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辽宁盘锦: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试运行
    员工向焚烧炉投放生活垃圾。(刘刚摄)12月14日,在位于盘锦市双台子区的盘锦市固废综合处理园区内,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1号、2号发电机组实现点火发电并网,正式试运行。机组全部投入运营后,将实现日发电60万千瓦时、上网49万千瓦时。工作人员巡查汽轮发电机组的运行情况。(刘刚摄)固废综合处理园区是盘锦市重点民生项目,由京环盘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主要围绕生活垃圾填埋、焚烧发电、有机处理三大板块进行建设。园区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以“全域全口径固废管理”和“园区化分质协同处置”为理念,建设集“综合治理、资源再生、循环利用”于一体的东北地区固废处理行业标杆性综合处理园区,实现物资、资源循环梯次利用。
    12/16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大连锚定“万亿GDP城市”目标阔步前行
    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出的精彩。抓开放,扩大国际朋友圈!海上,一艘艘巨轮在大连港集装箱码头满载起航,驶往全球各地;陆上,一辆辆中欧班列风驰电掣,在与世界的深度互动中链接起“钢铁新丝路”。今年前11个月,大连直发中欧班列同比增长超过600%。抓创新,挺起产业脊梁!12月3日,全线开通运营的中老铁路CR200J型动力集中动车组,是由中车大连公司和中车四方股份公司运用国际化、现代化、定制化、智能化理念联合研制。又一次,老字号“大连制造”用实力飞驰出创新高速度。抓项目,点燃发展新引擎!大连长兴岛恒力产业园内,总投资18亿元的恒力45万吨/年可降解新材料项目建设紧锣密鼓,再次延长石化黄金产业链,建成后全国规模最大,可有效填补国内供需口。“十四五”开局之年,大连处处展现出振奋精神、生机勃勃的全新振兴图景。尤其是当下,全市人民众志成城,锚定大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奋力实现“十个新突破”、三年挺进“万亿GDP城市”目标阔步前行,用实干去兑现这一郑重承诺,在新时代振兴发展征程上展现大连新作为。大连港大窑湾集装箱码头。(摄影:赵辉)昂起龙头打造开放新前沿开放是大连最大的特色,也是实现“万亿GDP城市”目标最突出的优势。三年挺进“万亿GDP城市”,这是大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从加速新时代“两先区”建设,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战略高度所确定的新目标,是大连摆脱徘徊、破冰突围、争先进位的历史抉择,也是大连率先振兴、重塑形象、彰显自信的重要标志。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2021年,大连跑出新一轮对外开放加速度,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大连地处“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港航条件优越、开放体系健全,拥有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各类国家级开放平台,集聚国内外资源要素的优势明显,是辽宁乃至东北对外开放的龙头,外贸进出口额占全省60%以上。大连市发挥重大开放平台优势,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提高制度型开放水平,拓展开放合作空间,打造新时代对外开放新前沿。大连市积极打造自贸试验区升级版,对标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健全与国际通行规则紧密对接的投资贸易制度体系,开展更多首创性、集成化、差异化改革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经验和实践案例。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成立以来,累计推出38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在2021全球最佳自由贸易区排名中,大连自贸片区位居全球前三甲、亚太地区首位。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全面参与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特别是深耕日韩扩大开放,高水平建设中日(大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新近国务院批复的《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提升大连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一核引领、两翼协同、多点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总体布局,由此吹响了新时代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集结号,为大连指明了新方向。大连市第一时间认真落实,加强与沿海各市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协同合作,更好发挥“一核引领”作用,推动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此外,加强与东北腹地、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交流合作,持续深化沪连对口合作,在区域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中实现城市开放层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全市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建设亚太对流枢纽,形成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链接,持续提升航运、物流、金融“三个中心”功能,扩大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大连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国家现代物流示范城市、东北地区金融中心和外汇结算中心,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9%以上。大商所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塑料、煤炭和铁矿石期货市场。恒力石化技术人员进行设备维修。(摄影:孙鹏伟)产业锻造提升竞争新优势这是一组沉甸甸、令人振奋的数据:今年前10个月,大连市规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716亿元,同比增长21.4%;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增速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二。数据的背后,是大连市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构建具有大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工业是大连的命脉,大连振兴首先要工业振兴,大连要实现“万亿GDP城市”目标,同样需要强大的产业实力。“三年GDP过万亿”,大连具有深厚的产业基础,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等优势产业在全国地位至关重要。特别是近年来,大连市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扎实做好“老、原、新”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老字号”产业加快数字化蝶变,装备制造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数控轨道、核电等领域推出一批新产品新技术。