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丹东
- 丹东市:家门口的“文化大餐”6月19日下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丹东市文艺志愿者在行动曲艺专场演出在元宝区泰和花园小区举行。 演出在兴东街道文艺志愿者创作表演的曲艺串烧《社区欢歌》中开场。快板联唱《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京东大鼓《送女上大学》、快板书《海岛小英雄》……整场演出节目形式多样,观众笑声不断。最后文艺志愿者和社区居民齐声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将演出推向高潮。 “我第一次在家门口看到这么多精彩的曲艺节目,希望文艺志愿者能多来我们这里演出。”77岁的小区居民李子斌和老伴、女儿连看了十个节目,演出结束后他意犹未尽地说。 94岁老人张淑清和65岁的女儿王瑢瑢住在附近小区,专程赶到现场观看演出。王瑢瑢说:“节目既精彩又接地气,歌颂了身边好人好事,让人看着很亲切。” 本次演出由丹东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共元宝区委宣传部共同主办,市曲艺家协会、元宝区兴东街道党工委、元宝区文联、元宝区文旅广电局共同承办。在节目编排中,为进一步营造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浓厚氛围,志愿者们精心编排创作,用精彩的曲艺节目讲述丹东故事,为文明城创建营造良好氛围,贡献积极力量。06/21
- 孝顺好儿媳 热心好大姐6月7日晚,在同兴镇新金矿社区,55岁的栾金华为公公做好了可口的饭菜。为了让公公吃起来方便,她做好饭后先盛出来放到窗边凉好,再放到嘴边试试温度,直到饭菜温度合适了,再端到公公的床边。“我一直与公婆生活,照顾好他们是我的责任。”当大家都夸栾金华孝顺的时候,她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1985年,家住丹东市内的栾金华经人介绍与家住金矿的谷连春结婚。婚后,栾金华在矿山工作的丈夫经常出差,而且一走就是好几个月。生活在城市的栾金华为了照顾家庭和公婆,搬到农村同公婆一起生活。为了尽快适应这一转变,她开始学用柴火灶做饭,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她开垦荒地、播种,硬生生把自己改造成了农村媳妇。2003年,栾金华的婆婆咳嗽加剧,最终被确诊为肺癌。栾金华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向单位提出了退休申请,投入全部精力照顾年迈的公婆,并取出家里全部存款,给婆婆治疗。随着婆婆病情恶化,治疗费用越来越高。为了贴补家用,栾金华在照顾婆婆之余找了份清洁工工作。婆婆患病两年多,栾金华坚持为婆婆洗澡、梳头、理发、捶背、剪指甲。每餐都要把饭菜亲自端到婆婆面前,喂到口中。为照顾卧病在床的婆婆,她很少回娘家,逢年过节去一次也是匆忙返回。每次看着老母亲恋恋不舍的表情,栾金华的心中有说不出的愧疚。2005年,婆婆去世了。栾金华怕公公寂寞,每天都要给公公读报纸上的新闻。公公视力不好,为了避免磕碰,她每天都要把饭菜盛好端给公公,一天三顿,雷打不动。如今,公公已经90多岁了,身体硬朗、精神舒畅,逢人就夸儿媳妇好。邻里都羡慕地说:“家里有这样孝顺的儿媳妇,真是太有福气了。”尽管栾金华的收入不高,但这些年她帮助的人却不少。早期,邻居有一对孤儿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平时读书的书包、纸笔、书籍等,都是栾金华给买。逢年过节,栾金华还给他们买衣服和礼物,直到他们长大成人。前几年,同住一个社区的马法俊的女儿考上了大学,可他失业又患上脑出血,妻子靠做零工维持生计。栾金华了解情况后,到社区积极为他家申请补助。同时,并不富裕的栾金华从正读大学儿子的生活费中拿出3000元钱帮助马法俊的女儿入学。退休后,栾金华也不闲着。她担任起社区活动义务联络员,邻居们有事需要帮忙,她总是二话不说热心帮助,为街坊邻居解决燃眉之急,深得邻里的信任和尊重。栾金华经常说:“都是街坊邻居,谁家能没有点事,能帮就帮、该管就管。”这几年,每次她都以全票被评选为新金矿社区第七居民小组组长,是居民心中的“孝顺好儿媳,热心好大姐”。记者姜慕馨06/18
