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辽宁丹东:边境一线上的“青春力量”
    4月11日清晨,天色灰蒙,乌云层层叠叠,“江海边境行”栏目组再次启程,赶赴丹东边境管理支队前阳边境派出所,开始了为期一天的紧张拍摄。9时,在前阳沿江边境线上,远远看到两名身穿藏蓝警服的民警正在执勤,他们身边那逐渐清晰的黑色身影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只见它身披一身油亮的“黑袍”,外形威猛彪悍,两只乌黑的眼睛警觉地环视着四周。它的出现,成为巡逻途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人顿生安全感。它叫哈特,作为一名有编制的警犬,早在投入工作之前,就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巡逻途中外界环境有一丝风吹草动,哈特就会第一时间警觉,直到确认环境安全才放松下来。虽然巡边的日子枯燥且艰苦,但有这只“战友”相伴,民警们也乐在其中。闲暇时,每每带上哈特做些户外活动,给警营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10时,天色越渐暗沉,没一会儿天空中就飘起蒙蒙细雨。前阳边境派出所辖区的边境线不但狭长,而且沟岔极多,给民警的日常巡逻带来很大难度。在这条边境线上,这群年轻的戍边人满怀激情,栉风沐雨,牢牢守护在边境一线,用青春诠释着奉献、担当和责任。派出所的驻勤点离群众家很近,因为24小时驻勤,时间长了,民警们早已和群众成了亲密无间的邻居。村民孙晓忠的家就住在方舱旁,平时民警会拎着水桶去他家打水,每逢家里做好吃的,他也不忘给民警们送去一些改善生活。孙晓忠说,他的儿子是军人,在这里驻勤的民警们虽然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都和自己的儿子一样,年轻充满朝气,自己和他们有种说不出的亲近。孙晓忠家的看门狗,平时见谁来都嗷嗷直叫唤,可偏偏对这些穿着制服的民警很和善。俗话说,好的感情都是处出来的,平时他家地里有啥活,只要喊一嗓子,民警就会撸起袖子拿着铁锹跑来真心实意地帮忙干。离开孙晓忠家,沿着蜿蜒曲折的村路,我们一路颠簸来到了下一个驻勤点。此时雨势渐大,在驻勤点,民警正冒雨对码头停靠的船只进行登记。临近巡逻时间,他们又穿上雨衣出门执行巡逻任务。这是栏目组第一次冒雨跟随采访,执勤途中也体会到了边境管理警察的辛苦和不易。当日下午,记者跟随社区民警郭鸿鹏来到他帮扶的贫困户刘宝俊家走访。2019年9月,独自一人生活的刘宝俊突发脑出血导致半身瘫痪,生活无法自理。3年间,郭鸿鹏每次走访都会顺路来他家看看,过年过节还会带些米面油前来探望。在派出所民警和周围邻居的帮扶下,如今刘宝俊不但可以独自下地,生活也基本可以自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提起今年春节民警们专门来家和他一起过年的情景,他连声感叹道这个年过得可热闹了,就连床尾现在摆着的果盘还是过年时所里拿过来的呢。刘宝俊说自己得病是不幸,但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与帮助,也是一种幸福。由于边境线长、码头多、船只种类多,涉及的人员混杂,船只管理任务特别艰巨。为此,前阳边境派出所积极联合有关部门规范渔港管理,进一步规范码头进出港秩序,落实三报备制度,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有效维护了辖区边境管理线上渔港的安全稳定。采访中,记者跟随民警来到辖区船厂、码头走访,在他们的一声声叮嘱声中,在渔民们一张张会心的笑脸上,深深感受到广大渔民对民警工作的支持与认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移民管理警察们依然行走在边境执勤路上,坚守岗位。为了国家的安宁、百姓的幸福,他们不恋都市繁华,背上行囊远离家乡,默默守护祖国边境,用青春、热血和奉献,挥洒出专属于他们的靓丽“警色”,在边境一线书写出闪光的“青春力量”。
