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丹东
- 为医筹谋尽心力 为民服务显担当宋惠武,现任市中心医院院长,2020年被丹东市委授予“实绩突出先进个人”称号。自2018年2月任市中心医院院长以来,宋惠武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补足精神之钙。他积极带领全院职工深化内部改革,强化内涵建设,狠抓医疗质量,提升服务能力,突破发展瓶颈,同心同德书写医院快速发展新篇章。他创新开展每周四的院周会,面向全院职工广开言路,从各个方面征求合理化建议,通过职工广泛参与带动医院核心凝聚力进一步加强。他积极推进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落实,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部门管理力量,建立院、科两级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提升服务效率。宋惠武结合工作实际,多角度、多维度深入一线调研10余次,解难题、办实事,破瓶颈、促发展,解决病房布局不合理、设备紧缺、制度不健全、流程不完善等阻碍院区发展难题。调整门诊科室诊疗时间。提前医院门诊科室早开诊时间,有效缓解晨间就诊压力;就诊检验科普通化验标本收取时间后延1小时。缩短辅助检查等候时间。迅速完成大型设备采购工作,挖掘现有人员潜能,解决辅助检查排长队问题。启用门诊手术室。为不够住院手术标准的患者提供便捷的治疗方式。提升窗口服务水平。组织窗口人员专项培训,设置院长亲理的投诉公示板,解决患者反复跑腿问题。宋惠武主导实施无假日医院,方便患者就医。双休节假日35个专科诊室和所有辅助检查科室全部开诊,患者节假日期间可以正常办理住院结算、病历复印、医保转诊等业务。改善诊疗环境,优化就诊流程。通过扩大停车场面积、设置独立病区、改建院区、门诊科室搬迁等一系列举措,解决就诊停车难、医院用房紧张等问题。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医院党委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亮身份,树形象”活动,带动全院职工的主动服务意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宋惠武带领医院党委班子快速响应,迅速行动,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主要工作来抓。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通过迅速建设发热门诊,开展疫情防控培训,实处着力严把入口,严防输入加强筛查,强化物资供应保障,打出疫情防控“组合拳”,为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及恢复正常诊疗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号召党员先行,派出3个批次共9名同志奔赴湖北一线支援,圆满完成支援任务。医院无一例院内交叉感染及医务人员感染发生。宋惠武曾在2001年被凤城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4年被丹东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2006年被丹东市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被丹东市委、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被丹东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0年被辽宁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被辽宁省卫生厅授予“全省卫生系统行业作风建设管理先进个人”称号。记者景媛媛07/27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零四集 王宝春:我为祖国守海防 07/26
- 贾淑芳:助人为乐 奉献社会贾淑芳是辽宁红色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毛岸英学校名誉校长。她以一颗仁心,一份情怀,热心公益事业十余年,组建爱心团队,开展扶贫帮困、传承红色文化。今年,贾淑芳荣获第九届辽宁省助人为乐型道德模范。贾淑芳自幼就被“雷锋精神”鼓舞,立志助人为乐。2011年4月,贾淑芳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与当代雷锋郭明义在人民大会堂领奖相识。在郭明义事迹感召下,贾淑芳加入郭明义爱心团队,组建了郭明义爱心团队分队,爱心团队人数近千人。2014年5月,时任丹东市工商联副主席的贾淑芳,积极响应“千企扶千村”号召,选择帮扶最贫困的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的河口村、庙岭村、钟家堡村,并主动到钟家堡村了解情况。得知村里有三座桥梁栏杆损坏,影响村民出行安全,贾淑芳立即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解决,争取资金120万元为村里修好了三座桥梁,并新建了一座桥,新铺了一条路。为了修建村民文化广场,贾淑芳到处求援,争取资金50万元,购置运动器材。她本人也先后捐赠15.8万元用于村文化广场建设和绿化美化。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和村集体经济,她组织村干部到先进地区学习花海种植经验,争取种植专家帮助;积极对外推介花海乡村旅游项目,为促进村民劳动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从2014年至今,贾淑芳共为钟家堡村筹集和捐款约200万元,为新农村建设贡献了力量。毛岸英学校坐落在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学英雄精神,走英雄道路,创英雄伟业,做英雄传人”是毛岸英学校的灵魂。贾淑芳的祖辈曾参加过抗美援朝。