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丹东
- 四十载如一日照顾舅舅家里每天都要做一份稀粥,蔬菜也要尽量多焖一会,做到软烂易嚼……从43年前舅舅姜道林住进毛家开始,这些都已经成了毛成光的习惯,雷打不动。说起毛成光照顾双亲和舅舅这件事,振安区楼房镇东城村人没有不知道的,大伙都对他的孝心竖大拇指。1980年,毛成光的母亲将一直未成家的姜道林接到家中照顾,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毛成光对舅舅十分孝敬。舅舅患有轻微癫痫,每年开春容易犯病,半夜发病人就迷迷瞪瞪地从家往外走。“舅舅第一次走丢是半夜,我起夜看见家门开了,舅舅床是空的,全家一起找了大半宿。”毛成光回忆说。从那次起,毛成光知道舅舅潜意识里总惦记自己家的老房子,发病的时候会凭记忆往老房子那儿走,于是毛成光就养成习惯,每天晚上多留心舅舅的动静,防患于未然。尽管如此,这么多年,舅舅还是有不少迷瞪外出的时候,毛成光每次都是耐心地去找,从没有怨言。为了让已经101岁的舅舅每天都能晒到太阳,会木匠手艺的毛成光在自家小院里做了一座木质的凉亭,天气暖和的日子,吃完早饭,他会和舅舅一起在亭内休息,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老人的问题,将外面发生的一些新鲜的、好玩的事情讲给老人听。舅舅的肠胃消化能力差,每天的饭菜除了软烂外,毛成光也注重营养全面、荤素搭配、色香味齐全,一日三餐每天都不重样,让老人吃得顺口。“他不仅对舅舅好,把自己的妈照顾得也很好。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他今年也60岁了,他妈病了他每天家和医院两头跑,一句抱怨都没有。”这是熟知毛成光家情况的村民对他的评价。照顾老人是一件细致活儿,毛成光常年如一日不厌其烦。2022年3月的一天夜里,毛成光87岁的母亲突然肚子疼并口吐鲜血,他连夜将母亲送往医院,确诊为胆结石,需要马上手术。住院的二十多天里,毛成光陪母亲做检查,搀扶母亲起床活动,给母亲买可口的饭菜。由于抢救及时,加上他的精心照护,母亲的病很快痊愈,他却瘦了一大圈。去年,毛成光被查出患上了肠癌,干不了农活,每日靠药物维持病情,妻子和儿子儿媳分担了大部分照顾家中老人的活。但像做饭、三餐菜单制订这样的活,毛成光还是坚持自己做。他说:“孝敬老人我不觉得苦,我的一言一行孩子们看在眼里,等我老了,他们也会好好待我,这样做才能让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毛成光照顾至亲40余载的事感动了村民,2022年他被评为“辽宁好人”。记者:戚文07/26
- 红色研学,立即出发!7月24日,由丹东市民政局、元宝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星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主办的“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红色研学活动拉开帷幕,来自全市的中小学生、特殊儿童踊跃报名参与。通过邀请“五老”讲师团成员为孩子们举办红色讲座,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唱响英雄赞歌,参观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六医院院史馆,听主创设计人员讲解医院历史浮雕的创作经历等诸多活动,丰富未成年人暑假生活的同时,引导未成年人从小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将红色种子扎根于青少年心中,争做新时代好少年。记者:宋永昆07/26
- 乡风文明助推乡村振兴“有了村规民约,我们办喜事、丧事都有了标准,再也不会为撑面子大摆酒席了,既省心又省钱。”近日,谈起村规民约给生活带来的改变,宽甸太平哨镇泡子沿村村民赞不绝口。实现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移风易俗是关键。为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引导工作,倡导和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尚,泡子沿村坚持以点带面,突出示范引领,制定村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推选村里德高望重的村民担任负责人,吸纳道德模范、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担任成员,结合村里实际,制定理事会章程,将红白事办理纳入村规民约,做到操办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让群众在参与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提高广大群众对移风易俗工作的认识,泡子沿村采取“宣传先行+教育引导+典型带动”模式,召开会议对移风易俗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通过微信群和张贴标语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动员,提高群众知晓度、认可度。充分发挥农村广大党员特别是村干部示范引领作用,从自家做起,带头宣传倡导移风易俗,带头文明节俭办婚丧事,带头文明低碳祭扫,不断挖掘在移风易俗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好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群众,使移风易俗工作真正入脑、入耳、入心。今后,泡子沿村将积极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破除农村陈规陋习,让乡风民风好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富起来,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记者:曲丹凤07/26
