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彩辽宁
- “龙城春秋——三燕文化考古成果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2021年5月18日,“龙城春秋——三燕文化考古成果展”在辽宁省博物馆一层3号展厅开展。这是国内首次举办的以“三燕文化”为主题的考古成果展。本次展览由辽宁省博物馆主办,南京市博物总馆、青州市博物馆、武威市博物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朝阳博物馆、朝阳市北塔博物馆、朝阳县博物馆、北票市博物馆、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博物馆协办,计划展出至2021年8月22日。本次展览包括三燕考古、慕容肇兴、定都龙城、甲骑具装、融合之路、丝路通途、佛陀之光、慕容诸国八个单元。慕容鲜卑遗存是三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前燕、后燕、北燕均曾建都于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辽西作为慕容鲜卑的兴起之地和三燕都城所在地,保留了大量的三燕文化遗迹、遗物。1956年首次在辽宁北票房身村发现慕容鲜卑墓葬。经过六十多年的考古发现,通过对前燕袁台子壁画墓、北票喇嘛洞墓地、后燕崔遹墓、北燕冯素弗墓以及对三燕龙城的发掘,三燕文化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对研究慕容鲜卑乃至魏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三燕文化是以慕容鲜卑文化传统为主体、吸收融合周边地区其他民族多种文化因素尤其是中原汉文化因素而形成的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考古学文化。本次展览通过大量的文字与图片,将慕容鲜卑的源流、三燕文化特点、考古研究成果等进行了详尽阐释。05/27
- 辽宁省博物馆“龙城春秋——三燕文化考古成果展”展品欣赏作为国内首次举办的以“三燕文化”为主题的考古成果展,“龙城春秋——三燕文化考古成果展”于2021年5月18日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由辽宁省博物馆主办,展出文物包括金器、玻璃器、铜器、铁器、陶器等,共计300余件套。除花树状金步摇、金步摇冠、鸭形玻璃注、蝉纹金珰等器物外,此次展览还首次展出了辽宁省博物馆藏朝阳袁台子前燕壁画墓、北燕冯素弗墓的壁画摹本。前燕花树状金步摇北燕鸭形玻璃器北燕蝉纹金珰北燕壁画汲水图北燕青石砚前燕锁形金饰前燕鎏金镂空翼形片铜鞍桥饰前燕龙首柄铜鐎斗北燕青铜虎子北燕铁盖提梁铜鍑北燕冯素弗“范阳公章”金印前燕当卢05/27
- 《烽火映山红》以三种艺术形式讲英雄事迹辽宁省本年度重点创作剧目之一——评剧《烽火映山红》日前在凌源首演。首演活动由凌源市委、市政府和朝阳市文旅广电局主办,凌源市文旅广电局承办。评剧《烽火映山红》由凌源市文旅广电局剧目创作室主任王宇石创作、导演王立平执导、琴师李娟作曲,沈阳评剧院花派评剧传承人吴丹阳主演,沈阳评剧院、凌源市新百花评剧团联合演出。评剧《烽火映山红》剧照。(摄影:何海鹰)评剧《烽火映山红》再现了“全国特等女战斗英雄”“现代花木兰”郭俊卿的英雄事迹。凌源是郭俊卿的家乡,主创人员深入凌源以及郭俊卿战斗过的地方了解英雄的事迹,并且查阅大量史料,展现英雄的成长历程。该剧通过“苦难童年”“雪夜送信”“战友情深”等故事情节的推进和铺陈,再现了郭俊卿的英雄事迹,展现了她对亲人、战友以及家乡的深厚情感。该剧完成首演后,正在申报第十二届中国评剧节、第六届辽吉黑蒙四省区地方戏曲优秀剧目展演等。同时,该剧还将在朝阳地区基层巡演。在排演评剧《烽火映山红》的同时,皮影戏、皮影戏电影也在排练中。据了解,评剧《烽火映山红》、皮影戏《烽火映山红》、皮影戏电影《烽火映山红》的剧本均由王宇石创作。皮影戏电影《烽火映山红》由丁坤担任导演,他执导的皮影戏电影《红山女神》曾入选国际电影节。皮影戏《烽火映山红》由皮影艺术家赵文杰、许子林、刘景春、关亨战等联袂演出。作品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以多种艺术形式反映同一主题。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展现了地域文化,将凌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立体呈现。综合运用多种艺术形式,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作者单位:辽宁日报社)05/27
- 沈阳铁西区:绿树明渠 红道成趣5月24日,卫工街东侧人行步道绿荫掩映,风景如画。张文魁摄5月24日,在铁西区卫工街东侧沿线、卫工明渠岸边,一条总长5公里的红色健身步道初现模样。醒目的“中国红”,吸引市民纷纷前来“走红毯”。近日,按照“洁化、序化、绿化、亮化”的标准,结合市民日常需求,铁西区城管局对卫工街东侧人行步道进行了整体景观提升改造。路面铺设沥青及高强度彩砖,涂装“中国红”彩色防滑涂层,供市民慢跑、散步。在步道沿线,还安装了休闲座椅。铁西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改造全长5公里,平均宽度8米,预计5月底前全部竣工。(下转2版(上接1版,绿树明渠红道成趣)届时,市民将再添一个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以前,老铁西人没人管这叫‘卫工明渠’,都叫‘臭水沟’。现在,变化太大了!”住在附近的市民张礼感慨道,每天晚上来渠边走一走,成了他和老伴的“固定节目”。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卫工明渠,全长8.7公里,曾用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多年来,渠边气味刺鼻,两岸杂草丛生、蚊蝇成群。随着沈阳黑臭水体治理和城市景观改造提升,卫工明渠已经脱胎换骨,成了春有十里桃花、夏有绿荫掩映的景观路。每天来休闲散步的市民络绎不绝。05/26
