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辽宁丹东:“鸭绿江英才计划”会聚发展人才
    2021年12月23日,丹东市人才办与北科院科技智库中心在北京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科研技术攻关、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新型人才培育等方面开展合作,建立联系对接工作机制,利用北科智库高端人才智力资源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是丹东实施“鸭绿江英才计划”的一个缩影。去年初以来,丹东将人才优先发展摆在重要战略位置,聚焦创新型城市建设,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去年以来,全市设立专家工作站4家,建立省级实质性产学研联盟7家,新入“鸭绿江之友”院士专家联谊会国内外相关行业领域专家36位,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12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32人。丹东市牢固树立“大人才观”,把人才工作放在全市发展大局中去谋划推进,紧紧围绕国家和省重点战略,找准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研究制定《关于实施“鸭绿江英才计划”推进丹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围绕人才“引育用留”,重点组织实施“鸭绿江英才集聚计划”“鸭绿江英才储备计划”“鸭绿江英才培育计划”“鸭绿江英才就业计划”。丹东面向全社会张榜揽才,在北京、上海、深圳、沈阳等地开展政策发布,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丹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团队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政策发布以来,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被列入省“带土移植”科技园项目,全市7个“揭榜挂帅”科技项目完成签约,新引进13个“带土移植”团队入选省级“带土移植”项目库。坚持引才与育才一体发展,丹东深入挖掘域内外人才资源,统筹推进区域、产业、行业人力资源开发,在人才引进、培育环节上持续用力,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人才会聚起来,着力打造人才发展新高地。鼓励用人单位精准引才,对符合条件的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核心技术骨干、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落实超岗聘用、职称评审“直通车”、工资津贴相应倾斜政策,在行业领军企业开展职称自主评审试点。丹东积极探索专家团队与企业实际需求精准对接机制,促进一批符合产业需求方向、具有明确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落地。一年来,围绕汽车增压器、食用菌和满族医药等产业对人才技术的需求,丹东积极对接院士专家来丹转移转化科研成果,精准设立专家工作站4家。深度对接高校科研院所人才项目资源,加快产学研合作,搭建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平台载体。2021年,新备案丹东运动户外服装、丹东禽蛋、丹东鸭绿江淡水鱼3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给予一次性资金支持。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东方测控、百特仪器、恒星精细化工等企业为盟主单位,建立省级实质性产学研联盟7家。新入“鸭绿江之友”院士专家联谊会国内外相关行业领域专家36位。
    01/18
  • 丹东获省第二届电商直播节“最佳进步奖”
    1月13日从丹东市商务局获悉,辽宁省商务厅近日对在2021辽宁第二届电商直播节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城市进行表彰,丹东市第二届电商直播节荣获“最佳进步奖”。1月10日,由辽宁省商务厅联合辽宁省广播电视局和辽宁省乡村振兴局共同举办的2022辽宁5G电商直播年货节正式启动。活动现场,辽宁省商务厅对在2021辽宁第二届电商直播节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城市进行了表彰。丹东第二届电商直播节2021年9月17日在天赐未来城举办,活动亮点纷呈,直播节期间共进行了1500余场直播,观看量近1亿人次,参与主播160余人,直播销售额2.45亿元,超额完成了直播节销售指标任务,在全省各市排名提升幅度最大,获“最佳进步奖”。
    01/17
  • 辽宁东港市:严寒中多个项目开工
