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临江街道党建惠民文艺演出燃情上演
    6月25日,丹东市临江街道党工委“初心照亮前行路基层治理新征程”党建惠民文艺演出在丹东市文化宫举行。来自辖区的党员干部、居民群众近500人欢聚一堂,通过红色文艺盛宴回顾初心使命,展望基层治理新未来。据了解,临江街道通过“党建+文艺”“党建+志愿服务”等模式,累计开展惠民活动30余场,覆盖群众万余人次,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作者:沈粹
    06/26
  • 工人村社区开展“夏日送清凉”活动
    连日来,振兴区临江街道工人村社区开展“夏日送清凉”活动,社区志愿者向居民、环卫工人和外地游客赠送酸梅汤、艾草包和扇子等消暑物品,让大家在炎热中感受到一丝清凉,营造温馨和谐的社会氛围。记者:吴琼
    06/26
  • “家门口”就医,让群众更有“医”靠
    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双过半”目标任务,把医疗强基建设作为改善民生、增进福祉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走进振兴区浪头镇文斌村卫生室,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布局井然的空间,诊疗室、注射室、药房、观察室等一应俱全,村民们正有序排队就诊。“从我们村卫生室升级改造了以后,面积扩大了,布局也更加合理,又添置了一些常用的医疗设备,很多诊疗项目在卫生室都能展开了,方便了老百姓就近就医。”振兴区浪头镇文斌村卫生室村医由桂华说。村卫生室作为农村群众就医的主要渠道,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网底”作用,是农村居民健康保障的“第一道防线”。我市计划于2025年建强56家村卫生室,截至目前,已有27家村卫生室在基础设施、政策落实、任务落实、群众满意度等方面达到建强标准,满足农村多元化就医需求,基层群众就近就医更加便捷、更有保障。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这是广大患者的心愿。今年以来,我市不断加大卫生健康领域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近日,记者在市中医院人民院区康养综合楼建设项目现场看到,施工方正在进行抹灰施工及附属工程建设,完善和提升康养综合楼的整体功能。市中医院改扩建项目是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项目,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28万平方米,设有体检中心、康复治疗中心和现代化康复病房,新建康养综合楼已于今年5月14日完成主体验收,预计年底之前投入使用。项目建成后,规划床位约180张,将有效缓解医疗资源紧张局面,充分满足周边患者的就医需求。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快医疗强基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区域医疗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着力推动为民服务实事落地落实,助力健康城市建设。记者:刘沙曾燕
    06/26
  • 首站丹东!这场小戏小品巡演不一般
    6月23日晚,辽宁省移风易俗小戏小品大赛优秀作品首场巡演活动在振安区五龙背镇举办。此次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丹东市委宣传部、振安区委宣传部承办。活动编排了3个省巡演节目、5个市参演节目,200余名观众在现场观看,千余名观众线上关注。近年来,我市深化移风易俗宣传引导,强力推进文明新风落地生根。组织全市“弘扬时代新风共筑美好生活”移风易俗小戏小品征集展演活动,以文艺形式宣传相关文明理念,持续推动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在历届辽宁省移风易俗小戏小品大赛中,我市获得三等奖3个、优秀奖3个、入围奖1个。通过建立健全“一约四会”,组织全市668个行政村将“抵制高额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陋习纳入村规民约,做到全覆盖。发动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村级自治组织参与“红白喜事”礼俗修订。此外,我市还把移风易俗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创建内容,纳入文明实践积分兑换办法,探索建立道德“红榜”等载体,激发基层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的热情。其中,6个案例入选《辽宁省移风易俗典型案例选编》。记者/王子宁
    06/25
  • 匹克燃斗志 拼搏展担当
    近日,2025年元宝区职工匹克球赛在八道小学匹克球馆开赛。来自全区机关、企业的20支代表队、114名选手同场竞技。扣杀、轻吊、截击……赛场上,选手们全神贯注、默契配合,精彩瞬间不断上演。本次比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机关干部和企业职工提供了锻炼身体、增进交流的平台,更展现了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风貌,营造了全民健身、健康生活的良好氛围。记者:张尧
    06/25
  • 广济街道:文艺汇演聚合力
    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展现元宝区广济街道的文化魅力与活力,近日,元宝区广济街道解放社区、平安社区、新丰社区共同举办以“广济聚力心向党扬帆起航新征程”为主题的庆七一文艺汇演活动。各社区充分发挥党建力量,解放社区组织网格员、志愿者、群众积极参与。平安社区、新丰社区团结凝聚企业、群众的力量,筹措社区资源,打造此次文艺汇演。此次文艺汇演活动在元宝山公园广场举行,吸引了近百名居民前来观看。活动在气势恢宏的大合唱《志愿军战歌》中拉开序幕,文艺演出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大合唱、歌伴舞、独唱等多种形式。军姿表演《当那一天来临》,以优美的舞姿和激昂的音乐,展现了群众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祖国的祝福,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为这场精彩的文艺汇演画上圆满的句号。此次文艺汇演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增进交流的平台,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记者:于国洪
    06/25
  • 省文旅推荐官技能大赛丹东选手获佳绩
