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辽宁丹东:农业一产产值和增加值增速均位居全省第3名
    上半年,丹东市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三落实”专项行动统筹推进全市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势头持续向好。一产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116.4亿元和61.8亿元,分别增长9.3%和7.8%,增速均位居全省第3名。粮食安全保障有力有效。丹东市压实稳粮政治责任,落实粮食播种任务278万亩,超省指标9万亩。落实“两藏”战略,7.5万亩保护性耕作如期完成,超省指标5000亩;20.47万亩高标准农田地块分类、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严格依法依规全部完成,8月底前工程建设陆续启动。遴选推介绿色高效技术32项,培训农民8.5万余人次。有序推进春播春管工作,6月底前粮食播种任务全面完成,一二类苗比例达到85%以上。“菜篮子”保供能力稳步提升。小浆果、畜禽、水产3个百亿元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提速,开工及新增设施农业3700亩;水果产量24.37万吨;畜禽产业持续高速增长,肉蛋奶总产量30.7万吨,同比增长15.4%,全市生猪存栏53.3万头;水产品产量31.9万吨,同比增长8.9%。特色农业发展不断提速增效。围绕小浆果、畜禽、水产品3个百亿级产业链建设,推动全市特色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坚持以“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为路径,积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生态养殖。截至目前,8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10个玉米新品种和1个大豆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黄海稻区水稻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成为省级技术标准。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检查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主体4800余家次,查处案件65件。开展打击非法添加“瘦肉精”等违法行为专项行动。规范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检测农、畜产品3312批次,产品合格率99.9%。积极开展“两品一标”认证工作,申报绿色食品11个,认证产品1个。大力开展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试行工作,全市180家生产主体510余吨农产品“带证上市”。凤城市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单位。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积极争创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今年东港市孤山镇被确定为创建单位。推动农业贸易转型升级。深化农村“三变”改革,671个涉农村(办事处)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换届工作、省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回头看”以及全市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省、市平台对接测试工作全面完成;凤城市纳入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市)创建,东港市被评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示范县(市);农村宅基地基础调查试点和农村闲置宅基地及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工作全面启动。目前,丹东市农业项目建设全面展开。围绕“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现代种业创新、数字农业转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建设等六个方面共谋划项目148个,总投资189.8亿元,2021年度共谋划项目128个,总投资123.3亿元,现已开复工项目94个,完成投资11.4亿元。
    08/24
  • 丹东市振兴区丨12项新举措,利企便民!
      连日来,振兴区以“四大行动”为统领,以全面提升“一网通办”水平为突破口,以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为目标,推出12项利企便民新举措。  这12项服务举措包括:  在全程代办方面,于汤池经济开发区建立综合服务大厅,设置企业综合服务窗口,通过“平台发布、窗口咨询、全程代办”工作模式,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区。  在企业登记“一网通办”方面,通过全程电子化实现办事“全程网上办、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为企业登记提供更为便捷的方式;  在自助查询方面,通过微信公众号“振兴区公共行政服务中心”,企业可以查询办事指南等内容,实现办事不求人,办事“零障碍”。  在开展帮办服务与咨询方面,设置企业帮办服务专区,实现服务企业“零距离”。  