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丹东
- 不用东奔西走,找工作就在“家门口”“年纪大,技能又不突出,求职跑了好多地方都没成,多亏了工人村社区‘舒心就业’就业创业服务指导站的帮助,我才找到了心仪的工作。”近日,刚刚找到理想工作的丹东市振兴区居民王丽君难掩兴奋,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就业经历。王丽君的就业转机,是丹东市全力推进“舒心就业”工程、构建精准就业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工人村社区“舒心就业”就业创业服务指导站自成立以来,就成了辖区居民的“就业希望站”。指导站创新性地构建“社区党委+网格+企业”联动机制,一张紧密的就业帮扶网就此铺开。社区网格员深入辖区2000余户家庭,开展“敲门行动”,每敲开一扇门,就像打开了一扇了解居民需求的窗户,年龄、技能、就业意向等信息被一一记录,动态数据库不断充实,精准掌握辖区80余名待就业居民需求,为后续帮扶工作找准了方向。在市人社局的统筹推进下,“舒心就业”的春风吹遍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在服务覆盖上,丹东市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将“舒心就业”服务不断向基层延伸,力求实现就业服务全方位覆盖。市人社局精心构建覆盖城乡社区村屯的“4+X”就业服务网络,该网络以社区为核心基点,将服务单元进一步细化,确保每栋楼都配备专属的网格员和志愿者,他们就像贴心的“就业管家”,时刻关注着居民的就业动态。通过社区公共就业网格化服务,“舒心就业”服务成功走进基层,将服务终端延伸至居民家门口,形成“社区(村)+职介+实操+创业”一体化的就业创业服务功能配置。这一创新配置不仅有效打通了基层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就业服务,还实现了与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网络的线上线下无缝链接,为群众就业提供了极大便利。在推广社区公共就业网格化试点方面,市人社局走在全省前列。他们率先创建社区公共就业网格化服务试点,截至目前,已建成291个充分就业社区,配备专兼职网格员2816人。计划在2025年底前,全市建成90个“舒心就业”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站点,截至7月底,已累计建成85个。今年,丹东市“六个精准”打造舒心再就业服务专区的经验被人社部复制推广。这一经验就像一把“万能钥匙”,通过精准化服务,为不同就业需求群体打开了就业的大门,大幅提升了就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市人社局创建的社区公共就业网格化服务再次获得国家级肯定,被人社部评为全国2024年地方就业创新事件。这些创新举措和显著成果,不仅完善了丹东市就业服务体系,更切实为各类群体就业创业提供了有力保障。下一步,市人社局将持续优化就业服务举措,推动就业工作重心下移、业务下沉、服务下延、政策直达,让“舒心就业”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像王丽君一样的普通人,在“舒心就业”的助力下,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和希望。记者:刘沙08/01
- 防震减灾科普进社区7月28日,丹东市应急管理事务服务中心在振安区珍珠街道振安社区举办防震减灾科普讲座,为70余名社区工作者和居民普及地震应急知识。讲座中,丹东地震监测中心站专家结合视频、图片,详细讲解了地震的成因、危害及科学应急避险方法。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气道阻塞急救、外出血包扎及烧烫伤处理等实用技巧。本次活动有效提升了居民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记者:刘作庆08/01
- “邱少云烈士事迹展”在丹东开展近日,“严守纪律勇于牺牲——邱少云烈士事迹展”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展出。邱少云1951年赴朝作战,1952年10月,在平康前线反击391高地的战斗中牺牲。1953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邱少云追记特等功,追授“一级英雄”称号。本次展览将这位人们熟知的英雄的一生搬进了展厅。以“出身贫寒沃土育英”“入朝参战保卫国家”“壮歌一曲撼动天地”“英雄精神光耀千秋”4个单元,展出56张珍贵历史图片和邱少云穿过的军装等35件文物图片,并通过油画、图表等多种形式,展现邱少云烈士用生命诠释的英雄气概和严守纪律、勇于牺牲的英雄品格。展览由抗美援朝纪念馆与邱少云烈士纪念馆联合主办。记者:刘海搏08/01
