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22-11-7 12:46:07
- 消息来源:鸭绿江晚报
3名年轻记者的“采访日记”
顶着寒风冒着急雨,从隆冬走进深秋,“江海边境行”报道组的年轻记者们历时10个多月,沿着百里边海防线探访了30个边境派出所的数百个工作点位。一场大型报道,考验的是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呈现的是江海边境线上“藏青蓝”卫士们的别样风采!
(以下3篇稿件分别由记者唐羽廷、蔡萌萌、王子涵撰写)
①
江海边境行,我们不虚此行!
记者 唐羽廷
新闻为本,策划先行。2022年开年伊始,在谋划新一年的新闻报道工作时,丹东报业传媒积极推出“江海边境行——探访鸭绿江畔百里边境线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对我们90后记者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采访经历。
30万人在线观看启动仪式
丹东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在江海边防线上驻守着这样一支移民管理队伍,他们承担着管边固防的使命,维护辖区平安稳定的职责,这支有着“雄师劲旅”称号的队伍就是丹东边境管理支队。他们的制服从橄榄绿换作藏青蓝,不变的是戍守边关的初心使命。丹东报业传媒围绕丹东全域边境线,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江海边境行”,用记者的镜头和文字,全方位多视角展现这支年轻队伍的工作和生活。
策划一出,得到了报社领导和丹东边境管理支队领导的大力支持。1月4日,在边境支队礼堂,探访鸭绿江百里边境线大型全媒体报道《江海边境行》正式启动,新华社现场云全程直播,开播仅20分钟,引来30多万网友在线观看,2.2万余次点赞。
迎着刺骨的海风,奔赴采访第一站
启动仪式刚一结束,栏目组一行四人便直奔丹东边境“西大门”——海洋红边境派出所,开启了本次大型采访的第一站。
到所后,我们和民警们一起讨论拍摄方案。方案敲定后天已经黑了,在热气腾腾的派出所食堂里,我们吃罢工作餐便开始了紧张的拍摄。冬日的海边冷风刺骨,几名记者即使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还是被冻得瑟瑟发抖。摄影记者举着摄像机一路跟拍,没一会手就冻僵了。那天拍摄到很晚,回到住处后,同事们又冷又累,一头扎进被子里,和衣而眠。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早早出发,走在满是浮冰的土路上,跟随民警巡逻的脚步,开始了新一天的采访工作。巡边是一件枯燥又极其考验耐性的工作,一路上,民警们在认真巡逻执勤的同时,还不时暖心地与百姓交流处理突发警情。
刚刚结束海洋红边境派出所的拍摄任务,我们又马不停蹄赶往孤山边境派出所开启第二站拍摄工作。在车上,我们一边聊着下一站的采访计划,一边抵挡着寒冷的侵袭,几个年轻人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挤在车里,彼此苦中作乐地自嘲打趣,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享受着深入一线采访的充实。
新婚三天便返回警营的新郎
距离孤山边境派出所5公里的路程便是鸭绿江口湿地保护区,那条进入保护区的必经之路旁驻扎着派出所的执勤方舱。为防严寒,方舱外层裹着厚厚的塑料布,放眼望去周边荒无人烟,摄影记者一边按下镜头一边感叹道:“这可能就是最孤独的方舱吧!”
夜深时,正当我们在研究第二天的拍摄内容时,民警石传玉敲门进来,说出了他想在我们的镜头前给好久不见的新婚妻子写信的想法。这个新婚3天就离开妻子返回警营的新郎,在信中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和愧疚,语言质朴却真情满满,让在场的每个人为之动容,更让作为媒体人的我们收获了感动,坚定了一直探访下去的决心。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报道,让更多的人关注他们,也让他们的家人通过我们的镜头去了解民警们的工作和生活,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最辛苦最难忘的一次采访
到小韭菜沟边境派出所的采访,是我们此次边境行最辛苦最难忘的一次。知道宽甸的冬天极为寒冷,我们早早准备好各自最厚的羽绒服,包里还揣着“暖宝宝”,全副武装地向大山深处出发。
山路九曲十八弯,晃得我们头昏眼花,从一个执勤点位到另一个点位,开车要转108道弯。有的同事晕车了,就闭着眼,紧锁的眉头一路上都不曾打开。终于盼到下车了,民警又告诉我们还得坐船走较长一段水路,晕车的同事一听,眉头锁得更紧了。
坐在快艇上,迎着冬日刺骨的寒风,记者们不约而同地大喊:“太冷了!”同事们互相勉励:既然来了,就要不虚此行,就得去最远最苦的点位上看看,就得真实记录下驻守在这里的边境警察的艰苦。