- 鸭绿江畔,百名党员抒写百米长卷6月16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丹东市“学党史、颂党恩”百名党员百米长卷书法展示活动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广场举行。 书法展示活动分为地书和案书两个环节。活动现场,百名党员书法家弓腰悬臂,提气凝神,分别在大地和百米长卷上用心创作。参加活动的党员书法家中,不乏党龄超过50年、已过耄耋之年的老党员书法家,他们早早来到现场参加活动,书写对党的祝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经过近1个小时的书写,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一幅幅苍劲有力的作品呈现在人们面前。随后,参与活动的书法家们齐声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用歌声表达对党的热爱之情。 本次书法展示活动由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丹东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抗美援朝纪念馆共同主办,市书法家协会、市书协大地书法专业委员会、市老干部书画研究会、鸭绿江印社共同承办。通过书法创作和展示,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文艺界深入开展,引领全市文艺工作者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为丹东建设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贡献文艺力量。 记者/海宁06/17
- 经典剧目《红灯记》在丹东公演丹东新闻网讯佟桐记者刚越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粹经典。6月16日,现代京剧《红灯记》丹东首场公益惠民公演在市文化宫拉开帷幕。本次公演由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学习强国”辽宁学习平台主办,市戏剧家协会、市民族歌舞剧院、市京剧票友协会承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协办。《红灯记》是喜闻乐见的经典剧目。演出中全体演职人员全情投入,两个半小时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场下阵阵叫好和掌声。《红灯记》的此次公演,打破大型京剧剧目在我市文艺舞台上30余年的沉寂,为繁荣和振兴我市京剧作出贡献。接下来,公益惠民公演将走进乡村进行多场演出。06/17
- 省“最美家庭”——丹东市消防救援支队白忠志家庭他身着“火焰蓝”,赴汤蹈火,守护万家安宁;她身穿“白大褂”,妙手回春,救死扶伤。今天让我们走近省“最美家庭”——丹东市消防救援支队元宝大队大队长白忠志家庭,了解身边榜样的风采。白忠志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个人嘉奖一次、荣获全省消防救援队伍优秀指挥员,全省消防救援队伍优秀共产党员,丹东市公共服务中心“服务标兵”荣誉,妻子吴丹曾荣获东港市中医院“优秀医务工作者”“优秀质控小组长”、部消防局“优秀女家属”等荣誉。●不同的处境相同的挂念白忠志与吴丹相识10年的时间里,总是聚少离多。从2002年入警至今,每一场火灾事故,不论大小,白忠志都要亲自前往现场处置,力求仔细再仔细,用他的话来说:“我作为指挥员,别人的父母把孩子完完整整地交过来,我必须也要让他们都平平安安地回家。”肩担重任,白忠志时刻不忘自己的职责使命。看见深夜里他处理文件的背影,听见电话里他急促的语气,感受到他每一次救援成功的欣喜,吴丹深知,消防这份事业是白忠志一生所热爱的,她能做的只有全力支持,并且尊重这份热爱。于是,吴丹在工作繁忙之余,也无怨无悔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让前方的丈夫无丝毫后顾之忧,做丈夫的“坚强后盾”,做孩子的“榜样妈妈”。孩子从出生到小学3年级几乎都是自己在照料,家里家外,大事小事全靠她一人操劳.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吴丹放弃了外出学习的机会,用柔弱的双肩挑起了家庭重担,成了家里名副其实的顶梁柱。消防队伍改革转隶期间,她每天晚上利用孩子的睡觉时间,通过仔细学习改革有关政策,翻看媒体新闻,鼓励白忠志:“我们要相信组织、相信国家,关键时刻千万别有思想包袱,家里有我你放心。”结婚10年,一起吃饭不超过50次;看电影不超过5次;孩子9岁,一家三口团聚的时间屈指可数。●不同的岗位相同的决心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白忠志身为大队长,在教导员空缺的情况下,身兼数职,统筹兼顾抓好了消防员落编定岗、疫情防控、春节执勤备战等各项工作,发挥个人专业优势和实战经验,全身心投入到防疫工作中。吴丹同志作为医院业务骨干,更是在疫情中身先士卒,始终坚守在发热门诊接诊病人,负责对病人初诊筛查,留观诊治发热病人,在医疗防护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吴丹为节省医疗隔离服,只要穿上那身“盔甲”后,就滴水不进,一上岗位就10个小时连轴转。孩子没人照顾,只能托付给长辈照看,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抗疫工作中去。●不同的情感相同的情怀吴丹因与丈夫两地分居,一有机会,就到大队探亲。在与年轻消防员的交流中,因其淳朴善良、勤劳贤惠的形象,深受年轻消防员的喜爱。