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舒心驿站”成居民就业新港湾
    近期,丹东市振兴区临江街道工人村社区积极响应居民需求,打造“舒心驿站”,为辖区居民铺就家门口的就业创业坦途,让就业“春风”吹进社区的每个角落。“舒心驿站”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深入了解居民就业需求,为居民量身订制就业方案。对于缺乏技能的居民,驿站开展家政服务、月嫂服务、美甲美睫、计算机操作等多领域技能培训课程,提升居民就业竞争力。为拓宽就业渠道,驿站积极搭建就业平台,与企业紧密合作。定期举办招聘会,涵盖制造业、服务业、零售业等多行业,提供丰富岗位。最近一次招聘会吸引50余家企业参与,提供超160个岗位,现场气氛热烈,不少居民当场达成就业意向。同时,驿站利用网格微信群搭建网上就业服务平台,方便居民随时查询应聘。此外,驿站还建立了完善的跟踪帮扶机制,对成功就业居民定期回访,提供职业指导和心理咨询服务,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维护居民合法权益。许多居民在驿站帮助下,顺利适应工作环境,工作生活步入正轨。记者:张津硕
    03/21
  • 工人村社区退休老干部舞台展风采
    最近几天,丹东市临江街道工人村社区的老干部舞蹈队正紧锣密鼓地排练藏族舞蹈《最美的格桑花》,为即将到来的文艺汇演做准备。据了解,这是工人村社区致力于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体现,老干部舞蹈队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退休人员老有所乐、展示风采的平台和载体。作者:沈粹
    03/21
  • 志愿服务进社区
    日前,丹东市振兴区临江街道工人村社区党委联合辖区共建单位,开展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党员志愿者为居民提供理发、义诊、手机贴膜等服务,增强大家的获得感。记者:吴琼
    03/20
  • 元宝区开展手语培训 提升服务水平
    近日,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残联、区数据局联合开展手语培训活动,为20名政务服务窗口工作人员讲解示范听障人士常用手语,进一步提升窗口服务水平。记者:张尧
    03/20
  • “暖心书记”为民办事“有一套”
    “她就像旭日东升,看着阳光,办事暖心。”在丹东市振兴区永昌街道振八社区,提起刘旭的名字,居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说她“暖心”。这位“80后”的社区党委书记,用16年的青春和汗水,书写了一段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动人故事。2008年,刚刚走出校园的刘旭,一脚跨进了社区的大门。那时的她,或许还未完全理解“社区工作”的意义,但她很快找到了方向——为居民办实事、解难题。多年来,她始终坚守在社区一线。“只有用心、用情,才能赢得居民的信任和支持。”这是刘旭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深知,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刘旭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构建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积极吸纳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党建,形成了共抓党建、共享资源、共解难题的共建共享新格局。秉承“知民心、聚民心、暖民心、贴民心、乐民心”的服务理念,推行党建引领“五社联动”的工作机制,建设多功能服务站,内设便民服务大厅、日间照料中心、多功能活动室、“共享”图书室、文体娱乐室、居民评理说事点等多个功能室。针对社区难点问题,刘旭带领社区党委多次召开联席会议,成功解决了和馨园小区24栋楼的暖气管道更换、兴一路29号楼自来水管道改造等民生难题。她还组织开展了“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实践活动,从普法宣传到红色教育,从志愿服务到节日慰问,62场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居民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刘旭创新推行“党建+网格化服务”模式。社区被划分为7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职和兼职网格员,确保服务覆盖到每家每户。她带头走访网格,了解居民需求,建立特殊群体关怀台账,定期上门问询。在网格走访中,刘旭发现许多老人不会使用智能燃气表,经常因余额不足而停供。她立即制作使用说明视频和纸质版教程,上门为老人讲解,她细致入微的服务,让老人感受到来自社区的关爱。刘旭始终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工作的立足点,推出“爱在身边微服务”帮扶活动,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为生活困难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一次走访中,刘旭了解到居民刘先生的老伴因行动不便,出院后无法上楼。她立即组织志愿者赶到现场,将老人安全抬到6楼家中。“你们就是我们的亲人啊!”看着累得汗流浃背的志愿者,刘先生哽咽地说。目前,振八社区拥有5支志愿服务队,共计523人,他们为社区居民编织了一张温暖的“服务网”,累计服务群众1350余次。同时,社区的“你来我往”居民评理说事点也深受群众好评,为居民解决矛盾纠纷近400件。“书记啊,我心脏犯病了,你快来看看啊!”一次,刘旭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刚坐到饭桌前,社区冯女士的求助电话就来了。听着电话那头虚弱的声音,她果断联系急救车,立即赶去冯女士家处理。