一路辗转,我们终于到了民警执勤的点位上。由于执勤点的地炕比较矮,我们的摄影记者长时间跪地拍摄,站起身时,他腿脚早已麻木了。虽然记者采访辛苦,但我们觉得和坚守在这里的民警相比,这些都不值一提。
小年儿大年儿里的暖心采访
小年夜当天,我们依然奔赴在采访路上。在大鹿岛的码头,我们和那些带着大包小包置办年货的村民们一起等船。客船到岸后,正在码头执勤的民警开始帮村民们一箱箱地搬运年货。在大鹿岛边境派出所,记者和民警们一起写福字、包饺子,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一个特别温暖的小年夜。可以说,每一站的采访,都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体验,我们几位90后、00后的记者同这群跟我们一样年轻的民警共同经历,共同成长。
大年初八,我们赶赴黄土坎边境派出所开启第五期采访之旅。在那里,我们看到村民战秀英正在和民警聊天。她身着红彤彤的外袄,谈到不久前自己和有着10多年积怨的家人握手言和时,这位中年妇女难掩心中复杂的情结,先是笑而后又大哭起来。她紧紧握着民警的手不停地感谢,因为民警的耐心调解,她才能和亲人重归于好。记者捕捉到这真情流露的一幕,回所后,我们还在感叹,这期节目一定看点满满。
我们来到新沟边境派出所时,正是农历正月十三——北方沿海地区传统祈海的节日。今年禁燃通告下达后,为防止少数渔民存在侥幸心理私自燃放鞭炮,东港市沿海码头各重要地段都有多名民警执勤看守。这是对民警工作的一次考验,同时也是对跟踪拍摄记者工作的一次考验。
当晚,我们背着拍摄设备,一路沿着码头前行,到处寻找拍摄素材,直到次日凌晨2时,才结束拍摄返回到所里。当晚,整个沿海码头格外安静,民警们用他们的坚守换来了海晏河清。
民警事迹让群众流下热泪
6月末,我们来到新港边境派出所。采访时记者们跟随社区民警李鹏来到他所辖社区拍摄,遇见了所内组建的红袖标巡逻队的队长。一见面,这位队长就满含热泪给我们讲述着巡逻队的老党员事迹,讲民警李鹏如何帮他们争取保暖服装,在保证大家穿暖的条件下巡逻的暖心事儿。一句句掏心窝子的话,体现了警民连心的浓浓情谊。
在浪头边境派出所的采访工作中,我们通过民警张洪涛的工作,了解到社区民警工作的不易。辖区一老人在家中病逝,张洪涛大半夜被叫出去帮着料理后事。老人的两个女儿在谈到张洪涛对父亲的帮助时,满是感谢和赞叹。
一位30年没有落户的村民告诉记者,因为张洪涛跑前跑后帮忙协调,她终于解决了多年黑户带来的苦恼和不便。当很多人问她,这个叫张洪涛的警察到底是你家什么亲戚,你给了什么好处时?老人老泪纵横指着自家破旧的墙壁说:“洪涛帮我,却连我家的一口水都没喝过啊!”有困难找警察,这句话正是张洪涛的工作写照。
警犬哈特很抢镜
在前阳边境派出所,警犬哈特尤为吸睛。前阳边境线辖区码头多、船只种类多,治安形势相对复杂。在枯燥的巡逻路上,它的默默陪伴,既可以配合民警工作,对犯罪分子起到震慑作用,也给民警们的日常增添了很多快乐元素。它是民警们离不开的工作伙伴,更像是一个家人和朋友。
采访中,摄影记者给了哈特不少镜头,一时间这个小家伙成了受人关注和喜欢的“小网红”。
国门湾边境派出所的拍摄,我们连续去了两趟,因为民警太忙了,有时候一件事还没结束,就跑出去忙另一件更急的事,我们只能跟随民警一边办案一边拍摄——走进案发现场,走进抓捕现场,走进审讯室……每一期的拍摄都能接触到新鲜内容,在感受民警工作繁忙的同时,我们也经历了不同的体验。
“边境警民鹊桥会”现场牵手14对
一路走下来,如何保证30个派出所的拍摄各有特点,栏目组为此召开了一次改版研讨会,对栏目创新改版并呈现更好的效果充分讨论,最终决定呈现原声视频,并在片尾制作彩蛋,让节目更有贴近性,更迎合网络受众。同时,我们也积极策划互动活动,帮助坚守在第一线的民警们解决婚恋交友的实际问题。
为解决驻守山区民警的交友难问题,栏目组积极策划,8月23日,丹东报业联手丹东边境管理支队宽甸大队举办了一场形式新颖的“边境警民鹊桥会”。活动中,40名单身男女嘉宾在温馨浪漫的氛围中上演了一场现代版的“鹊桥会”,14对男女现场牵手。
多媒体聚焦边境行,获得200万次关注
让人们更了解边境线上“藏青蓝”
此次报道历时10个月,探访百里边境线,“零距离”感受30个边境派出所民警的工作日常,生动记录丹东戍边卫士的风采。我们利用摄像机、无人机,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呈现形式,发出原创报道30余篇,发布图文及视频链接150多次,网络总阅读量200多万次。“海江边境行”系列报道,除在《鸭绿江晚报》及其官微和“今日丹东”平台发表外,“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等平台也同步发布,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前不久,“江海边境行”圆满收官,对我们年轻记者来说,这是一次“练兵”,也是报社全媒体报道的有益尝试,更是提升地方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的具体实践。
我们是新闻人,我们一直在路上!
