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深度参与”激活社区治理新活力
    浪头镇浪头社区辖区内大部分区域处于动迁阶段,房屋老化严重,且长期缺乏物业管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浪头社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创新推行“深度参与”工作模式,通过社区工作人员主动融入居民生活,实现了从“治理困境”到“共建共享”的华丽转身。社区工作人员摒弃被动等待居民上门反映问题的传统模式,主动下沉一线,走进居民家中唠家常、听诉求,用“铁脚板”丈量民情。近日,皇宫小区5、6号楼下水道堵塞,腐臭气味弥漫,严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社区第一时间响应,迅速联系专业疏通人员现场勘查,在得知维修需约4000元费用后,工作人员与楼长开启“逐户攻坚”行动。他们挨家挨户敲门沟通,耐心解释维修必要性,协调费用分摊方案,对130户居民(除常年空房外)逐一走访动员。最终,在大家不懈努力下,费用顺利筹集,堵塞多日的下水道得以疏通,彻底解决了困扰居民的“心头病”。为破解“居民事不关己”的治理难题,社区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工作人员每日按网格对背街小巷、沿街商铺开展全方位巡视。无论是路面破损、井盖损坏等基础设施问题,还是私拉电线、消防通道堵塞等安全隐患,发现问题立即处理或上报,并主动询问聚集人群情况。高频次的巡查让社区工作人员成为辖区内的“熟面孔”,久而久之,居民、商户对他们从陌生到熟悉,从疏离到信任,遇到大事小情都会主动向社区报备,形成了良好的双向互动氛围。在日常工作中,社区工作人员不仅解决居民的实际困难,还积极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通过组织议事会、开展志愿服务、举办邻里活动等方式,逐步培养居民的自治意识,推动居民从被动接受服务向主动参与治理转变。如今,浪头社区已逐渐形成“社治+自治”的良性生态,居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显著增强,社区治理效能大幅提升。记者:张津硕编辑:邹润
    05/15
  • 断了6年的线他给拧到一起了
    4月23日一大早,丹东边境管理支队黄土坎边境派出所民警夏远亮便带着熟食、蔬菜、水果和写有“家和万事兴”的挂画来到辖区居民宋凤娥(化名)家。夏远亮一边帮着收拾家,一边帮忙张罗中午的团圆饭,宋凤娥高兴地说:“谢谢你小夏,这个团圆,我足足等了6年,大娘今天都80岁了。”宋凤娥的话音刚落,儿媳王春花(化名)便接着说:“妈,其实我们早就想回来了!真的,从搬出家门的那天开始就后悔……”王春花的声音有些哽咽,脸上却满是幸福的笑容。起初,宋凤娥、王春花的婆媳关系很好,可因生活习惯不同,在处理一些家庭琐事时渐渐产生了分歧。婆婆精打细算,一分钱掰成两半儿花;儿媳主张适度消费,不愿让日子过得太紧,生活失去质感。婆婆习惯早起做饭操持家务,信奉勤劳才能过好日子;儿媳则觉得,平时工作很累,周末偶尔休息是刚需。再加二人性格不同,一个心直口快,一个内向敏感,积存在二人心里的不愉快也随之增多。2019年,二人因生活作息不同,影响了彼此的睡眠休息,大吵起来,闹得街坊邻居人尽皆知。无奈之下,王春花做出让步,和丈夫搬到了院内的厦子里。就这样,大家各过各的,形同陌路地“冷战”了3年。2022年,宋凤娥的儿子出了车祸,头部受伤,落下较为严重的后遗症。因照顾儿子,宋凤娥与王春花又重新有了交集,可好景不长,一次争吵中,婆婆拿拐棍砸了小两口蜗居厦子的窗玻璃,儿子一气之下带着王春花彻底离开了家。一走又是3年。2024年11月初,在夏远亮第三次给群众义务理发时,了解到这一情况,而后便以登记居民信息、走访慰问等名义多次到宋凤娥与王春花家中做工作。二人虽然都有重归于好的心,可谁都磨不开面子先开口,也都怕在一起再有矛盾。“大娘今年已经80岁了,一个人生活,其实挺没意思的,万一哪一天人不在了,连个管我的人都没有,但让儿子、儿媳妇自己过了这么多年,挺怕他们恨我。”宋凤娥向夏远亮吐露了心声。“我们其实想回去和妈一起住,但还想再缓缓,万一哪天把妈再气着了,还不如现在这样,不去打扰。”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夏远亮每隔半个月便会到二人家中,将双方生活近况与难以表达的挂念,告诉对方。一来二去,大家的心都软了。4月8日,在夏远亮的帮助下,王春花和丈夫先将行李与一些生活日用品搬回了家。半个月后,迎来了团圆。“谢谢你小夏,他们回来,大娘的生活心里就有底儿了!”“谢谢你小夏,我们终于回家了,我们一定好好珍惜一家人在一起的生活。”“那我祝大家合家欢乐、幸福永远”……一阵欢声笑语,宋凤娥家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家和万事兴”的挂画也满载祝福紧紧地贴在墙上,而她窗台上的几束野花,也在阳光温暖的怀抱中绚烂地绽放,这一家,也将开始新的生活。记者:唐羽廷编辑:邹润
