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辽宁丹东:三教师将代表辽宁参加全国大赛
    8月26日,第三届辽宁省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决赛开赛,丹东市技师学院选派的7名教师取得优异成绩。张瀚东、韩旭、马晓哲分获工业综合与农业、交通、班主任三个类别的第一名,厉莉获电工电子类的第二名,解川一霖获机械类的第三名,孙志刚获交通类第四名,张晓获电工电子类第四名。据了解,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为国家和省级一类赛事。本次大赛主题为“立德树人技能育人”,大赛分为教学赛和班主任赛2个赛项、10个类别,共有来自全省各市98名选手参赛。九月底,来自丹东市技师学院的三名冠军选手将代表辽宁省赴江西省参加人社部举办的全国教师职业能力大赛决赛。
    08/30
  • 辽宁丹东:微网格服务千万家
    8月24日,丹东市振兴区汤池镇集贤村第34网格的网格员梁洪芳登门向独居老人进行科普宣传。60岁的网格员梁洪芳,经常用休息时间帮助村里独居老人收拾庭院卫生、宣传疫苗接种知识等。大家都问她,你成天跑来跑去累不累?她总笑着说:“村民的‘心上事’就是咱网格员的‘上心事’。”从4月中旬开始,振兴区和汤池镇投入资金,统一为各村网格员配备了工作证、背包、马甲、帽子、手电筒、雨伞、工作日志等物品,保障其日常工作开展。同时,在各村醒目位置张贴网格员公示展板,将网格组织架构、责任分工、具体责任人等内容向群众公开,做到家喻户晓。网格化工作开展以来,身穿红马甲的网格员们或徒步或骑车,奔波在各村乡间小路上,为基层社会治理贡献力量。今年以来,汤池镇党委不断优化农村网格员队伍建设,在全镇划分了159个网格,确定人地、人责对应的疫情防控、信访维稳、安全生产等十项服务事项,由相关部门明确网格具体管理职责,招募、吸纳辖区内年轻大学毕业生和楼栋长、村民组长、村民代表、党支部书记、党员骨干等担任网格员,实现基础网格上的“多网合一”。
    08/30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六十一集 李永德:尖刀连长鏖战五次战役 六次负伤不下火线
    08/29
  • 辽宁丹东珍珠街道:913名防疫志愿者获得证书
    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振安区珍珠街道涌现了一大批假期中的大学生、退伍军人、社区党员、居民、还有受疫情影响未能开业的个体经营者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他们不计报酬、不辞辛劳,与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共同筑起了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坚实防线,守护了全街居民群众的健康平安。他们纷纷主动请战,持续多日奋战在防疫一线,他们的声音虽然变得有些沙哑,但并未减退他们的服务热情。他们的身影散布在核酸采样点、小区门岗、“敲门行动”等防疫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无私的志愿服务精神,展现了新时代志愿者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近日,为表示对各位志愿者辛苦付出的敬意和感谢,珍珠街道为913名参与疫情防控的志愿者颁发了荣誉证书,鼓励他们继续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共建美好家园贡献力量。志愿者张鑫接过证书激动地说:“很高兴能够加入社区的志愿者队伍,为咱们社区的疫情防控贡献一份力量,还认识这么多可爱又乐于奉献的人,日后我将继续传播正能量奉献社会。”
    08/29
  • 辽宁丹东三浓新村:追寻红色记忆 赓续红色血脉
    连日来,丹东凤城市赛马镇三浓新村的东北抗联记忆馆、解放战争记忆馆,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少年儿童来此聆听英烈故事,追寻红色记忆。近年来,赛马镇不断开发红色旅游项目,以三浓新村为基地,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开展党课培训、支部书记上党课、观看情景互动式党课、重温入党誓词、重走抗联路等红色教育活动。“七一”以来,以红色历史文化赋能乡村旅游的赛马镇三浓新村景区,迎来了红色研学高峰期,近两个月接待近30000人次。特别是周边乡镇的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以及中小学校师生纷纷来到这里,倾听红色故事、领悟革命精神、接受红色精神洗礼,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
    08/29
  • 辽宁丹东汤池镇:村民“心上事”就是网格员“上心事”
    8月24日,丹东市振兴区汤池镇集贤村第三十四网格网格员梁洪芳登门向独居老人进行科普宣传。60岁的网格员梁洪芳经常用休息时间帮助村里独居老人收拾庭院卫生、宣传疫苗接种知识等。大家都问她,你成天跑来跑去累不累?她总笑着说:“村民的‘心上事’就是咱网格员的‘上心事’。”从4月中旬开始,振兴区委、汤池镇党委先后投入资金统一为各村网格员配备了工作证、背包、马甲、帽子、手电筒、雨伞、工作日志等物品,保障其日常工作开展。同时,在各村醒目位置张贴网格员公示展板,将网格组织架构、责任分工、具体责任人等内容向群众公开,做到家喻户晓。网格化工作开展以来,身穿红马甲的网格员们经常在村委会整装待发,或徒步或骑车奔波在各村乡间小路上,为基层社会治理贡献力量。今年以来,汤池镇党委不断优化农村网格员队伍建设,以党建引领夯实村级社会治理基础。结合工作实际,他们在全镇划分了159个网格,同时确定人地、人责对应的疫情防控、信访维稳、安全生产等十项服务事项,由相关部门明确网格具体管理职责,招募、吸纳辖区内年轻大学毕业生和楼栋长、村民组长、村民代表、党支部书记、党员骨干等担任网格员,实现基础网格上的“多网合一”。
