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办事方便快捷 诉求渠道通畅
    作为2023年市政府承诺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新增‘一件事一次办’事项10项、便民政务服务驿站500个,推广集成式24小时自助服务终端,让企业和群众享有随时在线、集成便利的政务服务;配强12345热线平台力量,全面提升办理质效”的工作目标目前已全部完成,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群众的诉求渠道更为通畅,办理质效得到进一步提升。据介绍,2023年初,市营商局确定今年新增“一件事一次办”事项10项,并组织召开两次工作调度会和三次全市范围培训会,对事项进行部署落实。截至目前,新增的“企业开办”“开书店”“公积金贷款”等10项“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已全部上线运行。年初,按照有关部署,我市对各地区便民服务中心(站)建设的覆盖面、建设标准等进行细化落实,计划完成500个便民服务中心(站)建设,让群众办事更加方便。截至目前,实际建设完成527个便民服务中心(站),同时,丹东政务服务网完善了各便民服务中心(站)办公地址、联系电话等要素内容。各中心(站)建立了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等规章制度,以更好地发挥其服务效能。市县两级综合性服务中心共配置10部24小时自助服务终端,并与丹东政务服务网对接,企业、群众办事更为便捷高效。12345热线平台是企业、群众反映诉求的重要渠道,加强平台力量、提升办理质效为民众所关切。2023年,平台先后三次开展人员招录工作,60名新录用的接办人员陆续上岗。同时,开展常态化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平台还在全省创新设立了“政事快办”专席,由相关职能部门选派业务精、沟通能力强的人员进驻热线,更好解答群众咨询,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2023年,12345热线平台在落实三个“第一”工作举措、强化智能管理应用能力方面下足功夫,进一步提升群众诉求的办理效率。通过加强知识库建设,完善确权责任清单,明晰责任主体,让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就能找准责任人,避免推诿扯皮。配备热线工作专车,接到群众反映的急难诉求后,接办人员第一时间就能到达现场,召集承办单位现场协调、快速处理,提升办理质效。接办人员实时向后台报告办理进展,第一时间向诉求人反馈办理结果。成立督办协调组,针对长期未办结的诉求、群众对办理不满意的事进行跟踪督办,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此外,平台对业务系统进行了升级,增加了智能工单、智能知识库等模块,平台管理更加智能、专业。据了解,2023年,12345热线平台共收到群众、企业的诉求问题31.2万件,事项办结率达94.95%,群众满意率超过97%。记者:刘作庆
    01/03
  • 【迎新年看丹东】寒冬不停工 建设掀热潮
    2023年12月以来,气温骤降,暴雪不断。东北亚边疆历史文化博物馆及丹东市民文化艺术活动中心项目的建设者们,克服严寒带来的施工困难,保安全、抓生产、促进度,全力以赴打好冬季施工攻坚战,加速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建设。在东北亚边疆历史文化博物馆及丹东市民文化艺术活动中心项目施工现场,10余名作业人员坚守一线不停工,加紧对2组钢结构网架进行组装拼接。东北亚边疆历史文化博物馆及丹东市民文化艺术活动中心项目,由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承建。为确保冬季施工优质安全,项目建设方定期组织专题部署会,紧盯节点进度,以日保周、以周保月、以月保年,对跟班作业、质量监控、机械投入、抢抓晴好天气等举措进行周密安排,确保现场施工质量可靠、安全。项目总工程师李丰雨介绍:“项目部以冬季施工安全和质量管理为重点,全面排查重点部位、关键环节,加强现场安全作业管控以及作业人员安全防护,团结一心打赢冬季施工生产攻坚战。”项目背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国家文化战略。辽宁省发布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建设保护规划》提出,2023年年底前基本完成丹东段、绥中段、兴城段、建平段、锦州段5个重点区段的建设任务,2024年至2025年为全面提升阶段,2026年至2035年为远景展望阶段。明长城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明长城的东起点,辽宁丹东以虎山长城为代表的长城文化,同红色文化、边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一起,共同构建了丹东独特而深厚的城市文化。虎山长城位于丹东市城东15公里的鸭绿江畔,是国家级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区,隔江与朝鲜的于赤岛和古城义州相望。项目概况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丹东市重点工程,东北亚边疆历史文化博物馆及丹东市民文化艺术活动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34万平方米。其中,东北亚边疆历史文化博物馆总投资约1亿元,总建筑面积约1.33万平方米,包含陈列厅、多功能交流厅、地下停车场、技术工作室等地上四层建筑及地下一层建筑,设计年接待量80万人次,馆藏文物20000多件,展品5000多件,预计2025年建成。市民文化艺术活动中心总投资1.55亿元,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包括综合大剧场、报告厅等功能设施。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丹东段长城文化遗产的信息集中展示地,对辽宁省打造“万里长城东起点”文化IP,整合辽宁境内长城沿线文化遗产资源、生态自然资源,统筹推进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建设,展示长城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建设“万里长城”国家风景道(辽宁段)提供有力支撑,也对丹东市城市化发展和公共文化建设具有里程碑式意义。记者:刘海东
