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辽宁丹东:用声音传递红色精神
    2月27日,周日,抗美援朝纪念馆内参观的人比平时多一些。上午9时,讲解员于婷的声音在馆内响起。循着声音的指引,观众的目光聚焦到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文物上,沉浸在对红色历史和志愿军英模的追忆中。线上线下讲好红色故事“这就是讲解员的工作常态。”于婷说,讲解、接待工作非常繁忙,特别是节假日期间客流量大时,一天要讲七八场,每场讲解平均在50分钟以上。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像于婷这样的讲解员共有30名。讲解员团队组建于1971年,男女比例1:5。作为国内唯一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历史专题纪念馆的对外窗口和骨干力量,讲解员不仅要勤于学习党史、搜集资料,还要不断更新讲解内容,将红色历史讲得生动感人。除了馆内讲解,今年初,团队还在线上推出3D云参观服务,通过线上解说,让观众足不出户便可“云游”纪念馆。一组数字记录了讲解员团队的辛勤付出:自2020年9月19日新馆开放至去年底,讲解员团队接待了来自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员、干部、群众150余万人次,提供公益讲解9520场(次)。为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参观团体提供公益讲解900场(次),举行抗美援朝烈士敬献花篮和新党员代表入党宣誓、重温入党誓词活动980余场(次)……贴心服务传承红色基因“感谢你们为传承红色文化作出的贡献。”这是一位91岁志愿军老战士写来的感谢信。去年,他在家人的陪同下,从黑龙江赶到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讲解员郎晓彤为听力不便的老人申请了蓝牙耳机,并将扩音器音量调大,在两个小时的参观中,用耐心细致地解说与老人一同回顾了历史,老人回到家乡后,专程寄来感谢信对她的服务表示感谢。“类似的情况我们常会遇到。”郎晓彤说,让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位志愿军老战士来参观时刚做完眼部手术,视力非常模糊,他说想在能看到的时候来看看(这里)。正因为这种特殊的情结,每当志愿军老战士来馆参观时,讲解员在热情接待的同时,还会尽最大努力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协助。开馆至今,抗美援朝纪念馆收到多封来自志愿军老战士及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感谢信,字里行间写满了对讲解员服务的认可。深入基层赓续红色血脉“下面我为大家讲解黄继光的事迹……”抗美援朝纪念馆内响起稚嫩的童音,来自山上小学“映山红”志愿服务队的小讲解员正在为观众进行讲解。黄继光、邱少云,先烈事迹被孩子们注入了自己的情感,讲得感人至深,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进入寒假后,抗美援朝纪念馆与丹东市山上小学开展馆校再育“映山红”活动。资深讲解员为学生们进行展厅讲解和志愿服务培训,通过培训的学生们在馆内为观众提供志愿服务。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学英雄、讲英雄的热情,让抗美援朝纪念馆成为他们的“第二课堂”。近年来,讲解员团队充分发挥抗美援朝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作用,深入党政机关、部队、学校、社区等开展志愿宣讲100余场(次);与我市43所中小学结对,义务输送《烽烟滚滚唱英雄》《震撼世界的较量》等专题展览,组织学生观展3.5万人次,发放宣传册、书籍等3万余册。抗美援朝纪念馆还在鸭绿江断桥、河口断桥、志愿军公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巡展一百余次,由讲解员组成宣讲小分队以鸭绿江畔、城市公园等为阵地,通过深入浅出的精彩讲解,让大家追寻红色历史,受众达12万人次。近年来,抗美援朝纪念馆讲解员团队屡获殊荣。在获评“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巾帼文明岗”“辽宁省雷锋号先进集体”等称号的基础上,今年学雷锋纪念日前夕,抗美援朝纪念馆讲解员团队还先后荣获辽宁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第七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荣誉。此外,讲解员在各类赛事中屡创佳绩,获得“全国十佳金牌讲解员”“全国首批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全国博物馆、纪念馆特色宣教形式展演活动优秀奖”等荣誉。抗美援朝纪念馆先后获评“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和全国首批“廉政教育基地”等称号。编辑:邹润陶嘉悦
    03/08
  • 辽宁丹东:传承家风家训 讲好励志故事
