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辽宁
- 辽宁:2022年年底将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全覆盖图为电动车车主正在高速公路服务区为车辆充电。(摄影:郑磊)日前,省交投集团启动辽宁全域绿色高速智慧能源项目,计划在今年年末,完成辽宁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全覆盖,届时,我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将达400余座。为助力我省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省交投集团挖掘自身优势,利用自身资源,做出光伏发电+充换电站模式新能源产业规划。按计划,相关项目建设分两期完成。计划于2022年年末完成的一期建设内容包括:投资金额2.77亿元,建设装机容量56.42兆瓦的光伏发电工程;投资8100万元,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新建122处、300余座充电桩。据了解,目前我省已在沈大高速、沈阳绕城高速、沈四高速的服务区,安装了92座充电桩并投入使用。项目一期建设完成后,我省高速公路全部服务区内都将拥有充电桩。据介绍,项目二期工程建设是投资额为6.31亿元,装机容量为128.63兆瓦的光伏发电工程。项目全部投产后,通过自发自用及余电上网,公司每年可节约标准煤64324吨,减排二氧化碳167244吨。至此,我省高速部门将在电力供能方面彻底实现“零碳高速”,提前完成“碳中和”目标。07/05
- 辽宁大连:工匠创新 25名选手角逐冠军2022年6月,大连市中山区第二届“工匠杯”职工技能竞赛职工技术创新竞赛开启,25名选手带着各自的创新项目,角逐冠军。大连新瑞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苏兴文是第三名出场的选手,他带来的创新项目是“物理热法结合化学热法梯度极限回收钢渣显热”的新技术。每年我国生产10.3亿吨钢,每生产1吨钢将会产生10吨的固体废料,并伴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苏兴文带来的创新项目是围绕炼钢产生的主要固体废料——钢渣,采用物理+化学的双重手段进行钢渣热度的再利用。“这项创新已经走出了实验室,下一步就是工厂实际应用。”苏兴文表示。他的项目最终夺得冠军。大连五星测绘科技有限公司派出的是一对“双子星”选手。李鹏坤、张鹏二人分别以各自的软件项目获得了第四、第五名的好成绩。李鹏坤是公司工会主席,也是以他名字命名的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在公司里,李鹏坤自己搞创新,也引领职工搞创新,他说:“唯有创新才能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07/03
- 沈阳故宫明清文人书画展上新“浙派绘画”开山鼻祖戴进的画作《戴进聘贤图轴》,“吴中四才子”之一文徵明的《设色雪景山水图》,明代中期著名“吴门三家”之一王宠的《楷书诗赋册》……沈阳故宫策展人员从馆藏中精选出27件明清书画珍品,意在展现古代士人心目中的山水情怀。6月30日,“境由心生——沈阳故宫院藏明清文人书画展”在师善斋、协中斋开展。沈阳故宫师善斋、协中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1748年),此后在清帝东巡时为随行皇子读书的地方,沈阳故宫将两座宫舍辟为书画展室,经常在此举办书画大展,意在应和其修建的最初用途。观众在欣赏“境由心生——沈阳故宫院藏明清文人书画展”。《戴进聘贤图轴》有故事“境由心生——沈阳故宫院藏明清文人书画展”分为“游历山川”“山居雅集”“行藏在我”三个单元,根据“文人画鼻祖”唐代诗人王维开创的以诗入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标举“士气”的文人书画特点,展现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修身立德、淡泊名利的品格。这次展览展出的唯一国家一级文物在第三单元,为《戴进聘贤图轴》。这一画作为设色绢本。画面中山峰高耸,悬崖峭壁,山下坡缓平坦,苍松林立。坡前一老者坐于石上,持卷而读,背侧溪桥,画侧绯衣人捧诏前行,并有侍童跟随其后。此画意寓招聘贤才。沈阳故宫博物院艺术研究部副研究馆员王喆介绍:“这幅画作笔健而未老,应是戴进早中期作品,描绘的是三国时期刘表纳贤礼聘庞德公的故事。庞德公是东汉末年襄阳名士,刘表多次登门求贤,但一次次遭到谢绝。”明代画家戴进在明宣德年间曾进内廷以画供奉,官至直仁殿待诏,后因遭谗言被放归,文人画作讲求“境由心生”,这幅600年的画作传达出一位身怀绝技士人复杂、深邃的情怀特别值得玩味。《戴进聘贤图轴》局部。这两件书法首次展出本次展览展出的书画珍品还有文徵明的《设色雪景山水图》、董其昌的《墨笔山水图》和钱维城的《设色松岩古寺图》等,他们将游历山川后的眼中景转化为手中物、纸上画,打造出笔下的诗情和画意。王喆介绍,这次展览还有部分书法作品,其中明代王宠的《楷书诗书赋册》与清代铁保《行书诗册》是沈阳故宫藏品中的首次出展。据介绍,王宠为明中叶著名书法家,诗文书画皆精,与祝允明、文徵明并称“吴文三才子”。近年来,王宠的书法作品极受推崇,沈阳故宫策展人员在研究策展方案时,受之启发,刻意找寻,并将这件馆藏在本次展览中展出。这本册子采用工整的小楷,极富文人底蕴。07/03
- 当好排头兵 跑出加速度——大连高新区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综述黄海北岸,大连西南,碧海青山簇拥着一座产业集聚、活力迸发的科技创新之城。31年前,承载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使命,大连高新区孕育而生。31年间,大连高新区向“新”攀“高”,勇立潮头、敢为人先,高质量发展气象万千。时代洪流滚滚向前,数字经济浪潮奔涌。今年以来,大连高新区围绕“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和大连市“GDP三年过万亿”奋斗目标,高举“又高又新”发展大旗,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北方科技创新策源中心,努力建设“科技创新源、数字活力区、生态品质城”,奋力在全国高新区中争先进位,在振兴发展中当好排头兵,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大连高新区。兴新业发力数字经济再造发展新优势作为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先行者,大连高新区拥有发展数字经济的强大“基因优势”。