    正值寒冬,丹东东港经济开发区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园施工现场却是一派繁忙景象,多个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园位于东港经济开发区滨海西区,计划入驻企业30家,带动投资55亿元,将成为东港现代农业示范核心加工区、北方主要水产品交易与贸易中心、国内重要水产品研发与生产加工基地。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8家,总投资9.23亿元,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6亿元。东港经济开发区深入实施“转身向海,经略海洋”发展战略,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聚焦“三篇大文章”和数字经济赋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现已完成产业园“三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全区5G基站建设,打造“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计划新建集科研、生产、冷藏、贸易、物流、展示于一体的创新型、集约型、生态型现代化物流仓储周转中心项目和科技研发中心项目,进一步提升货物仓储周转和东港海鲜孵化、养殖以及加工研发水平,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01/17
  • 辽宁丹东: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1月12日,振兴区纤维街道瓦房村向全村750名60周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养老金,同时全体村民也开始陆续领取村“两委”准备的“新春大礼包”,共享这一幸福时刻。一大清早,老年村民就兴高采烈地分批涌进村委会,领取2022年养老金。屋外,村民们互帮互助,搬运米面油等“新春大礼包”。过去一年,瓦房村党总支和村委会通过发展多种经营,使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里承诺的为全村6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金、春节前为全村2650名村民发米面油、为全村80岁以上的老人送生日红包、为考上大学的村民子女送1000元奖金、对当年应征入伍青年奖励1000元等十二件惠民实事全部落实完成,村集体每年用于村民福利等相关费用超过百万元,实实在在温暖了村民的心。
    01/17
  • 辽宁丹东楼房镇:精心服务推动项目快速落地
    1月5日,通达电力正式与丹东市振安区楼房镇一家闲置多年的企业签订协议,这个年产值3000多万元、全口径税收近300万元的项目正式落户楼房镇。签约仪式上,项目单位负责人说:“要是没有镇里的努力,这个项目就不能这么快落地,我们没有选错地方。”2021年12月初,楼房镇领导听说通达电力正在寻找厂房。在对企业进行深入了解后,他们主动和企业接洽,介绍楼房镇的基本情况。企业第一次实地考察,天降大雨;第二次实地考察,丹东迎来入冬后第一场大雪;第三次实地考察,赶上全市降温,但每一次考察,楼房镇有关负责人都全程陪同。这份诚意打动了企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项目便入驻楼房镇。“目前我们正办理房产过户的相关手续,镇里有专人全程负责帮助我们,在楼房镇开厂,我们放心。”项目单位负责人说。在楼房镇办公室的墙上有一个项目进度展板,镇里进行征地组卷的12个项目所有进度一一明细上墙。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发掘项目,镇里不放弃任何一个像通达电力建厂这样的机会,同时划好环境红线,坚决放弃有噪音和粉尘等对环境有污染的项目。让项目进度上墙,是给自己一种动力,从而推动项目平稳、快速入驻,最终目的,是让项目成为镇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楼房镇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不实行分包制度,而是在区自然资源局设置一名项目专员,一方面帮助局里相关工作人员熟悉业务;另一方面,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项目专员全程参与,为项目提供专项服务。镇里还为项目开设了绿色通道,凡是经过镇里审批的项目内容,只要资料齐全,一周内办结相关手续。如果项目审批中出现问题,项目专员会第一时间向镇主要领导汇报,镇领导会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及时解决问题。在招商引资的同时,结合新的土地法,楼房镇整合现有土地资源,在镇国道线附近建立新产业园,专门用于开发工业项目,此举也有利于楼房镇树立园区品牌。目前,楼房镇进行征地组卷的12个项目都在稳步推进中,预计4月,各项目将进入开工建设阶段。
    01/17
  • 辽宁丹东:“个转企”连续三年位列全省前列
    近日从丹东市市场监管局获悉,2021年,丹东市按照《2021年全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工作意见》部署,突出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方法,打造工作亮点,“个转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全市新增“个转企”1155户,完成省政府年度600户目标任务192.50%,完成市政府年度700户目标任务的165%,比上年增长14.36%。全市转型升级为公司制企业450户,公司制占比38.96%,比上年增长4%。丹东市“个转企”完成目标任务比率名列全省第一名,完成数量和公司制占比均名列全省第三名。2019年以来,丹东市连续三年在全省“个转企”工作综合考核中位居全省第二名,被评为全省“个转企”工作优秀单位。
    01/17