    05/15
  • 中医药科普点亮丹东工人村社区居民健康生活
    5月12日,丹东市临江街道工人村社区举办了中医药科普知识讲座,吸引了众多社区居民踊跃参与。北京同仁堂的资深中医师从中医的历史渊源讲起,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典故,让居民们深切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互动答疑环节,居民积极提问,中医师耐心倾听,并给出专业解答与建议。此外,现场还贴心为居民提供免费的中医问诊服务。作者:沈粹编辑:邹润
    05/15
  • 深耕“主防”警务 绘就善治新图景
    社区警务是基层治理的根基,也是守护平安的第一道防线。丹东边境管理支队黄土坎边境派出所立足“主防”职责,将警务工作融入基层治理,以主动预防、多元共治推动辖区平安建设,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党建引领聚合力共建共治促和谐该所坚持党建带队建,以“鸭绿江党建红飘带”品牌为纽带,联合东港市慈善之友联合会、红十字会、黄土坎镇政府等12家单位,构建“党建+治理”联动机制。今年以来,通过“党员先锋示范岗”带动,开展“义务理发进村屯”“田间警务助农耕”“流动图书进校园”等30余场惠民活动,让警务工作既有力度,更有温度。在党建共建的推动下,派出所与辖区单位形成资源共享、难题共解的工作格局。通过8次党建联席会议,共商共议基层治理难题,让“家和万事兴”的理念深入人心,真正架起警民“连心桥”。服务前置暖民心善治善为赢信任“只有真心为群众办实事,群众才会真心支持警务工作。”这是黄土坎边境派出所民警的共识。今年以来,派出所将服务群众置于社区警务工作的首位,从细微处入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民警在走访中发现,许多老人的户口簿早已破旧不堪,便主动联系户政部门,为群众免费更换600余本新户口簿;针对独居老人生活不便,定期组织理发师上门服务,并联合爱心人士捐赠米面油、过冬柴火等生活物资;为重疾女孩办理“五保”证、为失明老人搭建阳光房、组织爱心义诊……一桩桩暖心小事,让群众亲切地称该所为“雷锋派出所”,社区民警也被誉为“活雷锋”。多元共治筑防线主防警务见实效该所整合辖区资源,组建“青年知性社”“党员先锋队”等群防群治力量,形成警民联动、齐抓共管的防控网络。同时,创新“五靠前”工作法,推动矛盾调解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在调解纠纷时,民警邀请亲属、邻里“中间人”参与,通过“家庭会议”“板凳调解”等方式,用情理法融合化解矛盾。今年以来,成功调解家庭、邻里纠纷56起,调解成功率100%,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经过不懈努力,如今,派出所“主防”成效显著:2025年辖区警情同比下降42%,李家岭村连续13个月实现“零发案”,群众有事直接找社区民警,警民关系更加紧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黄土坎边境派出所正以务实创新的举措,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落地生根,绘就出一幅平安和谐的善治新图景。记者:唐羽廷编辑:邹润
    05/14
  • 举措“上新” 服务暖心
    今年以来,振安区委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根系工程”,通过创新举措提升治理效能,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全面梳理72个各级党群服务中心资源,坚持“建设一批、提升一批”,对3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打造1个星级党群服务中心示范点,设置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大厅、文化活动室等15个功能区,为党员群众提供政策咨询、业务办理、文化娱乐等“一站式”服务。