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中国驻纳米比亚大使馆致信感谢丹东战“疫”援助
    6月29日,中国驻纳米比亚大使馆致信辽宁省侨联和丹东市侨联,感谢两级侨联对使馆及旅纳侨界战“疫”斗争提供的有力支持。感谢信中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纳米比亚和非洲之际,辽宁省及丹东市向使馆及旅纳侨胞捐赠3万多只医用口罩,丹东市兰光服装有限公司赠120套防护服,将对使馆及旅纳侨界战“疫”斗争提供有力支持。包括辽宁省籍侨民在内的在纳中国人将从中受益。时间回溯到5月11日,42箱满载着丹东侨界爱心的抗疫“大礼包”从丹东凤城发往北京,再从北京启程,跨越15000公里,抵达非洲西南部的纳米比亚共和国,用以支援当地华侨抗击新冠肺炎。山高水长,隔不断浓浓情谊;疫魔无情,抵不过同胞大爱。面对严峻的海外疫情,市侨联彰显侨界担当,在省侨联的大力支持下,组织支援海内外华侨抗击疫情,采购了1.8万只价值约4万元的医用防护口罩。这些跨越千山万水的“大礼包”,寄托着家乡人民守望相助的同胞情谊,展示出海内外中华儿女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崇高品德。感谢信中还提到,长期以来,辽宁省及丹东市侨民在纳米比亚奋斗创业,为使馆侨务工作、旅纳侨团建设及中纳友好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塑造了新时代中国人良好形象。中国驻纳米比亚大使馆代表所有旅纳侨胞对辽宁省、丹东市两侨联从有限经费中拨出专款购置防疫物资、不远万里关心帮助在非洲同胞表达最诚挚的谢意,希望今后能继续得到辽宁省及丹东市支持!记者金龙
    07/01
  • 地下800米深处的“淘金”人
    丹东“五龙金矿”目前是国内黄金生产的主力矿山,地处国内少有的高品位黄金矿脉上。近日,记者跟随国内知名投资机构考察团进入“五龙金矿”800米深的矿井下,实地感受矿工的“淘金”生活。记者与考察团成员通过视频资料简短地学习了井下安全常识后,换上了长袖工作服,戴上安全帽和专用手套,穿上长筒水靴,来到了矿上的3号井前。领取矿井灯,签名确认,经过下井前最后一遍检查程序后,大家在管理人员崔保亮带领下进入了矿井升降机。随着升降机的落杆声,升降机开始加速下降,明显体验到有失重感觉。记者通过头上的矿井灯光观察,升降机箱体顶着滴答的水珠,而透过箱体栏杆看到井壁也是湿漉漉的。“这是地下水正常渗出。”经过数分钟下降,进入了500米以下。崔保亮介绍,3号井深有800多米,这里是14层,总共22层。原来14层属于中心巷道,上下其他各层通常从这里周转。步行在地下14层长长巷道里,感到气温比地面低许多,目测巷道的宽高都有2米多,顶部有不规则石块凸出,还悬挂有多条管线。“这些都是动力电缆线,千万不要触碰。”崔保亮嘱咐着大家。记者发现,伴随着巷道长长步行走廊,还有一条排水沟和两条运输矿石的铁轨。“现在18层有采矿作业,我们到那里去看看。”在崔保亮引领下,大家又坐上升降机来到了地下800米处的18层。在18层升降口附近,工人黎世军正在与另一工友将一个个运载有矿石、沿着轨道从巷道远处而来的小翻斗车对准升降罐笼口,并推送到罐笼里,然后按下电钮,将小翻斗车往地面输送。黎世军介绍,这个活说累也不累,关键要细心并注意安全。活儿要是及时的话,两人一天能转运500多车。黎世军的家在东港长安镇三级台村,在他眼里,黄金矿比煤矿安全得多,工资也有保证,多劳多得,比在家里守着几亩大田强得多。从井下18层往左边走数百米后,灯光越来越暗,崔保亮提示大家快到矿井尽头的一个掌子面了。大家攀登了两个梯子,便来到18层的掌子面处,地面满是乱石,只见4名工人正在用铁杵敲击着掌子面的石块。