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丹东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二十三集 孙福保: “猛”字当先“老虎师” 12/06
- 抗美援朝老英雄孙景坤,捐出一生深藏的军功章!孙景坤在丹东市光荣院(资料图片)。刘海东摄“父亲的荣誉来自党和人民的培养和关爱,理应归还给党和人民。”今天上午,孙景坤的儿女受父亲委托,向抗美援朝纪念馆捐赠荣誉奖章。此次孙景坤所捐奖章,不仅有解放东北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抗美援朝一等功奖章等,还有时代楷模奖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等16件。老英雄孙景坤捐赠的荣誉奖章。刘海东摄孙景坤是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原第一生产队队长。他先后参加过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等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并多次立功受奖。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中,荣立二等功;解放海南岛战役中,荣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孙景坤说,他不是英雄。但他所做的一切,却尽显英雄本色。革命战争年代,他冲锋陷阵、英勇顽强,出生入死、屡立战功,用热血青春诠释了革命战士的赤胆忠心;和平建设时期,他深藏功名、淡泊名利,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用执着坚守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2020年10月14日,孙景坤被授予全国“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21年6月29日,孙景坤被授予“七一勋章”。2021年11月5日,孙景坤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模范)荣誉称号。孙景坤在展示曾获得的军功章(资料图片)。刘海东摄据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有关同志介绍,今年6月,孙景坤曾联系他们,想要将自己军旅生涯中获得的荣誉奖章捐赠给抗美援朝纪念馆,以便让更多人了解抗美援朝历史,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传承下去。此后,老人因身体原因生病住院,捐赠事宜暂时搁置下来。前不久,孙景坤再次表达了这份愿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多次与抗美援朝纪念馆联络沟通,于今日帮老人达成了捐赠的心愿。捐赠仪式现场。刘海东摄因健康原因,孙景坤未亲临现场,他委托大儿子、二女儿、四女儿及二儿媳、大孙子等家人出席了捐赠仪式。孙景坤的大儿子孙福贵收到捐赠证书后表示,这些奖章被父亲视如珍宝,悉心保存,不管走到哪儿都要带在身边,是陪伴他几十年的心爱之物。在光荣院居住时,这些奖章就放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即便生病住院,这件挂满奖章、纪念章的军装也挂到了父亲的病床边,他一抬眼便能看见。如今,把这些“宝贝”捐赠给抗美援朝纪念馆,实现了父亲今生最大的心愿。“作为孙景坤的儿女,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我们一定会以父亲为榜样,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将这份精神力量永远传承下去。”12/03
- 2021年全国“最美家庭”揭晓,丹东2户家庭上榜2021年11月28日上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妇联在浙江嘉兴召开“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工作推进会”,现场揭晓了999户2021年全国“最美家庭”,丹东市李忠怡家庭、任莉家庭上榜。余热生辉文明善举在美丽的鸭绿江畔有这样一个家庭,男主人叫李忠怡,女主人叫王淑华,他们曾被授予辽宁省文明家庭、丹东市国防建设模范夫妻称号。李忠怡在部队期间曾出资9万元,供养8个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读书;夫妻二人出资3万元,为26位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提供帮助。回到地方后,李忠怡担任干休所管委会主任,他多次组织年轻休干和年轻职工为卧床、空巢休干家庭打扫卫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对休干家属,特别是通春站32名遗孀老人,在日常生活照料的基础上,李忠怡个人出资组织她们外出旅游参观学习。退休后,李忠怡多次拒绝高薪聘请,毅然投身关心下一代工作,先后担任24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出资3万余元,设立校外辅导员奖励基金,帮农民工子女圆梦,供养3个贫困学生及照顾学生家庭。