- 沈阳卫工明渠铺上“中国红” 欢迎来“打卡”5月的卫工明渠河畔绿树成荫,曾经人们口中的“臭水沟”已华丽变身成为市民引以为傲的景观路。今年夏天,铁西区再次为卫工明渠“上妆”,不仅铺上了“中国红”的人行步道,还在步道一侧安放了石制休闲坐椅。此次改造全长5公里,预计5月底前竣工。 改造全长5公里,预计5月底前竣工 5月24日上午,铁西区卫工街东侧沿线的部分人行步道已经改造完毕并对市民开放。在绿阴的映衬下,“中国红”格外醒目,还有部分路段正在施工中。在工人们熟练的操作和配合下,原本的柏油人行步道变了样。铁西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城市街路有机更新的具体要求,结合百姓日常需要,本次为卫工街东侧人行步道铺设沥青及高强度彩砖,增加使用寿命。项目位置的主要使用功能是供百姓慢跑、散步、休息,为此涂装了‘中国红’彩色防滑涂层,并设置了石制休闲坐椅,提升百姓的幸福感。优化了断面形式,充分考虑行人优先、非机动车优先;人车分离、机非分离;人行道贯通、非机动车道贯通。本次改造全长5公里,平均宽度8米,总面积3.5万平方米,预计5月底前竣工。” 紧锣密鼓的铺设现场吸引了来往市民驻足,听到5月末就可以在“中国红”的人行步道上慢跑,市民范玉祥充满了期待。“现在的卫工明渠跟以前大不一样,无论是路面还是河堤旁的景观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我们几年前想都不敢想。”范玉祥是慢跑爱好者,每天早上在卫工明渠跑一圈是他日程表中最重要的一项。“我在铺好的路段踩了踩,特别舒服,一想到以后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下锻炼,我特别期待竣工的那一天。” 人行步道想要啥颜色?市民“拍板” 据了解,铁西区城管局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城市精细化管理为契机,紧紧围绕“洁化、序化、绿化、亮化”四个方面对卫工街东侧人行步道进行了整体景观提升改造,此次人行步道的涂层颜色和休闲坐椅样式都是由市民“拍板”决定的。 铁西区建设部门针对涂层颜色、坐椅样式等内容向附近群众征求意见。周边群众积极参与,踊跃担当“人民设计师”,一天内有500多人提出意见,并有近百人填写了《征求意见调查问卷》。市民对“中国红”彩色防滑涂层和石制休闲坐椅表示充分认可。 此次卫工明渠整体景观提升改造,无论是从路面基础的改造,还是材料的选择上,铁西区都下了大工夫。“原来卫工明渠路段板材碎裂缺失比较严重,彩砖掉皮老化破损,主要问题还是在路面基础上。这次改造是从下到上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基础部分包括水管等改造,地面采用两层沥青混凝土,铺设8厘米厚的彩砖,保证基础路面的强度,增加其使用寿命。” 沿线计划安装93组石制休闲坐椅 改造现场,几名工作人员正在对石制休闲坐椅进行安装。坐椅环绕大树而建,灰白的颜色,透着干净舒爽。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为了让市民能够得到适当的休息,每间隔50米左右就会有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休闲坐椅。材料选取石制,与周围的树木和步道的红色涂层融合在一起,给百姓带来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而且石制材料非常耐用,可有效降低维护成本。沿线计划安装93组这样的休闲坐椅,很受市民欢迎。” 卫工明渠作为铁西区的景观河,两岸是两条带状的绿地公园,里面不仅有鲜花绿草,还有市民喜爱的健身器材。夜晚的卫工明渠点亮各色灯饰,如时光隧道般色彩斑斓。 如今,人行步道的改造更为它增添了无限魅力。“卫工街北一路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北三路由红梅味精厂改造成的红梅文创园、九马路的沈阳市工人文化宫、十二路的劳动公园、沈辽路的仙女湖公园……这些地方没事我就去转转。”在卫工街附近长期居住的75岁刘大爷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如数家珍,“从小我就在这儿居住,即使搬了几次家,也都在附近。眼看着这里越来越好,越来越美,我和我的家人、邻居、朋友经常在这里散步、锻炼。现在有个流行词叫‘打卡’,我也希望更多人到铁西、到卫工街‘打卡’,都来感受我们铁西的工业文化,看看铁西的巨大变化!”05/26
