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丹东
- 丹东市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美术作品展6月25日,由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丹东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同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和“学习强国”辽宁学习平台共同主办,市美术家协会承办的丹东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美术作品展在丹东美术馆开展。 漫步展厅,参观者在一幅幅作品前驻足欣赏、细细品味,不时和身边同伴交流探讨。市民赵新生说,这次画展的题材丰富,形式新颖,作品有英雄城市的历史,有湿地观鸟、虎山长城、凤凰山等丹东自然风光,还有家乡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气象,很有地方特色。 “这幅《岁月静好》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历经战斗,回到祖国后的喜悦。画的主角是我的父母,父亲是一名志愿军战士,他们结婚时没有照片只有证书,把他们画在一起,也是圆自己的一个梦。”画家樊化冰向参观者介绍。 本次优秀美术作品展历经5个多月筹备,市美协组织三次草图观摩,邀请省美协部分主席团成员莅临丹东现场指导。在前期征集的近200幅作品中遴选出100幅优秀作品入展,包含国画、油画、版画、水彩、连环画等画种,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较高的艺术感染力,表达了文艺工作者对党的真挚情感、对革命历史的缅怀、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自豪与自信。 本次展览至7月4日,免费向广大市民开放。 记者/海宁06/28
- 辽宁凤城市老年大学: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妈妈教我一支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随着老年大学合唱团的歌声响起,唱出了现场所有人共同的心声,让夏日的华凤园广场变成一片欢庆的海洋。6月20日,凤城市委组织部、市老年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在华凤园广场举行。(来源:凤城市融媒体中心)整场演出现场气氛热烈,掌声、欢呼声不断,引发现场观众强烈共鸣。历时两个多小时的表演充分展示出老年大学学员们昂扬向上、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精神风采,在广大市民当中进一步营造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良好氛围。06/24
- 红色舞台情景剧《英雄儿女》举行首场演出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徐宏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拓展面向全国的抗美援朝精神党史党性教育基地建设,6月21日晚,红色舞台情景剧《英雄儿女》举行首场演出。市委书记裴伟东、市长郝建军、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于兵、市政协主席宋立跃观看演出。红色舞台情景剧《英雄儿女》由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丹东市民族歌舞剧院演出,以抗美援朝战争为历史背景,以真实事件为基础创作,生动展现了有钢铁般意志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用顽强不屈、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谱写的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借助舞美道具、多媒体投影、雕塑感十足的服装造型,还有逼真的战场音效,高度还原了残酷的战争场面,配合演员们用心用情的精彩演绎,给观众呈现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视觉盛宴。为把《英雄儿女》打造成具有国内一流演出水准的红色舞台情景剧,我市集中一批党史专家、抗美援朝史专家、剧作家,经两年时间打磨,创作出了有历史根据和艺术表现力的红色剧本《英雄儿女》,为演出提供了历史和文学依据。创作团队还聘请国内知名专业编导团队来丹,精心策划、打磨、编排,使《英雄儿女》的现场情景再现力、艺术表现力体现得淋漓尽致,专业而富有张力。演出结束后,现场观众爆发出阵阵掌声。大家纷纷表示,红色舞台情景剧《英雄儿女》让人能够更加直观接受党史学习教育,深刻感受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进一步引导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激励大家不忘来时路、永远跟党走。06/22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九十九集 寿楠珍:舍生忘死、能歌善舞的战地护士06/21