在重大消防安保期间,她舍小家、顾大家,到队伍中慰问,给适龄未婚消防员们介绍对象,千方百计为消防员“排忧解难”,年轻消防员都亲切地称她为“吴大姐”。疫情严重期间,为了给大队全体指战员普及防疫知识,她通过邮件、微信定期推送关于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的常识以及防护措施,确保了疫情防控有效,为丈夫工作当好参谋助手。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多次支援白忠志同志,主动投入到防疫工作中,积极协调地方医疗、卫生机构购买疫情防控物资,以保障消防队伍的卫生用品充足。因对丈夫消防事业的鼎力支持,吴丹被部消防局评为“优秀女家属”。他们在工作上恪尽职守,在生活中相互扶持,用热血忠诚践行了对家庭和国家的无限热爱。06/16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九十八集 马世勋:“金点子”统计员 “铁肩膀”后勤兵06/16
- 京剧演唱会 唱响元宝山6月13日,“童心向党·唱支红歌给党听”少儿京剧文化惠民演唱会和“我们的节日”·端午“永远跟党走”京剧文化惠民演唱会”先后在元宝山公园举行,为市民献上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当天18时,伴随着阵阵清凉的晚风,元宝山公园正门前,小演员们以一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拉开演出序幕。 现代京剧联唱《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选段、传统京剧《八大锤》《秦琼观阵》《文昭关》选段、京歌《唱支山歌给党听》……小演员们韵味十足的京剧唱腔,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家喻户晓的故事情节,唤起了在场众多京剧爱好者和市民的热情与共鸣。 来自丹东市艺鸣少儿京剧团的老师和十余位丹东京剧演员轮番登场。分别演唱了《穆桂英挂帅》选段“探谷”、《沙家浜》选段“智斗”、《红灯记》选段“刑场斗争”等经典、现代名段,展示了传统名剧的艺术魅力,讴歌了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据了解,此次京剧演唱会由丹东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丹东市艺鸣少儿京剧团承办。历时两个多月筹备,排练了多部观众喜爱的传统、现代京剧剧目,丰富了市民在传统节假日的文化生活,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宋晓红记者/王梦露海宁06/15
- 惠民演出 弘扬国粹丹东新闻网讯宋晓红记者王梦露一段京剧,一腔情怀。6月13日18点,伴随着阵阵清凉的晚风,元宝山公园正门前,小演员们以一曲曲家喻户晓的经典京剧选段,为广大市民献上了一场主题为“童心向党·唱支红歌给党听”的少儿京剧文化惠民演唱会。演出由丹东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丹东市艺鸣少儿京剧团承办。全体少儿演员以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拉开演唱会序幕。现代京剧联唱《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选段、传统京剧《八大锤》《秦琼观阵》《文昭关》选段、京歌《唱支山歌给党听》……一曲曲优美动听的京剧唱腔,丰富多彩的京戏造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家喻户晓的故事情节,唱出了少儿京剧演员们的风采,也唤起了在场众多京剧爱好者和市民的热情与共鸣。天色变暗,凉风渐起,现场观众的热情却丝毫未减,掌声、喝彩声更加热烈,没有座位的,干脆坐在地上观看。少儿演员们年龄尚小,嗓音稍显稚嫩,但他们伶俐流畅的跟斗、手势,坚毅的眼神和表情,获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赞叹。少儿京剧团团长姜秋菊介绍,此次惠民演出,团里60多名小演员积极准备了近三个月,坚持练功、排练。演唱会既展现了小演员们出色的京剧才艺,又宣传了京剧这项国粹文化,为市民端午节献上一顿精神盛宴。06/15
- 宽甸北山烈士陵园丨不忘先烈 继往开来时间奔腾向前,回首风华百年。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丹东日报社、丹东发布启动“重访丹东红色印记”全媒体报道活动。作为党媒新闻工作者,我们将追寻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镌刻在丹东大地的红色印迹,宣传好中国共产党为各族人民谋福祉的不朽功绩,创新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担当历史使命。 