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大鹿岛村上榜“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东港市孤山镇大鹿岛村成为我市唯一上榜的村。按照《“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提出的建立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要求,在各地遴选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评审和公示,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将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等680个乡村列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并要求各地在政策、资金、市场、人才等方面加强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支持,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更好地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大鹿岛村位于中国黄海北部海域,其自然和文化资源富集,突出体现在自然景观游览、历史文化探寻和渔村民俗体验三者相融合。大鹿岛村旅游资源丰富,主题鲜明,岛上渔村景观和渔民生活相互映衬、传统文化与现代村落相互结合、红色文化与现实发展相互影响。目前,已形成了村庄就是景区、景区就是村庄,村庄与景区融为一体的发展格局。大鹿岛村区位优势明显,位于鸭绿江风景名胜区与大连海滨风景名胜区之间,地处辽宁沿海旅游中心地带的重要一环。大鹿岛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甲午海战遗存、邓世昌雕像和毛文龙碑亭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材。这里度假体验紧密融合,岛上青山碧透,海水湛蓝,具有典型的北国风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到大鹿岛的游客以休闲度假的居多,观海景,吃海鲜、参与海滩采集捕捞活动,是各地游客乐此不疲的体验;这里民俗文化突出,村里的民俗文化以海岛和渔业生产生活相关联,突出渔村渔民文化特色;这里渔家民宿别有情趣,以渔家大院为代表的渔村民宿遍及全岛,成为许多游客住宿的首选,入住渔家大院,观赏渔船渔具,品尝特色海产品,听着海风入睡;这里美食风味独特,对虾、螺类等海产品独具地方特色,更有梭子蟹、大黄蚬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里节庆活动丰富,根据不同季节特色和时间节点,先后举办了海上趣味运动会、帆船比赛、沙滩骑行、海鲜节、摄影大赛等各类节庆活动,使其特有的海文化为乡村旅游增添色彩。
    09/04
  • 【纪念】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二集
    09/03
  • 【纪念】鸭绿江断桥遗址,记录70年前的战火硝烟
    鸭绿江断桥即鸭绿江大桥的下桥,现在称为鸭绿江断桥,原来称为鸭绿江老桥,始建于1905年,由日本人勘探设计,1909年动工兴建,1911年建成通车。大桥全长944.2米,宽11米。桥的上部钢梁为曲弦式,共12孔,自朝鲜江岸1至6孔,每孔为60.96米;中国一侧7至12孔,每孔为91.44米。桥面为钢梁,木板铺设,桥墩为钢筋水泥浇筑,外砌花岗岩石块。中间“开闭梁”是这座大桥的独特结构,开闭梁以9号圆柱型桥墩为轴,上架旋转钢梁一孔,可以随时开闭,既能保证铁路畅通,又能适应大型船舶顺利通航。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鸭绿江大桥的上桥与下桥及其他鸭绿江上的桥梁,一起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重要通道,也是最为重要的后方补给交通运输线。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副司令员洪学智,第40军120师、119师,第39军第115师、116师,炮兵第1师,紧随其后的第50军、第66军也是从这两座大桥过江入朝的,大桥因而成了美军攻击的最为重要的目标。1950年11月8日上午9时,鸭绿江大桥下桥被拦腰炸断,朝鲜一侧的8孔桥梁全部沉入鸭绿江中,成了今天人们看到的无法修复的断桥,现存桥长477米。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鸭绿江断桥”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策划:李志成董行编辑:邹润
    09/01
  • 丹东上打家什高跷
    上打家什高跷,俗称“上大鼓高跷”“天津跷”,属于一种民间广场舞蹈,是由天津、河北传至丹东地区。早在19世纪中叶开始,由于战乱、灾荒,大批流民漂过渤海或陆路移居丹东地区,“上打家什”高跷随之传入,后来又有艺人前往河北学习,返回后在丹东传播。“上打家什”高跷最早在东港孤山一带落脚。1907年,清政府宣布安东为贸易港,开港后,民族工商业兴起,城市经济发展,各种商会云集,“上打家什”高跷艺人开始涌入市内,从而使这一民间艺术在市区生根。早年有声望的丹东市六道沟马车桥“上打家什”高跷队,而今因艺人年迈后继无人而无法组织起来了;东港一带的“上打家什”高跷也已失传;由老艺人赵成发(男,汉族,生于1902年,祖居天津)传授,从1921年组建的丹东市“天津帮”永丹街高跷队,一直传承至今,仍保持较高声望,深受市民喜爱。“上打家什”高跷具有丰富的艺术、民俗等文化内涵,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一种具有丹东地域特色的文艺形式。作为一种民间广场舞蹈,“上打家什”高跷在保留其自身艺术特征的前提下,与辽南高跷、东北秧歌等民间舞蹈相互影响、融合,对研究丹东民间舞蹈发展史有着重要意义。在春节等传统节日庆典以及艺术赛事等文化活动中,“上打家什”高跷均是不可或缺的舞蹈形式,一些专业舞蹈工作者为丰富其舞台艺术,也多次从“上打家什”高跷表演中汲取元素。“上打家什”高跷从19世纪中叶起至20世纪40年代初为兴盛时期。目前,有声望的“上打家什”高跷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以张玉喜、张少礼等为代表的艺人均已过耳顺之年,身体孱弱。而能够传承“上打家什”高跷技艺的中、青年艺人也寥寥无几,如不加大保护力度,加紧搜集、整理和研究,“上打家什”高跷艺术将濒临失传。目前,已将“上打家什”高跷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9/01
