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丹东
今日丹东
  • 省首届“先锋杯”职工匹克球比赛在丹东开赛
    由省总工会、省体育局、丹东市人民政府主办的辽宁省首届“先锋杯”职工匹克球比赛将于10月21日—23日在丹东举行。10月20日,参加辽宁省首届“先锋杯”职工匹克球比赛的27支职工代表队陆续抵达丹东,一场属于辽宁职工的体育盛宴今日拉开帷幕。丹东的热情与活力让职工运动员印象深刻,辽阳市职工代表队队员唐明难掩兴奋:“这次比赛我必将全力以赴,打出辽阳职工的精气神。”作为赛事承办单位之一,丹东市总工会工作人员始终热情满满、耐心细致。沈抚示范区职工代表队王启新说,“我老家在丹东,从出站到办理入住,那种亲切,感觉自己回到娘家,再次见到了‘娘家人’。”据了解,各职工代表队已完成赛前准备,职工运动员蓄势待发,将在拼搏的赛场展示风采。供稿/辽宁省总工会编辑/赵晴
    10/21
  • “英雄赞歌 我们开讲”!
    10月18日上午,“英雄赞歌我们开讲”丹东市抗美援朝故事宣讲大赛决赛在抗美援朝纪念馆举行。本次大赛从9月初启动,面向全市社会各界人士发出招募令,从报名到视频审核,从复赛到晋级决赛,12名选手一路过关斩将,站在了决赛的演讲台上。比赛中,选手们饱含深情地讲述烈火英雄邱少云、白衣天使刘秀珍等英模事迹,深刻诠释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在新时代的价值与意义。最终,来自辽东学院的选手王英南获得本次大赛一等奖,其余11名选手,艾峻伊、福雨果林获二等奖,尹钧正、安思羽、辛明远获三等奖,张婧雯、宋靖童、刘宸齐、江佳怡、邹淼涵、孙一娴获优秀奖。本次宣讲活动不仅加深了选手们对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理解与感悟,也激发了广大市民和学生对家乡英雄城市的热爱与红色文化的传承热情。供稿/抗美援朝纪念馆编辑/赵晴
    10/20
  • “秀在辽宁”,在丹启动!
    10月18日,2025“秀在辽宁”户外运动产业嘉年华暨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国防+民族”体育运动大联动活动,在丹东国门湾公园启幕。本次活动由省民族和宗教委、省体育局主办,省体育基金会、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市文旅广电局、振兴区人民政府承办。本次活动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围绕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和综合价值,创新体育与民族、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持续激发户外运动市场活力,释放户外运动消费潜力,深入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活动为期2天,来自省内各地的参赛运动员及户外体育爱好者共700余人报名参加。活动围绕丹东本地特色体育项目和特色活动,将体育赛事、户外嘉年华与丹东人文、体育、商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丹东地域特色的专属户外运动赛事IP,提升我市在户外运动领域的竞争力,让各族青少年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在活动中加强交流。本次“秀在辽宁”活动共分七个板块。在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国防体育运动大联动暨丹东市国防红色主题教育区,设置真人CS、扔手榴弹、障碍赛跑、国防运动体验等多项主题活动。在丹东市轮滑公开赛暨青少年校园轮滑联赛赛区,市轮滑爱好者及振安区各小学轮滑运动员开展轮滑技巧及速度竞赛。在丹东市少儿街舞市队邀请赛赛区,近百名街舞运动员开展团体及单人街舞竞赛。在“匹克同心筑梦丹东”匹克球邀请赛赛区,近50支匹克球运动队开展多组别匹克球竞赛。在辽宁沿海运动休闲带五人制足球邀请赛赛区,省内各市共12支队伍参赛。在“活力辽宁”柔力球展演区,丹东市柔力球协会近50名运动员开展柔力球团体竞赛及花式表演。在“魅力辽宁”瑜伽户外展演区,30余名瑜伽爱好者同市民互动,现场演示瑜伽户外运动。期间,辽宁沿海经济带6个城市优秀户外运动企业达成共识,签订了合作协议,构建更加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旨在实现互利共赢,把户外运动产业打造成全民健身的优势产业。记者/王子宁张媛编辑/赵晴
    10/20
  • 三位近百岁黑龙江藉志愿军老战士丹东行