- 平安社区与红十字会结对 “定制化”送健康7月15日,广济街道平安社区“安康”康复中心与元宝区红十字会正式结对共建。红十字会志愿者与社区“红枫映晚霞”志愿服务队队员,共同为辖区老年居民及残障人士送上定制化健身指导与康复训练服务,通过“技能培训+心理疏导+长效陪伴”的创新模式,惠及40余位特殊群体,推动社区健康服务向专业化、精细化迈进。活动现场暖意涌动,康复中心内器材整齐排列,老人们与残障人士在志愿者的悉心引导下,有序参与各项康复训练。力量训练区里,志愿者针对肢体残障人士的身体状况,量身改编了低强度健身操,通过节奏律动帮助改善关节灵活性。同时,拥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老师为大家提供一对一深度交流,以温和的态度倾听残障群体的心声,耐心疏导他们的焦虑与迷茫。健身活动区则成了老年居民的“活力舞台”,大家在志愿者的带领下练习简单有效的健身操。对于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还提供“一对一”上门服务,协助开展居家康复训练,并向家属传授基础护理技巧。记者:张津硕07/31
- “清凉关怀”撑起“防暑伞”连日来,持续高温天气给城市带来“烤”验。振兴区各街道、部门积极行动,多措并举,为市民和户外劳动者撑起“防暑伞”。临江街道工人村社区暖“新”e站开展“防暑降温关爱行动”,为外卖骑手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配备了冰镇酸梅汤、矿泉水等清凉饮品,以及藿香正气水、防晒霜等防暑用品。“工作之余,到这里吹空调、喝口酸梅汤,很解乏!”一位外卖骑手高兴地说。此外,该驿站还在休息纳凉区配备了饮水机、微波炉、充电插排、急救药箱等常用物品,提供社保、子女入学等政策咨询及单据打印服务。后续将根据气温、季节变化调整服务项目,为户外劳动者提供更多的便利。振兴区综合行政执法局采取多项措施,全力应对高温挑战:组织第三方环卫公司对8条主次干道实施错峰喷淋降温作业,对商圈、景区等人流密集区域增加作业频次,降低地表温度;对沿街商铺、居民小区等重点区域实施“一日三清”,确保垃圾不积存、不过夜;在农贸市场等场所增设临时垃圾收集点,做到“随满随清”,每日进行两次以上消杀作业,消除污染与异味。下一步,振兴区将持续关注天气变化,动态调整防暑降温措施,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保障户外劳动者权益,确保城市有序运行。记者:王一淞07/31
- 红色传承,魅力边城:150位青春面孔赴丹东之约7月25日,2025—2026年度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辽宁地区培训班在我市开班,来自吉林、黑龙江、重庆等地的150名志愿者参加开班式。开班式邀请2024年西部计划志愿者代表结合自身服务经历,分享成长感悟。2025年新招募西部计划志愿者代表作表态发言,并带领全体参训人员庄严宣誓。此次培训班为期4天,通过“青马工程”、岗前培训、现场教学等培训后,志愿者们将奔赴我市各县(市)区的149个基层服务单位,开展西部计划卫国戍边专项志愿服务。记者:李冉霞07/30
- 社区里的“银发暖流”近日,纤维街道瓦房社区的居民们常常被一幕幕暖心场景打动:一群鬓角染霜的老党员穿梭在街巷、田间地头,用忙碌的身影为社区注入满满正能量。“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这些土豆要是没人收,可就全烂在地里了!”在毛纺楼居民闫某家的农田里,看着堆放整齐的土豆,闫某和老伴儿眼含热泪,紧紧握住老党员李玉明的手。闫某的老伴儿因脑血栓后遗症行动不便,同住一个社区的宋某也因腰骨错位无法劳作,眼看地里的土豆到了收获季,两位老人急得寝食难安。李玉明得知情况后,立即在社区老党员群里发起倡议。第二天一早,由李玉明、张仁忠等老党员和热心邻居组成的“银发助农小队”来到田间。刨土、捡土豆、装箱……大家分工协作,汗水浸湿了衣衫却丝毫没有放慢脚步。经过一上午的劳作,两户居民的土豆全部采收完毕,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除了化身“助农能手”,这些老党员还是社区里公认的“万能维修工”。毛纺楼设施老化问题频发,而老党员们总能第一时间挺身而出。水管破裂,他们带着工具仔细检修、更换零件;楼顶防水层铁片损坏,他们爬上天台修缮,还不忘提醒居民绕行避险;下水堵塞导致屋内返污水,他们不顾异味,拿着铁钩、铁锹带头疏通;就连小区损坏的垃圾桶,他们也能化身“焊接工”,拿起焊枪修补完好。如今,在瓦房社区,老党员们的奉献精神已悄然感染了更多人,邻里互助的氛围愈发浓厚。老党员用实干与担当照亮了和谐社区的建设之路,成为居民心中最温暖的存在。记者:张津硕07/30