同时,还积极参与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李忠怡夫妻对贫困家庭的帮助毫不吝啬,生活却过得非常节俭。他们先后为抗美援朝纪念馆扩建工程、南方水灾、北京奥运会、四川汶川地震等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近8万元,用默默无私的奉献精神传递着无限的正能量。用心酿好蜜用爱助脱贫1991年任莉从锦州农校毕业后,分配到宽甸满族自治县养蜂管理站当技术员。2000年5月,随着企业改制浪潮的到来,她下岗了,创业几经波折,她成立了蜜蜂养殖合作社,带领千户蜂农养蜂致富,带动了数百名下岗妇女就业。任莉钻研养蜂技术,她的爱人精通农副产品营销,靠着诚信口碑和优良品质,葆萶蜂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品远销韩国、日本,在大连、天津、哈尔滨等地共有经销处13家。任莉先后荣获“全国再就业优秀个人”“省优秀共产党员”“丹东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日子富裕了,夫妻二人心里惦记更多的还是生活困难的乡里乡亲。2004年起,他们先后资助了11名困难家庭的学生,每名学生每年1500元,并承诺一直资助到大学毕业。每年春节期间,任莉都会到贫困户和敬老院慰问,为他们送去米面粮油和新鲜水果。为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任莉每年都会举办4-5期蜜蜂养殖技术学习班,聘请省、市养蜂专家讲课,受益人数达5000余人。近年来任莉与县妇联联合为60户单亲贫困母亲送去价值30多万元的中华蜂和养蜂用具,并免费提供技术服务,使她们有了生活来源。任莉说,事业和家庭都需要经营,只要用心用爱,日子就会过得比蜜甜。12/01
- 辽宁丹东:老党员18年主办社区阅报栏丹东市金水湾社区有一处醒目的阅报栏,每周都有一位老人拿着报纸前来更换内容,他就是今年89岁的卞立功。卞立功从丹东市市场监管局离休后,始终没有停下为群众服务的脚步。2003年,卞老的阅报栏正式“开张”,新鲜的资讯、新颖的样式吸引了很多居民驻足看报,这让老人的“办报”热情更高了。他找来了《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丹东日报》等报刊,仔细筛选适合大家阅读的内容,每周一期,准时更新,一办就是18年、700余期。疫情防控期间,阅报栏及时更新,指导居民科学防疫、理性对待,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这个阅报栏已经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居民有需要时,他总会及时出现,卞老就是我们社区的宝!”金水湾社区党委书记说。多年来,卞立功被省委老干部局授予“最美老党员”荣誉称号,元宝区六道口街道数次为他颁发“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证书。他说,他愿意一直为群众做好力所能及的服务,阅报栏可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社会正能量,他会一直坚持下去。11/30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二十二集 漆学昌:密码本比我生命更重要 11/29
- 辽宁丹东张向葵:从收藏到创作 用小人书宣传家乡“可别小看这小小的一本书,我收集、珍藏,更要让它发挥宣传丹东的作用。”在辽宁丹东,有这样一位资深连环画发烧友张向葵,他收藏连环画40余年,更以连环画为媒,将收藏和创作结合起来,创作出多套(幅)具有丹东地域特色的连环画作品,在小人书里构建了自己的大世界。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是一种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提起小人书,上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大都有这样的感慨:“我是看小人书长大的。”在连环画繁荣的历史时期,其寓教于乐的方式成为许多青少年乃至成年人重要的读物。在那个文化生活相对单调的年代,很多人是通过看小人书学到知识的。张向葵喜欢连环画,是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开始的。1976年,张向葵读小学二年级。一次,他和奶奶到远房姑姑家串门。因为姑父喜欢画画,家里收藏了不少画册和连环画。在姑姑家,他第一次看到了彩色连环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第一眼看见,就喜欢上了,太精美了。”张向葵回忆,可能是年龄小的缘故,当时已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画面是如何之好,只觉得精美至极。从姑父那儿把连环画借回家,但只能借一个星期。张向葵用将近一周的功夫,把这本《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照猫画虎地临摹了下来。这就是张向葵创作连环画的开端,在现在看来,虽然那是第一次以临摹的方式画了人生第一本连环画,但影响却是深远的。“从那以后,对连环画尤其是书画的学习,产生了一种着了魔的喜欢。”张向葵说。