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丹东
- 京剧演唱会 唱响元宝山6月13日,“童心向党·唱支红歌给党听”少儿京剧文化惠民演唱会和“我们的节日”·端午“永远跟党走”京剧文化惠民演唱会”先后在元宝山公园举行,为市民献上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当天18时,伴随着阵阵清凉的晚风,元宝山公园正门前,小演员们以一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拉开演出序幕。 现代京剧联唱《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选段、传统京剧《八大锤》《秦琼观阵》《文昭关》选段、京歌《唱支山歌给党听》……小演员们韵味十足的京剧唱腔,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家喻户晓的故事情节,唤起了在场众多京剧爱好者和市民的热情与共鸣。 来自丹东市艺鸣少儿京剧团的老师和十余位丹东京剧演员轮番登场。分别演唱了《穆桂英挂帅》选段“探谷”、《沙家浜》选段“智斗”、《红灯记》选段“刑场斗争”等经典、现代名段,展示了传统名剧的艺术魅力,讴歌了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据了解,此次京剧演唱会由丹东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丹东市艺鸣少儿京剧团承办。历时两个多月筹备,排练了多部观众喜爱的传统、现代京剧剧目,丰富了市民在传统节假日的文化生活,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宋晓红记者/王梦露海宁06/15
- 惠民演出 弘扬国粹丹东新闻网讯宋晓红记者王梦露一段京剧,一腔情怀。6月13日18点,伴随着阵阵清凉的晚风,元宝山公园正门前,小演员们以一曲曲家喻户晓的经典京剧选段,为广大市民献上了一场主题为“童心向党·唱支红歌给党听”的少儿京剧文化惠民演唱会。演出由丹东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丹东市艺鸣少儿京剧团承办。全体少儿演员以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拉开演唱会序幕。现代京剧联唱《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选段、传统京剧《八大锤》《秦琼观阵》《文昭关》选段、京歌《唱支山歌给党听》……一曲曲优美动听的京剧唱腔,丰富多彩的京戏造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家喻户晓的故事情节,唱出了少儿京剧演员们的风采,也唤起了在场众多京剧爱好者和市民的热情与共鸣。天色变暗,凉风渐起,现场观众的热情却丝毫未减,掌声、喝彩声更加热烈,没有座位的,干脆坐在地上观看。少儿演员们年龄尚小,嗓音稍显稚嫩,但他们伶俐流畅的跟斗、手势,坚毅的眼神和表情,获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赞叹。少儿京剧团团长姜秋菊介绍,此次惠民演出,团里60多名小演员积极准备了近三个月,坚持练功、排练。演唱会既展现了小演员们出色的京剧才艺,又宣传了京剧这项国粹文化,为市民端午节献上一顿精神盛宴。06/15
- 宽甸北山烈士陵园丨不忘先烈 继往开来时间奔腾向前,回首风华百年。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丹东日报社、丹东发布启动“重访丹东红色印记”全媒体报道活动。作为党媒新闻工作者,我们将追寻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镌刻在丹东大地的红色印迹,宣传好中国共产党为各族人民谋福祉的不朽功绩,创新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担当历史使命。 宽甸满族自治县北山烈士陵园始建于1947年,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安葬着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牺牲的385位烈士,其中有名烈士94位,无名烈士291位。 北山烈士陵园不仅铭刻着英烈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也见证了宽甸人民不忘先烈、继往开来的奋斗之路。 近日,丹东日报社“重访丹东红色印记”报道组走进宽甸北山烈士陵园,重温先烈英勇事迹,寻访陵园建设和维护背后的故事。 烈士无名战功赫赫 静谧矗立,肃穆庄严。 