宽甸满族自治县北山烈士陵园始建于1947年,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安葬着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牺牲的385位烈士,其中有名烈士94位,无名烈士291位。 北山烈士陵园不仅铭刻着英烈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也见证了宽甸人民不忘先烈、继往开来的奋斗之路。 近日,丹东日报社“重访丹东红色印记”报道组走进宽甸北山烈士陵园,重温先烈英勇事迹,寻访陵园建设和维护背后的故事。 烈士无名战功赫赫 静谧矗立,肃穆庄严。 巍峨的峥嵘山南麓,苍松翠柏间,一座镌刻金色大字的革命烈士纪念塔格外引人注目。 ▲位于宽甸北山烈士陵园内的“革命烈士纪念塔” 塔前“烈士碑”的正面,是东北民主联军安东第四军分区为烈士撰写的碑文;背面,则铭刻着在解放宽甸过程中牺牲烈士的名字。 烈士魏正兴,时任安东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11岁参加红军,1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过草地时任警卫连长,一路保护朱德到达延安,历任营长、团长等职。 1945年“九三”胜利后,魏正兴随部队挺进东北。1946年6月,任安东省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指挥分区和宽甸、桓仁、凤城、赛马等四县区武装,清剿土匪,保卫根据地建设。同年11月2日,国民党52军2师进犯宽甸县城,他率警卫班战士在县城南阻击敌人,掩护地县两级机关干部转移。战斗中,他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9岁。 1947年6月,我东北民主联军收复宽甸,宽甸迎来了二次解放。当时的中共安东省第四地委、专署及军分区决定修建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塔,以此纪念解放宽甸过程中牺牲的烈士,魏正兴便是“烈士碑”上的第一个名字。 抗美援朝期间,先后又有165位志愿军烈士安葬在北山烈士陵园。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个信息:集中安葬在这里的志愿军烈士遗骸,多是从朝鲜云山地区移葬而来的。当年发生在云山地区的战斗,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军的首次交锋。 据史料记载,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遭遇的美骑兵第1师成立于1921年,曾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美军中素有“第一团队”的称号。 1950年11月1日至3日,我志愿军第39军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利用灵活的战术,围歼美骑兵第1师第8团,并将其大部歼灭。此战毙伤俘敌2000余人,其中美军1800余人,缴获和击落飞机7架,击毁和缴获坦克28辆、汽车170余辆,各种火炮119门,取得了入朝后对美军作战的首胜。这就是著名的云山战斗。 记者翻看安葬在北山烈士陵园的志愿军烈士名录,通过所在部队番号发现,不少烈士正是志愿军39军指战员,而志愿军39军也正是云山战斗的主力。 ▲苍松翠柏间的烈士墓 战场的硝烟早已消散,英烈的功绩永垂不朽。据了解,安葬在北山烈士陵园的385位烈士中,有291位无名烈士。 70多年前,那些英勇无畏的中华好儿女为世界和平而捐躯,70多年后,这些无名烈士的赫赫战功仍被我们铭记。 鞠躬尽瘁英雄无悔 现年90岁的离休干部孙文军,是当年组织实施志愿军烈士集中安葬的负责人之一。 据他回忆,1953年2月,这批志愿军烈士遗骸从朝鲜返回祖国,经长甸上河口,分10批用火车运至宽甸。工作人员在宽甸火车站与志愿军后勤部进行遗骸交接,装殓后运至北山烈士陵园。 为安葬烈士,县里紧急在北山烈士陵园原有面积基础上扩征10亩土地,还购置120口棺木用材,找来木匠连夜赶制。 “不少老人将备用的棺木用材捐了出来,场面十分感人。”孙文军说,县里上百名机关干部参与了墓穴挖掘。 当时天寒地冻,用镐头刨墓坑,一刨一个白点,大家就用火烤地表层,然后再用镐头和锤子一点一点抠土。 1952年,孙文军作为残疾军人转业至当时的宽甸县民政局优抚科工作,除参与集中安葬志愿军烈士,他还一直负责维护北山烈士陵园及善待军烈属工作。 ▲孙文军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起初,陵园没有围墙,时常有附近百姓的牛羊进入,孙文军就在陵园周围搭起了铁丝网,还多次申请经费对陵园及设施进行修葺维护。就这样,转业后的孙文军甘愿当起了烈士守墓人。 在担任县民政局优抚科科长期间,孙文军还尽最大努力为军烈属服务。 青山沟退伍军人单眺庆胃大出血,孙文军紧急找车把他拉到县医院医治,输血时恰巧血库没O型血了,孙文军就主动献血300毫升。单眺庆病愈后,孙文军还把自己日常节省下的粮票给了他10斤(5公斤)。 