在收藏连环画之余,创作连环画成为张向葵的追求。有一次,丹东广播电视台正拍摄一部推介丹东风光的电视宣传片,准备选送到中央电视台播放。当拍到反映五龙背温泉历史的镜头时,一段温泉历史传说很感人,却无画面可配,于是编导提议是否可以找一位熟悉这段传说的画家,以连环画的形式把故事画出来。作为土生土长的五龙背人,张向葵对这段传说自然不陌生,再加上多年收藏连环画的经历和书画创作经验,他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这套《五龙背温泉传说》连环画的创作,并顺利播出。“能让我的收藏和爱好发挥出它实际的作用,这是最让我有成就感的事。”张向葵在小人书的世界里找到了真正的乐趣。11/23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二十一集 金刚熙:从翻译到将军 11/22
- 辽宁丹东刘晓平:花卉产业带来幸福生活11月17日,在丹东振安区同兴镇变电村5组花棚里,刘晓平正在制作盆景杜鹃。室外寒风瑟瑟,棚内热似酷暑,元旦、春节临近,刘晓平开始将两年生的杜鹃花加工成造型各异、富有创意的盆景花卉杜鹃,供应全国市场。每天在千余平方米的两个温室大棚里忙碌,忙时一头汗,出门浑身凉,大棚里的高温、高湿环境让刘晓平很遭罪。可自从十多年前种上杜鹃花,他就爱上了这项“美丽的事业”,坚持至今,乐此不疲。作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国家杜鹃花产业园科技新区”,变电村的杜鹃花花卉基地面积达500余亩,杜鹃花大棚230栋,种植户220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品质的提升,对鲜花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同兴镇依托变电村地理位置和气候资源优势,扶持变电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拓展杜鹃花种植发展空间,增加农民收入。11/22
- 爷爷的财富!专访孙景坤长孙在丹东,有这样一位老人,昔日沙场,他战功赫赫,忘却生死;和平年代,他回乡建设,深藏功名。他就是“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原第一生产队队长孙景坤。“爷爷踢了我一脚!”在已近不惑之年的孙世阳的记忆里,爷爷孙景坤只有一次打了他。那是1989年,村里组织村民集体观看电影《上甘岭》,爷爷要带他去看,可7岁的孙世阳跟爷爷耍起了脾气,“我不看,我不看,要是放动画片我就去。”没想到的是,爷爷突然上前踢了他一脚,大声呵斥:“这是抗美援朝的片子,必须去看!”年幼的孙世阳被吓得哇哇大哭起来。那时,他根本不理解爷爷会为什么如此生气。孙世阳(右)接受记者采访在孙世阳的印象中,爷爷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更是一个特别严肃而倔强的老头儿,他不苟言笑、少言寡语,对父辈和自己要求非常严格。1995年,13岁的孙世阳在家中旧物中偶然翻出一本讲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书,书皮用牛皮纸包裹着,页面已破损泛黄。孙世阳被书中的英雄故事深深地吸引,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读到第85页的文章《奋战在危急情况下的副排长孙景坤》的时候,他犯起了嘀咕:“曾经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接见的这位战斗英雄,和我爷爷的名字一样,照片也有点像,这是我爷爷吗……应该不是!”从小到大,孙世阳只知道爷爷曾经当过兵上过战场,可爷爷从未提起过战场上的事儿。孙世阳赶忙找父亲和爷爷求证,这才知道,原来书中记载的这位副排长就是自己的爷爷。提到孙景坤,村民们都说这是个倔老头,认死理儿,办事特认真,大家只知道他带领乡亲们一起挡河造田,改造了百亩耕地,在荒山上栽下了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他是大家心中的模范生产队长。然而,在子女眼中,父亲的形象却是另外一番模样。孙景坤一生没向组织伸过一次手、张过一次嘴,子女们没跟当了20多年生产队长的父亲沾过一分光。孙景坤有三子四女,由于家庭困难,7个子女都没能完成学业。那时,每每有城里单位来生产队招工,孙景坤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孙世阳的父亲孙福贵是孙景坤老人的长子。那时,总会有市内工厂来生产队招工,当年工厂工人的工资一个月有几十块钱,收入相当可观。年轻的孙福贵兴冲冲地报了名,憧憬着进城当工人的日子,可没想到的是,自己的父亲竟然把所有的名额都给了其他村民,孙家的兄弟姐妹一个名额都没摊上。19岁那年,孙福贵选择参军,父亲送给他一条白毛巾、一个铁茶缸,这两件物品是孙景坤珍藏在箱底儿的“宝贝”。临行之时,孙景坤拍拍儿子的肩膀,叮嘱他“当兵一定要勇敢,要凭自己的本事闯出一片天地!”这也是孙福贵60多年的记忆中,父亲少有的露出笑容的时候。孙景坤与儿子孙福贵、孙子孙世阳家庭合影18岁那年,孙世阳初中毕业后进入湖北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临床专业。爷爷将自己当生产队长时组织上奖励的一支钢笔和印有“农业学大寨”的笔记本送给了他。父亲也像爷爷当年一样,送给儿子一条白毛巾、一个铁茶缸。临行前,爷爷拉着高出自己大半个头的孙子的手,叮嘱他“要好好学习,将来救死扶伤,尽自己的能力更多地回报社会。”