巍峨的峥嵘山南麓,苍松翠柏间,一座镌刻金色大字的革命烈士纪念塔格外引人注目。 ▲位于宽甸北山烈士陵园内的“革命烈士纪念塔” 塔前“烈士碑”的正面,是东北民主联军安东第四军分区为烈士撰写的碑文;背面,则铭刻着在解放宽甸过程中牺牲烈士的名字。 烈士魏正兴,时任安东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11岁参加红军,1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过草地时任警卫连长,一路保护朱德到达延安,历任营长、团长等职。 1945年“九三”胜利后,魏正兴随部队挺进东北。1946年6月,任安东省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指挥分区和宽甸、桓仁、凤城、赛马等四县区武装,清剿土匪,保卫根据地建设。同年11月2日,国民党52军2师进犯宽甸县城,他率警卫班战士在县城南阻击敌人,掩护地县两级机关干部转移。战斗中,他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9岁。 1947年6月,我东北民主联军收复宽甸,宽甸迎来了二次解放。当时的中共安东省第四地委、专署及军分区决定修建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塔,以此纪念解放宽甸过程中牺牲的烈士,魏正兴便是“烈士碑”上的第一个名字。 抗美援朝期间,先后又有165位志愿军烈士安葬在北山烈士陵园。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个信息:集中安葬在这里的志愿军烈士遗骸,多是从朝鲜云山地区移葬而来的。当年发生在云山地区的战斗,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军的首次交锋。 据史料记载,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遭遇的美骑兵第1师成立于1921年,曾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美军中素有“第一团队”的称号。 1950年11月1日至3日,我志愿军第39军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利用灵活的战术,围歼美骑兵第1师第8团,并将其大部歼灭。此战毙伤俘敌2000余人,其中美军1800余人,缴获和击落飞机7架,击毁和缴获坦克28辆、汽车170余辆,各种火炮119门,取得了入朝后对美军作战的首胜。这就是著名的云山战斗。 记者翻看安葬在北山烈士陵园的志愿军烈士名录,通过所在部队番号发现,不少烈士正是志愿军39军指战员,而志愿军39军也正是云山战斗的主力。 ▲苍松翠柏间的烈士墓 战场的硝烟早已消散,英烈的功绩永垂不朽。据了解,安葬在北山烈士陵园的385位烈士中,有291位无名烈士。 70多年前,那些英勇无畏的中华好儿女为世界和平而捐躯,70多年后,这些无名烈士的赫赫战功仍被我们铭记。 鞠躬尽瘁英雄无悔 现年90岁的离休干部孙文军,是当年组织实施志愿军烈士集中安葬的负责人之一。 据他回忆,1953年2月,这批志愿军烈士遗骸从朝鲜返回祖国,经长甸上河口,分10批用火车运至宽甸。工作人员在宽甸火车站与志愿军后勤部进行遗骸交接,装殓后运至北山烈士陵园。 为安葬烈士,县里紧急在北山烈士陵园原有面积基础上扩征10亩土地,还购置120口棺木用材,找来木匠连夜赶制。 “不少老人将备用的棺木用材捐了出来,场面十分感人。”孙文军说,县里上百名机关干部参与了墓穴挖掘。 当时天寒地冻,用镐头刨墓坑,一刨一个白点,大家就用火烤地表层,然后再用镐头和锤子一点一点抠土。 1952年,孙文军作为残疾军人转业至当时的宽甸县民政局优抚科工作,除参与集中安葬志愿军烈士,他还一直负责维护北山烈士陵园及善待军烈属工作。 ▲孙文军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起初,陵园没有围墙,时常有附近百姓的牛羊进入,孙文军就在陵园周围搭起了铁丝网,还多次申请经费对陵园及设施进行修葺维护。就这样,转业后的孙文军甘愿当起了烈士守墓人。 在担任县民政局优抚科科长期间,孙文军还尽最大努力为军烈属服务。 青山沟退伍军人单眺庆胃大出血,孙文军紧急找车把他拉到县医院医治,输血时恰巧血库没O型血了,孙文军就主动献血300毫升。单眺庆病愈后,孙文军还把自己日常节省下的粮票给了他10斤(5公斤)。 八河川有一个双烈士家庭,两个儿子都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孙文军将其申报为“模范烈属”,每逢节日都走访并送去慰问金,就这样一直与该家庭保持着30多年的联系,直到上世纪80年代烈士的父母过世。 英雄不等闲,深藏功与名。 