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牢记嘱托显担当 决胜之年夺全胜】广交会首日!丹东企业签单168.1万美元
    4月15日,第137届广交会在广州开幕。开幕首日,丹东企业签订意向订单168.1万美元,预计明、后天将迎来商洽签单高峰。本届广交会上,我市37家企业在汽车配件、家居装饰品、服装等87个展位参展,第一期有16家企业现场展示。凤城东宁动力有限公司第一天签订意向订单60余万美元。该企业是一家专注于增压器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技术企业,参展12年,借助广交会平台,从年产值几百万元成长为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出口额2000万元以上的优质企业,先后荣获辽宁省“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称号。近年来,市商务局建立外贸服务员制度,对全市116家重点外贸企业靠前服务,建立外贸优品企业库,先后推荐海合谷实业有限公司、辽宁光华酿造有限公司参展,在服装、食品等传统产业领域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记者:刘响编辑:邹润
    04/17
  • “保姆式”服务助企“加速跑”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的丹东润和密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台台精密机械飞速运转,工人们熟练地操作设备,进行生产、组装、测试作业。这家高新技术企业创办12年来,厂房面积从900平方米扩大至5000平方米,产品结构实现从低端向中高端的升级。2024年,企业产值突破3000万元。“我们将继续引进先进设备,扩大产能,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润和密封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作为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仪器仪表产业集聚区,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现有企业85家,通过建设智慧化园区、优化物业配套服务等措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加速成长。近年来,基地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先后获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辽宁省特色产业园区等多项殊荣。作为基地的管理单位,合作区实业集团始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聚焦惠企政策落实、服务效能提升、问题解决、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完善包含订餐送餐、人力资源、物业维修、政策扶持、法律咨询等内容的综合服务体系,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记者:刁庆峰编辑:邹润
    04/17
  • 项目提速增效 招商精准发力
    年初以来,金山经济开发区全力推动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项目落地,园区处处涌动着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的热潮。走进位于金山经济开发区的赛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项目施工现场,眼前一片繁忙景象:车辆来回穿梭,工人有序作业。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2亿元,规划建设标准化厂房6栋、重型厂房2栋、配套用房2栋,购置设备约3500台(套)、生产线15条。该项目预计今年6月投产,提供约1500个就业岗位,实现年产值8000万元、利税500万元。总投资3000万元的金山湖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项目于3月1日正式施工,目前正在进行“太空舱”主体建设。该项目发挥集聚效应,结合铁东、古城、金山三大园区的产业特点,计划铺设24000平方米路面及12000平方米绿化带以及供水管线、排污管线、电力线路,修建路灯、太空舱、排水涵洞等,预计今年5月竣工。金山经济开发区建立“全周期”服务机制,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针对年度计划实施的500万元以上项目实行“周更新、旬调度、月分析、季通报”动态管理,专班包保,提供“一对一”服务,从项目签约到投产全程跟进协调,秉持“一事一议”原则,简化审批流程,精准破解难点、堵点问题,推动项目建设“加速跑”。年初以来,金山经济开发区聚焦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依托通用设备制造、食品加工、新材料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充分发挥“招商大使”的桥梁纽带作用,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招商活动,精准招引优质企业。近期,开发区同北京融奥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蓝野齿科器材有限公司、绿城康养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开展深入洽谈。截至目前,金山经济开发区已到位内资6.54亿元,开复工项目19个,总投资62.4亿元,谋划储备5000万元以上项目12个。记者:栾柏醇编辑:邹润
