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丹东
- 揭秘!丹东街头古彩戏法“一个两个三个,三个两个一个,您猜这碗里现在有几个?”8月9日晚,贾春东在安东老街的展位前围着许多驻足的市民,不时引起一阵叫好。他正在表演的是中国古彩戏法《三仙归洞》,仅凭一根筷子,两只碗,三个球,便可使球在两碗之间来回变幻。57岁的贾春东是一名魔术师,出身魔术世家,擅长表演民间戏法、古彩戏法和中外魔术。8岁的时候,他就跟着父亲到处跑演出。父亲在台上表演,他在台下默默观察、学习。“你得在学校好好学习,魔术当个业余爱好就行。”“可我对魔术很感兴趣。”父亲的叮嘱没有动摇贾春东的信念,每一个魔术,他都会反复琢磨,就连上课的时候,手里也会握着乒乓球,锻炼手指的灵活性。9岁那年,老师要在班级里举行联欢会,统计节目名单的时候,贾春东说:“我要表演魔术。”联欢会当天,看着台下的人群,贾春东的内心无比紧张,这是学艺以来,他第一次登台表演。5分钟的演出,贾春东的腮帮和腿一直在打颤,身上满是汗水,但他的精神十分亢奋,“原来登台表演是这种感觉,这种成就感太令人喜欢了。”渐渐地,贾春东的学业荒废了,但魔术的造诣越来越深。1983年,他跟着父亲创建的丹东杜鹃魔术团在东北三省巡回演出。当时古彩戏法的创新较少,贾春东便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演出超过三次的戏法他不想表演。“我是以一个观众的思维去看待问题,一个表演观众看多了,也就失去了新鲜感。”凭着一腔热爱,贾春东坚持到了1989年,此时的他已经成家立业,由于表演魔术很难赚钱,有了更多牵挂的他在此期间从事了很多职业。贾春东的魔术生涯在2003年迎来了转机。那年,朋友邀请他在天津塘沽参加一场演出,演出后,贾春东在当地发现了一家魔术商店,眼前一亮的他,推开了商店的大门。“当时我有2000块钱,出来后就剩120块。”扛着大包小裹,贾春东回到了家,连着7天,他没有出门,一直在研究西洋的魔术。7天后,再推开房门,贾春东已然成为了一名中西结合的魔术师。由此,有了更多魔术储备的他在丹东的发展逐渐变得顺利。2007年,贾春东的朋友阿龙找到了他。“咱们别在丹东待着了,应该出去闯一闯。”“外面高手如云,咱俩有这能耐吗,别丢人了。”“要不我先去探探路,行的话你再去?”同年3月,阿龙只身一人来到了北京,不久,一通电话打到了丹东,“你来吧,这儿太适合你了!”就这样,贾春东拿着2000元钱,扛着一大包魔术道具也来到了北京。初至北京,人生地不熟,贾春东跟着阿龙来到了方庄四方景园,那里汇聚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一场又一场的演出,贾春东打响了名气,期间经历过演出结束后拿不到工钱,也经历过很长时间接不到演出,好在他坚持了下来,逐渐在北京扎下了根。2008年,一位朋友打来电话说有一个演出的机会,表演结束后,原中国武警文工团团长高歌找到了贾春东,由此,贾春东成为了中国武警文工团特约魔术师。他曾先后赴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了第三届全国魔术比赛金菊银奖,还在2008年的国际魔术节获得了银奖。08/23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零八集 姜文隆:修汽车、修高炮 “技术能手”连闯难关 08/23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零七集 孙佑杰:刀笔担道义 著文作画赞英雄 08/16
- 辽宁丹东:学民俗 做巧果 8月12日,丹东市党群服务中心妇儿服务中心组织开展“‘永远跟党走’——我们的节日·七夕”制作巧果公益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日,有10余位市民共同体验传统民俗手艺,品尝特色民俗味道。活动现场,妇儿服务中心的烘焙教师向大家介绍七夕节的传统文化知识,讲解并演示制作巧果的流程。大家纷纷动手称面粉、打鸡蛋、和面、擀面饼,用各种小巧美观的模具卡巧果,最后烤制。一盘盘巧果很快出锅,香味扑鼻。大家品尝着自己做的巧果,开心不已。08/16
