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辽宁丹东赵玉清:用汗水换来城市洁净
    3月7日早上五点半,天刚蒙蒙亮,丹东市城市环境服务中心环卫部元宝清运管理站紫光福郡压缩楼里传来机械作业的声响。保洁班班长赵玉清正配合垃圾车卸车,污水溅到工作服上,她全然不顾,赶忙清扫散落的垃圾,又配合装车。“昨天周日生活垃圾多,要赶在7点前压缩好运走。”每天清晨,赵玉清都是从忙碌中开始,一干就是34年。1987年,赵玉清成为一名环卫设施保洁员。一年后,她被分派负责八道沟40多个垃圾箱和北部山区20多个垃圾台站的保洁工作。环卫行业工作条件艰苦,夏季垃圾腐蚀的气味儿让人透不过气,污水时常溅到脸上、身上;冬季在寒风中骑车巡回保洁,脸、脚、手都患上冻疮,疼痒难忍。每天早5点上岗,晚5点下班,常年没有休息日。“再难也得有人干,我的工作关系到城市脸面,必须全力以赴。”赵玉清说。每天,她骑自行车带着保洁工具,穿梭在大街小巷,日保洁巡回行程50多公里,记不清在雪地里摔过多少跤,冻疮总是好了又犯,入冬时常还会复发。可即便如此,她从没抱怨过,更没有因此而后悔。2007年临近年底的一天,赵玉清父亲入院治疗。因为节假日垃圾量增加,她加班加点全身心投入工作,虽然工作地点离医院仅百米路程,却也少有时间前去探望。如今父亲早已去世,每每提起此事,赵玉清都深感愧疚。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赵玉清,对于工作总是全情投入。调到压缩楼上班后,她发现每次垃圾装车后,保洁员都要下到坑位内清理垃圾,上上下下危险不说,还浪费时间。一番思量后,她买来塑料丝网,同班组成员一道制作了十多个长把网罩,保洁员不用下坑就能将垃圾捞出来,既方便操作,也消除了安全隐患,其他站点纷纷效仿。疫情期间,赵玉清主动承担起垃圾楼、公厕消毒任务。每天清晨天不亮,她就开着消毒车,背着喷雾器,穿梭在各个垃圾收集楼之间,定时喷洒药物。长时间穿戴防护服作业,汗水湿透了衣服,脸也出现了过敏反应,但她从没因此请过一天假。“我是党员,关键时刻必须冲在前面。”上午8点,赵玉清开始给压缩楼进行二次消毒,微信中突然收到一条妇女节问候信息,署名是同事小程的女儿小慧。赵玉清会心一笑。2011年,小程被查出患有癌症,因放心不下即将高考的女儿,她拒绝治疗。得知情况的赵玉清多次登门劝解小程不要放弃治疗,还将小慧接到自己家里暂住,悉心照顾直至高考完。2012年小程去世后,赵玉清经常和她通电话,经常把小慧接到家里,给她买日用品,做她爱吃的菜。赵玉清说,虽然小慧现在住在外地,但节日问候、回来探望,已经成为她的习惯。多年来,赵玉清发扬“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环卫精神,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先后获得“丹东五一劳动奖章”“辽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环卫工人”“全国三八红旗手”“辽宁好人·最美巾帼人物”等多项荣誉称号。今年年末,赵玉清即将退休,单位考虑她的身体状况,原本给她安排了一个相对轻松的岗位,可负责压缩楼的同事生病了,她主动要求替班。“这可能就是我对环卫工作的情怀吧,虽然脏累,但我依然热爱。”赵玉清说。编辑:邹润陶嘉悦
    03/10
  • 辽宁丹东:她们要把抗美援朝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当我讲解到抗美援朝战争场面时,脑海中是有画面感的,讲抗美援朝的红色故事要‘用心’‘用情’,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听众。”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讲解员裴亚男说,“要给每一个中国人讲抗美援朝的红色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抗美援朝的历史,感受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敌、保家卫国的伟大价值,让人们更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坐落在丹东市的抗美援朝纪念馆,由30名成员组成的讲解员团队都有着这样朴实的真情,团队中25名女讲解员是中坚力量。多年来,她们热烈响应“巾帼建新功、共筑中国梦”号召,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她们用心、用情讲红色故事,尽管讲过不知多少遍了,可每次讲起这段历史,讲解员的言语中仍饱含激情,让每一位参观者了解这座英雄城市的英雄历史。裴亚男小时候就听爷爷讲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抗美援朝英雄的事迹。