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丹东朝鲜族打糕
    打糕,是丹东人特别喜欢的一种美食,先将粘米淘净蒸熟,放在打糕槽内或石板上,用打糕槌子把米粒打碎粘合在一块制成。吃的时候,用刀蘸水切割成小块,蘸着白糖、豆面吃;还可以包入不同的馅料吃。总之吃法很多。因为它口感黏糯劲道,味道香甜,还有保健功能特别受大众喜爱。朝鲜族历来把打糕当作上等美味,每逢年节或婚姻佳日及接待贵宾时,都要做打糕。打糕的历史比较长,早在18世纪朝鲜族的有关文献中已有记载,当时称打糕为“引绝饼”,并称引绝饼已成为传统食品之一。如今,打糕仍是用来招待亲朋好友的首选食品。打糕的原料主要是糯米。不产糯米的地方,则用小黄米或糜子;所洒的豆面原料,除用小红豆外,还可以用黄豆、绿豆、松子、栗子、红枣、芝麻等。当你来到丹东这座边境城市,站在鸭绿江畔,一边吃打糕,一边欣赏中朝美景可谓优哉游哉。
    07/22
  • 丹东啤酒嘉年华活动拉开帷幕
    7月21日晚,“雪花·醉夏2020”丹东啤酒嘉年华活动拉开帷幕。活动由丹东市商务局和元宝区主办,华润雪花啤酒(丹东)有限公司、辽宁宗裕集团承办。18时许,位于元宝区宗裕城水世界的1600平方米大蓬内,游客满座。数十个品种的啤酒整齐码满柜架;各类网红小吃令人食指大动。19时30分许,迎宾曲拉开了丹东啤酒嘉年华活动的序幕。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裴伟东,市长张淑萍按下启动光球,共同为活动揭幕。市委常委、副市长林胜鸿致辞。活动现场,市民和游客开怀畅饮。3套精彩节目循环上演,劲歌不停、热舞不断,为啤酒节现场增添氛围,为消费者提供更好体验。此外,活动现场还设置有集市,售卖我市各类特色产品。夜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一个城市的活力、魅力与竞争力。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为推动经济回暖复苏,元宝区委、区政府以“雪花·醉夏2020”丹东啤酒嘉年华为平台和载体,拉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据了解,“雪花·醉夏2020”丹东啤酒嘉年华活动将持续举办至7月31日。记者刁庆峰
    07/22
  • 丹东鹭乡蓝莓:生长在黄金纬度的蓝莓
    丹东鹭乡蓝莓,产自于位于蓝莓产区黄金纬度——北纬40度的丹东市宽甸县杨木川镇。鹭乡蓝莓是辽东地区品质最佳的北陆蓝莓品种,果大香甜、汁多味浓。全程有机种植,绿色无污染,美味自然而然。鹭乡蓝莓主要种植地集中在杨木川镇金安村,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光照、土壤等条件适合蓝莓生长。目前,杨木川镇的蓝莓种植基地占地20亩,产量可达到2万斤。
    07/21
  • 扇面书法展评选
    7月17日,由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市文联主办,市文化体育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市群众艺术馆、市书法家协会承办的“盛世和风”第三届丹东市扇面书法展进行了作品评选。此次活动自征稿以来,县(市)区基层书法爱好者广泛参与,共收到作品300余件,通过严格的评审和监审,评选出33件获奖作品,27件优秀作品。据悉,获奖作品将在市群众艺术馆画廊橱窗展出。记者吴琼摄
    07/21
  • 文脉相承书新篇
    6月21日14时30分,由丹东市文联、丹东市书法家协会主办,丹东金瑞和房地产有限公司承办的丹东市首届书法临帖展巡展——温州城·原墅站正式启幕。共有50幅涵盖篆、隶、楷、草、行书体的临帖作品参加巡展展出,宣纸之上字字着力、幅幅精彩。巡回展现场习字临帖展示优秀成果精品之下,是我市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习书热情的高涨。数月来,由市书法家协会组织的“丹东市诗书画印影观摩讲座”微信群里,目前已不定期举办了10期经典临帖活动,我市超过400名书法爱好者参与其中。此次选拔出的50幅佳作,来自包括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主席团成员、在丹中国书协会员以及部分丹东优秀书法作者的获奖作品,是近年来丹东书法向古人学习、向经典致敬的最好展示和汇报。展出过程中,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孙勇现场对参展的50幅书法作品和第10期临帖活动参与者提交的欧阳询《梦奠帖》临习作品进行点评。参展的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董其华所临李阳冰篆书《三坟记》、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梁丽所临孙过庭草书《书谱》等佳作受到到场嘉宾和观众好评。