至1992年离休,孙文军已在“守墓人”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40载。这时,人们只知道他在守护着英雄和英雄的家属,却不知,他本人就是名副其实的英雄。 孙文军出生在宽甸虎山,7岁和11岁时,父母相继病故,后寄居在杨木川的大姨家。 1947年6月间,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在安东地区征兵,年仅16岁的孙文军报名参军,成为东北民主联军4纵队11师31团战士,后调入11师山炮营。 1947年9月,在攻打营口的一场战斗中,连指导员和排长在战壕里拿着地图研究敌情,战斗中排长的太阳穴被打穿,孙文军只身穿越火线报告敌情,一颗子弹把他左脚踝打穿,留下了终身残疾。这次战斗结束后,部队给他记大功一次。 1948年10月,孙文军参加了辽沈战役,并成为塔山阻击战的一员,荣立三等功。1949年3月25日,他作为塔山阻击战英雄团成员,在北平西苑机场接受了毛泽东主席的检阅。 后来,孙文军还参加了解放安阳、新乡等战斗,随追击大军南下,一直打到两广地区。 离休后,孙文军发挥余热,经常到社区参加公益活动。现在,作为宽甸镇府前社区一名普通党员,他仍坚持到社区参加党日活动、上党课…… 缅怀英烈赓续血脉 夏季,每当夜幕降临,位于宽甸城北的北山公园,成为市民锻炼休闲的好去处,有的纳凉聊天,有的翩跹起舞。而北山公园旁边不远处就是北山烈士陵园。 ▲宽甸北山公园正门 如今,这一幅幅百姓幸福生活的画面,又何尝不是当年烈士为之奋斗献身的目标和期望! 缅怀英烈,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 1969年6月,宽甸县政府对北山烈士纪念塔原塔身及周围设施重新修缮,第二年完工,整体建筑更加壮观;1983年和1987年,丹东市人民政府分别将宽甸北山烈士纪念塔和烈士陵园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宽甸满族自治县又对北山烈士纪念塔和烈士陵园再次进行修缮,整修5块广场,铺设绿地500平方米,垒筑围墙1000延长米…… ▲宽甸镇中心小学校史馆一角 “根据县志记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牺牲的烈士在宽甸境内安葬有1603人,这些烈士除385位安葬在北山烈士陵园外,其余均散葬在全县各乡镇。”据宽甸满族自治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洋介绍,2013年,该县把零散的烈士墓分别迁葬至位于双山子镇的宽甸抗联烈士陵园、位于长甸镇的宽甸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灌水烈士陵园、大川头烈士陵园和杨木川烈士陵园,让烈士的事迹和名字一起融入六甸大地。 今年清明节,宽甸镇中心小学组织师生到北山烈士陵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珍惜幸福生活”清明祭扫烈士墓活动。 烈士纪念碑前,同学们向烈士敬献鲜花、鞠躬默哀,随后是以班级为单位革命歌曲大合唱、少先队员代表讲话、大队干部带领全体少先队员庄严宣誓…… ▲宽甸镇中心小学在北山烈士陵园开展清明祭扫活动 “通过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使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该校大队辅导员谢茂云告诉记者,每年组织师生到北山烈士陵园开展祭扫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是学校的传统,从陵园建园开始,就从未间断过。 传承红色基因,绘就人生底色。走进宽甸镇中心小学校史馆,更加体会到谢茂云所言不虚。这所1905年建校的小学,100多年间,为宽甸培养了大批人才。 如今,宽甸在保护修缮烈士陵园的同时,还挖掘整合境内红色资源,创建红色教育基地。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省内外游客和全县党员干部、群众纷纷到红色教育基地“打卡”,重走红色革命路线,在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力量。 记者/周晓明刁庆峰文06/11
- 丹东英雄城市风采书画摄影展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示丹东英雄城市风采,6月9日上午,国家税务总局丹东市税务局在市税务局一楼大厅举办了书法绘画摄影文学展览,展出300幅优秀作品,吸引了众多书画文学爱好者观赏。本次展出作品由丹东市书法家协会大地书法专业委员会、丹东市老干部摄影协会、元宝区书法家协会、丹东市诗词协会等单位提供。记者周广庆摄影报道06/10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九十七集 钟一安:精准歼敌的防空“千里眼”06/08