“原字号”产业实现全链条延伸,石化产业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双向突破,恒力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150万吨/年乙烯项目等投产运行,长兴岛(西中岛)石化产业基地初具规模。“新字号”产业逐步发展壮大,生命安全、洁净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集群发展,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五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核心竞争力日益提升。未来五年,为了做强综合实力,在加快壮大经济规模上实现新突破,大连市确立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建成5000亿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2000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2000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1000亿级新一代汽车产业集群和1000亿级中高端消费品工业集群。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15%、12%以上,海洋经济总产值实现翻番。做大城市经济规模,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也需要新的经济发展空间。大连市把太平湾合作创新区、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普新区等重点区域作为支撑大连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逐一明确了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其中,在推动太平湾合作创新区港产城一体化开发方面,提出两年现雏形,五年成规模,大力发展以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以综合物流供应链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大连发展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目前,“两岸三湾多园区”产业布局已经明确,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平湾合作创新区、金州湾临空经济区、小窑湾国际商务区、普湾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已拉开框架。全市深化园区改革,释放园区发展潜力,经济规模超万亿的基础更加坚实。瓦轴集团大型圆柱滚子轴承生产现场。(摄影:鞠家田)创新驱动激发经济新动能连日来,大连工业战线捷报频传:中车大连公司工业设计中心被确定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瓦轴集团“新能源客车同轴式减速器用轴承研发及应用”等两个项目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仅11月份就拿下10亿元订单,完成10套大型设备发运……荣誉与成绩,皆源自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大连实现“万亿GDP城市”目标的第一引擎。大连创新资源丰富,拥有高校和科研院所30多家,国家级创新平台50多家。新时代新征程,大连市强化创新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2025年,全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第一方阵。举全市之力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英歌石科学城,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策源中心。加快推进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和发展,建设极紫外波段自由电子激光先进光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速形成顶尖创新平台集群。到2025年,英歌石科学城主体框架基本建成,集聚一流科研机构达到30家以上,集聚各类科研人员达到1万人。大力培育创新生态,着力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实施重大科研任务“揭榜挂帅”,首批发布58项科技攻关项目榜单,目前已有47个项目获得立项。让企业当“盟主”,集聚创新资源,打通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之间的通道。今年构建具有实质性合作的产学研联盟200余家,其中42家获省科技厅首批备案。院地携手创新,大连市政府与中科院沈阳分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布大连科技赋能“老、原、新”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项目及科技创新资源;大连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正式上线,最终将搭建拥有数万项科技成果的全国性高质量服务平台。出台《“一校(院、所)一专班”“一院士一专班”科技服务行动工作方案》,进一步提升在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服务的精准性、及时性、有效性,加速科技成果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到2025年,攻克“卡脖子”和关键核心技术超400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5000家和6000家,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超1200家,科技型领军企业超50家,各类高聚能性创新主体超200家。持续完善以企业需求、成果供给、中介服务、支撑保障四方面有机衔接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到2025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现在,大连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每年以25%以上的速度增长,加速集聚创新要素,振兴发展新动能越发强劲。项目为王提速振兴新航程实现三年挺进“万亿GDP城市”目标,这意味着未来3年,大连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要保持8%左右。按照这样的增速,到2024年,经济总量可达1万亿元。然而,这又谈何容易!要如期实现“万亿GDP城市”目标,离不开大项目、好项目作支撑。发展向项目聚焦,工作向项目发力,成效以项目检验。今年以来,大连市委、市政府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以奋发有为、真抓实干、勇于争先的精神状态,掀起了新一轮项目建设热潮,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大连市组织建立了项目谋、招、立、推、建一体化机制,已谋划“十四五”期间高质量项目2304个,总投资约2.3万亿元。大连市委、市政府抓项目,不是简单地铺摊子,而是聚焦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两新一重”及重点民生领域,有针对性地推进项目高质量建设。时不我待,开足马力!11月27日,大连湾海底隧道项目顺利完成年内第11个管节——E12管节安装,创造了由单个公司在同一项目全年安装管节最多的世界纪录。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大连纵贯南北的快速通道,不仅方便市民出行,也优化了城市功能。与此同时,在金普新区三十里堡现代物流园区,大连市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大连现代农业中心项目。该项目总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将建成“立足大连、辐射东北、服务全国、联动东北亚”的智慧化、综合性交易中心,着力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打造国内领先的湾区型农产品(食品)现代城。