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丹东
- 边境线驿站暖出圈→游客说:“宾至如归,服务真好!”江桥驿站10月中旬正是赏枫的黄金期,位于宽甸满族自治县下露河朝鲜族乡浑江大桥桥头的江桥驿站里,往来游客络绎不绝。来自北京的游客孙先生与朋友们一起自驾到丹东欣赏枫叶,并沿国道G331领略沿途风光美景。孙先生表示,江桥驿站是他到过的服务最热情、最周到的驿站。这里不仅提供基础补给和旅游指引,还能为车辆故障等突发问题提供应急救援支持。来到这里,真的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江桥驿站是下露河朝鲜族乡政府以“党建引领、服务为民”为核心,依托“鸭绿江畔党旗红”品牌,打造的集多功能服务于一体的党群服务驿站,定位为G331沿线的“暖心服务站”“应急保障点”与“旅游服务窗口”。驿站运营以来,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日均接待量稳定在1500人,单日最大接待量突破4000人,成为G331沿线的“红色服务名片”。大西岔政府驿站大西岔镇政府院内的大西岔政府驿站,从今年7月初开始开放镇政府大院,组建机关党员志愿服务队伍,为外地自驾游客提供多项便民服务。截至目前,大西岔政府驿站已接待30个省份、自驾过夜车辆2000余台,接待临停休息、充电、补水、打卡自驾车辆20000余台。大西岔镇正推进投资270万元的大西岔镇集贸市场建设。集贸市场将配备4个充电桩,计划依托红色驿站开办早市,方便当地群众与游客购物。目前项目已开工建设。此外,国道G331沿线宽甸境内还有一个包含驿站的宿营地及3个驿站已投入运营。分别是:虎山村房车宿营地该宿营地位于虎山长城景区北侧、虎山村党群服务中心对面。配套设施齐全,包括4个免费充电桩、6处免费取水点、1个自助淋浴间、5间由仿古移动房改造的临时休息房、1座游客驿站以及1处公共卫生间。长甸·河口智慧驿站位于长甸镇河口村。配备大型停车场、智慧卫生间、驴友休闲长廊,免费供应冷热水、手机充电、Wifi覆盖等基础保障,并引入智慧售卖设备,实现零食、饮用水等物资24小时自助采购;搭建文旅展示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推介河口村及宽甸沿线旅游资源。长甸·零公里智慧驿站位于长甸镇零公里处。提供免费停车区域并为车辆故障游客提供基础维修工具,设置休息座椅、提供简易医疗急救包。振江边境派出所驿站位于振江边境派出所院内,专门开辟服务区域作为“骑行服务驿站”,配备充电插座、饮水机等设施,为游客提供免费充电、补水、路线指引等服务。振江镇还计划在振江派出所对面修建便民驿站,配备休息座椅、充电设施、饮水设备等设施。记者/徐宏祥王见顾婧雯刘海东编辑/赵晴10/14
- 强化校地合作 构筑人才集聚“强磁场”近年来,我市精心搭建校地合作平台,深入挖掘域内外高校丰厚人才资源,在招引高端人才、培育本土人才、集聚青年人才等方面持续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足人才“源头活水”。建站专家入企开展产品生产技术指导“铺路搭桥”招引高端人才。充分发挥“鸭绿江之友”院士专家联谊会招才引智“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鸭绿江之友”院士专家丹东行活动,通过交流研讨、成果转化、科研攻关等方式,先后邀请9位院士到丹东调研,签订合作协议12项,突破核心技术难题11项。围绕丹东“5454”产业布局发展,深入实施“带土移植”工程,促进人才与企业对接合作,引进高水平科研团队32个,其中3个团队得到“兴辽英才计划”支持,帮助企业新增生产线11条,节约生产成本15%以上。针对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疗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技术需求,精准对接78位高校、科研院所专家,与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9所高校共建专家工作站14个、产学研联盟18个,柔性引进高校高层次人才54名,实现科技成果转化31项。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来丹东开展实习实践“精准滴灌”培育本土人才。充分挖掘域内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教育资源,定期组织优秀教师入企开展技能培训,对取得中、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的参训人员,分别给予所在企业每人5000元、6000元培训补贴,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减负增能”。依托丹东市技师学院建立“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以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装配钳工及焊接加工等4个“供不应求”专业为主,面向社会开办3期中、高级技能人才培训班,217名毕业学员全部获得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认证,42名学员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得到升职加薪。制定出台《鼓励驻丹职业院校学生留丹就业创业奖励办法》,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结合自身需求与域内院校联合育才,建立“认知—实训—顶岗”三段式培养体系,缩短毕业新生工作适应期,推动48家科技型企业与3所技工院校签订人才培养“订单”,靶向培育和输送技能人才975人,实现企业与职业技能人才“双向奔赴”。学生到企业开展业务实操培训“丹心纳才”集聚青年人才。以“万名学子留丹来丹专项行动”为牵引,赴全国39所高校开展“丹心纳才‘职’等你来”招聘宣讲,主动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建立合作,举办清华丹东籍校友联谊会,承接3届北大“力行计划”实践活动及首届博士生宣讲团活动,设计推出红色研学、交流座谈、企业调研、文艺体验、岗位实操等五大板块26处站点供来丹学子自由选择搭配。与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共建大学生政务实习实践基地,每年接纳60名左右在校学生进入机关事业单位跟岗学习锻炼,免费提供人才公寓、酒店、宿舍等多种住宿方式,安排单位主要领导指导帮助实训学生快速进入工作角色。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携手打造示范农场“科技小院”,构建集教学、科研、推广一体化综合平台,每年至少承接2批研究生小组进驻示范农场开展项目研究,合作成果最高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丹东市委组织部供稿)10/14
