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丹东
- 点赞丹东社区大白!77名网格员筑牢疫情防线!花园街道昆源社区77名网格员筑牢疫情防线疫情发生后,振兴区花园街道昆源社区活动着这么一群人,他们第一时间冲锋在前,协助社区开展各项防疫工作。他们身兼数职,在宣传员、排查员、组织员、服务员、守门员等不同角色中来回切换,他们就是昆源社区的77名网格员。在宣传防疫要求时,他们是疫情防控的宣传员。“做完核酸,抓紧回家,戴好口罩,做好防护……”每天清晨,辖区内都反复响着网格员沙哑的声音,他们对聚众扎堆、私自串门的居民进行说服教育,带头做好疫情防控宣传,凝聚战疫正能量。全员核酸采样时,他们是疫情防控的组织员。他们在各个点位协助医护人员做好每轮核酸检测,坚决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主动配合核酸采样、扫码、登记台账等工作,同时负责中高风险区或从疫情发生地返回的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和跟踪。在摸底排查时,他们是重点人群的排查员。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全面开展地毯式摸排及信息采集录入工作,精准掌握网格点内户数、人员等具体信息,建立疫情防控网格点信息台账,按要求做好疫情防控信息上传下达。群众居家隔离时,他们是疫情防控的服务员。为做好网格内群众居家隔离的后勤保障工作,网格员细心记录网格内群众的生活需求,不厌其烦地为群众购买生活用品、必需品,解决群众基本的生活需求。在值班站岗时,他们是疫情防控的守门员。每天全员核酸检测工作结束后,各个网格员就肩负起自己网格的流动巡查工作,对于进出小区居民进行登记、测量体温、查验健康码、行程码,认真负责网格点内人员的进出管理。正是有了他们的无私协助,才能守住疫情防控的“严”,也尽显管理的“暖”。九道街道九道社区电话问询暖心走访疫情发生后,元宝区九道街道党工委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认真落实疫情防控工作,充分利用红枫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切实保障疫情期间特殊人群生命健康和基本生活需要。连日来,九道社区在辖区范围内开展电话问询、暖心走访专项行动。由于九道街道处在城乡结合地区,贫困低保居民较多,社区在已建立的“社区特殊群体基础信息台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孕妇、透析及放化疗病人等特殊群体,低保人员、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居家隔离健康监测人员等其他需要重点关注人员台账,统计出独居老人13人,低保、特困人员31人,重点关注人群45人,台账信息的完善,便于下一步电话问询和走访工作的开展。社区工作人员以社区网格管理区域为单位,开展电话问询暖心行动,重点询问身体健康情况、生活物资、就医用药及其他服务需求,认真记录群众的困难和需求。在排查完需要帮助的特殊人群信息后,社区工作人员立即行动起来。下沉九道社区第一书记杜颖通过电话问询了解到,87岁的独居老人张书麟,疫情期间蔬菜储备不足,便自掏腰包购买青菜,送到其家中。随后,杜颖又走访了2户老人家,分别送去了牛奶、蔬菜和米面等生活用品。通过唠家常,拉进与独居老人的距离,为他们讲解防疫知识,叮嘱疫情期间减少不必要出行,社区还为他们准备了两包医用防护口罩,帮助他们安全度过疫情防控期。此次行动不仅为辖区内独居老人送去了生活用品,更是以实际行动体现了政府对辖区老人的亲切关怀,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温暖,同时社区呼吁更多志愿者加入其中,为社区的和谐稳定出一份力。太平湾街道太平湾社区疫情下的“网格坚守”疫情发生后,振安区太平湾街道太平湾社区网格员们团结一致、身先士卒,在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委的领导下,努力为抗击疫情贡献着力量。刘琨是社区“两委”成员,也是辖区网格长之一,疫情期间,她承担了上门采集核酸的任务。每天上午她需要辗转在20多栋六层楼之间,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采集核酸,下午还要和社区党委其他成员召开例会综合研判当天防控进展情况,晚上再与其他同事一起准备第二天的核酸检测需要的物资、数签、贴码。社区居民每天都能看到她骑着电动车在楼宇间奔波的身影,亲切地称呼她“拼命三娘”。网格长陈庆婉除了到辖区企业和养老院采集核酸外,还要承担外来人员的报备、对居家隔离人员的政策宣讲和门磁安装。由于隔离管控人员到达的时间并不固定,因此要处于随时待命的状态,作息时间永远是不规律的,可她从来也没有抱怨过。网格员张淑芬每日摸排工作从来不松懈,一遍遍反复核实比对管辖范围内的每户居民信息,因她的认真细致、到位,没有漏掉任何一名外地回来的人员,全部实现报备,消除了一个个疫情扩散的隐患。自太平湾街道以党建引领网格工作深入开展以来,7个网格党支部、19个党群连心户、19个党员中心户等红色半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群众有什么疑问都可以随时解惑,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措施也可以第一时间宣传贯彻到户。