- 沈阳广电传媒文化博物馆开馆一周年暨建党百年主题展揭幕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了全面回顾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以来走过的光辉历程,庆祝沈阳广电传媒文化博物馆开馆一周年和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沈阳广电传媒文化博物馆在5月18日举行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展揭幕仪式。沈阳广电传媒文化博物馆开馆一年来共接待约150家单位、240个团体,7000多人次。如今,沈阳广电传媒文化博物馆已通过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专家组验收,成为辽宁省文化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沈阳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以及沈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还被确定为全市重点文博项目,全面打造面向受众、面向用户的沈阳文化旅游新地标、城市新名片、全景门户平台。一期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分为室内、室外两个展区。新建的党建馆项目共4个展厅,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使地下展厅的面积扩大了一倍。目前开放的是临展3号厅,其他临展3个厅在“七一”前陆续开放。采用“声、光、电、影”等技术,利用多媒体中控系统集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集成化于一身,通过视频、动画、声音的多维度展示,打造一个沉浸式、互动式的集党建教育、知识普及和艺术欣赏于一体的教育讲堂,用高技术手段再现党建的辉煌历史。回望百年征程,传承红色基因,沈阳广播电视台联合中共沈阳市委组织部、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中共沈阳市委党史研究室、沈阳市总工会推出“三个一百”项目在党建馆全面展示。“百年征程百秒瞬间”用视觉科技还原珍贵城市影像,将参观者带到风云变幻的历史现场。“双百集党课”突破传统形式,将参观者引入别样的党史学习教育课堂。“百名劳模访谈录”重温时代先锋用青春和热血写下的流金岁月,真切触摸信仰的力量。(作者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台)05/25
- 辽宁省两项展览分获“十大精品展”特别奖和精品奖省博物馆“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现场。“十大精品”评选的方向标作用“获得这个奖项真是太难了。”记者分别采访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筱雯和抗美援朝纪念馆馆长刘静媛时,听到了这句相同的话。作为中国博物馆界展览的最高奖项,“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以下简称“十大精品”)评选有多难,可以看看评选的全过程:2020年,全国博物馆共举办展览2.9万个。由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的107个参评项目,初核通过105个,经过评审委员会评审,28个项目进入终评。在5月16日“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终评汇报会上,每个项目由主办馆代表进行12分钟的视频演示和PPT汇报,并接受评委现场提问。整个汇报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并通过多个网络平台全程直播,在线观看人数峰值达1534.1万次。最终,由终评评审委员会的15位专家通过实名投票选出本届“十大精品”,评选结果由公证处进行现场公证。也就是说,入围终评的28个项目是千中选一,而最终的“十大精品”更是优中选优。评选不仅体现业内专家的专业性意见,而且接受广大观众的审视。同时,这一评选也起到了引领陈列展览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标作用。如何评价本次评选出的“十大精品”?分获“特别奖”和“精品奖”,辽宁两项展览有何特色?记者采访了担任评委的两位专家。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高级顾问杨玲在采访中说:28个入选终评的项目都很优秀,各有千秋。各项目单位普遍能够在世界史、中国大历史、当代文化建设的视野下,放大格局、建构展览框架,文化思考与认识上均有显著提升。近年来,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唱响红色主旋律的展览呈踊跃态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展览通过丰富的展品和细节,展现战争的摧毁与生命的绽放,对个体生命的关注,还原历史情境,讲述感人故事,有助于展览的人文性提升。在展陈设计上更加注重以观众体验为核心,围绕展览主题,贴近目标观众群,多手段、多层级增进与观众的情感交流;“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作为年度重磅中国传统艺术大展,创新方法,融合博物馆资源与教育体系,讲述文化经典故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进一步提升。山东大学教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姜波在采访中说:“‘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是国内首次以‘唐宋八大家’为主题的大型文物展,是博物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又一力作,获奖可谓实至名归。