    07/07
  • 【最美战疫人】用心守护 用情服务
    面对疫情防控这场“大战大考”,市中级人民法院组织志愿者深入抗疫一线,以实际行动落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安排部署,用心守护群众生命健康,用情服务居民生产生活。“抗疫不分年龄大小,都是为了让丹东更快恢复烟火气。”在疫情防控最艰巨的阶段,今年53岁的王作伟主动请缨,前往抗疫一线,与年轻志愿者们并肩奋战。协调新生儿从医院返家,替居民跑腿,配送生活物资,进行垃圾处置和环境消杀……脱下法袍、变身“大白”的王作伟说,无论手里握的是法槌还是为居民登记的笔,初心不变,党性不变,为群众服务的心不变。“临近中午,气温飙升至20多摄氏度,刚消杀完一栋楼,便感到头晕目眩,防护服内汗水直流,面屏上的哈气也让人无法看清道路。我隔着口罩大口喘着粗气,努力让自己避免缺氧……两个小时后,完成了4个单元楼的全部核酸检测,我从头顶到脚底湿了个遍。顾不得休息,马上拿着喇叭一遍遍穿梭于小区楼栋间,喊居民下楼做核酸检测。再一回神时,才发现身上的汗水已经被体温捂干了……”这是市中级人民法院志愿者秦鹏记录下来的工作片段。为保证封控楼居民的正常生活,志愿者任亦隋在彻夜值班后,顾不上休息,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为居民分发物资。唐铭举在完成防疫任务的间隙,积极开展防疫宣传。吴福生、王德义、王利明坚守在协助社区对封控单元居民进行上门核酸采样、值班巡逻、坚守卡点等岗位上。志愿者张权为卡点内老年病人送药品。刘景川配合卡点负责人安置社区内一位老人的去世事宜。槐福鹏、秦震洋对辖区内一名老人进行耐心劝导……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市中级人民法院志愿者用耐心细致的工作,妥善处理突发状况,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让“法徽红”在抗疫一线熠熠生辉。
    07/06
  • 【最美战疫人】谢谢!喃们辛苦了
    居民楼的“大家长”日前,振安区信访局收到了一封来自绿丹江苑小区居民的感谢信。百姓要感谢的,是两个月来在小区29号楼为大家热心服务的“点长”王志丹。此时的王志丹,已经结束了“点长”工作,进入检查点值守的新岗位。王志丹是振安区信访局工作人员。疫情发生后,他下沉到绿丹江苑小区,被任命为29号楼的“点长”。少数居民出现情绪波动,王志丹的战“疫”工作就从安抚居民情绪开始。他向居民宣传疫情防控的具体措施及常识,缓解了居民焦虑情绪,助推群防群控良好氛围的形成。居民足不出户,生活物资供应问题成了重中之重。每户的需求不同,粮食、蔬菜、日用品、药品甚至是宠物用品、一针一线等,只要居民有需要,在不违反疫情防控规定的情况下,王志丹都会竭尽所能满足。他每天将居民们所需要的物资统计好,然后“货比三家”,选出性价比最高的可靠保供单位。物资送到后,他立即核对数量、种类并做好消杀,挨家挨户送到居民家中。最初半个月,绿丹江苑29号楼门前的帐篷成了王志丹的“办公室”、宿舍。他是“点长”,更是29号楼的“大家长”。6月20日,王志丹前往新的防疫岗位,居民们依依不舍,纷纷在微信群中表达感谢并送上美好祝福:“感谢你对我们的帮助和照顾,辛苦啦。”“感谢这些日子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会想你的。”王志丹表示,居民们的认可是对他最大的褒奖。