    10月18日至19日,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95岁的鞠远林、95岁的于敬先、94岁的胡守仁,三位志愿军老战士在哈尔滨市道外区交通安全志愿者协会志愿者的陪同下,重返当年的抗美援朝出征地——丹东,追忆烽火岁月,共传红色基因。18日20时,老战士们乘坐的列车缓缓驶入丹东站,早已等候在此的丹东市慈善总会志愿者们为老英雄献上鲜花,表达丹东人民对“最可爱的人”的崇高敬意与热烈欢迎,鲜花与笑脸相映,敬意与感动交融。19日上午8时,老战士们来到鸭绿江断桥。凝望着奔流不息的江水,老战士们神情肃穆,和志愿者一起唱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仿佛回到了炮火连天、保家卫国的年代。哈尔滨市民任伟带着自己的大伯——志愿军烈士任恩普的遗像来到断桥,与彭德怀元帅铜像合影。断桥景区讲解员为老战士一行提供了深情而周到的讲解服务,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触动。19日上午9时,在抗美援朝纪念馆,老战士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抗美援朝纪念塔敬献鲜花。丹东籍志愿军老战士后代王立光听闻哈尔滨的老英雄们到来,专程赶到纪念馆,为三位老战士送上了精心准备的纪念章,表达了后辈对前辈最诚挚的敬意与祝福。这份跨越地域的传承,是红色血脉的赓续,更是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19日下午,三位老战士在哈尔滨和丹东两市志愿者的陪护下,前往河口断桥参观。这里同样承载着志愿军将士英勇出征的历史记忆,老战士们驻足良久,回顾那段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历史功勋。此次“黑龙江省抗美援朝老兵丹东行”活动,不仅是一次魂牵梦萦的故地重游,更是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让历史照进现实,让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致敬,是为了不负英雄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与安宁。记者/刘海东李冉霞郭晨宇见习记者/潘晓霞编辑/赵晴
    10/20
  • 我市5人获评省乡村工匠名师
    近日,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妇联,共同认定33名2025年辽宁省乡村工匠名师,我市常德金、陈东升等5人榜上有名。乡村工匠名师是支撑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技能人才,也是传承传统技艺的“守艺人”。今年以来,我市按照省农业农村厅相关部署要求,培育了一批深耕传统技艺、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升级的实用型人才,累计培训340余人次,帮助175名农村脱贫群众就业增收,有力推动了传统民间技艺与现代地方产业深度融合。截至目前,我市共有省市县三级乡村工匠32人,其中10人获评省级乡村工匠名师。接下来,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将继续强化与有关部门的协同联动,落实好各项激励措施,总结乡村工匠名师培育工作典型经验,助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和素质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记者:邢漫
    10/20
  • 丹东入选国家医保智能监管改革试点
    近日,国家医保局公布智能监管改革试点名单,我市凭借医保监管领域的持续创新实践,被确定为国家医保智能监管改革试点地区。市中心医院、市第一医院被确定为国家医保智能监管改革试点单位。这标志着我市医保基金监管迈入数字化转型新阶段。作为保障民生的重要支撑,医保基金的安全规范运行至关重要。本次试点工作将延续我市在医保大数据应用领域的既定目标,以数据赋能为核心路径,全力推动医保基金监管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转型,加速智能监管技术在全市医疗服务场景的全面落地。通过监管关口前移,将监管环节向前延伸至事前风险提醒、事中实时审核,构建“全流程、全周期”的风险防控体系。同时,推动医保、医疗、医药等孤立业务数据的共享互通与深度融合,构建协同联动的监管格局,实现监管效能最大化。本次试点将以“试点引领、以点带面”为实施策略,以智能监管系统为核心载体,统筹推进各项监管任务:指导市中心医院、市第一医院率先完成智能监管系统的部署与调试,结合医院诊疗流程优化监管规则,重点在处方开具、费用结算、诊疗项目规范等关键环节实现智能预警与实时管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同步加快智能监管系统在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的推广应用,切实保障医保基金安全高效运行。下一步,市医保局将以试点工作为契机,持续强化数据赋能,完善智能监管机制,通过试点单位的先行先试,实现全市范围全面推广,构建更加科学、精准、高效的医保基金监管体系,为守护好群众“看病钱、救命钱”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与保障。记者:刘沙
    10/20
  • 全省少年军校大比武,丹东斩获1金2银3铜
    记者:郭晨宇王艺航
    10/20
