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丹东
- 辽宁丹东:新婚四天 他两次下沉防疫一线刘锡霖是丹东市人社局人才开发科的一名科员。疫情期间,他主动请缨,先后两次支援防疫一线。他说,他有过八年的军旅生涯,也是一名党龄十多年的老党员,支援防疫义不容辞,但他没说,他还是一位结婚刚四天的新郎官。为了支援防疫工作,他舍小家顾大家,父亲人在外地,母亲退休在家,妻子复工复产,岳母街道防疫,岳父也当了志愿者。因为疫情,一家六口身在六个地方,近两个月不得相聚,可他无怨无悔。住宿条件不足,他主动让出仓库给其他的防疫人员,自己住在走廊里,没有水电,一住就是半个多月。人员少、任务重,他穿着防护服顶着高温,挨家挨户运送物资、清运垃圾、核酸检测,时常辗转数个小区、连续作业十多个小时水米未进,用汗水和热血确保防疫工作顺利完成。他下沉的社区筛查出了阳性患者,面对深入封控楼近距离采集核酸的艰巨任务,他有过担忧和顾虑,但还是一次又一次毅然决然冲锋在前,只有一句话:“把最危险的地方留给我。”有的小区没有物业,他主动接手,居民结构复杂,管理难度较大,他便一条条路排查,不放过任何一个死角;没有群众基础,他便写一封信,把一颗颗心温暖融化,不遗漏任何一位居民。有群众解除自我隔离后,遇疫情滞留无人问津,他核实情况后,主动帮助联系社区及防疫指挥部,用私家车把滞留群众顺利送回家中。他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在收获了支持与感动的同时,让防疫工作更有温度。07/22
- 辽宁丹东:用歌曲传递战“疫”强音激扬的合唱曲《我们在一起》在丹东东港唱响时,许多人为之振奋。深情的女声独唱《同心共筑英雄城》,以优美的旋律致敬“最美逆行者”,使身处战“疫”中的人们心生温暖和力量。最近,这两首抗疫歌曲被广泛传唱,它们的曲作者是曾获评第二届全省文明家庭的孙嘉航、国巍夫妇。从2020年开始,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用歌曲为战“疫”的英雄加油鼓劲。孙嘉航、国巍夫妻是丹东东港人,在音乐领域都曾获得不少荣誉。孙嘉航曾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的创作类、演唱类大奖,还辅导、指挥着东港3个不同年龄段的合唱团,取得2015年全国群文杯合唱总决赛第1名的好成绩。国巍曾获得中国音协等单位联合颁发的全国首届少年儿童环保歌曲征集汇演最佳创作奖,乌兰图雅、慕容晓晓等知名歌手演唱过她的作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夫妻俩认为,应该肩负起更多的使命和责任。他们从各种媒介看到医护人员出征后,希望以自己的方式,为他们加油助威。于是,夫妻二人开始分头创作。完成曲谱后,两人交换演唱对方的曲子,互相提出建议和意见,使作品在不断地交流探讨中变得更好。歌曲创作完成后,如何录制成为一道难题。不能聚集,但合唱团的成员们都想参与《出征》这首合唱曲目的录制,为此孙嘉航让大家分头在家录制,由他来合成。参与合唱的成员们多是业余歌手,很少在家录制歌曲,孙嘉航便通过网络发送录音软件,一个一个电话指导其安装和使用。几天下来,三十几个人录制的样本发给了孙嘉航。可不在一个录音棚里又无人指导录出的节奏、音准等问题很多,有的需要返工,有的需要处理,孙嘉航熬了好几个通宵才制作完成。尽管不够完美,但饱含所有参与者的深情。完成音频后,孙嘉航、国巍夫妇还积极参与了MV作品讨论,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推敲,反复修改了不下20遍。《出征》和《天使礼赞》播出后,获得了很多好评。疫情期间,身为东港市文化馆副馆长的孙嘉航还带领工作人员研究推出了线上“文化微驿站”,通过前期筹备、录制、后期制作,在线推出了一个崭新的文化窗口,打造出东港特有的品牌活动,满足了特殊时期的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今年4月份,孙嘉航下沉至东港新华社区、芙蓉社区,成为一名志愿者,70多天的时间里,他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开展核酸检测、卡点值守等工作。抗击疫情一线的亲身经历使他对抗疫工作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他利用工作间歇,创作了《我们在一起》《有你》等歌曲,表达对逆行者的敬意,发布在学习强国平台。国巍虽未投身疫情防控一线,但也积极投入到抗疫歌曲的创作中,歌曲《同心共筑英雄城》连续多日在丹东广播电视台展播。两年多以来,夫妻俩共创作10多首抗疫歌曲,并有多首歌曲获奖,用歌声传递温暖和感动,激励着人们。最近,刚刚回到岗位的孙嘉航又开始忙着东港市农村文艺调演的策划和演出工作。每年,孙嘉航都要策划多场大型晚会及群众文化活动,进基层义务辅导,带领合唱团参加大型演出等。并经常和妻子一道走进基层,挖掘地方特色,倾听百姓心声,潜心创作接地气、聚民心的文艺作品,推动群众文艺工作与时代同频共振,传递好声音。“很多次基层演出结束后,村民们久久不愿离开,一再要求多演几个节目。群众的热情和支持就是对我们文艺工作者最大的鼓舞,再苦再累也值得!”孙嘉航说。07/22