在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农业项目的助推下,大连市在先进装备制造业、高端现代服务业、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建设以及完善城市功能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蓄积释放新的活力。上项目谋振兴,离不开营商环境的优化。大连市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事关振兴发展全局的重要任务,大力倡导“痛快办事”文化,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让崇尚实干成为大连干部的鲜明特质,坚决淘汰躺平式“太平官”。全市加快数字赋能“三张网”建设,以“一网通办”深化政务流程再造,以“一网统管”实现社会治理创新,以“一网协同”推动数字政府建设。除涉密等不宜上网事项外,全市网上可办率达100%。入选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在全国36个城市信用监测排名中居第4位。《大连市社会信用条例》7月1日起正式实施,成为东北地区首个信用立法城市。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提升了项目的吸引力,激发了振兴的活力。今年前三季度,大连市开复工投资额500万元以上项目1394个,同比增长29.6%;总投资额9609.6亿元,同比增长1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24.5亿元,同比增长5.7%。实际利用外资7.2亿美元,同比增长94.6%;省外实际到位资金1127.7亿元,同比增长5%。
    12/16
  • 辽宁:牢记历史 守望和平
    2021年12月13日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日,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以“铭记历史吾辈自强”为主题,举办公祭日悼念活动,社会各界代表150余人参加了悼念仪式。12月13日,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举办国家公祭日悼念活动,学生代表朗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摄影:刘放)上午10时,在公祭现场,众人整齐列队,气氛庄严肃穆。全体人员秉烛悼念,低首肃立,为死难同胞默哀。学生代表齐声朗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随后,参加公祭日悼念活动的各界代表缓步列队将手中的蜡烛敬献在卧碑前,以表哀思。当日,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分馆同步举行公祭活动;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在遗址广场举行国家公祭日悼念活动,缅怀遇难同胞;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举行“勿忘国耻珍爱和平”——12·13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当日,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也同步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悼念活动。参加活动的社会各界代表聆听了抗战时期抚顺地区的武装力量“血盟救国军”和其组建者之一孙铭武的英雄事迹。大家纷纷表示,要继承先烈遗志,传承革命精神,不断开拓进取,勇担时代大任。
    12/15
  • 辽宁大连:做强农业优势产业 推动乡村振兴
    大连地处北纬39°,是寒暑交界的黄金地带,是世界公认最适宜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生长的纬度。在大连,渔业、水果、畜牧是最具地域特色的农业优势产业。海参、鲍鱼、扇贝等海产品,大樱桃、苹果、草莓等水果产品,猪肉、鸡蛋、鸡肉等畜禽产品,均为大连农业的金字招牌。好产品固然与自然条件相关联,但主要还是大连市多年来追求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大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不断推动渔业、水果、畜牧等优势产业走向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道路。大连市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统筹抓好果菜鱼、肉蛋奶等重要农副产品生产,不断提高供给体系的适配性。海参年产量5万吨,占全国四成、辽宁省九成以上;大樱桃栽植面积35万亩、产量26万吨,均稳居全国首位;白条鸡占香港市场70%份额……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一产增加值327.3亿元,同比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53元,同比增长10.4%。大连都市现代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上升。大连鑫玉龙海洋生物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机加工车间内,工人们在对鲜活海参进行加工。(林帅摄)耕海牧渔展宏图迈步深蓝建粮仓大连特色是海,优势是海。开阔的海域,四通八达的水道,在此交汇的北温带不同洋流,为种类繁多、数量丰富、品质上佳的海洋动植物自然生长和繁衍生息提供了理想场所。位于金普新区的大连天正实业有限公司网箱养殖基地。初冬时分,在北黄海平岛海域的辽参守护区里,大连鑫玉龙海洋生物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20多位潜水员不停下潜,将栖息在这片国家级海洋牧场上的肥硕海参捡拾上船。当满载海参的小船靠岸后,数十位工作人员立即将海参运至不远处的有机加工中心。经剖肠、蒸煮等工艺处理,2个小时后,一箱箱鲜食即食海参就被陆续发往全国各地。“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海参产业链,每年的销售额1亿多元,苗种产值1亿多元,加工产值八九千万元。”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当地一家农业龙头企业,该公司还采用“企业+农户”的形式,为参与协作的农户提供优质海参苗种、技术扶持、回购等全套服务,带动当地农民一同致富。大连市作为我国优质海参的主要产地,2000年以来,提出了海水养殖业以“发展海参养殖”为重点,以“打造大连海参品牌”为行业发展战略,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扶持海参养殖业发展的惠农政策及鼓励办法,海参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经过20年的发展,大连市海参增养殖业规模已达192万亩,产量约5万吨,产值超过80亿元,占全国25%。全市有上千家企业从事海参育苗,海参苗种年均产量达2.5万吨;海参精深加工企业达50余家,已形成盐渍海参、干海参、即食海参和胶囊、口服液等保健品四大类数十品种,全产业链创造产值达200亿元以上。海洋牧场建设是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和渔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大连市高度重视海洋牧场建设,将其纳入科技重大专项、引进人才计划等支持重点。2016年以来,落实支持涉及海洋牧场建设科研项目15项,累计支持资金超过5000万元;实施涉海科技人才计划项目27项,累计支持资金1510万元。目前,大连市海洋牧场面积达500万亩,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2处,位居全国首位。通过海洋牧场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区内海洋生物资源量增加30%以上,主要经济品种产量提高20%以上,海洋资源的恢复达到了预期效果,大大增强了海洋牧场发展后劲。大连市还把增殖放流作为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三五”期间,投入资金2亿多元,累计放流各类苗种150亿尾以上,放流规模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增加捕捞渔民收入约20亿元,直接投入产出比达1∶10以上。