“这就是黄金矿石。”崔保亮捡起地面上一块石头介绍,没有见过金矿石的人以为是闪闪发光的,其实金矿石是黑色的。崔保亮说,“五龙金矿”地处鸭绿江断裂带黄金矿脉上,这里的黄金矿与石英矿相伴而生,矿石里还含有铜、银等元素。记者拿起一小块矿石,感觉沉甸甸的,明显比一般石头沉。这处掌子面领头干活是近40岁的郭师傅。他告诉大家,掌子面昨天刚放完炮,现在正清理顶部乱石,防止脱落砸伤人。他们将散落在地面上的矿石用铁耙子聚堆并装载到铁轨上的小翻斗车上。“现在机械化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天能开采和装载矿石10余车。”郭师傅说,过去人工耧耙,一个班组一天也就耧耙三四车,还是在不得闲的前提下。郭师傅家在山东,在地下开采黄金已十多年了,先后在山东沂南、吉林桦甸及内蒙等地的黄金矿上干过,现在与妻子仍两地生活。郭师傅说,做一行就要爱一行,现在他带班管理着几名工人,每天三班倒,大家一起干。每天下班后,手机才有信号,才能与家里沟通一下。他说,他早已习惯了地下的采金生活。记者刁庆峰
    06/29
  • 把新意和愿望包进粽子
    儿童非黏米粽、腊肉粽、鲅鱼丸子粽……这些都是今年端午节,好吃的丹东人搬上桌子的非主流粽子。6月25日一早儿,43岁市民陈启明就出门了。端午节当日用新鲜苇叶包粽子已经成了他和妻子张萌多年的习惯。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多了一款儿童非黏米粽,是为8岁的女儿准备的。“我订了闹钟,3点起来泡米,因为我觉得用泡4个小时的米包粽子,吃起来口感更好。”陈启明一边清洗刚买回来的苇叶一边说,他的女儿非常喜欢吃粽子。但是儿童消化黏米粽困难,因此他和妻子前几日就尝试用普通香米包了一回粽子,结果口感和味道很不错。张萌将泡好的黏米、香米以及大枣、水晶蜜枣、葡萄干、红豆等摆好,就开始包粽子。她的手法很快,一会儿工夫枣和红豆粽就包好了。她颇神秘地从冰箱里取出一盘切好的菠萝丁和腊肉丁。“我猜我姑娘肯定喜欢菠萝口味儿的粽子。”张萌压低了声音说。另一个腊肉粽是为公公准备的,她想给全家老小一个惊喜。“开饭喽!”8点钟,张萌喊女儿起来吃饭,卧室里没动静。“粽子熟喽!”她话音刚落,女儿就冲出来洗手。“妈妈,太好闻了,肯定好吃,我能吃两个吗?”“可以。”一双小手剥开绿绿的粽叶,一股清新的菠萝味儿就飘满饭厅,香米粽晶莹透亮,一角被黑米染成紫黑色,显得格外漂亮。孩子咬了一口,就露出嫩黄、被吸干水分的菠萝丁,配着葡萄干和水晶蜜枣,看着就有食欲。“这个以前没吃过,太好吃了。”张萌的公公尝了腊肉粽后,赞不绝口。他时不时盯着咬开的截面看,黏糯的米粒与腊肉的油、色相互渗透,更显出食物的精致。陈启明看着开心的孩子和老人,也顾不上吃东西了,一个劲儿地拍照。饭后,他迫不及待地发出朋友圈,图下的配文为:感谢厨艺飙升的媳妇给全家人带来的端午节惊喜。有好友回复:还是来尝尝我老娘的鲅鱼粽子吧。做鲅鱼粽子的是56岁的母亲齐秀蓉。他二儿子今年要参加高考。“鱼跃龙门,一举高‘粽’。”齐秀蓉希望借着鲅鱼粽讨个好彩头。6月24晚上,她就将鲅鱼清洗切块,去刺腌制了。25日清晨,包好煮熟后,就带着粽子从东港往丹东赶,送给寄住在亲属家的二儿子晓宇。晓宇拿着粽子,看着楼下母亲渐行渐远的背影,笑着说:“我妈妈也算是吃货,尤其是哥哥结婚后,她就不那么拼命挣钱了,总喜欢研究做吃的,尤其是鱼,这回居然给包粽子里了。”晓宇翻看着微信朋友圈,自言自语地说,居然有人包蓝莓粽子和草莓粽子。健康、愿望、地方特产,统统都包进了粽子里,好吃的丹东人,真是将端午粽子做到了极致。记者王俊
    06/28
  • 送传统饰品 过安康佳节