    01/02
  • 辽宁省丹东市:走出去 拓市场
    进博会、辽洽会、消博会、兰洽会、丝博会、德国慕尼黑户外用品展、印尼汽配展、杜塞尔多夫铸造展、大阪自办展、中俄博览会……一个个境内外展会串联起丹东企业“走出去”的脚步。记者从市商务局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今年共有311家次丹东企业参加了50多场境内外展会,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出口意向订单3亿多美元。参加展会给丹东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获。为帮助企业“走出去”拓市场、抓订单,丹东市组织11家优质纺织服装企业参加德国慕尼黑户外用品展,签订意向订单1亿多美元;组织企业参加第四届辽宁出口商品展览会,接待采购商100余人,达成意向成交额近2000万元;组织35家企业参加第134届广交会……作为品牌企业,丹东瑞沃尔制衣有限公司参加了第134届广交会。展会期间,瑞沃尔开启线上线下“双线作战”模式。企业通过线上拓宽了与采购商的沟通渠道,简洁直观地展示商品,与客商建立联系,约定面谈时间。荷兰客商O.LEH通过“线上展”找到了瑞沃尔,当场预订了17种款式、2000件的订单。该公司还在展会现场开启了直播带货,一个小时的时间里直播间人数就突破3000人,卖出货物200余单,吸引了来自意大利、荷兰、俄罗斯等国家的客商,极大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影响力。瑞沃尔只是丹东市帮助企业“走出去”的一个缩影。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上海举办的国际汽车零配件、维修检测诊断设备及服务用品展览会上,丹东市参展企业签订意向订单超2亿元人民币。凤城东方增压器作为涡轮增压器行业知名企业,在本次展会上,仅4天时间便接触了200多家国内外客户,达成合作意向700多万元。企业负责人顾瑜表示,公司将继续以市场为导向,以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满足客户高标准需求,吸引众多主机厂的关注。近年来,国际市场需求下降,给丹东市外贸企业带来巨大的生存发展压力。为此,丹东市制订《丹东市海外抢单专项行动方案》,提高企业参展实效。同时,鼓励企业开拓国际新兴市场,寻找新的外贸增长点。为让丹东市企业更好地拓市场、抓订单、少碰壁、多获利,市商务局可谓做足了文章:针对丹东产业结构特色推送重点展会项目信息,使企业能够及时获得,从而找到合适自己的项目,并以组团参展的形式打响丹东区域品牌;强化保障力度,召开外贸政策培训会,邀请专家现场为外贸企业讲解最新政策,同时引导银行、出口信保为企业提供金融综合服务,有效减少企业出口风险。记者:王洪满
    01/02
  • 【牢记嘱托显担当 攻坚之年谱新篇】丹东“百企百亿技改”赋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我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聚焦我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本报今起推出“牢记嘱托显担当攻坚之年谱新篇”专栏,报道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聚力攻坚,全力打好打赢攻坚之年攻坚之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的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敬请关注。2024年是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之年。我省提出要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力打好打赢攻坚之年攻坚之战,丹东市坚持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滚动实施“百企百亿技改行动”,投资100亿元,力促100个企业的100个项目实施技术改造,提质增效拉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严寒未能阻断丹东企业技改发展的步伐,在位于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港口工业园区的和本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原来由20名工人控制操作的恒温车间,如今由4名工人便可完成操作,而投资20万元引进研发的一套数控系统则实现了无人操作。“在5G+工业互联网赋能下,企业能耗费用较2022年下降60多万元,产品制造周期从15天缩至10天,生产效率提升逾三成。”和本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实施技改后,企业可以实时、准确地掌握和分析供应、生产和销售的全流程数据,实现所有出厂产品可溯源管理。和本公司的技改成果是丹东市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寒冬里的技改热潮随处可见。在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型二级节点及应用服务平台暨江湾智慧工业平台项目进入试运行阶段,19家企业完成接入工作。瑞银科技双系统超安全平板电脑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正在进行主体楼施工,6栋标准厂房主体即将完工……丹东市“百企百亿技改”在行动,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锚定以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建设推动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目标,丹东市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截至目前,全市已经实施了103个打破自身瓶颈、延链补链强链、实现增产扩能的技术改造项目。克隆集团数字化工厂、东深新材料基地等35个项目已实现竣工投产,正在奋力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华丽转身。记者:王卢莎
