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振兴区:创新工作机制 激发城乡文明活力
    理论宣讲走进田间地头,文明实践深入百姓家中,移风易俗融入日常生活……近年来,振兴区创新建立“1+N+3”工作机制,通过培育文明实践阵地、打造特色文明实践品牌,持续激发城乡文明活力。建强一个平台凝聚文明实践向心力多措并举,建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安东老街建设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丹东市轻工业文化展览馆和系列沉浸式体验场馆,探索“文明实践+文旅商”融合发展新路径。按照“一所一特色”原则,在纤维街道和花园街道打造以“边海防宣传”和“未成年人教育”为主题的文明实践所。依托网络平台,将文明实践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在汤池镇集贤村开设“‘蓝莓李村长’直播间”,开展线上助农直播百余场,推介特色产品“贤莓壹品”,吸引万余人观看,有效助力村集体增收。同时,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名人工作室、村史室等资源,推动共建共享。东北大学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中国好人”丁长龙工作室,开展“青春聚力文明兴实践赋能新风尚”活动,实现高校智力资源与基层文明实践需求精准对接。截至目前,振兴区共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实践所9个、实践站86个、实践点20个,构建起“15分钟文明实践圈”。融合N项资源扩大文明实践“朋友圈”振兴区积极探索“理论+实践”融合模式,通过区级领导带头讲、区委宣讲团示范讲、特色宣讲团巡回讲等方式,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推出《我们都是追“锋”人》等快闪节目,让文明实践“活”起来。以七经街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为主阵地,打造“七经街夏夜潮”文明集市品牌,实现社会化协同、精准化供给的文明实践“夜间模式”。在纤维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军民情暖‘八一’”“‘一老一小’共传承”,以及思政课堂、军体拳练习、手工制作、VR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及家长参与,营造了浓厚的文明氛围。该区还推出“理想邮递员”“微爱相随关爱‘一老一小’”等30余个志愿服务项目。今年“七一”前,开展“我与党旗合张影”活动,组织文明实践志愿者上门为老党员拍摄专属照片。临江街道锦绣社区创新推行“364”文明实践工作模式,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为群众协商议事、解决各类问题的基层阵地。据统计,今年以来,振兴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已累计开展各类活动860余场。健全三项机制增强文明实践驱动力完善点单服务机制,建立群众需求、服务项目“两项清单”,推行“派单与点单相结合、任务与志愿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模式,进一步扩大志愿服务覆盖面,惠及更多群众。建立活动推进机制,采取“一周一公布,一月一展示”模式,推动文明实践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推行文明实践积分管理机制,纳入环境整治、文明建设等内容,制定奖励办法,有效调动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已有300余人次兑换积分。如今,在振兴区的城乡之间,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正凝聚起强大合力,描绘出城乡文明与乡村振兴交融的生动图景。记者:王一淞
    11/07
  • 为民解忧践初心
    “这是我好不容易攒的退休金,谢谢你们帮我拿回来。”日前,76岁的胡振东走进振兴区临江市场监督管理所,送上一面写有“为民服务暖人心,排忧解难似亲人”的锦旗,感谢工作人员为他调解了消费纠纷。10月中旬,胡振东花费7960元购买保健品,使用后没有达到商家承诺的效果,当他提出退货要求时,商家推卸责任,他感到十分无助,花高价买的保健品,不仅没有带来健康,反而成了他的“心病”。胡振东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临江市场监督管理所,工作人员耐心倾听胡振东的诉求,一边安抚他的情绪,一边认真记录细节。随后,工作人员迅速响应,第一时间与涉事商家取得联系,全面核实事情经过,精准梳理争议焦点、制定调解方案,并对商家宣讲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在情、理、法之间寻找平衡点。经过不懈努力,商家最终同意全额退款。当胡振东拿到退款时,激动得双手微微发颤:“感谢你们,帮我卸下了压在心里的‘大石头’!”这面锦旗既是对临江市场监督管理所工作的肯定,也是一种鞭策。临江市场监督管理所将用实际行动诠释“监管为民”的初心使命,努力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和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记者:王一淞
    11/07
  • 健康监测 护航成长