这个展览精品文物荟萃,堪称国宝盛宴,以实物洞见唐宋文人的艺术世界和精神气质。走进‘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犹如进入了古典文人的世界,有山、有水、有清风;如松、如竹、如寒梅,这大概是古典中国‘最文雅’的一种体验吧。”学生们参观“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用文物说话,讲好中国故事“此次获奖,有很多经验可以总结。”王筱雯说:“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以观众为中心的办展理念继续坚持下去,把馆藏资源和博物馆的优势与观众的需求、时代的需求结合起来。办出精品展,已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局限于晒国宝、晒文物,而是要让文物活起来,用文物讲好中国故事。”王筱雯认为,一是在立意上进行高端策划,充分挖掘文物的文化内涵,阐释好展览的时代价值。围绕此次展览,我们挖掘文物背后超越时代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将珍贵文物藏品与文字、图板、图表相结合,诠释了“唐宋八大家”从文学艺术成就到思想情怀的全貌。苏轼杭州抗疫的故事与当下我国人民英勇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形成了呼应,通过讲述文化经典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二是多元构筑,加强合作交流和跨界融合,将展览打造成文化品牌。“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整合了省外多家文博机构的藏品资源,在此基础上,实现从学术语言到展览语言的转化,举办让观众看得懂、记得住、传得开的展览。展览还整合了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16家机构的资源,放大了改革的“化学反应”。同时,展览还以数字化丰富展陈形式,打造“云”观展模式,与教育部门合作打造“博物馆课堂”,300万名学生在线观看,举办社教活动206场,受众3万余人,首开夜场,举办文创大赛,出版展览图录,举办“唐宋八大家”展国际研讨会升华展览学术深度······通过多维策展手段将展览打造成了一个文化品牌。三是注重培育观众的大文化视野。“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它把一个文学概念用展览呈现出来,把文物、文学、人文精神结合在一起,同时又观照当下,产生现实意义,这是对博物馆围绕文物组织展览既有模式的拓展和创新。从文物展到文化展,“又见大唐”和“唐宋八大家”都在沿着这一思路,未来还可以有更多的探索。当然,这对于博物馆人的综合文化素养的要求也更高了。四是创新传播手段,放大展览的影响力。“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赢得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主流媒体密集报道800余篇,新媒体广泛传播,微博专题超话达550余万阅读量,网络直播和网红打卡地营销吸引了众多年轻网友。王筱雯说:通过举办“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也让我们体会到,博物馆要努力发挥“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殿堂”“大学校”“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重要桥梁”的作用,找到文物与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契合点,让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实现从文物展到文化展的升华、学术性与普及性的统一,让更多人触摸历史脉搏、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同时深挖辽宁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国内外观众充分领略辽宁文化的深度、广度和高度,这是博物馆人的时代使命、社会责任和文化自觉。老战士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展。守住阵地,把红色基因库建设好利用好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抗美援朝纪念馆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展览可谓占尽天时。但回顾起此次参评“十大精品”的过程,刘静媛仍然感到非常不易,申报材料有500多项评审指标,每一项都要作精准解答。抗美援朝纪念馆是全国唯一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专题纪念馆,2020年9月19日,经过改扩建后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面向社会重新开放。