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丹东7大地标农特产品齐聚直播间
    金秋时节、秋高气爽,直播推介、激情洋溢。9月1日,首季辽宁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系列宣传推介活动——第五场丹东专场,在辽宁农科院创新大厦举办。丹东大米、板栗、梭子蟹、杂色蛤、黄蚬子、草莓、蓝莓等7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50余个品种,齐聚新浪、腾讯、快手等平台直播间,邀全国各地的朋友们一起品鉴美食盛宴。辽宁鸭绿江米业(集团)有限公司、东港市五四农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丹东大鹿岛海兴(集团)有限公司、丹东老戴家食品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的产品进入直播间,进行线上直播推介,突出“海阔山秀、物阜人丰”活动主题,为辽宁乃至全国观众献上丹东农特精品、佳礼。本场活动由省农业农村厅联合沈阳农业大学、省广播电视集团等单位举办,辽宁卫视、腾讯辽宁、新浪辽宁等多家媒体同时直播报道。直播间内,虽无人头攒动的采购、订购场面,但不乏线上线下人员互动热烈气氛,现场除直播推介,还设有企业专访、产品品鉴、观众抽奖等活动环节,近30万人在线点击、观看直播活动。吴婷婷记者/邢漫
    09/07
  • 丹东元宝区:奋力开新局 跑出“加速度”
    初秋时节,丹东市元宝区草木葳蕤,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个个重大项目落地生根、源头发力;一项项新技术走出实验室、进入车间;产业经济加速崛起,发展效质稳步提升……今年以来,元宝区经济发展破浪前行、稳中有升、喜讯频传,勇当全市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数据无声,却最为有力,它是元宝区发展迈向质量更高、实现更大跨越的生动诠释。今年上半年,元宝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2.3%。1—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2.3%,全市排名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31亿元,同比增长10.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3%,全市排名第二。亮眼的成绩背后,是全区上下不忘初心、务实担当的心血和汗水,更涌动着全力推进元宝“新五区”的昂扬澎湃。项目建设是拉动经济增长、破解发展瓶颈的强力引擎。今年以来,元宝区先后完成金洋针织、九里原著等5000万元以上开复工项目23个,总投资170亿元,开复工率100%。按照“三个35亿”的总体要求,谋划完成项目39个,总投资198亿元。全员推进招商引资,制定《元宝区2021年招商引资工作实施方案》,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15次,洽谈推进辽能天然气管道等项目8个,总投资38亿元,为元宝区高质量发展集聚了强劲动能、提供了持久动力。目标明确、突出项目,明确思路、磨砺作风,元宝区再次迎来发展新节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蓄能强势。今年以来,元宝区坚持转型升级,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能耗“双控”不动摇,落实“链长制”,积极谋划汽车及零部件、仪器仪表等8条产业链,全面梳理产业链和链条企业。落实《企业技改创新的支持政策》《元宝区科技创新奖励办法》等政策,助力企业提质增效。上半年,全区500万元以上新建、续建和储备“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工业项目及技改项目16个,项目总投资17.2亿元,“三篇大文章”持续优化。8月的金山经济开发区,热浪滚滚、干劲十足。辽宁鲜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近日正式投入试生产,年生产能力可达7200吨,拥有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化饲料加工设备、精密的检测仪器和现代化计算机管理系统。该公司的入驻,是元宝区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最好诠释。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半年来,智慧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深入推进,建立“5+X”联席会议制度,“政务服务受办分离、综合窗口服务规范”已立项为辽宁省县(市)区地方政务服务规范标准;积极实行证照分离、简易注销登记、企业设立“一网通办”等改革举措,新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1535户,同比增长10.6%,超额完成“个转企”132户,完成速率居全市首位;全面开展“三联系”活动,百名信息员深入企业做好帮扶工作,化解问题25个,解决难点32个,有效推动项目建设……全力营造舒心创业、安心发展的优良营商环境,让每一位投资商专心创业,坚持深化改革,实现营商环境逐步改善。7月,新安步行街正式投入运行,日均接待市民游客近8万人,全面激发商圈发展新活力,被评为省级试点步行街。这是元宝区坚持政策扶持,实现消费市场有效激活的缩影。今年以来,元宝区市场活力持续增强,先后举办“汇聚元宝”“3·15家电节”“汽车嘉年华”等系列促消费活动,累计发放补贴50万元,共拉动消费5000余万元。民生,更是一张非同寻常、充满挑战的答卷。回首今年上半年,元宝区扎实推进文明城创建、卫生城复审、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有效改善市容市貌。改造23个老旧小区,总面积139万平方米,涉及居民2.2万户,重点打造永安花园“智能化小区”标杆工程。