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巧思实招 “干”出一个好村庄
    在凤城市宝山镇岔路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郎庆利将乡村振兴的责任扛在肩头,带领村子不断发展。如今,村集体资产近千万元,村集体年收入1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2000元。“敢闯肯干,敢于担当”是岔路村党员和村民对郎庆利的评价。2013年郎庆利上任伊始,首先面对破旧村部给办事群众和党员活动造成不便的问题,他“跑”来30万元村部建设基金,征求党员、群众代表同意后,利用原村部临街优势建成新村部,除村子自用外,还对外出租,每年给村里增加3万多元收入。2017年,郎庆利组织筹措资金100万元,购买蓝莓园,而后又以120万元的价格与域外合作社合作,起步就赚了20万元,每年还有6万多元的纯收入。通过组织部门牵线搭桥,岔路村凭借土地、交通、销售等一系列优势,以“党支部+飞地”模式先后吸引了30多个村的集体经济项目,资金总额达1500多万元。村集体通过管理、出租大棚等形式增加收益,村民通过承租大棚致富。村里还注册小浆果品牌,完善管理模式,投资60万元完成了冷库、分选车间、电商运营中心等配套附属设施建设,建立小浆果产业统一管理体系。目前,岔路村共有小浆果温室大棚92栋,加强型冷棚35座,项目总投资3000多万元。几年间,郎庆利带领村里先后争取资金1000余万元,新建两座100米大桥,改造路基12000米,硬化道路15000米,安装路灯181盏,组组通上水泥路。在道路两侧种植绿化树3000余株,蚕场补植3000亩,修筑高标准河堤2000米,治理河道10000米,建成4000平方米文体广场和1500延长米文化墙。每年,村里都会表彰遵守村规民约的村民;在重阳节慰问80岁以上老人并发放慰问金。从2021年开始,岔路村集体经济收益开始分红。作为村党支部书记,郎庆利还在公益事业上做表率,通过个人关系先后将12名残疾村民送到工厂上班,为贫困户争取资金50多万元并捐款捐物,累计帮助群众超过100人。多年来,村党支部以支部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完善了“三会一课”、党员发展、民主评议党员、农民党员星级管理等20多项党建制度,进一步夯实了党支部建设的基础。与此同时,郎庆利与党员干部积极探索主题党日活动新模式,结合党课内容以多种形式激发党员的活动热情,增强了学习效果;以党小组为单位组织开展自创诗歌比赛,歌颂党和祖国,讲述岔路村新变化;邀请本村优秀学子和“五老人员”与党员代表围绕村里发展和带领群众致富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多年努力结出丰硕成果。岔路村先后获全国文明村、国家森林乡村、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丹东市大梨树式好村庄、丹东市五星级党支部等多项荣誉称号。郎庆利先后被评为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劳动模范、丹东市优秀共产党员、毛丰美式好干部等荣誉称号。记者:李琦
    07/31
  • 老人中暑 网格员及时救助
    7月21日14时,振安区珍珠街道临江社区网格员王研在网格内巡查时,发现家住江畔国际4号楼的一位老人疑似中暑,瘫坐在路边台阶上。她立即上前观察询问情况,并递上饮用水,待老人身体状态稍微恢复后,小心地将其搀扶回家。老人常年独居,王研担心他的身体虚弱,便在屋内为其扇风解暑,并递上食物和水。在聊天过程中得知老人出门购买日用品,因天气炎热导致中暑,加之平日患有高血压,所以头晕无力坐在了地上。了解情况后,王研到楼下药店购买了解暑药和降压药,帮助老人服用。“最近气温高,不适宜长时间在室外,很容易中暑,这几天要按时服药,身体好转后再出门,要注意室外温度,不可长时间在外暴晒,生活中如有任何困难,随时联系我。”临走时,王研不忘叮嘱老人。记者:张津硕
    07/31
  • “海角飞歌”进乡村
    近日,辽宁省东港市文化馆“海角飞歌”文化志愿服务队走进前阳镇农民村,举行庆祝东港市撤县设市30周年文化巡演暨“三十而立开新局·文化惠民谱新篇”文艺演出,进一步增强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演出在歌舞《幸福中国一起走》中热烈开场,笛子齐奏《扬鞭催马运粮忙》、独唱《最美是你》、小品《村里飞回了金凤凰》、表演唱《沿着高速看中国》、歌伴舞《她为人民谋幸福》等13个精彩节目轮番上演,台下观众热情高涨,现场气氛热闹非凡,掌声、喝彩声不绝于耳。据了解,本次文化巡演将在东港全市范围内表演10场,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为广大基层群众送去“精神食粮”。
    07/31
  • 点亮微心愿 暖心解民忧