在居民小区、公共广场建立居民议事站、评理说事点60余个,密切党群联系,延伸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此外,在商圈等区域设置“爱心驿站”30个,为新业态就业群体提供休息、政策咨询等服务。创新实行网格群众需求“一单制”流转,40个职能部门主动“接单”,已解决各类问题607个。打造“长者食堂”6家,为6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助餐补贴并提供上门送餐服务,缓解老年人和特殊群体用餐难题。引导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加强协作,协商解决各类问题130个。创建“红色物业小区”5个。在景苑家园等3个小区探索建立小区业委会或物管会自治模式,激发居民自治活力。记者:姜慕馨编辑:邹润
    05/14
  • 爱心义诊守护居民眼健康
    5月12日,丹东市临江街道工人村社区红十字会家园邀请爱尔眼科“红十字三献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了爱心义诊活动。医护人员现场为居民们进行视力检测、眼压测量、裂隙灯检查等多项眼部检查,并针对居民的眼部状况答疑解惑。志愿者们还向居民发放了人体器官捐献宣传资料,普及捐献的意义、流程和相关法律法规。作者:沈粹编辑:邹润
    05/14
  • “渔哥渔嫂”解民忧
    近期,东港市新城街道创新工作机制,组建“渔小哥”“红色渔嫂”服务队,通过开展便民服务,打通服务渔民“最后一米”。“渔小哥”队伍由街道男同志和沿海村男性党员干部组成,负责定期清理渔港附近海域漂浮的塑料、泡沫、木头等垃圾,帮助渔船主协调报备进出港,在恶劣天气义务帮助渔民固定船只,为船员代购生活物资。“红色渔嫂”由街道女同志和沿海村妇女主任组成,她们入户发放《致渔民的一封信》,做好渔船民家属的日常教育培训、矛盾调处等工作,与渔民家属建立良好关系,当好“后勤服务员”,让出海作业的渔民无后顾之忧。“红色渔嫂”刘晓华在单家井村五组渔船主杨淑云家发放通知时,发现只有杨淑云的婆婆一人在家,老人躺在床上,面色苍白。在联系不上家属的紧急情况下,刘晓华立即联系村医将突发急性肠炎且严重脱水的老人送医,使其转危为安。“服务队真正帮渔民解了燃眉之急。”事后,深受感动的杨淑云主动加入服务队,不少渔船主主动帮助街道宣传政策。新城街道还联合相关部门和企业开展休渔期服务和技能培训、安全教育等活动,普及渔业法律法规和救生设备使用方法;联合东港电商办开展电商培训,帮助渔民掌握直播销售技能。“今年将继续开展技能培训活动,并为渔民对接企业用工需求,让他们在休渔期也有钱赚。”新城街道工作人员介绍。记者:张瑞编辑:邹润
    05/13
  • 暖心守护 助特困家庭渡难关
    近日,在丹东市鸭绿江街道华盛社区,一个特殊的低保家庭遭遇生活变故。72岁的安晶老人多年来独自支撑着一个特殊的家庭,她的两个儿子均存在严重的身体残疾,生活无法自理,一家人仅靠微薄的低保金维持生计。尽管生活艰难,老人始终默默坚守,独自扛起家庭的重担。社区网格员张立为在日常走访中,一直密切关注着安晶一家的情况。此前,他就察觉到老人身体出现不适,多次陪同老人前往医院就诊。在最近一次入户探访时,张立为发现老人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不仅行动严重受限,意识也变得模糊。张立为立即将情况上报,社区迅速行动,通过周边邻居联系到安晶老人远在凤城市的妹妹,并协助家属将老人紧急送往医院进行全面检查与救治。在老人住院期间,社区党委书记乔云辉多次前往医院探望,详细了解老人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并与家属进行深入沟通。经评估,安晶老人及其两个儿子均已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家庭面临无人照料的困境。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社区决定协助其申请特困人员集中供养,让一家人能够得到专业、妥善的照护。网格员们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多次上门帮助整理、收集申请材料,以最快速度完成申报流程,为这个家庭争取救助机会。面对老人妹妹提出的短期照护难题,乔云辉带领社区工作人员迅速行动。他们连续多日奔波,实地走访周边多家养老院,仔细考察各机构的设施环境、护理水平、收费标准等情况,认真比对分析,力求找到最适合安晶老人的临时疗养场所。目前,在社区的积极协调下,老人已顺利入住合适的养老机构,得到妥善照护。社区正联合民政、慈善等部门,多方整合资源,为安晶一家量身订制长期帮扶方案。记者:张津硕编辑:邹润