    6月18日至19日,2025年辽宁省文旅推荐官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在朝阳举行。丹东市总工会择优选拔6名优秀选手组成丹东市代表队参加比赛,包揽两项冠军。抗美援朝纪念馆的郎晓彤荣获博物馆讲解员赛项第一名。丹东文旅集团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的姜松言荣获景区运营赛项第一名。此外,丹东断桥旅游有限公司的王欣迪获得该赛项的第三名。本次大赛由省总工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来自全省各地区的63名文旅推荐官入围决赛。丹东选派的6名选手以过硬的专业素质和精彩的临场表现,赢得大赛评委们的高度认可。优异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丹东市总工会在全市范围内举办的“百企万人”劳动竞赛和技能大赛。2023年以来,市总工会以高技能人才素质提升为主线,先后承办全省钟表行业与精密制造、工业机器人等职工技能大赛5场,举办全市文旅、电子技术等行业技能竞赛15场,设置赛项60多个,参赛企业200余家次,职工3000余人次,以赛促训2万余人次。参赛选手中,共有4名丹东职工获得辽宁省技术能手称号,24名职工通过技能大赛直接晋升技师、高级工等技能等级。各种技能培训和技能比赛,为打好打赢决胜之年决胜之战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记者:李军翰
    06/25
  • 以监督之为 共绘“老有颐养”新蓝图
    养老无小事,事事总关情。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聚焦提升监督质效,创新监督方式,扎实推进养老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以监督之为,共绘“老有颐养”新蓝图。紧盯目标齐发力“市十七届人大以来,为积极应对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和全市振兴发展大局,制定养老服务监督工作五年规划,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项接着一项落。”在养老服务工作调研座谈会上,市人大社会委主任委员谭晓今介绍。“即便是领导更替,养老服务监督这项重要工作的主线也不能变。”这是三任社会委主任委员达成的共识。市人大常委会紧盯重要目标不放松,主动谋划打好一套“组合拳”,通过专题调研、专题视察、专题询问、代表建议督办等多种形式,持续发力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专题询问出重拳“请问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养老服务业发展总体情况如何?”“请问政府在用地、税费、金融等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支持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成效如何?”“请详细介绍养老机构日常管理和安全运营状况……”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关键环节和难点痛点一个接着一个发问。2022年11月,在深入调研、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我市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情况的报告》的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精心组织专题询问,市发改、民政、财政、住建、卫健、市场监管、医保等13个部门主要负责人到场一一应询、现场作答。通过现场问政,厘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目标任务,增强了责任心和紧迫感,让养老服务监督工作长出了“牙齿”。持续跟踪抓落实2023年9月,在跟踪检查市政府落实专题询问和常委会审议意见情况过程中,检查组对常委会审议意见的落实、专题询问有关问题的解决以及清单中个别问题的整改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询问,刨根问底,严格审核相关部门提交的答卷,确保每项工作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检查组组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姜存彤强调,跟踪检查就是要看问题改没改、意见落没落,严格按照清单逐项验收,决不能走过场、流于形式。检查组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听取相关部门整改工作情况的汇报;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和代表,开展实地检查和抽查,进行跟踪问效;完善整改清单,实行销号管理,推动每一条审议意见都得到有效落实、每个问题都得到有效整改。“调研了就要找准问题,有问题就要深入整改,整改了就要跟踪检查,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这是常委会始终坚持的工作宗旨。通过持续跟踪监督,延伸了人大监督工作链条,既增强了监督的刚性和韧性,又确保了对养老服务工作监在关键点、督在紧要处、抓好落脚点,使养老服务监督工作更加坚实有力,真正强壮了筋骨。强化督办求实效“张辉代表您好,您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我市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您对办理结果满意吗?”“市人大常委会把它作为重点代表建议大力督办,相关部门克服各种困难认真办理,认真推进办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为他们点赞。”这是2024年代表建议督办反馈时的对话片段。市十七届人大以来,先后收到关于养老服务方面的代表建议32件,其中被列入主任会议成员包件督办重点建议4件,市人大社会委督办重要建议6件。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于兵高度重视,要求采取各种方式督办,确保件件有着落、个个有回应,不仅要让代表满意,更要让群众满意。2023年,于兵亲自包件督办《关于在我市城市居民区设立“幸福晚年小食堂”的建议》,他多次调度相关部门,通过全方位、全时段督办,推动政府相关部门出台老年人助餐服务补贴政策,有效解决了高龄、独居等老年群体的“就餐难”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已经建成运营幸福晚年小食堂、长者食堂42家。出台法规强保障为从法规制度设计层面上破冰,有效引领、规范全市养老服务产业健康发展,2024年,《丹东市养老服务条例》立法工作正式启动。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立法主导作用,实行“双组长”领导机制,扎实、有序推进条例制定工作。经过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多次深入走访调研、3次审议修改。2024年11月28日,丹东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条例;2025年3月26日,辽宁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查批准了条例;2025年4月15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丹东市养老服务条例》新闻发布会,对条例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及亮点特色进行深入解读。