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的历史节点回望,宽甸以项目建设为笔、文化旅游为墨、林下产业为彩,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期间,宽甸积极推进本桓宽高速公路和兴边沿江公路两条“大动脉”建设。
本桓宽高速公路2025年9月底通车,将沈阳至宽甸的行车时间缩短至2小时,串联起青山沟、天桥沟等景区,构建起“快旅慢游”新格局,预计每年可带动旅游收入增长数亿元,让本地特色农产品“新鲜直达”外地市场。
2023年8月,总投资33.69亿元的兴边沿江公路项目开工建设,未来将与本桓宽高速公路形成交通联动网络,进一步打通区域发展“血脉”,助力宽甸深度融入沈阳“两小时经济圈”。
项目建设的“加速度”,正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强动能”。宽甸紧扣“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战略,围绕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精心绘制产业链图谱,实行重点项目专班推进、挂图作战,打造“宽甸速度”和“宽甸温度”兼具的优良营商环境,为项目落地生根培植沃土。
5年间,成功引进辽宁中创铝业2.6万吨铝型材、丹东创严玻璃深加工等重点项目,推动形成“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投资1亿元的特色农产品冷链加工、投资2亿元的丹东新昊智能制造等项目落地开工,进一步丰富产业业态,为县域经济注入持久动力。
5年来,宽甸累计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230个,总投资达471.77亿元。2022年至2024年,连续3年获丹东市项目建设优秀地区称号。
项目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惠及人民。东滨河治理一、二期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打造市民休闲“生态走廊”;总投资1.3亿元的中医院综合门诊楼及发热门诊楼投用,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安平河等中小河流河道治理、城乡供水工程改造等项目惠及数万名城乡群众;45个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带动农民增收致富;50个涉农项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期间,宽甸更是将文旅产业转型发展作为关键着力点,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年均接待国内外游客240万人次以上。建设红色景区、康养项目、民族文化特色乡村,推进鸭绿江、青山沟、天桥沟、天华山、黄椅山、花脖山等景区“串珠成链”,形成全域旅游格局。
天桥沟景区累计投入资金逾亿元,提升滑雪场、停车场、智慧旅游平台、旅游标识系统等硬件设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虎山长城安防工程以及东滨河体育公园、大牛沟云海观光旅游等重点文旅项目快速推进。
以139处红色革命遗址遗迹为基础,串联河口断桥、天桥沟抗联遗址、左子元牺牲地等重要点位,设计4条内涵深刻的红色研学路线,每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做强做精河口桃花节、避暑漂流节、枫叶文化旅游节、冰雪旅游季等优势文旅品牌,延伸产业链,生活节、美食节、文化节等主题活动锦上添花。
“绿色银行”点林成金。宽甸森林覆盖率达78.4%,是辽宁东部天然绿色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近年来,宽甸在持续加强林业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林业产业,初步形成了宽南地区的水果和小浆果产业带、鸭绿江沿线的板栗及特色经济林产业带、宽西北林下中草药产业带。林草产业年总产值44亿元左右,其中第一产业产值约38亿元,第二产业产值近4亿元,第三产业产值约2亿元。
宽甸先后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命名为创建全国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县、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典型县、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体、中国板栗之乡;被中国中药协会命名为中国柱参第一县,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命名为中国林蛙(养殖)之乡,被中国林业产业协会命名为全国林业产业示范县;宽甸板栗、宽甸柱参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柱参传统栽培体系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化遗产。
记者/曲丹凤 编辑/赵晴 编审/邹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