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彩辽宁
- 辽宁两剧目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一出经典好戏,如何留下它最美的时刻?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2023-2024年度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录制演员(剧目)入选名单,全国共有102部剧目入选,其中辽宁2部剧目入选,分别是沈阳评剧院周丹主演的评剧《凤还巢》、鞍山市演艺集团谷志刚主演的海城喇叭戏《墙头记》。《凤还巢》《墙头记》是继冯玉萍主演的《谢瑶环》、周丹主演的《小女婿》、王筱萍主演的《杨八姐游春》、肖杰主演的《马前泼水》之后,我省再次入选该工程的剧目。戏曲像音像工程是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旨在挖掘保护地方戏曲文化,通过选取当代戏曲名家及其代表性剧目,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反复加工提高,留下完美的艺术记录。入选剧目要求能代表本剧种的经典剧目,以及本剧种独有的濒临失传的传统骨子剧目,剧目有传承价值,思想内容积极向上,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凝聚剧种表演艺术精粹、展现戏曲艺术独特魅力。评剧《凤还巢》剧照。(受访者供图)评剧、海城喇叭戏是我省地方戏曲剧种中仅有的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此次入选的两个剧目都是这两个剧种的传统经典剧目,两位主演都是该剧种的非遗传承人。2021年,海城喇叭戏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全国濒危剧种保护扶持名录。《凤还巢》是韩派创始人韩少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从唱腔、身段、音乐等多方面都表现出韩派特有的朴实、深邃、细腻、优美、大方的特色,颇受戏迷欢迎。海城喇叭戏《墙头记》的故事因贴近百姓生活、传播地域广、流传时间久而被众多剧种排演,2017年创作复排后,更是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喜爱。据了解,2023—2024年度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录制演员(剧目)以抢救整理改变优秀传统戏为主,兼及优秀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不久后评剧《凤还巢》和海城喇叭戏《墙头记》的录制工作将陆续展开。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高立军表示,将配置优秀班底,以最佳面貌呈现两部剧,高效优质完成录制工作。新闻延伸“经典中的精品”值得珍藏戏曲像音像工程是“经典中的精品”,该工程在剧目选择、演员表演、拍摄水准上都有很高的要求。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高立军介绍,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将为这两个剧种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将促进辽宁地方戏曲剧种在全国的传播与推广。作为韩派的代表性剧目,评剧《凤还巢》剧情是明兵部侍郎程浦有二女,大女儿雪雁好吃懒做,相貌丑陋,小女儿雪娥聪明美貌,知书达礼。雪娥已许配穆公子,只未成亲。孰料在程浦寿宴上雪雁私见穆公子,丑陋之貌惊走了穆公子。当时南方流寇作乱,穆公子投军扫流寇,荣立战功,遂被封为将军,此时程浦再提婚事,让他与雪娥完婚,穆公子误以为雪娥是雪雁,于是洞房之夜上演了一场啼笑皆非的喜剧。周丹告诉记者,评剧韩派传统剧目完整保留下来的特别少,《凤还巢》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且保存得非常完整,成为非常珍贵的传世经典。这出戏自上世纪80年代韩少云、王琪珩从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剧本移植过来后,几经整理修改加工,取京剧的优长,发挥评剧的特色,删掉武戏,加大唱功的分量,增加唱段,以唱为主,突出地方戏曲接地气的特色。作为传统剧目,海城喇叭戏市级非遗传承人谷志刚在《墙头记》中扮演正义、多谋的主人公抱不平,他塑造的舞台形象个性突出,心理刻画细腻,观众好评如潮。海城喇叭戏《墙头记》剧照。(受访者供图)对于评剧《凤还巢》、海城喇叭戏《墙头记》的入选,鞍山市艺术创作研究所副研究员萧忠伟认为,关键在于这两部戏无论在唱腔音乐、剧目文本还是程式化表演上,都体现着剧种的本源。比如,海城喇叭戏具有表演形式夸张诙谐、曲调欢快优美、唱腔高亢热烈、形式载歌载舞的艺术特点,轻喜剧《墙头记》演绎的是子女不孝令人心酸的故事。这出剧找到剧情与海城喇叭戏的艺术特色的契合点,二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让观众笑中有泪,充满温情。作为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的经典剧目,一成不变地复排不符合艺术发展规律与时代审美需要,录制过程中,代表性传承人要在结合本剧种特点的同时,依照自身的舞台经验、表演技巧对该剧目进行创新,展现了海城喇叭戏独特的艺术魅力。据鞍山市演艺集团党总支副书记李明辉介绍,海城喇叭戏作为地方小剧种曾经濒临失传,近十几年在国家地方戏曲保护政策支持下,才慢慢恢复生机。海城喇叭戏传统剧目《马前泼水》《墙头记》先后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对于这个剧种起到巨大的保护、传承、发展与传播的作用。集团现已复排海城喇叭戏传统剧目6部、新创剧目12部。采访时,两个剧目的主演周丹、谷志刚都表示,特别珍惜入选“像音像”这个机会,一定要更加完美地呈现剧目,高效优质完成录制。链接像音像“像音像”工程,是根据舞台演出录制的音和像既可分离、亦可合成的特性提出的。即首先在剧场演出取像,力求最好剧场效果;后在录音室看像录音,以求最佳声音效果;再由演员本人为自己的录音配像,使音和像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一思路既保证了主要演员主要唱段的声音质量,又恢复了剧团先排戏、后演出、再制作的习惯做法,还有利于促使剧团在排练上下功夫从而确保和提升演出的艺术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第一个“像”最后不用,但其却是演员在录音室录音时建立“舞台感”、启发情绪、激发情感、调控节奏的基础,只有“看像录音”“放开唱”,才能有情绪、激情最好的“音”,第二个“像”也才会有更好的效果,从而留下尽可能完美的记录。03/15
- 辽宁沈阳:春季文旅市场热度“一路升高”“最近正是草莓采摘的旺季,芹菜、小白菜、油菜、茼蒿等绿叶菜也都可以摘了……”3月12日,于洪区前辛台村村民伊子和记者说话的工夫,手里的手机响个不停,都是咨询采摘的游客。记者采访了解到,近期沈阳气温转暖,游客出行热情高涨,大家纷纷走出家门感受美好春光,沈阳春季文旅市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张文魁/摄采摘园忙到“限流”12日下午,记者在于洪区前辛台村“伊子桃园”采摘大棚内看到,一颗颗成熟的草莓缀在嫩绿的叶子间,等着游客去采摘,大棚内欢笑声不断,大家享受着春日里的美好,品尝着属于春天的味道。伊子桃园共有4个大棚,其中两个种植草莓、两个种植油桃和蔬菜。周末两天,桃园接待游客单日约千人,采摘蔬果供不应求。“每到周六、周日游客特别多,我的电话响个不停,今年来采摘的游客与去年这个时期相比翻倍了,我们收入也水涨船高。”伊子高兴地对记者说,为了保证大家都能尽兴采摘,现在大多采取预约制,因为游客过多,上个周日下午已经“限流”了。3月正是沈阳采摘的好时节,韭菜、菠菜、小白菜、草莓等蔬果一茬接着一茬长。3月末油桃和葡萄就成熟了,4月份可以采摘蓝莓,可以说一直到入夏前,沈阳采摘市场都将十分火热。景区活动吸引游客春天到了,登山、踏青等户外景区越来越受欢迎,棋盘山风景区、沈阳森林动物园等地成为出游好去处。3月6日至11日,沈阳森林动物园迎来数万名游客。经过一整个冬天“休养生息”的棕熊们精力充沛;四只大熊猫在饲养员们的精心照料下活泼可爱,一如既往人气很高;盘羊、斑马等动物在春天迎来了“出生潮”……动物园成为游客初春踏青游园的好去处。在气温回升,迎来自然客流的同时,景区也积极举办活动,吸引客流。“动物园的行业属性决定,我们的主要客群是亲子家庭,游客中女性占比较高。