这里聚集了大连80%的软件企业,数量达3000多家,软件营业收入占全市90%。在IDC全球软件交付指数排名中,大连名列第五,区内东软、信华信连续10年位居中国软件出口企业前三名,园区年软件出口额达18亿美元。如何在国内外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放大“基因优势”?今年以来,大连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按照国家和省市部署,着眼于长远发展,为高新区产业选择作出科学定位,确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推动园区由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向数字经济全面转型,再造高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新优势。“1+N”,是大连高新区谋划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其中的“1”,即数字技术,以数字技术推动相关产业垂直应用创新发展。“N”是经济发展与产业变革催生的新兴重点领域。在具体产业发展规划上,大连高新区提出,加快提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提前布局元宇宙产业,加快推进车联网产业,着力发展洁净能源产业,大力推进生命健康产业,继续抓好文化旅游产业,积极推进智慧海洋产业,合理布局高端装备制造业,配套抓好数字贸易产业,以数字化带动九大产业的智慧化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北方科技创新基地,形成千亿级数字技术产业集群和洁净能源、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百亿级产业集群”。这是大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赋予高新区的任务,大连高新区据此明确了到2025年的具体目标: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的创新功能和产业特色基本实现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培育具有行业龙头或骨干作用的企业10家,培育和引进高成长性企业130家,其中独角兽类企业突破10家,瞪羚企业突破1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00家以上;力争九大产业实现总收入1000亿元;围绕9个领域,新建市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10家,引进和新建技术研发机构2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80亿元,新增孵化“双创”企业2000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万件。大连海天兴业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在车间操作机器。(摄影:王华)布新局“一城六区多园”打开腾飞空间走进大连高新区,从学苑广场一路向西,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沿着海岸线而建。入夜时分,灯火璀璨,人潮涌动。其间,浓郁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扎堆于此的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为高新区平添了文化底蕴。向西远眺,一处处热火施工的场地点缀在青山碧水间,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之势。翻开大连高新区辖区产业地图,占地153平方公里的高新区犹如一只雄鹰昂首,奋翅鼓翼。这是一张产业地图,更是高新区勾勒未来的宏伟蓝图。今年以来,大连高新区重新确定产业发展的总体格局、区域分工和产业分布,提出实施“一城六区多园”的空间发展模式,构建“一城突起、六区协同,各具特色、融合发展”的基本格局。“一城”是英歌石科学城。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围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策源中心”的总目标,打造我国高端创新要素高度集聚、自由流通的关键枢纽,突出“1”——洁净能源主线,向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海洋工程等“X”个新兴领域拓展,成为全球领先的洁净能源创新中心和科研经济策源地。“六区”是在黄浦路至旅游南路及郭水路的高新技术产业走廊上,依据行政区划和产业分布形成6个相对集中的产业园区。其中,凌水将建设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区,七贤岭将打造数字技术开发应用区,小平岛将开发建设现代服务业区,黄泥川定位为智能制造产业区,龙王塘将开发建设休闲旅游区,龙头定位为智能装备制造区。同时,充分发挥英歌石科学城及高新区在全市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在全市形成以英歌石科学城和高新区为核心功能区。按照“飞地经济”的模式,助推更多产业项目落地长兴岛分园、金普分园、甘井子分园、旅顺分园和瓦房店分园。“一城六区多园”,为大连高新区实现新腾飞打开了巨大空间。出新策“真金白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全面梳理地区发展方向与格局,明确发展目标与要求,这是大连高新区对时代责任的重新诠释,对自身发展的全新定义,更是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激励。向着全新的目标,大连高新区打出一套“补贴+奖励+减免”的政策组合拳,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这里集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近日,以“新起点,新腾飞”为主题,大连高新区举行了“海聚高新创新未来”系列活动首场活动,迄今为止,系列活动已举办4场。《关于促进招商引资工作的指导意见》《大连高新区2022年科技企业培育实施方案》《大连高新区国有三级链条孵化场地政策》等多项政策陆续发布。