贾淑芳常说,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自2013年担任毛岸英学校名誉校长以来,她多方筹措资金350万元,帮助学校改扩建,改善办学条件。当得知学校扩建毛岸英纪念馆资金不足时,贾淑芳主动捐款5万元,用于纪念馆扩建,她还为学校和贫困学生捐书捐物达40万元。毛岸英学校先后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2019年10月她组建了辽宁红色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立志为家乡的红色文化传播作贡献,为丹东振兴发展出份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贾淑芳毫不犹豫地向丹东、宽甸两级慈善总会捐款10万元,并不顾个人安危为四家医院的医护人员送去慰问品,用实际行动抗击疫情。多年以来,贾淑芳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后获得辽宁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记者徐宏祥07/26
- 耗时5年!丹东老人雕刻的龙舟超逼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最早可最追溯至新石器时期。传承至今,因其蕴含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精美的雕刻备受大众喜爱。70岁的杜志成就是一位木雕艺人,在这一行,他已浸淫了40多年。7月17日,位于经山街的一家门店外传来了机器的轰鸣声。走到近前,一位老人手中拿着工具在木料上不断打磨,不时带起一阵阵木屑。老人便是杜志成,他正在打磨的作品名为《龙舟》。据了解,这件作品长约1.6米,高约50厘米,由于体型较大,且追求完美,至今已花费了5年时间。“你看,窗户都是可以开合的,船上还有各种小细节需要注意,此外,我打算将它的高度做到80厘米,所以耗费的时间很长。”杜志成说。回忆最开始与木雕结缘,杜志成要感谢他的师傅。上世纪60年代末,杜志成在丹东市工艺美术厂结识了他的师傅,经过其悉心教导,杜志成明白了什么才是木雕。后来,种种原因导致杜志成不得不暂时放弃木雕。1980年,缘于对木雕的热爱,他又重拾这门技艺,一坚持就是40多年。“只要没有其他事干扰,我就会一直在那雕。”杜志成说,有时候累了、倦了,就喝一杯咖啡提提神,然后继续雕刻。正是有这种拼劲儿,而今,杜志成在雕刻一件作品前已不需要特意去打草稿,只需随心而行,呈现的作品往往颇具灵性。40多年来,杜志成最中意的雕刻题材是龙舟,至今已雕刻了十几艘。他说,丹东地区雕刻这一题材的人不多,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认识这一题材,吸引更多的同好。未来,他想举办以龙舟为主题的展览,同时,他还希望能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共同传承下去。07/22
- 聆听革命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丹东新闻网讯陈丽记者王梦露聆听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近日,鸭绿江断桥桥头的大型青铜雕塑“为了和平”前,来自丹东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的全体党员,开展了一堂特殊的室外党课,聆听两位志愿军老战士讲述战争经历和战斗故事。执法队全体党员首先和志愿军老战士刘克仁、胡之一道,重温了入党誓词。两位老人现已93岁高龄,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作战英勇,身负重伤;刘克仁在战斗中,下巴被弹片击碎,两侧胯骨受伤,做过十多次大手术。提到和战友们一同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战斗岁月,两位老人思路清晰,记忆深刻,讲述充满激情。执法队全体党员仿佛被带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更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丹东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党支部负责人庞立臣表示,两位老战士、老党员带来的战斗经历和感人故事,加深了大家对抗美援朝精神和对党忠诚的理解。作为文化市场领域执法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大家会时刻立足本职岗位,继承和发扬好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07/21
- 丹东创作音乐剧《最可爱的人》登上“省展”舞台丹东新闻网讯佟桐记者刚越近日,由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组织市民族歌舞剧院创作排演的音乐剧《最可爱的人》,参加由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的“辽宁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用舞台艺术将抗美援朝的英雄形象和历史风貌展现在锦州京剧团剧场上,这是该剧首次在辽西地区上演。音乐剧《最可爱的人》历史氛围厚重,政治意义深远,将舞台表演与多媒体艺术手段相结合,用音乐语言还原历史,再现长津湖、上甘岭等著名战役中志愿军可歌可泣的事迹,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卫人民、保卫祖国、保卫和平的光辉形象。据了解,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对此次展演高度重视,市民族歌舞剧院提前一周赴锦州现场察看剧场情况,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两场展演。该剧在锦州展演引起强烈共鸣,现场掌声不断。07/21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零三集 王礼: “万组无差错”报务员 07/20
