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移动窗口”上门办证暖民心
    今年以来,振安公安分局推行“移动窗口”服务,组织民辅警主动上门为行动不便的居民办理身份证。太平派出所辅警携带专业设备来到居民家中,搭建临时办证点,高效完成信息录入和证件拍摄。“派出所上门服务,让我们少跑腿。”居民连连称赞。五龙背派出所民警在敬老院走访时,发现一位80岁老人因身体原因无法前往派出所,立即开展办证工作,返回派出所完成办理后,将证件送达老人手中。九连城派出所户籍民警为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为其办理身份证。截至目前,振安公安分局累计开展上门办证服务70余次,为特殊群体开通办证“绿色通道”26次。下一步,将持续推出更多便民新举措,传递公安服务温度。记者:刁庆峰
    08/08
  • “和众民安”之笔 绘就安宁画卷
    一段时间以来,丹东边境管理支队安民边境派出所深入践行“和众民安”精神,多措并举守护边境稳定与民生幸福。党建固本,筑牢智慧防线。该所强化党建引领,严抓组织生活与廉政建设。创新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防控体系,实施24小时码头驻守与边境巡逻联动,凝聚党政军警民合力。每日巡查物理设施,科学布设技防设备,建立动态巡查与智能报警机制,实现管控向“科技智能型”转变。警民连心,激活共治动能。以“和众民安”机制为纽带,搭建警民协同平台,探索“党建引领+群防群治”模式,发动群众成为“移动探头”。吸纳182名网格员等组建“警格化方队”,参与巡逻、处突。创新“警务夜市”、“普法进早市”,将服务治理融入生活场景。设立“无人律所”,年均化解矛盾400余起,打破“单打独斗”,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精准施策,力保民生和谐。针对城乡结合部特点,实施差异化矛盾化解策略。联合多部门成立调解专班,深入现场化解“疑难杂症”。建立“小案快侦”机制守护群众“钱袋子”。构建“警社校企”网络,开展普法反诈等活动覆盖500余人次。推进“法律进商圈”,助力企业防范风险。在互贸区设立调解工作室,源头化解纠纷,护航经济发展。记者:唐羽廷
    08/08
  • 光影映温情 邻里共团圆
    8月6日,丹东市临江街道工人村社区携手锦绣华城物业,共同举办“邻里温情光影相伴”电影播放活动。社区党员与居民50余人欢聚一堂,在晚风与光影中共享美好时光。两部影片《昆仑兄弟》《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更让这份邻里情增添了深厚的家国暖意,通过光影故事传递了团结、友善、互助的正能量。作者:沈粹
    08/08
  • 边看边记朝鲜语-动物| <조선어 보고 듣고 배우기>-동물
    08/07
  • 巧建“安全岛” 社区更和谐
    近段时间,烈日炎炎,冠峰云鼎小区四、五号楼间马路成为居民的乘凉聚集地,但车辆往来频繁,常致通行受阻,甚至暗藏事故风险。七道街道爱民社区党委书记左仕莹依托每周网格议事会,联动小区物业共商对策。经规划,通过向道路外侧扩容、平整土地、浇筑水泥、加固护栏,仅用一周便建成“安全岛”。如今,“岛”外车流顺畅,“岛”内绿树遮阳,居民搬来座椅乘凉聊天,惬意十足。这一举措既保障了居民的消暑需求,又消除了安全隐患,用细节服务绘就出了社区和谐的图景。记者:张津硕
    08/07
  • 小切口办民生事 微服务汇大幸福
    “真是太感谢了,不会用智能手机,你们就上门帮我办养老认证!”近日,太平湾街道太平湾社区的一位老人拉着网格员的手连连道谢。这温暖一幕,正是太平湾街道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聚焦“关键小事”、做实“微服务”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太平湾街道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以网格为依托,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家家户户。针对高龄、独居老人智能设备操作难的问题,街道组织网格员开展“上门办、帮代办”服务,逐户摸排需求,手把手协助老年人完成养老认证,确保政策红利精准落地。环境整治同样关乎民生。街道联动网格员、党员志愿者与物业,对辖区卫生死角、楼道杂物等“顽疾”集中攻坚,同步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现在楼下干干净净,心里都敞亮!”居民李女士的点赞,道出了环境焕新带来的获得感。邻里矛盾无小事。街道将网格员培养成“矛盾调解员”,“情、理”双管齐下,及时化解停车位纠纷等居民摩擦。结合传统节日开展的“红歌学唱”“文明实践过节”等活动,让邻里情在互动中升温。对于困难群体,街道用“速度+温度”传递关怀。六局小区王奶奶家因女儿重病陷入困境,网格员发现后,联动民政部门启动“急事急办”通道,24小时内完成临时救助审批。节日里的米面油慰问,更让低保家庭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民生“小切口”,连着“大幸福”。下一步,太平湾街道将持续深化精细化治理,让每一件民生小事都被“重视”,用点滴服务为群众幸福“加码”。记者:张津硕