- 非遗线刻——丹东有位女匠人雕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匠人运用手中的工具,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恰到好处地展现出来。在他们手中,一块块“璞玉”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而景晴正是那个创造“生命”的人。6月4日,丹东市民族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的一间工作室内,传来了雕刻的声响。走进屋中,角落中有一人手中拿着雕刻笔在杯壁之上作画。那人便是景晴。在雕刻这一行,她已经从事了近10年时光。回忆最开始与艺术结缘,景晴要感谢她的父亲。1968年,景晴生于宽甸,她的父亲是一名教师,受其影响,很小的时候,她就对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喜好字画诗文这些中国传统文化。1989年,从辽东学院(前身)毕业后,她即投身与美术相关的工作。2012年的一天,弟弟找到景晴,希望她设计一些玉雕的底稿。在翻阅资料时,她对雕刻有了更深的理解,并喜欢上了这门艺术,开始试着自己雕刻。“雕刻的工具太重,而且玉石太硬,实在是刻不动。”面对困难,景晴开始翻阅资料,寻找破解之法。最终,她发现玉石雕刻中有一个专业名词:玉石线雕。明确了突破的方向,她开始思考能否将其与绘画相结合。由于缺少经验,她开始遍访宽甸当地的雕刻师傅。在此期间,她结识了自己雕刻方面的启蒙老师耿保平。与他的交谈中,景晴对雕刻有了新的认知,在思想不断地碰撞中,萌生了采用小型雕刻机,使用线刻技艺雕刻的想法。起初,景晴对这样的尝试并没有信心,但随着不断地练习,她发现将绘画融入线刻之中,用线条的形式去雕刻,可以将题材展现得更为丰富,使画面的层次感更好。2013年,她带着一件以东北雪乡为题材创作的作品,参加了工艺美术比赛,收获了铜奖。“这是对我的一种认可,说明这种新的尝试方向是对的。”景晴说。载誉归来,景晴又投入到对技艺的钻研中。随着技艺不断提高,2017年,她成为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宽甸线刻石画技艺”传承人。同年,又被评为辽宁省工艺美术大师。她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开始思考如何去宣传自己的家乡。“从丹东的老照片上,我找到了灵感。”在景晴的工作室中,挂着几件以老安东时期的照片为题材,等比例制作的陶瓷雕刻作品,这些作品是由她和另外两位师傅共同完成,命名为《忆安东》。在2019年中国漆器艺术精品展暨中国扬州工艺美术精品展上,该作品获得了“漆花杯”工艺美术精品大赛金奖。也凭借该作品,许多人认识了丹东。2019年,景晴被丹东市民族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聘为客座教授,开始教授学生们线刻技艺。“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很乐意去教。”景晴说,她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投身这门技艺,共同将其传承下去。相关链接线刻是以阴线或阳线作为造型手段,以玉石、青铜等为艺术载体,介于雕刻与绘画之间的独特艺术形式。骨器上线刻是原始社会雕刻的萌芽,是现存最早的雕刻品种。线刻石雕亦称“石刻画”,是介于雕刻与绘画之间的品种,即石板为雕刻,拓片为画的造型艺术。玉与线雕的结合更是近乎完美的杰作,天作之合,堪称珍品。06/07
- 入围“七一勋章” 鼓舞村民干劲“孙爷爷,您最近身体怎么样,祝贺您入围‘七一勋章’提名建议人选!”6月3日,在凤城市凤山路的丹东光荣院2号楼2号病房,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党委书记邱大鹏与村工作人员带着鲜花和慰问金,前来看望孙景坤,并向他表示祝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中央决定,首次评选颁授“七一勋章”,隆重表彰一批为党和人民作出杰出贡献、创造宝贵精神财富的党员。在日前公示的29名“七一勋章”提名建议人选中,我市山城村原第一生产队队长孙景坤在列。“父亲知道后心情非常激动。”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说,“七一勋章”提名建议人选公示后,不断有祝贺电话打来,“非常感谢大家的关心,也非常感谢组织上的关心。”