    在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元宝区妇联在阖家云创家庭教育培训室开展“家风家训有我传快乐成长永相伴”主题活动,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家风好家训,吸引十余个家庭前来参加。活动邀请元宝区委宣讲团成员倾情授课,从身边例子、名人事迹、典型社会事件入手,重点向家长及孩子们讲述什么是家风家训、传承良好家风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传承良好的家风家训。通过互动提问,使家长们更深入地认识到好家风好家训对孩子成长的积极作用,鼓励家长学做智慧家长,成就孩子美好未来,同时也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文明的种子。为加深孩子们对家风家训的理解,现场还准备了手抄报和画笔,让孩子发挥想象空间,展示多姿多彩的童趣家风家训。活动还组织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来到阖家云创图书馆,开展亲子共读红色经典故事活动。《女中豪杰——何宝珍烈士》《窑洞》等一个个红色故事让人荡气回肠,家长们讲得投入,孩子们听得认真,大家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亲子阅读时光。一场精彩的活动,能让人对前行的路豁然开朗。参与活动的家长纷纷表示深受启发,今后一定要给孩子们做好榜样,争做合格家长,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陪伴孩子健康成长。编辑:邹润陶嘉悦
    03/07
  • 辽宁丹东苏凤琴:“担任冬残奥会火炬手,我备感光荣”
    3月2日,北京冬残奥会火炬传递正式启动,第三棒火炬手是来自丹东的检察官苏凤琴,她手擎火炬奔跑在八达岭古长城景区内。“迎接冰雪之约,奔向美好未来!有幸作为一名检察机关的代表参加本次北京冬残奥会的火炬传递,成为一名检察官火炬手,用‘检察蓝’护航‘冰雪白’,我备感光荣!”苏凤琴说。苏凤琴是丹东市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四级高级检察官,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模范检察官、全国优秀公诉人、双百政法英模”等荣誉称号。苏凤琴是曾经主办过“四大黑哨案”的检察官,一直关注竞技体育公平,为此做了很多工作。传递火炬的路程有限,但每一步都传承着“理解、尊重、关心、帮助”的残奥精神,每一步都凝聚着“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观。一棒棒的接力,传递的不仅仅是火炬,更是责任与使命、梦想与未来。参加火炬传递让苏凤琴更加关注残疾人群体。“冬残奥会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也让整个社会更加了解他们,让大家更加包容、更加团结,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内核。”苏凤琴表示,今后会将奥运精神、残奥精神融入检察工作,以“更实、更细、更严、更极致”的作风,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以更优质的检察工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贡献法治力量。编辑:邹润陶嘉悦
    03/07
  • 辽宁丹东:一位老党员最后的党费收据
    近日,振安区汤山城镇汤山城村村民李富喜的家人收到了一张特殊的收据。收据来自中共中央组织部,上面写着“收到李富喜同志自愿交纳党费一千元整。”2月22日,记者来到李富喜家中,他的家人拿出老人生前记录的一大箱党课笔记。所有的笔记都是老人亲笔书写,一笔一画仿佛在诉说着老人一生的故事。李富喜的亲人感慨:“22日是老人去世一周年的日子,我们收到了中共中央组织部的收据,老人临终前的心愿终于完成了。”李富喜老人1930年出生,195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轻的时候,(他)曾担任叆阳城村村财粮主任、农业生产合作社会计,1964年被调入汤山城手工业社担任会计,一干就是22年。去年2月,李富喜老人病重,但他心中一直装着党,在临终前仍不忘对党发出的誓言。“将1000元党费上交给组织,奉献出自己最后的一份力量”。这是李富喜同志留给女儿的遗愿。去年3月,老人去世后,家住外地的李霞赶回了汤山城镇,将1000元特殊党费交给了镇党委,完成了父亲的临终心愿。汤山城村党总支书记游世财说,李富喜老人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村里有着极好的口碑。曾被评为优秀党员、劳动模范。李富喜的家人表示,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履行着一名老党员的义务,家人将永远珍藏老人这张特殊的收据,学习他的精神,将这种精神代代传承。编辑:邹润陶嘉悦
    03/03
  • 辽宁丹东:“体育下乡”获评全国优秀
    2月24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广电总局等15部门公布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名单,丹东市老年人体育协会体育下乡志愿服务队被授予全国“三下乡”优秀团队称号。自2013年起,丹东市文旅广电局遴选29名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组成体育下乡小分队,开展“体育大篷车,健康农村行”活动,下乡送健身项目、健身知识、健身器材,率先在全省实现了行政村体育健身全覆盖。在普遍对村级健身骨干培训的基础上,坚持“四个倾斜”,即向体育健身示范村倾斜,发挥引领、带动、辐射作用;向旅游村倾斜,助力旅游拉动经济发展;向贫困村倾斜,让村民在物质和精神上同时富起来;向少数民族村倾斜,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带动了数万人参加体育健身。多年来,为全市培训健身骨干1.3万人,帮助乡村建立健身队伍1.2万余支,有力推动了全民健身与全面健康融合发展。编辑:邹润陶嘉悦
    03/03
  • 辽宁丹东:英雄城市盛开“文明之花” 她用“生命之火”挽救他人生命