- 总投资7.6亿!丹东在北黄海“种”出“蓝色粮仓”在黄海北部蔚蓝海域,17口新型深海网箱组成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正焕发蓬勃生机。随着中交投资、辽宁城合等企业投资项目的落地,我市深海网箱养殖产业迎来跨越式发展,其中120米周长重力式网箱更创下区域养殖规模新纪录。投资5.8亿元的中交投资海洋牧场项目进展顺利,近海海洋牧场包括上升流礁、海参增殖礁、海上平台建设工程、游艇码头建设工程、单孔方形集鱼礁、重力式网箱、桁架式智能化养殖平台等,建成后海洋牧场海产品年产量可达2.8万吨。投资1.8亿元的辽宁城合海洋牧场有限公司桁架类深水网箱建设项目工程计划分5期完成,计划建设包围水体9万立方米以上的桁架类大型深水网箱9个。一期计划建设大型桁架式养殖围栏1座,重力式养殖网箱50座,投放人工鱼礁34560立方米,并配置活鱼运输船等船只4艘。今年以来,市海洋与渔业局创新构建“领航—启航—续航—护航”四维工作体系,以技术助力大黄鱼深海网箱养殖项目,目前首批深海养殖大黄鱼已成功上市,标志着丹东深远海养殖取得实质性突破。项目从选址到投产全程得到丹东海洋与渔业部门技术支撑,特别是本地虹鳟苗种选择和技术配套方面,由外地远距离输入苗种变为本地配套供应,同时带动本地苗种生产企业正向循环,减少运输风险,避免对养殖鱼类造成损伤,大幅缩短鱼体适应时间。目前,在政企协同攻关下,三大核心技术取得重大进展:首创虹鳟鱼“淡水—陆基—深海”接力养殖模式,利用循环水车间进行海水驯化技术验证,实现幼苗入海存活率100%;完成绿鳍马面鲀等新品种适应性养殖试验,储备优质亲本1000余尾,为种业安全提供保障。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布局初见成效。目前东港海域已形成“苗种繁育—深海养殖—加工运输”完整产业链。同时,与大连海洋大学建立产学研基地,与辽宁省海科院搭建技术交流平台,在苗种选择和养殖技术方面优势互补,共同促进深远海养殖产业创新发展。丹东正逐步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蓝色粮仓”示范基地。记者:邢漫10/14
- 鸭绿江畔,燃情开赛!10月11日上午,丹东新区文化体育中心内人声鼎沸、活力涌动。随着彩色的匹克球划出优美弧线,现场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2025辽宁匹克球巡回赛-鸭绿江杯·丹东站(CPC-600)”在火热氛围中扬帆起航。本次比赛由中国网球协会指导,辽宁省网球协会、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共同主办,丹东市文化体育旅游发展服务中心、丹东市匹克球协会承办。来自吉林、辽宁、广东、北京等省市的80余名专业运动员、50余名赛事官员及25家国家、省、市级媒体嘉宾齐聚丹东,共同开启这场融竞技与文旅于一体的体育盛事。丹东这座先后走出5位奥运冠军、46位世界冠军的“冠军摇篮”边境城市,再次以澎湃的体育激情,奏响了文体旅融合发展的华彩乐章。随着比赛战幕拉开,各片场地上的紧张氛围与蓬勃活力扑面而来。精准截击时的沉稳、大力扣杀时的凌厉、巧妙吊球时的灵动......运动员们凝神聚力,身影穿梭间尽显专业,每一次精彩博弈都引得场边观众高声喝彩。参赛选手在男双、女双、混双等七个项目中展开多轮角逐,争夺赛事积分与荣誉,充分展现匹克球运动“灵巧与力量兼具”的独特竞技魅力。近年来,我市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积极培育体育产业集群。随着匹克球“十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已建成900片匹克球场地,本地体育制造企业研发生产的匹克球系列装备已销往全国,形成了“赛事引领、产业跟进”的良性发展格局。手持本地企业生产的球拍、在赛场上挥洒汗水的运动员们,正是这些“丹东制造”的最佳代言人。本次赛事与全国新闻媒体匹克球交流推广赛、文体旅融合创新发展交流活动同步举行,推动丹东红色旅游、边境风光与体育赛事深度结合。这是我市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精彩实践,更是锚定“建设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先行区”目标,致力打造全国知名“匹克球之城”的坚实步伐。一个“英雄底色”与“运动激情”并存的崭新丹东正从历史深处走来,向活力未来奔去。记者/赵硕杜依帆周广庆张怡媛于上茹编辑/赵晴10/13
- 2025年丹东市“敬老月”活动启动今年10月是全国第十六个“敬老月”,为弘扬孝亲敬老文明风尚,推动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10月10日,2025年丹东市“敬老月”活动启动仪式暨银龄文体节目展演在市文化宫举行。市老龄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老年群众代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计6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活动开启。启动仪式上,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向全社会发出《敬老爱老助老惠老倡议书》。来自社会各界的老年人群体代表纷纷登台,以一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汇演,展现了新时代老年人昂扬的精神风貌与丰厚的文化底蕴。从即日起至10月底,市老龄办将有序推进系列活动开展,通过走访百岁老人、开展文体活动、推进公益宣传等方式,推动形成全社会关心关爱老年人的良好氛围。记者:李冉霞10/13