    01/02
  • 【牢记嘱托显担当 首战之年建新功】抢抓展会机遇 扩大“朋友圈”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走出去”参加各种展会,扩大“朋友圈”,是今年以来我市企业普遍的选择。可以经常走动的“朋友”多了,能够产生经贸往来的项目就多了,与世界的联系自然更加紧密,国内国际“双循环”自然更加畅通。前不久,丹东达沃贸易有限公司在2023秋季广交会上签订意向订单500万美元。为开拓新市场、结识新客户,公司专门组织了技术人员参加展会,可谓收获颇丰。“估计到明年初都闲不下来啦。”企业负责人高兴地说。“没想到‘老外’也喜欢辣白菜。”第一次参加广交会的丹东市三进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杨秀丽难掩激动。三进食品的速冻蔬菜、辣白菜等主打产品,在广交会期间与法国、俄罗斯客商达成了合作意向。同样是第一次参加广交会的丹东日牵物流装备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虽然只签了约40万元的小订单,但与来自日本、巴西、阿联酋等国家地区的采购商面对面洽谈,有助于公司把优质产品加速推向国际市场。今年初以来,奔波于全国各地各大展会的丹东企业还真不少。为了抢抓订单,不少企业常年在全国各地参加各类展会。以10月末在青岛举办的第26届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为例,我市有20多家企业组团参展,签订意向成交额近1亿美元。丹东泰宏食品集团人力资源总监于世娟表示,面对全球经济不景气,企业主动出击开拓新的客户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政府为企业搭建了平台,企业更应抓住机会,加强品牌建设,注重产品质量,主动出击赢得商机。”拥抱全球市场,共享世界机遇。我市众多参展企业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走出去”的决心和实力。借助“展会机遇”,我市更多企业也将更加紧密地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通过展会收获合作、绽放精彩。记者/王洪满
    12/29
  • 【牢记嘱托显担当 首战之年建新功】东港草莓入选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录
    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布了2023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录东港草莓榜上有名东港市是“中国草莓第一县”,是农业部命名的“全国优质草莓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东港草莓”先后被评为“中华名果”“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辽宁省十佳农业品牌”“最受欢迎的区域公用品牌百强”,区域品牌价值达371.51亿元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位。作为全国最大的草莓生产和出口基地,东港市目前有10万户农民、5000多名经纪人、上百家新型经营主体从事草莓生产、加工和商贸。2022年,东港市草莓种植面积7.038万亩,产量达21.26万吨,鲜果产值39.1亿元,农民年人均草莓收入超万元,占农民总收入的60%以上。记者/张瑞
    12/28
  • 多举措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下功夫提升服务质量,抓好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今年以来,高新区多措并举推动营商环境建设水平,让企业和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高新区启动“抓项目、进企业、解难题”专项行动,落实落细“周询问、月调度、季考核”工作机制,更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同时,不断深化工程项目领域审批制度改革,搭建更加畅通的交流机制,推进服务质量迈上新台阶。强化软环境建设的同时,高新区在硬件建设方面也下足功夫,助力园区企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解决辖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力推进电力、自来水、通信、供热、污水处理等改建工程,以及C21地块供热、污水外网建设,完成智能制造园项目场地回填工程。同时,辖区内重点建设工程春雨路已实现竣工通车,为企业物流和群众出行带来了更多便利。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为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带来积极影响。今年,高新区签约项目12个,计划总投资9亿元,推进重点在谈项目16个,总投资11.7亿元。记者:刘作庆
    12/27
  • 丹东企业收获满满