英雄情结促使她在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抗美援朝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一次为94岁高龄的志愿军老战士讲解的经历,让裴亚男对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新的认识。老人是黄继光生前的战友,当裴亚男讲到上甘岭战役时,老人走到黄继光的雕像前,用颤巍巍的双手轻轻抚摸着雕像,哽咽着说:“战友啊,我来看你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想你啊!”感人的场面让裴亚男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一名红色纪念馆的讲解员,不能当“传话筒”和“复读机”,而应尽力了解历史、还原历史,全身心投入才能真情实感地讲出红色故事,才能真正感染观众。从那以后,裴亚男利用工作之余,寻访健在的抗美援朝老战士,收集他们的故事,加工整理,转述给更多前来参观的游客。2019年至今,讲解员积极录制抗美援朝英雄人物、文物故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解员马娉婷参与录制的《爆破大王杨根思》在环球网主办“追寻先烈足迹”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中荣获“机构推选优秀作品”奖。讲解员孙丽娇宣讲的《1115号英雄机车》荣获“全国文化遗产云传播精品征集推介活动”云讲解系列全国文化遗产云传播优秀项目。宣教科编创的《生命的雕塑》情景故事荣获“全国博物馆、纪念馆特色宣教形式展演活动优秀奖”。2020年9月19日,抗美援朝纪念馆新馆开放,讲解接待工作非常繁忙,截至目前,抗美援朝纪念馆共接待观众150余万人(次),共讲解近万场(次),日均4000余人(次)。在今年3月3日公布的第七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名单中,抗美援朝纪念馆讲解员团队荣获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在众多荣誉面前,作为红色讲解员,她们深谙身上肩负着怎样的使命和担当。“从一名讲解新人一路走来,我的阅历在变、经验在变,不变的是每当我站在纪念馆内,站在参观者面前时的那份初心。”讲解员郎晓彤说。编辑:邹润陶嘉悦
    03/10
  • 【冬残奥新闻】辽宁丹东:24岁残疾青年放歌冬残奥会开幕式
    3月4日晚,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护旗手们手持国旗缓缓前行,场地内呈现出蓝天白云的美丽景象,现场的残疾人合唱团齐声唱响《我和我的祖国》,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在合唱团里,有一位丹东小伙儿,他叫杨德民,曾在丹东市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现就读于北京联合大学,他在微信朋友圈写道:“两个月的努力只为今天,一生难忘的经历!”今年24岁的杨德民,在读小学二年级时突发青光眼,视力下降,辗转多地治疗无效,双眼没有光感,被诊断为视力二级残。上个学期末,杨德民得知奥组委要在学校选择开幕式演员,便报了名。忐忑的等待中,他收到了入选消息。由于签署了保密协议,他无法将入选的喜悦分享给亲朋、老师,只说要参加一个大型活动,寒假和过年都不能回去了。1月13日,集中排练开始了,从学唱歌曲抠细节,锻炼形体记走位,到最后的联排,将近两个月时间。为了锻炼形体,指导老师要求大家腿夹着纸,嘴里咬着筷子,保持半个小时不动。作为盲生,长期的视力障碍使杨德民的动作显得僵硬不协调,为此,他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每次排练,他都会和大家一起齐声高喊“加油”,那一刻,他好像忘记了身体的疲累。开幕式前,得知可以与外界联系,他迫不及待地将入选开幕式表演阵容的消息告知父母、老师、朋友,大家纷纷为他加油。3月4日,北京冬残奥会开幕,临近登场,杨德民既紧张又有些害怕。“这是我第一次登上世界性的舞台,还是在迎接国旗这么重要的环节,我的表现一定程度也代表了中国青年的形象。”登上舞台,杨德民将紧张和害怕抛在脑后,全身心投入到表演中,取得了圆满成功。表演结束后,他和团员们在舞台上停留了许久,既舍不得这舞台,也舍不得相处了近两个月的“战友”。作为杨德民在市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期间的班主任,薛楠的心里也十分紧张。残疾人合唱团登场后,她一直在寻找杨德民的身影。“他在舞台的中央,自信阳光、动作协调流畅,作为一名特教老师,深知他把动作做到这么优美有力,付出了多少努力。”薛楠说。开幕式结束后,杨德民给薛楠发来了现场视频,说看见了张艺谋导演,还说能参加冬残奥会是他一生难忘的经历。“付出就会有回报,他是我们的骄傲。”薛楠说,在电视上看到自己的学生站在冬残奥会的舞台上,作为老师,内心无比欣慰、自豪。编辑:邹润陶嘉悦