    08/07
  • 投递录取通知书的感慨
    近日,快递员董家亮将北京邮电大学全国首批“低空技术与工程”(无人机方向)专业录取通知书递到毕业生钟凯手中。“当年靠‘铁脚板’跑遍街巷,现在‘铁翅膀’要接班咯。”董家亮摩挲着通知书上的学校图案,二十多年的从业记忆翻涌:从自行车驮着包裹爬坡过坎儿,到如今无人机在社区上空精准悬停,甚至有同行已用它投递录取通知书。记者:周广庆
    08/07
  • 联动调解化纠纷 多元赋能促和谐
    “从申请调解到拿到工伤补偿款,只用了3天,没跑第二趟,也没伤和气,真是太好了!”日前,在东港市综治中心仲裁庭外,九级伤残职工张某握着赔偿协议书感慨万千。一场因离职待遇引发的纠纷快速化解,正是丹东市社会保险事业服务中心(丹东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主动嵌入“综治平台聚能、仲裁全程引导、多元协同发力”劳动纠纷治理体系的生动实践。今年6月,张某因解除劳动关系后的工伤待遇问题与企业发生争议,双方协商未果,遂向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提出诉求,通过中心快速调度、多部门联合调查、现场专业调解,高效促成和解,及时保障劳动者权益。今年以来,丹东市社会保险事业服务中心(丹东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紧紧围绕“预防为主、调解优先、仲裁提速”工作主线,深度融入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建设,积极探索“两全两服务一调处”工作机制,建立“受理—交办—办理—回访”闭环机制,着力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化解水平,全力推动县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入驻综治中心。目前,全市已完成6家仲裁机构入驻,派驻工作人员8名,设立仲裁庭3个、调解室7个,机构入驻率达100%,综治中心人社窗口已成功办理劳动纠纷案件8件。化解纠纷不能止于“事后灭火”,更要着力“提前防火”,在治“未病”上下功夫。中心采取“线上+线下”“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组织仲裁员深入社区设立咨询台、发放手册,面对面解答法律疑问,将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联合相关部门举办法治讲座,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用工;举办“仲裁开放月”活动,公开庭审典型案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官、律师、企业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旁听,以案释法,增强社会对仲裁公正性、高效性的了解和信任;利用微信工作群等线上平台,定期分享法律法规、典型案例,提供线上用工指导与答疑,引导劳资双方依法理性维权,从源头预防争议发生。记者:刘沙
    08/07
  • 朝鲜语时间
    边看边记朝鲜语-动物|<조선어보고듣고배우기>-동물边看边记朝鲜语-水果|<조선어보고듣고배우기>-과일边看边记朝鲜语-办公用品|<조선어보고듣고배우기>-사무용품边看边记朝鲜语-场所|<조선어보고듣고배우기>-장소边看边记朝鲜语-场所2|조선어보고듣고배우기-장소2边看边记朝鲜语-动物2|<조선어보고듣고배우기>-동물2边看边记朝鲜语-服装|<조선어보고듣고배우기>-복장边看边记朝鲜语-乐器|<조선어보고듣고배우기>-악기边看边记朝鲜语-交通工具|<조선어보고듣고배우기>-교통수단
    08/06
  • 丹东两派出所联合开展渔船民安全教育 为开渔保驾护航
    近日,丹东边境管理支队前阳边境派出所联合新兴边境派出所共同开展渔船民安全教育,为辖区顺利开渔,提供安全保障。民警向群众介绍了“移民局12367”微信小程序的使用方法,期间共检查船只100余条,发放各类宣传单220余份,为20余名群众解答了相关法律问题。记者:刘馨忆
    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