针对不同科技企业的需求,大连高新区灵活施策、有的放矢、便捷兑现,力求实现政策的全链条全周期覆盖。在大中型企业扶持方面,推出《关于促进招商引资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场地租金、人才引育、科技创新等不同方面制定9项具体政策。支持具有核心技术的重大项目开展前沿技术、新产品研发以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根据项目科技研发投入金额,按比例给予最高5000万元的资金奖励;对引进的符合辽宁省瞪羚及独角兽企业认定标准的高成长企业,以及引进后拟上市企业给予最高3000万元的支持;对实缴注册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以及实际到位省外内资5亿元以上的总部企业,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金到位奖励及项目开办奖励;对新注册、新迁入高新区并入驻指定楼宇的各类科技型企业,连续两年给予房租减免支持,免租面积最高2000平方米;对重大项目在高新区建设自用办公、生产用房及购置设备的,根据实际投入金额按比例给予单个项目最高3000万元的项目投资补贴;对重大项目的决策层、管理团队及“高精尖缺”技术人才给予总额最高2000万元的资金奖励等。针对中小科技企业,从政策发布之日起,在2022年8月31日前新登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享受50平方米场地租金“一免两减半”;高企或雏鹰企业享受80平方米场地租金“两免”或“两免一减半”,并设立了新登记高企、雏鹰企业30万元新登记奖励和20万元发展奖励等。出门就是地铁,隔壁就是商圈。大连高新区,让企业家、创业者有了理想的创新创业环境。创新绩拼搏实干振兴发展当先锋今年的“期中考”交卷铃声即将响起,对于接下来要揭晓的半年“成绩单”,大连高新区有着胜利的底气和自信,他们坚信,辛勤付出必有回报。“高新区是支撑大连振兴发展的关键力量,要切实发挥领跑者、主引擎、增长极的作用。”这是大连市委赋予大连高新区的重担。按照上级部署和年初安排,大连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要求全区上下要“解放思想,跑着干、跳着干、闯着干”,在英歌石科学城建设、招商引智、营商环境建设等方面,攻克难关、补齐短板,努力把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图”变成“施工图”,“路线图”变成“实景图”。总面积44.3平方公里的英歌石科学城是大连致力打造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策源中心”,大连高新区把英歌石科学城作为园区建设的“主战场”、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的“主载体”,加大建设攻坚力度。今年,英歌石科学城招才引智工作全面展开,大连高新区主要领导密集深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大连理工大学等在连高校院所,对接入驻项目,梳理了首批233个各级实验室、中小试验基地入驻科学城。今年8月底,英歌石科学城一期首开区辽宁黄海实验室、辽宁滨海实验室及配套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将全面开工,一座“科研+科学家+城”深度融合的科技新城指日可待。坚持大招商、招大商,今年以来,大连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带领招商代表团赴上海、深圳、烟台等地,围绕英歌石科学城建设和重点产业领域开展精准招商。全年计划开展“走出去”招商活动不少于30次,完成签约及落地项目不少于120项,引进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5家以上。以“海创工程”“科创工程”为抓手,吸引国内外更多科技人才“带土移植”。6月22日,2022海创周“海创工程”首场项目路演在大连高新区嘉创大厦举行。今年海创周紧紧围绕高新区“1+8”重点产业方向,通过小型、高频、精准的线上路演,加快推动“具有核心技术、发挥核心作用”的人才项目落地发展,以政策为牵引,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及融资对接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人才交流。截至目前,已有来自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的200余个项目报名。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打造东北一流营商环境,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高智能、精准的服务。大连高新区公共服务中心成立“帮代办中心”,实施清单化、专业化管理,推出全流程、全免费服务,切实解决企业在开办、运营、退出中的实际需求,扎实落实“办事不求人”“最多跑一次”。锁定目标,坚定方向,笃定前行。大连高新区以变革性思维、突破性举措,乘势而上,勇开新局,以领跑之姿,当好全市振兴发展的“排头兵”,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在大连“两先区”建设中当先锋、打头阵,在新起点上推动“又高又新”高质量发展,孕育新的腾飞。07/01
- 向绿而行 绘出美丽画卷——写在盘锦市获评“国际湿地城市”之际近年来,盘锦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促进经济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百姓幸福指数为重点,努力创建碧水蓝天、绿色低碳、和谐宜居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力推进经济发展向绿色转型、结构调整向绿色转轨、消费理念向绿色转变、生活品质向绿色转换,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良性互动。盘锦市也因此在今年获评“国际湿地城市”,这是盘锦获得的第一张城市国际名片。国际湿地城市——盘锦始终坚持举生态旗、走生态路。优美的盘锦湿地,成为万千候鸟繁衍栖息的家园。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成果丰硕“咱们盘锦成为‘国际湿地城市’啦!”