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辽宁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开设《英华山讲堂》
    日前,抗美援朝纪念馆推出《英华山讲堂》,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加强抗美援朝出征地学习研究宣传和文物资源保护利用。9月22日下午,在抗美援朝纪念馆报告厅举办第一讲《抗美援朝纪念馆文物征集与陈列》。本次讲座由抗美援朝纪念馆保管部部长齐红讲解。齐红长期从事抗美援朝文物的征集、保管、利用工作,她撰写的《文物藏品中体现的抗美援朝精神》等多篇研究文章在《中国纪念馆研究》《军事史林》等刊物上发表。本次讲座内容从馆藏文物征集与陈列基本情况和新馆开馆后新征集布展的代表性文物两部分组成。通过介绍馆内珍贵文物,讲述其背后的故事。据了解,《英华山讲堂》是在《党课开讲啦》的基础上做的新调整,在内容上有所拓展,把智慧博物馆、数字技术等一些前沿信息等都纳入其中。同时,在形式上有所变化,通过开门搞培训,让更多的人更深入地了解抗美援朝这段历史。
    09/26
  • 辽宁丹东九道街道:每天一小时 文明一大步
    “这是人行道,车子不能停在这。”“这是谁家的东西?不能堆放在路旁啊,赶紧收拾一下。”日前的一天下午,丹东市元宝区九道街道永宝社区网格员哈杰悉心地在包保网格内巡查。虽然已经入秋,但由于包保的辖区坡道多、范围广,一圈下来,哈杰的额头上泛起了汗珠。“已经养成习惯了,没事儿就得来转转。”为了做到对包保网格“人熟、地熟、情况熟”,在完成自己超市仓库管理员本职工作之余,哈杰总要利用休息时间到网格内巡查。她说,作为城市的一员,保护环境、文明生活是大家的责任和义务,希望通过自己的服务,感染更多人讲文明、树新风。行至青龙新村9号楼下,哈杰开始动手清理楼前堆放的杂物,周边住户见状也纷纷上前帮忙,很快便将杂物清理一空。“小区是我们所有人的家,每个人都出点儿力,家园就能更美好。”家住青龙新村15号楼的姜文杰说。在元宝区九道街道,这样的情形屡见不鲜。为全力推进创城攻坚,九道街道办事处积极推行“每天一小时”动态巡查、清理工作制度,辖区内200余名机关工作人员、网格员、志愿者积极响应,合理调配时间,每天至少抽出一个小时进行网格巡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辖区内卫生死角、乱堆乱放等乱象日益减少,公共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辖区居民也渐渐从“袖手看”转变为“动手干”,社会文明蔚然成风。“可别小看这一小时,是优化提升的一小时,也是全体居民为创建文明城市出力、增光、添彩的一小时!”元宝区九道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宋晓蓉说。
    09/26
  • 辽宁丹东:第二十届社会科学普及周启动
    9月22日,丹东市第二十届社会科学普及周启动仪式在边境经济合作区举行,今年的社科普及周系列活动就此拉开帷幕。本届社科普及周由丹东市委宣传部、丹东市社科联联合主办。社科普及周系列活动将在全市6个县(市)区同步展开,活动聚焦当前社科普及工作热点与重点,紧扣丹东实际,彰显我市人文历史,内容包括科普公开课、元宝这十年——文史名家故事汇、用世界语讲好长城文化故事等20余项活动。启动仪式上,来自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管委会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委托课题的课题组、丹东市档案馆等单位的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并到合作区黄海新能源汽车集团进行参观。
    09/26
  • 辽宁丹东元宝山公园:“文明驿站”暖人心
    近年来,丹东市建立了多个“文明驿站”,不少爱心团体积极开展公益活动,传递正能量,弘扬新风尚。日前,记者在位于元宝山公园的“文明驿站”看到,驿站内管理制度上墙,丹东市慈善总会的志愿者每天分班轮流上岗。“文明驿站”不只是户外工作者歇歇脚、喝口水的场所,还提供了应急药箱、充电设备等便民物品,这里是附近居民和行人的“温暖港湾”。志愿者还增设了“流动读书角”,方便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阅读图书。志愿者们以“文明驿站”为平台,延伸开展为民、便民、惠民活动,提升群众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09/26
  • 辽宁丹东:脚步不停歇