邱大鹏介绍说,前几日,他通过“丹东发布”得知孙景坤入围“七一勋章”提名建议人选的消息后,立即转发至微信朋友圈以及山城村工作群和党员工作群,与大家分享这个好消息,不时有人祝贺、留言,还有人打来电话询问老人的身体和生活状况。“在战争年代,他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在和平年代,他深藏功名、淡泊名利,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他是我们全体村民的榜样,我们为身边有这样一位英雄感到骄傲和自豪。”邱大鹏说,去年以来,中央主流媒体集中报道了孙景坤先进事迹,中宣部授予孙景坤“时代楷模”称号,更让山城村的党员群众与有荣焉,倍受鼓舞。“山城村去年人均收入两万元左右,还被评为辽宁省美丽示范村。我一定和村民一起好好保护孙爷爷这个战斗英雄,让山城村永远保持英雄本色,也一定不辜负‘老队长’的期望,解放思想、苦干实干,坚定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努力把山城村建设得更加富足美丽。”连日来,孙景坤入围“七一勋章”提名建议人选的消息,也鼓舞了山城村的村民们。“我年轻时在生产队亲身感受到孙景坤的实干,他以身作则,整日忙忙碌碌,不图名利,靠的就是奉献精神。”村民吕秀芳回忆说,孙景坤带领村民修沙河大坝,改造荒山,处处带头干,做人做事都是大伙的榜样。“‘老队长’能够入围这个荣誉,够格,名副其实。”吕秀芳说。33岁的丛丽娜是山城村党委委员,作为一名年轻党员,她认为,孙景坤对党忠诚,无私奉献,“他的精神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鲜活教材,是我们对照学习的好榜样,我们要把抗美援朝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要像孙景坤一样坚守信念,牢记初心,多付出,讲奉献,干净做人,吃苦在前,不计得失,为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记者包芙蓉06/07
- 这是我们国家的骄傲“孙爷爷,您最近身体怎么样,祝贺您入围‘七一勋章’提名建议人选。”今天,位于凤城市凤山路的丹东光荣院2号楼2号病房,山城村党委书记邱大鹏与村干部带着鲜花和慰问金前来看望孙景坤,并向他祝贺。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中央决定,首次评选颁授“七一勋章”,隆重表彰一批为党和人民作出杰出贡献、创造宝贵精神财富的党员。在日前公示的29名“七一勋章”提名建议人选中,我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原第一生产队队长孙景坤入围。 资料图 “父亲得知后心情非常激动。”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说,“七一勋章”提名建议人选公示后,不断有祝贺电话打来,“非常感谢大家的关心。” 邱大鹏说,前几日,他通过“丹东发布”得知孙景坤入围“七一勋章”提名建议人选的消息后,立即转发至微信朋友圈以及山城村工作群和党员工作群,与大家共同分享这个好消息,不时有人祝贺、留言,还有的打来电话询问老人的身体和生活状况。 “在战争年代,他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在和平年代,他深藏功名、淡泊名利,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用行动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他是我们全体村民的榜样,我们为身边就有这样一位英雄倍感骄傲和自豪。”邱大鹏说,去年以来,中央主流媒体集中报道孙景坤先进事迹,中宣部授予孙景坤“时代楷模”称号,更是让他所在的山城村的党员群众倍感光荣。“山城村去年人均收入两万元左右,还被评为辽宁省美丽示范村。我们一定不辜负‘老队长’的期望,努力把山城村建设得更加富足美丽。” 连日来,孙景坤入围“七一勋章”提名建议人选的消息,也鼓舞着山城村的村民。村民吕秀芳回忆说,孙景坤带领村民修沙河大坝,改造荒山,处处带头干,做人做事都是大伙的榜样。“‘老队长’能够入围这个荣誉,够格,名副其实。” 33岁的丛丽娜是山城村党委委员,作为一名年轻党员,她表示,孙景坤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是大家对照学习的好榜样。“我们要把抗美援朝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像孙景坤一样坚守信念,牢记初心,为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包芙蓉06/04