走入经典传承古帖文脉作为以临帖形式举办的书法展,自接收作品、选拔评奖再到举办展览,线上线下,一个问题总被反复提起,那就是——习书法,为何要临帖;临帖,又该临什么?为何临帖?自古以来,凡习书法者,想在书法上有所成就,必然要向传统学习,失了文化内涵、传统气息的书法作品,无疑浮皮潦草,难入土层。临什么帖?最好的方法,便是研习历代遗留下来的碑帖和著名法帖。只有向传统学习,理解古人的高度、难度、深度,方能对当代书法有所启示,对自身创作有所提升。学习书法,临帖是不二法门。临池之法,不外乎用笔、结体、通篇,挥运。“用笔多古意,真味有不同”,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黄海林谈到,历代书家都是于此道淘得消息,观古人下笔处,方能尽显学问之法度。阅古书、临古帖、融会于心,才能渐悟此中要义所在。到传统中去,到古人的人生中去,了解书法发展阶段、体裁、样式,方能充实内在、传承文脉。鼓励广大书法作者尊重经典,致力推出精品力作,正是为了推动丹东书法事业的繁荣发展,如此,方能秉承“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学书理念,亦是市文联、市书法家协会花费数月筹备首届书法临帖展的初衷和宗旨。坚守方向力推精品佳作敬重经典,研习古帖,此次临帖展以及接下来的巡展,便是对推动我市书法作者成长的一次绝佳尝试。令人惊喜的是,经过数月临帖学习活动,上至八十岁的老者,下到二十出头的青年,数百位丹东书法人参与到一系列学习、参展活动中来,使得参展临帖作品无论从书体、体裁、幅度、风格等等方面,都有了相当程度的展现,从又一侧面体现出如今丹东书法的蒸蒸日上。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孙勇总结,丹东书法在全省名列前茅,具备较高实力,正是因为我市发展书法事业的大方向是对的,那就是抓重点作者,推精品佳作。近年来,市文联、市书法家协会在培养、指导我市书法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细致、专业的工作。记者从市书法家协会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市已有30多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共计超过200人,青年梯队建设、作品创作可谓硕果累累。首届书法临帖展的举办,无疑将成为习书者涵养内在、提升气质、培养能力的一块“铺路石”,激励更多有理想、有激情、有才华的丹东书法人为本土书法事业蓝图泼墨挥毫。
    07/20
  • 丹东长甸银白桃:白里透红香味浓
    长甸银白桃,产自丹东市宽甸县长甸镇。银白桃的果实近圆形,平均单果重160-180克,最大410克。缝合线浅,较对称,果顶稍盾尖。果皮中厚,绒毛细短。果实底色银白,阳面红晕,白里透红,鲜艳美丽。果肉乳白,近核红肉,离核。果核中大,椭圆形,可食率占82%。银白桃甜酸味浓,适口,食而不腻,具有毛桃香味,采后3-4天香味更浓。室内自然贮放7-10天,果肉变软,风味不变,品质上等,耐贮运。由于水丰水库和太平湾水库的建设,形成了特殊的小气候,长甸镇是东北最适合银白桃生长的地区。以此区位优势,长甸镇银白桃的发展已具产业规模。截至2019年末,全镇银白桃总面积达到30000亩,主要集中在拉古哨村、苏甸村、台沟村和东阳河村。
    07/17
  • 民族风情醉游人
    7月上旬,走进宽甸满族自治县下露河朝鲜族乡三道河朝鲜族民俗村,十几名村民穿着民族服装,吹响民族乐器,跳起民族舞蹈,唱响民歌,表演民俗生活,吸引游客们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民族表演队伍中。民俗村里其乐融融的民族风情,成为鸭绿江旅游风景线上独具特色的景点。当地政府把民族文化作为发展旅游业的核心,鼓励当地农民把民族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与优美的自然风光融合开发旅游项目,通过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旅游共同致富奔小康。三道河朝鲜族民俗村不仅吸引众多省内外游客,也成为当地民族传统文化集中展示的窗口。三道河朝鲜族民俗村的服务人员都是当地村民,农民们穿着民族服装,成了导游员和展示民族文化、民俗生活的演员,带领游客一起体验做辣白菜、做打糕、做传统榆树冷面和舂米、捶衣等民俗生活。在民俗游乐园里身穿民族服装的农民还带领游客体验荡秋千、玩跳板、摔跤、拔河、顶盆比赛等朝鲜族特色文体活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也让当地农民能歌善舞、好客乐施、尊老重教、讲究整洁的优良传统和风俗习惯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在民俗村举行的独具朝鲜族特色的篝火歌舞晚会上,村民们变成了表演艺术家,欢快的朝鲜族歌舞、优美的民族歌曲,令参与篝火晚会的游客们流连忘返。