2025年6月1日,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是辽宁省第一部综合性养老服务地方性法规,共计9章72条,将在明确设施配建、强化基本保障、规范服务行为、推进医养结合、加强扶持引导、明确法律责任等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市人大常委会将积极推动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完善服务体系,强化政策扶持,加强监督管理,注重人才培养,认真组织贯彻实施条例,为全市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助力全市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织密网络壮根基“近年来,全市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全市共158家养老机构,涵盖公办、公建民营和民办等多种性质。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已实现层级全覆盖,确保养老服务覆盖到各个区域。过去五年,政府加大对公办养老机构的资金投入,用于维修改造,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试点改革专项资金,以及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资金,养老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得到进一步提升,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优质、全面的养老服务保障。”在2025年3月市人大开展的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情况专题视察中,相关部门对近年来的工作进行了汇报。视察组认真听取相关部门工作汇报,并结合实地视察情况与相关部门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全面梳理丹东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情况,精准指出4方面问题,合理提出建强三级网络、拓展服务功能、强化要素保障、完善发展机制等4方面15项工作建议,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把脉问诊、开方抓药,进一步推动养老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夕阳无限好,笑靥如花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老年生活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大小公园里,老寿星闲庭信步笑看花开花落,感受自然的馈赠;长者食堂里,老朋友们相约而至共享美味佳肴,品味生活的温暖;文化广场上,银龄组休闲健身,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洋溢着幸福与活力……这些温馨的场景勾勒出一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美好画卷。鸭绿江畔,丹东真好!生活在这里的老年人倍感幸福。养老服务监督工作永远在路上,丹东市人大常委会将以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务实的举措,不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构建布局合理、城乡均衡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同时积极探索建设“一老一小”服务综合体,全力保障老年人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同绘就“老有颐养”新蓝图。记者:景媛媛
    06/25
  • 巡察整改助力 寻回“水清蛙鸣”好生态
    初夏的杨树村,一条重获新生的河流正欢快地流淌。而就在一个月前,这里还是村民避之不及的“黑水河”。5月初,市委第六巡察组进驻凤城市青城子镇杨树村。走访过程中,群众反映的河道污染问题引起了巡察组的关注。巡察组直奔现场,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惊:10公里的河道,各类垃圾堆积如山,部分河段淤塞严重,水体发黑发臭,蚊蝇肆虐……村民王大爷拉着巡察组同志的手说:“这水沟臭了不知道多少年了,夏天我们连窗户都不敢开,你们可得想想办法。”巡察组迅速召开组务会,将此问题列为立行立改事项,向杨树村党支部发出整改督办单。杨树村党支部连夜讨论确定整治方案。次日清晨,挖掘机、铲车、垃圾转运车先后进入现场作业。由于建筑渣土清运成本高、倾倒点难寻,清运工作一度遭遇瓶颈。巡察组协调青城子镇城管办特批临时消纳场,并调拨运输车支援。在巡察组的持续督导下,仅五天时间,河道轮廓重现。近日,巡察组回访杨树村,发现曾经淤塞的河道如今流水潺潺,新修的生态护坡上村民自发栽下的柳枝已抽出嫩芽。村党支部书记王英良指着河道两岸新划定的“党员责任区”标牌,郑重承诺:“村里建立了长效管护机制,这清水碧岸,我们守定了。”记者:徐宏祥
    06/25
  • 海洋红边境派出所:用忠诚坚守 守护百姓平安
    绵长的海岸线上,总有藏蓝身影在巡逻守望。年初以来,海洋红边境派出所全体民警以忠诚为底色,将信念、活力、服务、平安、坚守熔铸成独特的“五红”精神,融入守护辖区安宁的每一天。忠诚为基,信念如磐筑防线。一支思想、信念坚定的队伍是守护平安的基石。海洋红边境派出所始终将筑牢思想根基放在首位,通过持续的学习教育和精神传承,不断强化全体民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将忠诚担当的红色基因深植警心。精武强能,昂扬向上展活力。训练场上尘土飞扬,汗水见证着民警技战术水平的每一次精进。所党支部高度重视实战能力建设,系统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和警务技能演练,锻造克敌制胜的硬功夫。营造团结奋进的警营氛围,充分利用驻地教育资源,引导民警传承优良作风,激发队伍保持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心系百姓,枝叶关情暖民心。“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民警的行动准则。他们深入村组,倾听民声,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不久前,村民张某与高某因土地边界争执影响春耕,民警迅速介入,与村委会、镇土地办实地丈量、耐心调解,终使双方握手言和。守护安宁,金盾生辉保平安。织密安全防控网,让平安触手可及。海洋红所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手段,构建起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让违法犯罪无处遁形。针对辖区留守老人多、易受电信诈骗侵害的特点,民警走村入户,精准开展反诈宣传和风险预警。戍守海疆,碧波映照忠诚蓝。作为驻守在国门一线的移民管理力量,民警日夜坚守在边境沿海最前沿。他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智能管控水平,严密防范打击各类跨境违法犯罪活动。深化与渔政、海警等涉海职能部门的协作联动,常态化开展联合踏查巡查,共同维护边境沿海一线的安宁与海洋权益的完整。记者:唐羽廷
    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