虽然现在疫情还没有结束,但是太平湾社区的居民说:“有党和政府的领导,有这些网格员们的辛勤努力,我们一定支持配合,早日共同战胜疫情。”广济街道平安社区隔离病毒不隔爱疫情发生后,元宝区广济街道平安社区党委结合社区情况,停止辖区内的一切活动,认真做好居民的情绪疏导,协调居民的生活保障,为居民提供各种便利工作。11月5日,平安街33号楼有一例确诊病例,由于长期卧床,无法行动,社区工作人员和下沉干部,一起为其穿衣服,推轮椅帮其完成转运工作。家住御景苑小区的独居老人,因身体不适拨打120到医院就诊,就诊后自己无法回家,便求助社区。社区党委书记和元宝区信访局下沉干部杜刚,一起开车去医院接老人回家,安顿完毕后,老人连连感谢。辖区一位居民因其家人需要长期插管,但是所处为封控区域,不能正常出入,于是社区帮助联系医护人员,为医护人员准备二级防护,上楼为居民换管。社区工作人员勇担责任,为辖区居民做贡献。他们相信,当无数人的大爱汇聚在一起时,这场疫情就一定能早日结束。站前街道东晨社区仇毅军古稀退役军人冲在“疫”线疫情发生后,振兴区站前街道东晨社区年过古稀之年的仇毅军第一时间冲到一线。既是退役军人也是党员的他,当起了东晨社区的志愿者。在园林小区路口总能见到他的身影,他用无言的行动为小区默默值守。已经退休的他,大可以在家里躲清闲,可他为了小区居民的安全,选择奉献一份薄力。协助社区做好核酸检测的各项工作、为空巢老人送盒饭,他用实际行动与疫情战争到底,充分彰显了退役军人的奉献精神。下沉干部助力社区疫情防控市教育局与振兴区房屋征收管理服务中心下沉干部,积极参与到振兴区纤维街道纤维一社区的全员核酸检测工作中,场所码登记、保障排队秩序、值守站岗……他们用满腔热血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初心使命,诠释党员的责任担当。抗美援朝纪念馆下沉干部,在元宝区七道街道城隍庙一社区、城隍庙二社区、铁路新华社区,协助社区做好疫情防控的相关工作。同时做好群众的政策讲解、心理疏导及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他们结合工作实际,采用了许多灵活多变的工作办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得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好评。市自然资源局全力协助振兴区临江街道南桥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自今年7月以来,市自然资源局已累计派出7批下沉干部、105人次参与社区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他们一方面协助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另一方面为社区捐赠了生活保障物资。市自然资源局将持续协助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通过防控举措再细化、再落实,坚决守好疫情防控防线,形成群防群控良好局面。记者|张津硕11/09
- 记辽宁省十佳新闻工作者孙玲玲进入丹东日报社工作二十多年来,孙玲玲像当初选择新闻学作为高考第一志愿一样,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新闻理想和职业操守。这份对于新闻事业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让她成长为一名政治素质优、业务能力强的党的新闻事业的优秀战士。前不久,孙玲玲被授予“第十六届辽宁省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多年来,孙玲玲践行“四力”、踔厉奋发,以“我是一块砖、任党往哪搬”的精神听从组织安排,先后在丹东日报、鸭绿江晚报的时事部、读者来信部、理论评论部、时政新闻部、经济新闻部、出版部、文化周刊部等近十个业务部门任记者、编辑、责任编辑、部主任。不同战线、部门、岗位的历练,丰富充实了她对各行各业的深入了解和观察社会的多维视角,更让她在理论——实践——理论的能力提升链条中不断淬炼成长,从而成为新闻业务多面手。为给饱受楼间距不达标之苦的居民争取合法权益,孙玲玲撰写了评论《给采光权加点“钙”》;聚焦民营企业主动出击、摆脱经营困境的经济类新闻《华瑞之“牛”以“危”当“机”》;为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鼓与呼的通讯《让绿水蓝天永驻——对推广应用“水源热泵技术”的思考》;回望历史、激发爱国主义情怀的新闻策划《致远,归来——纪念甲午海战爆发123周年》;透视城市生活背后蕴含的媒体转型契机的新闻专题《暴雨中的新闻,是这样产生的——讲述文字背后的情怀,照片背后的故事,视频背后的现场》;探讨人的生命尊严的系列报道《临终关怀系列报道》等等,这些新闻作品或聚焦民生冷暖,或倾注人文关怀,或关注经济与社会发展,分别荣获辽宁新闻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以及“丹东日报社年度最具影响力报道奖”等多个奖项。