连日来,这一喜讯在盘锦市民的微信朋友圈中刷屏,成了百姓口中津津乐道的高频话题。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盘锦是我省唯一上榜城市,这也是盘锦获得的第一张城市国际名片。“国际湿地城市”展现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工作成就、城市风貌和生活品质。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副局长张海来说,这张优质的“生态名片”,是国际社会对盘锦湿地保护工作的高度认可和充分肯定,更是盘锦坚持“生态立市”、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位于辽河三角洲中心地带的盘锦市,是辽河、大辽河、大凌河三条河流入海口,河海交汇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浩瀚千里的芦苇湿地,孕育了天下奇观红海滩,被誉为中国的“湿地之都”“鹤乡”“鱼米之乡”。近年来,盘锦市坚持生态优先、环保领先、绿色率先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突出战略位置,始终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盘锦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早在1996年,盘锦就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2000年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2年在全省率先提出“生态立市”发展战略。2017年,适时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紧紧围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为载体,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贯穿到“调结构、促发展、保民生”全过程,探索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并进的绿色发展之路。盘锦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相关市直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通过并实施《中共盘锦市委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盘锦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制定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等多项制度,出台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年度评价细则》《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等考核文件,颁布了《盘锦市湿地保护条例》,盘锦成为辽宁省首家在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层面上持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2021年10月,盘锦市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成为全省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地级市。大洼区、盘山县、双台子区也先后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称号,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典型。建治并举生态质量不断改善6月25日傍晚,盘锦市兴隆台区居民翟晓娜一家四口又来到附近的城市绿道休闲散步。“这里空气清新,树荫浓密,风景优美,我们每天早晚都到这儿走走,既放松了心情,又锻炼了身体。”她高兴地说。环境就是民生,碧水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近年来,盘锦市以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为切入口,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打造天蓝、地绿、水净、城美的生态家园。铁拳“治气”。高质量完成域内51家重点石化企业VOC_S(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修复工作,完成4家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淘汰了城市建成区和工业园区10吨及以下燃煤锅炉。今年前5个月,全市PM2.5平均浓度35.2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9.2%;优良天数125天,同比增加7天,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2.8%。铁腕“治水”。全面落实河长制,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完成入河排污口排查和5条支流河水质自动站建设。2021年,全市4个国控断面全部达到考核标准,全部消除劣V类水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率达到100%,在全省率先全部完成黑臭水体整治,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位列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21名。铁律“治土”。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全市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厂区内及周边均完成土壤监测,完成了疑似污染地块名单和污染地块名录建立工作。划定畜禽禁养区,完成禁养区135家养殖场和专业户搬迁关闭工作。铁心“治废”。完成“无废城市”试点市建设,总结城乡一体化大环卫等10个经验模式,城乡一体化大环卫及辽河油田“无废矿区”建设模式被筛选为全国可复制可推广典型经验模式。