全面开展“我为创城加一分”“路长制”等活动,助推文明城市创建。民生难题有效破解,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七道街道冠峰云鼎小区二期的620户回迁居民陆续领到盼望已久的回迁房钥匙,实现回迁梦。“银发经济”取得实效,广济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被确定为“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有事能说、有苦能诉、有理能评,全区38个社区“居民评理说事点”正式“开张”运行,提前实现元宝区“居民评理说事点”全覆盖目标,充分发挥“社区(村)评理说事点”和现场释法活动,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持续开展春风行动,举办招聘活动17场,新增就业1326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立社区“爱心服务驿站”,实现为民服务的常态化、长效化。创城、就业、养老……每一件关乎群众利益的民生工程,都受到区委、区政府的广泛关注,实现民生福祉大幅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一幅幅和谐、幸福的“民乐”图呈现在人们眼前。2021年,对于元宝区而言,不仅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比学赶超的奋斗之年,更将是一张张经济发展的“规划图”变为一幅幅“实景图”的实干之年。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下一步,元宝区将坚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积极融入辽宁省“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结合我市“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和幸福宜居城市”建设要求,全力推进元宝区“新五区”建设。
    09/06
  • 丹东市合作区丨打造项目建设新引擎
    机器隆隆轰鸣,塔吊忙碌作业。初秋,位于丹东新区的辽宁摩利特智能电力配套、富晟国际康养等项目工地,施工正酣;思凯电子、大东线圈、华通测控、通博电器、克隆集团、和本精密等10余家企业,正在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升级改造;中关村新区产业园、LNG接收站及码头等重点招商项目,稳步推进……今年上半年,合作区以“项目年”为载体,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保障,按照“小管委会+大开发公司”的工作思路,脚踏实地、奋力超越,大项目好项目加速聚集、加快建设,汽车及零部件、仪器仪表、新材料、农产品深加工四个主导产业核心地位持续强化,临港东区、装备制造园、新区“三大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上半年,合作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2亿元,同比增长5.2%;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4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5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27%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9.3亿元,同比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亿元,同比增长73%;省外实际到位资金完成22亿元,占全年任务的50.42%;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为127.6万美元。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惠及民生、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突破口。今年全区计划实施5000万元以上重点新建、续建项目31个,涵盖产业链、新能源、民生、交通等多个领域,总投资218.1亿元。其中,新建项目13个,总投资47.4亿元;续建项目18个,总投资170.7亿元。上半年,已实现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30个。坚持民生项目优先,基础设施功能配套逐步完善。加快六纬路小学分校、新区大剧院启动建设,加快推进污水管网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日常维修,恢复洋河大街、文庆路、爱河大街、文永路污水管网路面7.7公里,完成学府路道路建设500余米;完成科技街、公安北街、文瑞路、会展路自来水配套施工。位于港口工业园区的和本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投资5100万元,与北京法那克公司合作完成了多条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生产线改造,原来由20名工人控制操作的恒温车间,如今则由4名工人便可完成操作。“和本精密”是合作区汽车及零部件、仪器仪表等主导产业实施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合作区管委会统筹发改、经发、工信及科技支持政策,重点推进哈曼音响、通博电器、和本精密等企业,围绕数字场景进行生产线智能化改造,项目投资额突破10亿元。鸭绿江磨片、百汇制水设备、裕罗电器3家企业成功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东方测控、奥龙射线、辽宁思凯、孔雀表业4家企业的项目,被列入省年度提前下达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立项项目清单。