八河川有一个双烈士家庭,两个儿子都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孙文军将其申报为“模范烈属”,每逢节日都走访并送去慰问金,就这样一直与该家庭保持着30多年的联系,直到上世纪80年代烈士的父母过世。 英雄不等闲,深藏功与名。 至1992年离休,孙文军已在“守墓人”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40载。这时,人们只知道他在守护着英雄和英雄的家属,却不知,他本人就是名副其实的英雄。 孙文军出生在宽甸虎山,7岁和11岁时,父母相继病故,后寄居在杨木川的大姨家。 1947年6月间,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在安东地区征兵,年仅16岁的孙文军报名参军,成为东北民主联军4纵队11师31团战士,后调入11师山炮营。 1947年9月,在攻打营口的一场战斗中,连指导员和排长在战壕里拿着地图研究敌情,战斗中排长的太阳穴被打穿,孙文军只身穿越火线报告敌情,一颗子弹把他左脚踝打穿,留下了终身残疾。这次战斗结束后,部队给他记大功一次。 1948年10月,孙文军参加了辽沈战役,并成为塔山阻击战的一员,荣立三等功。1949年3月25日,他作为塔山阻击战英雄团成员,在北平西苑机场接受了毛泽东主席的检阅。 后来,孙文军还参加了解放安阳、新乡等战斗,随追击大军南下,一直打到两广地区。 离休后,孙文军发挥余热,经常到社区参加公益活动。现在,作为宽甸镇府前社区一名普通党员,他仍坚持到社区参加党日活动、上党课…… 缅怀英烈赓续血脉 夏季,每当夜幕降临,位于宽甸城北的北山公园,成为市民锻炼休闲的好去处,有的纳凉聊天,有的翩跹起舞。而北山公园旁边不远处就是北山烈士陵园。 ▲宽甸北山公园正门 如今,这一幅幅百姓幸福生活的画面,又何尝不是当年烈士为之奋斗献身的目标和期望! 缅怀英烈,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 1969年6月,宽甸县政府对北山烈士纪念塔原塔身及周围设施重新修缮,第二年完工,整体建筑更加壮观;1983年和1987年,丹东市人民政府分别将宽甸北山烈士纪念塔和烈士陵园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宽甸满族自治县又对北山烈士纪念塔和烈士陵园再次进行修缮,整修5块广场,铺设绿地500平方米,垒筑围墙1000延长米…… ▲宽甸镇中心小学校史馆一角 “根据县志记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牺牲的烈士在宽甸境内安葬有1603人,这些烈士除385位安葬在北山烈士陵园外,其余均散葬在全县各乡镇。”据宽甸满族自治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洋介绍,2013年,该县把零散的烈士墓分别迁葬至位于双山子镇的宽甸抗联烈士陵园、位于长甸镇的宽甸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灌水烈士陵园、大川头烈士陵园和杨木川烈士陵园,让烈士的事迹和名字一起融入六甸大地。 今年清明节,宽甸镇中心小学组织师生到北山烈士陵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珍惜幸福生活”清明祭扫烈士墓活动。 烈士纪念碑前,同学们向烈士敬献鲜花、鞠躬默哀,随后是以班级为单位革命歌曲大合唱、少先队员代表讲话、大队干部带领全体少先队员庄严宣誓…… ▲宽甸镇中心小学在北山烈士陵园开展清明祭扫活动 “通过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使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该校大队辅导员谢茂云告诉记者,每年组织师生到北山烈士陵园开展祭扫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是学校的传统,从陵园建园开始,就从未间断过。 传承红色基因,绘就人生底色。走进宽甸镇中心小学校史馆,更加体会到谢茂云所言不虚。这所1905年建校的小学,100多年间,为宽甸培养了大批人才。 如今,宽甸在保护修缮烈士陵园的同时,还挖掘整合境内红色资源,创建红色教育基地。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省内外游客和全县党员干部、群众纷纷到红色教育基地“打卡”,重走红色革命路线,在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力量。 记者/周晓明刁庆峰文06/11
- 丹东英雄城市风采书画摄影展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示丹东英雄城市风采,6月9日上午,国家税务总局丹东市税务局在市税务局一楼大厅举办了书法绘画摄影文学展览,展出300幅优秀作品,吸引了众多书画文学爱好者观赏。本次展出作品由丹东市书法家协会大地书法专业委员会、丹东市老干部摄影协会、元宝区书法家协会、丹东市诗词协会等单位提供。记者周广庆摄影报道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