    04/16
  • 【牢记嘱托显担当 决胜之年夺全胜】合作区:产业项目“多点开花”
    丹东数字贸易港外贸综合服务平台项目签约并完成首单通关;大连友谊集团与丹东国际商贸城签约丹东友谊商城项目;山水景界丹东文化休闲中心项目完成初步规划设计方案;服装产业园项目达成初步投资意向……一季度,合作区三大产业园区38个项目开复工,引进企业12户,引进内资26.4亿元,同比增长73.8%。年初以来,合作区聚焦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在攻坚克难中担当作为,推动思想破冰、行动突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成立项目专班,由区领导挂帅,提供全流程跟踪服务,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破解土地收储、工程容缺招标等难题,全力推进中车风机电气控制装备制造、大部件装备制造、锂电储能设备制造三大项目。目前,大部件装备制造项目完成桩基施工与厂房主体封顶,电气控制装备制造及锂电储能设备制造项目正在进行桩基施工,同步购置设备。招商引资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关键抓手。合作区围绕支柱产业延链、补链、稳链、强链精准发力,完善“招商图谱”,制定“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为“项目之春”蓄势赋能:赴北京、广西、河北等地开展招商,签约总投资约7.6亿元的华电丹东海上风电母港项目、总投资39.85亿元的海底电缆制造项目,洽谈河北陆港集团丹东陆港集装箱生产建设等12个项目。其中,华电丹东海上风电母港项目位于丹东港,将新建一个5万吨级通用泊位,用于风机大部件等重型装备及海底电缆的运输作业;海底电缆制造项目建设1条海底电缆生产加工线,投产后预计年产值11亿元,年纳税约8900万元,带动就业250人。合作区三大产业园区积极构建集研发、生产、人才培养、综合服务于一体的产业生态体系。辽宁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现有企业85家,产品结构迈向中高端。润和密封有限公司年内新增8台数控机床,力争实现年产值3600万元目标。通达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多款检测设备受到海内外市场青睐,订单排至5月份,预计一季度产值超1300万元。宝吉开电器配件有限公司建立“双质检”流程,去年出口50万套线束产品,预计今年产量翻倍。记者:刁庆峰编辑:邹润
    04/15
  • “政务基层行”助企增效
    今年以来,市数据局针对企业办事难题,创新推出“政务基层行”工作机制,通过跨部门协同、服务下沉、数字赋能3项举措,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针对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在丹70余个经营主体办理经营许可证换证业务面临的“跑多个部门、审批环节多、审批周期长”等问题,市数据局联合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成立“流动政务小组”,整合资源、协同发力,将分散在多部门的审批环节“打包”,为企业提供“集成”服务,审批效率大幅提升。此外,多部门打破传统政务服务窗口办理模式,建立“移动政务工作站”,提供“受理—预审—核验—发证”全流程上门服务。工作人员主动与企业预约,现场预审材料,精准核验信息。依托电子证照共享库,推动复杂审批流程在系统内快速流转,实现材料复用率80%、审批时限压缩65%。市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持续扩大“政务基层行”覆盖范围,优化数字化服务能力,推动政务服务从“接单式”向“主动式”转变,惠及更多企业与群众。记者:刘作庆编辑:邹润
    04/15
  • 丹东港:交卷“开门红”,奔赴“双过半”
    今年一季度,丹东港完成货物吞吐量881万吨,同比增长29%,交出首季优秀“成绩单”。今年以来,丹东港通过对市场需求与目标客户的精准把握与定位,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作业模式,持续提升作业效率,确保到港车船快进快出、各类货物高效集疏。蛇年春节期间,丹东港累计作业船舶14艘次,完成吞吐量56.4万吨,完成卸火车作业4775节,同比增长40%。其中,钢材船舶作业量9.99万吨,同比增长3.52%;玉米装船作业4.2万吨,同比增长200%,呈现出了“开年即开跑、开局即争先”的精气神。据统计,一季度丹东港进行粮食装卸船作业40艘,吞吐量135.3万吨,同比增加201%。3月14日,散粮码头分公司接卸火车、汽车共542车,破单日最大卸车量纪录。李洪南记者/刁庆峰编辑:邹润
    04/14
  • 9个月让7家新能源企业“重生”
    “2023年3月7日进入重整程序,同年12月22日就重整成功,盘活7家新能源企业,仅仅用了9个月时间。”4月11日,在东港新农光伏电站7家项目公司厂区,提及企业的焕新,公司执行总经理刘树国深有感触地说,“在破产重整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丹东市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也坚定了继续投资的信心。今年,企业将投入1500万元对项目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全年发电量预计可以从现有的3.4亿千瓦时提高到3.8亿千瓦时。”东港新农光伏电站7家项目公司的前身是东港兴尧新能源等7家公司。2016年,他们在丹东东港市新农镇四家子村廉家坝水库建设300MW装机容量的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项目占地约9000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单体渔光互补光伏发电工程。