    外贸行业内,流行这样一句话:千封邮件,不如一次见面。今年以来,丹东市持续发动企业组团参展,鼓励企业“走出去”、抓机遇、抢订单,企业参展热情高涨,收获满满。12月18日,位于东港市经济开发区的丹东泰宏食品集团工厂内,机器轰鸣,工人正在加班加点赶订单。宰杀、分拣、加工水产品……生产车间内,几十位女工正在熟练地剥虾去壳。剥好的虾仁经过分拣、速冻之后,被送入零下40℃的冷库里进行彻底冷冻。在企业成熟的流水线运作下,一只红虾变成一颗冷冻虾仁,整个过程不过十几分钟。丹东泰宏食品集团是一家集水产品加工、渔业育苗、海洋养殖、产品研发、冷冻储藏、国内外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总注册资金1.3亿元,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小巨人企业。集团拥有鱼、虾、蟹、贝、海参等百余款主要产品,八个系列:真空即食杂色蛤系列、冻煮贝肉系列、天妇罗预制菜系列、高端滋补海参系列、速冻海鲜礼品系列、休闲海鲜零食系列、锡纸烧烤系列、锅圈方便食材系列。拥有“泰宏食品”“泰宏海御王”“泰宏冰蛤”“快乐大叔”“全桌客”等自主品牌,获得辽宁省著名商标、辽宁名牌产品等荣誉。产品主要销往日本、韩国、泰国、美国、巴西、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国内的各大城市地区。“今年公司参加了大大小小的7场国内外展会,收获颇丰。特别是前不久在山东举行的渔博会,我们公司组成的11人团队,每个人都为公司签订了意向订单。”泰宏食品集团人力资源总监于世娟骄傲地说,1至11月份,公司已经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目前正在开足马力,为客户赶制新订单。“企业能够取得如今的成绩和参加展会密不可分。”于世娟说,公司一直都比较关注和该公司相关的国内外展会,参加展会对于企业来说,有很多带动作用。不仅能够开拓市场,开发新客户,还是企业宣传的一个好渠道。同时,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生产经验,对企业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广交会、进博会、渔博会……一个个展会串联起我市企业“走出去”的脚步。境外参展,同样也给我市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今年我们企业参加了两场境外展会,分别是在德国举办的2023年杜塞尔多夫铸造展和在俄罗斯举办的俄罗斯冶金展,企业共签订了2亿美元的意向订单。”辽宁丹炭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外贸经理李峰说,展会现场看到了许多新产品新技术,拓宽了许多新的认知,让企业结识了许多同行企业,还拓展了许多上下游客户,企业的业务水平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提升。“通过这两次参展收获了很多新的客户,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多新的建议,在产品方面我们要精益求精,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提高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辽宁丹炭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炭材料研发、生产、销售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拥有一流的碳素制品生产装备和先进的工艺技术,产品具有力学强度高、抗热震性好、消耗低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钢铁、黄磷、刚玉、工业硅、电解铝、新能源正负极材料、光伏、半导体、电火花加工、有色金属、化工等行业,产品畅销全国30余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到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李峰表示,接下来,企业将继续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展会,借助展会同国内外客户进行深入交流。同时,树立企业品牌,向国际市场推广企业产品,为企业产生更多的订单和效益。记者:王洪满
    12/26
  • 融合“冷资源” 打造“热产业”
    随着冬日气温下降,丹东的冰雪经济逐渐升温。今年以来,丹东市围绕省委提出的“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目标,大力推动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旅游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将“冷资源”变成“热产业”,乘“冬风”打造具有丹东地域特色的冰雪经济业态。推动四个“冰雪+”融合为更好地整合利用丹东得天独厚的冬季旅游资源,今冬明春,我市将实施“冰雪+温泉”“冰雪+民俗”“冰雪+美食”“冰雪+文创”四项融合举措,激发丹东冰雪经济新活力。“这个冬天,丹东将以冰雪为媒、以冰雪会友,诚邀海内外游客朋友们来丹东,共赴一场冬日里的文体旅盛宴!”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丹东是“中国温泉之城”,有集温泉、嬉水、度假、休闲、住宿、餐饮等于一体的宗裕温泉度假区、易汤温泉等景区,推动“冰雪+温泉”的融合可以让游客在冬日里享受“冰”“火”交融的体验。“冰雪+美食”可以让游客品尝到海参捞饭、大黄蚬子、梭子蟹、炖大鹅、炖蛤蟆等特色美味。游客可以通过“冰雪+民俗”体验到冬捕、冰灯、雪雕、满族剪纸、雪地秧歌、灯会庙会、东北大集等关东冰雪民俗。“冰雪+文创”立足丹东是轻工业名城这一基础,在冰雪之中展示文创的魅力。打好以赛促进四张牌丹东“暖雪软冰”,具备打造世界级冰雪赛事基地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今冬丹东市将充分发挥自然优势,打出“多元一体”“全民冰雪”“界江澎湃”“共享金山”四张牌,以赛促进,共造丹东冰雪新风尚。丹东市将依托天桥沟、五龙高尔夫、太阳岛、淮扬山庄滑雪场以及滨江冰雪大世界、青年湖、大沙河等城市湖河冰场,开展“速度滑冰比赛”“冰爬犁大赛”“冰上龙舟赛”“雪地趣味运动会”“雪地足球赛”“雪地拔河”等全民上冰雪活动,为辽宁承办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赋能添彩。此外,丹东市还将积极谋划首届“鸭绿江冬泳邀请赛”,搭建专业化、专项化的冬泳竞技平台,打造界江特色品牌赛事,树立丹东冬泳运动品牌;进一步融合滑雪嬉冰、温泉康养、红色研学、特色美食、民族文化等元素,推出“嗨玩、嗨泡、嗨吃、嗨住、嗨购”旅游攻略,让丹东人民与全国游客共同体验冰天雪地里的幸福生活。打造特色鲜明四主题今冬,丹东市将打造“热‘雪’飞扬,畅玩丹东”“冰雪逐梦,燃动丹东”“冬韵盎然,品味丹东”“寻迹烟火,悦享丹东”四项特色主题体验,将文化民俗与速度激情结合起来,让游客在冰雪中畅玩整个冬天。丹东市将举办登高赏雪祈福节、滑雪狂欢节、冰雪民俗节、冬捕节等冰雪节事活动;推出“红色记忆”“畅行边境”“满乡印象”等10条特色线路,丰富游客体验;举办辽宁省大众滑雪系列赛丹东站、辽宁省青少年高山滑雪和单板滑雪挑战赛等赛事;举办大众喜闻乐见的东北秧歌巡演活动,融合丹东鼓吹乐、舞狮采青等民俗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过大年”气氛;举办年味十足的“年货大集”活动,推出集美食品鉴、商贸消费等于一体的特色“逛吃”内容;举办“莓好东港·悦享泉趣”草莓温泉文化旅游活动,推荐草莓采摘好去处;整合美食集聚地,让市民游客感受冬日里地道的市井“烟火气”。记者:郑鑫
