,我们见缝插针,争分夺秒。”于志国介绍,到18时,在高压线路恢复供电1个小时前,他们完成了对大杨树剪伐,大杨树的高度由原来的9层楼高降至3层楼高。记者刁庆峰09/25
- 整治“野广告” 城市肤靓百姓心亮“现在走进楼道,打从心里觉得亮堂。”9月20日,家住福民开放管理小区的宋良栋,摸了一下粉刷已有1个月的走廊墙壁,高兴地说。以前,仅半个月,“野广告”就会贴满墙面和房门;如今,因为“野广告”治理给力,监管到位,所以整个单元的住户陆续粉刷了自家走廊墙,让老旧的楼道褪去“牛皮癣”,换了“新肤”,又着“新装”。去年,我市重拳出击治理城市“野广告”乱象,累计清除小广告、小张贴5万余处,设立集中张贴栏近600处,依法处理数百人,从而消除了许多安全隐患,市容市貌得到极大改善,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得到提升。家住永昌社区的朱秀华说,原先在小区里,路边的路灯杆子、垃圾箱上、楼体低矮处的墙面上……“野广告”到处都是,房门上的广告一层又一层。后来,“穿警服的来铲,社区的也来铲。铲掉以后,还有人管,现在没人随便贴了。”走在遛弯的路上,“野广告”很少见了。“这有个小告示栏,有用的便民信息可以贴在这里。”朱秀华说,这些广告规规矩矩地贴在指定处,既整洁,又实用,找家政、装修之类的信息也方便。“加大力度、持续整治、久久为功、务见成效”,这是今年市公安局对整治“野广告”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作为主要责任单位,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关于2020年加大力度持续整治“野广告”这一城市“牛皮癣”的指示,市公安局坚持打击整治清理和宣传警示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持续、深入组织全市公安机关扎实开展“野广告”打击整治专项行动。截至9月16日,全市已抓获嫌疑人员793人,行政拘留1人,批评教育792人。通过行政拘留和批评教育,既形成了高压震慑,又收到了明显成效,巩固了“野广告”整治成效。“治理‘野广告’已经是我们常态化的工作了。”9月23日,振安公安分局民警周小刚说,该项工作在执行中,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够拘留的一律拘留,不够拘留的一律进行严肃批评教育。5月27日,我市开展了一次全市“野广告”专项整治集中宣传和清理活动,治安支队与各属地警力共同清理了辖区内的“野广告”,解答群众疑问,发放《全民齐上阵清理野广告》倡议书4000余份。“‘野广告’要从根源上治理,坚持以教育为主的原则,我们为此一直在努力。”治安支队公共秩序大队教导员梁卫说,为了禁贴“野广告”的思想深入人心,他们让张贴、喷涂“野广告”的人员签订保证书,并对其进行清理、清除“野广告”的实践教育。对抓获的嫌疑人员,严格要求其必须清理“野广告”一片或一天,既减少了城市张贴、喷涂的“野广告”存量,又教育了当事人,警示了旁人,提升了广大市民的文明意识、守法意识。截至目前,已累计批评教育792人,收到保证书792份,清除“野广告”4691张,成片清理“野广告”76.5㎡,取得了明显的整治成效和社会效果,全民参与整治的浓厚氛围逐渐形成。此外,市公安局始终把广泛深入的宣传,作为打击整治“野广告”的一个有力抓手,持续通过新闻媒体,广泛、深入宣传整治“野广告”的措施、成效,及时教育引导市民群众不张贴、不喷涂“野广告”。截至目前,已在传统媒体刊发稿件18篇,新媒体发稿38篇,反复发布《丹东市公安机关于清理整治野广告违法犯罪行为的通告》,倡导广大市民不印制、不发放、不张贴、不喷涂各类“野广告”,动员市民主动检举、揭发、举报各类张贴、喷涂“野广告”的行为。通过广泛宣传,不能贴、不敢贴、不喷涂“野广告”的思想认识已在广大市民心中形成,为持续开展专项整治奠定了群众基础和舆论氛围。与此同时,全市各机关单位、企业以及很多志愿者队伍,自发参与这项工作,利用周末等时间,组织清理和宣传活动,为全市治理“野广告”工作助力,起到了良好的引导示范作用。记者王俊09/24
- 摄影大咖走进大梨树,记录农民丰收节9月21日,辽宁省文联、省摄影家协会、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联合组织十几位全国和省内知名摄影家再次走进凤城市大梨树村,聚焦农民丰收节,开展创作采风活动。“摄影名家走进大梨树”摄影系列活动从5月8日启动以来,国家、省市级摄影家协会会员多次深入大梨树,通过镜头展现这里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美好生活,以此大力弘扬“干”字精神,进一步在全国、全省叫响“中国北方第一村”品牌。09/24