- 英雄城市里的“红色商圈”“丹东不愧是英雄的城市,将红色元素融入到景点、建筑甚至是商圈中,太有创意了。比如,走进安东老街,随处可见的红色元素瞬间就可以点燃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退休教师孙世群说,丹东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可谓淋漓尽致,传承方式多元、氛围营造浓郁,对青少年成长和提升全民爱国情怀都意义深远。红色元素丰富近年来,全市开发的红色资源甚多,尤其是通过开展“红色商圈党建领航”特色建设工程,将“红色文化”更加迅速有效地渗透到城市的每条街巷。通过整合七经街、安东老街等6个商圈,打破隶属关系、区域分割、行业差异局限,整合带动商圈内及周围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两新”组织千余家,扩大商圈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以党建引领实现商圈共建共治共享,促进商圈健康发展。“七月份的建党百年系列活动搞得真好,包括和党说说心里话、百年党史百天讲、百团万人红歌大赛等具体活动。”70岁的老党员张生波说,形式多样的“红色节目”被搬上安东老街商圈的百姓舞台,“听着党史资料创编的大鼓书,看着红色小短剧等文艺节目,更觉要加倍珍惜眼前的好日子。”“百年党史电影展播周”每晚放映红色经典影片,激起市民和游客的爱国情怀。在安东老街纵横交错的街巷里,随处可见电子LED屏和“学习强国”专用彩色电子屏,全天候滚动播放党史知识、党史故事。还有“永远跟党走”红色艺演,已成为有特点、有亮点、有看点的宣传服务群众红色阵地,助推着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让百姓看见切切实实的好处。资料图红色文化育人如今,“老安东”主题商圈入驻商户210户。受红色力量的浸润,商圈商户以诚信经营为荣,影响力持续提升。通过开展“助农达人”“乡村主播”“地方特色产品旗舰店”等网络直播活动,引导所有商户在抖音、快手、火山等短视频直播平台开设164个账号,并联合区域内4家短视频机构,每晚6至8点进行线上直播,将更多的丹东土特产品推向全国。“丹东有好货”直播节累计成交300余万单,销售额达5700万元。作为文、旅、商融合发展的先行者,党建这一“红色引擎”在安东老街持续发力。今年以来,累计接待顾客290万人次,销售额3800万元;“五一”期间客流量32万人次,单日客流量突破7万人次。资料图红色之花绽放如今,全市上下齐力打造“红色商圈”,号召共产党员业户悬挂“共产党员商户”牌匾和党员承诺书,诚信经营,接受广大市民群众监督。振兴区七经街商圈在中金实业有限公司党支部建设了600平方米党群服务中心,设有党建文化长廊、文化展厅、党员之家等,为商圈党员、商户、社区群众、军人军属等提供业务咨询、学习培训、商务洽谈等服务,在七经街沿线设立培训中心、直播基地、红色影吧等党建文化阵地,覆盖服务商圈党员150余名。商圈里随处可见的“党员服务站”更是为大众提供了太多的便利,使得学习成果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惠民服务。资料图记者/王俊08/11
- 在丹东,万物皆可烧烤丹东烧烤火了!近日,三联生活周刊以《在丹东,万物皆可烧烤》为题,讲述了丹东烧烤的美味和火爆。 原文如下: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08/10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零六集 张枝叶:高炮部队显神威 08/09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零五集 于道清:前敌侦察立奇功 08/02
- 丹东表彰10名“最美退役军人”7月29日,我市举行“最美退役军人”颁奖、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拥军优属协议”“退役军人就业合作协议”签约授牌暨丹东市退役军人关爱基金捐赠仪式。在由市委宣传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丹东军分区政治工作处联合开展的2021年度“最美退役军人”评选中,王树春、崔立龙、孙景飞、丁长龙、张兴琦、巴海涛、王甲云、平志峰、张明欣、杨喜清被授予“最美退役军人”称号。仪式上,对10名“最美退役军人”进行表彰颁奖,并号召全市退役军人以他们为榜样,崇尚最美、学习最美、争当最美。近年来,我市企业单位主动作为,发挥行业优势,履行社会职责,积极投身拥军优属和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仪式上,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6家企业签署了就业合作协议,与11家企业签署拥军优属协议。此外,社会各界募集的价值286余万元的款物,在仪式上集中捐赠给丹东市退役军人关爱基金,帮助困难退役军人、其他优抚对象和军属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困难。08/02