优质的海洋生物种质资源是海洋牧场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十三五”期间,大连市先后投入以奖代补资金200万元,用于水产原良种场创建及水产新品种认定奖励,建成了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4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26家,通过国家认定新品种6个,奠定了大连市海洋牧场种业基础。大连市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乘势而为。加快养殖方式转变,实施大规模增殖放流,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数量位居全国首位,“蓝色粮仓”已具规模。同时,大连市主动作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一带一路”倡议和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加快渔业走出去步伐,远洋渔业、域外养殖走在沿海城市前列。目前,大连市水产品年产量达220万吨以上,渔业经济年产值超700亿元,占全市农业经济总量超40%。其中,远洋捕捞渔船263艘,占全国10%,产量16万吨,产值超20亿元。“五朵金花”齐绽放量质同升促增收眼下,虽处农闲时节,但在普兰店区四平街道顾家村400多个樱桃大棚里,却是一派忙碌景象:有的忙着给冬眠中的樱桃树剪枝,有的开始给大棚升温以期提早樱桃上市期。手持剪枝工具穿梭在自家两个樱桃大棚中,村民张德福说现在心里很踏实。大棚樱桃每年能给他家带来20万元的收入,“我都61岁了,特别知足。”张德福说。顾家村地处丘陵地带,早些年种植的多是老旧果树,产量低,效益差。村里最先发展大棚樱桃的是原村党总支书记于喜梅,“顾家村是在政府的鼓励下,不断发展壮大樱桃产业的。我们扣大棚给补贴,缺钱有贷款支持。”在政策引导下,很多村民抠去老果树,扣上了樱桃大棚。目前,樱桃已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顾家村的变迁,是大连市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大连市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这一核心,在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同时,因地制宜,积极优化调整农业结构,推进现代果业发展,扶持和引导水果生产向规模化、特色化、设施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大连也由此走出了一条适合自然禀赋特点、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的水果业发展之路。大樱桃、苹果、桃、草莓、蓝莓产业不断壮大,在大连市形成了“五朵金花”全面绽放之势。大樱桃、苹果、桃、草莓、蓝莓种植面积分别达到35万亩、52.8万亩、34.5万亩、12万亩和2.13万亩,产量分别达到26万吨、75.7万吨、45.3万吨、11.7万吨和1.6万吨。在政策扶持上,大连市不仅出台30多项扶持政策,还积极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推动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资源向特色农业集聚,在各级政府资金、政策的支持以及较高的经济效益驱动下,农民发展果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农业技术服务是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大连市先后制(修)订《大樱桃日光温室生产技术规程》等技术规程十余项,筛选、整理国家、行业标准20余项,形成了以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为主体的产品生产标准体系。推广防风网、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提质增效技术20余项,应用优型节能日光温室、硫磺熏蒸器等新设施、新装备十多种,不断提升果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大连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树种结构和品种结构调整步伐。自主培育了明珠、状元红、蜜泉、蜜脆、丽珠大樱桃,丹霞油桃、橙露黄桃,瑞峰葡萄,滨香梨和桑甜1号桑葚等优良水果新品种,引进推广了富士优系、嘎拉优系、维纳斯黄金、望香红苹果,俄罗斯八号、布鲁克斯大樱桃,中油系列桃,阳光玫瑰、夏黑葡萄等新品种,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0%以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了效益快速增长,全市水果产值从2015年的96.95亿元增加到2020年156亿元,年增长率近10%。目前,大连市已形成以北三市(区)为主的优质苹果基地群,以南三区、瓦房店市和普兰店区部分乡镇为主的大樱桃基地群,以瓦房店市和普兰店区为主的桃生产基地以及庄河市、金普新区部分街道为主的草莓、蓝莓等小浆果基地群。而最具大连特色的大樱桃栽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10%和20%,均居全国首位。同时,通过接二产连三产,大樱桃还催生出了一个规模超过百亿元的全链条产业。如今,大连水果种植面积已达142万亩,产量174万吨,产值160亿元,水果总体生产规模居全省首位,做大做强的大连水果产业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和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畜牧产业布局优转型升级增后劲作为中国最大的现代化蛋鸡饲养企业之一,大连韩伟养鸡有限公司生产的“咯咯哒”鸡蛋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公司成立于2000年7月,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首批国家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辽宁省首批现代农业园区,是世界蛋品协会国家级会员。大连韩伟养鸡有限公司的现代化鸡蛋加工车间。(达农摄)在蛋鸡孵化、蛋鸡饲养、疫病防控、品质控制、蛋品加工等生产技术方面,韩伟养鸡有限公司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公司年蛋鸡存栏量300万只,年产鲜蛋5800万公斤。“咯咯哒”牌高品质鸡蛋早在2000年就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畅销国内诸多大城市,并出口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韩伟养鸡有限公司是大连市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代表。目前,大连已培育包括“韩伟”在内的40家畜牧产业龙头企业,一批全国知名品牌,如“础明”“金字塔”猪肉、“姐妹厨房”“欣城”肉鸡、“咯咯哒”“洪家”鸡蛋、“三寰”“心乐”牛奶等,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近年来,大连市大力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畜禽养殖、动物防疫和加工流通体系,高标准推进畜牧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增强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畜禽产品消费需求。优化调整结构布局。制定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引导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大连市现有种畜禽生产基地42个、规模养殖场近3000个、饲料兽药企业132个、屠宰企业57个。根据《大连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2019-2030年)》《大连市畜禽禁养区区划方案》,划定畜禽禁养区面积3183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23.5%,筹集资金2.15亿元,关迁养殖场户367家。