  • 丹东马家店:“以点带面”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近年来,丹东东港市马家店镇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在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示范村建设的同时,注重提升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质量,让全镇群众享受到更多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成果。王家岗村是2021年申报的辽宁省“美丽示范村”,该村积极利用现有资源,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建成占地300亩的休闲娱乐场所岚山宜景园;建设400平方米党员群众活动场所和6000余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打造近百米的村级文化长廊;完成道路硬化12公里,种植花草5.5公里,浆砌路边沟1000米,整修截止闸1处,清理沟渠5000延长米;安装路灯100余基,配置分类垃圾桶400余个,安装垃圾分类牌200个。如今的王家岗村面貌焕然一新,村道两侧洁净卫生,房前屋后绿树成荫,过去的“寻常巷陌”已出落成一道美丽的风景。马家店镇以王家岗村建设为基础,“以点带面”不断推进全镇美丽乡村建设。成立环境整治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督查环境整治工作。组建垃圾分类指导员、垃圾分类减量宣传员、规范保洁员和护路员3支队伍。加强对镇村主要路段、公共场所的日常清洁维护。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宣传车、发放传单、广播等方式全覆盖宣传。组织发动群众定期对自家庭院、房前屋后、田间空地、邻里房屋间隙乱堆放的废旧物品和垃圾柴草进行清理整改。建立并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引导群众不乱倒垃圾、不乱堆杂物。鼓励村民种花植树,清洁美化庭院,逐步树立以“洁、净、美”为荣,以“脏、乱、差”为耻的观念。2021年,马家店镇共硬化、修建镇村道路30公里,整治清理沟渠20余公里,在交通事故多发的岔道口安装交通信号灯1处、减速带2处;定期清理街边占道经营,保证主干道路畅通、街面整洁干净。
    01/13
  • 辽宁丹东:特色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日前,记者来到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步达远镇新安村的草莓大棚,大棚里一颗颗鲜红的草莓果实、一朵朵白色的草莓花,在绿油油的草莓叶衬托下,彰显着勃勃生机。“现在俺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在家门口的草莓棚打工,每个月的收入有4000多块,知足啊。”新安村8组村民孙举利一边忙碌着一边说。孙举利曾是一名建档立卡户,在村里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通过学习电焊技术,逐步实现脱贫。现在他在草莓大棚打工,每月都有稳定的收入。和他一起在草莓大棚打工的还有当地10名村民,长期工每月收入4000多元钱,临时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钱。新安村有林地、果树面积2570公顷,耕地面积120公顷。下辖8个村民组,共有村民442户、1442人。近年来,新安村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板栗、大榛子、中草药、红松、蓝莓、草莓种植和中华蜂养殖等产业势头良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乡村振兴前景喜人。记者从丹东市乡村振兴局了解到,像新安村这样靠创新工作机制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使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的村,在丹东不是少数。“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丹东市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头等重要位置来抓,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逐步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确保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丹东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丹东市明确监测对象和范围,优化监测方式和程序,构建了1500多名乡村干部、驻村干部、第一书记、结对帮扶干部和乡村网格员组成的防返贫监测排查体系,实现防返贫监测网格化管理。同时,建立乡村振兴与医保、卫健、教育、应急管理、农业农村、人社、民政、残联等11个行业部门筛查预警联动机制,开展防返贫预警和信息推送,及时核查跟踪督办。针对2021年的洪涝、寒潮和雨雪影响,及时组织摸底排查,结合防返贫监测信息采集,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在培育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方面,丹东市不断提高产业就业帮扶水平,促进脱贫人口收入稳定增长。“通过政策扶持、创新驱动、要素集聚、健全链条,深度开发我市各地资源,着力打造特色主导产业,协调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相关负责人介绍,丹东市不断创新推广“脱贫户+特色产业”“脱贫户+龙头企业”“脱贫户+庭院经济”“脱贫户+合作社”“脱贫户+飞地项目”等“1+N”产业发展模式,全年投入资金10097.43万元,实施集体产业帮扶项目110个,推动优质稻、小浆果、食用菌、绒山羊、中华蜂等具有丹东地域特点的特色产业发展。