夜里回到家,看见桌上还摆着饭菜,才想起晚饭还没有吃。刘旭常说:“社区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琐碎的社区工作,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她带领社区干部和志愿者,先后做了协调解决居民用水难等20余件民生实事,她还配合开展了老旧小区改造,协调工程队完成了下水管道、路面修复、路灯安装、外墙保温等工程,让社区环境焕然一新。近年来,振八社区先后获评辽宁省五四红旗团支部、丹东市五四红旗团支部、振兴区先进党组织、振兴区文明社区。刘旭个人获得丹东市优秀共产党员、人口普查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刘旭用行动证明:社区工作虽平凡,却可以温暖人心;虽琐碎,却可以带去大大的幸福。她的故事,正是千千万万社区工作者的缩影,也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生动写照。记者:王俊
    03/19
  • “税务蓝”添彩“志愿红”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丹东市税务局“丹税青蓝税暖暖”志愿服务队,再次踏上爱心助学之路,为生活困难的学生家庭送去粮油、衣物、学习用品等物资。“冬梅,这是高三复习资料和春季毛衫,冲刺阶段要加油!”在受助家庭中,队员细致询问学生的学业情况。家长唐女士哽咽着说:“这些年,税务局志愿者不仅减轻了我们的生活负担,还关心关注孩子的学业。”4年前,市税务局机关党委发出捐资助学倡议,税务干部积极捐资、捐物,走访慰问生活困难的学生家庭,跟进解决家中的难点问题,真正做到精准帮扶。如今,志愿服务队建立起动态帮扶档案,实现“一户一策”的帮扶方式。在生活上,服务队按季更新学生的适龄衣物,定期补充粮油等生活必需品;在学习上,根据学生的学龄段配置教辅材料,依据学习情况调整辅导方案,为学生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助学不是‘一阵风’,而要成为‘长流水’。”志愿服务队队员坚定地表示。服务队总结出一套常规化的帮扶计划:设立爱心物资周转站,在冬季前整理捐赠衣物,标注尺寸后定向捐赠;建立成长跟踪台账,记录受助学生的需求,确保帮扶及时精准;建造助学资源库,开展税务家庭结对帮扶;定期收集教辅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交流……截至目前,“丹税青蓝税暖暖”志愿服务队累计捐赠物资超500件,开展学业帮扶20余次。记者:刘响
    03/19
  • 让居民在家门口找到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丹东市临江街道工人村社区积极打造辖区居民的“舒心就业”服务驿站,为大家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服务。在最近一次组织的招聘会上,共有50余家企业参与,提供了超过160个就业岗位,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工人村社区舒心驿站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居民建立详细的就业信息档案,并根据情况为居民量身定制就业方案。社区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沟通,定期举办招聘会,满足不同居民的就业需求。利用网格微信群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就业政策等内容,方便居民随时查询和应聘。针对有就业意愿但缺乏技能的居民,舒心驿站开展各类技能培训课程,为居民顺利创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让大家切实感受到了社区的关爱和温暖。作者:沈粹
    03/19
  • 小记者团走进刑侦支队
    3月8日一大早,丹东报业小记者团来到丹东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了解法医和民警的工作日常。两位法医带领小记者参观法医实验室,了解法医的工作特点以及医学解剖知识得知。为了查找案件真相,法医会从上千个物证中,寻找细微线索,小记者们感叹道:“实验室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检验器械和瓶罐试剂,仿佛置身于医院的检验科室一般,和电视剧里看到的法医角色有些不同,真实的法医工作更加辛苦。”随后,小记者来到反诈骗中心,民警为他们讲解了身边典型的电信诈骗案例,鼓励小记者们担任“小小反诈官传员”向身边人宣传反诈的重要性。记者|唐羽廷康乐
    03/18
  • 丹东1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单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我省17位传承人成功入选,涵盖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民俗等8大项14个类别。我市一人入选。
    03/18
  • 各社区开展315诚信活动
    为提高居民的消费维权意识,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近日,丹东市各社区纷纷开展“315诚信”系列活动。纤维街道黄海社区开展家居卫生用品辨别指导活动,工作人员讲解如何查看产品包装信息,识别合格与劣质用品的差异,并通过实物对比,介绍优质产品应具备的特性。花园街道盛源社区开展“守护消费权益,共筑美好生活”商圈营商巡查志愿服务行动。永昌街道永昌社区开展“明明白白消费,维护合法权益”宣传活动。九道街道永宝社区开展“守护安全,畅通消费”宣传活动。浪头镇左岸社区,七道街道仁忠社区,站前街道三街社区、华夏村社区,分别开展“保护金融权益,助力美好生活”活动。临江街道新村社区、南桥社区、六合社区、鸿利社区、工业社区,鸭绿江街道财专社区,珍珠街道振安社区,纤维街道四道社区,花园街道桃铁一社区,分别开展消费者权益宣传活动。记者:张津硕
    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