    08/29
  • 辽宁丹东宋延利:用双手“点亮”人生
    在常人看来,盲人是个特殊群体,可盲人按摩师宋延利却不这么认为。他生性豁达,积极向上,用双手开辟创业之路,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在宽甸,有一家盲人按摩诊所,因服务周到口碑好,生意越做越红火。店主是50岁的盲人按摩师宋延利,他对人生充满了信心。1972年,宋延利出生在宽甸大川头镇的一个农民家庭。8岁时,正在上课的他突然发现看不清黑板上的板书,此后,他的视力便一天不如一天。父母赶忙带着他前往北京求医,经诊断,宋延利患有先天性青光眼和视神经萎缩症,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会越来越重,甚至双眼失明,因为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只能是不让眼睛疲劳,不适合再继续读书了。年幼的宋延利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坚持要求继续上学读书。在老师的帮助和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用听力和口述代替视力,完成了小学到初中的学业。初中毕业后,宋延利为了不给家里增加负担,说服父母来到了乡镇企业硼粉厂工作。运矿石、上窑、出窑,这是一份重体力劳动,因为他的视力状况,宋延利和其他工人干一样的活儿,却要付出更多的辛苦。一天下来,他身上常常是碰得青一块紫一块,有时还会受伤。厂领导发现了他的身体状况后,想给他派点轻松的活儿,可他却不肯,不想因此得到特殊待遇。就这样,他一干就是十年。他坚信,凭着努力与坚持,一定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宋延利人生的转变,是在为母亲求医过程中。那一年,宋延利母亲腰痛难忍,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带着母亲来到宽甸一家盲人按摩诊所治疗,母亲的腰痛很快得到缓解,也让他对按摩技艺产生了兴趣,觉得这是一门自力更生的本领。随后,他便在县残联的帮助下参加了按摩培训班,经过6个月的刻苦学习,宋延利获得初级按摩师证书。此后,宋延利用三年时间修完了北京联合大学针灸推拿专科学业,并获得了省级医疗按摩师专业资格证书。2006年,宋延利与妻子共同努力创办了一间属于自己的盲人按摩诊所。起初,店面只有60平方米,装修简单,但依靠娴熟的按摩手法和周到的服务,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拥有不少回头客,按摩诊所的生意越来越好。但宋延利并不满足现状,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去外地进修,不断地学习新的按摩技术,还学习了复位与针灸,并多次在国家、省、市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如今,他的按摩诊所已扩大至180平方米,从业人员11人。图为宋延利指导按摩师工作。事业上的成功,让宋延利看到了按摩事业的光明前景,同时也感受到责任的重大。他深知,残疾人的人生之路,每一步都充满着艰辛和坎坷,每迈出一步,都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努力,他要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解决就业问题。他以自己的按摩诊所为基地,为残疾人提供免费学习,经他指导培训的按摩师已有60多位,有的已独立开办了按摩诊所。“帮别人解除病痛是我最快乐的事情,那种满足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宋延利说,他希望想尽己所能回报社会,把所学技艺传递给更多残疾人,让他们以后走入社会,能有一份好的工作和收入。
    08/29
  • 辽宁丹东:爱在特殊时期传递
    8月18日大清早,家住宝山大街35号楼的独居老人任福珍的儿子就给解放社区送来一面锦旗,感谢社区书记王艳丽和社区工作人员李霞在疫情期间对他母亲的关心照顾。疫情发生后,85岁的任福珍老人身体有病,行动不便,其儿子在外地,在这特殊时期无法照顾独居的母亲。儿子很着急,怕母亲买不上生活用品、吃不上饭,十分担忧。就在儿子束手无策之时,解放社区党委书记王艳丽了解到这个情况,及时和任福珍老人儿子联系,告诉他不用担心,他的困难社区会全力帮助,让他在外地好好工作,家里的事有社区代理。王书记马上安排社区工作人员李霞包保老人生活,老人身体不好就上门做核酸样品采集;行动不便,李霞就给她买来生活用品;帮助打扫卫生;每天给老人送盒饭;隔段时间就买来点心和水果给老人送去……看到李霞每天满身大汗地到自己家忙前忙后,老人十分感动,打电话告诉在外地儿子说:“家里的事不用担心,社区工作人员每天都会上楼看望我,照顾我,你在外地要好好工作,感谢党和政府的关爱。”8月中旬,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刚回家就来到社区,看到王书记激动地说:“感谢党和政府对母亲的关爱和帮助,感谢社区工作人员对母亲的无私奉献。”
    08/26