- G331国道丹东段:最美公路成为热门打卡地记者:崔从敏杜宇10/13
- 丹东鸭绿江口湿地邀您同赏秋季候鸟迁徙记者:崔从敏10/13
- 我市新增7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第646号公告,对我市7个农产品予以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并实施保护。此次新增的7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均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优良的产品品质,分别为丹东草莓、丹东杜鹃、东港杂色蛤、东港梭子蟹、东港大黄蚬、宽甸石柱人参、宽甸鸭绿江鲤鱼。获得地理标志保护将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有效助农增收。近年来,我市在地理标志的培育上聚焦发力,科学规划、强化指导,深入申报单位开展“一对一、面对面”指导服务,提高了申报工作效率和质量。2024年新增“宽甸蓝莓”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市总量达14件。此次新增的7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打破了该类别沉寂7年的局面,加上原有的丹东板栗、凤城老窖酒和丹东塔醋,我市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总量达10个。下一步,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将全面推进地理标志培育、监管、运用全链条发展,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推动地理标志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我市地理标志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王俊10/13
- “志愿蓝”致敬“中国红”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我市以“国庆游丹东志愿服务您”为主题,用一场“升级版”的志愿服务,让“英雄城市”的温度与游客的笑容撞个满怀,上演了一场丹东与八方来客之间温馨的“双向奔赴”。为保障活动顺利落地,丹东市委社会工作部统筹部署,遵循“社会发动、社工带动、景点联动”原则,紧扣“服务游客、宣讲故事、推介特产”三大核心,联动文旅、交通、景区等单位,集结15支市级志愿服务团队,推出微笑、导引、推介、贴心、应急处置“五项服务”,织就一张上下协同的服务网络。34个志愿服务站点精准覆盖鸭绿江断桥2号码头、安东老街、凤凰山、高铁站、G331沿途驿站等游客密集区。每个服务站点的志愿者统一着装,配齐桌椅、遮阳伞、饮用水、应急医疗箱等物资,还准备了丹东旅游指南与企业宣传图册等资料,让便利触手可及。作为“抗美援朝出征地”,丹东坐拥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此次志愿服务活动将“突出红色丹东,讲好丹东故事”深度融入全程,专门组建起一支由老党员、专业讲解员与小小讲解员组成的红色宣讲志愿分队。500余名志愿者用真情传递红色记忆,在鸭绿江断桥、安东老街等游客集中区域,创新采用诗朗诵、舞台剧等形式开展巡回“路演”32场次,近3000名游客驻足聆听,抗美援朝英雄事迹与丹东光荣传统在互动中深入人心。截至10月8日,这场主题志愿服务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3200人次志愿者接力上岗,累计服务游客超16万人次,发放旅游指南5800余册、企业宣传单3000余份,成功推介32家优质本地企业,总服务时长突破4万小时。这一场真诚热忱的志愿服务,不仅擦亮了“英雄城市好客丹东”的名片,更让“英雄城市”的温度与活力直抵人心,为丹东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注入鲜活动能。当志愿者递上一杯热水、讲清一条路线,或是用红色故事勾起一段共鸣时,这份诚意便化作游客脸上的笑容、口中的称赞,最终沉淀为人们心中最鲜活的“丹东印象”,成为这场“双向奔赴”最温暖的注脚。记者/赵硕编辑/赵晴10/11
- 张闻天旧居正式开放丹东市振兴区张闻天旧居已于国庆前夕正式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上海张闻天故居、牡丹江张闻天旧居相关负责同志,张闻天同志的外孙女张秀君女士,应邀见证这一难忘的历史时刻。开馆仪式结束后,一场以丹东张闻天旧居开放为主题的座谈会在旧居二楼举行。大家共同探讨张闻天同志的革命精神,讲述丹东的历史故事。振兴区在张闻天旧居的保护利用中,坚持“修旧如旧”原则,致力于真实还原历史风貌,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的思想内涵与时代价值,为我市增添了一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阵地,也为九纬路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注入了新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市民和游客打造了一个感悟历史、缅怀先辈、陶冶情操的文化空间。振兴区将以张闻天旧居开放为契机,精心策划主题展览,组织形式多样的社教研学、研讨沙龙、党史教育等活动,讲好张闻天同志的故事,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使其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平台,推动丹东文体旅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区域文化旅游事业注入强劲动力。记者:刘海东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