在上周‘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我们连续5天举办了门票优惠活动,女性游园仅需38元,园内整体客流量有明显提升。”沈阳森林动物园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天气转暖,动物园看点越来越多,4月开始便是观赏孔雀的好季节,欢迎大家到动物园赏春。各类展览受观众认可“周末带孩子去沈阳博物馆参观,馆内人很多,博物馆的春天来了!”3月12日,沈阳市民张先生说。记者采访了解到,部分博物馆推出的沉浸式、专题展览收获观众认可,激发了大家的参观热情。进入3月,沈阳故宫博物院观众络绎不绝,单日游客接待量屡创新高;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举办了《永恒的丰碑——雷锋精神专题展》,沉浸式参观体验让观展者赞叹连连;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连续举办的两场读书分享活动,受到读者和家长们的高度好评。来自携程的数据证实了博物馆在沈阳文旅市场的火爆。数据显示,3月第一周,沈阳门票预订前十名的景区中,前四名均为博物馆,分别为张学良旧居陈列馆、沈阳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值得一提的是,沈阳铁路陈列馆也“上榜”,位列第十名。可见,博物馆的热度正随着春天的气温“一路升高”。03/15
- 辽宁盘锦:立足资源禀赋 推动乡村振兴宜居宜游的大洼区王家街道石庙子村宗树兴摄冰雪消融,春日渐暖。盘锦市大洼区王家街道石庙子村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里,游客日渐增多。盘锦城乡联系紧密、融合度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天禀赋突出。经过多年努力,盘锦全域建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类县(区)。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行政村实现黑色路面全覆盖,城乡一体化大环卫体系荣获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累计创建省级美丽示范村82个、美丽宜居村156个。2022年,财政收入超千万元的涉农镇街占比76.7%;乡村特色产业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盘锦大米、盘锦河蟹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保持全省前三,已经具备向全国前列目标冲刺的条件。成绩面前,盘锦市清醒地认识到,推动乡村振兴还有很多短板要补,薄弱点就是发力点,促进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正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年以来,盘锦市聚焦盘锦大米、盘锦河蟹两大主导产业,着力加大品牌优势重塑力度。通过实施盘锦大米品牌提升工程,整合推广“红海滩”大米品牌,提升盘锦大米品牌美誉度;通过开展辽宁省河蟹产业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创建,提高盘锦河蟹品牌市场影响力。同时,针对发展相对滞后的盘山县西部镇街,持续加大市级对西部镇街振兴发展的支持力度,着力补齐盘锦乡村全面振兴短板。盘山县从发展空间、特色产业和中心镇建设入手,抓好顶层规划设计,全方位、高水准编制发展规划,制定中心镇、产业园区建设方案。目前,盘山县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西部镇街振兴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内容,积极推进重点招商项目6个,计划总投资24.3亿元,为西部镇街发展注入强劲动力。03/14
- 辽宁盘锦:渤海之滨崛起千亿级绿色智慧化工园区台湾长春化工(盘锦)有限公司锂电池铜箔生产车间。本报记者孙疆摄渤海之滨,辽东湾畔。从宝来利安德巴赛尔石化有限公司顶层远眺,纵横交错的工业管廊,井然有序的标准化厂房映入眼帘。更远处,万吨油轮缓缓驶入港口,LPG船靠泊在码头紧张作业……连续4年进入“中国化工园区30强”行列,盘锦辽滨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辽滨开发区”),这个千亿级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正在盘锦大地加速崛起。辽滨开发区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从原油起步,历经多年发展,已从单一石油炼制逐步扩展到石油化工、合成材料、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多产业链门类。2021年,辽滨开发区石化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大关,跻身国内20家千亿级超大型化工园区之列。截至去年底,辽滨开发区拥有乙烯产能100万吨/年,并向下游延伸发展了35万吨/年苯乙烯、80万吨/年聚乙烯等项目;拥有丙烯产能120万吨/年,并向下游延伸发展了26万吨/年丙烯腈、60万吨/年聚丙烯等项目。石化及精细化工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在保持千万吨炼化规模的基础上,辽滨开发区围绕“核心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发展模式,高标准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精绘招商图谱,精选绿色产业项目。通过以商招商、以产招商模式,不断补链延链强链,加速石化中下游企业集聚,成功吸引利安德巴赛尔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形成乙烯、丙烯、碳四、芳烃等石化产业链条。随着1500吨/年聚醚醚酮、60万吨/年ABS等项目先后竣工投产,国资、民资、外资“三资并进”势头不减。随着辽宁中茂特种添加剂项目成功投产、辽东湾新材料孵化中心运营团队的成功组建、高端新材料及改性一体化项目的有序运营,辽滨开发区科研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孵化、新材料产业培育“三基地”建设成效初显,精细化工产业的“脊梁”正在加速形成,助力盘锦建设全国重要的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步伐更加矫健。按照高端园区、绿色园区、智慧园区发展思路,辽滨开发区加速发展特色产业,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依托区域内现有炼化、有机原料、特种橡胶、专用精细化学品等产业基础,集中周边优势石化产品资源,开发区不断延伸烯烃产业链条,实现耦合共生发展,努力构建基础石化原料深加工产业体系,大力培育特色化工新材料产业、高端专用化学品产业、橡塑制品产品等集群。目前,辽滨开发区已形成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功能助剂、新能源材料五大产业集群,涵盖通用塑料、特种工程塑料、合成橡胶等13个领域。在不遗余力做好石化主业的同时,辽滨开发区不断促进精细化工产业管理升级,提升园区品质;聚焦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智慧园区及园区循环化改造等示范试点,全面推进基础设施、物流、能源、消防、安全环保和产业企业产品协同的“六位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辽滨开发区大力实施“双碳”战略,不断提高域内污水收集处置能力。目前,开发区西扩区化工污水收集及水质监控系统工程已投入使用,作为北方工业园区唯一架空压力管道,满足了沿线现有化工企业与滨海大道北侧企业的生产、生活污水收集需求。通过视频监控和水温、流量、压力、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全面加强沿线企业排污管控,确保污水全面达标排放。化工园区封闭管理系统启动运行,5G智慧化工园区成为东北地区首家“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系列务实举措的落地,不断厚植绿色发展根基和优势,推动园区建设与绿色生态深度融合、协调发展。聚焦我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辽滨开发区聚力产业链中下游,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精细化工”发展路线,持续推动“减油增化”,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各项工作,推动域内石化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不远的将来,随着一批绿色新材料项目有序推进,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辽滨开发区石化及精细化工产品种类将不断拓展,高端化、集成化、链群化、绿色化、循环化的产业发展体系将加速形成。预计到“十四五”末期,辽滨开发区石化产业总产值将突破3000亿元,有望升入国内化工园区十强行列。届时,这里将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重要增长极、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样板以及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平台和载体。03/14