- 独居老人突发脑梗 社区及时上门救助“你好,我父亲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我担心他自己在家发生意外。我想找社区帮忙,但是之前没有跟他们联系过,也不知道怎么去说,你们能帮帮忙吗?”7月17日上午,一女士向晚报帮帮团求助,她远在国外,希望可以帮忙联系社区派人上门看看她的父亲。记者立即将情况反映到振兴区浪头镇五一八社区,社区网格员张悦和于萩郴赶到老人家时,发现老人有头晕头痛的症状,随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网格员一边安抚老人的情绪,一边帮忙收拾身份证、医保卡及生活用品,并陪同老人前往医院救治。经过检查,老人是突发脑梗,所幸就医及时已无大碍,需要住院观察几天。老人在丹东的亲属得知消息后赶到医院照顾,反复确认老人无碍后,两名网格员才放心离开医院。“独居老人一直以来都是社区重点关注的对象,我们会定期到老人家中查看,以后再有什么事儿随时都可以联系我们。”网格员说。老人的女儿在电话中对社区网格员的帮助表达了感谢。记者:张津硕07/25
- 辽宁省丹东市钟玉华:立德树人守初心“钟老师,谢谢你。我希望自己能像你一样积极阳光地生活,把爱的力量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日前,记者在“丹东市优秀共产党员”钟玉华家中,看到她带过的学生送给她的贺卡中这样写道。钟玉华是丹东市第二中学教务处主任、市级骨干教师,有着14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送她贺卡的学生比较特殊,曾因患心理疾病休学,高三重读时来到钟老师所在班级。这一年时间里,钟玉华用关心、疏导和陪伴,帮助这名学生走出了困境。学生的母亲多次流着泪感谢钟玉华。这名学生上大学后,给钟老师寄来一张贺卡,写下了在心中埋藏已久的话。在二十余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钟玉华始终不忘初心,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她将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无私地传递给学生,用妈妈般的慈爱和细心呵护着学生。2002年,钟玉华第一次当班主任,在家访中得知一名学生的父母都是残疾人,家境困难。回到学校后,她立即为这名学生申请了学校助学金,为她解决在校吃饭问题,还自掏腰包给她交了学杂费。之后又多方求助,联系妇联组织,寻求社会帮助,保证了她上大学后的学费来源。在钟玉华的关心和帮助下,这名学生顺利考上省重点大学。毕业后,钟玉华又对她进行岗前专业培训,指导她顺利通过教师聘用考试,帮助她成为一名乡村初中英语教师。工作中,钟玉华还把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手把手地传授给她。“钟老师为我树立了可信可学、可爱可敬的榜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正如这名学生所言,工作不久后,她就获评当地“最美乡村教师”。从入职时的勤奋学习,到进步中的各级公开课教学交流,再到成为骨干教师后重视对学生的教育指导,多年教学工作中,钟玉华从未停止求索的脚步。都说政治教师没有“老”教师,与时俱进,终身学习是专业需要。工作之余,她抓住学校提供的一切教学研讨和交流学习机会,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广采“他山之石”。2009年,她作为人教社聘任的培训专家赴湖南讲学。她还先后在省教研活动中作政治学科备考策略分享交流,在市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活动中作会议发言,在学校讲系列思政公开课,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默默耕耘、无私奉献,钟玉华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骄人成绩,受到了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先后荣获“辽宁省优秀教师”“丹东市五星级班主任”“学校首批杏坛楷模”等荣誉称号。记者:鞠鑫磊07/25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二百零八集 唐顺银:学习牛保才 铭记上甘岭07/24