- 6座垃圾中转站年底前“除味儿”丹东新闻网讯记者戚文我市市区目前有垃圾中转站23座,超半数以上位于居民区内,不少市民因垃圾中转站时常飘出的异味而苦恼。9月15日,记者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获悉,正在进行中的生活垃圾中转站恶臭治理工程,将有效改善垃圾中转站内外环境,年底前,长隆、崇建、北麓园、工业、通春路、万通焦化6座垃圾中转站将完成“除味儿”改造。当日10时,记者在长隆垃圾中转站看到,各种施工建材有序码放在空地上,中转站外墙已经粉刷完毕,工人正在准备内部设施安装,全新的白色卷帘门格外显眼。市住建局公用事业科工作人员唐宝寅介绍,过去垃圾车进入中转站作业,多数是开门处理,如今安装了快速卷帘门,可以封闭作业区域,最大限度减少异味散出。“除味”举措不止这一项。记者看到,站内工人正在测量垃圾处理坑的尺寸,为下一步坑内包裹白钢做准备,不但能大幅降低垃圾腐败速度,还能减少垃圾渗滤液在坑中的积存,异味自然减少很多。“除味”的第三项举措,是排风装置。改造后的中转站将安装排风设备,异味通过内置杀菌设备由排风管道排出,最大限度降低对大气的污染。除此之外,新改造的6座垃圾中转站内部地面将重新浇筑混凝土,并在站外设置与门等宽的截水沟,方便冲刷垃圾楼内可能积存的垃圾液。排水设施直接连入市政管网。为避免改造施工影响日常垃圾运输处理,长隆、通春路垃圾中转站分别于9月4日、9月7日进场施工,其他4座中转站改造工程预计年底前完工。另外,美伦、中宝、于家、聚宝、优山美地、二街、紫光福郡、和馨园、九豪、九道、青龙、东平、林江名城、东方枫景、城隍庙等15座垃圾中转站,已经纳入改造日程,后续将陆续施工。完工后的垃圾中转站,将进行全封闭运作,在保证除臭效果的同时,还周边居民良好的人居环境。09/16
- 矿山披绿装辽宁五龙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五号坑废石场,昔日裸露的黄土、嶙峋的山石已被郁郁葱葱的植被覆盖,山体逐渐恢复原貌①。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今年虽然面临疫情的影响,辽宁五龙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仍然投入280余万元进行环境治理,恢复与治理面积达到9.43万平方米,合计140余亩②。自2017年以来,公司连年对五龙金矿已塌陷区域、损毁的山体、废弃的堆渣场及居民搬迁区及时进行土地复垦,做到边生产、边复垦,对已复垦土地持续进行监测和养护。通过对破损山体、矿渣堆土质边坡、岩石边坡等进行边坡修整,采取削坡整形、边坡加固、边坡排水措施,使整治后的边坡达到稳定状态。修建截水、排水工程,将坡上汇水导引到坡底水渠中,避免降雨形成汇水头对坡面的冲刷。通过平整、覆土、植被恢复等工程,对历史遗留的因采矿造成地形地貌及土地资源的损毁区域进行生态治理恢复,降低损毁区不良地质环境的影响,恢复植被,还原林地景观③。一系列治理整治措施,重塑了地形地貌景观,使其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随着“五龙金矿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逐步实施,矿区的环境卫生、矿区秩序、矿区风貌得到整治,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矿区面貌大为改观。4年来,五龙矿业在环境恢复与治理方面累计投资近500万元,面积超过14万平方米,矿山已被绿色覆盖④。09/11
- 花木葱茏城更美在保持生态优良的基础上,我市道路林荫化、乡村林果化、城市森林化,丹东完整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和城乡绿化格局,打造出优美的生活环境,积蓄起强劲的绿色发展后劲。“国家森林乡村”、“辽宁省美丽乡村示范村”……9月3日,记者走进凤城市边门镇建设村,宽敞的环村大道两旁铺设了绿化带,种满了各色花草树木。阳光洒下,树影斑驳;清风拂过,幽香袭人。“现在,村子就是一个大花园。”今年81岁的村民戴文祥说,自从村里开展绿化美化工程,村容村貌上了档次,村前屋后的绿化树种,将偏远山村打扮成一个绿色公园。在振安区汤山城镇龙泉村,村内道路和广场及房前屋后种植了天女木兰、多季玫瑰、木槿、木绣球、波斯菊、松果菊等花卉树木万余株,花绿结合、错落有致的景观,让人流连忘返。为了改善乡村环境,我市还在振兴区花园街道花园村、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等地开展了乡村绿化美化建设,并对东港市马家店镇,宽甸太平哨镇坎川沟村,振江镇石柱子村、大青村进行苗木扶持,共调拨银杏、海棠、黄菠萝、金叶榆、三角枫等苗木1.6万株,为营造优美的乡村环境,助力乡村致富注入绿色能源。