在政务服务“一网办”方面,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100%网上可办,通过告知承诺、“容缺受理”,确保企业群众“登录一张网,办成所有事”。  在便民服务“就近办”方面,全力推进18个政务服务驿站建设,将便民服务事项下沉,使群众好办事、办成事。  在重点项目“专班办”方面,开通审批“绿色通道”,做到一事一议、急事急办、特事特办。  在错时延时“随时办”方面,通过调整工作人员作息时间,做到“窗口”随时办、事不隔日延时办、业务高峰充实人员立即办、节假日期间预约办。  在量大群体“联合办”方面,针对大型商场和商务楼宇业户集中的特点,主动上门提供专场服务集中办,确保企业第一时间取得证照。  在特殊群体“上门办”方面,针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设立志愿者爱心窗口,全程陪同服务,并可预约上门服务。  在24小时“自助办”方面,通过推广应用自助办事终端,打造“24小时不打烊”阳光政务窗口。  在营商诉求“专窗办”方面,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受理政府失信、办事难、政策落实难等各类涉企营商环境诉求,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和问题。
    08/23
  • 丹东元宝区丨打造特色示范样本
      从“我为创城加一分”到“路长制”,从“文明驿站”建设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从整治占道经营到清理“僵尸车”……新一轮创城工作启动以来,元宝区紧盯创城标准,调动各方力量,多项创城工作成为具有特色的示范样本。  集中精力破难题。数月来,元宝区咬定目标不放松,不断出实招、用实劲,先后开展橱窗广告治理、违章建筑拆除、废品收购点整治等工作。各街镇、各相关部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既分兵把口、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统筹推进。全区清理露天烧烤206处,清理马路工厂49处,查处非法占道经营2155处,查处乱堆乱占1810处,清理各类灯箱广告1516处,规范服务摊点321个,清理小广告68040张,清理乱涂乱画6470处。同时,进行城管机制改革,进一步增强街镇权限,加强属地管理。开展市容环境专项督查,成立两级督查体系,4个督查组常规化开展督查工作,设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地测评点位督查单》,逐个点位开展达标测评。  改善设施补短板。遗留24年的历史难题——七道街道仁忠街“拦路房屋”被拆除,百姓拍手称赞。几个月来,元宝区不断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累计维修道路坑洼6056.86平方米,维修步道砖2020平方米,维修、安装路灯60盏,改造动迁区域围挡2260延长米,改造沿街台阶踏步8378延长米。重新铺设城乡接合部(金山大街)道路,铺设背街小巷道路7条。设置新型垃圾收集站88个,完成全部8个公共卫生间的升级改造。  创新机制提质效。领导带头,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自6月7日元宝区“路长制”启动仪式以来,全区积极推进“路长制”工作,区领导带头部署,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和先锋模范作用,各级路长深入路段,结合辖区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带头引领群众实现“全员创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为营造干净、整洁、有序、优美的城市环境贡献“路长”力量。  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创新方法。元宝区以钉钉子的韧劲拔“深根子”啃“硬骨头”,把“创建惠民”落在提升城市品质和百姓生活上。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居民生活环境“颜值”不断提升,背街小巷也有了“美丽模样”;位于金海路的一面“堵心墙”经美化后,变成市民争相打卡的网红“文化墙”;随意张贴小广告的八道沟桥洞经过“科技”改造,变成“图说”文明的桥洞墙,并且创新使用墙面高分子聚合材料布置防粘网,以达到阻止粘贴的作用,首创小广告治理新模式。  文明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推进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工作中,元宝区率先完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全市首创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设到商业街中的模式。目前已形成一个中心、五个所、45个站及6个文明驿站的“1+5+45+6”文明体系,做到“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让文明成为共同追求,让文明热情增温。  创城工作开展以来,元宝区先后在元宝山下、金海女人街正门、城隍庙、新安街、九道等地设立了6处文明驿站,实现了全区文明驿站全覆盖。驿站里每天都有志愿者上岗,为市民免费理发、测量血压,并进行社会救助政策宣传,成为政策宣传、民意诉求接待的窗口、志愿服务阵地。文明驿站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志愿服务的实惠和便利,并一起参与、彼此分享、共同进步。  几个月来,元宝区始终抱定为民惠民赤诚之心、兴市兴业尽责之志,向着宜业宜居全国先进的目标冲刺。社区居民们清晰地感受到自己所在小区的变化、道路的变化、市场的变化,感受到环境之美、秩序之美、文明之美。
    08/20
  • 全省第一!