- 让“活跃因子”释放澎湃动能——辽宁省抚顺市推进民营经济增量提质发展纪实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要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方针政策,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抚顺市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民营经济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活力源泉,从政策支撑、创新驱动、优化环境、破解瓶颈四个方面着手,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增量提质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取得首胜。截至目前,抚顺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16万余户,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有14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66家。民营经济已成为抚顺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子。齐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碳九共聚树脂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门莹摄影抚顺东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人正印制产品外包装袋。门莹摄影全程电子化让注册登记更便捷今年以来,抚顺市以提升市场主体准入登记便利化为着力点,持续推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等举措,优化登记流程,简化登记材料,规范登记经营范围,加速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全程电子化登记,一网通办。依托互联网与信息化技术优势,抚顺市实行“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站审批、一照核发”,实现了申请、受理、核准、发照、公示的网上办理以及各类型企业的设立、变更、备案、注销等环节网上办理,提高了市场主体登记管理的信息化、便利化、规范化水平,有效遏制了虚假登记。在审批服务大厅,抚顺市市场监管局将审批事项中的12项内容作为“最多跑一次”事项内容对外公示。他们在审批大厅建立全程电子化服务窗口和自助区,有专人为企业服务。通过设立邮箱、专线咨询电话、微信群等方式直接服务企业,提高政务服务效率,真正实现从“面对面”到“键对键”的服务。深化登记制度改革,1个工作日完成企业开办资质审核。抚顺市各审批部门精简一般性企业开办环节,登记注册、社保登记、印章刻制、申领发票等环节由1.5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对合法合规不需要依法核实的登记业务当场办理,业务不拥堵时马上核准、马上发照。截至3月5日,抚顺市今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5717户。抚顺永茂建筑机械有限公司车间内生产场景火热。门莹摄影当好“服务员”让民企专注“做好自己”“企业筹建的时候,高新区管委会成立项目专班,指派‘项目管家’全程帮助企业办理各类手续,为开工赢得近百天的宝贵时间。”辽宁美亚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琳谈及政府对企业的帮助时,赞不绝口。今年以来,抚顺市全面更新“项目管家”工作台账,完善“项目管家”服务制度,定人、定责,实行清单化管理,为项目和企业提供“店小二”式服务,将到政府办事由“企业家亲自跑”变为“‘项目管家’代替跑”,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在政府与企业间建起最直接的沟通桥梁。“项目管家”服务队伍由项目(企业)所在乡镇、街道的主要领导或县、区相关部门领导组成,一些关键或重大项目(企业)的“管家”由县、区级领导担任。各“项目管家”从前期手续审批到项目开工建设直至竣工投产,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组织协调服务,以超前、主动、优质、快节奏、高效率服务为要求,第一时间掌握项目动态,了解项目(企业)遇到的问题和诉求,及时协调职能部门加以解决。为更好地服务企业,抚顺市建立起问题协调解决机制,市政府主要领导率市直相关部门人员每两周到各县区以现场办公的形式,有针对性地破解项目建设遇到的瓶颈问题。对项目建设实行双周调度、季评比、半年拉练、年终考核机制,市政府每两周在市长办公推进会议上调度项目建设情况,推动项目建设进程。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专职的代办队伍,成立“代办中心”,为企业提供无偿帮办代办服务。抚顺全市上下树立起“服务好企业是天职,服务不好是失职”的理念,把服务好现有企业作为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首要任务。完善“项目管家”制度、各级领导包保制度,开展“千名干部进万企”活动,各级领导干部实地走访重点企业、个体工商户、街边店铺近万家次。政务服务质效的提升,为企业提供了舒心省心的办事环境。门莹摄影解决“急难愁盼”让民企轻装上阵3月8日,在辽宁鑫星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大型造粒机、制板机等设备高效运行,自动包装线上的“大手”将全精炼蜡产品逐一打包、码放整齐,再由叉车统一运往成品区。“自企业试生产以来,政府全程帮扶,为我们协调解决了原材料供应问题,保证了企业生产。”生产运营部经理张广威告诉记者,企业现在产能达到迁入抚顺高新区之前的10倍以上,年生产能力可达5.5万吨。针对民营企业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抚顺相关部门主动作为,走进企业,及时掌握企业在生产经营、产品销售、贷款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需求,“主要是紧盯企业‘急难愁盼’,及时掌握企业的实际困难,梳理总结之后,协助企业解决难题。”抚顺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为畅通企业融资渠道,抚顺市加强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多部门配合收集企业资金需求信息,引导银行机构通过续贷安排、创新金融产品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资金后盾。聚焦“专精特新”企业,邀请沈阳科技融资担保公司走进抚顺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展“政银担”进园区融资对接活动。针对中小微企业在经营中遇到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抚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市医疗保障局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抚顺分行通力合作,在全国金融系统首创以单位社保缴存状况作为企业评分标准的信用贷款——“社保云贷”。