2019年,我市启动乡村绿化美化项目25个,其中庭院经济和乡村绿化试点示范项目试点村建设18个,环城生态景观乡村绿化项目建设美丽城郊乡村3个,贫困村帮扶乡村绿化4个。为落实丹东市庭院经济和乡村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我市投入绿化资金,突出村路、河流、广场、空隙地、庭院等绿化,提升村容村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推动我市乡村绿化建设进程。截至目前,在县(市)区政府的支持下,各县(市)区林草局、农业农村局的努力下,18个试点村绿化工作全部完成,完成村路绿化77.8公里,河流绿化7公里,公园、广场、景点绿化112亩,栽植各类苗木31.8万株。接下来,我市将继续深入推进乡村美化绿化工作,坚持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绿色景观,逐步将我市各村屯打造成花木葱茏、环境宜人的美丽乡村。黄业伟记者王洪满09/10
- 厚植森林资源 赋能绿色发展近年来,我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实施造林绿化、森林抚育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不断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全面发展林业产业经济,林业生态优势日益明显,绿色发展后劲逐步增强。丹东拥有林业用地面积1540.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5.14%。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大自然的恩赐,更得益于全市上下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呵护。2020年上半年,我市共完成生态修复建设任务6.64万亩,占计划任务的65%。其中,人工造林2.62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森林抚育1.52万亩。近几年,我市将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完善责任制,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管控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我市制定并下发了《丹东市2020年深化林草行业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深化林草行业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毁林开垦、滥砍盗伐、乱捕滥猎等破坏森林草原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上半年,全市各级林草主管部门和森林公安机关共办理涉林案件514起,有效遏制了涉林违法犯罪活动,很好地保护了我市森林资源。我市还坚持在防治林业有害生物上下功夫,以疫木清理为核心、以疫木源头管理为根本,实施科学、严格、管用的防治措施。上半年,我市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为零,监测覆盖率100%。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2020年第1号公告中,宣布我市振兴区松材线虫病疫区撤销,振兴区成为辽宁省首个拔除疫区的县(市)区。此外,为了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我市强化责任落实,健全工作机制,压实各级各环节责任。经各县(市)区、市直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今年上半年,我市森林草原火灾实现零发生。“湿地保护区修复、退化林分生态修复、加强城乡人居环境绿化美化建设、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等一系列工作,目前正在稳步推进中。”市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将持续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强化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构建起完整的城市森林网络体系、功能齐全的城市森林健康体系和健全的森林管理体系,形成景观优美、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格局,实现环境更加美好、城市更加宜居、人民更加幸福的目标。黄业伟记者王洪满09/08