  • 丹东非遗美食香飘本溪
    日前,在本溪举行的2025非遗美食特色旅游线路宣传推广暨辽宁省非遗国潮购物月系列活动中,丹东两大非遗美食——朝鲜族特色小吃(打糕)与丹东(米叉)子,凭借独特风味与文化魅力,在“非遗匠心·康养雅集”“舌尖上的非遗”品鉴会与非遗市集三大主场惊艳亮相,成为全场焦点。在“非遗匠心·康养雅集”展示活动中,我市重点推介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食与旅游商品,通过实物呈现与现场品鉴,为现场嘉宾打造深度沉浸的活动感受,彰显地方文化魅力,推动特色产品的交流与传播。“舌尖上的非遗”宣推环节堪称一场味觉盛宴当丹东(米叉)子制作技艺的传承人端上金黄油亮的黄蚬子炒(米叉)子时,瞬间吸引全场目光。丹东特有的黄蚬子肉质鲜嫩,与筋道爽滑的传统(米叉)子同锅翻炒,(米叉)子裹着海鲜的鲜香,入口层次丰富,酸得开胃、鲜得地道。百位品鉴官细细咀嚼,频频点头称赞。最终,这道融合地域特色与传统技艺的美食,凭借超高人气斩获辽宁省“最佳新锐传承美食”称号。这不仅是对丹东(米叉)子的高度认可,更让丹东非遗美食的名号响彻辽宁。非遗市集热闹非凡两大非遗项目前早早排起长队朝鲜族打糕展台前,传统黄豆粉打糕软糯香甜,创新款的花糕颜值与口感兼具,刚摆上展台就被抢购一空。不少游客现场下单定制,希望将这份特色美味带回家。丹东(米叉)子展台前同样火爆。除了现煮现炒的传统(米叉)子让游客尝鲜,真空包装的(米叉)子延伸品同样成为“抢手货”。第一天活动结束后,不少当地市民意犹未尽,第二天特意再来回购,预售订单源源不断。此次丹东两大非遗项目亮相本溪,既是一次非遗技艺的生动展示,让更多人感受丹东美食背后的文化底蕴;也是一次非遗“活态传承”的成功实践,证明传统美食只要守住匠心、适度创新,就能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未来,丹东将继续推动非遗与旅游、消费深度融合,让更多非遗美食走出丹东,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记者/李冉霞编辑/赵晴
    10/17
  • 全年不断溜~丹东人实现“草莓自由”啦!
    在北方,草莓是季节性很强的水果。过去,丹东草莓的甜蜜滋味大多从12月延续至次年6月。如今,技术的突破让四季尝鲜不再是稀罕事。“今年,我们园区每天都有草莓鲜果。”近日,在丹东市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内,负责人马廷东顺手摘下一颗草莓,激动地说,“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让草莓提前上市,今年不仅实现了这个目标,还种出了‘全季草莓’。”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辽宁草莓科学技术研究院携手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和草莓港集团开启了“全季草莓”的试验种植,填补了夏季草莓鲜果的空档期。走进圣野浆果园区,棚内设施的多样性让“门外汉”眼花缭乱。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采取了新型双阳棚水源热泵控温系统,通过热泵机组实现热量转移,配合温度传感器和智能控制器,实现为冷棚提供冬季供暖、夏季降温的高效控温。“这个棚采用的是立体架式基质栽培,这种模式可以通过控制基质温度、养分等,更有效地控制草莓生长温度。”马廷东在一座已经硕果累累的草莓大棚内告诉记者,这种基质栽培只是今年试验模式之一,“我们采用了冷棚、双阳棚两种方式,栽培方式上采用基质栽培和地栽,还采用不同的温度和光照处理,定植时间也不一样……”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的试验模式是东港“全季草莓”的探索路径之一。辽宁草莓科学技术研究院采取智能玻璃温室物候管理系统,可通过智能硬件监测与调控,实时优化温、光、水、肥、气等环境因子,来精准匹配草莓植株生长物候期的需求;草莓港集团引进集装箱智能生态系统,通过内部安装LED补光灯等设备来调温控光,以适应草莓高效生长。与此同时,示范单位均结合抑制栽培和低温夜冷促早熟生产技术,优化基质配方,科学规划水肥施用。“今年5月开始,每个月都会分批栽培草莓。5月初栽培的,7月就结果了,而上一季草莓大概7月初结束,这样我们东港草莓就实现了全年都有鲜果,不断档。”马廷东介绍。第一年试验成功,东港草莓的“四季常鲜”让马廷东信心满满。连日来,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忙得热火朝天,大棚改造正在加紧施工中。“今年虽然实现四季有果了,但果的大小还有待提升,酸度还需降低,还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下一步,我们将在设施上继续升级改造,在温度处理、遮阳等方面做更充足的工作。”马廷东说。近年来,东港市坚持多元化产业路径,深入推进“草莓+”模式,不断拓展产业发展边界,深入挖掘东港草莓百年文化内涵,着力打造品牌故事与文化IP,提升产品附加值,确保东港草莓产业行稳致远。如今,东港草莓已实现全季供应,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衔接的生产格局。“未来,我们一方面会总结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优化设施条件,提高草莓鲜果的品质和产量,加强采后处理、包装运输环节的研究;另一方面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东港夏季草莓鲜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创新销售模式,让全国各地更多的消费者能够品尝到东港夏季草莓鲜果的独特美味。”辽宁草莓科学技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记者/张瑞编辑/赵晴