“社保云贷”主要针对征信记录良好、社保医保缴费连续的企业,企业最高可以申请300万元贷款,通过建行“惠懂你”APP、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线上渠道自助办理,无须抵押担保,几分钟即可实现贷款申请到贷款入账,按需支用,随借随还。“社保云贷”通过政银合作、信息共享,唤醒了企业“沉睡”的信用资产,有力地帮助合规缴纳社保的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自2021年11月“社保云贷”上线以来,共组织银企对接会议17场,对接符合条件企业1433户,累计授信600余笔,授信金额1.95亿元。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抚顺市把兑现退、缓、减、免税费要求摆在突出位置,确保应退尽退、应缓尽缓。2022年,全市民营企业享受税费优惠总额11.49亿元。纾解中小微企业用工难。抚顺市开展了“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助企稳岗位·招工解难题’专项行动”,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每月举办面向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公益招聘活动。2022年,共开展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专场招聘会33场,服务企业758家,提供就业岗位16112个,线上浏览量3.25万条次。集聚科技要素让民企茁壮成长3月8日,抚顺东联安信化学有限公司内车来车往,130多名员工正在抓紧推进(甲基)丙烯酸酯系列产品新建项目。企业副总经理里松恒欣喜地说:“新项目的生产车间及其他辅助设施主体,设备安装均已完成,目前在做试生产的准备,预计3月中下旬或者4月初试生产。”东联安信是抚顺市第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获得“辽宁省第一批瞪羚企业”称号。企业研发生产的(甲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相当于化工领域的“味精”,对促进汽车涂料、电线电缆涂层、纸张助剂等产品质量提升具有关键作用。东联安信是行业内唯一生产甲基丙烯酸烯丙酯、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工艺改进有十多项,2022年就新增15项实用新型专利。近年来,抚顺市持续培育创新主体,一大批民企成为“雏鹰”企业和“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地方骨干企业和产业链头部企业,引领更多民企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聚焦“专精特新”企业,抚顺市开展融资需求调度、银企对接、重点企业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接等活动,为有上市或挂牌意向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咨询、培训服务。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优势突出的中小企业,加强政策引导和分类精准服务。为加速科技要素向产业集聚,抚顺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由市政府主导,集聚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中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抚顺石化公司、高新区等科创要素的省石化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并在全省首创开展“科技企业助手”活动,由抚顺市科技局局长、副局长、各中层干部及各县区、高新区科技管理部门负责人担任“科技助手”,以高新区内企业为重点,摸清企业的基本情况,“一企一档”“一企一策”,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为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高新区筹建了精细化工引导产业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加速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启动清华启迪之星、高新区合作共建的“孵化器+加速器+大学科技园+产业园区”项目,与大连理工大学共建国家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同时,整合本地人才、技术资源,开展“百名教授、博士服务地方”行动,向企业派驻教授、博士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目前,抚顺市拥有省级“瞪羚”企业16家、省级“雏鹰”企业39家。齐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碳九共聚树脂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50%;伊科思公司建有全国首套乙腈法碳五分离装置,产品市场占有率位于国内前列;东联安信化学有限公司生产的(甲基)丙烯酸酯类产品和单体生产工艺处于国内领先地位。03/13
- 辽宁省盘锦市:丹顶鹤提前回家了“看小河沟西面大约300米处,那儿有近百只丹顶鹤!”3月6日一大早,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就出发到辽河口湿地观测北迁的丹顶鹤了。由于天气回暖早于往年,2023年第一批40只北迁的丹顶鹤于2月24日到达辽河口湿地,比往年提前了5天到1周时间。截至目前,工作人员已观测到352只北迁丹顶鹤。03/13
- 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抓项目优环境促开放确保首战告捷聚力新突破,奋战开门红。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辽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首战之年,是大连加快“三年GDP过万亿”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大连金普新区坚决扛起国家级新区的使命担当,年初以来,以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奋进之姿,以“拼抢争实”的工作劲头和作风,动起来、忙起来、干起来,打头阵、当先锋,奋力夺取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年首季“开门红”。谋定快动,争分夺秒抓发展的奋斗乐章在金普大地铿锵奏响。全区坚持“项目为王”,一大批支撑力强的重大项目加速落地、集中开工;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经营主体活力满满;深度参与中日韩经贸合作和东北亚区域合作,开放能级不断提升,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加速向“东北最强区、全国一流新区”目标迈进。辽港集团大连港集装箱码头。图片由大连金普新区管委会提供泰星能源三期设备导入项目建设现场。图片由大连金普新区管委会提供抢抓项目建设锻造“硬实力”项目建设是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的硬核支撑,是区域发展竞速的重要推动力。开局首战,金普新区拉满项目建设“进度条”。1月28日,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海外华昇电子元器件微/纳米级电极材料项目开工建设,拉开了金普新区2023年重大项目建设“大会战”的序幕,同时吹响了奋战“开门红”的“冲锋号”。金普新区明确,要重点发挥投资、项目拉动作用,以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聚焦项目及相关产业,谋求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及整体水平提升,在塑造发展新动能上打开新局面。2023年,金普新区谋划储备项目917个,总投资7950亿元。