    07/17
  • 丹东燕红桃的前世今生
    燕红桃,是丹东市的主栽水果之一,目前,全市生产面积达1200公顷,主要分布在宽甸县和振安区沿江一带。其中以宽甸河口为主要产区。河口位于距离丹东63公里的宽甸境内,美丽富饶。盛产的艳红桃个大,味甜,汁多,成熟的艳红桃单个桃子可达一斤以上。艳红桃又称燕红桃,原名绿化9号,又叫九号大桃,在河口地区种植历史悠久,蒋大为所唱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就是指的宽甸河口,而盛开的桃花,自然就是燕红桃的花。燕红桃桃花一般在5月1日前后盛开,果实一般在8月20日左右成熟,采摘期较短,一般在20-30天左右。燕红桃的前生今世1977年,丹东河口果农曹学春听说有种桃树叫绿化9号,是晚熟品种,通过实地考察和多方咨询,得知这种桃树的果实不仅味美,而且成熟较晚,非常适宜在北方栽种。取得桃树枝条后连夜坐车赶回丹东,曹学春与同事三个人把桃树枝条扛到肩上,兴冲冲地回来把枝条一放下,便开始向各果园负责人详细介绍起了绿化9号。当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曹学春三人扛回来的是亿万财富。1980年,丹东宽甸河口地区遭遇严重冻害,最低温度达到零下31.5℃,各类苗木遭遇灭顶之灾,而河口地区的绿化9号却奇迹般地存活下来,1982年,绿化9号被正式命名为“燕红桃”。曹学春等人在宽甸各地试种,发现在宽甸以北的地区栽种则难以成活,如果栽种成功,意味着宽甸将成为全国桃子最晚上市的地区。燕红桃凭借着花娇艳、汁浓郁、味甘美,并带着讨喜的大红色,慢慢的成为河口甚至代表整个丹东地区的标的产物,自四月底的桃花季节开始,游客络绎不绝,也成就丹东这个全中国最东边的边境城市,万里长城的起点,成为知名的旅游之城。目前为止,红心燕红桃只在中国丹东种植,是中国独有的高品质水果品类。国内最好吃的水蜜桃宽甸河口地区独特的鸭绿江小气候造就了燕红桃独一无二的品质,被誉为国内最好吃的水蜜桃之一。今年,丹东新闻网的记者前往丹东河口,深入果园,了解燕红桃的生长环境。燕红桃树每年都会剪掉一些老枝,因为结了几年果后,枝条“生育能力”下降,剪掉它可以保证新枝优生优育,丹东燕红桃为了将有机贯彻到底,提前5年时间开始修整土地,让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和原本的农药残留自然降解掉。然后才开始栽培优质燕红桃树。为了保证燕红桃的有机绿色生长,特提供台湾全球推广的获得“有机肥料”和“营养液”双证输入许可证的高效微生物发酵液系列产品-MFB。采用了独特的物理除虫技术,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定期采样检查病虫害状况,再采用天敌投放、物理套袋隔离罩等方法防治病虫害,绝不使用农药杀虫,从根本上确保零农药。到了收获季节,想要采摘燕红桃也必须经过专业人员统一检测后确定采摘时间,只有甜度、大小、外观均达到最高标准的果实才能作为福都优品输出,并且在包装时每一个桃子都经过福都质检人员的检验,这是为了保证果实到达我们面前时,刚好处在口感最佳的时期。桃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水果,含有蛋白质、膳食纤维、糖、磷、铁和维生素B/C等成分。桃中含铁量较高,在水果中几乎占首位。故吃桃能防治贫血。桃富含果胶,经常使用可预防便秘。中医认为,桃味甘酸,性微温,具有补气养血,养阴生津,止咳杀虫等功效。“丹东牌”燕红桃名扬万里一直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帮助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发展,燕红桃在丹东土壤和气候等特殊环境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味,更红、更甜、更脆。种桃发家致富的新路子被开辟出来,丹东的农民们在这条充满希望的路上越走越宽阔。除了单纯地种植桃,丹东还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每到桃花盛开、桃子成熟的季节,总会以独特的桃园魅力,吸引游客前来赏桃花、品桃子,同时,以此为载体,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的农家乐生意更是火爆……据统计,丹东燕红桃年产量约8万吨,产值约5亿元。
    07/16
  • 石桥村的幸福“密码”