- 警民情深暖意浓近日,东港市接连上演暖心警民故事,无论是派出所民警紧急搜寻失联老人,还是交警大队护学岗辅警用心守护孩子,都见证了深厚的警民情谊。7月8日,东港市黑沟镇村民隋先生将一面锦旗送到黑沟派出所民警手中,再三表达对派出所民辅警及时找回其走失亲属的感激之情。7月2日18时许,黑沟派出所接到群众隋某报警称:其93岁的母亲梁某于当日14时许,步行从家中离开后失联。民警经多方了解,有一邻居于15时许看见梁某往西北沟方向走。因当日大雾伴有降雨,派出所立即组织警力开展搜寻,村干部也发动辖区群众共同寻找。经过警民的共同努力,当日22时许,终于在离家两公里以外的一小山坡上发现了梁女士。原来,老人是到山上捡蘑菇,由于大雾天气视线受阻,迷失了方向。幸运的是,老人身体并无大碍。看到老人平安无事,所有参与搜寻的人员都松了一口气。同样是7月8日上午,东港市第五幼儿园园长一行三人将一面写有“交通警察好本领畅通交通有办法”的锦旗送到交警大队,感谢护学岗辅警隋双卉日复一日对孩子们的用心守护。作为护学岗的“常驻兵”,隋双卉每天提前到岗,疏导来往车辆。遇到着急赶时间上班的家长,她总会主动上前,牵起孩子的手,小心翼翼地护着他们穿过马路,交到老师手中。碰到行动不便的老人接送孩子,她会快步上前搀扶,直到将一老一小安全护送到幼儿园门口。有一次,一个小女孩被突然响起的喇叭声吓哭,隋双卉立即停下手中工作,轻轻抱起孩子,一边拍着她的背,一边轻声安慰。温柔的语气、耐心的陪伴,让孩子渐渐止住哭声,也让一旁的家长红了眼眶。园长感慨道,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隋双卉从未缺席,她用细致入微的关怀,让护学岗变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安全港湾”。面对锦旗和感谢,隋双卉有些不好意思:“这都是我应该做的。看着孩子们平平安安进园、开开心心回家,比啥都强。”记者:孙新语07/30
- 多管齐下,全方位、多维度守护辖区百姓安全近日,振兴区汤池镇协调多方力量,在公共安全、禁毒及消防安全等领域多管齐下,全方位、多维度守护辖区百姓安全。汤池镇工作人员与丹东市监管中心戒毒所的民警配合,向金崮村村民们发放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禁毒宣传手册,揭示毒品的危害。在洋子泡集市和万宝大集,针对集市人流、车流密集,易出现占道经营、交通拥堵甚至安全隐患的问题,汤池镇组织综合执法队队员,联合辖区民警,共同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在集贤集市入口处,一场由汤池镇应急管理办公室、经济发展中心联合汤池镇派出所共同开展的防范非法集资诈骗及消防安全宣传活动,吸引了众多赶集群众的目光。汤池镇工作人员和派出所民警结合近期高发的非法集资和电信网络诈骗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提高大家的防范意识。记者:肖航07/30
- “雷霆救援”显担当在宽甸,有这样一支救援队伍,自成立以来始终践行退役军人的忠诚与担当,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成为社会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他们就是宽甸雷霆救援队。谈起队伍的发展历程,队长孙晓春满是感慨。1996年8月1日,孙晓春创建宽甸退役军人雷锋班,开启公益救援之路。2007年7月,他牵头成立雷霆救援队,团队逐步发展壮大到200余人。面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雷霆救援队总是第一时间挺身而出。2024年汛期,宽甸雷霆救援队第一时间组织队员,前往拉古哨村、古楼子村,配合当地政府转移安置群众。72小时内,队员们顾不上休息,救援群众15人,完成近百万元物资的转移任务。宽甸水域众多,雷霆救援队凭借专业的水域救援技能和设备,多次执行水域救援任务。仅2024年,救援队就执行29次水域救援任务,出动冲锋舟61艘次,每一次成功救援,都是队员们无数次训练与实战经验的积累。作为由退役军人组成的队伍,雷霆救援队对老兵有着特殊的情感。他们定期走访慰问老兵,聆听战斗故事,传承革命精神。广泛参与扶危帮困、助残助学等公益活动,经常深入偏远山区,走访慰问贫困家庭,送去生活必需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于孤寡老人和残疾人群体,给予长期的关怀与帮助。2024年以来,雷霆救援队筹集资金5万余元,为50余个老兵和生活困难学生送去生活及学习物资。接下来,雷霆救援队将秉承初心,不断提升救援能力和服务水平,为社会提供更加专业、高效的救援服务,在“雷霆救援”中展身手、显担当。记者:曲丹凤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