- 圆九旬老兵军装梦近日,长山子边境派出所联合长山镇政府、长山镇武装部共同开展了关爱辖区老兵的主题党日活动。7月初,驻村民警走访了辖区九旬老兵宋本风,他曾在1951年随志愿军入朝作战,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等大小战役5次。退伍后,宋本风回到家乡,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交谈中民警了解到,老人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再穿一次当年的军装。该所党支部得知此事后,决定为老兵定制一套当年样式的军装,并与镇政府相关部门一起找资料、量尺寸,联系裁缝制作。7月19日,民警和工作人员一起来到宋本风家中,将崭新的军装交给老人,还为其送上了象征胜利的冲锋号。激动之余,宋本风讲起了当年在战场上的故事,追忆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激励大家传承和发扬好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说到激动处,他情不自禁哼起了那首熟悉的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他说:“这身军装让我想起了当年的战斗,想念牺牲的战友,感谢你们帮我实现了心愿”。记者:唐羽廷07/24
- 教师“夫妻档”坚守山村小学三十载“眼瞅着就要退休了,在学校教了30多年课,教过的孩子们走了一茬又一茬,真舍不得村里的这些孩子们。”7月13日,面对记者的采访,凤城市刘家河镇杨家村小学校长黄殿清流露出对村里孩子们的不舍与眷恋。“用热情、真心,支撑起山里孩子的求学梦”,因为这份共同的信念,黄殿清和妻子宋敏一起把根儿扎在山沟里,夫妻俩守着村小的三尺讲台,一守就是30余年。1984年,刚刚参加工作的黄殿清成为一名村小的民办教师,他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没想到未来的妻子也和他一样,有着共同理想。“那时选择还是挺多的,我可以选择去中学当老师,也可以去刘家河镇中心小学当老师。但当时还真是没有犹豫,直接就选了回自己的家乡尖山村,当村小老师。”宋敏回忆说。村小的硬件设施、教学环境当然比不上镇里的学校。有些人不理解宋敏的选择,但黄殿清懂。他和宋敏一样,只是单纯想当老师教学生,所以在哪儿工作,环境如何,他们都不在乎。1990年9月,黄殿清和宋敏一起调到了刘家河镇尖山小学。此后,两个人一起上下班,晚上回家吃完饭,一起写教案,过着夫唱妇随的日子。2005年,黄殿清被调到杨家小学当校长。他笑称,自己当年为了媳妇,从一个山沟来到了另一个山沟,后来为了学生,又调到了另一个山沟里。无论工作如何调动,黄殿清工作的地方无一例外都是村小。无论在哪一所村小,无论当教师还是当校长,黄殿清对工作都是一样的投入,承担的责任只多不少,有增无减。在这期间,他也有去中心校工作的机会,可家长说,你是咱村的好老师,可别走了。黄殿清看着学生渴求的眼神,就更不会轻易离开了,“当初选择的就是这样的学校,那我就好好干。”守住初心,就是他坚持的理由。黄殿清受的苦累,宋敏心里最清楚。同样,宋敏工作上的艰辛,也只有黄殿清最懂:“她教低年级的孩子,格外累。农村活特别多,家长顾不上孩子。班里孩子的大事小情都是她照顾。”宋敏一直按照自己最初的选择,安心守在尖山小学。“教育是学校和家庭互相配合的事。”宋敏说,她会跟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然而,早些年信息渠道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宋敏和家长的沟通只能通过家访。村里的户与户之间距离较远,她每次家访都要“跋山涉水”,可她仍然坚持每周用半天的时间去家访,跟家长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漫漫30余年,这对教师夫妻还在村小,他们还在一起做着喜欢的事。“92届毕业生成绩最好。全镇前10名中有4个是我学生,第一的也是我学生。”说起学生,黄殿清笑容满面。毕竟,学生有出息是老师最大的快乐和骄傲。2019年,黄殿清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同年被授予辽宁五一劳动奖章。宋敏于2017年被评为“丹东好人·最美教师”。近几年,村小的生源锐减。但是不管学生多还是少,哪怕只有一个学生,他们夫妻都会守住那三尺讲台。因为那里有他们的教育梦和孩子们的求学梦。记者:王卢莎07/24
- 二十年坚守 只为用心酿出好蜂蜜在宽甸满族自治县硼海镇三道湾村的葆春蜜蜂场里,远处的槐树林郁郁葱葱,道路两旁、河沟边,随处可见美丽的花朵,勤劳的小蜜蜂在花丛中若隐若现。“一大早听着蜜蜂的歌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葆春蜜蜂场场长任莉一边介绍,一边动作娴熟地逐个开箱检查,抽出一扇扇巢框,将边框上多余的蜂蜡刮掉。“蜜蜂采蜜后回到蜂箱,会在巢框上酿蜜。”任莉说,眼下蜂王的产卵和蜂群的数量都不错,待蜂巢里的蜂蜜满了,就可以通过机器取出来。短短几句介绍看似简单,背后却是任莉20年来风餐露宿、不断学习,只为酿出原生态蜂蜜所付出的万般艰辛。1991年,任莉从锦州农校毕业,被分配到宽甸养蜂管理站当技术员。2000年5月,随着企业改制,她下岗了。第一次创业,她选择了养鸡,由于不了解市场行情,仅3个月就赔了数万元。后来,她又改行做食品加工,坚持一个多月后又以失败告终。这两次挫折,让任莉躁动的心冷静下来。想创业,光靠热情、凭干劲是不行的,在丈夫的鼓励下,她决定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养殖蜜蜂。养蜂人的生活用风餐露宿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由于蜜蜂需要追花夺蜜,哪有蜜源,就要到哪去。