冲在抗疫一线的“女战士”7月2日5点半,雨始终下个不停,李淑梅到达位于金海新村小区的核酸采样点,布置场地,搬桌子、拉围线、搭雨棚……动作熟练,高效迅速。不一会儿,核酸采样点就被布置得井井有条。“大家赶紧穿上雨衣,再清点一遍医疗物资,看看有什么疏漏的地方。”6点,雨势逐渐变大,李淑梅和同事们等候医护人员进场。核酸采样工作开始后,李淑梅拿起喇叭督促居民佩戴口罩、间隔两米排队。金海新村小区老年人多,因雨天路滑,李淑梅就时刻盯着入口处,看到腿脚不便的老人马上上前搀扶,全程陪同。今年35岁的李淑梅是市供销社第一批下沉干部工作组组长。工作最紧张那段时间,李淑梅每天都要爬楼梯入户采集核酸样本,单日完成入户核酸采集400余人次。在身体出现不适的情况下,她也依然坚守岗位,有时一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作为桃源街57、59号楼的“分点长”,她不断优化社区网格长、楼栋长、物资采购员、药品配送员、垃圾清运人员管理体系,充分了解居民基本情况,切实解决2栋楼8个单元100户219人的日常生活所需和求医送药问题。完成第一次下沉工作后,经过短暂休整十四天,6月12日李淑梅再一次被下派到元宝区……面对庞杂繁琐的工作,李淑梅毫无怨言,“虽然很辛苦,但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众志成城,丹东抗疫一定会胜利!”“锦旗”背后的故事7月1日早晨,振兴区站前街道海华社区工作人员陈忠南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搭建核酸检测点。远处走来几名居民,一再向他表示感谢。这几位都是小区一位独居老人的子女。原来,小区有一位92岁的老人独自在家,儿女因疫情无法来到老人身边照顾。陈忠南得知情况后,主动承担起为独居老人买药、送菜的责任,让老人感到无比的温暖,老人的子女们也非常感动。陈忠南是站前街道海华社区的卫生主任,疫情防控期间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疫情无情人有情,爱心帮助暖人心。”有居民送来锦旗,上面的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一份真情与感谢。
    07/06
  • 【最美战疫人】风雨战“疫”,我是“大白”
    连日来的强降雨天气,让基层工作面临防疫与防汛的双重挑战。风雨中,振安区楼房镇各项疫情防控工作有序进行,广大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坚守岗位,为群众撑起“防护伞”、筑起“安全墙”。固定采集点核酸采集结束后,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志愿者孙庆祝和镇卫生计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王晓旭,照例上门为行动不便村民采集核酸样本。河水湍急,踩着湿滑的石头,王晓旭在冰凉的河水中几次踉跄,险些摔倒。志愿者和医护人员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骑着摩托车跋山涉水,只为不漏一人;汗水雨水浸湿衣衫,双脚在雨水里浸泡泛白,只为使命必达。“孩子,大娘给你撑伞。”看到“大白”的面屏被雨水打湿,楼房村二组李淑清关心地说道。“谢谢大娘,防护服防水,‘大白’不怕。”志愿者李静茹说。不辞辛劳、不惧风雨,楼房镇200余名志愿者用一道道微光汇聚成希望的光芒,汇聚成抗疫战场的一股暖流,时刻传递着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信仰和力量。
    07/05