    2022年1月24日,来自丹东市的李女士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空军医院血液内科顺利完成采集,实现了她多年以来的梦想,光荣地成为了辽宁省第27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李女士今年41岁的李女士从事保险行业,是一个工作努力、富有爱心的人。2016年6月,在丹东市红十字会的宣传下,她来到了献血屋采集了血样,光荣地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志愿捐献者。2021年11月,李女士接到了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一名血液病患者与她的血样初配成功。听了工作人员详尽地讲述了捐献流程后,她痛快地答应了。回家后,她将此事告诉了家人,母亲由于不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有些不放心。李女士耐心地给她讲了捐献救人、无损健康的科学知识和采集流程,渐渐打消了母亲的疑虑,最终获得了全家人的支持。1月19日清晨,在丹东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及家人的陪同下,李女士踏上了捐献的爱心之旅。来到沈阳入院后,李女士给远方的患者写了一封饱含深情的信,鼓励他早日康复。李女士写给受捐者的信在住院的这几天里,爱人及红十字志愿者始终陪伴着李女士。24日下午,她顺利地完成采集,这份“生命的火种”将由工作人员护送,为远方的小伙带去生的希望,这也是最特殊的一份新年礼物。志愿者合影采集结束后,她接到患者的感谢信,信中真切的话语,让她觉得一切都是那么值得。她说“不用感谢,从我决定加入中华骨髓库的那一刻起,我就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我的造血干细胞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这是让我最自豪的一件事。”省红十字事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宫健和省红十字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窦伟专程到医院看望李女士,高度肯定和赞扬了她挽救素不相识患者生命的善举及热心公益的高尚品格,并为李女士颁发了荣誉证书。丹东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石漉也安排工作人员给李女士颁发荣誉证书并送去慰问金。希望在李女士及其他成功捐献者的无私奉献的大爱感召下,有更多的爱心人士能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行列中来。编辑:邹润陶嘉悦
    03/02
  • 辽宁丹东宽甸镇:推进移风易俗 共创文明小镇
    近日,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区宽甸镇欢喜岭村积极开展“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入户宣传活动,向村民们发放“推进移风易俗宣传单”和移风易俗倡议书,并通过拉家常的方式听取群众意见、诉求,做好相关政策宣讲,扩大村民对移风易俗工作的知晓率,使其自觉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村民们对此高度评价,承诺会遵守村规民约,遵循健康、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和消费习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巩固文明城市创建的成果。近年来,宽甸镇把移风易俗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省级文明镇”创建工作的“铸魄”工程,从人居环境和乡风文明等方面入手,累计投资20余万元为每个社区、村完善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室;投入10余万元在11个社区和4个村安装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宣传展板400块,悬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条幅75条;利用户外电子显示屏不间断滚动播放标语,实现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宽甸镇全方位覆盖。此外,宽甸镇还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敬老模范活动以及创建十星文明户、文明村和文明单位等活动,并发动老干部对青少年进行“一帮一”结对帮扶,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创建16支理论宣讲队伍到社区(村)、学校、企业等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开展“感恩、孝德、家风”教育讲座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群众在活动中提升文明素质。宽甸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3年来,共争取资金近9亿元修建堤坝近7公里,完成村路路基改造近40公里,新建及维修机电井9眼,管路13公里,清理河道淤泥5000余立方米,安装村屯路灯近500盏,栽植绿化树240亩,建设日光节能温室380栋,蔬菜保护地面积达2750亩。在今后的工作中,该镇将严格按照《全国文明村镇测评体系》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真抓实干,不断取得精神文明建设新成绩,全力营造全民共建的良好氛围,打造和谐美丽、富庶文明、人居佳地的新宽甸镇。编辑:邹润陶嘉悦