    为科学评估学生健康状况,有效预防和控制学生常见病的发生与发展,近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联合市级眼科、口腔及脊柱领域专家,启动2025年学生常见病及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工作,旨在通过科学的监测实施个性化精准干预,为青少年营造更加健康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本次监测项目对全市63所学校一万六千余人开展学生常见病及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监测项目包括学生身高、体重、腰围及臀围的测量和视力、龋病、脊柱弯曲异常检查、影响学生健康的行为与相关因素问卷调查、学校卫生工作开展情况调查及教学生活环境卫生监测。在监测现场,相关工作人员在学校的配合下,有序为各班学生进行健康检查,依托省级监测信息平台,将现场采集的监测数据实时录入,及时传输上报,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每所学校选择6间教室,开展教室面积、课桌椅、黑板、采光、照明及噪声等学校教室环境卫生监测,评估学校教室环境卫生状况,对未达标的内容提出整改建议。下一步,我市疾控部门将深度分析监测数据,进一步优化干预措施,做到学生常见病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在学校、家庭中开展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引导学生形成自主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降低学生常见病的发生率,保障和促进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记者:刘沙
    11/07
  • 刘廷永:技术人员“匠心传承” 用声音留住城市记忆
    日前,记者专访了丹东人民广播电台原总工程师刘廷永,听他讲述广播背后的故事。作为电台发展的亲历者,刘廷永见证了丹东广播信号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刘廷永回忆:丹东人民广播电台成立初期,信号微弱,播出效果不稳定。那时丹东对外广播设有两处发射点,电台通过短波接收信号,再通过小发射台转发,后来这两处发射点逐渐被淘汰。真正的转折始于调频广播的出现和传输技术的革新。刘廷永说:“调频初期信号传输并不顺利,需使用邮电局的电缆,电缆一出问题,就得找人维修。”这一困境直到抛物面天线的引入才得到根本改变。抛物面天线,这个今天听起来有些陌生的词汇,在当时却是尖端设施。电台购入抛物面天线,采用微波传输信号,从此告别了依赖电缆的历史。刘廷永解释道:“通过抛物面天线将信号传送到元宝山,山上设有调频发射机,通过这样的改造,丹东全地区都能接收信号了。”这项技术升级不仅大幅扩展了丹东广播的覆盖范围,也显著提升了信号传输质量。技术升级的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为确保新设备、新线路运行顺畅及播出安全,刘廷永和同事们常常连续多日吃住在单位。“那个时候团队里大多是新人,大家白天黑夜干,每天拿着荧光灯排查,只为保障信号输出正常。”刘廷永说,“安全播出无小事。”这句沉甸甸的话,是一代技术人员的最高信条。从短波到调频,从电缆到微波,再到如今的数字化融媒体,丹东广播的传输手段不断迭代,但那份精益求精、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却如电波一样,从未中断,代代相传。展望未来,刘廷永充满期待:“希望丹东人民广播电台越办越好,设备越来越先进,大家越来越积极……后来者会比我们做得更好!”如今,老一代工程师们的故事,就像他们守护的电波一样,在城市与乡村的上空久久回响。记者:翟如海毕晓亮陈彦羲
    11/07
  • 《我的抗美援朝》第3期 | <나의 항미원조> 제3회
    11/07
  • 《抗美援朝文物故事》第3期 | <항미원조 문물이야기 >제3회
    11/07
  • 边看边记朝鲜语-单词ㄴ-第24期| 조선어 보고 듣고 배우기-단어ㄴ-제24기
    11/07
  • 学说朝鲜语--第47期 | 조선어 보고 듣고 배우기—제47기
    11/07
  • 东港:调集“铁牛”夺丰收
    在东港市五四农场,收割机在收割水稻。(摄影:李曼)“第一场霜打过后,咱就该收水稻了,好在现在机器已经陆续回来了。”11月3日,在东港市五四农场水稻种植户刘希平家的田埂上,3台收割机的轰鸣声抚平了他紧锁的眉头。10月中旬左右,东港市迎来初霜,水稻停止生长,本应进入收割高峰,却因“铁牛”在外打工而陷入停滞。“之前咱这儿的收割机大部分都去吉林、黑龙江了。”五四农场米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隋庆卫道出原委。受气候影响,吉林等地收割期要比丹东早约一个月,农机手利用这个时间差北上作业,既能提高农机利用率,又能赚取收入。一台收割机每天大约可收割40亩水稻,每亩雇用费约为80元。北上一个月,扣除运输、人力等成本,单机可赚五六万元。这笔账算下来,不少种植大户愿意投资购机,让“铁牛”北上闯荡。“收割机在吉林作业期间没想到遇上降雪,耽误了工期。”隋庆卫解释。这场意外的降雪打乱了整个收割时间表,东港的稻田只能静静等待“铁牛”归来。面对特殊情况,东港市积极协调农机作业服务,在投入600余台本地水稻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又引进了外省收割机100余台,打响了一场确保颗粒归仓的攻坚战。与此同时,北上的收割机陆续返乡,专门收割倒伏水稻的专用机械也调配到位。田野里的机器轰鸣声渐渐密集起来。11月初,五四农场终于变得忙碌起来。收割机在稻田里穿梭,金色的稻浪随之消退,留下整齐的稻茬。望着田间高效作业的收割机和一车车承载着丰收希望的金黄谷粒,隋庆卫和刘希平也长舒了一口气。辽宁日报记者:李曼
    11/07
  • 专业服务致敬老兵
    日前,“朋朋修脚”公司组织8名专业修脚工作人员,来到辽宁省军区丹东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以温情的专业服务为离退休老干部及配偶。当天,“朋朋修脚”公司工作人员携带泡脚盆、一次性修脚工具等装备如约而至,现场为老干部们提供细致入微的足部护理服务。95岁的离休干部徐仁竖起大拇指说,今天还能享受到免费修脚服务,这是实实在在的做好事啊!”87岁的曲阿姨更是难掩欣喜:“这是我第一次体验修脚,师傅们技术太好了,干休所太贴心了!”潘福全、刘智兴两位离休干部是曾经参加过抗战的老兵,“朋朋修脚”公司还特意派专人提供上门服务,老人及家属连连称赞。记者:刁庆峰
    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