    6月23日,珍珠街道办事处东升社区与锦绣物业公司在辖区内举办了一场“包粽子比赛”活动。辖区党员志愿者纷纷参加,大伙儿将包好的粽子送给社区的困难家庭。当天上午,负责东方枫景小区物业管理的工作人员将已经泡好的15公斤江米、粽子叶和马莲绳等材料运到了小区广场,早已等在这儿的辖区党员志愿者们跃跃欲试。哨声一响,大伙儿赶紧忙活起来,引来许多居民围观,为志愿者们加油。70岁的社区居民王秀艳包得最快,只见她将三片粽子叶摆放在手中,用手一挽然后放上江米,三下两下就包出一个四角粽子,一分钟能够包五六个。短短20多分钟,大伙儿就将粽子全部包好。物业公司工作人员又买来25公斤鸡蛋。大家将包好的粽子和鸡蛋送到了小区的5户贫困家庭,让他们感受浓浓的节日氛围。社区工作人员说,端午包爱心粽送给困难家庭是社区的一项传统,已经延续好多年了。今年受疫情影响人员不能聚集,所以还有许多志愿者没有来。希望明年端午节大伙儿能团圆在一起,包更多的爱心粽子送给困难家庭。记者姜慕馨
    06/24
  • “豪横 安排” 丹东姑娘将网络用语写进扇面!
    6月16日18时许,记者来到了安东老街门口,此时,已经有许多人将摊位支起,各类吆喝声不绝于耳。“你这个怎么卖?”“写什么都可以吗?”不远处的一个摊位前十几位市民驻足围观,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走到近前,发现一位女孩正在扇面上为顾客题字,蘸墨、落笔,短短几息,“天道酬勤”四字便落于扇面之上。与周遭烟火气息满满的摊位相比,这里流淌的是浓浓的文化味儿。记者了解到,女孩名叫李帅,今年25岁,7岁起接触软笔书法,还学习过硬笔书法、国画和篆刻,至今一直保持着每天练习书法的习惯。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安东老街的微信公众号上看到“首届后备箱创意夜市免费招募”的消息,想起自己习练书法多年,在这个“提笔忘字”的时代,可以借此机会向年轻人宣传推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于是,李帅拨打了报名电话。“如果只是在宣纸上书写,可能会显得比较普通。”李帅决定融合中国的扇文化,将扇与书法结合,同时为了吸引更多同龄人的关注,又加入了网络流行元素、词语,如“豪横”“安排”等等。6月12日,这是李帅在安东老街摆摊的第一天。她将提前写好的扇面放在摊位前,然后坐在一旁静待顾客登门。“没想到大家对我的创意很感兴趣,第一天摆摊就有那么多人在旁边围观。”李帅告诉记者,因为从小到大一直都在书房里练字,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心里十分紧张,只能一直深呼吸调解,并暗暗给自己打气,尽量冷静沉着地去控笔。由于扇面书法和平时在宣纸上写字的平整度不同,在扇骨处书写的时候,无论怎么调整都对自己的书写不满意。“当时担心大家觉得我写得不好,受到指责,急的全身都是汗。”幸好,在现场几位书法爱好者的指点和热心市民的鼓励中,李帅的书写渐入佳境。第一天摆摊,李帅进购的30多把扇子就销售一空,这是她没有预料到的。此时,再从原来的渠道进购已来不及,第二天,李帅在市内到处寻找售卖扇子的商家,这才解决了货源不足的问题。“摆摊的时候,会有许多人问只写字不画画吗?”李帅说,下一步,她打算找会绘画的朋友和她一起来经营摊位,同时也考虑在网上直播,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06/22
  • 全民健身 深入人心
    踢毽子、练太极、挥刀、舞剑、跳舞……夏日公园里晨练健身的市民随处可见,全民健身理念已深入人心,快乐运动,享受生活。图为6月16日清晨,市民在鸭绿江公园扭起了大秧歌。记者吴琼摄