    03/10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三十六集 刘喜财:机智勇敢的物资库警卫员
    03/08
  • 辽宁丹东:用声音传递红色精神
    2月27日,周日,抗美援朝纪念馆内参观的人比平时多一些。上午9时,讲解员于婷的声音在馆内响起。循着声音的指引,观众的目光聚焦到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文物上,沉浸在对红色历史和志愿军英模的追忆中。线上线下讲好红色故事“这就是讲解员的工作常态。”于婷说,讲解、接待工作非常繁忙,特别是节假日期间客流量大时,一天要讲七八场,每场讲解平均在50分钟以上。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像于婷这样的讲解员共有30名。讲解员团队组建于1971年,男女比例1:5。作为国内唯一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历史专题纪念馆的对外窗口和骨干力量,讲解员不仅要勤于学习党史、搜集资料,还要不断更新讲解内容,将红色历史讲得生动感人。除了馆内讲解,今年初,团队还在线上推出3D云参观服务,通过线上解说,让观众足不出户便可“云游”纪念馆。一组数字记录了讲解员团队的辛勤付出:自2020年9月19日新馆开放至去年底,讲解员团队接待了来自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员、干部、群众150余万人次,提供公益讲解9520场(次)。为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参观团体提供公益讲解900场(次),举行抗美援朝烈士敬献花篮和新党员代表入党宣誓、重温入党誓词活动980余场(次)……贴心服务传承红色基因“感谢你们为传承红色文化作出的贡献。”这是一位91岁志愿军老战士写来的感谢信。去年,他在家人的陪同下,从黑龙江赶到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讲解员郎晓彤为听力不便的老人申请了蓝牙耳机,并将扩音器音量调大,在两个小时的参观中,用耐心细致地解说与老人一同回顾了历史,老人回到家乡后,专程寄来感谢信对她的服务表示感谢。“类似的情况我们常会遇到。”郎晓彤说,让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位志愿军老战士来参观时刚做完眼部手术,视力非常模糊,他说想在能看到的时候来看看(这里)。正因为这种特殊的情结,每当志愿军老战士来馆参观时,讲解员在热情接待的同时,还会尽最大努力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协助。开馆至今,抗美援朝纪念馆收到多封来自志愿军老战士及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感谢信,字里行间写满了对讲解员服务的认可。深入基层赓续红色血脉“下面我为大家讲解黄继光的事迹……”抗美援朝纪念馆内响起稚嫩的童音,来自山上小学“映山红”志愿服务队的小讲解员正在为观众进行讲解。黄继光、邱少云,先烈事迹被孩子们注入了自己的情感,讲得感人至深,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进入寒假后,抗美援朝纪念馆与丹东市山上小学开展馆校再育“映山红”活动。资深讲解员为学生们进行展厅讲解和志愿服务培训,通过培训的学生们在馆内为观众提供志愿服务。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学英雄、讲英雄的热情,让抗美援朝纪念馆成为他们的“第二课堂”。近年来,讲解员团队充分发挥抗美援朝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作用,深入党政机关、部队、学校、社区等开展志愿宣讲100余场(次);与我市43所中小学结对,义务输送《烽烟滚滚唱英雄》《震撼世界的较量》等专题展览,组织学生观展3.5万人次,发放宣传册、书籍等3万余册。抗美援朝纪念馆还在鸭绿江断桥、河口断桥、志愿军公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巡展一百余次,由讲解员组成宣讲小分队以鸭绿江畔、城市公园等为阵地,通过深入浅出的精彩讲解,让大家追寻红色历史,受众达12万人次。近年来,抗美援朝纪念馆讲解员团队屡获殊荣。在获评“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巾帼文明岗”“辽宁省雷锋号先进集体”等称号的基础上,今年学雷锋纪念日前夕,抗美援朝纪念馆讲解员团队还先后荣获辽宁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第七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荣誉。此外,讲解员在各类赛事中屡创佳绩,获得“全国十佳金牌讲解员”“全国首批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全国博物馆、纪念馆特色宣教形式展演活动优秀奖”等荣誉。抗美援朝纪念馆先后获评“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和全国首批“廉政教育基地”等称号。编辑:邹润陶嘉悦