  •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영웅도시”단동전국홍색이야기해설원선발대회에서단동선수가수상아름다운중국丨제일아름다운변경도시단동항미원조기념관중조변경특색려행로선-압록강홍색려행단동항미원조기념관이전국홍색관광발전전형사례에입선단동시조선족련합회,영화《금강천》단체관람항미원조기념관재개관항미원조기념관,벅찬감동선사청년대학생항미원조정신전승활동전개단동지원군공원정식개방2020단동시사회과학학술활동년례회의시작드라마<압록강을넘어>:전경식국가영웅서사시를쓰다단동“홍색버스”발차!‘영웅의도시’에서전하는홍색이야기료녕단동:주선률영화관람열풍홍색무대상황극《영웅의아들딸》단동서첫공연“승리의호각”항미원조소재영화《압록강을건너》오늘개봉단동시항미원조기념관전국"청년문명호"로《跨过鸭绿江》中的丹东故事!【纪念】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第一集【纪念】鸭绿江断桥遗址,记录70年前的战火硝烟【纪念】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二集《铭记》第三集梁瑞林:全歼英军王牌“皇家重坦克营”《铭记》第四集王弼鹏:激战石桥里坚守马良山【纪念】《铭记》第五集|刘克仁:九死一生始终无悔【纪念】鸭绿江木结构铁路桥遗址丨江水为证,永志英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六集杨柏林:枪林弹雨送物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七集何良才:机智勇敢通信立功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八集 张恒志:血肉之躯接电线【纪念】抗美援朝下河口公路断桥遗址丨山河已无恙,历史不能忘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九集金裕子:战地救护女兵巾帼不让须眉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十集贺更新:捍卫电力“生命线”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十一集王佐贤:奋不顾身抢修钢铁运输线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十二集张积慧:长空比翼勇者无敌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十三集郑起:冲锋号响慑敌胆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十四集吕品:白云山团旗血染成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十五集徐吉宝:让敌军坦克有来无回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十六集武振东:佛国山阻七天七夜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十七集林科:永不中断的电波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十八集张鹏:人在阵地在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十九集赫贵礼:机智勇敢担架员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二十集毕乃泽:鸭绿江上飞舟救难民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二十一集李春超:支前模范用双肩担起胜利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二十二集李生华:不顾危险徒手擒水雷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二十三集黄宝善:摄影机就是我们手中的武器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二十四集高玉枝:战场救战友智勇擒俘虏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二十五集程龙江:炸坦克抓俘虏伤痕累累犹不悔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二十六集颜秉衡:文化教员上战场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二十七集李锦华:防化兵抓俘虏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二十八集曾范英:民兵排长抓获美军上校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二十九集郑洪林:山洞出奇兵 反击夺胜利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三十集郝永孝:汽车兵万岁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三十一集姜春阳:两过家门而不入音乐作品鼓士气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三十二集 乔树新:我们就是大炮的腿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三十三集南启祥:从司号员成长为司令员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三十四集赵国俊:炸不断的红色电波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三十五集靳海芳:万岁军中的尖刀排长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三十六集王天保:首创世界空战史上螺旋桨式飞机击落喷气式飞机的奇迹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三十七集李维波:从初出校园的学生兵成长为坚强勇敢的高炮手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三十八集朱诚:用生命守护的记忆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三十九集才锦荣:智勇双全领航员国际友爱救儿童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四十集满健:妙笔画长卷编剧数《奇袭》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四十一集戚长玉:拥军爱民的战地担架队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四十二集王有翰:鏖战马良山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四十三集白清林:敢打会打的“大满贯”连长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四十四集佘树清:和“毒虫”作战的防疫战士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四十五集韩德彩:击落美双料王牌飞行员的空军英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四十六集程茂友:日记里的峥嵘岁月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四十七集蒋庆泉:王成原型之一“向我开炮”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四十八集安业兴:文艺兵的舞台就是战场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四十九集李德文:钢铁运输线上的火车司机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五十集满志成:万里烽火人在车在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五十一集石毅:三弦鼓军心炮弹打敌人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五十二集那启明:空中拼刺刀击落三敌机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五十三集曾国兴:向死而生冲锋陷阵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五十四集潘成发:拼刺刀炸暗堡轻伤不下火线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五十五集夏荣忠:随军银行奉献青春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五十六集田光秀:战场上的百灵鸟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五十七集汪一新:指挥高炮 痛歼敌机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五十八集郝永铨:用镜头定格胜利的时光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五十九集吴桂馥:舍身炸暗堡的无名英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六十集梁玉琳:孤胆破重围杀敌再立功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六十一集莫斯文:驾车运物资修车作保障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六十二集沈穆:守备英雄连水淹美一师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六十三集易玉龙:坑道排烟舍生忘死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六十四集顾恒鼎:不分昼夜救死扶伤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六十五集王世田:穿越火线运物资精准计算打敌人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六十六集郭国连:峥嵘岁月生死考验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六十七集高鹏华:只身穿越封锁区保障通讯夺胜利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六十八集荆云山:机智勇敢侦察兵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六十九集刘军:10岁年纪最小的志愿军女战士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七十集张大力:辅助指挥引机歼敌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七十一集姜寿昌:智勇双全、不怕牺牲的侦察英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七十二集李英:默默无闻的后勤英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七十三集孔连厚:我是“白云山团”的一员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七十四集邵燕云:绽放在三八线的南国之花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七十五集刘建繁:“速成”的雏鹰英雄的僚机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七十六集周全弟:英雄“冰雕连”中国的“保尔”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七十七集宋英:出奇制胜打碉堡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七十八集陶天冶:定格历史瞬间的战地记者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七十九集唐章洪:一门炮歼敌425人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八十集丨童志安:我的任务是安葬战友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八十一集丨蔡兴海:手榴弹打空炸,鏖战上甘岭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八十二集莫若健:敌工交心战翻译立奇功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八十三集赵发林:对空监视哨屡立奇功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八十四集涂泊毅:毁容伤残弭战火自强自立谱新篇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八十五集毛敬仪:机要员的特殊经历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八十六集叶发坤:破晓之战炸暗堡失去双腿迎胜利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八十七集林家保:身中八弹不后退血肉之躯炸坦克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八十八集赵振英王耀珍:盛开