任莉住的是随时可以搬走的帐篷。初春乍暖还寒,外面阳光明媚,帐篷里却冷冰冰。盛夏,帐篷里热得像蒸笼,透不过气来。赶上下雨天,被褥潮得无法入睡。最怕的还是遇到蛇,任莉经常会被身边突然出现的蛇惊出一身冷汗。创业难,在异地他乡创业更难。曾经在朝阳采荆条蜜时,由于受倒春寒的影响,荆条不流蜜,蜜蜂无蜜可采,致使带来的几百箱蜜蜂大批死亡。那一年,任莉辗转浙江、安徽、山东、内蒙古等7个省区,行程3000余公里,只为实现心中坚定的创业梦想。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0年的坚守,任莉的蜂场从最初的100箱蜜蜂发展到目前1200多箱,并在牛毛坞、步达远等乡镇先后建立三处蜜蜂繁育基地,带动百余户农户一起养蜂致富。任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大胆创新,将中华蜜蜂古老的桶养方式改成活框饲养,改变“杀鸡取卵”式的取蜜方法,不但保存了蜂种,还大大提高了蜂蜜的产量,获得市总工会“金点子大赛”一等奖。与此同时,任莉认真钻研,攻破了花粉破壁技术,获丹东市政府科学技术发明奖。重信誉、讲质量、求发展。任莉的企业生产的蜂蜜、王浆、花粉、蜂胶、蜂蜡等产品,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为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拓宽企业发展空间,任莉还在蜂产品品种及包装上大胆投资,先后开发出8大系列、80多个品种的蜂产品。精美的产品包装和优良的内在品质,受到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其产品远销韩国、日本、中国香港,在大连、天津、哈尔滨等地设有经销处13家。任莉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多年来,任莉先后荣获“全国再就业优秀个人”“省优秀共产党员”“丹东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记者:李美臻07/21
- 情系高考 伴爱成长“今年,有17名励志儿童高考生过本科分数线。”高考成绩出来后,记者从丹东市慈善总会儿童励志分会副会长夏鹏处了解到,在励志分会捐助的孩子中,今年有19名励志儿童参加高考,除1人参加高职单报提前录取外,18名励志儿童参加了常规高考,有17名励志儿童高考生过本科分数线,其中600分以上5人,过特殊类型招生控制分数线7人。“高考志愿填报的相关知识,越了解感觉越复杂,您能帮助我吗?”高考前后,儿童励志分会的工作人员经常会收到类似的求助,在成百上千个专业和高校之中做选择,对于这些一心扑在学习上、家庭困境导致获得不了来自家长辅助的孩子们,大学梦的最后一公里变得有些坎坷。2017年,一位名叫王铭浩的义工自告奋勇开始为每年参加高考的励志儿童提供志愿填报帮助。本身从事志愿填报工作的他意识到,很多学生和家长对于大学志愿填报的流程和要求不够了解,因此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2019年义工张聪,去年清华大学教授刘福江也陆续加入儿童励志分会的报考团队,他们的加入为志愿填报工作注入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儿童励志分会报考团队为了给高考生提供准确、全面的志愿填报指导,将考生按地域分组,每人负责一组,提前半年便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绩和志愿等因素,再根据不同的情况提供个性化的院校推荐和专业选择建议,寻找适合学生个人长期发展且能发挥天赋的专业,同时将考生的分数用到极致,为他们的未来争取最好的起点。除了提供指导,团队成员还积极组织开办高考培训课程和座谈会,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义工王铭浩告诉记者,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为儿童励志分会捐助的高考生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机会。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进入合适的大学和专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今年的高考填报工作已顺利结束,部分考生已经在福瑞德大酒店用勤工俭学的方式开启了自己的暑假生活。据了解,每年高考结束后,儿童励志分会都会帮助有需要的考生参与勤工俭学项目,这些考生不仅可以通过工作来获得一定的收入,还能够提前接触社会,培养自立能力和实践经验。这些年来,市慈善总会儿童励志分会一直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致力于资助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优秀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引导学生们勤奋学习、积极进取,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截至目前,儿童励志分会已成功助力147名孩子参加高考,其中部分大学生已陆续毕业,开始了新的人生阶段。记者:栾柏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