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丹东
- 辽宁省丹东市:丹东朝鲜族民歌选入省“辽海情韵”元宵节非遗综艺展演由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辽海情韵”元宵节非遗综艺专场展演于2月2日19时在沈阳市文馨苑剧场举办。丹东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田琳受邀代表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丹东朝鲜族民歌参加表演,表演曲目在第四篇章—山河颂,表演歌曲《红太阳照边疆》,歌曲旋律悠扬,传承着朝鲜族的文化内涵。02/06
- 辽宁省丹东市:传承非遗文化 品味特色民俗“漫步在民俗馆内,我仿佛穿越了千百年的时光,见证了锡伯人西迁的艰苦卓绝和强大的意志力,也感动于他们为推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这个民族源远流长的丰厚历史积淀让我肃然起敬。”参观完丹东市锡伯族民俗博物馆后,东港市龙王庙镇宣传干事宁宁感慨。2月1日,龙王庙镇开展“我们的节日·元宵节”主题活动,组织全镇青年干部、青年党员走进丹东市锡伯族博物馆,了解锡伯族发展历史,参观锡伯族文物,观看锡伯族非遗美食制作视频。丹东市锡伯族民俗博物馆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88平方米,项目总投资500万元,主体构造全部按照锡伯族建筑风格设计,于2017年5月10日正式开馆亮相。博物馆一、二层为民俗展览主展厅,分为民族起源、南迁历史、锡伯家庙、西迁壮歌、射箭体验、非遗展示等12大主题展区,馆内展出的锡伯族特色文物均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整理而成。“作为年轻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尽我所能让锡伯族文化得到发展传承,辐射周边,为民族团结、共同进步营造良好氛围。”宁宁说。龙王庙镇是丹东地区最大的锡伯族集聚地,拥有6个锡伯族村,常住人口达4600余人,占总人口数的近四分之一。多年来,龙王庙镇坚持挖掘和保护锡伯族民族风俗,传承特色文化,具有锡伯族特色的抹黑节、西迁节、灯官秧歌等一大批特色民俗文化传承至今。2月2日上午,作为“我们的节日·元宵节”系列主题活动的灯官秧歌在龙王庙镇上演。“已经三年没有表演了,这次大家又重新聚在一起,自发编排、准备服装、制作道具,既高兴又感动。”作为灯官秧歌的编排者,宋保宗已经组织并参演灯官秧歌近20年,陪同“灯官”走过三代,今年,新任“灯官”接过接力棒,作为第四代“灯官”融入队伍。据介绍,龙王庙镇的灯官秧歌源于满族和锡伯族文化,已被列入丹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乾隆年间,正月十四至十六三天,不论官大官小,都要受灯官的管制,灯官老爷在宫内府外,观灯管灯,宣传防火。在灯官秧歌表演队伍中,衙役鸣锣开道,轿夫抬着“灯官老爷”,毛驴载着“灯官娘娘”,后有衙役鼓乐和秧歌队伍行进表演,形象还原当时灯官检查商户时的景象。“今年队伍中又多了好几个年轻人,我过来看看,教教他们。”在准备阶段,77岁的于庆年忙前忙后。年少时,于庆年亲历了灯官检查街道商户,2002年,龙王庙镇重新发掘灯官秧歌文化,于庆年积极投入其中,虽然现已退出表演队伍,但作为灯官秧歌的传承人,他仍然热心于该文化的发扬传承工作,并寻找合适的传承人。“这是满族和锡伯族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发扬好,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参与进来,共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样作为灯官秧歌传承人的周桓武说。02/06
- 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送喜送福送对联 新春福气进万家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辖区人民群众的文化幸福感,1月12日起至1月17日,丹东市振兴区文联、区文广局联合主办“迎新春送万福进万家”活动。通过进村屯、进社区、进机关、进商圈等方式,为辖区内广大居民群众送去新春的祝福。走进华夏村社区、三街社区走进文化馆走进集贤村走进商圈02/06
- 辽宁省丹东市:元宵节活动丰富多彩为增强市民对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认同感,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促进文化消费,丰富和活跃节日期间丹东全市人民文化生活,元宵节期间,丹东市将组织开展多项非遗传承实践活动。剪纸是我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民俗元素,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剪纸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浓郁的喜庆气氛、细腻的手工技巧,集中体现了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元宵节期间,我市征集剪纸作品40余幅,将在市群众艺术馆面街画廊集中展出,用一幅幅浓浓的中国红妆点幸福生活。