- 丹东市:家门口的“文化大餐”6月19日下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丹东市文艺志愿者在行动曲艺专场演出在元宝区泰和花园小区举行。 演出在兴东街道文艺志愿者创作表演的曲艺串烧《社区欢歌》中开场。快板联唱《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京东大鼓《送女上大学》、快板书《海岛小英雄》……整场演出节目形式多样,观众笑声不断。最后文艺志愿者和社区居民齐声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将演出推向高潮。 “我第一次在家门口看到这么多精彩的曲艺节目,希望文艺志愿者能多来我们这里演出。”77岁的小区居民李子斌和老伴、女儿连看了十个节目,演出结束后他意犹未尽地说。 94岁老人张淑清和65岁的女儿王瑢瑢住在附近小区,专程赶到现场观看演出。王瑢瑢说:“节目既精彩又接地气,歌颂了身边好人好事,让人看着很亲切。” 本次演出由丹东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共元宝区委宣传部共同主办,市曲艺家协会、元宝区兴东街道党工委、元宝区文联、元宝区文旅广电局共同承办。在节目编排中,为进一步营造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浓厚氛围,志愿者们精心编排创作,用精彩的曲艺节目讲述丹东故事,为文明城创建营造良好氛围,贡献积极力量。06/21
- 孝顺好儿媳 热心好大姐6月7日晚,在同兴镇新金矿社区,55岁的栾金华为公公做好了可口的饭菜。为了让公公吃起来方便,她做好饭后先盛出来放到窗边凉好,再放到嘴边试试温度,直到饭菜温度合适了,再端到公公的床边。“我一直与公婆生活,照顾好他们是我的责任。”当大家都夸栾金华孝顺的时候,她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1985年,家住丹东市内的栾金华经人介绍与家住金矿的谷连春结婚。婚后,栾金华在矿山工作的丈夫经常出差,而且一走就是好几个月。生活在城市的栾金华为了照顾家庭和公婆,搬到农村同公婆一起生活。为了尽快适应这一转变,她开始学用柴火灶做饭,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她开垦荒地、播种,硬生生把自己改造成了农村媳妇。2003年,栾金华的婆婆咳嗽加剧,最终被确诊为肺癌。栾金华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向单位提出了退休申请,投入全部精力照顾年迈的公婆,并取出家里全部存款,给婆婆治疗。随着婆婆病情恶化,治疗费用越来越高。为了贴补家用,栾金华在照顾婆婆之余找了份清洁工工作。婆婆患病两年多,栾金华坚持为婆婆洗澡、梳头、理发、捶背、剪指甲。每餐都要把饭菜亲自端到婆婆面前,喂到口中。为照顾卧病在床的婆婆,她很少回娘家,逢年过节去一次也是匆忙返回。每次看着老母亲恋恋不舍的表情,栾金华的心中有说不出的愧疚。2005年,婆婆去世了。栾金华怕公公寂寞,每天都要给公公读报纸上的新闻。公公视力不好,为了避免磕碰,她每天都要把饭菜盛好端给公公,一天三顿,雷打不动。如今,公公已经90多岁了,身体硬朗、精神舒畅,逢人就夸儿媳妇好。邻里都羡慕地说:“家里有这样孝顺的儿媳妇,真是太有福气了。”尽管栾金华的收入不高,但这些年她帮助的人却不少。早期,邻居有一对孤儿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平时读书的书包、纸笔、书籍等,都是栾金华给买。逢年过节,栾金华还给他们买衣服和礼物,直到他们长大成人。前几年,同住一个社区的马法俊的女儿考上了大学,可他失业又患上脑出血,妻子靠做零工维持生计。栾金华了解情况后,到社区积极为他家申请补助。同时,并不富裕的栾金华从正读大学儿子的生活费中拿出3000元钱帮助马法俊的女儿入学。退休后,栾金华也不闲着。她担任起社区活动义务联络员,邻居们有事需要帮忙,她总是二话不说热心帮助,为街坊邻居解决燃眉之急,深得邻里的信任和尊重。栾金华经常说:“都是街坊邻居,谁家能没有点事,能帮就帮、该管就管。”这几年,每次她都以全票被评选为新金矿社区第七居民小组组长,是居民心中的“孝顺好儿媳,热心好大姐”。记者姜慕馨06/18
- 鸭绿江畔,百名党员抒写百米长卷6月16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丹东市“学党史、颂党恩”百名党员百米长卷书法展示活动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广场举行。 书法展示活动分为地书和案书两个环节。活动现场,百名党员书法家弓腰悬臂,提气凝神,分别在大地和百米长卷上用心创作。参加活动的党员书法家中,不乏党龄超过50年、已过耄耋之年的老党员书法家,他们早早来到现场参加活动,书写对党的祝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经过近1个小时的书写,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一幅幅苍劲有力的作品呈现在人们面前。随后,参与活动的书法家们齐声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用歌声表达对党的热爱之情。 本次书法展示活动由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丹东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抗美援朝纪念馆共同主办,市书法家协会、市书协大地书法专业委员会、市老干部书画研究会、鸭绿江印社共同承办。通过书法创作和展示,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文艺界深入开展,引领全市文艺工作者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为丹东建设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贡献文艺力量。 记者/海宁06/17