    “消费品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4亿元,同比增长27%,高于全省增速9.9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省第一位。”这是今年上半年我市消费市场交出的亮眼成绩单。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5.8亿元,同比增长27.4%,占全市社零额的84.3%。旅游市场持续回暖,住餐行业强势反弹。全市批发业实现销售额52.82亿元,同比增长10.3%;零售业实现销售额96.42亿元,同比增长18.4%;住宿业实现营业额2.72亿元,同比增长132.2%;餐饮业企业实现营业额22.43亿元,同比增长118%。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明显,除批发业外,零售、餐饮、住宿业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住宿餐饮业反弹势头十分强劲,出现三位数同比增长。资料图年初以来,我市多次召开会议,对今年社零额指标走势进行分析和研判,每月对全市社零额指标运行情况进行调度,建立常态化促消费运行机制,精准聚焦、靶向发力。通过新媒体平台,定期发布促消费活动信息,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形成各级主管部门发动,行业协会、商圈、各类商贸企业联动,消费者参与互动的良好局面。资料图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展大型促消费活动12场,参与企业200余家,直接带动消费近4亿元。在丹东天赐未来城举办了“四色丹东购物节”活动,活动期间,客流量达42万人次,销售额达2940万元;举办了“春季汽车嘉年华”活动,为全市汽车销售商展示、推介新品搭建平台。200余台展车亮相,活动期间共实现新车订单556台,销售金额9376万元,充分释放被抑制、被冻结的汽车消费需求。在万达广场举办了2021丹东家电家装购物季暨万达广场城市万货节,汇聚了数十个国内外家电品牌和知名家装企业,掀起了一波家电家装购物热潮,活动期间客流量突破5.5万人,同比增长41%,销售额突破355万元,同比增长52%。资料图我市还抓住元旦、春节、清明、“五一”、端午等节日契机,组织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商贸流通企业,开展不同时段、不同特点、不同品牌的购物节、美食节等促消费活动,持续扩大消费需求、丰富百姓生活、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推动消费市场持续回暖、稳中向好,对全市经济稳定恢复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08/19
  • 辽宁丹东:“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助推政务服务便民化便捷化
    8月16日下午,在丹东市人社局“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工作人员耐心解答群众的问题,并将当场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登记,进一步协调办理。“我对窗口工作人员的服务非常满意。”一位市民说。2020年底,丹东市人社局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目前已累计服务群众3万多人次,解决各种“疑难杂症”45项,“小窗口”解决了“大问题”。原先生是丹东人,在丹东工作并缴纳6年养老保险后到南方创业。20多年来,他的养老保险一直处于断缴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为了把自己在丹东工作的6年工龄接续上,他专程回丹东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却遇到非常棘手的难题——缴纳养老保险的凭证遗失,无法办理。为此,他来到“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求助。工作人员先是在社会保险系统中查找,没找到,又去档案室查找,终于在过期资料中找到了一份发黄的纸质缴费记录。值班领导和业务部门负责人经过认真研究,认定这份记录有效,为原先生办理了养老保险转移手续。原先生表示,20多年后重回丹东,发现人社窗口服务变化特别大,感觉特别温暖。2020年4月,丹东市被人社部确定为“人社服务快办行动”联系点城市。一年多来,丹东市人社局注重谋篇布局、突出便民主线、聚焦关键领域,全力推动关联事项“打包办”、高频事项“提速办”、简便事项“马上办”。将原来82个分散的专业窗口,整合为28个综合窗口;把原来的“一个窗口只能办一件事”变为现在的“一个窗口可以办所有事”,一个窗口可办92个事项;与医保部门合作,将“四险合一”打包成一件事一个窗口办理。打造“1+4+5+X”信息服务模式,建成“智慧人社”公共服务统一综合平台,延伸建设了“综合受理、智能分发、数据监控、视频监控”4个分系统,开发“社会保障、就业创业、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综合服务”5个模块,提供手机APP、公众号、企业网上申报系统、党务政务公开平台、大厅触摸屏、电子地图等多项延伸服务。其中,依托全景式数据监控平台,实时监测统计平台内访问量统计、服务人群分析、服务效能评估等业务流、数据流,及时发现服务和廉政风险;特别设置提醒功能,对未能在规定时限的前一天完成业务的亮黄灯,对超期未完成的业务亮红灯。依托视频监控平台,实时监控跟踪窗口内所有工作人员服务状态、操作过程、窗口纪律,形成了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监控体系。加快推进人社系统与医保、交通、市场监管、公安、民政等市直部门基础数据互通互认的“1+N”共享机制建设,全力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数据鸿沟,推动人社政务服务实现“二次提速”,目前有14项信息数据互通共享。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考核体系,实行自助服务机终端“好差评”、线下窗口“好差评”、丹东政务网上“好差评”,累计收到群众反馈评价88万余条,好评率100%。坚持线上、线下融合,推出“自助办”“网上办”“一窗办”“掌上办”“就近办”“上门办”,提供多元化服务。持续开展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跑动次数的“四减”工作,推进窗口服务提质增效、限时办结,对于受办理政策、时间、条件限制的个性或共性“疑难杂症”问题,创新机制解决。