    06/18
  • 文化助力市场复苏
    6月12日,由丹东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丹东云创空间)携手兴东街道草市社区共同举办的“文化助力市场复苏”书画展结束。自5月28日开始,组织方发动我市书画爱好者用文艺作品歌颂抗疫一线人员,并精选56幅作品参加书画展,为复工复产加油助力。图为书画爱好者现场创作,将作品赠送给抗疫志愿者。记者宋永昆摄
    06/16
  • 优秀图书“七进” 助力全民阅读
    为丰富我市第九届全民读书节活动内容,市委宣传部近日启动送书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军营、进企业、进家庭的“七进”活动。据了解,“七进”活动所送书籍均从基层需要出发,根据不同层次和对象选购,涉及政策理论、文化历史、文学艺术、实用技术、儿童文学等。在振安区九连城镇马市村,工作人员为农民朋友送去了动物养殖、果树栽培、农药知识、法律常识、健康百科等内容的图书;在元宝区广济社区,居民们收到了一批有关历史、文学、哲学、党建的书籍;在金汤小学,精美的少儿读物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在空军驻丹某部,工作人员送去的抗美援朝、文学、励志、党建等书籍备受官兵喜爱;在东发集团,党建、文学、历史内容的出版物丰富了职工书屋;在市司法局,党建、文学、哲学、国学知识等方面的书籍受到广大干部欢迎;在振兴区优秀读书人姜岳家庭,工作人员把一套套崭新的哲学、文学、少儿、国学等书籍摆进他的书柜。
    06/09
  • 丹东首届书法临帖展启幕
    6月6日上午,丹东市美术馆三楼展厅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经过半年准备,由市文联主办、市书法家协会承办的我市首届书法临帖展正式启幕。展厅门口,大家自觉佩戴口罩,扫码、登记,有序进入展厅。展厅里洋溢着浓浓的学习气息:观众有的主动找到在场书法家求教,有的三两人凑在一起研究字体架构、运笔姿态,讨论彼此的临帖感受。记者从市书协了解到,此次书法展展品均为临帖作品,形式多样,涵盖行、草等多种书体。截至开展前,市书协共收到作品528件,创我市近年来书法展投稿数量之最,并且得到了来自全国多个地区丹东籍书法人的积极参与。开展前,市书协对所有临帖作品进行了评选,共评出获奖作品10件,优秀作品36件,入展作品169件,再配以市书协主席团成员及在丹中国书协成员的临帖作品32件进行展出。“书法临帖是研习书法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抓基础、重传统,培养书法人对经典、对优秀古人佳作的敬仰和重视,也是书协近年来重要的工作内容。”市书协相关负责人介绍,受疫情影响,众多书法爱好者在家中习字临帖,学习热情不降反升,特别是县(市)书法临帖水平提升很大,表现突出。据悉,为避免人群过于聚集,此次临帖展分为两个阶段布展,6日到15日以特邀作品、获奖和优秀作品以及县(市)入展作品为主;16日到24日则以特邀作品、获奖和优秀作品以及振兴、元宝、振安三区入展作品为主。
    06/08
  • 书香筑梦 精彩人生,丹东开展经典巾帼诵读展播
    全面提升广大妇女和家庭成员素质,丹东市妇联近日开展“书香筑梦精彩人生”经典巾帼诵读展播活动,通过录制诵读红色经典、诵扬抗疫英雄事迹等视频,展现当地女性阅读风采。连日来,丹东市妇联通过网络平台择优挑选23个优秀诵读作品进行展播,阅读点赞数达2.5万余人次。
    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