    03/08
  • 辽宁丹东:传承家风家训 讲好励志故事
    在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元宝区妇联在阖家云创家庭教育培训室开展“家风家训有我传快乐成长永相伴”主题活动,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家风好家训,吸引十余个家庭前来参加。活动邀请元宝区委宣讲团成员倾情授课,从身边例子、名人事迹、典型社会事件入手,重点向家长及孩子们讲述什么是家风家训、传承良好家风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传承良好的家风家训。通过互动提问,使家长们更深入地认识到好家风好家训对孩子成长的积极作用,鼓励家长学做智慧家长,成就孩子美好未来,同时也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文明的种子。为加深孩子们对家风家训的理解,现场还准备了手抄报和画笔,让孩子发挥想象空间,展示多姿多彩的童趣家风家训。活动还组织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来到阖家云创图书馆,开展亲子共读红色经典故事活动。《女中豪杰——何宝珍烈士》《窑洞》等一个个红色故事让人荡气回肠,家长们讲得投入,孩子们听得认真,大家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亲子阅读时光。一场精彩的活动,能让人对前行的路豁然开朗。参与活动的家长纷纷表示深受启发,今后一定要给孩子们做好榜样,争做合格家长,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陪伴孩子健康成长。编辑:邹润陶嘉悦
    03/07
  • 辽宁丹东苏凤琴:“担任冬残奥会火炬手,我备感光荣”
    3月2日,北京冬残奥会火炬传递正式启动,第三棒火炬手是来自丹东的检察官苏凤琴,她手擎火炬奔跑在八达岭古长城景区内。“迎接冰雪之约,奔向美好未来!有幸作为一名检察机关的代表参加本次北京冬残奥会的火炬传递,成为一名检察官火炬手,用‘检察蓝’护航‘冰雪白’,我备感光荣!”苏凤琴说。苏凤琴是丹东市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四级高级检察官,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模范检察官、全国优秀公诉人、双百政法英模”等荣誉称号。苏凤琴是曾经主办过“四大黑哨案”的检察官,一直关注竞技体育公平,为此做了很多工作。传递火炬的路程有限,但每一步都传承着“理解、尊重、关心、帮助”的残奥精神,每一步都凝聚着“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观。一棒棒的接力,传递的不仅仅是火炬,更是责任与使命、梦想与未来。参加火炬传递让苏凤琴更加关注残疾人群体。“冬残奥会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也让整个社会更加了解他们,让大家更加包容、更加团结,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内核。”苏凤琴表示,今后会将奥运精神、残奥精神融入检察工作,以“更实、更细、更严、更极致”的作风,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以更优质的检察工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贡献法治力量。编辑:邹润陶嘉悦
    03/07
  • 辽宁丹东:一位老党员最后的党费收据
    近日,振安区汤山城镇汤山城村村民李富喜的家人收到了一张特殊的收据。收据来自中共中央组织部,上面写着“收到李富喜同志自愿交纳党费一千元整。”2月22日,记者来到李富喜家中,他的家人拿出老人生前记录的一大箱党课笔记。所有的笔记都是老人亲笔书写,一笔一画仿佛在诉说着老人一生的故事。李富喜的亲人感慨:“22日是老人去世一周年的日子,我们收到了中共中央组织部的收据,老人临终前的心愿终于完成了。”李富喜老人1930年出生,195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轻的时候,(他)曾担任叆阳城村村财粮主任、农业生产合作社会计,1964年被调入汤山城手工业社担任会计,一干就是22年。去年2月,李富喜老人病重,但他心中一直装着党,在临终前仍不忘对党发出的誓言。“将1000元党费上交给组织,奉献出自己最后的一份力量”。这是李富喜同志留给女儿的遗愿。去年3月,老人去世后,家住外地的李霞赶回了汤山城镇,将1000元特殊党费交给了镇党委,完成了父亲的临终心愿。汤山城村党总支书记游世财说,李富喜老人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村里有着极好的口碑。曾被评为优秀党员、劳动模范。李富喜的家人表示,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履行着一名老党员的义务,家人将永远珍藏老人这张特殊的收据,学习他的精神,将这种精神代代传承。编辑:邹润陶嘉悦