    12/26
  • 1—11月全市经济持续恢复向好
    12月21日,从丹东市统计局了解到,1—11月份,在丹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丹东市上下认真落实各项工作部署,锚定目标、加压奋进,推动丹东市经济运行情况持续恢复向好。工业生产稳中有进,仪器仪表业拉动强劲。1—11月份,丹东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1%;制造业增长4.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9.4%。分行业看,丹东市涉及33个行业大类中,有19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25.7%,汽车制造业增长15.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2.3%,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1.2%,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0.2%,农副食品加工业同比增长8.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0%,金属制品业增长2.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5.6%,纺织服装、服饰业下降16.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1%,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6.9%,比全省高10.9个百分点。有效投资稳步扩大,民间投资持续增长。1—11月份,丹东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8%。其中,建设项目投资增长20.8%,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5.7%;第二产业投资下降0.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3.6%,三次产业投资占比由去年同期的10.0:29.1:60.9转变为12.9:25.8:61.3。从投资主体看,丹东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7.1%,占全部投资比重为72.6%。从重点行业看,全市工业投资同比下降0.5%,降幅较1—10月收窄0.9个百分点,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25.7%。市场消费保持回暖,出行类商品增长迅速。1—11月份,丹东市实现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8.5亿元,同比增长22.0%。按消费区域分,城镇实现限上消费品零售额91.6亿元,同比增长22.3%;乡村实现限上消费品零售额6.9亿元,增长19.8%。按商品种类分,18类主要商品中,16类保持增长。其中,石油及制品类同比增长23.5%;汽车类增长2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粮油、食品类,中西药品类分别增长34.3%、11.3%、6.5%。财政收支稳健运行,存贷款余额持续上涨。1—11月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6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税收收入42.2亿元,增长19.3%。1—11月份,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377.5亿元,同比增长10.0%。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491.3亿元,增长7.5%。对外贸易增势良好,进出口额稳步增加。1—11月份,进出口总额153.3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出口总额131.2亿元,增长8.2%。进口总额22.0亿元,增长3.3%。消费价格小幅上涨,八大类“五涨三降”。1—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0.2%,八大类“五涨三降”。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下降0.3%,衣着类上涨0.6%,居住类上涨0.2%,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1%,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7%,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2.1%,医疗保健类上涨0.4%,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3.8%。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下降0.6%,鲜果上涨5.3%,水产品上涨4.3%,猪肉下降13.2%,鲜菜下降9.7%。记者:王洪满
    12/25