推进油田绿色施工作业,油田绿色修井作业实施率和钻井泥浆不落地处理推广率均达100%,全市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84%。铁规“保湿”。坚守湿地生态底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省级重要湿地得到严格保护。实施退养还湿工程和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彻底拆除养殖设施并实现土地整平,新增自然岸线15.77公里,退出养殖业户598户,8.59万亩养殖滩涂恢复成湿地。绿色优先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盘锦市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充分发挥环保倒逼机制作用,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经济发展质量实现有效升华。从源头优化资源配置,以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三线一单”机制作为管控园区发展的重要依据,全面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执证排污制度,全市工业园区规划环评执行率达100%。推进工业向绿色化、低碳化、集约化、集聚化发展。辽东湾新区获批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辽宁北方新材料产业园区、盘锦高升经济区等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发展绿色生态高效农业,规划建设了乡村振兴产业园,乡村振兴已逐步由建设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组建盘锦大米、盘锦河蟹两大产业联盟,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6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8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集聚区各1家,建立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25个,蟹稻综合种养面积达80万亩。壮大现代服务业,打造生态旅游创意城市,丰富“红海滩+”旅游产品体系,做亮湿地观光游、休闲度假游、冬季冰雪游等,撑起旅游主打品牌。生态惠民人居生活品质持续提升发展的目的,说到底是为了人民,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多年来,盘锦市坚持以打造和谐宜居生态生活体系为目标,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使人居生活品质得到有效提升。推进绿色建筑发展,从2020年起,盘锦市新建绿色建筑257.76万平方米,新建绿色建筑占比95.37%。制定颁布《城市绿化条例》,实施城乡绿化美化,百公里绿道实现闭环贯通,充分利用乡村道路、沟渠、庭院和“四旁”隙地开展村屯绿化美化,重点村屯道路绿树成荫、房前屋后见缝植绿,呈现出村村有景、人在景中、村在画中的美丽景象,城乡绿化覆盖水平大幅提高。与此同时,盘锦市以补齐农村短板为目标,开展了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垃圾收运、污水治理、燃气使用等五大类20余项工程,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提升,全域化美丽家园初步形成。当前,盘锦正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精细化工”发展道路,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通过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加快推动交通结构调整,加快推动用地结构调整,同时以协同创建辽河口国家公园为牵动,项目化推进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07/01
- 辽宁葫芦岛:佐香园项目加快建设进入6月下旬,总投资1亿元的绥中县佐香园大豆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加快建设,争取12月份竣工。项目投资方为辽宁帝华味精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1月,主要生产“佐香园”酱油、料酒等100多个规格和品种的调味品,主要销往东北三省、北京、天津及长江以北等地区。2021年,企业收入实现1.6亿元。图为6月24日施工现场。记者田嘉摄项目占地面积7928平方米,新建厂房及配套设施建筑面积10790平方米,建设全自动生产车间及环保设施,新上全自动生产设备及生产线。投产后预计年增产能4万吨,实现年产值2亿元,新增税收800万元。目前,施工方正在深挖基坑,翻盖埋地消防水池,打桩、静载试验完毕,消防水池已封顶,主体车间正绑钢筋。06/29
- 辽宁大连金普新区:在国际市场释放科技能量大连达利凯普科技股份公司生产线近日,金普新区企业大连达利凯普科技股份公司正全力以赴推进射频微波MLCC研发、制造和生产。该公司凭借射频微波MLCC这一明星产品,斩获第六批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的殊荣。达利凯普率先在国内建立了全制程射频微波MLCC生产线,不仅实现了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高度自主可控,更在高精尖领域成为国产原位替代的重要供应商。达利凯普核心产品射频微波MLCC,其品质因子功率、ESR值等关键性能指标目前已经可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达利凯普已成为国内少数能够具有国际市场射频微波MLCC产品供应能力的中国企业之一。在市场万变中,达利凯普始终深耕射频微波MLCC高端市场,实现赛道超越,在国际市场释放来自金普的中国科技能量。06/29
- 辽宁:推进水利建设 增强调蓄能力浑河王家湾橡胶坝改建工程于去年开工,今年4月25日河道内工程全部完工并投入运行,岸上景观绿化等建设将于6月底前完成。新改建的王家湾橡胶坝设计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最大蓄水水位45.8米,控制水面面积约28.8万平方米。王家湾橡胶坝的改建,使工程安全、农业灌溉、河道行洪和生态景观实现了有机统一。(摄影:杨靖岫)图为无人机拍摄的王家湾橡胶坝河道内工程。06/28