    03/03
  • 辽宁丹东:“体育下乡”获评全国优秀
    2月24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广电总局等15部门公布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名单,丹东市老年人体育协会体育下乡志愿服务队被授予全国“三下乡”优秀团队称号。自2013年起,丹东市文旅广电局遴选29名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组成体育下乡小分队,开展“体育大篷车,健康农村行”活动,下乡送健身项目、健身知识、健身器材,率先在全省实现了行政村体育健身全覆盖。在普遍对村级健身骨干培训的基础上,坚持“四个倾斜”,即向体育健身示范村倾斜,发挥引领、带动、辐射作用;向旅游村倾斜,助力旅游拉动经济发展;向贫困村倾斜,让村民在物质和精神上同时富起来;向少数民族村倾斜,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带动了数万人参加体育健身。多年来,为全市培训健身骨干1.3万人,帮助乡村建立健身队伍1.2万余支,有力推动了全民健身与全面健康融合发展。编辑:邹润陶嘉悦
    03/03
  • 辽宁丹东:英雄城市盛开“文明之花” 她用“生命之火”挽救他人生命
    2022年1月24日,来自丹东市的李女士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空军医院血液内科顺利完成采集,实现了她多年以来的梦想,光荣地成为了辽宁省第27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李女士今年41岁的李女士从事保险行业,是一个工作努力、富有爱心的人。2016年6月,在丹东市红十字会的宣传下,她来到了献血屋采集了血样,光荣地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志愿捐献者。2021年11月,李女士接到了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一名血液病患者与她的血样初配成功。听了工作人员详尽地讲述了捐献流程后,她痛快地答应了。回家后,她将此事告诉了家人,母亲由于不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有些不放心。李女士耐心地给她讲了捐献救人、无损健康的科学知识和采集流程,渐渐打消了母亲的疑虑,最终获得了全家人的支持。1月19日清晨,在丹东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及家人的陪同下,李女士踏上了捐献的爱心之旅。来到沈阳入院后,李女士给远方的患者写了一封饱含深情的信,鼓励他早日康复。李女士写给受捐者的信在住院的这几天里,爱人及红十字志愿者始终陪伴着李女士。24日下午,她顺利地完成采集,这份“生命的火种”将由工作人员护送,为远方的小伙带去生的希望,这也是最特殊的一份新年礼物。志愿者合影采集结束后,她接到患者的感谢信,信中真切的话语,让她觉得一切都是那么值得。她说“不用感谢,从我决定加入中华骨髓库的那一刻起,我就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我的造血干细胞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这是让我最自豪的一件事。”省红十字事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宫健和省红十字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窦伟专程到医院看望李女士,高度肯定和赞扬了她挽救素不相识患者生命的善举及热心公益的高尚品格,并为李女士颁发了荣誉证书。丹东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石漉也安排工作人员给李女士颁发荣誉证书并送去慰问金。希望在李女士及其他成功捐献者的无私奉献的大爱感召下,有更多的爱心人士能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行列中来。编辑:邹润陶嘉悦
    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