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2016年以来大连市落实各级财政扶持资金5.3亿元,涵盖养殖保险、动物疫病防控、养殖污染防治、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各个方面。创新金融服务,在全省首创青贮贷、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牧担保等金融支持产品,最先开展养殖保险、“保险+期货”等金融服务,有效促进了产业发展,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加强品种保护与创新。专门成立畜禽物种资源保护专家组,争取政策建立国家级保种场3个,重点支持大骨鸡、复州牛品种保护工作。目前,庄河大骨鸡保种场存栏稳定在1.4万只以上,每年可向社会提供鸡雏150万只;复州牛存栏核心群170头。实施优良品种“聚宝工程”,先后引进荷斯坦种牛(胚胎)、丹系原种猪、海兰祖代蛋种鸡等一批国内外优良畜禽品种,并开展本土驯化和新品种培育,“金州黑色水貂”“明华黑色水貂”2个优良新品种,通过国家畜禽新品种审定,打破了我国水貂良种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当前,大连市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完善产业体系。畜牧业已经成为大连市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全市肉蛋奶总产量116.5万吨,畜牧业产值216.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23%。
    12/15
  • 辽宁阜新:“玉龙故乡”向新而生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辽宁阜新,历史悠久,因出土“世界第一玉”和“华夏第一龙”被称为“玉龙故乡”。2001年,阜新骤然转向,踏上转型之路。转型,意味着原本熟悉的路径走不通了,需要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探索出一条全新的道路。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思想“破冰”,作风转变,发展“突围”,构成阜新转型20年三部曲。正如河入峡谷、风过隘口,思想解放的浪潮在阜新大地涌动。由资源驱动到创新驱动,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这座转型之城从蹒跚学步的稚子成长为步履矫健的青年,激情满怀、砥砺前行。阜新转型20年,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细河两岸旧貌换新颜。吹响解放思想冲锋号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回望阜新转型20年,既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创业史、日新月异的发展史,更是一部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思想解放史,波澜壮阔,生生不息。转型前夕,对现状的忧虑,对前途的未知,让一些干部群众焦虑、彷徨、困惑。在工电社区、矸子山社区等矿工集中的小区,人们习惯于追忆昔日“煤电之城”的辉煌,谈论过去对国家作出的巨大贡献。不少党员干部依然没有摆脱“等靠要”心理,期待国家加大扶持力度,上马几个能够安身立命的大项目。阜新进入计划经济早,退出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一个长期过程;煤炭采掘业持续上百年,由此形成的恋煤情结、路径依赖,需要不断地消除;长期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突出矛盾,需要高水平制度创新逐步解决;转型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需要持之以恒地探索。实践证明,经济转型是一项长期性战略、艰巨性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唯有久久为功,才能打赢这场攻坚战、持久战。在建设者争分夺秒的奋战下,京沈高铁今年全线通车。转型伊始,“用大开放打开闭关锁市之门”这句响亮的口号,显示出这座转型城市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化、开放再扩大的迫切心情与坚强决心。2002年3月4日,阜新召开了有7000人参加的形势报告会,号召人们积极投身经济转型。这次参会人数空前的会议,拉开了思想大解放的序幕。20年间,阜新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推进多轮“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从思想解放这个“总开关”入手,不断谋求思路转变、体制转轨、动能转换和城市转型。思想一变天地宽。阜新人从此不再在煤身上打转转,跳出对旧模式、旧路径的依赖,打开视野,对标先进,以自信从容的姿态拥抱外部世界,闯出一片新天地。2002年4月28日,阜新至上海旅客列车开通;同年8月21日,阜新境内第一条高速公路通车;2021年,京沈客专全线开通。地理空间的大幅拓展,让对外开放步入快车道。2007年,阜新融入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开发。2020年,被列入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和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在我省构建的“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中横跨两大区域,占尽先机。转型以来,阜新在区域合作中不断校正方向,找准定位,寻求突破,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多元化产业格局撑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四梁八柱”。氢能源、无人机、硅砂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现代物流、农村电商等全新业态不断孕育,蒙医蒙药、皮革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形成既有“皓月当空”,又有“繁星闪烁”的良好格局。底蕴深厚的人文地理、魅力独具的民族风情、特色鲜明的文旅资源、黑土地的丰饶物产……借助京沈高铁这条大动脉,阜新成为京津冀、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菜篮子”“后花园”“打卡地”。天源钢球突破技术瓶颈,将“中国球”嵌入国际高端笔尖;阜新德尔厚积薄发,成为国际知名车企供货商;万达铸业专注研发,在高压输变电铸铝壳体领域独步天下……思想“破冰”带来发展“突围”,阜新企业在国内大循环中开疆拓土,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扬帆出海,出口国家和地区由2001年的20多个发展到近70个,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创建诚信之城活力之城国网阜新供电公司员工顶风冒雪检查设备,确保供电安全。(李京霖摄)阜新,既缺少资源、技术之利,又无港口、机场之便,引项目、聚人才、促发展的法宝,就是拼环境、比服务。阜新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转型的突破口,瞄准企业“最痛之点”、群众“最盼之处”,驰而不息抓作风建设,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市民办事,最怕楼上楼下跑,从东窗口支到西窗口。阜新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立的“一件事一次办”窗口,让市民办事变得轻松愉悦。“10月9日,我到3楼14号窗口办理退休业务。不管我问了多少个‘为什么’,工作人员都耐心细致地解答,让我感到特别温暖……”这是市民张立娟在记事簿上写下的感谢语。阜新市政务服务中心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设置了“一件事一次办”“无差别受理”等6类窗口,公积金、不动产登记等10个功能区,涵盖企业、市民办事的方方面面,真正实现了“一网、一门、一次”。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能缺少。