其中,拟开工项目240个,总投资589亿元;新谋划项目196个,总投资高达4410亿元。一季度,拟新开工项目55个,总投资125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34个,占比61.8%。项目数量、质量和规模同比持续攀升,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为促进在建和开工的项目快见效、显成效,金普新区持续强化“项目为王”,超前抓前期,顶格抓调度,压茬抓入库,以“谋、推、建、管”四位一体全链条推动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努力在项目建设中拼出新天地、干出新作为。在重大项目的引领和带动下,各园区作为项目建设主阵地比进度、拼强度、看深度,产业集聚主载体作用日益凸显。一季度开工的项目中,海外华昇电子元器件微/纳米级电极材料项目,总投资3亿元,设计年产高端微/纳米级电子材料产品500吨,计划今年12月底前一期竣工投产。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15亿元,将有效提升金普新区集成电路产业能级,推进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该项目的开建,也将有力推动承接地——普湾经济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招引,加快构建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态格局。在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我国首个甲醇制氢加氢一体站于2月15日投入使用,每天可产出1000公斤99.999%高纯度氢气。中石化综合加能站项目同日集中开工建设,建设6座集制氢、加氢、加油、加LNG、充电、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加能站,项目总投资6亿元。中石化大连氢能装备产业园正式签约,一期项目总投资10亿元,开展甲醇制氢装备及零部件研发和生产。与此同时,国创氢能和洺源科技两个项目组成的氢能产业集聚中心项目正蓄势待发。这些高质量项目的落地,持续丰富大连片区氢能产业制、储、运、加、用各环节,加速打造产业链条完整的氢能产业发展高地。而即将在大连片区开工的泰星能源车载动力电池三期设备导入项目,主要生产插入式混合动力汽车使用的矩形锂离子电池,预计年产值达23亿元。东海耀碳素大连总部基地项目总投资2.7亿元,主要建设石墨制品生产线,预计年产值10亿元。这两个项目,又将为大连片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2023年,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有22个社会投资项目拟开工建设,总投资额206亿元。正在加紧建设中的航海时代海洋文旅城等项目,以及谋划推进中的中国绿发华美胜地娱乐综合体、盛唐岚山温泉度假智慧小镇项目等,让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世界级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和唯美浪漫爱情圣地”的步伐更加坚定。以项目建设擂响新时代“辽沈战役”首战之年的“奋进鼓”,端牢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饭碗”,乍暖还寒时节,金普新区“四湾十四园”的一个个工地上,处处升腾着奋进的“热浪”,全力冲刺首季“开门红”。普湾经济区推出审批上门服务。图片由大连金普新区管委会提供升级营商环境释放“新红利”2月15日,金普新区在东北地区率先推行上市企业无违规证明“一件事”,科德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首家受益企业。办理时限从1个月压缩至7个工作日,所需申请材料由40多种压缩到最多9种,多次申请变为“一次申请”,27个部门在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一件事”窗口“一站受理”,为企业上市无违规审查开通政务服务绿色通道。这是金普新区围绕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在营商环境建设上的又一次发力。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优。金普新区将打造“最舒畅”营商环境作为重要工程。制定《金普新区营商环境升级行动方案(2022—2024年)》,共提出71项改革任务、208条具体措施。除完成大连市“规定动作”,还自我加压提出10项“升级动作”,着力提升“软实力”,努力在参加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争先进位。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扩圈增容。依托“智慧政务一体机”,全国28个省份、1500项跨省政务服务事项可在线办理。线下与苏州相城区签订“跨省通办”战略合作协议,实现40个事项异地可办。加入由北京市延庆区等23个城市和地区组成的“环渤海城市政务服务通办圈”,打破属地化管理限制,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申报指导、异地帮办代办、远程视频会商收件、材料免费邮寄等服务。打造“金普民生综合服务平台”,可线上办理业务56项,涵盖残联、民政、就业与社保中心、城建、卫健等多部门业务,提供便民利企服务。为持续提升企业、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金普新区构建优质高效政务服务体系,进一步将“最舒畅”落在实处。优化政务大厅各类综合窗口设置,涵盖16个部门、570个事项,优化“24小时自助服务办理区”、帮办代办区、自助服务区、制证发证服务区,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与甘井子区联合推出225项政务服务事项“跨区通办”,两区企业、群众实现就近能办、异区可办、少跑快办。建成便民服务站338个,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布设144个“裕农通”便民服务点,覆盖140余个行政村,以“家门口”政务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着力提升“一网通办”服务水平,在全省率先推出“免证办”服务,134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扫码亮证”;上线300项“全市通办”事项,依托材料、流程及审批规则“三统一”,开设“全市通办窗口”,通过异地收件、内部流转、属地办理的方式,实现全市通办、异地可办;实现185项“一件事一次办”,新增“一件事”事项96项。在街道设立“金快办”政务服务事项综合窗口,实现500余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和48项企业参保业务进驻办理,企业办事成本显著降低。在东北率先应用“政策计算器”,上线惠企政策服务平台2.0版,近万条惠企政策实现精准推送和免申即享;在全市率先推出“企业开办大礼包”,免费为新开办企业提供营业执照、五枚印章、税盘等,企业可以“按图索骥、拎包入驻”投资兴业。金普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负责人表示,2023年,要把企业的获得感作为最大的营商环境,让“同样条件成本最低、同样成本服务最好、同样服务市场机会最多”成为金普新区广大经营主体最广泛的共识、新区营商环境最鲜明的标志。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放心大胆在金普新区扩大投资、规划未来。其中,助企纾困是今年的重中之重,新的助企纾困政策将从融资贷款、产业扶持、项目用地等方面,实打实地给予企业相应的帮助和扶持。营商环境全速“提档”,“亲商、安商、富商”诚意满满,换来澎湃的市场活力。今年前两个月,金普新区新增经营主体3763户,其中,新增外资企业同比增长145.45%;全域累计实有各类经营主体230051户,同比增长5.97%,成为高质量高速度发展最坚实的支撑。尼得科电机(大连)有限公司中日生态示范新城工厂一期冲压车间。图片由大连金普新区管委会提供提升开放水平激发“新活力”2月14日,尼得科电机(大连)有限公司七顶山新工厂全面竣工投产。该项目不仅将成为2023年金普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标志着金普新区对日新一轮开放合作迈上新台阶。