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六十集 王凤和:三次重伤不退缩 两次入朝勇当先
    08/22
  • 辽宁丹东:党员经纪人服务“三农”
    眼下正是大榛子初熟上市的时候,振安区汤山城镇党员经纪人汪海燕组织镇、村年轻党员成立党员助农小队,到陡水村种植户刘福仁家帮忙,并通过电商直播助农等形式帮助种植户销售农产品,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在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汤山城镇党委积极拓宽思路,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龙泉村、陡水村党支部为重点,在全镇培养发展党员经纪人,形成以党员经纪人带领农民增收发展的新模式。目前,汤山城镇已重点培养20余名党员经纪人,仅龙泉村就由党员经纪人牵头成立了3支助农服务队,专门负责为农场基地输送专业技术人才,帮助农民利用微商、直播等方式销售农产品,同时介绍农民就近寻找就业门路。在党员经纪人的帮助下,全镇各务工队人均年收入可达3万元以上。党员经纪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农民,一头连着千变万化的市场,架起农民和市场间的“致富桥”,既帮助种植户销售了大量农产品,促进了农民增收,又解决了镇内园区用工难题,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08/22
  • 辽宁丹东:红色为魂打造文化旅游新地标
    8月16日晚上,丹东凤城市赛马镇的居民吃完晚饭,来到三浓新村大广场上,观看由赛马镇党委、政府和凤城市蒲石河文旅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红色记忆永不忘,抗联精神薪火传》专题晚会。晚会由舞蹈《开门红》拉开帷幕,演员们表演了合唱、独唱、快板书、情景剧等节目,精彩的表演不时引发观众热烈的掌声。据介绍,这场晚会的演员由机关干部、企业员工和村民组成。现场有近千人观看了晚会。三浓新村项目负责人汪丽冬说:“举办本次晚会的目的是为了让群众更好地了解家乡、宣传家乡,更好地赓续赛马红色革命血脉、弘扬抗联精神,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三浓新村项目是丹东市重点项目,始建于2017年。项目共分三期,规划占地面积3.7平方公里,总投资5亿元,目前,已经完成一期建设,包括东北革命历史记忆馆、赛马历史文化长廊、乡村民俗体验区和500亩园林景观。自2021年7月1日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接待近百个社会团体的党建红色培训活动,被丹东市政府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被凤城市委宣传部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教育培训基地。近日,三浓新村还入选了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推出的“乡村是座博物馆”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近年来,赛马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绿色”和“红色”这两张牌,构建赛马乡村旅游产业链,丰富赛马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提升赛马乡村旅游产业格局,打造辽东旅游名镇,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农民致富多赢发展局面。在赛马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两家传统矿山企业实现了从“煤”到“美”的转型发展。三浓新村项目是三义天鹏化工有限公司在厂区旧址上规划和建设的以休闲农业、乡愁文化和红色教育为主题的旅游综合体项目。游客在这里可以了解日本侵略者在小孤子煤矿掠夺煤炭、残害劳工的血泪史,体验日伪时期小孤子煤矿巷道情景;聆听杨靖宇、宋铁岩及东北抗联一军一师在赛马的抗日故事,新开岭战役及赛马集争夺战的故事等。通过这些集中展示项目,彰显了赛马地域文化的红色基因和风骨,记述了赛马镇地名由来、建置沿革、历史烟云、红色记忆和民俗文化等,是人们了解赛马、认识赛马的窗口,也是辽东地域文化的缩影。该项目还配套建设了民俗体验区、赛马老街、民宿区、会议区、演艺区等,不仅是赛马镇的“会客厅”“后花园”,也是赛马镇文化旅游新地标。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赛马镇文旅产业实现了从游客“引得来”向“留得住”的蜕变,当地老百姓也在乡村旅游中得到了实惠,不少外出打工的人纷纷回乡寻找就业机会,有的开起了农家乐和民宿,有的在景区工作。如今,赛马镇以绿水青山为依托、以红色文化为灵魂,以美丽乡愁为笔墨,抒写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时代篇章。