转型以来,阜新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开明开放的心态、重情重义的气度,持续推动体制革命、观念革命、作风革命和服务革命,吸引各类项目、资本、人才等要素集聚,营造服务周到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信守承诺的诚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打造诚信之城、活力之城、效率之城。阜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变“政府端菜”为“企业点菜”,形成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围着市场转、创新围着需求转的良性循环。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开发区举全区之力帮助阜新鲁花浓香花生油有限公司跑原料、扩产能、筹资金,使其成为山东鲁花集团22家分公司中第一家复工复产的企业。一条热线温暖一座城。为了让百姓温暖过冬,阜新建立供暖期市级领导接听市民投诉值班制度,由市级领导干部到12345市民投诉热线办公室值班,现场倾听群众诉求,现场协调解决问题。以点带面,以上率下,以钉钉子精神打造诉求办理的“高速路”。泱泱细河、荷叶田田,车水马龙、秩序井然,互帮互助、新风弘扬……驻足在见证阜新时代变迁的人民桥上,随处可见幸福和谐的大美画卷。开放、包容的城市氛围,让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追逐梦想的机会。阜新以解放思想激发创新力,以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营商环境提升社会的“发展指数”、企业的“财富指数”、群众的“满意指数”,让来自四面八方的企业家、创业者沐浴阳光雨露,茁壮成长。市矿校心连心荣辱与共同气连枝,共盼春来。1940年,阜新置市。1949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前身——阜新矿业学院建校,校址距海州露天矿仅数里之遥。同年,阜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阜新矿务局成立,从此拉开了百里矿区大开发的序幕。市、矿、校,自1949年以来同处一地,荣辱与共、守望相助。在资源枯竭和去产能的双重影响下,如今,阜矿集团在阜新本埠仅剩下一个生产矿井,产量只是鼎盛时期的零头。为了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阜矿集团走上煤业转移之路。2006年,白音华露天矿开工建设,大量矿工转战内蒙古。“开机!”操作人员在宽敞明亮的调度指挥中心内,身着干净的衬衫,坐在操作台前按下按钮。皮带运输机、破碎机、转载机、刮板运输机、采煤机依次启动,全自动采煤机割出的第一刀“乌金”源源不断地涌向地面。今年11月9日,白音华井工矿1109工作面实现“一键启动、鼠标采煤”,阜矿集团迎来智能化开采的新时代。11月9日,白音华井工矿1109工作面实现“一键启动、鼠标采煤”。(陆国林摄)井工矿矿长郝明奎说,在高科技的加持下,矿工由“台前”转为“幕后”,矿山人盼望已久的井下“少人化、无人化”梦想变为现实。因煤而立、邻矿而建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为阜新培养了上万名人才,始终与时代同行,与转型同步。根据阜新矿区资源枯竭、经济转型的形势,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先后成立沉陷研究所、采矿损害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矿山开采损害技术鉴定中心,为海州露天矿治理、阜新百年国际赛道城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支撑。委派专家团队对口帮扶阜新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力度。牵头组建校企联盟,以协同创新的姿态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市校共建阜新转型创新发展研究院和新闻学院,锚定重点项目和重大课题展开研究,取得丰硕成果。阜矿集团是转型振兴的主战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是转型振兴的动力源。如今,市矿一家、市校一体不断深化,政企学研携手同行,合力攻坚。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创新是发展的动力。转型以来,阜新与沈阳、江苏盐城、新疆石河子建立对口合作关系,先后选派200余名干部到三地挂职锻炼。阜新与沈阳的扶贫合作、产业协作不断深化,双方共同实施扶贫项目近百个,产业配套企业20多对。盐城与阜新合作共建环保产业园,盐城企业纷纷北上落户阜新。引来一位专家,聚来一批人才,带来一个项目,催生一个产业。20年间,阜新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出台一系列人才新政,积极推进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对接合作,建设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高标准建设阜新科技大市场、中科院技术转移阜新中心,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提供主平台。过去煤炭是“乌金”,是阜新安身立命之本。现在,人才是金凤凰,是百年矿区涅槃重生的关键。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前行之力党员们在董福财精神党性教育基地参观。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阜新成为全国首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并非偶然,与阜新人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的斗争精神分不开,与守正创新、勇创一流的地域文化品格息息相关。无数个体奋斗聚合到一起,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凝萃成以彰武治沙精神、海州矿奉献品格、“三沟”实干作风为代表的红色基因。海州露天矿,共和国露天煤矿长子,曾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大型机械化露天煤矿。50多年间,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21个、省部级荣誉称号28个,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1人、省部级劳动模范85人。辉煌的业绩必然要由英雄的群体去创造,英雄的群体必然要有伟大的力量来支撑。这种支撑来自于海州矿精神——“爱露天、做主人,争一流、创水平,挑重担、作贡献”。在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高高矗立着一座纪念碑,上书“海州矿精神长存”。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万千矿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共同价值追求,建构起“煤电之城”共有的精神家园。2005年,海州露天矿破产闭坑后,由福新的身份由矿工变为生态治理工程师。经过削坡、平盘、注浆灭火、生态恢复,昔日喷烟冒火、寸草难生的大坑,如今有了大片绿色。“我干不完,还有下一代,一代一代地干下去,一定能把海州露天矿治理好。”一家几代人都是矿工的由福新语气坚定地说。历史是大写的精神。有形的露天矿消失了,无形的海州矿精神却历久弥新,熠熠生辉。做主人的主人翁自豪感、争一流的英雄气概、挑重担的牺牲奉献精神,成为转型振兴的强大精神内驱力。“一进毛岭沟,步步踩石头,山上没有树,山下田不收。”这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七家子镇毛岭沟村曾经的写照。如今,这里是看不完的美景,层林尽染,松涛阵阵,置身茂密的林海,鸟鸣萦绕耳畔。巨变的背后,是“三沟精神”的代代传承,是阜新人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的壮志豪情,是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的生动实践。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占阜新县土地的七成。人们怀揣“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投入到治山治水的战斗中。