  • 【最美战疫人】“大家再加把劲,一定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搬运物资、核酸检测、清理生活和医疗垃圾……连日来,市人民检察院抗疫志愿者坚守一线,从“检察蓝”到“抗疫白”,以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与社区居民并肩携手,共抗疫情。“收到,马上出发。”6月19日,金奎翔、郑丹军、胡卫卫接到市检察院支援社区开展防疫工作的指令后,第一时间集结报到,配合振兴区纤维街道望江社区工作人员开展防疫工作。“我是一名老党员,在疫情防控这样要紧的时候,就应该站出来,趁现在身子骨还行,还能为党和人民尽一点力量,打心眼里觉得高兴。”还有不到一年退休的金奎翔,多次下沉抗疫一线,默默坚守在辅助核酸检测、岗哨执勤、小区环境消杀等岗位上,腰疼的老毛病犯了,他就站着凑合吃口饭,“不耽误事儿,能挺住。”金奎翔、郑丹军、胡卫卫每天凌晨4点多就起床做准备,5点准时到岗,领取当日的核酸检测任务。“我年龄大了,睡不着觉,早点到岗,看看有没有啥能帮上忙的。”金奎翔坦言,能与年轻党员并肩作战,自己感到浑身是劲儿。“等外孙长大了,我可以骄傲地对他讲,姥爷也参加过守护咱们城市的这场战‘疫’。”如何做好自身防护,如何竭尽所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帮助,配合医护人员做核酸检测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多次作为志愿者参加疫情防控工作,郑丹军、胡卫卫对协助社区开展防疫工作可谓轻车熟路。虽然随着天气越来越热,穿上“大白”防护服更是一动一身汗,但大家的工作热情并没有受到影响,“有居民们的积极配合,每个人都尽职尽责,大家一起再加把劲,就一定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07/05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五十三集 陈记诗:浴血金城反击战
    07/04
  • 【最美战疫人】以师者之名 担抗疫之责
    三尺讲台,立德树人;抗疫战场,身先士卒。他们是可亲可敬的人民教师,亦是敢冲敢闯的抗疫先锋,在特殊时期扛起特殊责任,用无畏诠释着教育人的奉献与担当。“轻伤不下火线”的人民教师三十三中学的王振虎老师已经59周岁,马上退休的他,不顾身患多种疾病,主动请缨深入到疫情防控一线,每天兜里揣着多种药物坚守在岗位上,物资查验、环境消杀、小区巡查劝导、打扫卫生……5月25日清晨,雨格外大。组织居民做核酸检测的王振虎浑身湿透,在岗上坚持工作了15个小时。由于没带多余的鞋,第二天他穿着没有干透的鞋,顶着烈日在岗位上又坚持了15个小时。等晚上回宿舍脱下鞋,脚趾红肿、破皮……无论是早出还是晚归,无论是炎炎烈日还是阴雨连绵,王振虎从未抱怨过。有人劝他说那么大年龄了,身体又不好,就请假休息一天吧。他回答:“在退休前,能为学校、为教育、为振安百姓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我最大的荣幸,所以我能坚持!”“疫”无反顾彰显师德风范仵爱华是汤山城镇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她第一时间响应号召,成为一名抗疫志愿者。除了承担信息登记、发放物资、防疫宣传、执勤巡逻等工作以外,她每天还要配合医护人员上门给居民做核酸检测,八个单元,八层步梯楼,敲了无数个房门,从不叫苦喊累。“您好!打扰您休息了!请准备好辽事通或身份证,一会儿给您和家人做核酸检测。感谢您的配合!”仵爱华用真诚与微笑,换来一句句真诚的“谢谢你!”“你辛苦了!”“你可真不容易!”仵爱华说:“疫情当前,每一个人都是疫情防控的第一责任人,以自身之微光,照亮身边人前行之路,这就是志愿者的意义所在!”