她本人,连续两年被评为丹东日报社业务能手,并荣获丹东日报“五星员工”、丹东日报社策划能手等荣誉称号。在融媒体发展大潮中,孙玲玲又以敏锐的时代触角和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见证并参与了信息时代造就的媒体转型。2017年,孙玲玲担任文化周刊部主任,她紧抓媒体融合转型契机,以丹东日报社为账号主体,主持开设了“文化丹东”微信公号,带领本部门人员运营、维护。继而,她先后策划、组织、创办“丹东中秋诗会”活动,主动找到丹东传媒公司合作,在丹东本土媒体中,率先通过新华社现场云、视频直播等融媒体手段,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丹东本土特色历史文化贡献了一份微薄之力。2018年,孙玲玲策划、创办“丹东文化名人堂系列公益讲座”,邀请丹东市委党校教授、丹东本土历史学者、国内知名作家等专业人士,分别以《经典永流传——中国古代部分名著简介》、《中国北方民族的世界文化遗产》《文物里的甲午故事》为主题,在丹东日报社会议室开设课堂,市民报名现场听讲,从而达成了丹东本土专家、作家、学者与市民面对面交流。每场讲座都以现场录制的视频在“文化丹东”公众号发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丹东本土历史文化得以更加接地气地广泛传播。“丹东文化名人堂系列公益讲座”获评2018年度丹东日报社最具影响力策划奖。2020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党的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重挑战。刚刚担任总编办主任的孙玲玲,再次把自己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情怀坚守、使命担当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部门同志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必达的坚定信念,圆满完成各项新闻宣传指令、口径的接转,严守保密纪律,坚持精准传达,牢牢守住新闻出版安全第一道防线。总编办工作不同于业务部门,事无巨细而繁杂。尤其是疫情爆发期间,上级单位的各项新闻宣传口径、指令尤为频密,孙玲玲几乎每天都是从早到晚“机不离手”地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还要负责随时汇总、上报各项工作材料。她像上了发条的机器,“连上厕所、洗澡都要带着手机”。两年多来,在社党委的大力支持和同事们的通力合作下,她负责的总编办以零延误、零失误、零遗漏的完美答卷,践行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新闻出版安全防线“放哨人”角色。“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无论在哪个岗位,孙玲玲都以永远的初心守望与责任担当,为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为地方振兴发展,为确保新闻出版安全,燃烧着党媒工作者的韧性与智慧。11/09
- 辽宁丹东英华社区:下沉干部帮受伤老人及时就医“我母亲摔伤了,急需到医院治疗,你们快来帮帮忙啊!”11月6日10时许,丹东市人社局下沉干部正在振兴区永昌街道英华社区参与核酸检测工作,突然一名居民从小区里跑出来求救。丹东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下沉干部王志刚、李刚、郑皓文、赵新宇和赵连甲,立即跑上楼,发现是一位90多岁的老人摔倒在楼梯上,头部和脸部多处受伤,满脸鲜血。工作人员在确认老人别处无伤后慢慢扶起老人,用毛巾对其伤口进行紧急包扎。随后,由王志刚驾车,赵新宇和郑皓文负责搀扶照顾老人,陪同家属将老人送到市中心医院,并协助挂号和CT检查。随着老人情况稳定,3名下沉干部立即返回防疫岗位,继续做好点位群众的劝返工作。由于就医及时,当日下午老人已出院回家,老人的儿子对下沉干部的帮助表示感谢。作者:张津硕11/09
- “90后奶爸”坚守防疫第一线!点赞社区大白~珍珠街道刘全“90后奶爸”坚守疫情防控第一线疫情发生后,振安区珍珠街道城管执法人员刘全,负责辖区社会面和店铺的管控工作,但随着辖区丹建A区成为封控小区,他转换身份,由“城管蓝”变成“防疫白”,毅然决然做第一批进驻封控小区的工作人员。当深夜收到单位的通知后,刘全紧急收拾好行囊,亲吻着仅有6个月大的女儿,踏上防疫征途。“今天有宝宝的视频吗?”“照片发原图给我看看呗!”“宝宝今天乖吗?”……这是初为人父的他与妻子的微信聊天记录。维护核酸检测现场秩序、扫码登记、发放物资、收拾医疗和生活垃圾……当遇到小朋友做核酸有抵触情绪时,他耐心地和孩子说话,让他们放松情绪;老人不会使用手机操作,他一遍一遍地耐心指导;居民排队做核酸,他来回地从队首走到队尾,叮嘱大家保持安全间距,并逐个核对辽事通码。因为夜间低温,工作量大,他身体有点吃不消,出现发烧头疼症状,但他小病不下火线,吃药继续工作,多次回去休息的机会都被他婉拒,一直扎根封控小区一线。他说:“现在人手不够,我还年轻,把轮换机会留给更有需要的人。”初冬寒风刺骨,刘全的双手和双脚都冻坏了,但他仍坚守岗位,他坚信,胜利就在眼前。