为破解这些“疑难杂症”,丹东市人社局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坚决的态度、严肃的纪律、务实的举措向“疑难杂症”开刀,向作风积弊亮剑,确保企业和群众投诉有门、求助有人、服务有效,于2019年底、2020年底,先后在人社政务服务大厅一楼和三楼设立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建立了“办成事”工作制度和“办不成事”窗口反映工作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奖惩制度、值班制度五项制度,制定了两个窗口工作流程,开辟了线下窗口、两个电话热线和局官方网站4个受理渠道,建立了“1、3、5”办结机制,即对相对简单事项,由值班领导调度1天之内研究解决;对相对复杂事项,由中心党委3天之内研究解决;对中心党委研究后,仍然没有解决的“疑难杂症”,提交局党组会议5天之内研究,做出决定。“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设立,确保了企业和群众在办事遇到困难时,有地方找、有人帮,办事不白跑、不扑空。
    08/19
  • 辽宁东港市黄土坎镇:凝心聚力建设美丽乡村 狠抓项目推动振兴发展
    辽宁东港市黄土坎镇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与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聚焦东港市第七次党代会奋斗目标,全力推动乡村振兴。镇党委书记雒萍说,将通过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狠抓学习,提素质、夯根基。坚持采取镇党政班子领学、村“两委”班子跟学、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集中学、其他党员分散自学的形式,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素质。同时,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突出重点,激活力、稳经济。坚持科学谋划重大项目,狠抓项目建设管理,推动镇域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保障总投资2亿元的金光辉鸿精密电子制造(丹东)有限公司飞地项目落实落地,丹东沃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鸿林塑箱厂项目年底前进驻。凝心聚力,惠民生、增福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力度解决垃圾分类、农村改厕、污水处理、道路修建等民生问题,继续按照“一图二拆三改四清五化”发展思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持续推进疫情防控工作,积极落实“双员双制”“六包一”制度,加快推进疫苗接种工作,全力构筑全民防疫屏障。
    08/19
  • 北黄海岸海蜇丰收!单个重15公斤
    今年,由于地区降水量、气温等自然条件适宜,东港市的海蜇养殖户迎来丰收季。8月12日6时,记者在东港市椅圈镇海蜇养殖户景仕辉的虾圈里看到,几十名工人已经到达虾圈附近准备开始一天的劳作,捕捞、初加工、装桶、上车,一系列流程快速完成。“今年的海蜇养殖情况非常好,不论是质量、重量,还是捕捞数量,都比往年要好,今天已经是今年的第4次捕捞,截至目前,今年的海蜇捕捞量已超过了6万公斤!”景仕辉说。8月是海蜇捕捞最繁忙的时候,上岸的海蜇个头普遍较大,很多重量都在10至15公斤。8月末和9月还将进行3次捕捞,预计将出产海蜇10万公斤。
    08/18
  • 辽宁东港市:为企业投资建设吃下“定心丸”
    “在去年疫情期间,前阳镇政府给予我们很多政策。建设当中,相关领导来施工现场走访,给予政策指导,还通过‘容缺开工’政策让我们能尽早开工。”近日,位于东港市前阳镇的辽宁鸿云智慧托盘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海涛介绍。辽宁鸿云智慧托盘项目是东港市首批纳入“容缺开工”清单的重点项目。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前阳镇积极协调东港市相关部门,提供全流程助企服务,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强化“银企对接”等措施解决企业用地、手续审批等问题,为企业省下大半年时间,保证了项目高速推进。今年以来,除推行“容缺开工”服务政策外,前阳镇还通过多举措优化营商环境,助推项目早签约、早开工、早达产。“在二期土地审批中,项目得到东港市政府和前阳镇政府大力支持,减少了审批手续等待时间。”丹东市润达农副产品二期建设项目方工作人员单海忠说。据了解,丹东市润达农副产品一期完成1.2亿元投资后,前阳镇相关部门了解到企业还有二期投资1.3亿元的建设计划,于是主动对接企业,协调简化土地审批手续,由过去的6个月到12个月的审批时限压缩为1个半月,确保项目早开工。前阳镇全力做好“亲商、安商”工作,为企业投资建设吃下“定心丸”。利用走访、座谈等方式,挖掘在建项目投资潜质,优化营商环境,树立良好的招商形象。与此同时,大力推进行政大厅标准化建设,公开办事流程和办理时限,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接受企业和群众监督。并积极与东港市营商局对接,调出数据,坚持好评,将差评分门别类、总结整改。“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举措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保驾护航。今年上半年,前阳镇共实行“容缺审批”项目3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9.9亿元,包括丹东铭程环保制品增资项目、年产100吨阿拉伯木聚糖项目等11个项目,涉及纸制品类、装备制造类、服装加工类等。丹东元一海产精制品有限公司4700吨水产品加工及综合利用项目、东港市宏达制药扩建项目等11个项目已完成签约。下一步,前阳镇将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围绕前阳纺织户外服装园区和精细化工园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做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全过程服务工作,掀起项目建设高潮。
    08/18
  • 腻害!是谁让东港水产品甲天下?