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气,喻示着春天的开始。2月3日,将在安东老街举办迎新春非遗展示宣传活动,选取凤城满族荷包、丹东剪纸等10个省市级非遗项目,通过集中展示、现场互动传艺、作品售卖等形式,让观众近距离接触非遗与传统民俗节日相结合的独特魅力,推动文化消费,强化文旅融合发展。鼓乐艺术是丹东市带有浓重地方色彩的风俗性活动,以民族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也是节日庆典的重要内容。丹东鼓乐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2月4日13点至15点,“鼓乐喧天闹元宵”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丹东鼓乐”在安东老街展演。展演活动选调各县(市)区重点民间鼓乐班,现场演奏表现节日欢快气氛的传统曲目和现代曲目,展现丹东鼓乐艺术风采,推进丹东鼓乐传承发展。为满足广大市民线上观展需求,相关部门选取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民俗等类别非遗项目,制作10余部宣传片在“丹东非遗”快手号集中展播,让广大群众足不出户欣赏我市非遗保护成果,了解丹东地域民俗文化风情。02/03
- 辽宁省丹东市:红枫志愿者 新春送温暖春节期间,丹东市元宝区广济街道红枫志愿服务队来到新丰社区4户困难群众家中走访慰问,并为他们送上节日的问候与祝福。陶大娘年过八旬,平日里,红枫志愿者们就定期看望老人,春节期间更是对老人格外牵挂,上门关心了解老人的生活近况和身体健康状况,并为她送去米和油。一次帮扶为生活带来了一份希望,一个善举为寒冬送上了一份温暖。广济街道党员红枫志愿者时刻把辖区困难户的冷暖放在心上,做到思想上关心、精神上关怀、生活上照顾,真心实意为他们排忧解难,用志愿服务温暖居民心田,将温暖在全街道不断传递,营造欢乐祥和温馨的春节氛围。过去的一年,为全力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广济街道党工委积极探索,以组织号召和个人志愿相结合的方式,召集身体素质较好、家庭条件允许、乐于发挥余热的退休党员以及第一书记、市区直下沉干部、街道机关干部、辖区在职党员、商铺志愿者、物业工作人员、居民志愿者等群体,共计300余人组建10支红枫志愿者服务队。这些队伍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工作理念,一年间,先后围绕“发挥余热贡献力量”“助力企业重现活力”“创城攻坚党员先行”“党群同心共建共享”等主题,共组织开展特色暖心志愿活动30余场。02/03
- 辽宁省丹东市:花扇舞和谐 彩绸闹新春1月29日上午,丹东市振兴区江海街道志愿者组建的秧歌队沿街进行了表演,为春节增添了喜庆祥和的氛围。这是一支近百人的队伍,表演内容包括秧歌、高跷、杂耍。队伍组建之初,以健身、娱乐、弘扬传统民俗文化为主。江海街道的渔业村有正月十三扭大秧歌给海神娘娘过生日的传统,祈祷风调雨顺、鱼虾满仓。秧歌队员们身着节日盛装,挥舞花扇、彩绸,一路演出。俏秧歌舞起来,太平鼓擂起来,舞出了江海街道的欢乐喜庆。“和家人一起看秧歌表演,感受到春节的欢乐气息。”观看演出的群众说。02/03
- 辽宁省丹东市:在平凡中坚守——旱厕清掏工的除夕1月21日,大年三十。7点,在丹东市果园沟一处位于半山腰的旱厕附近,旱厕清掏工徐恩宝早已和同事们整装待发。值班表上写着徐恩宝、吴道华、刘士海、谭德信、赵治国5人的名字,这是丹东现在仅剩的仍在一线工作的5名旱厕清掏工。两个空桶挂在扁担上,徐恩宝沿着一米多宽的台阶一路上去,同事用工具将冰冻的粪便打散,装桶。装满后的桶瞬间压弯了扁担,双桶40公斤的重量让徐恩宝的身体不自觉地向一侧倾斜。下台阶的路远没有上的时候那么轻松,身体动作要尽量轻柔以控制桶的摆动,带着厚手套的徐恩宝尽可能地让双手紧紧抓住桶上的绳索来增强稳定性,不让粪便洒落在地上。“我们有要求,必须要做到‘两点一线洁’,这么多年,都练出来了。”徐恩宝告诉记者,冬天就怕下雪,雪天路滑,眼前这样的台阶稍不留神就会滑倒,有时摔了,衣服弄上大便也要坚持把当天的活都干完,才能回家洗洗换身衣服。离台阶大概20米远的地方,停着粪便收集车。倒桶时依然要小心洒落。“冬天夏天各有难处。”说到工作,司机谢胜军打开了话匣子。夏天天气炎热,收集车气味大,为了不影响行人和临街商铺经营,谢胜军每次都尽量停在离商铺、住户较远的地方。“这样徐师傅他们就得多走一段路,我们每天要提前一小时开工,赶在店铺开门前把市内几处旱厕先掏完。”谢胜军说。夏天时旱厕里气味熏人,粪便产生的氨气有刺激性,红眼病成了旱厕清掏工的职业病,重的时候眼睛睁不开,甚至出现过熏晕的情况,但这些困难都没有影响到他们的日常工作。“我们的5位师傅都很敬业,他们中年龄最小的47岁,年龄最大的65岁,对于工作都是尽职尽责。”同行的市城市环境服务中心环卫部副部长赵海峰说。