金普新区是东北地区日资企业最大集聚地,抢抓机遇、借助优势提升开放能级,金普新区不遗余力,不断提高中日(大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建设质量。其中,抢走先手棋,规划建设的新日本工业团地,现已成为新一轮对日合作的投资首选承载地,吸引一大批重大日资项目签约入驻。尼得科电机(大连)有限公司前身为日本电产(大连)有限公司,它的建成投产是金普新区积极扩大对日交流合作,与国内外优秀企业共赢发展的生动写照。2020年初,日本电产将新工厂项目的投资规模由原计划500亿日元增加到1000亿日元,在金普新区新日本工业团地投资建设电动汽车驱动马达生产基地及千人研发中心项目。新工厂一期仅用6个月便封顶,比计划提前一个月投产,2021年度实现产值24亿元,纳税总额逾1亿元。二期投产后,已确定“2030年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四成”的目标。今年1月,《金普新区深耕日韩产业合作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实施,咬定“深耕”,力求实现与日韩在投资、贸易、产业合作等更多领域的优化升级,更高水平建设东北亚开放合作战略高地。按照行动计划,金普新区将持续深化与日韩产业开展合作,重点引进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医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上下游企业,提升产业链国际竞争力。发挥龙头项目带动牵引作用。以海力士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吸引韩国配套企业落户新区,加快推进中国销售总部、集成电路产业园等合作内容。依托金普新区汽车零部件对日本出口的港口和产业集聚优势,持续招引日本新能源汽车配套项目入驻中日生态示范新城,力争今年内集群产值达30亿元。加快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重点培育以日韩为主要目标市场的跨境电商经营主体,推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海外仓建设,扩大与日韩跨境电商、供应链、物流企业的合作。在打造对日开放新高地方面,筹建日本商品和工业产品展示中心、中日国际装备展示博览中心、日本中小企业商品交易中心,并构建集日本原产地产品的国际运输、分拨转运、仓储配送、临港加工、配套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物流中心。此外,加快构建日韩贸易物流新通道。打造日韩商品车过境运输枢纽中心,建设辐射日韩矿石混配与分拨基地,布局辐射日韩LNG转口贸易基地。建立日韩—大连—东盟贸易走廊,构建连接日韩、东盟两个RCEP主要区域的贸易快捷通道。对外开放的力度、层次、领域不仅于此,在金普新区2023年工作清单上,“全力打造新时代对外开放新前沿、构筑开放合作新高地、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继续占据重要位置且任务明确。拓展对外交流能力。聚焦中日、中韩、中德、中欧等合作载体和平台建设,以更宽视野和更大力度吸引外资投资实业,设立功能性机构。加快启动中新(大连)产业园,构建大连与新加坡全方位开放合作新典范。增强外贸综合实力。着力培育壮大冷链物流分拨仓储、汽车平行进口、企业贸易综合服务等平台,积极吸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入驻。持续推进俄贤动力煤、托克辽港原油、慧算账东北运营总部等项目,做大专业贸易、离岸贸易、数字贸易。提高内外兼修功力。积极参与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加速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持续深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实现多领域合作跃升。春风浩荡,奋跃而上。在打好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助力大连加速挺进“万亿GDP城市”,建设“东北最强区、全国一流新区”的征程上,金普新区只争朝夕,快马加鞭!03/10
- 红山文化考古调查将拓展至辽河流域3月7日,2023年度辽宁省红山文化考古专项调查启动会在朝阳牛河梁遗址博物馆举行。这标志着我省围绕红山文化为期5年的又一轮专项调查正式启动。据了解,此次调查范围将越过医巫闾山拓展至辽河流域。启动会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专家对参与调查的考古人员进行了培训,考古人员还现场观摩了此前采集到的部分红山文化文物标本。辽西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是红山文化分布的核心区,但红山文化的整体分布情况并不清晰。学界此前一般将医巫闾山山脉作为红山文化分布范围的东界。在此次为期5年的又一轮调查中,我省考古工作者将越过医巫闾山,对辽河西岸的红山文化遗址分布情况进行调查。据介绍,此次红山文化考古专项调查是“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的子项目。此次调查在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复原中国史前史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并且为今后的系列考古工作提供基础资料,为阐明红山文化社会复杂化的机制、道路、特征、文明出现和早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提供信息支撑。“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已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正式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这是截至目前,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东北地区唯一一个纳入“考古中国”的新石器时代研究项目。近年来,我省在红山文化考古、调查工作上成果丰硕,包括廓清了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的范围,实证了红山先民的强大组织、动员能力;马鞍桥山遗址的发掘,厘清了祭祀区建设步骤,明确了生业模式;大凌河中游的考古调查,现已发现红山文化时期遗址和墓葬400余处。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的重要考古学文化,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闪亮的一颗。红山文化考古工作对认识和实证“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特征,丰富完善中华文明起源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自2017年至2021年,我省曾连续多年在大凌河上中游开展红山文化专项考古调查工作。据统计,我省已经发现的这些红山文化遗址(墓地)主要分布在大凌河、老哈河、青龙河流域。区域内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丘陵形态多为漫梁状,山梁之间沟谷相隔,纵横分布着密集的季节河,且河流多、河谷宽阔、河网密集。通过这些已经发现的红山文化遗址,可以窥探五六千年前红山先民的选址特点——他们沿河而居,选址时倾向于顶部较为开阔平坦的丘陵顶部或者漫长的坡地,多选择临近水源、背风向阳、地势开阔平坦的位置。根据调查,红山文化生活遗址和墓地出土陶器器物类型和器物组合有所不同:生活遗址出土陶器主要为日用陶器;墓葬内随葬主要为具有祭祀用途的彩陶盖罐、钵等。03/10