- 辽宁丹东:丹东市举办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7月20日,由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丹东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2022年丹东市“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开讲。来自市直新闻媒体和各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新闻工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题材,登台演讲。《微光虽渺,万丈成炬》《“平静”的23天》,展开一幅幅一线人员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战“疫”长卷;《冰雪奇缘》讲述的是记者与丹东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结缘,完成聋哑孩子滑雪心愿的暖心故事;《不忘初心,我的记者时间》则是一位年轻的媒体人讲述自己用视频和文字传递党的声音,经历、见证、记录时代发展的过程……现场选手倾情投入,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感人的画面,展示了我市新闻工作者勇于担当、不畏辛苦的职业精神,体现了新闻人践行“四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的风貌。最终,丹东广播电视台选手胜出,获得推荐参加辽宁省“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07/22
- 辽宁丹东纤维街道:“抗疫先锋”下沉社区践初心“林阿姨,这是您的饭和生活用品,请拿好,再有什么需要可以找我,请安心待在家里,尽量减少外出。”这是振兴区纤维街道福春三社区市直机关下沉干部岳强和社区居民的日常对话。家住福春三社区和谐家园小区10号楼6单元的林颖是一位独居老人,受疫情影响,老人就餐和生活保障成了难题。得知老人的困难后,岳强带领福春三社区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的党员,主动帮助老人采买生活用品,坚持为老人送饭,用实际行动彰显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疫情发生以来,在驻纤维街道工作组的指导下,市直机关下沉党员干部成立“抗疫先锋”临时党支部9个,支部党员积极参与社区核酸检测、物资保供、垃圾清理等工作,筑牢社区疫情防控安全防线。纤维一社区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成立以来,支部书记龙云川和支部党员主动担起了为居民“代购”的任务,在一个个微信里、在一次次电话中、在一个个家门口,他们一边忙着记录居民的诉求,一边把白天采买的药品和物资送到居民手中。“现在很多居民碰到我们都跟我们道谢,其实为大家守护好健康防线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下沉干部孙海洋说。面对疫情,党员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始终激励着市直机关下沉干部奔走在社区抗疫的前线。“我们会继续坚守岗位,全力以赴协助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为居民排忧解难。”丹东公交集团下沉干部王美君说。07/21
- 辽宁凤城市郭一夫:用珍贵的“老票”追寻城市的历史一本本厚厚的藏品,是凤城市民郭一夫最宝贵的财富。随着他积累多年所得的“老票”一张张展开,历史的细节展现眼前,“每次翻开这些厚重的藏本,都感觉自己在不经意的角落里等待着,而只需推开一扇门扉,仿佛就与历史相遇。”在郭一夫看来,追寻故乡的历史就是追寻人类的历史。“凤城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小城,厚重的历史沉淀值得人们探寻。我出生、成长在凤城,我热爱这片土地,我愿意在追寻凤城历史、传承文明的道路上一直前行。”郭一夫说。上世纪80年代,郭一夫开始集邮。30多年一直执着于凤城地区历史的探究、收集时代信息的承载物,所得所藏可称洋洋大观。“这些‘老票’上的文字所记载的历史痕迹明确,一目了然。”郭一夫展示他收藏的清末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证照、票据,让时代面貌清晰。郭一夫珍藏的是一些特殊的收藏品,有凤城地区新中国成立前老照片、老明信片、旧书上的老图片等500余张,上世纪50年代照片近200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照片100余张。“这里面有一张新中国成立前的老照片,最早的拍摄于100多年前,已十分罕见。”郭一夫展示着他的藏品,如数家珍。几十年来,郭一夫为此痴迷。几十年里,他走遍了凤城地区20多个乡镇、200多个村落;几十年里,他撰写了十余万字的材料,拍摄了无数张照片。这一件件珍贵的藏品仿佛打开了历史的大门,带领人们一起领略凤城的往昔岁月。照片内容有抗日战争时期的义勇军英雄人物、凤城城区的老街景、凤凰城门及城门外的景色……一张张“老票”让历史再现,一处处细节把历史真实地拉回眼前。在郭一夫的众多藏品中,最让他津津乐道的,是被称为“老邓票”的东北民众自卫军通用钞票。这张珍贵的“老票”历经几代人,几经辗转被郭一夫保存至今,非常珍贵,记者在郭一夫的藏品中见到了难得一见的“老邓票”。“老邓票”见证了东北人民自发的抗日武装斗争,郭一夫要让这张小小的“老邓票”继续向世人讲述那段令人难忘的史实。“这些‘老票’都蕴藏着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气息,真实地反映出地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郭一夫把自己的每一件藏品都精心塑封。“历史总需要有人去整理、收集,要不就没有了……”而今,郭一夫追寻历史的脚步仍在路上,正是因为这份责任感,让他的收藏更有特别的意义。07/21