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姊妹花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八十九集范鸿志:智勇双全的工兵参谋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九十集钟承敏:胜利肩膀扛老乡情谊长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九十一集王胜华:60天抢建129公里龟殷铁路胜利通车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九十二集游长禄:从陆地猛虎到蓝天雄鹰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九十三集邓长会:通信畅通比生命更重要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九十四集朱贯中:学英雄演英雄的舞蹈兵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九十五集李志虎:老秃山最后的战斗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九十六集费景义:默默无闻保运输的铁道兵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九十七集钟一安:精准歼敌的防空“千里眼”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九十八集马世勋:“金点子”统计员“铁肩膀”后勤兵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九十九集寿楠珍:舍生忘死、能歌善舞的战地护士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集何世露:黄继光精神激励我前进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零一集古文正:四天四夜四易阵地尖刀班鏖战长津湖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零二集盘云:阻击飞虎山血战松骨峰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零三集王礼:“万组无差错”报务员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零四集王宝春:我为祖国守海防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零五集于道清:前敌侦察立奇功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零六集张枝叶:高炮部队显神威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零七集孙佑杰:刀笔担道义著文作画赞英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零八集姜文隆:修汽车、修高炮“技术能手”连闯难关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零九集刘炳文:火箭炮打出了威风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一十集陈长岳:鏖战287.2高地的四天四夜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一十一集王英海:永远做“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一十二集范道友:战场上没有前方和后方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一十三集王程远:报道“奇袭白虎团”第一人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一十四集焦进杰:修机场战沙场初心在情未改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一十五集关长义:用身体保护电台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一十六集贾祯:智勇双全的侦察炮兵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一十七集李延年:永远的高地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一十八集冯恩民:排雷能手拆弹专家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一十九集庞工:让“万岁军精神”永放光茫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二十集高文清:首战出彩、首战挂彩的高射机枪手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二十一集金刚熙:从翻译到将军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二十二集漆学昌:密码本比我生命更重要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二十三集孙福保:“猛”字当先“老虎师”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二十四集董兹臣:高炮手打敌机司务长捉青蛙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二十五集杨学伟:英雄的抗美援朝首列机车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二十六集丁建文:我们团是尖刀团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二十七集冯汝智:孤胆英雄美名扬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二十八集张日明:旧火炮抗美援朝立新功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二十九集孙泰镐:对敌广播立奇功的朝鲜语翻译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三十集周云湖:冻掉趾甲坚持战斗转达密令成功突围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三十一集冯占武:必须找到粮食必须送上弹药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三十二集胡长哲:黄继光母亲回信激励我前进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三十三集宋光华:在血与火中锻炼成长的文艺战士