    08/22
  • 辽宁宽甸县:民警圆老人三十载寻亲梦
    “感激警官的帮助,圆了我父亲的寻亲梦。”8月16日,宽甸满族自治县宽甸镇一居民将一封感谢信送到宽甸镇城北派出所,感谢民警帮助其父亲找到失联30余年的堂弟。7月5日10时许,居民石某满脸愁容地来到宽甸镇城北派出所,副所长周强上前询问事由。石某从资料袋内拿出一个破碎的信封,里面装着一封信。原来,石某87岁的父亲希望在有生之年找到失去联系的堂弟。为了了却父亲的夙愿,石某想方设法寻找,然而时空阻隔,寻亲之路异常困难,无奈之下向派出所求助。民警打开信发现,信中落款日期是1987年2月18日,寄件地址为山东省某市县,部分字迹难以辨认,邮戳模糊不清。他们试图从寄件地址所在乡镇找线索,但发现该乡镇已于2001年并入其他乡镇,给寻亲增加了极大的难度。民警经大量工作,辗转多方,联系上该乡镇的属地派出所,在当地派出所的帮助下,最终确定了寄件地址中所属村部。又经与该村干部进一步核实,终于找到了石某父亲的堂弟。不久前,在民警的帮助下,两位失联30多年的老人进行了视频通话,隔着手机屏幕老人失声痛哭。他们在有生之年终于得以相见。
    08/19
  • 辽宁丹东:做个“幸福小当家”
    “先炒鸡蛋,再炒西红柿,一盘香喷喷的西红柿炒鸡蛋出锅喽!”8月16日,丹东市育鹏学校二年二班的韩慕晴在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今年暑假,丹东市落实“双减”新举措,劳动教育正当时。全市各个学校以劳动教育养成为抓手,增强家庭劳动的计划性和持续性,倡导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成长的快乐,做到“双减”不减责任、不减质量、不减成长。“学校倡导劳动教育从掌握生存技能开始,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分担家务、制作美食,体验劳动的乐趣。”丹东市育鹏学校校长林萍告诉记者,学校号召同学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集体的事情抢着做,人人争做自理小能手。学校把实践与劳动教育融入七彩夏日,充分发挥家庭劳动教育主阵地作用,建立了与居家特点、小学生年龄特征相符的家庭劳动实践内容项目体系——“习劳知恩,绿色成长”。暑假期间,孩子们配合家长一同参与制作一日三餐,既培养孩子们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也让孩子们在劳动中体会父母操持家务的辛苦。“我不仅吃到了孩子做的饭菜,昨天儿子还给我洗脚……”说到这里,一年一班学生王文韬的爸爸眼睛有些微微泛红。劳动教育不仅在亲子间架起爱的桥梁,也让孩子在劳动中体会父母的不易、自己的不足,在劳动中健康成长。
    08/19
  • 辽宁丹东:13年初心情暖“你我他”
    13年来,为践行青春铮铮誓言,每一个春节他都值守在消防车旁,守护着一方平安。13年来,他组织参与公益活动义工5000余人次,团队累计捐款近百万元,让爱的温暖辐射到东港市的乡镇村落……他,就是东港市北井子消防救援站站长、东港“你我他爱心团”创始人于新东。1995年,自小有军人情结的于新东如愿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在部队上,血气方刚的他坚持白天练晚上练,以吃苦耐劳和敢打敢拼的工作作风,出色地完成了多个救援任务,荣立个人三等功。1998年夏天,松花江、嫩江发生特大洪灾,于新东随部队赶赴救援。“那时有的战士腿受伤了,就用纱布简单包裹一下继续奋战,有的战士累得头枕着救生衣躺在堤坝上就睡着了……”每每回忆这段惊心动魄的救援经历,于新东的眼中总是泛着泪光。他说,“军人,最荣光的时刻就是经受生死考验。军人情结、英雄情结,是深深烙印在我骨子里的,铭刻在我生命中,从生至死都无法抹去。”2003年,转业的于新东毅然返回家乡,主动报名面向社会招聘的“政府专职消防员”一职,并通过了考核。从“橄榄绿”到“火焰蓝”,不变的是随时待命、几乎没有节日的工作状态。“当兵8年,8个春节没和家人在一起。当消防员,又有13个春节没和家人在一起。”于新东说,这些他都无怨无悔,因为他是一名专职消防员,就要用行动践行“青春献给火焰蓝”的铮铮誓言。每年除夕夜都是农村火灾高发的时段,仅2020年除夕夜,他所在的消防站就连续救火14起。13年的消防生涯,于新东参与2000多起火灾处置与抢险救援,荣获三等功三次。面对对他年龄、体力的质疑,于新东说,“谁说44岁就不能做消防员呢?我觉得自己正青春,还想一直干到54岁呢,只要体能跟得上,经验就是消防员巨大的财富!”工作之余,于新东经常参加各种爱心活动,陪伴自闭症儿童、智障人群,陪伴敬老院那些孤独的老人,这让他感受到了奉献的意义和快乐。2010年,于新东牵头成立东港爱心义工团。谈到组建这个爱心团队的初衷,他说:“小时候家里穷,现在感觉自己有点能力了,就想帮帮别人。”2014年,东港爱心义工团更名为东港“你我他爱心团”。