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放丹东
- 丹东港全力破解“进舱难”当354吨大型风电法兰因外径超标面临“进舱难”时,如何破局?近日,丹东港杂货码头分公司用一场不到6小时的高效作业给出了精彩答案。此次批量作业的风电法兰,属于大型特种货物,对装载工艺的精度要求极高。丹东港杂货码头分公司组建工艺、生产骨干专项团队,赴厂家实地勘察,逐项对接要求,提前完成工艺方案,从源头规避潜在风险。作业筹备阶段,法兰外径与船舶舱口限宽的矛盾凸显。分公司工艺团队反复推演,创新“平吊保护+斜吊入舱”方案,经模拟验证安全系数100%,破解了“进舱难”问题。同时,组织全员专项培训,覆盖工属具使用、操作细节及安全防护,并加入大风应急处置演练,为作业上“双保险”。作业当天,分公司设现场指挥部,启用“1+3”管理模式:即1名总指挥统筹,3名负责人分守运输转运、码头吊运、舱内固定环节,实现流程无缝衔接,最大限度减少非正常停工时间。现场管理人员对装载环节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监督,确保人机配合精准无误。从首吊到最后一件法兰码放,不到6小时完成装载任务,赢得客户高度认可。此次高效完成风电法兰装船任务,不仅破解了大型特种货物装载的技术难题,更用“精准筹备、科学管控、高效执行”的专业表现,诠释了港口服务企业、助力产业发展的责任担当。接下来,丹东港将以“冲刺四季度打赢攻坚战”的奋斗姿态,持续深耕特种货物作业领域,不断优化工艺、提升效率,以更优质的港口服务,为更多企业打通物流堵点、降低运输成本,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景媛媛10/16
- 壮大产业集群 激活创新动能4辆长达17米的重型卡车缓缓驶入厂区,吊车有条不紊地将价值千万元的新能源电池在线检测设备装车,等待发往四川……近日,在丹东奥龙射线仪器集团有限公司,一条由12台机组组成的“超级检测线”正式启程,其将成为国内最新一代超级电池工厂的“火眼金睛”。对于奥龙射线来说,这不仅是千万级大单的首次突破,更是从传统工业检测领域成功切入新能源赛道的关键一跃。“在传统铸件行业,我们最高端的无损检测设备,单台能卖到600万元,但一次性拿下超千万元的生产线订单,还是头一回。”奥龙射线海外市场总监贾殿鹏难掩兴奋。拿下大订单的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技术深耕。奥龙射线的前身是丹东工业射线仪器厂,曾制造出新中国第一台X射线工业探伤机,深厚的产业基因使其自2003年改制之初就将“科技创新”刻入发展骨髓,其研制的X射线探伤设备为神舟载人飞船多项系统提供无损检测保障。“别人追求跟跑,我们始终想的是如何领跑。”贾殿鹏指着展厅里陈列的产品模型说。带着这份对技术的执着,奥龙射线2021年凭借在无损检测领域的突出成就,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产业链上下游释放出巨大的检测需求。奥龙射线董事长李义彬敏锐地嗅到商机,果断决定布局新能源领域,拿出销售额的10%——近2000万元作为研发经费,并迅速组建研发团队。同年,奥龙射线为吉利汽车打造国内汽车领域首款全自动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系统,实现“一键检测”,大幅提升效率。尽管当时尚未涉足电池检测,但凭借扎实的技术实力与良好的口碑,奥龙射线很快吸引了新能源头部企业的关注。2024年,新能源电池头部企业主动找上门,提出合作开发新能源电池无损检测线,但附带了一项极为严苛的技术指标:协议蓝本电芯产能落地效率要大于每分钟检测14个,而当时行业平均水平不足10个。“客户来验收时,直接带着秒表,跟给百米赛跑计时似的,一秒都不含糊。”贾殿鹏笑着说,面对压力,研发团队日夜攻关,优化算法、升级硬件,不到4个月时间就完成了12台机组的设计和生产,2025年如期交付。如今,这套检测设备已在电池工厂稳定运行,未来该企业还计划引进十余条同款生产线。奥龙射线的订单也已排至年底。“现在不是担心没订单,而是开足马力,加班加点地赶进度。”贾殿鹏的话语中充满自信。奥龙射线在新能源领域的成功突围,是丹东以仪器仪表为支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个生动注脚。经过多年沉淀,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已不断“开枝散叶”,截至2024年年底,以奥龙射线为代表的仪器仪表企业约有260家,总体产业规模约75亿元。为激活老工业基地的创新势能,丹东打出“政策扶持+招商引资+产业协同”的组合拳,全社会研发投入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增长。通过资金补贴、税收扶持、厂房优惠等系列政策,为仪器仪表企业落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024年,在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招商推介会上,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管委会与8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总投资额达1.1亿元;2025年,在深圳举行的辽宁—珠三角招商引资促进周仪器仪表产业座谈会上,15家丹东企业与珠三角地区企业达成多个意向合作协议。如今,丹东仪器仪表产业正向着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迈进,形成以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及江湾工业园区为核心,元宝区、振安区等周边城区为辅助的格局。未来,丹东将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参与全球竞争。记者:李曼10/15
- 丹东向海图强 开放前沿涌动发展新机遇10/14