- 辽宁:2022年度省科学技术奖计划授奖270项日前,我省下发关于开展2022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为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今年的省科技奖励将重点加大对企业的奖励力度,增加企业项目授奖数量50项,企业项目计划授奖总数达到150项,计划授奖总数由原来的220项提高到270项,增加奖金金额合计675万元。通知要求各单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遴选机制,省科技最高奖注重提名一线工作的杰出科技专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注重提名本地区、本行业、本部门的优秀项目,国际科技合作奖注重提名学术水平高、国际影响大,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且长期友好的外国人或外国组织。同时要求企业评审组项目第一完成人须来自申报企业,切实激发企业一线科研人员和中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力。近年来,我省不断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出台了多项改革举措。如制定了《辽宁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辽宁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制实施办法(试行)》等,完善了学科专业组网评、行业组会评和评审委员会评审三级评审程序,建立了“双盲一随机”评审机制,增加了一等奖授奖数量,提高了各等级奖金标准等。这些举措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人才活力,激励了自主创新,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这些改革举措的实施,使得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技术水平的重大项目荣获我省科技奖,部分项目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大型蒸汽裂解装置用离心压缩机组的研制”项目,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套百万吨级乙烯“三机”;“华龙一号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制造技术”项目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百万千瓦级机组的“第一号工程”,标志着我国完全具备了自主设计、制造三代核电装备的能力;“海斗号全海深水下机器人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研制出我国首台全海深水下机器人,实现我国在全球最深海区开展万米科考零的突破。06/28
- 辽宁营口:凝聚文明力量 绘就幸福底色在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辽宁省营口市始终把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贯穿于创城工作全过程,努力打造有品质、有温度、有活力、有灵魂的魅力城市。通过创城,凝聚思想共识,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提振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增进民生福祉。改造后的五大门小区。实施城市更新百姓畅享创建红利创建文明城市,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利民惠民”,让居住在营口的每一个百姓都真正感受到文明城市创建带来的红利。夏日,傍晚,在营口市新改建的五大门小区文化广场,居民们有的坐在长凳上聊天,有的在打太极拳、健身……五大门,这个曾经的弃管大杂院,如今灯火辉煌,其乐融融。“放在多年前,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能居住在这么好的环境里,大家心里都感到很自豪。”居民李平见证了小区改造前后的巨大变化,感触颇深。五大门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末民初,是当年营口富户修建的一处大院。经过百余年的变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此处又建起一些楼房,成为五大门小区。几十年的时光让这里逐渐演变为大杂院。居民孙兆义形容当时的小区:墙皮脱落、下水堵塞、设施损坏、私搭乱建、道路损毁。总之,严重脏乱差……59栋楼内的2700多户居民,正常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在文明城市创建中,营口实施老旧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实现“忧居变乐居”的,远不止五大门小区的2700多户居民。过去一年,营口市坚持高位推动、上下联动、专班运作,加快补齐城市功能、公共服务、文化文明、生态环境短板,以“绣花功夫”实施城市更新,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环境面貌、社会公共秩序、市民文明素质都发生显著变化。各县(市)区结合各自发展实际,推出精准创建的实招硬招。