    近日,振兴区站前街道六街社区与市委统战部共同开展了“点亮微心愿,暖心解民忧”主题党日活动。活动采取“居民点单、支部下单、党员接单”的方式,市委统战部在职党员接下了解决残障人士基本生活需求、为学生购置课外书籍和体育用品等“微心愿”的单子,并集中在六街社区会议室进行了“心愿认领”交接仪式。“前段时间,社区网格员来我家里询问生活需求,我刚好想在暑假期间看一些感兴趣的课外图书,就表示想要一套关于物理知识的课外图书。今天图书到手了,我非常高兴,也非常感谢叔叔阿姨帮我实现心愿。”辖区内一名患有听力障碍的小学生说。辖区居民王先生身体患有重残,一直由其姐姐照顾,生活困难。市委统战部党员得知情况后,在第一书记的协调下,帮助王先生申请了丹东市公益助残协会居家托养。在活动开展前期,社区安排网格党支部深入群众,广泛征集群众现实需要和渴望实现的“微心愿”,最终选取低收入家庭、残疾人家庭和侨胞家庭20余户,形成“微心愿”清单,按照他们的心愿,市委统战部各个支部党员购买物品,积极协调相关事宜,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真正把实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记者:张津硕
    07/28
  • 开展“爱护环境 美化家园”志愿服务活动
    7月25日,振兴区临江街道锦绣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永昌小学二年三班,共同开展“爱护环境美化家园”志愿服务活动。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小志愿者们带着清洁工具走进居民小区捡拾垃圾、清理杂草,用实际行动号召居民共建美丽家园。记者:吴琼
    07/28
  • 传承家文化 凝聚正能量
    “青年公民初建家庭,在登记环节开设树立正确家国情怀课,将会对他们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也是利国利民和植根筑基的大事,我赞成和支持。”日前,在振兴区临江街道福民社区娄跃文家,他郑重地将自己所获的荣誉证书交给市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同时附上一封饱含深情的家书。平日里,娄跃文把荣誉证书放在家中最显眼位置,因为这是全家人最重要的宝贝和财富。如今,娄跃文决心把这份财富奉献出去,让它们发挥更大作用,用好家风传递社会正能量。娄跃文喜欢用信函方式与族亲、家人们沟通。因是家中长子,父母去世后,按照嘱托,他挑起整个家族兴家教子的重任。兄妹6人分居多地,对于工作忙、见面少的晚辈,娄跃文通过每月甚至每周一封家书,保持思想交流。30多年来,他给族亲、家人写了百余篇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信函,用16万字家书传家风,成就了“最美家庭”。在教育子女上,娄家上下重品行、正家风,祖孙三代都在各自岗位上尽职尽责。多年来,娄跃文家庭先后被评为丹东市“和谐家庭”、辽宁省“最美家庭”、辽宁省“十大最美家庭”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2016年,娄跃文家庭更是荣获首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我要用毕生的精力,展示全国文明家庭的模范行为和时代风采,做好提高家文化质量系列宣讲。”捐赠仪式上,娄跃文接受了市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为他颁发的“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家庭辅导室名誉指导教师”受聘证书。市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介绍,2021年10月市婚姻登记处搬迁新址,当年12月开始筹建婚姻家庭辅导室,从市妇联提供的6个文明家庭事迹中提炼出“仁义礼智信孝”六种传统家文化精髓融入其中,并以文明家庭的事例向前来登记的新人进行宣讲,让新人在组建家庭的第一时间就认识到树立良好家风家教的重要意义,懂得家庭责任和义务。“我们在这期间结识了娄老,70多岁的娄老多次用自身事例为新人们展示良好家风教育,令人深受感动。”市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还经常聘请文明家庭代表为新人颁发结婚证书,邀请“钻石婚”夫妻为新人讲述经营幸福家庭的秘诀,给新人送上美好的祝福。“接收到娄老的这份国家级荣誉证书,我们一定不负众望,更好地发挥婚俗改革的阵地辐射作用,将这份荣誉背后的社会意义传递下去,为新人经营好家庭传经送宝。”记者:王玉
    07/27
  • 广场舞大赛火热开幕
    7月25日,由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市文化体育旅游发展服务中心承办,市健身广场舞协会协办的2023年丹东市广场舞大赛,在桃源体育馆开幕。18支代表队伍近600人参赛。比赛现场,参赛选手们身着统一服装,动作整齐划一,舞姿优美娴熟。激昂高亢的《志愿军赞歌》、民族风浓郁的《扎西德勒》、自信欢快的《越跳越美》等舞蹈,充分展现了我市广大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时代风采,舞出了新时代丹东儿女热爱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风貌。近年来,市健身广场舞协会积极响应全民健身号召,精心组织全市各活动站点做好健身广场舞的公益推广和普及,引领我市健身广场舞运动健康、规范、高质量发展。市文旅广电局将以此次大赛为契机,弘扬全民健身健康理念,更加广泛地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支持和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建设体育强市作出积极贡献。记者:于国洪