- 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入选国家级试点近日,国家认监委正式公布首批质量认证服务“强企、强链、强县”融合试点名单,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成功跻身全国50个试点项目之列,成为我市战略新兴产业领域新荣誉标杆。此次试点名单覆盖全国24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聚焦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关键领域。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的入选,是对其产业优势的权威认可。作为丹东工业的“金字招牌”,仪器仪表产业发展历程承载城市工业记忆。自上世纪60年代起步以来,仪器仪表肩负“填补国内空白”使命,不断创造行业高光时刻,中国首台工业x射线探伤机、首台x射线衍射仪均诞生于此,为我国仪器仪表技术自主研发奠定重要基础。历经60年沉淀迭代,实力与规模持续跃升。截至2024年底,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已入驻企业359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户,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0亿元(主导产业58亿元),工业增加值14.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5.2亿元,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隐形冠军”企业脱颖而出。在细分市场中,奥龙射线的射线仪器凭借精准的检测性能,占据全国70%的市场份额;东发集团、思凯科技燃气表市场占有率超30%;东方测控核同位素仪器、百特科技PM2.5检测仪突破技术壁垒,稳居市场制高点;智能化配电监控仪、激光粒子仪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这些企业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产业空白,彰显出丹东仪器仪表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的硬核实力。“此次试点申报成功,是对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实力的认可,我们更加坚定了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的信心。未来,我们将借助质量认证标准,进一步提升产品口碑与市场竞争力,为丹东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丹东临港实业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以此次产业基地入选国家级试点为契机,持续推动仪器仪表产业集群与认证机构深度协作,不断完善产业链质量标准体系,助力“丹东仪器仪表”品牌在国家级试点的加持下焕发更强活力。同时,将以该产业为标杆,带动全市更多特色产业对标国家级标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记者:刘响10/14
- 楼房镇:聚力项目建设 跑出发展“加速度”今年以来,振安区楼房镇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锚定目标,精准发力,以项目建设为引擎,以招商引资为关键抓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活力提升的良好态势,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楼房镇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提速增效。2025年,该镇共布局13个重点开复工项目,总投资15.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亿元,预计2027年前全部建成投产。目前,丹东依璐服饰科技有限公司的亿元服装加工项目已实现部分投产,剩余设备购置工作将于年内完成;辽宁飞利达服装有限公司的生产线智能化更新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设备调试,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力……聚焦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楼房镇招商引资工作持续升温。围绕产业定位,该镇成功谋划包装6个5000万元以上的优质项目,总投资4.5亿元,成功签约3个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还有3个总投资额约2.5亿元的重点在谈项目正在积极推进。辽宁五龙健康养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的五龙山滑雪场项目进展顺利,整体方案设计已完成;五龙山风景名胜区休闲运动区详细规划修改方案已编制完毕,正按程序报请省林草局审批;振安区科凯肉种鸡养殖育雏项目、聚海生态园露营基地项目也在积极对接洽谈中。在文旅招商方面,楼房镇充分挖掘本地特色资源,依托“百亩金达莱花海”等独特优势,重点包装推介“花海露营地”项目,着力打造“花海+露营”沉浸式体验新业态,成功邀请湖北文旅集团等知名企业前来实地考察,文旅招商取得显著成效。此外,该镇还积极开展“走出去”招商2次,热情“请进来”对接6次,成功举办3场特色招商活动,为经济发展储备充足动能。在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的双轮驱动下,楼房镇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势头。截至目前,楼房镇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72万元,同比增长16.6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1052万元,同比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00万元,重点投向服装生产线智能化更新等产业升级项目。全镇50余家工业企业中,8家规上企业以纺织服装、食药品加工为主力军,为经济稳健运行提供坚实支撑。接下来,楼房镇将继续聚焦主责主业,围绕“项目提速、招商提质、产业提效”目标,打好发展组合拳,全力释放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的叠加效应,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蓄更加强劲的动能。记者:王一淞10/14
- 华电丹东金山热电二期项目全速推进华电丹东金山热电二期1×660MW热电联产扩建工程位于丹东市振安区同兴镇变电村,总投资32.07亿元。项目建成后与海上风电项目联动构建的“煤电调峰+绿电生产”体系,将开创我省“传统能源清洁化+新能源规模化”协同发展新模式。项目9月25日开工以来,施工单位组织工人和机械进场,全速推进锅炉基础承台浇筑、热网管道及补水管道施工回填、检修楼土方开挖等作业。项目推进中,市委、市政府强化统筹调度和服务保障,落实“领导包保+专班推进+压茬调度”制度,积极协调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按照计划,项目将在2027年9月正式投产,施工工期24个月。该项目建成后,其采用的高效环保机组不仅实现超低排放,而且还能为丹东未来的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提供稳定调峰支持,助推丹东建设千万千瓦级能源大基地,进一步优化辽东区域能源结构。华电丹东金山热电有限公司基建管理部吴昊:二期项目投产后,在电力保障上,可提供660MW稳定电源,填补辽宁省未来一段时期面临的电力供应缺口,显著增强电网的稳定性跟保供能力。同时,在民生供暖方面,新增780MW供热能力,可满足1850万平方米新增供热需求,对于解决丹东城区供热及调峰热源短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记者:王见张媛10/13