②
我的第一次采访
见习记者 王子涵
参与“江海边境行”栏目报道活动是我的第一次采访经历,那是10个月前的冬天,我当时还是《鸭绿江晚报》一名实习大学生。
我并没有想象过这条采访之路有多难,只是觉得十分新奇有趣。当记者是我从小的梦想,再想到电视剧中警察们帅气威风、英勇无比的形象,便更加让我这个花痴女大学生对此番边境之行满怀期待。
但当我真正走进边境派出所,深入了解边境警察这个群体的时候,才明白自己对于警察,尤其是驻守一线的边境警察的认知有多么肤浅。
我以为我能安逸地坐着警车,欣赏鸭绿江畔美丽的边境风光,但我未曾想过山路是那样的蜿蜒曲折,没坐十分钟就开始晕车呕吐。
我以为能看到的都是民警们挺拔的英姿,结果我看到的却是他们一个个在趸船上一守就是一个月,被江风吹的皮肤皴裂的样子。
我以为只能记录民警们打击犯罪时惊心动魄的“大场面”,但我看到的更多是他们不遗余力地化解田间地头矛盾,不厌其烦地解决村民身边一个又一个“小难题”。
我以为能记录他们在家中承担起大丈夫的职责,顾家又体贴的温馨画面,但我了解到的民警们全部都是与亲人聚少离多,每逢节日只能抱着手机与家人报平安,心中满是数不清的愧疚。
那时的我心态完全发生了变化,只想深入,再深入地去走进他们,了解他们,切身体验他们工作的艰辛与不易。然后用文字和镜头向大家展示他们最真实的生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群体。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祖国边疆就是他们的诗和远方。他们常年驻扎在边境线上,从橄榄绿换作藏青蓝,从懵懂少年到乡亲心中的顶梁柱,他们用脚步、用真心、用真情守护着江海边境线上的每一个村落,每一处土地。
这世界,每一天都有很多故事在发生,而警营就像是一个微缩的“世界”,见证人间悲喜,收纳生活感动,而我真的很幸运,能用自己文字来记录这些感动。如今30个边境派出所走过,“江海边境行”栏目结束了,而我作为新闻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③
走近“关鸽” 收获感动
记者蔡萌萌
“200多公里的边海防线,几十个采访点位……啥时候是个头儿啊……”这是我刚刚接到采访任务时的第一反应。但是,在第一次采访过后,我便打消了这种想法,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油然而生的感动。
2022年1月4日下午,报道组一行四人驱车前往丹东边境管理支队“西大门”海洋红边境派出所。
在这里,我们结识了一位90后民警关人华,他是海洋红执勤点位的驻勤民警。巡逻途中,关人华带我参观了他战斗和生活过的旧方舱。这个立在空旷的海边上的“铁皮房”空间狭小,只能放下两张床和一些巡逻必备的物品,破旧的地板早已起翘变形。采访时是在1月里,海风如刀,呼呼作响。“海边潮气大,加上取暖不好,睡觉时首先要盖一层厚棉被,然后再盖上军大衣,一层层全部盖在身上才能勉强入睡。”关人华说,3年的驻勤工作,自己每周有五六天都在方舱里度过,每天8小时不间断巡逻,最忙时一天只能睡4个小时。那时,执勤房还是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彩钢房,没有通电,只能依靠老式煤炉取暖,早上起床后他的眼窝和鼻孔里都有煤渣。最长的一次执勤,他在这里坚守了3个月。这段经历对他来说是一次丰富的职业经历,是一回战胜孤独的锻炼,更是一场坚守初心的洗礼。
走出旧方舱,关人华迫不及待地带着我来到现在的新方舱。2021年12月,派出所经过积极协调,争取资金新建了一处警务室,并更换了新式办公设备。介绍自己的新办公环境时,关人华举手投足间洋溢着喜悦和满足。
因为离家远、工作时间不固定,关人华常常对家人和恋人“失信”。因多次失约,还被女朋友戏称作“关鸽”。说到这些时,关人华语速慢了下来,眼睛里满是无奈。
关人华是万千移民管理警察中的一个缩影,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江海防边境线上“藏青蓝”卫士们闪光的风采。后期,因为工作原因,我没有全程随组采访,承担起了后期配音工作。从启动仪式开始,直到最后一个镜头拍摄完成,边境线上留下了我们珍贵的影像,留下了媒体人的足迹,能够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更多感人的细节,践行记者“四力”,不仅是对个人业务能力的一种提升,意志力的一种磨炼,也给我的记者职业生涯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记者 | 唐羽廷 蔡萌萌 王子涵
视图 | 孙坤霖 赵辉 康乐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