1958年,毛岭沟封山育林、塔子沟河边造林、招束沟治理坡耕地的“三沟经验”被推广到全国。转型振兴以来,“三沟经验”升华为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三沟精神”,激励人们投身到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的洪流之中。彰武县地处全国最大的沙地——科尔沁沙地南端,是新中国科学治沙开始的地方,也是我省防风治沙最前沿。刘斌、董福财、侯贵、李东魁……一代代治沙人发扬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彰武治沙精神,以初心铸恒心,把大漠变成绿洲,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沙窝子”到“鱼米乡”的蝶变。彰武县组建了治沙精神干部学校,大力传承红色基因,无数党员干部成为新时代治沙精神传人,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增值通道。20年的转型实践表明,一切转型成果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这是源与流,根与魂。开展基层党建主题年、创建五星级党组织活动,打造“3+2+N”红色阵地,推进党建引领“一网五平台”建设,立根固本,强基铸魂。建立完善“周末大讲堂”学习培训机制,创新开展“新型微党课”、理论快闪宣讲活动,开展“千千结”活动,1105个县(市)区直机关党支部与1105个村、社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结成对子,推动党员干部政治素养、工作能力双提升。改革,动真碰硬;求变,乘风破浪;攻坚,凝聚一心;突围,勇于担当。阜新转型2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各级干部发扬斗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攻坚克难、团结奋斗的结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给困境中的阜新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使迷茫中的人民看到了美好的前景,让广大干部增强了发展的信心。干部群众从转型前焦虑、彷徨、困惑和“等靠要”的心理中走出来,人心向党、人心思进,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奋力开创辉煌灿烂、前程似锦的新时代。
    12/15
  • 辽宁盘锦:着力建设创新高地
    臻德化工集团厂区。盘锦市着力建设创新高地,打造创新空间体系,将辽滨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盘锦高新区、辽河两侧“一带双创”区域打造成创新要素集聚、创新能力突出、创新环境优良的创新创业集聚区和新兴经济增长极。
    12/15
  • 辽宁:20家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被推树为全总最美站点
    12月1日,在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关于确认2021年“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名单的通知》中,辽宁20家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榜上有名。今年7月29日,全总启动2021年“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推树活动。通过推树一批在建设、运营、管理、服务等方面工作成效显著的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推动各地把站点建设成改善户外劳动者劳动条件的平台,组织、宣传和教育户外劳动者的阵地,树立工会形象、展现工会作为的窗口和全社会奉献爱心、传递正能量的桥梁和纽带。在沈阳市沈河区北站街道凯旋社区户外劳动者服务站,户外劳动者感受到家一般的贴心服务。(摄影:刘明烨)经过层层推荐评选,沈阳市沈河区北站街道凯旋社区户外劳动者服务站、建行大连市分行营业部劳动者港湾服务站点等我省20家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推树为2021年“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在此前对沈阳实地考察两个拟推树全总最美站点时,全总权益保障部对我省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建设工作给予高度认可。近年来,全省各级工会不断推动更多社会资源参与站点建设工作,以自建和共建两种方式相结合,突出共建共享。截至目前,全省各级工会已建成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1831个,其中自建站点862个,共建站点969个,覆盖服务户外劳动者929265人。下一步,全省各级工会将切实发挥最美站点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推树站点继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拓展整合站点服务功能和手段,提高服务职工精准化水平,做实做细做优站点品牌。
    12/14
  • 辽宁锦州:凌河区推出政务服务“跨域通办”
    为更好满足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需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锦州市凌河区统筹推进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域通办”,让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不再“多地跑”“折返跑”。设立“跨域通办”综合窗口。锦州市凌河区在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了“跨域通办”综合窗口,依托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区域通办”专区,实现相关事项“单点登录、全网通办”。对需要现场办理的事项,做好线下咨询辅导,有序推进代收代办、多地联办。梳理“跨域通办”事项清单。共梳理出企业、群众最需要的高频服务事项“跨域通办”清单,其中“跨省通办”79项和“全市通办”37项,并在各自窗口进行公示,让来办事的企业群众一目了然。据统计,凌河区已实现跨域通办的事项有12项共1504件。
    12/14
  • 辽宁锦州:举办东北陆海新通道与跨境电商产业协同发展研讨会
    12月10日上午,由锦州市商务局、锦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松山新区)管委会主办的东北陆海新通道与跨境电商产业协同发展研讨会在锦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松山新区)跨境电商产业发展基地召开。省商务厅、驻锦高校、市直部门、相关行业协会、锦州港领导以及电商企业、进出口企业代表出席本次会议。研讨会以建设东北陆海新通道为契机,紧紧围绕培育跨境电商主体、建设跨境电商产业集群、物流服务体系、人才培养、科研与产业发展融合、海外仓资源共享、虚拟主播、海关监管场所建设、行业扶持、困难挑战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市商务局作了东北陆海新通道与跨境电商产业协同发展的主旨演讲,指出“东北陆海新通道与跨境电商协同发展,是锦州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战略的新落实,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抓手。推动建设东北陆海新通道,为跨境电商带来了新机遇,为“丝路电商”注入了新动能。锦州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投身到东北陆海新通道与跨境电商产业协同发展的宏图伟业,齐心合力,建设辽西中心城市。“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东北陆海新通道与跨境电商协同发展任重道远、未来可期。
    12/14
  • 辽宁沈阳:苏家屯区建设高品质新城区