- 经典剧目《红灯记》在丹东公演丹东新闻网讯佟桐记者刚越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粹经典。6月16日,现代京剧《红灯记》丹东首场公益惠民公演在市文化宫拉开帷幕。本次公演由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学习强国”辽宁学习平台主办,市戏剧家协会、市民族歌舞剧院、市京剧票友协会承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协办。《红灯记》是喜闻乐见的经典剧目。演出中全体演职人员全情投入,两个半小时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场下阵阵叫好和掌声。《红灯记》的此次公演,打破大型京剧剧目在我市文艺舞台上30余年的沉寂,为繁荣和振兴我市京剧作出贡献。接下来,公益惠民公演将走进乡村进行多场演出。06/17
- 省“最美家庭”——丹东市消防救援支队白忠志家庭他身着“火焰蓝”,赴汤蹈火,守护万家安宁;她身穿“白大褂”,妙手回春,救死扶伤。今天让我们走近省“最美家庭”——丹东市消防救援支队元宝大队大队长白忠志家庭,了解身边榜样的风采。白忠志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个人嘉奖一次、荣获全省消防救援队伍优秀指挥员,全省消防救援队伍优秀共产党员,丹东市公共服务中心“服务标兵”荣誉,妻子吴丹曾荣获东港市中医院“优秀医务工作者”“优秀质控小组长”、部消防局“优秀女家属”等荣誉。●不同的处境相同的挂念白忠志与吴丹相识10年的时间里,总是聚少离多。从2002年入警至今,每一场火灾事故,不论大小,白忠志都要亲自前往现场处置,力求仔细再仔细,用他的话来说:“我作为指挥员,别人的父母把孩子完完整整地交过来,我必须也要让他们都平平安安地回家。”肩担重任,白忠志时刻不忘自己的职责使命。看见深夜里他处理文件的背影,听见电话里他急促的语气,感受到他每一次救援成功的欣喜,吴丹深知,消防这份事业是白忠志一生所热爱的,她能做的只有全力支持,并且尊重这份热爱。于是,吴丹在工作繁忙之余,也无怨无悔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让前方的丈夫无丝毫后顾之忧,做丈夫的“坚强后盾”,做孩子的“榜样妈妈”。孩子从出生到小学3年级几乎都是自己在照料,家里家外,大事小事全靠她一人操劳.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吴丹放弃了外出学习的机会,用柔弱的双肩挑起了家庭重担,成了家里名副其实的顶梁柱。消防队伍改革转隶期间,她每天晚上利用孩子的睡觉时间,通过仔细学习改革有关政策,翻看媒体新闻,鼓励白忠志:“我们要相信组织、相信国家,关键时刻千万别有思想包袱,家里有我你放心。”结婚10年,一起吃饭不超过50次;看电影不超过5次;孩子9岁,一家三口团聚的时间屈指可数。●不同的岗位相同的决心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白忠志身为大队长,在教导员空缺的情况下,身兼数职,统筹兼顾抓好了消防员落编定岗、疫情防控、春节执勤备战等各项工作,发挥个人专业优势和实战经验,全身心投入到防疫工作中。吴丹同志作为医院业务骨干,更是在疫情中身先士卒,始终坚守在发热门诊接诊病人,负责对病人初诊筛查,留观诊治发热病人,在医疗防护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吴丹为节省医疗隔离服,只要穿上那身“盔甲”后,就滴水不进,一上岗位就10个小时连轴转。孩子没人照顾,只能托付给长辈照看,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抗疫工作中去。●不同的情感相同的情怀吴丹因与丈夫两地分居,一有机会,就到大队探亲。在与年轻消防员的交流中,因其淳朴善良、勤劳贤惠的形象,深受年轻消防员的喜爱。在重大消防安保期间,她舍小家、顾大家,到队伍中慰问,给适龄未婚消防员们介绍对象,千方百计为消防员“排忧解难”,年轻消防员都亲切地称她为“吴大姐”。疫情严重期间,为了给大队全体指战员普及防疫知识,她通过邮件、微信定期推送关于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的常识以及防护措施,确保了疫情防控有效,为丈夫工作当好参谋助手。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多次支援白忠志同志,主动投入到防疫工作中,积极协调地方医疗、卫生机构购买疫情防控物资,以保障消防队伍的卫生用品充足。因对丈夫消防事业的鼎力支持,吴丹被部消防局评为“优秀女家属”。他们在工作上恪尽职守,在生活中相互扶持,用热血忠诚践行了对家庭和国家的无限热爱。06/16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九十八集 马世勋:“金点子”统计员 “铁肩膀”后勤兵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