    日前,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从事车修的任先生为宽甸县退役军人雷锋班抢险救援队送来写有“灭火神勇保平安为民消防恩如山”字样的锦旗,以此感谢救援队全体队员。8月24日,鸭绿江大街一修理厂发生火灾,队长孙晓春开车路过时发现火情,带领队员立即携带灭火器赶往现场。他不顾自身安危,冲进火场紧急灭火,并从屋内抢出液化气罐和食用油,成功将火扑灭,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任先生的妻子激动地说:“要是没有你们及时救援,我们可能家破人亡。”1996年,孙晓春在黑龙江省某部服役期间,发现有的战士跟当地群众借农具不慎损坏,当战士再借时,村民们开始推脱,久而久之村民与战士之间有了隔阂。孙晓春来到连队后也遇到同样的情况。自小在农村长大的他,明白农具对于农民的重要性。当他使用完农具送还时,总是把农具擦得干干净净;借完水桶,总是要挑上一担净水送到村民家;外出办事时,孙晓春会跟熟悉的村民打个招呼,询问需要捎带点什么。很快,孙晓春成了村民们喜爱的战士。退伍离开连队时,村民们依依不舍地送他到村口。三年的军旅生活,为孙晓春奠定了良好的政治思想基础。此后,孙晓春保持军人本色,开始了新的征程。村里有个名叫刘德发的老人身患残疾,无儿无女,孙晓春了解到老人情况后,从力所能及的事情着手,帮助老人糊墙;见老人家里的地几乎撂荒,他从春到秋几乎把老人家的农活全包了。老人拉着他的手说,咱们就是普通的邻居,你帮我干这么多活,我心里过意不去啊。孙晓春对老人说:“您就把我当成您的亲儿子。”从那以后,老人家的大事小情都记录在孙晓春的日记本上。二十多年里,孙晓春就像照顾自己家人一样照顾老人,直到老人去世。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晓春把更多的精力投在了服务社会上。在宽甸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帮助下,他将在部队掌握的一套完整的救援方式,用到了实际救援工作中。有人怀疑他就是走走形式、摆摆样子。面对质疑,孙晓春不为所动,刻苦训练,厚积薄发。2021年6月12日,队长孙晓春接到了一个求救电话:宽甸县宽甸镇欢喜岭村一位七十多岁的村民上山采蘑菇后失踪。他立即组织雷锋班队员上山搜救老人。因为没有位置信息,搜救困难,孙晓春根据多年的搜救经验,合理分析局势,有序组织开展全方位搜救,最后成功找到了已经没有生命迹象的老人。队员们用木棍和编织袋临时制作了担架,把老人送给家属,赢得了老人亲属的称赞。2021年10月3日,宽甸县突降大暴雨,出现了汛情、险情。退役军人雷锋班及时出现在抢险救援现场。10月4日凌晨两点,宽甸县委县政府接到了灌水镇的求救电话,因洪水太大,山体滑坡,有人员被困在一棵大杨树上。退役军人雷锋班随同宽甸县人武部救援力量带着冲锋舟立即奔往现场,最终成功地把被困人员林某转移到安全地带。双山子镇一位铲车司机被困在水里,孙晓春带领救援队队员急速赶到并找到受困人员,成功将这名司机救了上来。这次暴雨后,退役军人雷锋班协同宽甸县人武部一起展开七天救援,成功救援了多名受困群众,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百姓的赞扬。今年疫情期间,正在岗位值班的孙晓春接到来自北京的求助电话,一名现役军人家属因火灾重度烧伤,在丹东市创伤医院紧急救治,急需家属前往医院办理术前签字手续。孙晓春立刻安排好其他值班人员,火速赶往永甸镇窑场村,接到患者家属并陪同其到村委会及镇政府办理相关证明,并出车将患者家属送至丹东与宽甸交界,最终由家住丹东的雷霆救援队队员接力,将患者家属送至医院办理术前手续,保证了患者手术顺利进行。当现役军人来电致谢时,孙晓春队长说:“同为军人,您保卫祖国,我护您家人。”三年从军,终身受益。孙晓春说:“军队的基因深深地刻在我的骨子里、印在灵魂上,我们退役军人雷锋班用做事、用行动来表明初心。”
    09/23
  • 辽宁丹东振江镇:文明新风吹进百姓心田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宽甸满族自治县振江镇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移风易俗等各项工作,坚持“塑形”与“铸魂”并重,让文明新风吹进百姓心田,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振江镇位于丹东市宽甸东部,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白日听山歌互答,夜里看渔火点点。日前记者来到振江镇,看到一条条村道干净整洁、一个个庭院别致优雅、一处处绿植充满生机……美丽乡村的喜人图景尽收眼底。“生态环境优美、环境卫生整洁、村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这些都是振江镇对外宣传的‘名片’,每年有十余万游客慕名前来。为了将‘名片’擦得更亮,作为党员,我们要带头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推动社会风气向上向善。”振江镇党委书记于海洋表示,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引领新风尚的“头雁”效应,争当移风易俗的宣传员和践行者。为了扬正气、树新风,振江镇坚持把完善村规民约作为移风易俗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把禁止大操大办、团结邻里、勤俭节约、爱护环境、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纳入村规民约,做到“一村一策”。