    10/17
  • 丹东90后小伙荣登“中国好人榜”
    10月15日,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举办。经各地推荐、网友评议和专家评审等环节,共有138名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身边好人光荣上榜。其中丹东小伙温常卿入选“中国好人榜”辽宁省唯一上榜者助人为乐好人温常卿:“90后”小伙守护烈士陵园为烈士寻找回家路人物故事温常卿,男,1994年10月生,中共党员,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五龙背镇温泉社区委员。2014年的一场车祸导致温常卿左小腿截肢,从2015年开始,他戴着义肢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义务守陵,并通过互联网等平台为烈士寻亲。目前,已为多名烈士找到亲人。心怀崇敬之心甘为烈士守墓如今,就职于振安区五龙背镇温泉社区的温常卿工作忙碌,但依然坚持每天到烈士陵园巡查打扫,并带动镇上的年轻小伙伴一起加入守护烈士陵园的志愿活动中。不论严寒还是酷暑,每天早上7点左右,温常卿就会到达烈士陵园。除了例行的清扫卫生外,还有很多工作等着他:修补栅栏砖瓦,拔除新长出来的杂草……烈士陵园占地面积1.2万余平方米,他每天光是走上一圈,就要花费一个多小时。“埋葬在这里的858名志愿军烈士,有600多位是无名烈士,虽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愿意做烈士的亲人,他们没有被忘记。”温常卿说。2014年,一场意外车祸导致温常卿左小腿截肢。2015年,在家中养伤的温常卿得知政府招聘位于五龙背镇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管理员,便主动申请去做这项完全属于公益性质的工作。当民政部门领导问他为什么年纪轻轻就甘当“守墓人”的时候,温常卿回答:“我崇拜英雄,我更敬重英雄,所以喜欢并热爱这项工作。”十年如一日他为烈士寻亲烈士陵园里的每一处,在温常卿的脑海里都清清楚楚。一天夜里,附近居民在电话里告知温常卿,烈士陵园的栅栏损坏,他立即赶到陵园查看,连夜将损坏的栅栏修好。除了每日巡查打扫陵园,他还主动为烈士寻亲。“有时候,我看着上面一个个名字,总觉得在看自己的亲人。他们肯定期盼能魂归故里,时常有亲人来祭奠。”温常卿说。温常卿整理的烈士名单,交由相关部门发布。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也积极查找信息,发动群众提供线索、联系烈士亲属。杨玉福烈士就是其中之一。2020年12月,杨玉福的侄子杨清福,从2000多公里外的河南赶来“见”叔叔一面。当天杨清福站在墓碑前,俯身轻抚墓碑,哽咽着说道:“叔叔,我终于找到你了!”时光荏苒,杨清福这一辈人大多年近半百,亲人们经年不绝的思念与期盼,在这一刻有了回响,一家人终于“团圆”。热心公益事业志愿助残服务为了弘扬革命先烈的英雄精神,更好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温常卿经常联系部队、学校、政府机关、企业等,组织纪念、祭奠烈士活动,为烈士描写碑文,为参与者讲述英烈故事……为了配合司法部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温常卿把烈士陵园开放为社区矫正人员义务劳动和思想改造基地,组织刑满释放人员和监外服刑人员到烈士陵园义务劳动,思过悔改。温常卿是残疾人,同时也是助残人。他有一颗火热的心,无论哪个残疾人有困难,他都会到场忙前忙后。平时,温常卿勤奋好学,为了练就为残疾人服务的本领,他自学法律、计算机技术,经常到残疾人家中问寒问暖,了解他们的需求。各村各组的残疾人家庭情况,他如数家珍。“老年人和残疾人,是特别需要帮助的特殊群体。”在五龙背镇残联残疾人专职委员和社区居委会委员的工作中,温常卿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他在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五龙背镇助残志愿者服务队”。目前,服务队的志愿者已达120余人。“可能同为残障人士,我更加觉得应该为这个特殊群体多做些事情。”温常卿如是说。文稿来源/中国文明网文明辽宁编辑/赵晴
    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