这也是孙世阳的记忆中,爷爷少有的露出笑容的时候。孙景坤送给孙世阳的钢笔和笔记本毕业后,孙世阳来到广州工作。2016年的一个下午,孙世阳正在为病人做腰椎复位养护,忽然急促的电话铃响起,原来母亲打来电话说父亲突患重病,卧床不能自理,让他马上回家。孙世阳心急如焚,立即赶回丹东。当年,父亲孙福贵在爷爷的建议下在本村经营起服装加工厂,自主创业的同时,还能带动当地十几名村民就业。小厂子规模虽然不大,却也干得有声有色。孙福贵突然卧床后,经营服装厂的重担就落到了孙世阳的肩上,他一边照顾父亲,一边顾着生意,分身乏术,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让他几近崩溃。这时,爷爷鼓励他,“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挺住,把工厂办下去……”回想起那段日子,孙世阳叹了口气,“最艰难的时候,曾想过转行......可是,真的不甘心这个摊子毁在自己手里,生怕辜负了爷爷的一番苦心!”如今,五年过去了,孙世阳挺了过来,在创业的路上不断迈出坚实的脚步。他在自己院子里开辟了两间厂房,新增了刺绣机等先进设备。下一步,他打算做创意服装,在设计上融入红色文化和英雄城市的元素,让更多人了解丹东,发扬、传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孙世阳说,丹东是一座英雄城市,尤其作为战斗英雄孙景坤的长孙,自己不管从医还是创业,都会谨记爷爷的教诲,传承爷爷的精神,同时,他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共同把这份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再过几天,孙世阳就整40周岁了,他经常把爷爷的英雄故事讲给自己的儿子听。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理解爷爷的内心世界,经历过生死的爷爷,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总想着更多地回馈社会。“爷爷总是说‘他是在替战友们活着’!”孙世阳表情凝重,一字一顿。“爷爷没有给予我们丰厚的物质财富,但他留给我们的精神力量无比强大,让我一路向前。”捧着家中珍存的熠熠生辉的“七一勋章”,孙世阳动情地说,“这份精神力量是值得我们永远传承下去的宝贵财富!”今年10月,电影《长津湖》上映。不久前,孙世阳拿着手机给病床上的爷爷播放这部电影。“爷爷,这部电影和《上甘岭》一样,也是讲抗美援朝的故事,讲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孙世阳颤抖着声音说,“小时候,您让我看《上甘岭》。现在,孙子给您放《长津湖》!”年近期颐的孙景坤老人颤颤巍巍地欠身,紧紧盯着屏幕,神情为之动容……11/19
- 辽宁丹东尚庆敏:勇做核仪器仪表“中国造”探路人“专注于在一个领域里不断探索,我就是个探路人。”在辽宁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核技术部带头人尚庆敏谦逊的语气中透出坚定。从业24年,他一直从事核仪器仪表的研制工作,参与的多个技术项目在国内首开先河。如今已是团队领路人的尚庆敏,带领的团队不断打破国外行业垄断,从国内首创到国际领先。追求“中国造”赶超世界一流水平,是他一直坚守的梦想。1997年大学毕业的尚庆敏来到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一头扎进技术研发、产品优化工作中,从一名技术人员逐渐成长为骨干。尚庆敏率领的团队是公司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他们每天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20多年来,他们加班加点挑战科研难题已成常态。尚庆敏说:“不付出超越别人的努力和时间,如何能获得想要的成功?”从国内首创,到国际领先,“中国造”从无到有,再到被市场认可的过程,其中的苦辣酸甜只有亲历者才能明白。中子活化水泥元素在线分析仪对确保水泥质量至关重要,但其高昂的价格使得国内大部分水泥企业望尘莫及,高耸的技术壁垒也使得有志于此项研究的国内生产企业望而却步。当时国内中子活化技术尚未实现技术突破,东方测控决心啃下这一“硬骨头”。尚庆敏和团队接下任务后潜心研发,用3年时间完成了技术突破,实现样机制造。2011年的冬天,东方测控研发中子活化水泥分析仪在辽源渭津金刚水泥厂与美国同类产品打擂台,最初客户满意度并不高,尚庆敏率领的项目组压力很大。为了测试设备的温度可靠性,他们在三九天里,将关键部件信号处理单元放在实验大厅的大门外边,不停地操作仪器、记录各种数据,坚持了几个通宵,终于将产品性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提升了一个台阶。在同样条件下与美国同类产品进行对比,合格率比美国同类产品高了8个百分点。这8个百分点,是民族品牌发出的“中国强音”!2012年底,尚庆敏和团队总结应用情况,对分析仪不断进行升级改造,升级后的仪器精度、稳定性等同甚至高于国外同类产品。“仪器仪表行业,只有不断升级更新,才能跟得上时代。我们不会停下脚步。”尚庆敏的办公室桌上,一摞摞的都是关于项目研发的书籍和材料。从国内首创到国际领先,尚庆敏和他的团队展示了“中国造”的力量。展望美好的未来,他们仍在继续攀登科研高峰。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