然而,由于经营不善,7家公司面临破产。“这7家公司是丹东本地具有代表性的新能源企业,年售电收入过亿元。它们虽然负债高,但资产优良,为充分平衡各方权益,我们在审理中采取了‘协调审理+联合重整’的办法,助力企业脱困重生。”案件负责人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庭长黄日宏介绍。何谓“协调审理+联合重整”?7家公司的经营管理同一、资产关联密切,由于发电业务协同性强,若分别单独重整,可能影响发电业务的开展,减损重整价值,不利于彻底化解风险。为此,破产重整案管理人团队采用协调审理规则,创新重整模式,确定了招募共同投资人、联合重整的方向,引入世界500强企业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所属的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在为7家公司保留相应资质和申领国补主体资格的同时,实现了债权人利益的最大化。“作为原垫资总承包方和最大债权人,如果这7家公司破产清算,我们欠款追不回来,也会遭受巨大损失。是丹东中院和当地党委政府的贴心服务,让我们企业总部决定投资17亿元,盘活了这个项目。”刘树国补充道。“协调审理+联合重整”的大胆尝试,为7家公司处置债务达26.63亿元,盘活资产21亿元,并成功引入17亿元央企投资,救“活”了具有发展前景但一时遭遇困难的企业。“这一创新性举措不仅对法律适用产生积极影响,更为丹东地区的企业发展营造了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付金波表示。记者:黄宝锋王卢莎编辑:邹润
    04/14
  • 加强人社领域服务保障 助力营商环境再上新台阶
    近日,丹东市人社局以提升企业群众满意度、获得感为目标,多方面加强人社领域服务保障,提升人社服务提质增效,着力打造“舒心人社”服务品牌。加强就业创业服务保障开展“春暖辽沈兴企护航”保用工促就业助振兴攻坚行动,聚焦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设置政策咨询、直播带岗、企业招聘及成果展示等多个服务专区,为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提供更精准的就业服务。开展以“春风送岗促就业精准服务暖民心”为主题的行动,集中为农村劳动者,特别是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以及农村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失业青年和有用人需求的企业为服务对象,搭建线上、线下活动平台。做好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需求的摸底排查,对有就业创业意愿和返乡人员建立台账,加强创业服务指导。强化企业用工服务,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台账,通过举办招聘会、发布招聘信息、开展劳务协作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题。加强社保经办服务保障常态化开展“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通过进企业、进社区、进直播间的方式,全面准确解读社会保障政策,积极对接企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及时推出便民服务举措。以“政策上门、服务下沉”为主线,组建社保政策宣讲团,联合街道、社区开展“社保大讲堂”等活动,针对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者等重点群体,推出“参保指南”等专项服务,精准解决群众关切问题。深化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推动社保高频业务向银行网点延伸,持续扩大服务覆盖面,服务效能显著增强。加强人事人才服务保障丹东市人社局创建社区公共就业网格化服务荣获全国2024年地方就业创新事件。在全省率先创建社区公共就业网格化服务试点县(凤城市)和试点区(元宝区),开发了“1+2+3+4+N”智能型就业服务平台,建成覆盖城乡社区村屯的“4+X”就业服务网络,建立了数据上传、业务上传、任务下派3个机制,延伸基层服务触角,实现了终端延伸到家门口的“社区+职介+实操+创业”一体化就业创业服务功能,有效畅通基层就业服务微循环。贯彻落实“万名学子留丹来丹”专项行动人才补贴政策兑现办法,加紧兑现人事人才补贴,助力企业留才。启动全市专业技术初级职称考试,围绕丹东市企业的行业和人才需求特点,组织企业进行职称评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召开全市规上人力资源服务业座谈会,协助企业搭建人力资源共享平台,研究双方共建人力资源供需对接机制,拓宽企业引才渠道。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强化招聘、培训、薪酬管理等指导服务,创新组织实施民营企业职称评审“直通车”服务模式,支持企业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加强劳动关系服务保障持续深入落实根治欠薪专项行动,实行各级领导包重点案件、包重点陈案、包重点项目、包督导督办“四制并行”,农民工欠薪案件办结率100%,全省排名第一,欠薪案件实现动态清零。持续推广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保险保函制度,既为企业减轻负担,又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辽宁省制度创新二等奖。在全市范围内选树金牌劳动关系协调员和金牌协调劳动关系社会组织,加强企业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培育。