  • 辽宁丹东:体育竞技成果丰硕 后备人才不断涌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丹东市体育事业迎来飞速发展,竞技体育硕果累累,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在这块沃土上茁壮成长,有的成为我国一个项目的领军人物。在总结成功的经验时,这些运动员几乎一致地回答:是丹东这块沃土培育了我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会对外说,我们来自丹东。丰硕成果源于优秀传承回眸丹东体育的发展,从不乏优秀人才。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丹东姑娘王丽萍在女子20公里竞走项目中一骑绝尘,最后时刻勇夺金牌。此后,丹东姑娘唐宾在北京奥运会上实现了中国赛艇金牌零的突破。2012年伦敦奥运会,丹东籍选手李娜和队友大胜“黑马”韩国队,历史上首次问鼎奥运会女子重剑团体冠军。一系列世界级的比赛中,总能在关键场合看到丹东人的身影。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女子跆拳道比赛格外吸引人,获得这枚金牌,中国体育代表团将有一个名次排位的突破。丹东姑娘郑姝音在女子67公斤以上级的比赛扣人心弦,经过精彩激烈的较量,成功把金牌挂在了自己胸前。2021年7月28日,在东京奥运会赛艇项目女子四人双桨决赛中,丹东姑娘崔晓桐和三名队友密切配合,夺得金牌。这是中国赛艇队时隔13年再夺该项目奥运冠军,刷新了该项目的世界最好成绩。作为女子赛艇的领军人物,崔晓桐囊括了这个项目的所有世界冠军。此外,驰骋奥运赛场上的丹东运动员谷红、孙亚楠、周凤、高诗岩等都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比赛中,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增光添彩。据不完全统计,丹东市先后培养世界冠军46人次,亚洲冠军45人次,全国冠军187人次,凸显出极强的竞技实力。训练机制培植体育沃土沉甸甸的奖牌背后凝聚的是全体教练员和全市体育工作者的汗水,见证的是丹东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这离不开我市精心培植的体育沃土。随着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战略位置不断提升,丹东体育也将青少年体育工作摆到战略性、基础性位置来抓,全力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建设体育强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丹东市强化顶层设计,不断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市体校、丹东市海校、丹东市业体校先后几个周期被评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市体校、市航海运动学校、市陆上运动学校被评为新周期辽宁省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丹东的篮球、竞走、投掷、羽毛球、手球五个项目被评为国家级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赛艇、皮划艇、柔道、击剑等项目也成为全国各地关注的重点。目前,全市拥有14个国家级、35个省级和12个市级青少年体育组织。丹东体育缘何成为辽宁省体育运动的一个有力的支撑点?记者了解到,丹东始终坚持青少年人才培养,以三集中训练、业余训练、体教融合、社会办学为一体的训练模式,逐步形成丹东强有力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结合丹东市已开展的在训项目,加大对各基层单位在资金和器材上的扶持力度,逐渐形成以市级体校为龙头,县区体校、传统校、网点校及中小学特色学校为依托的一条龙式的训练体系。在项目布局上,以“三大球”、冰雪、田径、游泳、击剑、跆拳道、柔道、射击、赛艇、皮划赛艇为重点,突出优势项目,与各中小学、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合抓好二、三线队伍建设,走出了一条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新型体教融合之路。通过实践,丹东体育人才不断涌现,截至记者发稿时,21岁的丹东选手隋高飞在一项国际田径赛男子200米的比赛中,跑出了20秒83的优异成绩,打破赛会纪录,隋高飞也由此被誉为中国男子短跑的接班人。承办赛事营造良好氛围近年来,丹东市多次承办“三大球”、冰雪、儿童青少年游泳等国家级单项体育赛事,每年定期举办市级少年儿童足球赛、篮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跳绳踢毽比赛、田径比赛、夏令营、冬令营等青少年阳光体育系列活动,为青少年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去年,丹东市少年儿童体育系列赛事结合红色主题,打造“红心向党以体育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红色主题,包括中小学生足球菁英训练营、体育舞蹈冠军赛、足球菁英集训冠军赛、魔方公开赛、冰雪节系列活动等共计16项赛事,贯穿全年,累计参赛人数达数千人。赛事突出红色主题,将党员在裁判员队伍中的比重扩大到80%,所有党员裁判员佩戴党徽,“亮出”党员身份公正执裁,党员、少先队员聚在一起开展了一堂别样的党课,将体育精神与红色基因结合传承,成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抓手。同时,紧抓冬奥契机,推动丹东市冰雪运动走上发展“快车道”。举办助力北京冬奥会青少年冰雪系列活动,包括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短视频大赛、冰雪进校园活动、冰雪运动培训班和冬令营活动暨万人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启动仪式等多项活动。活动从学校入手,体教融合,以点带面,带动更多民众,走向冰场,走进雪场,进一步扩大冰雪运动覆盖人群,激发全民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
    08/26
  • 辽宁丹东振安区妇联:为待业妇女提供手工技能培训
    连日来,丹东市振安区妇联依托“辽宁省巾帼科技培训示范基地”——1987青创孵化基地,采取线上直播“云课堂”“云招聘”,线下实地参观手把手教学的方式,为待业妇女提供手工技能培训,解决妇女再就业难题。
    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