- 辽东学院师生艺术作品展开展!近日,辽东学院党委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辽东学院师生艺术作品展”在临江校区文萃楼展览厅正式开展。本次共展出学校师生绘画、书法、篆刻、剪纸、叶雕等艺术作品100幅(件),作品各展其长,创意新颖,风格多样,异彩纷呈,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100年来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表达了师生们对党、对祖国的挚爱之情。07/15
- 【印记】丹东最早的共产党员任国桢任国桢,生于1898年,振安区同兴镇变电村任家堡子人。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被捕,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春,受中共北方区委派遣,到奉天(沈阳)开展党的地下工作,组织和领导了奉天学生声援“五卅”的运动。1920年9月,建立了奉天的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奉天支部,并任支部书记。同年12月,因策应郭松龄反奉而第二次被捕。1926年11月出狱后,他复任中共奉天特别支部书记,仍矢志不渝地继续从事党的组织发展工作和开展工人运动。1927年6月,他第三次被捕。直到1928年6月才得以获释。他在回安东养伤期间,在安东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与中共满洲省委接上联系后,于1928年10月受命到哈尔滨进行组织整顿工作。此时的哈尔滨县委正处于组织涣散、党员思想混乱的状况。在他的积极工作下,改组了县委,并任县委书记。1929年2月,任满洲省委委员、候补常委。同年,赴上海中央干部训练班学习。翌年3月,被中共中央派往山东恢复中共山东省委工作,开展党的工作。先后任中共山东省临委书记、山东省委书记兼组织部部长。1930年12月,中共北方局任命他为中共北平(北京)市委书记,此时正是“左倾”路线统治全党时期。在党组织面临分裂的危急情况下,他积极开展党内斗争,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党组织的行为,维护党的团结。当有人提出改选市委的名单后,遭到了他的坚决抵制。后来,他被排挤出北平市委的领导岗位。面对个人得失他毫不在意。他说:“只要党内团结,革命成功,我虽然受到冤枉打击,也绝不会抱怨我党……”此后,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他仍忍辱负重地为党工作。1931年9月,任国桢被任命为中共唐山市委书记。10月,被派往山西任特派员,拟任山西特委书记。到太原开展党的工作后不久,因叛徒出卖被捕。在敌人的严刑逼供下,他始终坚贞不屈,于1931年11月13日英勇牺牲。来源/丹东市史志办公室(档案馆)07/15
- 扎根基层 发挥旗帜作用的“大国工匠”从只有初中学历的织布挡车工,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车间主任;从省劳动模范,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今年54岁的共产党员吕成革是辽宁天泽产业集团纺织有限公司织造车间主任,同时,也是公认的“修机大王”。2008年6月,吕成革入党后,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和各项活动,不断提升的党性修养和日益坚定的政治立场,让他更加投入地钻研业务。辽宁天泽拥有多台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水平织机,全新的高性能设备,给修理工的技能提出了新要求。吕成革主动承担起设备维修保养的重任,他凭着毅力和钻研精神,掌握了设备维护保养技能,驾驭了这些“洋”设备。织机的正常运行是保证及时完成订单的关键,吕成革早来晚走,常常住在公司、盯在车间,上手巡检,及时处理异常,被大家称为“修机大王”。在天泽工作了30多年的吕成革,不仅能对织机、捻机、整经机进行维护及故障排除,还娴熟掌握织造工艺。车间的每台设备他都了如指掌,几百个品种的工艺要求都装在心中。在为国家重点工程配套的产品“FT功能面料”研制过程中,他与工程技术人员废寝忘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点。两项国家标准、一项行业标准、省名牌产品、各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国家及省市政府的科技进步奖等,均有他的参与。作为车间主任,吕成革担负着生产调度、生产管理、人员管理及设备运行维护保养的重任,是企业的“多面手”。织布工、捻线工、缝纫工、修理工、验布工、装卸工、清扫工,行行精通。在车间里,看不到他有闲着的时候,哪里有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活儿他就干在哪里。企业的新项目建设落地,吕成革带领4个人全身心投入,既保证老厂生产不停,又完成了新厂的拆卸、运输、安装、调试和正式运行,为公司节省了巨额资金。吕成革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行动影响和带动团队,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他也获得了诸多的荣誉:2017年4月,被辽宁省总工会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2018年1月,被辽宁省委宣传部授予“辽宁好人·最美工人”称号;2018年4月,获得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作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面对荣誉,我要戒骄戒躁,继续发扬‘工匠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更大贡献。”吕成革说。本报记者景媛媛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