目前,该镇成立红白事理事会6个,签订村规民约告知书3000余份,在各村委会、学校、文化广场等显著位置张贴村规民约、移风易俗宣传条幅,同时加大检查督导力度,以制度化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常态化开展。设立曝光台、开展卫生之星评比和环境卫生整治……近几年,振江镇多措并举彻底改变了以往村民乱扔乱堆占等陋习,形成了人人关注环境卫生、人人参与环境整治的良好新风。2022年以来,该镇开展环境卫生整治16次,清理垃圾100余吨,整治乱堆乱占12处;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硬化绿化道路120余公里,升级改造村级文化广场6处,安装文明新风宣传设施80余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此外,广泛开展“讲家史传家风颂党恩”“文明新风进校园”“农家书屋乡村阅读季”等活动,让文明新风成为主流,吹进村民的心田。对村民自觉抵制大操大办、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俭持家等文明风气进行定期评议,开展“振江好人”“星级文明户”“好邻居”“好婆媳”等推荐评选表彰活动5场,奖励先进典型60人。文明新风为振江镇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近年来,该镇着力推进淡水鱼、石柱参、松子、板栗、大榛子等产业,突出陈希金、孙广成、王谷强等一批产业能人的致富带头作用,将以往偏远落寞的小山村逐步打造成家家都有产业、户户都是土专家的产业大镇。截至目前,全镇已发展石柱参600亩,林下参2000余亩;栽植红松4.5万亩、大榛子6000余亩、板栗2万余亩;渔业养殖面积1280亩,年产值1.5亿元。文明乡风的形成离不开乡村文化的厚植。今后,振江镇将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09/23
  • 辽宁丹东浪头镇:花甲夫妻勇担当
    “娥姨、娥姨夫,帮忙拿个手消和垃圾袋呗!”“好嘞,马上来!”每天早晨,这样的对话都在上演。“娥姨”、“娥姨夫”是丹东市振兴区浪头镇左岸社区的居民杨学娥和许述生。他们是居民的热心邻居,也是社区防疫的好帮手。疫情发生后,杨学娥和许述生第一时间到社区申请做志愿者,但年过花甲的他们都患有慢性疾病,社区并未立即同意他们的要求。在他们的一再坚持下,最终踏上了志愿抗击疫情之路。疫情期间,每天天没亮,夫妻二人便骑着小电车准时来到社区门口,为医护人员准备好当日的防疫物资,然后马不停蹄地打扫消杀社区办公楼三个楼层的卫生,清点剩余防疫物资,帮忙核对当日的核酸底册,给没做核酸的居民打电话。这些工作看起来琐碎、简单,但整理物资时不停地弯腰、往返于物资存放点与核酸检测点的汗水、准备物品时反复地沟通、核对底册时不厌其烦地与居民的对话,都使防疫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不仅如此,在完成社区志愿工作回到家后,他们依旧心系社区防疫工作。他们看到大家长时间吃盒饭没有胃口,为保证大家有体力,便在疫情封控食材不多的情况下,为一线防疫人员制作爽口小菜、饺子、面条。端午节时,心疼社区工作人员和下沉干部不能回家,他们又连夜团粽叶,包粽子、煮鸭蛋,香喷喷的粽子送到社区,大家湿润了眼眶,浓浓的暖意让家的味道萦绕在节日里。连日来的奔波劳累,他们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难受的时候甚至站着都迷糊,喘气都不顺畅,但他们从未有过一次抱怨,更没有提出过休息。他们和无数的志愿者一样,一直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正是因为有他们的无私奉献、勇于担当,才让防疫工作顺利开展。“我们可以的,我们还能干!只要大家都团结一心,都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就一定能战胜疫情。”这是他们夫妻前行的初心,更是无数防疫逆行者的共同心愿。
    09/22
  • 辽宁丹东五龙背镇:致谢“疫”线志愿者
    近日,丹东市振安区五龙背镇玉龙社区志愿者于治奇,收到“无私奉献家国情怀”的荣誉证书后,激动地说:“这都是年轻人应该做的。”于治奇是一名个体司机,在疫情防控期间一直主动到社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核酸检测后,他仍然坚持到岗,上午做完核酸下午再开工。为树立先进典型、凝聚榜样力量,丹东市振安区对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的优秀志愿者进行了表彰,向他们颁发荣誉证书,感谢他们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无私奉献。疫情防控期间,丹东市振安区五龙背镇涌现出740余名防控志愿者,他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为坚决战胜疫情构筑严密防线。他们不辞辛苦、坚守一线、日夜奋战,认真开展入户摸排、宣传劝导、站岗值守、体温监测、消杀等工作,成为疫情防控中最美的风景,最可爱的“大白”。他们用实际行动,与机关党员干部、村、社区两委工作人员共同构筑了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坚实防线,展现了新时代志愿者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09/22