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三十四集宋广学:亲历出国“第一战”血染征衣终无悔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三十五集陶伟:“空中拼刺刀”第一人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三十六集刘喜财:机智勇敢的物资库警卫员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三十七集刘德厚: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三十八集王秀文:战场洒热血电影写英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三十九集覃照群:警卫首长躲空袭送信彭总夺胜利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四十集袁辛维:战斗在938.2高地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四十一集陈彩仁:在战斗中学习在关爱中成长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四十二集于超:“兵设重伏”完胜正洞西山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四十三集孙永清:“帽子戏法”“罐头阵”巧打硬仗夺胜利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四十四集韩瑞芳:在陈赓身边当警卫员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四十五集李承发:“卫生员也是战斗兵”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四十六集崔龙福:曾任三军联络员身经百炼意志坚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四十七集刘吉庆:奔袭三所里血战龙源里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四十八集邹继良:摧毁敌两辆坦克的一炮手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四十九集黄晓兰:在战火与鲜血的考验中成长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五十集陈斌:火线入党的测绘员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五十一集杨兴蓉:我永远是一个不褪色的兵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五十二集关明臣:没有豪言壮语只想完成任务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五十三集陈记诗:浴血金城反击战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五十四集赵兴尧:与敌机斗智斗勇坦克兵初展雄风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五十五集陈宗魁:舍生忘死救伤员一次献血四百五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五十六集黄汇:三打马踏里顽强意更坚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五十七集杨成瑞:舞台就是我的战场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五十八集魏煕章:用生命驾驶的炮兵汽车班长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五十九集孟自黄:宣传干事能动员文化教员课业长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六十集王凤和:三次重伤不退缩两次入朝勇当先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六十一集李永德:尖刀连长鏖战五次战役六次负伤不下火线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六十二集王树林:神勇炮兵奋战三年战“五役”威震上甘岭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六十三集姜铁城:探照灯部队立奇功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六十四集娄贵:“死的烈士是真正的英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六十五集李建勋:战天斗地“倒三江”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六十六集王景有:两次负伤不下火线坚守阵地英勇杀敌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六十七集刘萤:“怕死不当兵当兵就不怕死”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六十八集王洪普:高机射手猎敌机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六十九集解立松:不怕牺牲通讯员传达命令夺胜利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七十集魏永嘉:机智果敢的侦察参谋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七十一集张锦华:“没有时间掉眼泪活着就要做贡献”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七十二集怀印风:受伤重返战场的通讯员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七十三集孙德山:枪林弹雨多面手红色展览述情怀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七十四集赵纪友:难忘通信上甘岭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七十五集丁金明:风雪兼程上甘岭冷炮歼敌夺胜利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七十六集肖瑛:画就“不朽勇士”传承英雄精神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七十七集张合:“指哪打哪”独立团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七十八集