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辽宁百特粉体颗粒检测技术产学研联盟”、丹东浩元仪器有限公司“辽宁浩元X射线测定技术产学研联盟”等3个联盟,被纳入辽宁省首批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名单。上半年,合作区已有36家科技型企业纳入辽宁省2021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占全市入库企业总数的28%。聚焦主导产业的强链、补链、延链项目招商。合作区深挖企业信息资源、人脉资源和平台资源优势,瞄准招商方向,对内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核心区域,对外加强与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联系。积极深化东北东部区域合作,加强与大连经济开发区、扬州经济开发区的对口合作关系,以优势互补开拓新局面。上半年,重点推进了北京嘉寓集团、大连星海湾集团、国测集团、丹东城央文化休闲中心、电子科技产业园、LNG接收站及码头、吉电股份公司储煤基地、韩瑞汽车配件增资、韩国SK产业城等1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约141.4亿元。下半年,合作区将进一步紧盯发展短板持续用力,在项目落地上有所突破,通过调整土地规划,优化空间布局,持续盘活土地,拉动园区快速发展;持续跟进和服务北京嘉寓集团等项目,促进早日签约落地。围绕临港产业布局、互市贸易创新发展区及综合保税区建设,推介好全区政策叠加优势和独特区位优势,加强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上下游配套企业等高端优质产业项目。深化“三篇大文章”,以服务企业为出发点,对外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对内主动对接企业,帮助企业做好项目包装及申报,谋划一批技改项目和数字赋能项目,为企业做大做强提升竞争力提供更多扶持;充分利用好商会等力量,释放激发市场和企业活力。
    09/03
  • 辽宁丹东:新增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近日,工信部公布了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辽宁省丹东市共有8家工业企业榜上有名。截至目前,丹东市已有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企业认定数量和获得国家专项支持方面都在省内名列前茅。据了解,“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行业领军企业。本次丹东市上榜的8家企业主要集中在仪器仪表、新能源装备、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均为丹东市“三篇大文章”重点领域的领军优质企业,是丹东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力军。这些企业中,有的研发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有的在弥补产业链短板上实现了突破,有的还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市场垄断。此外,8月25日,工信部《关于第二批第一年建议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国家(或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名单的公示》中,丹东市4家企业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今年,丹东市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已有5家得到国家专项资金支持,1个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09/03
  • 辽宁丹东:多举措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丹东市市场监管局以“主动作为、务实担当、改革创新、便企利民”为宗旨,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强化便民利企服务,大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提升市场活力,着力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短板,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成效。自7月1日起,丹东市市场监管局进一步在全市范围内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工作,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提质提效便企利民。协调各部门在更大范围和更多行业推动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让更多市场主体轻装上阵投资兴业,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深化住所与经营场所登记改革工作。对全部类型的市场主体试行住所(经营场所)登记自主申报承诺制。推广电子证照自助打印下载等服务模式,实现一般性企业开办全程“不见面”“一日办结”。深化简易注销登记改革试点。将适用范围拓展到除上市股份公司以外的所有企业类型,把公告时间压缩到20天,切实解决企业“退出难”问题。创新开展边境贸易商事主体登记制度改革。制订《外国自然人在丹东互市贸易区内经营登记管理暂行办法》《丹东市边民互市贸易合作社登记管理暂行办法》,为外国自然人经营和边民互市贸易合作社规范化登记提供制度保障,8月2日发出全省首张边民互市贸易合作社营业执照。