对于“你我他”三个字的由来,于新东说:“个人力量毕竟有限,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更多人加入,一起做更多、更大的好事。”2013年,他无意中得知龙王庙镇龙王庙村一名初三学生的父亲和母亲因疾病无法自理,懂事且成绩优异的孩子面临辍学困境。于新东专程跑去孩子家,此后不仅慷慨解囊资助孩子上学,还发动义工筹集4000元钱,买来彩钢板,赶在雨季来临前,和十几个义工用一天的时间,把孩子家漏雨的屋顶修好。积小善而成大德。马家店镇有一名女孩正值豆蔻年华,家有年逾古稀的父亲和智力障碍的母亲,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她,最大的愿望就是看一看丹东的鸭绿江。2014年11月15日,于新东开车载着孩子游览了鸭绿江。返回的路上,孩子对于新东说:“叔叔,将来我不一定有多大本事,但我也要一辈子做好事!”如今,在于新东和爱心团队资助下,女孩顺利考上理想的大学。退役军人、消防员、爱心义工,现如今于新东又多了一个新身份——中国人体器官捐赠志愿者。“希望能为社会作更多贡献,不悔青春。”于新东说。
    08/18
  • 辽宁丹东:兼职网格员 服务暖人心
    8月3日是全员核酸检测的日子。一早,家住三幼街4号楼的赵雪琴和往常一样,来到永昌街道宾馆社区做志愿者。一轮检测下来,她发现三幼街6号楼迟家老两口没及时来做核酸。“以往他们都是很准时来,我给他们打电话没人接,去家里敲门也没人,他们儿女不在身边,我挺担心的。”赵雪琴忙把收集到的信息反馈给辖区网格员。没多久,社区联系到两位老人,原来他们是去医院看病了,赵雪琴悬着的心落了地。最近几天,家住宾馆路23号楼的盛凤珍、宋永花两位老人联名给宾馆社区送来锦旗,感谢同楼的邻居李静东。全市防疫工作开始后,已过耄耋之年的两位老人的儿女都不在身边,又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平时购物吃饭成了难题。李静东得知情况后,每天在家做好饭菜给老人们送去,一日三餐一顿不少,一直坚持了90多天。“赵雪琴和李静东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兼职网格员,像这样的兼职网格员在我们辖区还有27个,他们的存在让社区服务更细致到位。”宾馆社区党委书记张辉说,为了更好了解居民动态,及时有效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宾馆社区积极尝试,以“抓实网格化管理、推动社区党建工作、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为目标,在原有8个大网格基础上,又细化出29个小网格,配置专职网格员10名、兼职网格员29名,要求每名网格员都要履行好“八大员”工作职责,即当好安全巡防员、纠纷调解员、平安宣传员、邻里互助员、文明劝导员、民情收集员、治安联防员、防疫督导员。“兼职网格员帮助专职网格员分担了工作,别看他们做的都不是啥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居民们却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社区工作的温暖。”张辉告诉记者,在兼职网格员的人员选拔上,首先一点就是要有一颗愿意为居民服务的热心,尤其是防疫期间,做志愿者工作要认真负责。在年龄选择上,一般选择中年人,一是他们有精力可以在业余时间为居民服务;二是他们对网格内居民比较熟悉,这份熟悉感也便于更好地采集信息,配合社区开展工作。“像最近开展的‘创城’工作,我们也是以小网格模式进行推进,在兼职网格员带头示范下,居民们积极行动起来,大家都为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共同努力。”张辉说。
    08/18
  • 辽宁丹东:平凡的岗位 平凡的坚守
    王恒丹,现任振兴区临江街道鸿利社区党委书记。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她始终把“服从、服务、服众”作为准则。两年来,通过志愿服务精细化,鸿利社区共征集并实现居民微心愿163件,走访慰问困难群体80余次,开展爱心服务170余次。作为一名军嫂,王恒丹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把困难咽下,将家事和公事兼顾。2020年,王恒丹家庭先后被评为丹东市“抗疫最美家庭”、辽宁省“抗疫最美家庭”、辽宁省“文明家庭”。王恒丹与丈夫聚少离多,家庭重担常年压在她一人肩上。2020年5月,王恒丹的左脚背肿瘤复发,但是当时她刚担任鸿利社区党委书记,为了尽快熟悉工作,她将治疗一拖再拖,等到医院手术时,肿瘤已有鸡蛋般大小。由于手术创面大,需要全身麻醉,术后必须石膏加固住院一个月。王恒丹躺在病床上,却没有放下社区工作。2021年,王恒丹的爱人外出执行军事任务半年之久,正处在孩子中考的关键时期,王恒丹又当爹又当妈。年底,她家接连4次暖气主管道漏水,王恒丹一边抹着眼泪擦地板,一边协调供热公司人员前来维修,没有给丈夫打一个电话诉苦。“那时候也想有个人帮自己一把,挺委屈的。”