- 一张《家庭周报》 铸就良好家风“顾家有情缘,跟党一百年,子弟多才俊,家风世代传!”今年7月4日,荣获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的顾伟家庭,第1661期《家庭周报》刊登了全家人与党旗的合影照片,并附上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所创作的一首诗,记录这重要的历史时刻。31年、1664期,一张张8开纸被装订成15本逾35公斤重的装订册。一份沉甸甸的《家庭周报》成为顾伟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神财富,也让这个书香家庭声名远播。“全国优秀读书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全国书香之家”“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全国文明家庭”……顾伟家庭获得了全国家庭荣誉评选的“大满贯”。走进顾伟家,俨然走进了一个小型图书馆:多达1.2万卷的藏书占据了家里最大的一个房间及客厅和卧室的各个角落。“购书、读书、藏书,源于我们血脉中的教师基因。”顾伟略带自豪地说,“顾然研究生毕业后,也走上教师岗位。从我祖父开始,顾家已是连续四代的‘教师世家’,始终秉持‘读书教子,忠孝传家’的家风。”“《家庭周报》是一份珍贵的家庭档案,它记录了每位家庭成员的进步以及获得的百余项荣誉和奖励,传承了红色家训,成为我们家庭的精神文化传家宝。”顾伟说,一晃31年,《家庭周报》已成为顾家家风的重要标志。翻开往期报纸,这个小家庭31年来的家庭变迁和生活点滴如一部微电影般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1990年,顾伟一家因动迁搬到市郊一个仅有6.6平方米的平房,6岁的儿子顾然因找不到学前班而苦恼。看到成天爱写爱画的儿子,在纸上照着《丹东日报》的报头摹写“丹东日报”四个字。顾伟突然想到,如果能够让孩子办一份手抄报,不就可以解决教孩子练习写字、绘画、拼音、简单算术的学前教育问题了吗?在1990年6月10日这一天,以顾然为“总编辑”的第一期8开图画纸大小的“家庭周报”正式“出版发行”。伴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家庭周报》,不仅记录了顾伟小家庭的变化,也折射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从歪歪扭扭的文字到优美流畅的文章,这份小报在6.6平方米小平房创刊,在60平方米新居中发展,后来又搬进120平方米大房子走进新世纪。它记录了儿子顾然从学前蒙童成长为硕士研究生、优秀大学教师,顾伟从普通公务员成为优秀的市政协委员,记录了妻子高丽华社区工作的30多个奖励,记录着儿媳被评为医院科研标兵荣誉称号等轨迹。传承着“诗书传家,忠义报国”的家训,顾伟带领全家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通过读书、办报打造文明家庭的事迹,先后被省市及国家级媒体报道,在本地和全国产生了良好反响。去年11月20日,他代表辽宁省全国文明家庭到北京出席全国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4月16日,他出席了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全国文明家庭讲话,将励志、文明、向上的家庭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蕴含着向上向善的因子,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家庭周报》营造了我们家庭浓郁的文化氛围,形成了独有的家风,这么多的荣誉激励着我要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更大贡献,不辜负总书记的殷切希望。”顾伟说,自己有义务自觉承担起弘扬红色家风、建设新时代家风文化的社会责任。凝聚全家人心血的这份报纸,是维系这个家庭美好感情的纽带。如今,四岁的小孙子开始和爷爷合力办报。顾伟开心地说,再过几年,我可能会把“总编辑”的重任让给孙子,将《家庭周报》这个文化传家宝和万卷诗书铸成的好家风,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记者宋琳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