发挥职能创新服务,落实“个转企”制度年活动。截至7月底,丹东市“个转企”完成633户,完成进度位列全省第一。畅通企业融资渠道,缓解市场主体融资需求。今年上半年,全市通过“百亿送贷行动”投放贷款5.37亿元,惠及各类市场主体3377户(人)。推进丹东市小微企业名录系统建设。发挥小微企业名录系统“三大展示平台”等专栏作用,助力大众创业创新。推动形成市场监管与工信、人社、科技、商务、农业农村等部门工作合力,依托“特色小微企业展示平台”助力提升企业市场活跃度,依托“创业孵化基地(园区)展示平台”“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展示平台”集中提供便捷高效信息服务。上半年,政府各职能部门通过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累计下载小微企业名录数据35277次;依据下载名录落实扶持政策涉及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733户(次)。截至目前,全地区公示创业孵化基地18户,公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13个,公示特色小微企业51户。着力强化质量基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大力开展“一市一域、一县一品”质量提升行动,制发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工作方案。完成中国质量奖推荐申报工作,丹东市7个组织、1名个人入围第四届中国质量奖申报评定,约占全省推荐申报总数的16.7%,推荐总数及占比双双创下历史新高;超额完成省长质量奖工作,11家企业成功申报省长质量奖;22家代表企业参与2021辽宁省企业品牌价值评价工作,参与数量同比增加50%,创历届新高;加强标准、计量、认证、检验检测、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发挥标准引领作用,获批立项省级示范试点3个,3家企业入围辽宁省2021年标准化良好行为创建活动……此外,出台《丹东市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意见》,细化全市知识产权工作考核计划。发挥知识产权服务与保护“双引擎”作用,围绕专利助推创新型经济发展、商标助推品牌经济发展、地理标志助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截至今年6月末,我市专利授权1042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扎实做好全市各类市场主体2020年度报告公示。组织开展全市“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企业信用保障工作,突出抓好休眠企业服务管理。分类施策支持企业重塑信用,指导帮助2822户企业移出经营异常名录。
    09/03
  • 丹东高新区:三个战略基点支撑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丹东高新区积极融入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建设,紧紧抓住项目建设、科技创新和营商环境建设三个战略基点,加速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2021年,丹东高新区计划实施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1个,总投资69.66亿元。上半年,已实现开复工10个,其中包括总投资1.5亿元的服装智能生产项目、总投资4.7亿元的满族医药生产基地项目等新开工项目6个。同时,储备亿元项目13个,总投资223.4亿元,其中谋划包装项目8个,前期推进项目4个,准开工项目1个。上半年,丹东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3.9亿元,同比增长23.8%;固定资产投资3.926亿元,同比增长20.2%;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47.6%;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02亿元。园区各项经济指标均完成半年目标任务,且实现了20%以上高速增长,个别指标大幅提升。招商引资持续发力。丹东高新区通过“以商招商、网络招商、点对点招商”等多种方式,实现签约项目3个,总投资1.85亿元。同时,在谈项目18个,总投资63.7亿元;包装谋划项目4个,总投资156.4亿元;达到可研深度项目3个,总投资155.4亿元。丹东高新区还会同丹东市科技局承办了辽宁(丹东)科技招商专场推介会,这是丹东市首次举办科技招商活动,也是今年辽宁省首次科技招商活动的两个专场之一。通过专题推介、深入对接,丹东高新区与波司登智能制造、汽车新技术研发和应用以及智能化生产线设计及改造3个项目进行了集中签约。作为全市高新技术研发重要阵地,丹东高新区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升级。今年上半年,园区实施育成中心提升建设项目建设工程,聚焦丹东、辽宁主导产业,构建完善“1+2+N”发展布局,以育成中心为科技创新主核,聚焦创新链、服务链双链融合,打造多个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建设。建立“揭榜挂帅”机制,推动“带土移植”引才,实现了科技创新平台“扩容”、高新技术企业“扩军”、重点产业集群“扩能”,成为打造丹东数字化、智能化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引擎,“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战略的“丹东样板”和“一带一路”重要的科技创新支点。该工程是我省今年重点支持的三个科技园区项目之一。同时,丹东高新区不断提升企业科技支撑能力。