万维荒:重机枪手保卫机场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七十九集吴征和:铸就“打不断、炸不烂”钢铁运输线的铁道兵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八十集邰胜远:回国重返战场激流涉水送信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八十一集李英模:“英雄楷模”铁道兵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八十二集龚祥福:“耳聪目明”的炮兵观测员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八十三集袁有仁:喝酒御寒下冰河铸就钢铁运输线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八十四集朱俊贤:救死扶伤结友谊红色情怀铸丰碑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八十五集杨天吉:修桥押运保运输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八十六集何文俊:“我为电台生为电台死”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八十七集涂雨祥:牺牲多壮志修桥保运输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八十八集杨慎安:战场通信联络红山堡战斗立功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八十九集张继楷:脱下袈裟穿戎装保家卫国扛钢枪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九十集吴永麟:“油比我的生命更重要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九十一集李立德:修路通信防轰炸卫生医疗保平安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九十二集黄辉:扛枪上战场的战地救护员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九十三集王志远:首战告捷擒俘虏艰苦卓绝上甘岭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九十四集张建群:多才多艺的汽车修理工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九十五集周朝汉:守护最坚固的钢铁生命线
    09/01
  • 【纪念】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第一集
    09/01
  • 丹东有个壁画村
    一走进丹东市振安区太平湾街道望江村,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一幅幅逼真的壁画了。它们有的展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反映了最淳朴的风土人情……这生动的壁画给原本整洁、干净的村子平添了一股生气。近日,太平湾街道与鲁迅美术学院壁画系学生联手打造的丹东市首个大型“壁画街”一期工程正式面世。壁画墙画面色彩饱满绚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在老旧围墙上涂鸦美化,生动地展现了太平湾的乡村魅力和文化底蕴,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涂上了浓重的一笔。记者宋永昆摄
    08/27
  • 通宵做出“红豆枝” 遥寄丈夫表相思
    “这个小枝子里,藏了一点儿我的小心思。”8月25日,家住永昌社区的王红香说,为了纪念结婚第7年的七夕节,她找朋友帮自己设计并制作了这件“红豆枝”小礼物,于当日零点拍照发给常年在外地打工的丈夫,以表“相思相知”之情。记者看到,这件七夕节礼物很别致,是盆景植物造型,用多股铜线扭成盘曲的“枝干”,用绿色碎玛瑙打孔做“叶子”,以红豆“果实”点缀,看起来既古朴又现代。“我们每年都过七夕节。”王红香说,自己和丈夫婚后一直相敬相爱。最近3年两人因为工作而分居两地,但是彼此的牵挂不少分毫。前几天,丈夫通过网购寄来7条丝巾,还在微信里留言:“心系你!”她开玩笑回复:“回赠七双棉袜,免‘七年之痒’”。“昨晚,我和好友几乎一夜没睡,就为了做这个礼物。生活需要仪式感,尤其是分居两地的夫妻。”王红香说,自己的名字里有“红香”两字,与“红豆相思”正好呼应。另外,枝干上有七颗红豆,用来纪念结婚七年。“希望两人的爱情能像铜做的虬枝一般坚固,生活过得像红豆一般红火。”王红香的丈夫在微信中说,他很喜欢这件特殊的礼物,要物色一个好花盆,把它“栽”进去。记者王俊
    08/26
  • 深藏功与名 矢志写忠诚
    ——记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96岁老英雄孙景坤72年前,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40军119师357团的一名战士,先后参加了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英勇善战,舍生忘死;70年前,他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员,告别家人,奔赴朝鲜战场,大大小小打了几十仗,九死一生,战功赫赫;65年前,他主动放弃复员后留在城市的机会回乡务农,深藏功名数十载,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建设乡村;耄耋之年,他深藏功与名,不计得失,不提要求,活得朴实而纯粹。他,初心不改,用一生践行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他,就是今年96岁、有着71年党龄的老英雄孙景坤。“我还活着,就已经很幸福了,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了的战友……”8月15日,蒙蒙细雨中,记者从一条蜿蜒的乡村土路拐下来,步行三四分钟,便来到一座简朴的农居前。这里,是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大前天,他被送到光荣院,比家里条件好了不少,我心里头也踏实了。”说着话,屋子主人孙美丽的眼眶红了。孙美丽是孙景坤的大女儿。此前,孙景坤一直与女儿女婿住在一起。8月12日,孙景坤作为特护养员被送到丹东光荣院。随行的,还有老人的军装、奖章以及纪念章——这些都是孙景坤珍藏了几十年的心爱之物。