“像我这样的‘大白’还有很多很多,许多人家里孩子比我还小,有的还需要照顾老人,但是他们都站了出来。不管是工作人员还是居民,大家只有一个目标就是疫情结束,喧嚣的城市烟火气重新恢复。”刘全说。永昌街道英华社区下沉干部帮受伤老人及时就医“我母亲摔伤了,急需到医院治疗,你们快来帮帮忙啊!”11月6日10时许,丹东市人社局下沉干部正在振兴区永昌街道英华社区参与核酸检测工作,突然一名居民从小区里跑出来求救。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下沉干部王志刚、李刚、郑皓文、赵新宇和赵连甲,立即跑上楼,发现是一位90多岁老的人摔倒在楼梯上,头部和脸部多处受伤,满脸鲜血。工作人员在确认老人别处无伤后慢慢扶起老人,用毛巾对其伤口进行紧急包扎。随后,由王志刚驾车,赵新宇和郑皓文负责搀扶照顾老人,陪同家属将老人送到市中心医院,并协助挂号和CT检查。随着老人情况稳定,3名下沉干部立即返回防疫岗位,继续做好点位群众的劝返工作。由于就医及时,当日下午老人已出院回家,老人的儿子对下沉干部的帮助表示感谢。花园街道昆源社区居家隔离有温度社区帮忙暖人心疫情期间,振兴区花园街道昆源社区工作人员和网格员化身“外卖员”,各自按照社区网格划分,对接服务居家隔离人员,及时完成生活物资的购买配送,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的正常供应。11月6日一大早社区的电话就响了起来,一位正在居家隔离的孕妇需要一些生活必需品,希望社区工作人员能帮忙采买送上门。社区工作人员详细登记好后,通知网格员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基础上,为居民采购所需生活物资。“我马上去给居家隔离人员买点水果、蔬菜和急需药品。”社区的网格员说。除了将物资配送到居家隔离居民家门口,社区工作人员还对60岁以上的老人和居家隔离的特殊人群,每天通过电话、微信问询是否有需求,帮助他们缓解焦虑情绪,确保老年人和隔离人员身心舒畅、心理健康。10月31日以来,昆源社区不仅为38户封控区居民提供了集中物资配送,还为居家隔离人员提供24小时跑腿服务,全力为他们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九道街道九道社区红枫党员志愿服务队助力疫情防控近日,元宝区九道街道九道社区充分发动红枫党员志愿服务队,在疫情期间组织辖区党员志愿者迅速行动,冲在战“疫”第一线,多措并举,全力配合社区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红枫志愿者闻令而动立即组成巡逻队,认真履行职责,安排辖区沿街各路口专人看守站岗,针对路边占道经营小商贩及居民,耐心劝说,严格做好防护措施;发动网格员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辖区疫情防控的浓厚氛围,安全筑牢疫情防控安全防线。红枫党员志愿队深入群众中开展关爱帮扶。志愿者经常打电话询问辖区百岁老人周林德的情况,并走访辖区身患重病居民及独居老人,为他们送去生活物资。红枫志愿队伍一直在路上,九道社区也将一如既往地为群众送温情,当好群众的贴心人。纤维街道纤维一社区高瑾战“疫”显担当疫情发生后,市委组织部下派到振兴区纤维街道纤维一社区的第一书记、丹东职专教师高瑾,立即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恪尽职守,构筑起群防群治的牢固堡垒。自社区各网格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以来,高瑾便调配工作人员合理有序地开展核酸检测工作。喊楼、扫码、清运垃圾,只要人手不足的地方就有她的身影。面对工作人员,高瑾也给予了大家无微不至的照顾,当数名社区工作人员在狭小的社区内吃住,她立即联络物资供应,为大家送上了矿泉水、泡面、罐头等;针对封控楼管控,在工作人员人手紧缺的情况下,她向上级申请调配人员,为防疫工作增添力量。广济街道县前二社区居民为社区工作人员送温暖近日,社区工作人员闭环在社区,居住环境寒冷,辖区居民孙诗文得知情况后,来到元宝区广济街道县前二社区,为日夜坚守在抗疫一线的社区工作人员送去6个暖心“小太阳”,解决了抗疫人员的实际困难。社区帮办▲11月5日晚,市政法委下沉到振兴区站前街道三街社区的下沉干部杨雪晶在巡视期间,发现街上有一名老人走路姿势十分奇怪,上前询问后得知其是一名独居老人,今年69岁。老人由于身体疼痛,无法直立行走。杨雪晶立即联系社区找到了老人的家属,并陪伴老人等待家属,看到老人安全上车后才离开。▲近日,元宝区广济街道天后宫社区下沉的市政府外办干部,在全员核酸检测时,发现教堂路9号楼前暖气管道爆裂,便及时上报到社区。社区党委书记周东梅立即联系供暖单位,维修人员迅速赶往现场,用身体堵住爆裂点并快速维修,为居民的供暖提供了安全保障。▲近日,振兴区临江街道工业社区在排查居民供暖情况中,发现一户居民家里因暖气分水器套阀损坏导致无法供暖,市应急局下沉干部得知后,立即帮忙解决问题。简讯●日前,振安区太平湾街道组织辖区广大党外人士通过诗歌朗诵、红歌演唱等方式参加短视频征集活动。随着街道统一战线工作不断深入开展,街道党工委组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和要求,引导党外人士围绕中心、凝聚力量,创造和谐互动的“大统战”环境。●近日,振兴区花园街道桃铁一社区党委、纤维街道福春六社区党委,分别为辖区困难群众发放米、面、蔬菜包等生活物资。同时,密切关注因疫情及寒冷天气对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网格员主动排查暖气管道老旧破损情况。●振兴区纤维街道瓦房社区辖区居民赵明,帮社区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早日战胜疫情贡献志愿力量。记者|张津硕11/08