已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1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及雏鹰企业5家、瞪羚企业2家。园区还积极开展“百企百亿工业技改”专项行动,天增祥智慧车间、新东方智慧仓库等一批高科技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丹东药业有限公司核桃楸皮抗癌有效成分及提纯技术成功入选了2021年辽宁省首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榜单,丹东药业满药产学研联盟获批辽宁省首批实质性产学研联盟。上半年,丹东高新区还以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为目标,以“一网通办”为突破口,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落实“四大行动”,提升政务服务效能,让企业和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其中,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80余个;先后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对浪东线安民镇路段进行了全方位修缮,方便群众出行。同时,结合全国文明城创建,大力整治园区私搭乱建、违法建筑等问题300余处,群众居住环境、区容镇貌得到全面改观。园区创新创业生态进一步优化,横四路路面工程、纵七路路面工程、雨水方涵工程和污水管线工程等已全部完工。
    09/03
  • 辽宁宽甸县:电商助农种出好果子
    初秋的风携着丝丝凉意扑面而来,宽甸长甸镇河口村的燕红桃也到了成熟的季节,桃园散发着诱人的果香。燕红桃原产河北,原名绿化9号,又叫九号大桃,是北京市林果研究所杂交育成的品种。上世纪80年代引入宽甸河口,距今已有四十多年的栽培历史。河口的桃农们辛勤耕作,形成了特有的栽种方式,在整形、杀虫方面都有着完善的管理模式。近年来,电商在销售过程中发现,远途订单售后存在单果腐烂、甜度和口感不理想等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宽甸电商协会多次深入河口村调研,发现这与燕红桃种植管理过程中化肥农药的施用、土壤管理等息息相关。为解决燕红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宽甸电商协会与河口村两委研究决定,在该村选择8亩桃园,以订单采购的形式,规范燕红桃种植管理过程,提高燕红桃品质。宽甸电商协会与河口精品燕红桃种植户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标准,同时建立燕红桃生长台账,从树形修剪、土壤管理、杀虫措施、控制株距、合理留果等方面实行科学管理,保证燕红桃品质优良。经过几个月的严格把控,如今,高品质的宽甸鸭绿江“笨桃”现已在京东电商平台上线。
    09/02
  • 辽宁东港市社保中心:“组合拳”优化营商环境
    连日来,东港市社保中心以开展营商环境建设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为切入点,利用“一站式快办窗口”“共产党员示范岗”等服务载体,推行上门服务、智能服务,由过去“一事跑多窗”向“一窗办多事”转变,打好营商环境建设突出问题整治与提升服务质量“组合拳”,进一步提升了社保中心服务效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双结合”,优化营商环境。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东港市社保中心在服务大厅设立老年人和残疾人、企业服务两个绿色通道,同时免费提供外网电脑上网和复印服务,力争实现“上一次网、办所有事”。结合柜员制、协同制,把原来分散受理的业务整合成“一站式快办”受理,全面推进网上服务,引导群众在自助一体机上办理社保业务,办理时间压缩到3分钟以内。创建“微+服务”,实现“零等待”“非接触”。东港市社保中心给部门立规矩、给服务定标准、给办事人员添便利,展现出新形势下社保服务的创新性和便民性。企业养老保险参保部建立起4个共计1700多人参加的企业养老保险工作群,定期宣传社保政策、为企业负责工资人员培训。企业有疑问,社保工作人员可随时通过微信给予全程指导。树立典型,发挥示范效应。今年56岁的老党员王红,利用休息时间先后深入企业10余次,义务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为了让职工了解到工伤保险有法可依,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辽宁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等法律知识做成课件,指导企业职工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并把撰写的课件拍成视频,为企业开展“工伤政策云宣讲”,多渠道宣传如何预防工伤和职业病,提升职工身心健康和幸福指数。
    09/02
  • 辽宁宽甸县:把脉生态产业 助推乡村振兴
    丹东宽甸板栗种植面积69万亩,年产量5.8万吨,年产值3亿元;红松果材兼用林总面积32.4万亩,年产红松籽1.8万吨,年产值5.6亿元;水果和小浆果产业分布广泛,总面积16.9万亩,年产量5.9万吨,年产值1.6亿元;林下经济优势明显,共计23.62万亩,年产量3万吨,年产值14.23亿元;森林旅游持续发展,仅去年就接待游客83.3万人次,综合产值1.9亿元……一组组亮眼的数字标志着多年来宽甸在生态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里的“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为加快推进山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宽甸始终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县委县政府“一核两区三带”的发展布局,重点打造“鸭绿江特色产业廊带”和“宽西北绿色生态产业廊带”。