- 100件书法篆刻作品,快来观展6月1日至8日 丹东美术馆举办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 欢迎广大书法爱好者和市民观展 今天,由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丹东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学习强国”辽宁学习平台共同主办,丹东市书法家协会承办的丹东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在丹东美术馆拉开帷幕。 此次书法篆刻作品展得到我市书法艺术家和书法爱好者的热情参与,不仅有众多小书家、女书家积极响应,更有十几位党龄超过50年的老书家参与其中。 书法篆刻作品展前期筹备3个多月,共征集书法和篆刻作品近800件。经多轮评审,甄选出100件入展。 入展作品紧密贴合主题,内容丰富,从不同角度讴歌党的丰功伟绩、祖国的巨大变化以及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抒发了参展作者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真挚情怀。 记者/王梦露06/02
- 巾帼不让须眉的致富带头人“我在隋淑新家干了8年活,每年4月开始10月结束。活不累,轻轻松松就能挣一万多块,还不耽误照顾家里的老小。”近日,记者来到隋淑新家的甜瓜地,一位名叫李圣杰的村民边把瓜秧上多余的叶子摘掉边乐呵呵地说。“在我们村,隋淑新是大家的致富带头人,无论是技术难题还是销路,只要找到她,她一定会帮忙。”同是甜瓜种植户的孙永君和潘玉德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都是乡里乡亲,我只想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助更多村民,让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听到大家对自己的评价,蹲在地上干活的隋淑新有些不好意思,随即爽朗地大笑起来。隋淑新今年48岁,家住宽甸步达远镇大牛沟村,是村里第一个种植甜瓜的村民,如今已经26年了。多年来,她凭着一股巾帼不让须眉的劲头闯出了一条致富路。“那个时候为了生活,我和丈夫到宽甸县城做小生意,可总觉得在外漂泊心里不踏实,有了些积蓄后就一门心思想回村里干。”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大牛沟人,隋淑新对家乡有着无限的热爱之情。回到村里后,隋淑新和丈夫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始种植甜瓜,获得了不错的效益。第二年,他们决定再接再厉,扩大了种植规模,种了15亩。两个人怀揣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精心照顾着每一棵甜瓜苗。辛辛苦苦忙活几个月后,地里的甜瓜成熟了,又大又甜。“第一天,我们把瓜摘了运到周边的乡镇,卖了三千多块钱。万万没想到,从第二天开始连下了好几天大雨,地里的瓜全被淹了、烂了,一下子赔了两万多。”隋淑新坐在地边,看着一大片烂瓜号啕大哭,丈夫则在旁边唉声叹气。村民看到这样的场景,纷纷前来劝说不要再种瓜了,可一向不服输的隋淑新在痛苦了几天之后又重新振作起来,研究失败原因,寻找解决办法。“甜瓜的成熟期正好赶上雨季,如果能把时间错开该有多好。”隋淑新和丈夫苦心研究并多次前往外地学习,最后采用提前育苗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难题。第三年,隋淑新重整旗鼓,继续种植甜瓜,并将甜瓜的成熟期提前了一个月。为了保证甜瓜品质,隋淑新采用了无公害种植,加上价格公道,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每年甜瓜成熟时,她家的甜瓜总是供不应求。种植甜瓜彻底改变了隋淑新家的生活条件,同村的村民看到后就像吃了“定心丸”,备受鼓舞,也开始种植甜瓜,而隋淑新则成了大家的“技术顾问”、“销售帮手”。甜瓜种植对于土地的要求很严格,5年之内不能重茬,还得保证土地不能有农药残留,否则会影响甜瓜的口感。于是,隋淑新把种植甜瓜后的土地采用无公害的方式种上了芋头和地瓜,销路同样好。此外,近两年,大牛沟的云海以其独特的魅力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隋淑新又借助这一优势发展起了农家乐。多年来,在隋淑新的带领下,大牛沟村有三十多户村民种植了甜瓜、芋头、地瓜等产业,不仅改善了自家的生活状况,还为其他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共同踏上了致富路。记者曲丹凤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