- 辽宁省沈阳市:奋力在引育壮大新动能上实现新突破沈阳新松机器人技术人员在调试工业移动机器人设备。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沈阳市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各项战略部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省委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进,着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在引育壮大新动能上实现新突破。着力提高头部企业配套率、科技创新成果本地产业化率、科技型企业增长率,沈阳市落实引育壮大新动能为全省作出示范行动计划,全力打造“创新沈阳”,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中挑大梁担大任、当先锋作表率,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沈阳力量”!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科技创新平台达1426个,创历史新高2022年9月,辽宁材料实验室和辽宁辽河实验室揭牌运行。目前,辽宁材料实验室已在材料素化技术、结构化材料技术、钢铁再生技术等6个颠覆性技术方向启动建设专业研究所,开展各类科研工作。建设辽宁材料实验室和辽宁辽河实验室是我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抓手,也是沈阳市构建形成布局合理、梯度培育、绩效导向、开放共享、动态调整的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沈阳市围绕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效能,抢抓新一轮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机遇,主动聚焦国家战略目标,以产业发展和创新链布局需求为牵引,不断扩大科技创新平台增量,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存量、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质量。“小切口”解决“大问题”。沈阳市以绩效为导向,优化科技创新平台政策,引导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服务产业创新发展。组织各级各类平台向汽车(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含机器人)、航空、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链配置和开放。以国家级重点科技创新平台为引领,带动省、市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通过优势整合、联合攻关、利益联结、技术转移,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产业链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目前,沈阳市以国家实验室为目标,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为引领,省、市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初具规模。据统计,2022年,沈阳市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1426个,创历史新高。计划到2023年年底前,沈阳市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500家。沈阳市日趋完善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正释放出引领产业创新的强大动能。依托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建设的高端装备轻合金铸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多项研究成果,攻克了探月工程、长征五号、载人航天、白鹤滩水电站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关键铸件制造技术“卡脖子”难题。2022年新增的68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申请专利3008项,获得授权2112项;攻克关键核心技术754项,形成新产品、新工艺1101项。同时,科技创新平台也已经成为“以才引才、以才聚才”的重要载体,仅2022年新布局建设的88个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就集聚科研人员3590人。健全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94.28亿元,同比增长20.54%在东软医疗生产线上,技术工人在组装CT设备。促进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沈阳市不断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健全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提升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承接转化能力,科技成果熟化、转化、产业化不断加速。截至2022年12月22日,沈阳市当年认定登记技术合同8416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94.28亿元,同比增长20.54%。沈阳市制定出台《沈阳市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行动方案》《关于完善沈阳市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方案》,推动建立科学、实用的科技成果评价制度。推广沈阳化工大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经验,鼓励驻沈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赋权。同时出台政策,“真金白银”补贴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在沈转化成果,奖励促成企业与高校院所签订技术合同的技术转移机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中试基地是关键一环,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目前,沈阳市已经备案20个市级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平台)。为进一步引导和规范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发展,沈阳市聚焦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提供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品测试、企业孵化等服务,加速科技成果在沈转化。在“兴沈英才计划中”,沈阳市首次设置对中试平台的支持政策,政策提出将对中试平台的建设投入、中试服务费用、中试项目数量和质量、中试成果转化效果等指标进行综合绩效评价,择优对中试平台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重大项目可“一事一议”。“通过专家‘一对一’的指导,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到享受各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红利,我们开展产学研合作和技术交易的信心更强、动力更足了。”辽宁斯宝达节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技术质量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健全的服务体系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助推器,沈阳市坚持对技术转移人才、科技成果评价机构和专业人才培育;面向驻沈30家高校院所建立专班包保服务机制,对18家重点高校院所建立科技成果备案制度。2022年,沈阳市梳理发布待转化的科技成果2415项;累计开展项目路演、成果对接等活动320余场,服务科技企业7350家(次);本地转化重点科技成果1700余项。今年,沈阳市将在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含机器人)、航空航天、半导体芯片制造设备等重点产业领域,实施100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同时,不断推动驻沈重点高校院所发布高质量科技成果,提升中试基地转化效能。