    07/04
  • 【最美战疫人】默默奉献,“疫”起奋战
    战“疫”家庭的坚守在战“疫”中,他们始终默默工作着、守护着、奉献着,用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诠释不平凡的责任和担当。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两位“战疫人”的风采。“您的及时援助为我们挽回了巨额损失!真是太感谢了!”前不久,家住宽甸的王先生再次电话致谢广济派出所的高晓峰。王先生在宽甸有一批价值数百万元的蓝莓一直存放在仓库,急需处置,超过保存期将会全部烂掉。情急之下,他向辖区广济派出所求助。高晓峰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协调相关部门,研究出最佳可行方案,使王先生得以顺利返回宽甸,及时挽回了巨额损失。疫情发生以来,高晓峰第一时间接受组织安排,冲锋陷阵,参与隔离人员转运工作。有一次巡逻过程中,遇见一居民心脏病发作,他立即用警车将其送医治疗……高晓峰的妻子也是一名警察,父亲也是一线防疫人员。为了抗击疫情,三人克服“小家”困难,将96岁的奶奶和4岁的孩子托付给亲戚照顾,义无反顾地选择并肩作战,成为名副其实的“战疫家庭”。居民认可的“大白”疫情发生以来,新安步行街城管中队的邢云海始终冲锋在前、主动担当,为战“疫”默默奉献。每天早上不到4点起床,协助核酸检测、全面消杀、值守卡点、参与临时性防疫任务……每天一上“战场”,邢云海就忙得像个陀螺,经常顾不上吃饭,平均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防疫工作的劳累和防护服的闷热,导致他左耳严重发炎化脓,需要立即治疗,然而他却默不作声,强忍着疼痛,把药棉塞进耳朵仍坚守在一线。邢云海所下沉社区的居民多次通过“12345热线”,对他在防疫工作中的付出表示感谢。“疫情当前,我是党员,责无旁贷,就应该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邢云海用实际行动诠释硬核担当,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
    07/04
  • 【最美战疫人】防控有力度 服务有温度
    疫情发生后,东港市迅速行动,以快制快、以变应变,从快从严落实落细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全力以赴保障群众生活物资和就医求药需求,尽最大努力做到防控有力度、服务有温度。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坚定地和党委政府站在一起,做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用朴素、平凡的行动支援抗疫。碧海小区居民毛羽说,讲句心里话,居家确实憋得难受,但想一想如果都随意走动,疫情又怎么能控制住?政府下了这么大力气防控,归根到底全是为了咱百姓好,所以大家应该配合疫情防控,不能再给政府添乱了。“居家隔离这段时间,许多老年人买药、买菜、看病不方便,我们社区、网格员和志愿者都想尽一切办法保证他们的生活需求。虽然大伙待在家里不能外出,但吃的、喝的、用的都不缺,服务还特别周到,心里确实挺暖和的。”芳清园小区居民王永安如是说。启动“黄码”医院,组建送医专班、物资保障专班、“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抗疫期间,东港市树牢以人为本理念,始终坚持科学防疫、精准施策、服务上门,在疫情防控各环节充分体现“隔离不隔爱、隔离不隔心”的人文关怀。建设小区居民焉明军告诉记者,他所居住的小区是步梯楼,党员干部和志愿者每天来回爬楼梯送物资、运垃圾,起早贪黑、随叫随到,每个环节都特别认真,确实不容易,也很辛苦,“为我们的政府点赞,为志愿者点赞!”“咱们核酸检测组织得好,每天早上都有志愿者逐栋楼、逐个单元通知,分批检测,避免聚集造成交叉感染。现场服务和管理井井有条,大家也都配合,所以这次疫情很快就控制住了。”云鼎家园小区居民孙焕鑫说。
    07/04
  • 【最美战疫人】筑牢基层防疫“红色堡垒”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疫情防控期间,振安区各街镇、各社区成立临时党支部,发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为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筑牢“红色堡垒”。五龙背镇孙家村党总支书记孙俊奎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第一时间发动38名党员志愿者组建“党员先锋队”,承担起核酸检测信息扫码登记、协助采样、样本护送、卡口查验、环境消杀、买药就医、困难群体救助等多项任务。孙家村特别开通了“24小时党员在线”服务热线,第一时间解决村民的困难,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居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安定。在振安区东方枫景小区,由区应急局、区教育局等单位抽调的13名党员干部成立临时党支部,肩负着26栋楼、85个单元、1437户的防疫任务。帐篷和车库就是他们的临时指挥部和住所,面对简陋的“办公”和居住条件,大家没有怨言,有的只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东方枫景小区人口众多、人员复杂,核酸检测、就医买药、物资分发配送等繁杂工作成为摆在临时党支部面前的第一张“考卷”。几十个日日夜夜,小区居民的体温监测、核酸检测、居住环境消杀和生活物资配送、垃圾清运等工作,都在临时党支部的规范引导下有序进行,党员和志愿者的贴心保障,让小区秩序井井有条,让居民群众感受到了党委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
    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