王恒丹说。今年3月末,第三次手术治疗刚刚出院两周的王恒丹回到了工作岗位,还是最早一个到社区,最晚一个下班。虽然行动不方便,但她仍然与同事们一起排查外地返城务工人员,安排居家健康监测,部署转运车辆与闭环工作,时刻关注最新疫情信息。她还经常在凌晨接听返丹人员咨询政策的电话。王恒丹定期走访慰问辖区独居空巢老人。居民孙女士今年70岁,是社区的一名党员,早年老伴去世了,孩子也没有在身边,独自生活。王恒丹时常到她家中坐坐,给她送去米面等生活物资。王恒丹还非常关注辖区困难儿童,她组织辖区爱心人士成立了“爱心妈妈志愿队”,为特殊家庭孩子送去母亲般的关爱。上初中的小云菲,年幼时母亲因病去世了,她和姥姥一起生活。这几年,王恒丹经常会送给她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如今小云菲懂事上进,大家都很欣慰。
    08/18
  • 辽宁凤城市:说非遗 画脸谱 暑假孩子这样了解国粹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前,凤城市举办了“说非遗,画脸谱”未成年人手工制作活动,家长带着孩子踊跃报名积极参与,通过动手制作丰富青少年的暑假生活,提高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在凤凰城街道北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志愿者首先为孩子们介绍了京剧文化、脸谱的由来以及京剧脸谱的样式,讲解了不同颜色脸谱所代表的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含义,进一步提升孩子们对中国国粹及京剧脸谱的了解,激发他们对京剧这门传统艺术的兴趣。孩子们在志愿者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拿起画笔,将脸谱与自己的想法创意相结合,用鲜艳的色彩,涂出心中的脸谱。孩子们认真仔细地进行着每一个环节,有画红脸关羽的,有画黑脸包拯的,有画蓝脸窦尔敦的……不一会儿,就绘制出了属于自己的“百变京剧脸谱”。“让孩子们在动手和协作中感受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无穷魅力,这不仅是一次艺术互动,更是一次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极大地增强了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北山社区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08/18
  • 辽宁丹东:一家三代人的抗疫担当
    “我们做的都是平凡的小事……”8月10日,当记者电话联系宋传业老人时,憨厚耿直的他表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党员,做了党员该做的事。这位家住东港年过七旬的老人,在2020年疫情发生后做了一件看似普通却并不普通的事——带着全家三代人制作免费午餐送到忙碌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手中。正因此善举,宋家荣获第二届“全省文明家庭”称号。“当时我们了解到医护人员每天忙得吃不上饭,正好饭店也不开门,就想着为他们做点事。”宋传业告诉记者,2020年疫情发生后,他和孩子商量,利用自家经营饭店的便利条件,给在一线抗疫的医护人员送免费午餐。“我是一个老兵,还是个党员,不能将防疫置身事外,有多大力量就贡献多大力量。”老人说,政府允许餐饮行业提供送餐服务后,宋家人全家上阵,开始为医护人员免费送餐。每天早上天不亮,家人就早早去菜市场买菜,挑选优质食材。为了做好防护,家里备足了消毒液和口罩,并购买了体温枪,进屋前所有人都先测体温,进行手部消毒。每天早上宋传业和老伴儿都要打扫卫生,择菜洗菜,做好后勤保障。为了让医护人员吃得放心,从买菜开始的每一道工序,他们都在专门的订餐微信群里进行直播,供餐使用一次性餐具。宋家人每天晚上还在微信群里讨论第二天菜品,变着花样准备菜谱,并耐心听取医护人员当天的反馈。宋传业老人的态度不仅带动了儿女,孙辈也参与了进来。三个年轻人主动请缨,帮忙打盒饭、送餐。当一份份热气腾腾的饭菜送到防护区时,医护人员远远地向宋家人挥手致谢:“谢谢你们的爱心午餐,让我们吃在嘴里,暖在心里。”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宋家人为医护人员免费提供午餐20天,共计上千份盒饭,他们用小小的善举感召着身边人,传递着正能量。今年疫情期间,宋家人仍然在各自岗位为抗疫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宋传业的二儿媳妇在医院工作,一直坚守岗位,默默奉献;女儿在市场监管部门履职尽责,无私坚守;儿子积极参加社区联防联控。他们一家人用持之以恒的行动为守护家园贡献着平凡力量。
    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