- 双双创新高!10月1日至8日,丹东港累计作业船舶25艘次,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29%并成功刷新单日出入境旅客最高纪录。进入十月以来,丹东港以“冲刺四季度打赢攻坚战”的奋斗姿态,以实干热忱全力促生产、优服务、保效率,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10月1日至8日,杂货码头分公司科学制定船舶作业计划,精准对接后续船舶抵港时间,确保装船作业流程紧密衔接,共完成散杂货作业船舶13艘次,吞吐量同比增长73%。其中,“万铭民主”轮仅耗时20.83小时便完成6.3万吨水渣装船作业,单船效率达3042吨/小时,刷新该货种装船效率纪录;散粮码头分公司生产作业高效顺畅,粮食吞吐量同比增长130.3%,增长势头强劲。分公司强化现场协同,确保作业流程顺畅无阻,同时大幅压缩船舶在港停时,作业效率与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为保障区域物流畅通、服务地方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10月4日,搭载1328名旅客的“东方明珠8号”轮,创下单日入境旅客人数历史最高纪录。10月7日该轮出境旅客758人,达历史最高峰值,出入境单次往返旅客达2086人,突破丹东港历史最高纪录。为应对客流高峰,集装箱分公司提前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制定周密方案,以完善的保障体系和贴心的服务举措,最终实现旅客高效通关。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丹东港将以“冲刺四季度打赢攻坚战”为强大动力,持续聚焦“量”与“利”双增长,砥砺奋进,勇毅前行,奋力谱写港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记者/景媛媛编辑/赵晴10/11
- 推进品牌建设 赋能丹东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市市场监管局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夯实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全市品牌建设,提升“丹东质量”、打造“丹东品牌”,赋能丹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以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为抓手,通过全链条服务模式,精准对接市场主体与弱势群体需求,推动质量服务提质增效。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采用“现场走访+问卷调研”双轨模式,深入产业园区、重点企业收集质量服务诉求,确保服务供给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不断强化技术支撑效能,组建专业技术难题攻坚队,常态化深入企业开展“诊断式”调研,针对生产检验流程优化、标准适用等痛点堵点提供“一对一”答疑解惑,助力企业突破技术瓶颈。今年累计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2208次,参与服务的技术人员3452人次,覆盖市场主体企业1128家次,通过技术指导、问题化解等服务,累计为企业节约成本236万余元,有效提升了市场主体获得感与民生服务质量。持续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以“省长质量奖”工作为主线,组织本地企业参与“辽宁省省长质量奖奖励制度成效研究”,印发《关于开展第十一届辽宁省省长质量奖申报推荐的通知》,积极开展“省长质量奖”推荐申报工作。在质量人才培养方面,坚持推进首席质量官制度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企业累计157家/次,在今年开展的首席质量官备案工作中,23家企业积极参与其中。邀请国内知名质量奖评审专家对我市60余家企业进行线上专题培训,提高我市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在今年省市场监管局公布的辽宁省质量强省、质量强市建设领军企业培育名单中,全市十三家企业上榜,其中孔雀表业(集团)有限公司、凤城太平洋神龙增压器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入选辽宁省质量强省领军企业培育名单。高位推进品牌建设以各项品牌建设工作为契机,全力提升丹东品牌美誉度和品牌竞争力。市市场监管局聚焦“辽宁优品”、品牌价值评价两大重点工作,围绕“事前精准培育,事中统筹推荐,事后切实保障”全工作流程开展多轮论证,破解品牌建设工作培育碎片化、推荐形式化、监管滞后等难题,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在8月19日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拟获评2025年“辽宁优品”公示名单》中,我市颐辉(丹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芊蕊A级蓝莓、丹东玖玖农业有限公司的玖玖农场AAA级草莓榜上有名,实现丹东市“辽宁优品”零的突破。9月10日发布的《2025年辽宁省品牌价值评价结果》中,我市23家企业和3个区域品牌成功获评,总品牌价值达到632.69亿元,获评总额创历史新高。其中,东港草莓获评品牌价值达418.55亿元,在全省农业区域品牌位列第三位,与去年相比提升了6.9%,实现了品牌价值“五连升”,东港杂色蛤首次参加品牌价值评价成绩突出,获评品牌价值93.53亿元。记者:李美臻10/10
- 创新驱动发展 加快转型升级10/09
- 振安区: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发展再提速记者:于国洪0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