    夏日午后,东港市北井子镇石桥村村民滕世国和老伴一边赏花,一边感慨身边的变化:“以前村里都是土路,雨天一腿泥,晴天一身灰。现在全都修成了水泥路,路边还栽上了花花草草,心情真是舒畅。”石桥村这几年的变化还真大。以前那个“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坑洼小路车不进,苍蝇蚊子到处飞”的小乡村如今已经面貌一新:白墙彩绘绿树红花,村路平坦整洁,民居庭院美观别致。近年来,石桥村致力屯堡路修建、垃圾处理和厕所改造等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项目,采取党员带头、全民参与的模式,努力打造干净整洁、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几年来,累计修建道路15.5公里,水泥路、柏油路覆盖率达到了100%。村容村貌的变化带来了村民思想观念的变化。过去祭祖放鞭炮,现在清明献鲜花;过去大操大办图热闹,现在一切从简树新风。走进农家,记者看到,墙上贴着农村生活垃圾“五指分类法”示意图,垃圾都分类装在垃圾桶里。村党总支书记邓贵成介绍说,每户村民家都有一红一蓝两个垃圾桶,其中一个装不可降解垃圾,由专人定期清运,可降解的垃圾经过处理后做肥料。为了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石桥村将厕所改造纳入村规民约,率先建成东港市第一座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同时安装了34座水冲式厕所,村民家的生活污水经支管接入主干管,汇集后集中处理。此外,改造高标准玻璃钢旱厕500多户,配套完成6座化粪池、34座污水检查井建设,并与村污水处理站并网运行。2019年以来,石桥村还投资50多万元,修建宣传长廊、彩绘文化墙,栽植绿化树木1万多棵以及各种花卉,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90%……现如今,走进石桥村,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环境好了,村民的日子更有奔头了,获得感、幸福感也越来越强了。记者潘昱璇
    07/16
  • 丹东梨树沟:用汗水浇灌出的好日子
    7月8日下午,振安区楼房镇梨树沟村的一条河边,一位老人正在洗刷几十个养蚕的竹筐。这些筐的个头儿,一个成年人张开手臂刚好能够环绕抱住,拎起来足有1.5公斤重。老人一只手拎着筐,另一只手麻利地清洗。  老人名叫盖福义,家住梨树沟村5组,今年74岁。但从外表看,老人面色红润、手臂粗壮、腰身笔直,一点也不像进入古稀之年的人。老人讲述了他家的故事。“过去家里可困难了,可不像现在条件这么好。”盖福义说,自己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还有残疾,过去自己家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困难户。老人没有被生活困境压倒,而是靠一双手打拼生活。1986年,老人跟村里人一起到丹东市内打工,由于没啥技术,只能靠出力赚钱。他在财神庙街附近的家具市场谋了一个活儿,市场进货或有顾客买家具的时候,盖福义靠扛家具、送家具赚钱。“我一干就是14年。”盖福义撩开自己的衣服,直到现在背上还有绳子的勒痕。  那时候,每年农忙的时候,盖福义都要回村里跟老伴儿忙活家里的地,十几亩地种了玉米和各种蔬菜,这些作物足够一家人一年的吃喝。农闲的时候,盖福义从来不闲着,到处打工,最多的年头他每天打三份工维持家里生活。2002年,家具市场搬迁,而且随着年龄增长,盖福义也有些干不动了,他就到建筑工地做小工。他说,建筑工地的活儿不少,每年从3月份干到7月份,每个月能有五六千块钱的收入。“我这两天刚结束工地的活儿,来家放蚕。”盖福义说,每年7月至9月份是养蚕、放蚕时节,他家放养蚕有30余年之久,从当初的只放养几百只蚕到现在放养3000余只,每年收入近2万元。盖福义告诉记者,放养蚕也是辛苦活儿,这个时间段是每年最热的时候,他每天都要上山几趟,还会经常被蚊虫叮咬。待夏季过了,忙完了秋收,冬季,盖福义还会上山砍柴卖柴火。总之,一年四季不闲着。  靠着盖福义的勤劳,如今家里两个儿子都已成家,在盖福义的帮助下都在楼房镇里盖起了崭新的楼房。两个儿子也非常勤劳,一个孙女已经大学毕业留在沈阳工作,另一个孙子还在读高中,成绩也挺好。“党的政策好,我还缴纳了养老保险。”盖福义说,这几年国家对农民和农村、农业的政策越来越好,他用攒下的积蓄缴纳了社保,现在已经开始领取退休金了。  多年的辛勤劳作使盖福义的双手比常人要宽大和厚实许多,手心布满老茧。如今,盖福义家的生活越过越好,但盖福义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劳动。他说,人只要肯努力、肯吃苦就肯定不会受穷,自己身体挺好,还能干几年,争取再过几年给自己家再盖座新房。记者姜慕馨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