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小畜牧、小种植、小果木、小加工、小商贸等“五小产业”,推广庭院种养、家庭作坊等“庭院经济”,通过提供上门技术服务、签订包销订单、对接供销服务平台等方式,引导脱贫户主动参与,提高“五小产业”“庭院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和标准化水平,不断壮大市场规模,为脱贫户提供稳定的增收渠道。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电商扶贫带动消费帮扶。积极创新探索,形成“电商+合作社+脱贫户”“电商+龙头企业+脱贫户”等电商扶贫模式,成立鸭绿江畔党旗红电商产业扶贫联盟,“品味宽甸”“满乡印象”等电商平台的营销网络覆盖全市124个脱贫村和77个涉农乡镇街道,直接带动2200多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销售产品,年人均增收超过2000元。通过电商扶贫,促进全市各地区和相关部门搭建与脱贫地区种植养殖产品对接平台,引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级工会组织和各类协会支持开展消费帮扶。
    01/13
  • 辽宁丹东:美丽产业带来美好生活
    三九时节,与室外的寒风萧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丹东市振安区同兴镇变电村杜鹃花基地大棚里的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杜鹃花香气袭人,目光所及之处色彩斑斓。“每年元旦至春节,是杜鹃花的盛花期,也是杜鹃花的销售旺季。”变电村党总支书记林生说。杜鹃花基地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收购商络绎不绝,整理、包装、装车流程井然有序,花农们忙个不停,花棚内外一派繁忙景象,热闹的场景昭示着村民的新生活、新希望。杜鹃花是丹东市市花,变电村是丹东杜鹃花的重要种植区和集散地。“全国杜鹃看丹东,丹东杜鹃看变电。”林生说,这是变电村村民口中流传的一句让他们非常自豪的话。变电村土壤肥沃,水质适合花木培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电村的杜鹃花花卉基地面积已达500余亩,有杜鹃花大棚230栋、种植户220户、从业人员1280人,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占全村农业总收入的55%,杜鹃花从业人员年人均收入达2.2万元。作为“国家杜鹃花产业园科技新区”,2020年,变电村凭借杜鹃花示范基地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走进村民张玉春的花棚,鲜红、淡粉、雪青、乳白等色的花朵争芳斗艳,平添了节日的喜庆。今年63岁的张玉春从事杜鹃花种植已经40余年,家里的两个花棚3000多株杜鹃花被他精心侍弄得长势喜人,他每天坐等客户上门。“多年来摸索出了稳定的种植技术,积累了大量固定客源,再加上今年的好气候,杜鹃花的质量比往年好太多了,根本不愁卖。”自从张玉春学会了使用微信,他不仅将自家的杜鹃花销售到全国各地,还通过网络平台帮助其他花农销售杜鹃花。“大略估计,今年卖花的收入能比往年增加40%还要多。”张玉春满脸喜悦。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鲜花的需求越来越多。如今,杜鹃花种植已在变电村形成规模,美丽的花朵在变电村发展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美丽产业。依托变电村的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等优势,同兴镇积极扶持变电村发展特色产业,拓展变电村杜鹃花种植的发展空间。新的一年,变电村将成立花卉产业协会,建设杜鹃花展示区和精品园,通过协会打造品牌、统一销售,赢得更广阔的市场。
    01/13
  • 丹东两个经济开发区晋升为省级
    1月11日,从市商务局了解到,近日,省政府正式批复振安经济开发区、振兴经济开发区两家市级经济开发区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据介绍,此次升级的振安经济开发区(原振安产业园区)规划面积2.67平方公里,分为10个区块,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功能纺织制品等产业;振兴经济开发区(原汤池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6.65平方公里,分为5个区块,重点发展精密制造、电子信息、康养医疗服务等产业。目前,全市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9家,其中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1家、省级开发区7家、省级高新区1家,已经实现了每个县(市)区设1个省级开发区的工作目标,开发区布局进一步优化。下一步,市商务局将按照国家、省、市关于推进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严格经济开发区日常管理工作。进一步推进各经济开发区抢抓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机遇,创新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开放力度,努力将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开放型城市建设载体平台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