宽甸在鸭绿江沿线和宽西北地区大力发展红松果材兼用林特色经济林产业,推广红松嫁接改造,每年发展红松果材兼用林2000亩,还以红松冠下套栽中药材、山野菜等模式,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结合每年1万亩栗山天牛疫木采伐限额,宽甸不断引导林农发展大榛子、猕猴桃等经济林,同时鼓励和支持百姓发展庭院经济,栽种蓝莓、树莓、桃、苹果等特色经济树种,增加收入,助推乡村振兴。为打造特色生态产业品牌,宽甸相关部门在八河川镇蜂蜜沟村建设了300亩的红松冠下刺嫩芽产业基地,并以此为经验,制定出台了优惠政策,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联社等。桃、石柱参、板栗产业是宽甸传统的优势产业,为了加大传统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宽甸建立了两个科技示范桃园,通过减少化肥使用量等措施来提高果品质量和口感;成立合作社,由合作社对石柱参的种植、培育、销售进行统一管理,同时进行深加工;以古楼子乡为试点,引进优良品种“丹栗3号”,对传统板栗进行改良,促进板栗产业健康发展。依托丰富的森林、淡水资源,宽甸县委县政府积极鼓励广大山区农民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发展观光、民宿、康养等森林旅游项目。宽甸已将林业碳汇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程,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今年将完成250万亩碳汇林基本资料和相关信息的采集工作。
    09/02
  • 丹东合作区:多措并举助力企业做好三篇大文章
    数千平方米的厂房内,数十台机器正有条不紊地工作着,与传统的加工车间相比,和本精密有限公司的恒温车间略显得“冷清”,经过智能化改造之后,之前需要二十多个人生产的产品,现在仅需几人就可完成。在另外一个车间内,一台投资20万元引进研发的数控系统,则已经实现了无人操作……这些场景,只是丹东合作区企业智能化改造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丹东合作区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为牵引,以数字赋能产业、智慧赋能产业为手段,深化发展新思维,发挥政策最大效能,全面夯实产业基础,努力做好工业经济“三篇大文章”。恒温车间(来源:丹东合作区经济发展局)为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重大战略部署,深入推进《丹东市“三篇大文章”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丹东合作区经发局成立“三篇大文章”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专班体系,对全区重点工业企业采取领导包扶、部门跟进、企业配合的工作模式,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走深。同时,相关领导定期深入企业,走进一线,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掌握企业技术升级需求,针对企业面临的问题,积极研究对策,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智能化生产设备(来源:丹东合作区经济发展局)结合丹东合作区目前实际,围绕汽车零部件、仪器仪表等主导产业,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目标,重点推进哈曼音响、通博电器、和本精密等重点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打造“智能化车间”“数字化工厂”,实现“绿色制造”发展目标。以仪器仪表产业基地为载体,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平台、产业示范基地、双创基地和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等“国字号”、“省字号”平台作用,培育孵化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热闹的生产车间丹东合作区拥有汽车及零部件、仪器仪表及电子信息类等主导产业,调整优化工业经济发展“三篇大文章”,让合作区工业经济站在了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新起跑点上。今年以来,丹东合作区积极搭建数字赋能产业的鼓励平台,支持一批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进行数字化智能升级、发展工业互联网、上大数据云平台,感知工业智能化、数字化变革的大趋势,一批企业建立了数字化生产车间、工业互联网系统、5G物联网云平台,为企业铺开高质量发展之路。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充分利用政策杠杆作用,支持工业互联网建设,鼓励企业上“云”、机器人整机及智能成套装备研制等。截至目前,丹东合作区年度开展技术改造、智能化升级、工业互联网项目22个,预计年度可实施项目30个,全年计划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户。上半年,合作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达到57%。平台内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7户,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3户,战略新型企业29户。
    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