- 辽宁丹东:两脚沾泥的教授黄国辉将蓝莓变成“金疙瘩”丹东市刚复工复产时,黄国辉便带着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所成员们奔波于各种植基地。眼下正是蓝莓丰收的季节,果农们收成咋样?有没有问题需要解决?黄国辉还得亲眼看看才能放心。黄国辉是我市蓝莓产业的技术领军人。果农们记不住他辽东学院园艺专业教授、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所所长、中国园艺学会小浆果分会副理事长、辽宁(丹东)蓝莓等小浆果战略技术联盟理事长这一长串耀眼的头衔,只记得58岁的他,已扎根科研生产30载,致力于蓝莓产业发展十余年,是“两脚沾泥的教授”。黄国辉的微信里有4000多个好友,辗转于各基地期间,他还要忙着给果农们回信儿。土壤改良、滴灌、抗病、剪枝、埋树过冬……一年四季,不舍昼夜,果农们啥时向他求助,他都及时回复。工作日要处理学校的工作,他就利用周末、节假日到各基地查看、现场指导。每次都是天不亮就出发,足蹬沙漠靴,手拎大保温杯,兜里揣着手套和修枝剪,车后座“躺”着小锄头……一天至少跑3个基地,他坚持了十几年。“做农业就要脚踏实地,离开了土地我什么都不是。”为了让果农们更方便学习,黄国辉还把下地指导的讲解、示范拍摄下来,发布到短视频平台上。一位果农提到这些视频时说道:“黄老师发的视频,我会一遍一遍反复地看,有的我看过了几十遍,甚至一百遍。”2006年,黄国辉在丹东试种蓝莓,摸爬滚打十几年,组建起由农学院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助教1人组成的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所。如今,丹东地区蓝莓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7万亩,产量占全国25%,软枣猕猴桃等小浆果产业成为国内核心主产区,创造经济效益年均2亿余元。宽甸灌水镇的张大鹏之前一直和妻子在外务工,一年忙下来也只能赚几万块钱。为了方便照顾留守家中的父母和年幼孩子,张大鹏找到黄国辉。2019年,在黄国辉团队的帮助下,张大鹏的温室建起来了,2020年3月第一次采收收益达15万元,如今他更是成为房前屋后的“技术指导”。这样的故事,遍布宽甸古楼子、杨木川、灌水、长甸等地。为了让蓝莓成为农民们致富脱贫的“金疙瘩”,黄国辉团队与多家种植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参与小浆果产业发展,形成“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帮助制定长期的生产管理方案,指导覆盖选址、生产技术、财务分析、销售渠道,知无不言、倾囊相授。“蓝莓的采摘期大多在7月份,如果将它的成熟期改到春节前后,不仅可以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农民的收益也会大幅增加。”黄国辉并未满足于眼前的成就,开始将研究重心放在“促进北方温室蓝莓果实成熟期提前”的试验上,将基质栽培技术作为这一阶段的重点攻关任务,开展了南高丛常绿蓝莓品种的引种试验和配套的基质栽培技术试验。如今,黄国辉团队已经在几个试点进行了五年多的基质栽培生产实验,初步获得蓝莓基质栽培营养液配方,使得蓝莓能够提前到1月份上市,不仅能够改变辽宁地区温室蓝莓种植模式,也使得丹东乃至辽宁的蓝莓种植技术达到国际水平。如今,辽东学院农学院的小浆果研究在本专业领域的影响力已经辐射全国,在辽宁、山东、吉林等产区累计建立的蓝莓生产示范基地达到上万亩,推广蓝莓新技术栽培面积达到5万亩,其团队应用推广“促进北方温室蓝莓果实成熟期提前”关键技术支持下的蓝莓产量达1.6万吨,生产苗木650万株,总产值约8.2亿元,新增就业人数5000余人。他们先后承担辽宁省十余项有关蓝莓的科研课题,实现“蓝莓产业化配套技术示范”等科研成果转化5项,获得专利4项,黄国辉也获得了“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先进个人”“辽宁省科技特派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07/19