- 铁腕治水 共绘河畅岸绿画卷河水澄碧,不时有鸟儿掠过,河岸两边风景如画……9月1日上午,记者沿着劈柴河一带采访,河两岸的亭台轩榭精致美观,红花绿树相映,不少周边村民在此散步。有村民说:“这条河两岸能变成现在这样,是政府治理的结果。”劈柴河的治理,只是我市民生水利工程的一个缩影。从2017年11月我市跻身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之列,到如今高位推进河长制工作从“有名”向“有实”转变,一系列措施造就了一系列变化,几年间,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画卷徐徐展开。有着10多年钓龄的市民李军,每逢节假日都会约上朋友到户外野钓。这些年,他几乎跑遍了全市大大小小的河塘沟渠,见证了近年来我市地表水水质的变化。他说,这两年,丹东市生态环境明显好多了,河水清了,钓鱼的人也多了。9月1日下午,记者沿爱河边走访时注意到,设立在路旁的河长制公示牌格外醒目,河长制公示牌上面标示着河流名称、简介、水质目标以及各级河长的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让过往的群众一目了然,方便共同监督。“这样一来,很少有人乱扔垃圾了。”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我市科学进行河道治理,才有了如今这样的喜人变化。无论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从修复生态到盘活水资源,我市“河长制”推行以来,水资源保护成果为百姓带来了生态红利。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河长制的深入推行,我市的河湖垃圾清理工作取得了新进展,目前不少市民参与河湖管理,形成了齐心协力保护水环境的社会氛围。“我市河流众多,经过生态综合整治以及河长制的推行,柳林河、劈柴河等昔日的污水河变成如今的景观河、清水河。”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河长制要求,我市陆续对河道进行景观提升,加强巡查管理,如今这些河流已成为风光旖旎的乡村水系绿化走廊。在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同时,我市围绕“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持续抓好“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加强河道管理保护。自2018年7月至今,我市对全市河湖“四乱”问题全面细致排查,并建立了工作台账,采取集中整治为主,排查整治相结合的办法,对“四乱”问题进行清理整治。实行河长制管理,是我市“铁腕治水”的切实体现。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8、2019年度,累计排查出161条“四乱”问题,清理整治161条。今年截至目前,累计排查出123条“四乱”问题,清理整治116条,未完成整改的7条“四乱”问题正在整治中。通过整治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侵害河道安全运行、危害河道生态健康的违法行为,以及对非法侵占河道、河道乱倒垃圾、河道非法采砂等问题的清理整治,我市河道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自河长制工作全面实行以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水生态保护队伍中来,协助河长对涉河、涉水等环境犯罪进行打击,并为截污治污、水域管理、清障拆违等河道治理工作提供执法保障,为长效治水筑起一道“安全网”。记者邢漫09/04