- 【最美战疫人】抗疫一线的青春担当“小赵,是不是哪里不舒服?”11月3日一早,前来做核酸检测的大姨,老远就看见赵月在桌子后面蜷缩成一团。赵月看了一眼大姨,熟练地在本子上找到对方的登记信息并做好记录,虚弱地回答道:“没事没事,就是有点肚子疼。”赵月其实是生理期疼痛,不太好意思和大姨说。当天早上四点多,她不是被闹钟叫醒,而是肚子疼醒的。擦擦冷汗,匆匆吃个面包,又吃了一片止疼药,就穿好衣服摸黑出门了。赵月是市科技局的一名科员。24岁的她,去年才参加工作,但在抗疫战场上,却算得上一名“老兵”。今年4月下旬首轮疫情来袭时,参加工作仅半年的赵月第一时间报名下沉抗疫一线,值守同兴镇一处公路卡点。每天四点半左右上岗,一站就是一天。“虽然有椅子,但很少能坐,总会有需要核查的车辆和群众。”赵月回忆说,为做到严防死守,值班时“恨不得把眼皮撑起来”,确保不漏一车、不漏一人,精神高度紧张。一天12个小时站下来,腰腿酸疼,脚也是肿的。“晚上住在附近的工厂宿舍,躺在床上和父母微信聊天,不知不觉拿着手机就睡着了。”今年8月起,赵月下沉到滨江三号小区,参加核酸检测志愿服务。新一轮疫情发生以来,她累计登记居民信息600余户、2万余人次,凭借着对居民的熟悉,保障了核酸采集的住户准、底数明、台账清。记者/鞠鑫磊11/07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七十一集 张锦华:“没有时间掉眼泪 活着就要做贡献”11/07
- 丹东3名年轻记者的“采访日记”~~3名年轻记者的“采访日记”顶着寒风冒着急雨,从隆冬走进深秋,“江海边境行”报道组的年轻记者们历时10个多月,沿着百里边海防线探访了30个边境派出所的数百个工作点位。一场大型报道,考验的是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呈现的是江海边境线上“藏青蓝”卫士们的别样风采!(以下3篇稿件分别由记者唐羽廷、蔡萌萌、王子涵撰写)①江海边境行,我们不虚此行!记者唐羽廷新闻为本,策划先行。2022年开年伊始,在谋划新一年的新闻报道工作时,丹东报业传媒积极推出“江海边境行——探访鸭绿江畔百里边境线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对我们90后记者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采访经历。30万人在线观看启动仪式丹东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在江海边防线上驻守着这样一支移民管理队伍,他们承担着管边固防的使命,维护辖区平安稳定的职责,这支有着“雄师劲旅”称号的队伍就是丹东边境管理支队。他们的制服从橄榄绿换作藏青蓝,不变的是戍守边关的初心使命。丹东报业传媒围绕丹东全域边境线,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江海边境行”,用记者的镜头和文字,全方位多视角展现这支年轻队伍的工作和生活。策划一出,得到了报社领导和丹东边境管理支队领导的大力支持。1月4日,在边境支队礼堂,探访鸭绿江百里边境线大型全媒体报道《江海边境行》正式启动,新华社现场云全程直播,开播仅20分钟,引来30多万网友在线观看,2.2万余次点赞。迎着刺骨的海风,奔赴采访第一站启动仪式刚一结束,栏目组一行四人便直奔丹东边境“西大门”——海洋红边境派出所,开启了本次大型采访的第一站。到所后,我们和民警们一起讨论拍摄方案。方案敲定后天已经黑了,在热气腾腾的派出所食堂里,我们吃罢工作餐便开始了紧张的拍摄。冬日的海边冷风刺骨,几名记者即使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还是被冻得瑟瑟发抖。摄影记者举着摄像机一路跟拍,没一会手就冻僵了。那天拍摄到很晚,回到住处后,同事们又冷又累,一头扎进被子里,和衣而眠。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早早出发,走在满是浮冰的土路上,跟随民警巡逻的脚步,开始了新一天的采访工作。巡边是一件枯燥又极其考验耐性的工作,一路上,民警们在认真巡逻执勤的同时,还不时暖心地与百姓交流处理突发警情。刚刚结束海洋红边境派出所的拍摄任务,我们又马不停蹄赶往孤山边境派出所开启第二站拍摄工作。在车上,我们一边聊着下一站的采访计划,一边抵挡着寒冷的侵袭,几个年轻人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挤在车里,彼此苦中作乐地自嘲打趣,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享受着深入一线采访的充实。新婚三天便返回警营的新郎距离孤山边境派出所5公里的路程便是鸭绿江口湿地保护区,那条进入保护区的必经之路旁驻扎着派出所的执勤方舱。