    05/13
  • “百姓大集”将便民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近日,东港市大东街道西海社区启动“善治大东,智汇西海”百姓大集活动,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创新服务模式,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将实打实的便民举措送到群众家门口。现场,10余个服务展区有序排列,工作人员普及环保、安全防范和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社区居民轮番上演自编自导歌舞,设置免费测量血压血糖、用工招聘、教育辅导专区……活动内容紧扣群众需求,精心提供一体化、多样式的便民服务“组合套餐”。“百姓大集”是西海社区推出的基层治理新举措,标志着社区“15分钟便民服务圈”正式升级。接下来,将在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日定期开集,不断引入智能元素,优化线上线下服务,联动更多社会力量共同打造特色社区服务品牌,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收获满满的幸福感。“这个大集搞得非常好,大家伙不出社区就能享受一些义诊和咨询服务,还能上台表演节目,生活在这里觉得很自豪。”西海社区居民范丽杰高兴地说。记者:林焕东周雨婷编辑:邹润
    05/13
  • 为残疾人文化生活注入新活力
    近日,丹东市残联举办丹东市第十四届全民读书节活动暨残疾人文化周启动活动。活动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吸引了120余名残疾人、残疾人工作者和助残志愿者的热情参与,为残疾人文化生活注入了新活力。活动中,举行了丹东市图书流动站挂牌仪式。图书流动站的成立不仅是关爱残疾人文化生活的有力体现,更是推动全民阅读的生动实践。随后,市图书馆向流动站捐助图书和杂志,为残疾人朋友提供了充足的“精神食粮”。残疾人代表分享了内心的喜悦与对知识的渴望,让大家深切感受到阅读带给残疾人的希望与力量。在残疾人好书分享会上,4位残疾人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依次分享了心中的好书。他们用真挚的情感讲述着阅读过程中的感悟与收获,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刻体会到书籍的魅力以及阅读带来的成长与感动。无论是现场分享者的娓娓道来,还是线上分享者的热情传递,为大家推荐好书的同时,让知识在分享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市朗诵协会举办了精彩的朗诵培训活动。培训以古诗词为切入点,从诗词内涵到朗诵技巧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带领大家领略中华传统文化和朗诵艺术的独特魅力,让残疾人对朗诵技巧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在培训过程中,志愿者们倾情演绎,参与者们凝神聆听,结束时不少人仍意犹未尽,互相交流心得,现场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一直以来,市残联将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作为工作重点,以市残疾人文学艺术基地为核心平台,通过举办文学培训、作品展览等多元化活动,辐射带动更多残疾人投身文化领域,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接下来,市残联将继续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搭建残疾人文化交流平台,推动开展适残文化活动,不断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助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残疾人的良好氛围。记者:包芙蓉编辑:邹润
    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