计划年底前,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00亿元,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到50%。梯度培育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企业达15363家,居东北首位在沈阳芯源微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技术工人在紧张忙碌着。“高新技术企业是依靠科技立身的企业,是不可或缺的硬招牌,能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供有力的资质,提升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同时,政策的引导也激将发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提升创新能力。”沈阳中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化工原料、精细化学品研发推广的企业,新晋高企后,企业负责人信心满满,“我们将不断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和成功率,成为全省乃至东北地区的精细化工产业创新高地和创新成果孵化基地。”科技型企业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近年来,沈阳市加快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鼓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设立科技型企业培育专项资金支持方向,对首次认定、重新认定、整体引进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给予研发经费支持,同时支持专业服务机构服务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每年入库培育企业3000家以上。2022年,沈阳市科技型企业数量达15363家,增加4238家,同比增长38.09%,科技型企业数量位居东北地区首位。提升“量”,也要保证“质”。在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的同时,沈阳市坚持“育苗、培干、强柱”,努力推进沈阳科技型企业成为辽宁振兴“跳高队”的主力队员。沈阳市出台《沈阳市新发展阶段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若干政策措施》《沈阳市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以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抓手,加快打造创新型经济,重点明确18项任务举措和147个创新创业项目,建立起清单化推进工作机制。同时,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基础,大力发展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通过科技项目支持、平台搭建、资金奖补等方式,引导科技型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转型升级。2022年,沈阳市雏鹰企业数量达1385家,新增320家,同比增长30.05%;瞪羚、独角兽企业数量达235家,新增83家,同比增长54.61%。作为新晋独角兽企业,东软睿驰在汽车基础软件、自动驾驶等处于市场领军地位,车云一体、新能源汽车BMS电池管理系统等业务持续快速增长,连续三年入选毕马威《中国领先汽车科技企业50》榜单。沈阳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沈阳市将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引导头部企业、骨干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联合体。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力争科技型企业总数突破2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0家。”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在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上,创新沈阳建设正快步向前!03/09
- 辽宁省营口市:东北钢琴“云”上奏响转型曲日前,东北钢琴乐器有限公司与营口新闻传媒中心合作,成立融媒体直销中心,产品转为线上销售。至此,这家有着71年历史的营口老字号乐器生产企业迈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坚实步伐。东北钢琴乐器有限公司调音师正在调试钢琴。(摄影:姚剑锋)乐器是营口的三大特色产业之一,作为“中国四大乐器生产基地”之一,营口市素有“琴都”“乐器之城”的美誉。营口乐器产业中,以钢琴最有代表性。东北钢琴是东北工业技术细致灵动与精密制造的代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骄傲。它是中国钢琴行业的“航母”,产品设计水平、制造工艺、材料的选用及生产规模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DG275三角钢琴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会演奏钢琴的诞生,其优秀品质还赢得国外客户的青睐,至今保持着年出口6000多架三角钢琴的中国纪录。上世纪80年代,东北钢琴全资收购欧洲十大名琴之一的“诺的斯卡”品牌和工厂,改写中国不能生产中高端钢琴的历史。本世纪初引入外资,受国际市场冲击跌入谷底,停摆多年。近几年在城市顶层设计推动下,东北钢琴老员工以创业积累为基础,完成对部分老厂区和“诺的斯卡”商标所有权的收购,原址重建复产,且推陈出新,老企业焕发新活力。百年品牌“诺的斯卡”成为营口乐器产业最具含金量的标识,“诺的斯卡”牌钢琴先后荣获首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金奖、第五届亚洲太平洋国际乐器博览会唯一金奖、西班牙第二十三届国际优质产品金星奖、纽约国际“质量高峰奖”、国际重点新产品奖、国家优秀新产品奖。如今,线上经济发展如火如荼,东北钢琴适时求变,通过企媒联合,转战线上市场,演奏出一部精彩的新时代转型曲,也为企业发展、产业复兴奏出时代强音。3月2日下午2时许,东北钢琴融媒体直销中心展厅内琴声悠扬,销售经理吴婧微亲自上阵演奏,通过视频直播展示东北钢琴的魅力。“近几年,东北钢琴不断创新求变,加速产品升级换代,新推出的‘静音钢琴’和‘智能钢琴’很受琴友们欢迎。”直销中心经理马成章介绍,“静音钢琴”可以开启电钢模式,戴上耳机练琴,实现零干扰;“智能钢琴”可以连接手机播放曲目实现自动演奏,展厅里展销的钢琴多达15种。产品推陈出新,销售模式也“登云”上新。通过传媒力量参与运营,“东北钢琴”卸下销售包袱,专注产品生产和品质升级。同时,全线开启“云工厂+云琴行+云直销+云教育”新模式,从生产到展销再到钢琴教育,全程实现云直播、云销售。步入“云端”的东北钢琴干劲十足,冲劲十足。当前,企业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开足马力,加速生产,来自北京、杭州,美国、韩国等国内外订单已排到6月份。“东北要振兴,企业当先行!东北钢琴主动创新求变,希望蹚出条产业复兴新路,为老字号企业振兴发展做表率。”东北钢琴乐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文的决心掷地有声。东北钢琴的蝶变引起了央视的关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深入探访东北钢琴乐器有限公司,开启钢琴沉浸式新体验,通过央视新闻客户端进行现场直播,向广大网友介绍东北钢琴振兴发展的故事。今年是营口更是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首战之年,两级政府多措并举,不遗余力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沐浴着时代春风,东北钢琴完美蝶变,让“老字号”焕发新活力,转型升级未来可期。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