为防严寒,方舱外层裹着厚厚的塑料布,放眼望去周边荒无人烟,摄影记者一边按下镜头一边感叹道:“这可能就是最孤独的方舱吧!”夜深时,正当我们在研究第二天的拍摄内容时,民警石传玉敲门进来,说出了他想在我们的镜头前给好久不见的新婚妻子写信的想法。这个新婚3天就离开妻子返回警营的新郎,在信中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和愧疚,语言质朴却真情满满,让在场的每个人为之动容,更让作为媒体人的我们收获了感动,坚定了一直探访下去的决心。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报道,让更多的人关注他们,也让他们的家人通过我们的镜头去了解民警们的工作和生活,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最辛苦最难忘的一次采访到小韭菜沟边境派出所的采访,是我们此次边境行最辛苦最难忘的一次。知道宽甸的冬天极为寒冷,我们早早准备好各自最厚的羽绒服,包里还揣着“暖宝宝”,全副武装地向大山深处出发。山路九曲十八弯,晃得我们头昏眼花,从一个执勤点位到另一个点位,开车要转108道弯。有的同事晕车了,就闭着眼,紧锁的眉头一路上都不曾打开。终于盼到下车了,民警又告诉我们还得坐船走较长一段水路,晕车的同事一听,眉头锁得更紧了。坐在快艇上,迎着冬日刺骨的寒风,记者们不约而同地大喊:“太冷了!”同事们互相勉励:既然来了,就要不虚此行,就得去最远最苦的点位上看看,就得真实记录下驻守在这里的边境警察的艰苦。一路辗转,我们终于到了民警执勤的点位上。由于执勤点的地炕比较矮,我们的摄影记者长时间跪地拍摄,站起身时,他腿脚早已麻木了。虽然记者采访辛苦,但我们觉得和坚守在这里的民警相比,这些都不值一提。小年儿大年儿里的暖心采访小年夜当天,我们依然奔赴在采访路上。在大鹿岛的码头,我们和那些带着大包小包置办年货的村民们一起等船。客船到岸后,正在码头执勤的民警开始帮村民们一箱箱地搬运年货。在大鹿岛边境派出所,记者和民警们一起写福字、包饺子,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一个特别温暖的小年夜。可以说,每一站的采访,都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体验,我们几位90后、00后的记者同这群跟我们一样年轻的民警共同经历,共同成长。大年初八,我们赶赴黄土坎边境派出所开启第五期采访之旅。在那里,我们看到村民战秀英正在和民警聊天。她身着红彤彤的外袄,谈到不久前自己和有着10多年积怨的家人握手言和时,这位中年妇女难掩心中复杂的情结,先是笑而后又大哭起来。她紧紧握着民警的手不停地感谢,因为民警的耐心调解,她才能和亲人重归于好。记者捕捉到这真情流露的一幕,回所后,我们还在感叹,这期节目一定看点满满。我们来到新沟边境派出所时,正是农历正月十三——北方沿海地区传统祈海的节日。今年禁燃通告下达后,为防止少数渔民存在侥幸心理私自燃放鞭炮,东港市沿海码头各重要地段都有多名民警执勤看守。这是对民警工作的一次考验,同时也是对跟踪拍摄记者工作的一次考验。当晚,我们背着拍摄设备,一路沿着码头前行,到处寻找拍摄素材,直到次日凌晨2时,才结束拍摄返回到所里。当晚,整个沿海码头格外安静,民警们用他们的坚守换来了海晏河清。民警事迹让群众流下热泪6月末,我们来到新港边境派出所。采访时记者们跟随社区民警李鹏来到他所辖社区拍摄,遇见了所内组建的红袖标巡逻队的队长。一见面,这位队长就满含热泪给我们讲述着巡逻队的老党员事迹,讲民警李鹏如何帮他们争取保暖服装,在保证大家穿暖的条件下巡逻的暖心事儿。一句句掏心窝子的话,体现了警民连心的浓浓情谊。在浪头边境派出所的采访工作中,我们通过民警张洪涛的工作,了解到社区民警工作的不易。辖区一老人在家中病逝,张洪涛大半夜被叫出去帮着料理后事。老人的两个女儿在谈到张洪涛对父亲的帮助时,满是感谢和赞叹。一位30年没有落户的村民告诉记者,因为张洪涛跑前跑后帮忙协调,她终于解决了多年黑户带来的苦恼和不便。当很多人问她,这个叫张洪涛的警察到底是你家什么亲戚,你给了什么好处时?老人老泪纵横指着自家破旧的墙壁说:“洪涛帮我,却连我家的一口水都没喝过啊!”有困难找警察,这句话正是张洪涛的工作写照。警犬哈特很抢镜在前阳边境派出所,警犬哈特尤为吸睛。前阳边境线辖区码头多、船只种类多,治安形势相对复杂。在枯燥的巡逻路上,它的默默陪伴,既可以配合民警工作,对犯罪分子起到震慑作用,也给民警们的日常增添了很多快乐元素。它是民警们离不开的工作伙伴,更像是一个家人和朋友。采访中,摄影记者给了哈特不少镜头,一时间这个小家伙成了受人关注和喜欢的“小网红”。国门湾边境派出所的拍摄,我们连续去了两趟,因为民警太忙了,有时候一件事还没结束,就跑出去忙另一件更急的事,我们只能跟随民警一边办案一边拍摄——走进案发现场,走进抓捕现场,走进审讯室……每一期的拍摄都能接触到新鲜内容,在感受民警工作繁忙的同时,我们也经历了不同的体验。“边境警民鹊桥会”现场牵手14对一路走下来,如何保证30个派出所的拍摄各有特点,栏目组为此召开了一次改版研讨会,对栏目创新改版并呈现更好的效果充分讨论,最终决定呈现原声视频,并在片尾制作彩蛋,让节目更有贴近性,更迎合网络受众。同时,我们也积极策划互动活动,帮助坚守在第一线的民警们解决婚恋交友的实际问题。为解决驻守山区民警的交友难问题,栏目组积极策划,8月23日,丹东报业联手丹东边境管理支队宽甸大队举办了一场形式新颖的“边境警民鹊桥会”。