- 【最美战疫人】防疫有力度 服务有温度“收到,马上出发!”5月23日,接到支援社区开展防疫工作的指令后,市消防救援支队振兴区大队中和路消防救援站的李卓第一时间报到,下沉振安区鸭绿江街道果园沟社区。作为消防志愿者第二组的组长,李卓带领7名组员吃住在帐篷里,连续坚守40余天,配送生活物资、小区卡点值守、协助核酸检测、清理生活和医疗垃圾……“每天早晨4点就要起床,平均每天工作15个小时,负责的两个小区光巡逻就得走近20公里。”李卓说,感觉最心累的不是睡眠不足,也不是工作强度大,而是面对个别小区居民的不理解、不配合。每每遇到情绪激动的居民时,他总是能够冷静、耐心地劝说。他总结了八个字的工作心得: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原来你们都是消防员,怪不得工作这么认真负责,还有耐心。”小区居民们得知李卓和组员们的身份后,对他们的工作特别支持,共同防疫的氛围也越来越浓厚。小区居民大多数为老年人,李卓每天都会带领两三名组员,挨家逐户配送米面油等生活物资。为了方便服务群众,他建立了“小区便民微信群”,帮居民取东西、买药、教老人用智能手机……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却拉近了他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太香了,吃完热腾腾的饺子,顿时觉得没那么累了!”让李卓记忆深刻的是一天下午,小区里的一对姐弟专门包了韭菜馅的饺子送过来。社区的工作人员,偶尔也会送来一些家常菜。“这热气腾腾的饭菜,不仅暖了胃,更暖了心,使我们充满了干劲,坚定了信心。”李卓说。多做雪中送炭的事,让工作更有温度“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所有关心帮助我的人。”7月9日,振安区鸭绿江街道东泰社区临江后街居民何义珍向市总工会下沉志愿者李向军不住地感谢。7月8日,李向军下沉至东泰社区临江后街,担任“分点长”,协助社区进行核酸检测、卡点值守等工作。7月9日,全员核酸检测,而何义珍的儿子急着乘通勤车前往位于新区的工厂上班。正在卡点值守的李向军耐心地向对方解释,又主动与工厂负责人联系,帮助其调整了工作时间,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核酸检测结束后,李向军了解到何义珍家庭生活困难,瘫痪多年的丈夫去年去世,儿子患有智力残疾,母子俩的生活来源只有每月1090元退休金和儿子按日结算的工钱,疫情让这个本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当天中午,李向军就将社区配发的午餐以及方便面、面包、火腿肠等食品送到了何义珍的家里。下午,他又将何义珍的家庭状况向市总工会反映,很快送来了20公斤大米。于是,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温情一幕。“疫情之下,大家都挺难。需要我们做更多雪中送炭的事,让工作更有温度。”李向军说。07/18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五十五集 陈宗魁:舍生忘死救伤员 一次献血四百五07/18
- 【战“疫”故事】辽宁丹东市妇联:关爱送到防疫一线连日来,辽宁省妇联在全省开展“两个找到”专项行动(即找到服务对象、找到被服务对象需要的感觉),切实为妇女儿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丹东市妇联围绕贯彻落实专项行动精神,深入工作联系点振兴区江海街道配合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妇联干部在各村进行核酸检测时了解到,现在天气炎热,各村普遍缺少防暑降温物资。为解决基层实际困难,丹东市妇联与丹东新柳集团共同筹集了遮阳棚、电风扇、矿泉水、遮阳帽等防暑降温物资,并第一时间将这些物资运送到江海街道的4个村及各个核酸检测点,慰问奋战在防疫一线的基层干部、妇女骨干和志愿者们,鼓励他们坚守岗位,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07/18
- 【战“疫”故事】辽宁丹东广济街道:老党员志愿服务队一线展风采“您好,为了您和大家的健康,请戴好口罩!”连日来,在丹东市元宝区广济街道各居民小区巡逻的老党员志愿服务队成员们,随时对居民进行“温馨提示”。老党员们佩戴红袖标,奔波于辖区防控一线,化身宣传员、巡逻员,提醒居民及时做核酸检测、不聚集聊天、做好自身防护……解放社区老党员潘更新,在两个多月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没有一天缺席。在居民做核酸检测时,他积极协助社区工作人员维持秩序,并做好消杀、登记信息、拿物资等工作。县前二社区党员网格员朱连君,在全员核酸检测时,认真核对登记分管网格内的每一位居民,确保不落一人、不少一户。主动投身防疫一线的朝凤社区老党员许宝华,在炎热的夏天里帮助居民登记信息,他表示只要党和人民需要,即使退休,也要为疫情防控作贡献。60多岁的八道社区党员志愿者陶淑杰,听说社区人手不足,她主动请缨,戴上志愿者红袖标,到驾校卡口值班站岗,宣传防疫知识,进行测温登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初心和使命。70多岁的平安社区老党员马秀兰带领50多人的“最美平安”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坚守防疫一线。她多次帮独居老人买药买生活用品,帮助隔离在家的居民买菜,为居民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