新馆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作为基本陈列主题,秉承“写史为镜解展构陈”的理念,除了以大量展品和图文来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全貌,还巧妙运用各展览单元的色彩变换和空间形态调整,牵动观众情感与抗美援朝战争历程紧密相连;运用数字化、多媒体等先进展示手段,为重点事件打造重点场景,激战云山城、鏖战长津湖、血战上甘岭、钢铁运输线、奇袭白虎团等经典战例以及板门店签字等重大事件的复原场景,艺术地再现了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让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在战争厅的一隅,可以看到战士们于漫天风雪中,在冰冷的长津湖上卧成了冰雕,每每看到这一幕,观众无不动容,会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更被志愿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向死而生的牺牲精神和必胜的信念所感动,从而更加珍惜于今天的幸福和安宁。抗美援朝纪念馆的另一特色是地缘优势,丹东是志愿军出国作战出发地,是抗美援朝战争“前线的大后方,后方的最前沿”,这一不可复制的地缘优势使得纪念馆的展览赢得了很大延展空间。自去年9月新馆开馆以来,抗美援朝纪念馆接待了近70万人次的观众,其中未成年人有13万多人。刘静媛介绍:“观众中,有志愿军老战士,虽然人数不是很多,可每一位老战士的到来都会让我们万分感动。有一位从黑龙江来的老战士,94岁高龄,他带来了几本当年的日记,怕我们看不清,还特意抄了几段。他说自己一直有个心愿,就是留在馆里工作,他还特别诚恳地说,自己有退休金、有医保,不会给我们添一点麻烦。还有众多的志愿军后代,于去年10月25日前后,相继来到馆里参观,一位志愿军后代跪在纪念馆正门前,激动不已······”抗美援朝纪念馆成为大家追忆这场战争、缅怀志愿军英魂的心灵寄托地,这让纪念馆工作人员时刻感觉到身上的责任。此次获奖让他们对继续办好展览更有信心,也有了更多计划,刘静媛说,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正是抗美援朝纪念馆作为革命类纪念馆的职责所在,我们一定把红色基因库建设好、利用好,立足阵地,讲好抗美援朝故事,传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刘静媛说:一是要把展览办好,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阐释抗美援朝精神的时代价值,加强与全国各地革命类纪念馆的交流与合作,输出输入展览或者联合办展,扩大影响力。再一个就是要“走出去”与主流媒体、新媒体合作,在更广范围、更高平台讲述抗美援朝故事;要送展览到学校、到军营、到社区。最近,抗美援朝纪念馆正在与丹东市教育局合作,以“抗美援朝”为主题,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项目,在小学生中讲抗美援朝故事,在初中生中讲抗美援朝历史,在高中生中讲抗美援朝精神,在大学生中讲情怀、讲传承。两位馆长的思路,对于辽宁博物馆事业发展,对于整合辽宁红色资源乃至所有历史文化资源,办出精品展览,当有借鉴意义。(作者单位:辽宁日报社)05/25
- 辽宁灯塔市:科技惠民助增收近日,辽阳灯塔市新特园区在发展绿色果蔬种植的同时,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和基础设施优势,大力培育适合灯塔地区发展的优质种苗,园区采用标准化育苗,规模化管理。据了解,繁育的玉米苗子根须健壮成活率高,抗病性强,由于种植鲜食玉米种苗比直接播种玉米种子生长的要快,能为春茬玉米种植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为广大种植户抢出农时和多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满足了周边农户的需求。05/24
- 辽宁大连:麦浪飘香 生机盎然日前,在大连旅顺口区大口井村,大片绿油油的麦田长势良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据当地农民介绍,由于今年雨水充足,小麦现已拔节长穗。小麦拔节长穗。大片绿油油的麦田长势良好。农民喜笑颜开。(作者单位:大连新闻传媒集团)05/24
- 辽宁凌海市:27.6万亩水稻插秧全面展开目前,凌海市27.6万亩水稻插秧工作全面展开。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每天有1000多台插秧机参加水稻插秧作业。预计,今年凌海市水稻耕种收割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超过98.9%。据了解,今年,凌海市广泛推广机械化整地、水稻格式化软盘育苗机插秧、大棚育苗和一次性水稻深施肥等技术,辽盐、雨田、锦丰、田丰等水稻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凌海市还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整地播种、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插秧等生产环节提供全程跟踪技术服务,并积极协调农户统一调配使用插秧机,把机械群体作业效能发挥到最大化,加快了插秧进度,预计全市27.6万亩水稻插秧作业将于5月30日前完成。(作者单位:凌海市融媒体中心)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