    03/02
  • 辽宁丹东:农妇唐梅弱小肩膀扛起一大家
    “8年多了,日子终于过得透亮了。”正月里拿到养鸡收入的6000元钱,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佛山村四组的农妇唐梅心里感觉真亮堂。自从丈夫去世,她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和婆婆、奶奶婆艰难度日,靠着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五口之家。2004年,唐梅和王殿发结了婚。第二年,肝癌夺去了唐梅公公的生命。2013年初,唐梅的丈夫被确诊为肝癌,18天后,丈夫去世。“那时,大女儿只有7岁,小女儿不到2岁,还有婆婆和80多岁的奶奶婆需要照顾。一夜之间,真是觉得天塌了。”家不能散。唐梅决心把家撑起来。种地、放蚕、烙火勺、赶大集,接下来的日子,唐梅担起了家庭的重任。丈夫在世时,唐梅和丈夫一起打火勺上集卖,如今她自己重新开始了这份买卖。每逢赶集的前一天晚上,唐梅将两个孩子哄睡后开始和面、发面、烙火勺,一烙就是一夜。第二天一早,唐梅将火勺装在泡沫箱里,推着独轮车走半个多小时到汤山城镇的大集上卖。除了卖火勺之外,唐梅还当起了“蚕把头”,这是一个连男人都打怵的活儿。蚕场在佛爷山旁边的一座山上,山高路远,一个来回有十多里路。为了清理蚕场,她每天起早贪黑在山上破蚁子、匀蚕、看鸟,上山回家两头不见日头。山上的露水大,被露水打湿的衣裤需要半晌才能干。遇到阴天,只好靠自己的体温烘干衣服。抓蚕时,手被蚕沙浸掉了皮,胳膊被毒毛虫蜇得一片片泛红,碰一下就钻心的疼……2017年,唐梅被评为“辽宁好人”。今年1月,唐梅作为人大代表参加了丹东市人代会。“如今,农民有了新农合,治病就医有了保障,建议适当提高三甲医院住院报销比例。”“农民生病用血,建议国家能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唐梅处处为他人着想,作为市人大代表,她在议案中积极为农民发声。编辑:邹润陶嘉悦
    03/02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三十五集 陶伟:“空中拼刺刀”第一人
    02/28
  • 辽宁丹东:爱,让他们相伴成长
    “胡青阿姨,谢谢你们给我买的学习用品,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2月20日下午,看着小囡用妈妈手机发来的微信消息,胡青不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并马上截图发到了“助学小囡志愿者服务队”微信群中。这个助学小队有8名成员,都是市第十七中学的学生。他们给小囡买学习用品的钱不是压岁钱,而是通过卖废品攒下的“辛苦钱”。助学活动是从6年前开始的,也是从那时开始,这些孩子养成了一个习惯:把做题用过的纸、快递纸壳、废旧瓶子积攒起来卖掉,作为给小囡买礼物的资金。小囡与助学小队的故事,要从2018年说起。当年,金汤小学开展了一次组织志愿者服务小队活动。佟凌是金汤小学的科任老师,她的儿子就读于金汤小学,积极成为志愿者服务小队的一员,作为家长,佟凌也想帮孩子做好“幕后工作”。当时助学小队有12名学生,家长们在一起研究,如何让孩子做点有意义的事,最好是能长期坚持下去的。正巧,有一个孩子的家长是丹东儿童励志分会的义工,就提议一起捐助一个贫困学子,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于是,通过这个义工家长联系到儿童励志分会,小囡就这样走进了这个助学小队的视野。6年前小囡9岁,她的养父母已经65岁了。就读于通远堡镇中心小学的小囡学习成绩很好。养父因为家庭变故导致精神压力太大,耳朵失聪后,又患上心脏病和小脑萎缩,失去了自理能力。养母患糖尿病,每个月只有1200元的退休金,生活捉襟见肘。助学之前,佟凌与儿子冷君介,胡青与女儿王嘉怡,还有隋皓霖和他的家长,带着复读机、水果、书本等慰问品,开车去小囡家探望。小囡家环境的贫苦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决定把小囡作为他们的资助对象。按照儿童励志分会的要求,每个励志儿童每月可得到300元助学金。这笔钱,由助学小队12个家长共同承担。除助学金以外,给小囡送礼物的钱则由孩子们自己解决。卖废品,成为孩子们攒钱的主要来源。每次给小囡买什么礼物,孩子们都细心考虑。在小囡与这些孩子平时的通话中,他们聊生活、聊学习、互相鼓励。当小囡觉得学英语吃力的时候,礼物中会出现英语练习册;小囡口算总出错的时候,礼物中会出现口算本……“他们对彼此的学习进度、学习情况都非常了解,我儿子做练习册的时候会习惯性地考虑,他做的这本是否适合小囡。”佟凌笑着说,当初想资助同龄孩子就是觉得这样有利于共同成长。也正是因为同龄,王嘉怡和小囡身高体型都差不多,每次给小囡买衣服的时候,王嘉怡的妈妈都会到场,按照自己女儿的尺码给小囡挑衣服。“孩子们的眼光和大人的眼光不一样,按照女儿的眼光去给小囡挑衣服,她应该会喜欢。”的确,小囡很喜欢大家送来的新衣服,也很喜欢书本和学习用品。每次收到新礼物,她都会穿上新衣服给大家背诵一首诗,让妈妈录视频发过去,或者通过微信表达自己的感谢。视频中,是她自信的笑颜;微信文字里,透露着她阳光的心态。上初中之后,有些家长需要更多精力照顾孩子,孩子也需要更多时间放在学习上。12个成员的助学小队变成了8个成员。成员虽然变少了,但对小囡的关心和爱护没有减少。他们相约共同成长,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一起克服,茁壮成长。编辑:邹润陶嘉悦
    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