活动中,40名单身男女嘉宾在温馨浪漫的氛围中上演了一场现代版的“鹊桥会”,14对男女现场牵手。多媒体聚焦边境行,获得200万次关注让人们更了解边境线上“藏青蓝”此次报道历时10个月,探访百里边境线,“零距离”感受30个边境派出所民警的工作日常,生动记录丹东戍边卫士的风采。我们利用摄像机、无人机,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呈现形式,发出原创报道30余篇,发布图文及视频链接150多次,网络总阅读量200多万次。“海江边境行”系列报道,除在《鸭绿江晚报》及其官微和“今日丹东”平台发表外,“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等平台也同步发布,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前不久,“江海边境行”圆满收官,对我们年轻记者来说,这是一次“练兵”,也是报社全媒体报道的有益尝试,更是提升地方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的具体实践。我们是新闻人,我们一直在路上!②我的第一次采访见习记者王子涵参与“江海边境行”栏目报道活动是我的第一次采访经历,那是10个月前的冬天,我当时还是《鸭绿江晚报》一名实习大学生。我并没有想象过这条采访之路有多难,只是觉得十分新奇有趣。当记者是我从小的梦想,再想到电视剧中警察们帅气威风、英勇无比的形象,便更加让我这个花痴女大学生对此番边境之行满怀期待。但当我真正走进边境派出所,深入了解边境警察这个群体的时候,才明白自己对于警察,尤其是驻守一线的边境警察的认知有多么肤浅。我以为我能安逸地坐着警车,欣赏鸭绿江畔美丽的边境风光,但我未曾想过山路是那样的蜿蜒曲折,没坐十分钟就开始晕车呕吐。我以为能看到的都是民警们挺拔的英姿,结果我看到的却是他们一个个在趸船上一守就是一个月,被江风吹的皮肤皴裂的样子。我以为只能记录民警们打击犯罪时惊心动魄的“大场面”,但我看到的更多是他们不遗余力地化解田间地头矛盾,不厌其烦地解决村民身边一个又一个“小难题”。我以为能记录他们在家中承担起大丈夫的职责,顾家又体贴的温馨画面,但我了解到的民警们全部都是与亲人聚少离多,每逢节日只能抱着手机与家人报平安,心中满是数不清的愧疚。那时的我心态完全发生了变化,只想深入,再深入地去走进他们,了解他们,切身体验他们工作的艰辛与不易。然后用文字和镜头向大家展示他们最真实的生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群体。他们来自五湖四海,祖国边疆就是他们的诗和远方。他们常年驻扎在边境线上,从橄榄绿换作藏青蓝,从懵懂少年到乡亲心中的顶梁柱,他们用脚步、用真心、用真情守护着江海边境线上的每一个村落,每一处土地。这世界,每一天都有很多故事在发生,而警营就像是一个微缩的“世界”,见证人间悲喜,收纳生活感动,而我真的很幸运,能用自己文字来记录这些感动。如今30个边境派出所走过,“江海边境行”栏目结束了,而我作为新闻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③走近“关鸽” 收获感动记者蔡萌萌“200多公里的边海防线,几十个采访点位……啥时候是个头儿啊……”这是我刚刚接到采访任务时的第一反应。但是,在第一次采访过后,我便打消了这种想法,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油然而生的感动。2022年1月4日下午,报道组一行四人驱车前往丹东边境管理支队“西大门”海洋红边境派出所。在这里,我们结识了一位90后民警关人华,他是海洋红执勤点位的驻勤民警。巡逻途中,关人华带我参观了他战斗和生活过的旧方舱。这个立在空旷的海边上的“铁皮房”空间狭小,只能放下两张床和一些巡逻必备的物品,破旧的地板早已起翘变形。采访时是在1月里,海风如刀,呼呼作响。“海边潮气大,加上取暖不好,睡觉时首先要盖一层厚棉被,然后再盖上军大衣,一层层全部盖在身上才能勉强入睡。”关人华说,3年的驻勤工作,自己每周有五六天都在方舱里度过,每天8小时不间断巡逻,最忙时一天只能睡4个小时。那时,执勤房还是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彩钢房,没有通电,只能依靠老式煤炉取暖,早上起床后他的眼窝和鼻孔里都有煤渣。最长的一次执勤,他在这里坚守了3个月。这段经历对他来说是一次丰富的职业经历,是一回战胜孤独的锻炼,更是一场坚守初心的洗礼。走出旧方舱,关人华迫不及待地带着我来到现在的新方舱。2021年12月,派出所经过积极协调,争取资金新建了一处警务室,并更换了新式办公设备。介绍自己的新办公环境时,关人华举手投足间洋溢着喜悦和满足。因为离家远、工作时间不固定,关人华常常对家人和恋人“失信”。因多次失约,还被女朋友戏称作“关鸽”。说到这些时,关人华语速慢了下来,眼睛里满是无奈。关人华是万千移民管理警察中的一个缩影,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江海防边境线上“藏青蓝”卫士们闪光的风采。后期,因为工作原因,我没有全程随组采访,承担起了后期配音工作。从启动仪式开始,直到最后一个镜头拍摄完成,边境线上留下了我们珍贵的影像,留下了媒体人的足迹,能够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更多感人的细节,践行记者“四力”,不仅是对个人业务能力的一种提升,意志力的一种磨炼,也给我的记者职业生涯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记者|唐羽廷蔡萌萌王子涵视图|孙坤霖赵辉康乐拍摄11/07