在孙美丽家的墙上,贴满了父亲孙景坤的照片和相关资料,有胸前戴满军功章的照片,有记录他参加上甘岭战役的文字资料,也有孙景坤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代表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1948年1月,24岁的孙景坤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此开始了军旅生涯,参加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战斗。因为在部队表现出色,1949年,孙景坤加入中国共产党。孙景坤打仗勇武是出名的,同时,在战斗中也多次受伤。那些留在身上的伤痕,成为孙景坤戎马一生抹不去的“勋章”——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分别荣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可这些,在他复员回乡后的几十年里,都无人知晓。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丹东开展关心下一代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孙景坤作为复员军人,被邀请为青少年讲战斗故事,这段尘封的往事才被真正揭开。“这么多年,立功的事为什么不让大家知道,连孩子都不告诉呢?”很多人问孙景坤。“我的战友就牺牲在我跟前,我还活着!我还活着,就已经很幸福了。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了的战友……”对于荣誉与功劳,孙景坤不愿多谈,谈得最多的是那些与他拼战沙场、为国捐躯的战友们。每每此时,泪水总是湿润了他的眼眶。“这时,我们才渐渐知道爸爸那些年在战场上经历了什么。当年那么多战友在他面前倒下,他是不愿回忆起那段经历,那是他心里永远的痛。”孙美丽回忆说,父亲很少谈过往的经历,兄弟姐妹之前都不知道他身上竟然隐藏了这样一个大“秘密”。“从参加革命那天起,就从没想过什么叫吃亏,什么叫好处,也根本没有想过要捞点什么”1955年年初,孙景坤复员。他主动放弃城市工作的机会,将自己的组织关系交给村党支部,把退伍手续交给地方民政部门。过去的一切,都被孙景坤刻意封存起来。回乡第3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参加劳动,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一干就是几十年。后来,孙景坤当上山城村生产队队长。“别小看这个职务,这需要极好的口碑和信任。”山城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说,那会儿,村民们并不知道他曾立下赫赫战功,可大家都觉得,他是党员,上过战场,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在生产队期间,孙景坤带领乡亲们发展粮菜生产,进行村庄建设,栽下了大量的松树和板栗树,并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还动员村民将2.6公顷土地重新分配给5户从黑龙江迁来的贫困户。吃苦在前、不求享受,从不争名争利,孙景坤这么要求自己,也是这么要求家人的。很多人不理解,“你本来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为啥还这么拼命干?”“你参加革命除了带回一些奖章和伤疤外,什么好处都没得到,太吃亏了。”“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就从没想过什么叫吃亏,什么叫好处,也根本没有想过要捞点什么。和那些牺牲在战场的战友比,我受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孙景坤说。说起这些,子女们曾经也对孙景坤有过抱怨,不理解父亲为何对家人这样“苛刻”。“我8岁上学,家里连4块钱的学费都拿不出,因交不起学费和腿有残疾,同学们歧视和欺负我。按说我爸是生产队长,只要写个介绍信,学费就可以免了,可他坚决不给开。”就这样,孙美丽小学仅念了半年,便退学回家务农。孙美丽手脚勤快、干活麻利,队里给她的工分从3分涨到7分。孙景坤知道后,开会严厉地批评了村民小组组长,并要求把工分降下来。后来,当地电信局招一批话务员,选中了孙美丽。孙景坤得知后,硬是把她的名额让给了别人。孙美丽说,父亲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每每有单位招工,父亲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家里姐弟7人,除了两个弟弟正常招工外,其余几人都是农民。年轻时,想不通弄不懂,随着年岁增长,孙美丽渐渐明白: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他是在替战友活着!”战争年代,孙景坤南征北战,患了严重的胃病,每次犯病,他只是吃上两片药顶一顶;他也曾突发心脏病,借钱做了支架手术……几十年间,孙景坤都按规定数额报销药费,从没向组织提过特殊要求。孙景坤住在大女儿家,房子年久失修,每逢外面下大雨,家里就会下小雨。对此,他总是说:“自己修一修就行了。”房子冬冷夏热,老人岁数大不抗寒,夏天有时都要穿棉袄,但他常说:“和当年在坑道相比,我受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有人让孙景坤找一找组织,但他从没动过这个念头,“那么多战友都牺牲在战场上,长眠在他乡,我还活着,已经很知足了,如果我再麻烦组织,怎么对得起那些战友?”在孙景坤眼里,几乎没有他自己。为了让孙景坤日子更宽裕,村里也曾多次找企业赞助,想帮帮老人,但每次都被他拒绝:“不是我应得的,我坚决不拿。”邱大鹏说,在孙景坤的心里,总是先想着党、想着国家、想着别人,而把自己摆在最后。“把自己摆在最后。”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一个党员的风骨,也道出了信仰的底色。转自《辽宁日报》
    08/26
  • 宽甸八河川皮影戏
    八河川皮影戏起源于山东省海洋县,清朝同治年间,随大批移民传至宽甸地区,距今已有140余年历史。1865年,宽甸八河川皮影戏第一代传承人王德新在八河川定居,故名“宽甸八河川皮影戏”。宽甸八河川皮影戏,至今还保留着最初传来的活态形式,以口传心授的“溜口影”为主要特征,同时融合借鉴了宽甸地区“单鼓”、“鼓乐”、“东北二人转”等音乐旋律,形成了具有辽东特色的皮影戏。宽甸八河川皮影戏,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现已传至第五代。在当地,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婚丧嫁娶、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经常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剧目有《杨家将》、《呼延庆打擂》、《金鞭记》、《三宝记》、《四平山》、《小金花》、《十八层地狱》、《双玉戴》等。
    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