    07/27
  • 原创诗画音乐剧《不朽》公演
    为进一步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由中共丹东市委、丹东市人民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出品的原创诗画音乐剧《不朽》于7月20日至29日期间,在凤城市凤凰文体中心连续开展10场公益性惠民演出,剧目演出时长约90分钟。诗画音乐剧《不朽》以独特的女性视角,通过4对青年男女在抗美援朝战争前线和祖国后方最前沿保家卫国的故事,演绎爱国与爱家、铁骨与柔情的双向奔赴,讲述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的战斗故事,展现了丹东人民“一切为了支援前线”的奉献精神,讴歌了“英雄城市”和“英雄人民”的大无畏气概。这部原创诗画音乐剧的推出,是对丹东作为“抗美援朝出征地”这一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诠释,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卫人民、保卫祖国、保卫和平的神圣担当,也展现了丹东的城市文化之韵、民族文化之美、红色文化之魂。本次演出为公益性文化惠民演出,不收取门票费,取票需提前预约。记者:刚越
    07/27
  • 四十载如一日照顾舅舅
    家里每天都要做一份稀粥,蔬菜也要尽量多焖一会,做到软烂易嚼……从43年前舅舅姜道林住进毛家开始,这些都已经成了毛成光的习惯,雷打不动。说起毛成光照顾双亲和舅舅这件事,振安区楼房镇东城村人没有不知道的,大伙都对他的孝心竖大拇指。1980年,毛成光的母亲将一直未成家的姜道林接到家中照顾,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毛成光对舅舅十分孝敬。舅舅患有轻微癫痫,每年开春容易犯病,半夜发病人就迷迷瞪瞪地从家往外走。“舅舅第一次走丢是半夜,我起夜看见家门开了,舅舅床是空的,全家一起找了大半宿。”毛成光回忆说。从那次起,毛成光知道舅舅潜意识里总惦记自己家的老房子,发病的时候会凭记忆往老房子那儿走,于是毛成光就养成习惯,每天晚上多留心舅舅的动静,防患于未然。尽管如此,这么多年,舅舅还是有不少迷瞪外出的时候,毛成光每次都是耐心地去找,从没有怨言。为了让已经101岁的舅舅每天都能晒到太阳,会木匠手艺的毛成光在自家小院里做了一座木质的凉亭,天气暖和的日子,吃完早饭,他会和舅舅一起在亭内休息,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老人的问题,将外面发生的一些新鲜的、好玩的事情讲给老人听。舅舅的肠胃消化能力差,每天的饭菜除了软烂外,毛成光也注重营养全面、荤素搭配、色香味齐全,一日三餐每天都不重样,让老人吃得顺口。“他不仅对舅舅好,把自己的妈照顾得也很好。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他今年也60岁了,他妈病了他每天家和医院两头跑,一句抱怨都没有。”这是熟知毛成光家情况的村民对他的评价。照顾老人是一件细致活儿,毛成光常年如一日不厌其烦。2022年3月的一天夜里,毛成光87岁的母亲突然肚子疼并口吐鲜血,他连夜将母亲送往医院,确诊为胆结石,需要马上手术。住院的二十多天里,毛成光陪母亲做检查,搀扶母亲起床活动,给母亲买可口的饭菜。由于抢救及时,加上他的精心照护,母亲的病很快痊愈,他却瘦了一大圈。去年,毛成光被查出患上了肠癌,干不了农活,每日靠药物维持病情,妻子和儿子儿媳分担了大部分照顾家中老人的活。但像做饭、三餐菜单制订这样的活,毛成光还是坚持自己做。他说:“孝敬老人我不觉得苦,我的一言一行孩子们看在眼里,等我老了,他们也会好好待我,这样做才能让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毛成光照顾至亲40余载的事感动了村民,2022年他被评为“辽宁好人”。记者:戚文
    07/26
  • 红色研学,立即出发!
    7月24日,由丹东市民政局、元宝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星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主办的“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红色研学活动拉开帷幕,来自全市的中小学生、特殊儿童踊跃报名参与。通过邀请“五老”讲师团成员为孩子们举办红色讲座,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唱响英雄赞歌,参观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六医院院史馆,听主创设计人员讲解医院历史浮雕的创作经历等诸多活动,丰富未成年人暑假生活的同时,引导未成年人从小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将红色种子扎根于青少年心中,争做新时代好少年。记者:宋永昆
    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