- 辽宁东港市:职工太极拳友谊赛精彩上演近日,由辽宁省东港市总工会、政协社会法制委联合主办,市职工服务中心、政协太极研修院、万达运动承办的“万达运动杯”职工太极拳友谊赛精彩上演。赛场上,40余名选手带来的《八法五步太极拳》《二十四式太极拳》《五十六式太极拳》《老架一路》《老架二路》轮番上演、精彩纷呈,个个身形潇洒飘逸,动作刚柔并济,神态心静体松,体态舒展大方,尽显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东港市政协太极研修院多次出征省内外及全国大型比赛,并取得骄人成绩,吸引了不同类别、不同年龄群众参与其中。目前,东港市太极拳运动呈现出覆盖面广、参与人多的良好局面,越来越多的群众体会到太极拳带来的益处,为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和健康东港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作者:孔丽娜刘光曌11/07
- 辽宁省丹东市:网格员日记 一字一句记录的都是责任“2022年10月30日,晴。今天早上,我来到网格里的一户居民家,他家两口子都是癌症晚期患者,身边无儿无女,很多事情需要人帮助。今天主要是帮助他们寻找购买一些稀缺的药品……”这是丹东市振安区太平湾街道太平湾社区的网格员田森林在网格员日记中的记录。他的日记里记录着自己为居民服务的点点滴滴,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更好地解决群众的民生大事。太平湾街道党工委在开展网格化基层治理工作中,创新打造“多网合一同心圆管理”服务体系。网格员日记是其中办好民生实事的一个重要环节。该街道把服务人群精准分类,实行“网格员日记”制度,将社区居民各类需求、办单结果、派单回访、心得感悟等进行一一记录。截至目前,太平湾街道的网格员日记共汇总上报信息260件,主要集中在街道三供一业改造和居民矛盾纠纷问题方面,已有235件得到有效解决,完成率90.4%,居民满意率100%,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我是社区党委书记,也是网格长,群众和我熟悉,大事小情都跟我说……”太平湾社区党委书记鲁雯在网格日记中这样写道:“推行网格化管理,重心在基层,根基是群众,目的是民生。社区网格化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特别是在与居民关系的建立上,更要花一番心思。每天到辖区转一转、楼栋里走一走,多与辖区居民聊聊天,及时掌握他们的生活动态。每天将工作记录在案、及时写下工作日志,多想想、多反思怎样将自己的工作做到更好,要做一个工作上的有心人。”鲁雯的感触颇深。网格员李百娜更喜欢在网格员中记录实事:“9月22日,23号楼4单元的居民庄大爷说手机出现问题,我帮忙看了一下,原来是内存满了,我帮他清理了一下内存……”李百娜说,她把每次事情解决的经过记下来,闲暇时翻阅一下,自己都觉得很有成就感。“网格员每天活跃在社区里,采集信息、日常巡查、调解矛盾,及时掌握网格内各类准确信息。我们就是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千里眼、顺风耳。”田森林在日记中这样定义网格员身份。“精准掌握群众所思所盼,努力解决辖区群众的烦心事、难心事,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这已经成为太平湾街道网格员的服务理念,他们借助记录“网格员日记”的点点滴滴,让为民服务意识不断强化,融入日常的每一个服务细节中。作者:王卢莎11/02
- 辽宁丹东:为一等功臣送喜报10月17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将荣立一等功的喜报送到了宽甸满族自治县永甸镇,以表彰从这里走出来的军人杨峰日,体现对立功受奖军人军属的尊崇。杨峰日1987年出生于永甸镇,2006年9月入伍,2007年12月入党,现任某部队干部。从军16年来,他多次圆满完成多项工作任务,先后荣立三等功、二等功各一次,被军级以上单位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因完成重大任务,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17日,杨峰日所在部队首长将立功喜报送至他的亲人手中。听说送来立功喜报,永甸镇居民纷纷来到杨峰日家祝贺,大家穿着民族服装,用特有的方式表达喜悦之情。杨峰日在网络连线中感谢家乡人民的厚爱,表示会再接再厉,听党话、跟党走,为强军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辜负党组织的信任和培养,同时也希望家乡的有志青年积极投身军营,报效祖国。相关丹东市领导、丹东军分区首长、杨峰日所在部队首长,以及市双拥办和宽甸党政领导参加立功喜报送达仪式。作者:谢秋林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