    近年来,东港市依托临海的资源优势,以水产品生产和加工为载体,大力打造水产品产业集群。该产业集群先后被辽宁省和商务部授予“辽宁省水海产品出口基地”“国家级水产品外贸转型升级专业性示范基地”。2018年,经过商务部再次评审,被授予“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目前,该基地已有水产品企业200多家,其中加工出口企业122家。2020年,该基地水产品企业进出口总额达到38亿元。东港市发展水海养殖业历史较早,从改革开放开始到现在,从最初简单的冷冻、冷藏到现在的种苗孵化、养殖、鲜活出口、深加工出口,已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目前,东港市有冷冻加工为主的水产品加工企业200多家,其中有122家水产品企业拥有进出口经营权。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52家,其中省级10家,市级42家。近几年,水产品加工企业还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加大了引进新加工技术和设备的力度,水产品从育苗、养殖、加工、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产品主要出口到韩国、日本、美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南非、新加坡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港市水产品基地成功晋升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这是一块金字招牌,是价值连城的无形资产,对于东港市加快水产品加工行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外贸出口的档次和水平,增强对外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助推开放型经济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的带动作用,近年来,东港市大力推动品牌建设,利用东港水海产品相比于其他地区的品质优势,进一步扩大东港梭子蟹、东港大黄蚬、东港杂色蛤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影响力,利用各种国内外论坛、展览会、展销会、推介会、互联网等平台,宣传东港水海产品。同时,引导本市出口企业积极开展各类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等,鼓励争创国家、省级名牌(商标),对于获得国外商标注册和产品认证的企业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政策支持。此外,东港市引导产学研结合,提高行业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针对水产食品加工业存在的产品结构单调、经济附加值低和企业研发能力薄弱的问题,大力搭建平台和提供科研创新专项资金、技术补助经费,引导高校、研发机构和企业之间进行新产品研发以及生产技术创新合作,实现共赢。特别是充分发挥辽宁东港海洋经济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作用,以及利用国内水产院校科研力量,开发出以东港特色水产品为原材料的保健食品、生物制品和小包装精加工的即食休闲食品,延长水产食品加工的产业链。从水产品产业集群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从注重产业发展速度优先到注重产品质量提升,东港市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积极推进水产品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新品牌、新产品,并以晋升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为契机,点燃水产品产业“助推器”,加速向着高质量发展之路迈进。记者/王洪满
    08/17
  • “五项改革”营造风清气正育人环境
    通过经常性开展谈话提醒、集体约谈,使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不仅优化了干群关系,融洽了师生关系,也缓和了家校关系。今年5月以来,根据省、市纪委监委工作部署,振安区委、区纪委监委、区教育局党组、学校基层党组织“四级联动”,以振安区高级中学、第三十中学为试点单位,积极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五项改革”成果向教育领域延伸拓展,开创了学校党风廉政建设新局面。强化配备“强基”破解纪检队伍缺位的短板针对学校纪检监察队伍力量薄弱等问题,区纪委监委会同区教育局党组制定《关于在振安区高级中学、第三十中学开展深化拓展“五项改革”成果延伸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成立校务监督委员会,完善学校纪检委员工作纪实等制度,规范监督流程。强化培训“固本”破解业务能力不强的短板对试点学校14名纪检委员、纪律监督员开展“任前培训”,明确工作职责、纪律要求,压实工作责任。区纪委监委业务骨干与学校纪检委员和纪律监督员结对,无缝对接纪检业务工作。组织学校基层党组织纪检委员参加专题培训班,理解把握工作要求,全面提升监督意识。强化载体“清源”破解主体责任不到位的短板区党委全力支持纪委开展工作,盯住末梢问题重点摸排,一通到底。推动形成区委、区纪委监委、区教育局党组、学校党组织“四级联动”工作模式。区纪委监委从“关键少数”抓起,在落实落细主体责任上下功夫,制定适用于学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党员领导干部和监察对象的《学校基层党组织履行主体责任提醒谈话制度》,开展提醒谈话,做到防微杜渐。强化职责“精准”破解监督能力不强的短板区纪委监委结合学校行业特点,聚焦监督第一职责,组织制定《关于在振安区高级中学、第三十中学开展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五抓五促”监督工作办法(试行)》,推动学校纪检组织发挥作用。两所学校党风廉政建设一次性补齐短板,确保“五项改革”成果落地生根,有力促进了教育教学和师德师风建设。记者/景媛媛
    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