随着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推进,城区旱厕的数量也在逐渐减少,目前剩余的100多座旱厕主要集中在果园沟、花园500户等地,多数旱厕都在偏远的山区地段,这也给收集清运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最近几年,由于旱厕清掏工的减少,每天4吨旱厕粪便的清掏工作,只能由5名旱厕清掏工完成,他们每天驱车70多公里,工作时长从6时到23时,延长至次日零时。记者发现每名旱厕清掏工走路时身体都有些倾斜,“这么多年挑扁担压的。”徐恩宝说。从业34年,徐恩宝和同事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本职工作,还为市民下粪池内打捞金银首饰、手机、存折、钱包等贵重物品70余件次。他本人先后荣获丹东市十大文明市民标兵、丹东“五一劳动奖章”、丹东市劳动模范、辽宁省雷锋奖章、辽宁“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荣誉是动力,能为市容环境作贡献,不论什么工作都是光荣的。”徐恩宝说。02/03
- 辽宁省东港市:农民画、剪纸艺术展精彩纷呈春节期间,辽宁省东港市文化体育旅游事业发展服务中心举办农民画、剪纸艺术展览,百余幅非遗作品在文化图书部大厅精彩亮相,供广大市民免费欣赏。东港市民间字画、剪纸艺术颇具影响力,在装扮和营造节日氛围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春节前夕,经非遗保护中心和文体旅发展服务中心积极争取资金、投入专业力量,及时抢救、修复了一批农民画和剪纸藏品,并在节日期间进行集中展示。根据《关于在2023年春节期间组织开展非遗传承实践相关活动的通知》要求,东港市因地制宜确定各项活动规模和举办方式,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节日期间,东港市文化主管部门除举办农民画、剪纸艺术展外,还将于农历正月十三举办祈福纳祥——妈祖祭典活动,正月十五举行国家级代表性项目“民间鼓乐”展演,烘托节日气氛,展示非遗魅力,引导社会公众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积极投身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02/02
- 辽宁省丹东市:“愿所有回家的路,一路平安”1月11日下午,列车到站,大包小裹的乘客涌出宽甸客运站,49岁的马俊开着出租车揽客。“我已经坐上出租车了,不到半个小时到家。”“放心,出站了,在出租车里了……”乘客上了车,先打电话给家人报平安。车里开着空调暖风,乘客感叹:“你这车里真暖和!”听到熟悉的乡音,马俊心里感到一阵温暖。“今天这个日子,下午三四点没有多少客车去乡镇,我就到客运站附近揽点活儿,送大家回家过年。”马俊说。如果去路途较远的振江、下露河,自己常常在夜里九十点才能到家。“上次遇到从北京回来的母女三人,年货塞了一后车厢。晚上才到镇里,她们回家还要过河,我就帮着拎回去了。母女三人连声感谢,直说‘家里人’好。”遇到车开不过去的小木桥、小山坡,马俊常会帮乘客把东西拎回家。前几日,马俊接到两位乘客,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16岁的女孩带着12岁的弟弟回宽甸老家过年。姐弟8点半从内蒙古通辽上车,先到沈阳,10点多再坐高铁到丹东,15点40分到达宽甸客运站,然后坐马俊的出租车去距离县城100公里的振江镇万宝村。女孩对马俊说:“弟弟在回家的路上睡着了。醒来说梦到了老家的火炕,桌上都是爷爷奶奶做的饭。”当出租车灯光照到姐弟家门口时,马俊看到,家人们纷纷跑出来迎接姐弟。马俊感动得发了一条朋友圈:“这一瞬间忽然感觉,所有辗转千里的出行,只为此刻心的抵达。”马俊还是一个200多人志愿团队的组织者。他常常一边在路上跑车,一边救助别人。“有一次路上得到消息,一个病患急需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我赶紧在志愿团队群里发布消息,呼吁大家去献血。”去年防疫期间,他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刚出生的孩子急需奶粉却买不着,他们就接力驱车上百公里“代购”婴儿用品送到永甸镇农户家中。志愿者团队组织志愿者捐款,购买了口罩、消毒液等,免费发放给市民,彰显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说到志愿团队,马俊一脸的自豪:“2022年最开心的事,是我们的志愿团队注册成功,在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全新的步伐,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帮助更多人。”“两个人远在天津,2019年末因为疫情没回老家,时隔3年,今年终于赶回宽甸老家,今年回老家过年,安全送到……”这几天,马俊持续在朋友圈里发布“回家路上的故事”。他写道:“世界上最美的风景都不及回家的路,愿所有漂泊的游子都能回家过年,愿所有回家的路,一路平安……”02/02
- 辽宁省丹东市:弘扬雷锋精神 同诵一首诗歌2022年3月5日,丹东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丹东市实验小学共同合作,参加辽宁省少年儿童“弘扬雷锋精神同诵一首诗歌”公益活动,并在辽宁广播电视台播出。活动现场照片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