- 全民行动 打造美丽乡村走进振安区汤山城镇龙泉村,但见村路干净整洁,房屋整齐有序,沟渠清澈见底,整个村庄掩映在葱绿的树木之间,令人心旷神怡。“以前垃圾随风刮,污水靠蒸发,村道脏乱差。现在村干部带领我们整治人居环境,环境变美了,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我们打心眼里高兴。”说起村容村貌变化,村民宋福海感慨地说。“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村村民的幸福指数。”龙泉村村委会主任林淑杰说,村里有10个村民小组,725户,2200余人,党员77人。村民主要以种植蓝莓、板栗、地瓜、蔬菜、玉米、生姜等为主,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但是村民的环保意识始终没有跟上收入的步伐,生活垃圾随意乱倒,村里雇了几个保洁员,可这边扫那边扔,始终起不到治本的效果。”痛定思痛,龙泉村开始研究探索人居环境整治难题的新路子。经过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研究,龙泉村开始实行垃圾“五分三处法”。“五分”就是将农村生活垃圾分为五类,即可降解垃圾、可燃烧垃圾、可变卖垃圾、可填埋垃圾和有害垃圾。“三处”是指对垃圾进行自主处置、回收处置和集中处置。“五分三处法”操作简单、易行,有力地推动了全民参与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中来,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为了在全村营造“人人爱护环境”的浓厚氛围,村干部带头,全体党员、村民组长、妇女组长等落实包保责任,挨家挨户宣传垃圾分类减量的好处和做法,详细讲解“五分三处法”的操作方法,指导村民正确分类、处置垃圾。要求全村各家各户认真搞好垃圾分量减量和“门前三包”工作,做到垃圾能回收的回收、能焚烧的焚烧,废旧电池、废旧手机统一交村组回收处理,严禁在公路两旁乱丢、堆放垃圾,严禁将垃圾倒入河道、池塘,一经发现,按村规民约进行批评教育,督导整改。村里每个月对垃圾减排工作情况进行考评,评选出龙泉村“最美家庭”并给予一定奖励。同时,龙泉村建立了网格化管理模式,党员、村民小组长按照居住范围划分为若干个责任区,所有网格员对责任区内农户门前屋后的垃圾清理进行定期检查、督促,确保整洁干净。同时发挥村民议事会和监督委员会的作用,督促责任区制度的落实。解决了“垃圾围村”之后,龙泉村“两委”班子又积极引导村民以组、屯为单位,大力发展庭院软枣猕猴桃产业,在充分利用庭院空间资源增加收入的同时,进一步美化人居环境。目前,龙泉村已有476户从事庭院软枣猕猴桃产业,栽植软枣猕猴桃苗1.4万余棵。预计盛果期后,每户年增收3000元至6000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离不开全体村民的参与,我们将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努力把龙泉村打造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谈到龙泉村的未来,林淑杰信心满满地说。记者王洪满09/04
- 丹东新添两家AAA级旅游景区9月2日,记者从市文旅广电局了解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和《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及规程,经丹东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定,凤城老窖酒厂和天锅古洞景区达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要求,正式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至此,我市A级景区数量达到30家,其中AAAA级9家,AAA级20家,A级1家。凤城老窖酒业有限公司位于凤城市,创建于1856年,至今已有164年的历史,公司及品牌商标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选入中华老字号名录。2019年,凤城老窖公司扩大凤城老窖博物馆面积,丰富了博物馆内凤城老窖酒历史文化内涵,优化设计了老窖酒生产线的参观路线,形成了独特的工业旅游线路,成为我市“旅游+工业”新型业态的代表性景区。天锅古洞景区位于凤城市赛马镇,景区规划总面积为16.5平方公里,按功能划分为洞穴景观区、园林湖泊功能区和水果采摘花圃区。洞穴景观区内的岩体为四亿多年前的碳酸盐岩。所谓天锅,为地下水管道流所形成的特殊凹穴,其凹穴多似锅状故得名。据专家考证,世界上单一天锅已属不多,而成片连串的天锅极为罕见,赛马天锅古洞景区内的天锅集合了数十种锅型于一体,可谓“天锅博物馆”。这两家AAA级景区的评定,丰富了我市A级旅游景区的类型,为游客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旅游选择,对加快现有景区提质升级、推动旅游业新旧动能转换以及促进“旅游+”深度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记者姜慕馨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