依托劳动用工备案业务系统和政务服务网络平台,积极服务新注册企业劳动用工。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用工监测指导,初步实现为企业提供薪酬数据服务,对重点群体提供针对性薪酬指引服务。开展市级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认定和申报工作,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围绕“建机制、建平台、建队伍,强服务、强效能、强公信”,抓牢“预防为主、调解优先、仲裁提速”三大主线,着力推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三建三强”工作。加强综合窗口改革和政务服务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人社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实现人社领域政务服务“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不断优化政务服务窗口服务,充分发挥“清风辽宁政务窗口”引领示范作用和“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兜底服务效能,定期对窗口人员进行培训,强化纪律、服务意识,提升业务技能。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围绕人社领域重点事项合力攻坚,依托“一门一网一线”,全面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简化办事流程,最大限度利企便民。不断提升“12345”热线诉求办理质效,创新建立“五个一”机制,坚持接诉即办、跟踪督办,实办优办快办,把“问题清单”变成“履职清单”,完善评价、整改、回访闭环服务长效机制。记者:李美臻编辑:邹润
    04/11
  • 一季度新增高层次人才同比增长100%
    近日,记者从丹东市人社局获悉,2025年一季度,我市新增高层次人才10人,完成省指标(10人)的100%,同比增长100%;新增专业技术人才577人,完成省指标(2400人)的24%,同比增长13.8%。组织2024年度丹东市初级专业技术职称考试评审,评审出23个专业167名初级专业技术人才。兑现“万名学子留丹来丹”专项行动人才补贴201.9万元,其中享受博士工作补贴93人,享受万名学子来丹留丹生活补贴177人。完成东北大学2025年寒假大学生政务实习8人,实习期2周。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就业重点群体培训、高校毕业生免费专业转换培训工作2137人次,开展职业技能认定1720人次。为做好我市人才工作,目前,市人社局正在开展2025年丹东市产业人才结构、需求及岗位薪酬调查,面向全市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征集遴选工作,谋划全市职称工作安排、民营企业职称评审“直通车”活动以及专项职称评审工作。下一步,还将配合市委人才办做好赴全国“双一流”高校开展人才交流引进活动;按省人社厅统一部署,做好少数民族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特殊培养、优秀工程师推荐、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推荐及补贴发放、2025年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进企业进园区活动等工作。记者:李美臻编辑:邹润
    04/10
  • 推进窗口建设 提升政务服务质效
    近日,丹东市人社局以清风辽宁政务窗口建设为抓手,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完善监督机制,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创建12345热线专人日办结机制。接到12345平台诉求件后,信访科第一时间专人即收即转属事科室,属事科室做到“集体研究,当日办结”。同时,局督查室和行政审批科组成工作专班专门督办,及时对群众诉求进行回访,确保群众诉求及时解决,反馈满意。为督促窗口“优办快办”,建立“四个监控系统”,对数据流和业务流实行好差评和黄灯提示红灯警示,实现一个窗口办理所有业务。不断深化“如何办成事”五项制度。建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信访科、行政审批科、机关纪委等五部热线电话等诉求反映渠道,累计服务群众25万余人次,做到将问题留在人社部门解决,从根本上减少信访问题发生。为正向激励人社窗口服务“优办快办”,开展“流动红旗”科室评比、“优办快办”能手和“办成事”标兵评选活动,用身边的榜样正向激励工作人员服务提质升级。为解决好社保领域群众诉求,创新开展“人社科长讲政策”、“社保服务进万家”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手册1万余份,当场解答群众社保领域诉求200余件。针对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工作,建立290多个临时性咨询窗口点位,实行24小时值班制,做好咨询接待和政策宣传解释工作,群众满意度100%。同时,将党建工作与12345热线相融合,推出“党建+人社微服务”,开发“丹东人社微服务”系统,创建580个党建微服务岗位,全系统党员干部实行“一人一岗”,主动认领群众的困难和需求,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群众满意度为100%。记者:李美臻编辑:邹润
    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