    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税收收入年均增长10.7%,融创文旅城等一批百亿以上产业项目签约落地,奥钢联、钢宝利等世界500强投资企业达到6家……“十三五”末,沈阳市苏家屯区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愈加明晰的发展方向、显著增强的发展动力、日益改善的城乡面貌、持续增进的民生福祉、全面加强的党建工作,让苏家屯区更加坚定了加速崛起的信心。“十四五”开局之年,苏家屯区准确把握形势机遇,主动融入国家、省、市发展战略,聚焦重点领域,科学谋划发展思路、目标定位和发展路径,按照“城乡统筹、接轨主城、三生融合”的理念,实施“产业强区、改革创新、城市提质、强农惠农、生态优先、文化繁荣、民生共享”七项工程,全力争当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新的增长极、对外开放新高地、都市休闲后花园、安居乐业幸福城、党建引领示范区。扛起新担当,展现新作为!瞄准“争先进位、建设高品质新城区”的目标,苏家屯区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门户枢纽功能区定位,叫响“沈阳南门户枢纽新港城”城市品牌,全面开启加速崛起的崭新征程!(来源:苏家屯区委宣传部提供)释放区位及产业优势系列利好接踵而至北依母城、南通辽南、东连沈阳市行政中心,集机场、高铁、多条轨道交通规划线路于一身,苏家屯区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交通枢纽。而在中央提出“十四五”时期东北全面振兴要有新突破的明确要求,我省加快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特别是沈阳市提出“一枢纽、四中心”定位、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大背景下,对于“公铁交汇、临空达海”的苏家屯区而言,其国家中心城市门户枢纽功能区定位越加清晰。打开地图不难发现,苏家屯区正位于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中心,而迎来系列利好,苏家屯区靠的却不仅仅是独特的区位优势。多年来,苏家屯区委、区政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谋划发展,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做了大量打基础、补短板、利长远的工作,保持了全区发展的连续性,拉开了东中西发展空间,实现了主导产业、重大项目、基础设施的快速突破。苏家屯区明确发展方向,编制《苏家屯区战略发展规划》《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展空间持续优化,初步形成东中西各具特色的发展组团。确立食品饮品轻工、汽车零部件、都市文旅三大主导产业,全区上下沿着“争先进位、建设高品质新城区”的目标方向加速奔跑。苏家屯区还开展“万人进万企”活动,实行“一事一网一窗一次”改革,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完成党政机构改革、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等一系列动作,构建起更为科学的工作机制。全区上下干事创业势头更足、氛围更浓,想加快发展、盼加快发展的愿望空前高涨。“十三五”期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4万余户,高新技术企业达110户,雏鹰企业31户,瞪羚企业4户。苏宁易购广场开启市民吃喝玩乐购新体验。(来源:苏家屯区委宣传部提供)立足三大主导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时机已经到来,发展目标也已确定,苏家屯区因时而谋、顺势而动,叫响“沈阳南门户枢纽新港城”城市品牌,实施“产业强区、改革创新、城市提质、强农惠农、生态优先、文化繁荣、民生共享”七项工程推动加速崛起,全力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激发区域发展动力活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突出文化引领发展、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七方面实现突破。发展是第一要务,在产业强区工程上,苏家屯区立足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力“五型经济”,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构建多元支撑、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苏家屯区提出持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食品饮品轻工业注重全链条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突出多元化发展,都市文旅产业不断提升业态品质。其中,将重点加快东北食品科技产业园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打造集种植采购、研发设计、生产加工、检验检测、物流配送、展示交易等环节于一体的全链条食品产业发展高地,为“原字号”提供新示范。为着力提升优势产业,苏家屯区将优化现代商贸物流,依托辽宁自贸区沈阳片区、沈阳国际陆港和桃仙国际机场,推动四环沿线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升级,推动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融合发展,壮大跨境电商产业。在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方面,苏家屯区将依托沈阳临空经济区和国际陆港建设,推动交通枢纽向物流枢纽、信息枢纽升级,增强引领、辐射和集散功能,预留产业发展空间,积极培育航空物流、电子信息、生物科技、健康服务等产业,实现“交通圈”向“经济圈”转变。华安钢宝利高强度汽车钢板生产项目。(来源:苏家屯区委宣传部提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只有用改革的举措、开放的思维和创新的环境,才能集聚更多资源,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苏家屯区主要领导如是说。苏家屯区全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组建服务企业专门机构,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深入开展“万人进万企”“一联三帮”等载体活动,落实惠企政策、解决企业困难。实施“只提报一次”改革,开展“办事不求人”行动,推进高频事项“全程电子化”。实施以“区政融合”为主线的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引入优质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建设。苏家屯区积极搭建对外开放平台,全力保障沈阳国际陆港、桃仙国际机场二跑道和西出口建设,推动自贸区政策辐射延伸,构建“公铁海航”多式联运高效协同开放体系。同时,积极发挥沈辽鞍营产业带“桥头堡”作用,实现联动发展。在招商方面,树立“招商为要、项目为王、落地为大”理念,紧扣产业发展方向,聚焦重点区域,全力招引一批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的重大项目落地。为全方位优化创新环境,苏家屯区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力军作用,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支持食品轻工、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等领域企业组建研发团队、建设研发中心,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探索设立财政引导资金,建立起政府引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架构,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依托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势,推动“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各级人才政策落地,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考核评价机制。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