  • 辽宁丹东王晓丹:热心助人的“真汉子”
    他热心助人,勇救落水老人,传播了社会正能量;他退伍不褪色,为民服务始终冲锋在前;他兢兢业业,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他入选了中央文明办发布的2020年12月“中国好人榜”,成为身边人学习的楷模;2021年他被评为“辽宁好人”。他就是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凤城市供电分公司司机王晓丹。2020年11月9日一早,上班途中的王晓丹路过凤城市新凤凰桥下二道河畔时,突然听到:有人掉河里了!他和众多热心市民立即赶到事发现场,只见一位双鬓斑白的老人身浸刺骨的河水中。王晓丹立刻解下自己的皮带递给老人,希望老人能够拽着皮带脱离险境,但是老人却不去抓皮带,而是一再念叨着:“我就走了吧!让我走吧!”他意识到,老人这是想要轻生。他扔下皮带,奋不顾身地跳到冰冷的河中,将老人拖拽到浅水区。当时正值凛冬季节,室外最低温度已达零下6摄氏度,尽管他冻得直哆嗦,却依然用肩膀奋力托举起老人,在周围群众的帮助下,将老人推上岸。直到老人被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送医治疗后,他才发觉自己双腿已冻得发麻。当日8点,单位有出车任务,他给自己的班长打电话请假,却没有说救人的事。随后,他回家换了身干爽的衣服,默默去单位上班了。王晓丹跳入冰冷河水勇救落水老人的事迹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热议,人民日报“人民号”、央视新闻公众号等多家央视媒体平台纷纷报道此事。人民网称他为“真汉子”。当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如果再遇到类似情况,不管水多深,我还是会跳下去救人。”当年11月25日,王晓丹又将获得奖励的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5000元奖金,捐赠给了凤城市东方红小学三名学生,并为学校订购了报刊,用朴实的行动将“见义勇为,大爱无疆”的正能量传递下去。身为退伍军人的王晓丹,在部队服役期间曾荣立三等功。他说,军人身份是自己永远的骄傲,也因为这个身份,他对自己要求更高,“遇到困难帮一把,路见不平要出手”。在国网辽宁锦州培训中心学习期间,王晓丹的同学因意外事故导致左臂骨折,行动不便。热心肠的王晓丹主动站出来,照顾同学生活起居。每天起床帮同学打洗脸水、擦脸,扶他上厕所、帮忙打饭,这些琐碎的小事成了王晓丹每天的日常。王晓丹的班长关晓东接受采访时说,王晓丹工作积极肯干,谁有什么事,他都愿意帮忙,即使再苦再累也从不推辞。身为国家电网辽宁电力(丹东凤城)雷锋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的他,积极参与服务队活动,到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残疾病患等困难家庭开展“结对子”帮扶活动;到残障学校、养老院、孤儿院等开展“送真情”爱心活动。他和服务队其他队员一起连续9年到凤城市鸿雁儿童福利院,主动为孩子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用实际行动让孩子们感受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和温暖。作为分公司青年志愿者,他走进企业、社区、学校、农村、医院,广泛开展为民服务活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社会奉献爱心。作为“义东”党员突击队的一员,在抗击台风灾后抢修和疫情保电工作中同样少不了他的身影。王晓丹和队员们深入各帮扶企业,义务帮助辖区企业检查电器设备,现场指导企业科学安全用电技术,擦亮了“辽·亮”特色服务品牌,助力了地区经济发展。“无私奉献”是王晓丹多年不变的本色。截至目前,王晓丹已经安全驾驶累计超过4600余天,行驶里程20余万公里,足迹踏遍凤城市的每一寸田地,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传承着“义东精神”。
    09/22
  • 辽宁丹东元宝区:举办秋季招聘会
    9月18日,由丹东市元宝区总工会、区妇联、团区委联合举办的“金秋汇才智创新聚元宝”2022年秋季元宝区招聘会在金海商业广场举行。在做好疫情防控、控制参观人数的前提下,辽宁恒星泵业有限公司、丹东克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天泽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42家企业为求职者提供了560个岗位。
    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