鲅鱼圈区开展14项专项整治和7项提升行动,全面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城市管理日益精细;老边区建立11支“8+N”志愿服务队伍,辐射带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41个,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站前区坚持日报告、周调度、月总结,机关干部下沉一线助力创城,任务落实有力有序;西市区不断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加强基础设施维修养护,百姓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盖州市制定实施“三年行动方案”和“十一大整治行动”,切实通过创城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大石桥市全力拆违治乱,狠抓小区环境、交通秩序、集贸市场整治,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市区内100个“口袋公园”,丰富了主城区40万群众的活动空间;80个老旧小区改造,让19520户居民直接受益;新增2.2万个停车位,有效缓解了市区停车难问题;交通秩序、平安建设、校园周边整治等专项行动,有力维护、净化了社会环境;“八乱”治理和小区拆违等专项清理,让生活环境更优化。看得见的实惠,让群众从抵触、观望到积极配合,全市上下创城共识空前统一。据了解,今年,营口市还将继续高质量建设30个“口袋公园”,改造91个老旧小区,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努力打造更多“人人受益、可感可及”的幸福生活场景,让老百姓居住舒心、出门安心、生活暖心。落实文明创建在“小”字上下大功夫早上7时30分,记者在营口市金牛山大街和学府路交会处看到,站在不同方位的4名志愿者头戴小红帽,身着营口市直机关志愿者红马甲,手持“礼让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小红旗,引导行人按照交通信号指示通行,帮助行动不便的群众安全过马路。据了解,自6月15日起,营口市组织市直机关工委、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站前区、西市区、老边区志愿者开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将每天7时30分至8时30分、16时30分至17时30分固定为志愿服务时段,每个交通路口安排4名志愿者协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引导市民告别交通陋习、自觉遵守交通秩序,争当文明交通的倡导者、践行者和传播者,营造“人人积极参与,共建文明交通”的良好氛围,助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是营口市今年在文明城市创建中要重点开展好的“八大行动”中的一个场景。文明行为“大引导”行动,不仅包括文明交通引导,还包含文明餐桌引导,要求商务局等单位要在宾馆、饭店大力倡导公筷公勺、光盘行动、拒食野味,带动文明用餐新风尚;文明旅游引导,要求文旅广电局做好主要景区景点文明告知、文明提醒、文明规劝引导;文明上网引导,网信办要规范网络传播秩序,倡导文明上网、文明办网,传播网上正能量;文明祭祀引导,民政局等单位要加强管理,坚决杜绝城区内烧纸行为,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文明祭祀、摒弃陋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离不开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是第一步。市民能不能自觉将自行车停放在自行车专用车位里?发现垃圾能不能主动拾起放进垃圾箱?电动车驾驶员是不是能规范佩戴安全头盔?机动车会不会礼让行人?……这些看起来都是小事,但小事更能折射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就必须要从身边小事做起,才能不断提升文明素养。营口市今年开展的落实文明创建“八大行动”,就是要在“小”字上下大功夫。“八大行动”还包括测评反馈问题“大整改”,门前五包责任“大落实”,交通秩序“大整顿”,环境卫生“大整治”,市政设施“大提升”,市场、医院周边“大治理”,占道经营“大清理”等。向“不文明”宣战让城市更文明日前,营口市文明办、市爱卫办、市直机关工委等部门在全市范围内联合开展“爱我家园清洁营口”文明健康绿色环保集中志愿服务活动。全市六县(市)区也同步持续开展了“爱我家园清洁营口”主题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提升全社会文明健康水平。西市区清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志愿者在清理环境卫生。营口市始终把创城作为为民办实事、提升群众福祉的过程,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创城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态度也从最初的抵触、观望,逐步转变为理解、支持,最后积极配合、主动参与。机关干部对创城任务也从被动接受逐渐变为主动认领,自觉用创城标准倒逼工作落实。通过一年多的努力,人们内心的文明基因正逐步被唤醒,整座城市从里到外散发出不同以往的精气神。疫情是检验城市文明的一次大考,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全市党员干部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广大群众听从指挥、服从安排,37.6万名注册志愿者闻令而动、主动下沉,各行各业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合力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实壁垒,城市文明在这场战役中得到了进一步诠释和升华。文明城市创建,需要每位市民的辛勤付出。为广泛发动市民参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营口市创城办面向社会公开招募营口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市民巡查员,市民巡查员主要观察、发现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创建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为创建工作挑毛病、提意见、支招献策。与此同时,寻找营口市民最反感的不文明行为活动也正在展开。寻找“不文明”,是为了让城市更文明。对于市民提交的问题或反映的现象,一部分将按流程转交相关责任部门处理与答复,一部分由营口当地媒体筛选后予以专题曝光。最终,根据营口市民寻找到的最反感的不文明行为,归纳总结各类不文明行为,发起“营口新风尚十条”倡议,向不文明行为宣战,让“文明营口”奏响发展最强音。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